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四十华严-卷第六


卷第六

###5)住林城>解脱长者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思惟,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微妙辩才庄严法门,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言辞教海,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微细方便,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清净解脱,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善根光明,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清净善巧,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摄众生智,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广大智力,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勇猛不退,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殊胜志乐,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无量功德,
一心专念彼诸菩萨无碍法门。

如是思惟,弘誓坚固,勇猛精进而为甲胄,以正信力恒自庄严,勤求正法,心无疲厌;
志愿坚固,犹若金刚及那罗延,无能坏者;
恒于一切善知识教,奉顺修行常无间断;
于诸境界,心无染著,普门妙行,皆悉现前,普眼智光,照诸法海,圆满诸地陀罗尼门,现见十方,了法边际。
(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
(zhòu) = 头盔[helmet]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
以无碍智普遍庄严,证解清净无依法性,显示无对无二法门,超过一切最胜彼岸,入净智门,永离诸想;能审观察诸法实际,
普知三世差别法门,
普往十方差别世界,
普见十方差别佛身,
普入十方差别时劫,
普观十方差别业性,
普转诸佛差别法轮,
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恒普入平等境界。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如来慧光照触其身,一切智流相续不断;若身若心势力自在,常不舍离一切佛法。
以深信力,常得诸佛威神所加;以净慧力,为诸如来光明所照;以誓愿力,愿身周遍一切刹网,一切法界,普入其身。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渐次游行,经十二年至住林城,周遍询求解脱长者。

既得见已,五体投地,顶礼双足,起立合掌,白言:“圣者!我今得与善知识会,是我获得广大善利。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何以故?善知识者难可出现,难得闻名,难得逢值,难得亲近,难得承接,难得同住,难得奉事,难令喜悦,难蒙开晓,难得随逐。
出现 = 谓诸佛菩萨为教化众生之故,示现化身而出于世间。
(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我今会遇真善知识,是我获得最胜善利,如是展转难中之难。
(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

“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欲值遇一切佛兴故,为欲普闻一切佛名故,为欲普见一切佛身故,
“为欲普诣一切佛刹故,为欲普入一切佛会故,为欲普观一切佛境故,
“为欲普知一切佛意故,为欲普受一切佛记故,为欲普承一切佛力故,
“为欲普事一切诸佛故,为欲证悟一切佛法故,为欲随顺一切佛心故,
“为欲圆满一切佛愿故,为欲获得一切三昧故,为欲照明一切佛智故,
“为欲庄严一切佛会故,为欲遍修诸佛本行故,为欲现见诸佛神通故,
“为欲具证诸佛智力故,为欲清净诸佛无畏故,为欲听闻一切佛法故,
“为欲受持诸佛法轮故,为欲辨析一切佛法故,为欲住持诸佛教海故,
“为欲守护诸佛法城故,为欲观察佛所觉法故,为欲解悟佛所证法故,
“为欲深入佛所知法故,为欲见一切佛法于自身中出生故,
“为欲与一切菩萨同体故,为欲与一切菩萨同类故,为欲等一切菩萨善根故,
“为欲观一切菩萨所学故,为欲同一切菩萨净行故,为欲成一切菩萨所修故,
“为欲满一切菩萨波罗蜜故,为欲发一切菩萨清净愿故,
“为欲入一切菩萨大愿海故,为欲具一切菩萨大悲力故,
“为欲至一切菩萨究竟处故,为欲获得诸佛菩萨差别威神藏故,
“为欲获得一切菩萨智慧光明无尽藏故,为欲获得一切菩萨广大功德三昧藏故,
“为欲获得一切菩萨无量威力藏故,为欲获得一切菩萨无量神通藏故,
“为欲获得一切菩萨大神变藏无穷尽故,为欲获得一切菩萨大自在藏常现前故,
“为欲获得一切菩萨净妙色藏而庄严故,为欲获得一切菩萨大慈悲藏,
“教化众生皆令究竟达彼岸故。
(shì) = 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官职[government post](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postdutypowers of office]/侍奉;供奉[servewait upon]/做,从事[be engaged in])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圣者!我今以如是心,如是意乐,如是希欲,如是勤求,如是思惟,如是渴仰,如是尊重,如是方便,如是勇猛,如是究竟,如是谦下,来至圣者善知识所。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诸菩萨众,能以方便开佛境界,示其道路,指其津济,与其桥梁,授其船筏。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普令一切截愚痴网,除颠倒障,拔疑惑箭,涤烦恼垢,照心稠林,破心迷执,令心洁白,正心谄曲,除心热恼,使心清凉,回生死流,趣涅槃道,
“令心远离诸见牢狱,
“令心解脱贪欲系缚于染爱处,
“令心动转随顺趣入一切智性,
“令其疾到广大法城,
“令其坚固无上大悲,
“令其安住究竟大慈,
“令其发起诸菩萨行,
“令其修习诸三昧门,
“令其悟入圣所证位,
“令其观察诸法本性,
“令其增长普贤愿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稠林 = Gahana,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
谄曲 = Vanka/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法城 = 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
三昧门 =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
“唯愿慈哀,为我宣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随所修习疾得清净,疾得明了,具足圆满。”

时,解脱长者以过去积集善根力故,如来现在威神力故,文殊师利童子忆念力故,十方一切诸善知识本行愿力所加持故,即入菩萨胜三昧门,其三昧名普摄无边一切佛刹旋陀罗尼。

三陀罗尼 = 出自法华经劝发品。相当于天台宗所说之空、假、中三观。
旋陀罗尼
旋,旋转之义。凡夫执著有相,故须令其旋转差别之假相,以入于平等之空;此即‘从假入空’之‘空持’。
百千万亿陀罗尼
旋转平等之空,而入于百千万亿法差别之假相(现象界);此即‘从空入假’之‘假持’。
法音方便陀罗尼
以上记空假二持为方便,而入于绝待之中道;此即中道第一义谛之‘中持’。

入三昧已,其身清净,光明映彻,于其身中,显现十方各十佛刹极微尘数佛及佛刹净妙庄严众会道场光明等事;
亦现彼佛往昔同行诸菩萨众,往昔所现神通变化,往昔所发广大誓愿,往昔所修助道之法,往昔所净诸出离道,往昔所有清净庄严,往昔所修诸菩萨行;
亦见彼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教化众生;
如是一切悉于身中分明显现无有障碍。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亦于身内一切刹中普现其身,无不充遍;身与佛刹互相涉入不相障碍,种种色像而无往来,一一差别次第而住,不相杂乱。
所谓:种种佛刹各别庄严,种种众会眷属圆满,种种威仪恭敬供养,种种道场各各严饰。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其中诸佛示现种种游戏神通,建立种种差别乘道,显示种种广大愿门,普遍庄严种种神力。
或一世界示现上生处兜率宫而作佛事;
或一世界没兜率天,下入王宫而作佛事;
或现处胎种种神变;
或现诞生种种瑞相;
或现婴孩种种游戏;
或示童子现处内宫;
或现出家示行苦行;
或诣觉树坐于道场;
或现神通破魔军众;
或现自在成无上道;
或现诸王劝请说法;
或现受请转妙法轮;
或现天、龙、乾闼婆等恭敬围绕,常随守护;
或现其身遍入诸趣;
或往一切众生住处;
或时示现度众生已,入般涅槃,为令世间咸增恋慕;
或现舍利全身、碎身,分布人天,令兴福祐;
或遍人天起大塔庙,庄严国界,饶益众生。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劝请 = 谓至诚请求佛菩萨来临。

释迦八相/八相成道/如来八相/八相示现/八相作佛/八相 = 即八种仪相。乃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
降兜率相
释迦牟尼佛在降生人间前,上升兜率陀天内院净土,为一生补处菩萨号能仁菩萨(又称护明菩萨),位居内院的天主,说法教化天人。在降生因缘成熟时,菩萨依照五事观照到适宜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王舍城净饭王家,在显现五种祥瑞后,从兜率天下降人间。
托胎相
能仁菩萨下生当日,净饭王的第一王后摩耶夫人,于梦中见到有六牙大白象,口含白莲花,临空降下,从她的右胁入体,夫人顿感身心安祥快乐,梦醒后便觉怀有身孕。
降生相/出生
摩耶夫人怀胎十月,回娘家天臂城待产,于公元前623年四月初八日,游尼泊尔蓝毗尼(Lumbini)园,园中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夫人于无忧树下自感即将临产,便伫立举右手攀无忧树枝,能仁菩萨以神通自摩耶夫人右胁出生。能仁菩萨诞生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土地自然涌大莲花承接太子。刚出生的太子,无人扶持即能行走,面向四方各行走七步,举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虚空有龙王以温、冷两股净水灌浴太子,这也是后世佛教举办“浴佛节”(也称卫塞节)的典故由来。
出家相
悉达多太子在十九岁这年,出宫游城,在四个城门口见到“老、病、死、出家人”四种现象,顿悟世间无常,生起追求圆满无分的宇宙人生真理,以解脱生死痛苦的决心。仅管父王与姨母以种种世间的欲乐享受,想令太子打消出家念头,但太子丝毫不为世间五欲所动。于二月初八日半夜月色明朗时,舍弃世间的情感与荣华富贵,由仆从阐陀(车匿)驾马车载太子离开王宫剃发出家。净饭王知道太子出家后,便派了憍陈如等五位大臣前往力劝,因被太子坚决出家求道的决心感召,便陪同太子一同出家修行。在经过五年遍访外道诸师未能得道后,便与五人一同到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中修持苦行。
降魔相
能仁菩萨经过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麦,终至全身羸瘦枯槁,但仍然不能以如此苦行得道。于是菩萨舍弃了苦行,到尼连禅河洗浴,在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走到菩提伽耶(Bodh Gaya)山附近一颗大菩提树下,金刚宝座上入定禅观,并发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时,波旬魔王得知菩萨发下成道的决心,深怕菩萨成佛后教导众生学佛解脱,使他的魔力及魔势力形成泡影,便心生恐怖,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又派魔兵夜叉无数前来制造种种魔力恐怖,破坏能仁菩萨成道,但菩萨不惊不怖不动,最终以威神之力降伏了魔王与魔军。
成道相
公元前593年十二月初八日,能仁菩萨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号释迦牟尼佛,时年三十岁。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于此证道,在笈多王朝时,于佛陀证道之地建了一座摩诃菩提金刚宝座塔(正觉大佛塔)及摩诃菩提寺。
说法相/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首先到鹿野苑(也就是现今北印度的瓦拉那西,英语:Varanasi),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一生弘传佛法的开始,佛陀一生共说法四十九年,开演八万四千法门。释迦佛陀住世的时候并未留下文字典籍,仅靠弟子记忆传诵法教,待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以摩诃迦叶尊者为首,召集了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Rajgir)的七叶窟进行结集,由阿难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律,这是佛陀一生说法的初次结集。
涅槃相/入涅槃
释迦牟尼佛先于毘舍离城(Vaishali)预示自己即将涅槃,公元前543215日,释迦牟尼佛在接受纯陀的最后供养后,于拘尸那罗城(Kushinagar)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世寿七十九岁。

彼诸如来于种种世界,种种趣生,种种部类,种种众会,种种根器,种种乐欲,种种业行,种种信解,种种根力,种种修习,种种行愿,种种觉悟,种种心想,种种烦恼,随眠习气;如是一切众生海中,以佛威力广现神通,遍一切处施作佛事。
随眠 = 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此有贪、嗔、慢、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
/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所谓:或处极微尘量道场,或处无边广大道场,或处一由旬量道场,或处十由旬量道场,乃至或处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世界海,其量正等众会道场;以种种神通,种种音声,种种言辞,种种辩才,种种训释,于诸如来圣谛海中,以种种无畏大师子吼,为种种众生演说种种修多罗海,开示种种陀罗尼门,普转种种如来法轮,普授种种诸菩萨记。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xùn) = 教育,教导[instructteachlecture](典式、法则[coderule]/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explain])
训释(xùn shì) = 解释字句的意义[explain]
圣谛 = 所谓谛,乃真实不虚之理;圣谛即指圣者所知一切寂静之境界,系佛教之根本大义,故又称第一义、真谛;乃属出离世间法中之究竟深义。
彼诸如来所说法门,所出言音,善财童子悉能听受,忆持不忘,思惟观察;亦见诸佛及诸菩萨不可思议诸三昧门,自在神变。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chari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尔时,解脱长者现是相已,即从三昧安详而起,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我已于此甚深无碍庄严解脱门自在入出。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善男子!我住于此解脱门时,即见东方阎浮檀金光明世界,龙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毗卢遮那藏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南方速疾具足诸力世界,遍覆普香王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思惟心王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西方具足一切香圆满光世界,须弥灯王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无碍心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北方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金刚游步勇猛行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东北方一切殊胜妙宝世界,无所得境界眼毗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无所得妙变化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东南方自在香焰光音世界,香灯王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金刚焰慧自在妙因王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西南方智日焰普光明世界,毗卢遮那普智声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普焰垂髻变现香华光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西北方普清净妙香庄严藏世界,无量功德海幢圆满光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无碍威力身智幢王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下方师子腾焰解脱光明世界,无碍法界幢具足智慧焰光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法界智焰光明遍照世界幢菩萨而为上首;
“又见上方光明遍照次第出现无尽佛世界,名称无边无碍智慧圆满光幢王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无碍精进力法界智幢王菩萨而为上首。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遮那 = Vai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心王 = 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变现/化作/化现//变化 = Nirmana,指变化种种形相之意。即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其中,佛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变现之佛身或菩萨等身,称为变化身、应化身、应化佛;为五趣之众生而变现鬼畜等身,称为化身;无而忽有之佛形、菩萨形、人形、鸟形等,称为化佛、化菩萨、化人、化鸟。又佛为教化凡夫,应机所变现净、秽之国土,称为变化土、化土。此外,能变化之心,称为化心;所变化之事,称为化事。
香灯 = 谓焚香与燃灯。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善男子!我见如是十佛世尊而为上首,如是乃至见于十方各十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应、正等觉,道场众会之所围绕,一一皆有上首菩萨并诸眷属,分明显现;然彼一切世界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

“善男子!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白栴檀香世界月智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光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相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吉祥师子宝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
安乐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如安乐国、安乐世界、安乐净土等诸称,皆为其例。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Amitayus,意译无量寿;Amitabha,意译无量光。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

“善男子!我若欲见尽过去际一切劫中,所有诸佛及彼佛刹种种庄严道场众会,神通变化,调伏众生;
“尽未来际一切劫海,所有如来及诸菩萨庄严国土众会道场,调伏众生,神通变化;如是一切随念皆见。
“彼诸如来及彼诸劫,一切佛刹所有庄严,种种差别,不来至今,我心亦不入彼过、未;然其所见,皆如现在。

“善男子!我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及诸菩萨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知己身无去无来,无行住处。
“所以者何?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
“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
“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法如幻所作;
“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集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得佛菩提,现大神通,遍往十方一切法界,以微细智,普入诸劫,如是一切佛菩萨法,皆由自心。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善男子!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
“愚痴凡夫,不能觉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妄起分别。
“又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愚之人以为涅槃,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
“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牛羊不能觉知,生死轮中无由出离。

“善男子!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圣者自悟境界如是。
“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
“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
“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善男子!我唯于此如来甚深无碍庄严解脱法门,自在入出;
“如诸菩萨摩诃萨住无碍智,行无碍行,于诸境界无不通达,现前常得见一切佛广大三昧,住一切佛无涅槃际,成正觉门;
“普遍了知诸三昧海,所有境界能随观察,三世诸法悉皆平等;
“分身遍往一切刹海,入于诸佛无分别处,一切境界皆悉现前,常能观察一切诸法,以圆满智尽能说行一切菩萨功德行愿,于其身中悉能显现一切世界成坏之相,而于自身及彼世界不生二想;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善男子!从此南行阎浮提畔有一住处,名遍无垢;彼有比丘,名曰海幢。
(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边,旁边[side])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礼长者足,右绕观察,思惟瞻仰,称扬赞叹无量功德;
念善知识能为救护,
于善知识常生欢喜,
依善知识发起行愿,
由善知识令我开悟,
敬善知识心无违逆,
事善知识无有谄诳,
于善知识心常随顺;
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令我远离一切颠倒;
于善知识起慈父想,令我成就菩萨善法;如是思惟深生爱乐,悲泣流泪辞退而去。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6)遍无垢国>海幢比丘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彼长者教,随顺观察,如说修行;
忆持彼不思议菩萨解脱门,
思惟彼不思议智慧光明门,
深入彼不思议法界次第门,
悟解彼不思议遍入普法门,
明见彼不思议如来神变,
观察彼不思议普入佛刹,
深信彼不思议佛力庄严,
照现彼不思议菩萨三昧,
了达彼不思议差别世界,
修集彼不思议菩萨净业,
发起彼不思议广大誓愿。
长者 = Setthin/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了达 = 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
如是观察,渐次南行,向阎浮提畔无垢聚落,周遍寻觅海幢比丘。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乃见处在经行林侧,结跏趺坐,端身正念,离出入息,无别思觉,住不思议广大三昧,以三昧力现大神通。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出入息 = 出息与入息之合称。出息为呼气,入息为吸气。
于其身上,从顶至足,一切肢分,一切毛孔,悉现无量不思议数同自身相一切身云,遍一切处现一切身:为普供养一切如来故,为普严净一切佛刹故,为普成熟一切菩萨故,为普调伏一切众生故,为普济拔诸苦蕴故,为普除断三恶趣故,为普开示人天路故,为普销灭烦恼毒故,为令众生普入甚深智慧海故,为令众生究竟安住一切智故。

从两足下出无数佛刹极微尘数长者、居士、婆罗门众相似身云,首戴华冠,身垂璎珞,明珠系顶,被服庄严,无量童男以为眷属;普往十方一切世界,悉以一切上妙供具普施众生。
居士 = Gahapati,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所谓:普雨一切上味如法饮食,一切上妙杂色宝华,一切衣服,一切璎珞,一切鬘带,一切熏香,一切涂香,一切宝器,一切宫室,一切欲乐资生之具;
于一切处救摄一切贫穷众生,充济所须,令其满足;
安慰一切苦恼众生,获身心乐,令其欢喜;
成熟一切善根众生,心意调柔,令其清净,究竟无上菩提之道;如是示现充满十方。
上味 = 指最佳味。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从其两膝出现无数百千万亿诸刹帝利及婆罗门并其眷属相似身云,皆悉聪慧,具诸艺业,世出世间无不通达,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衣服,上妙庄严,普遍十方一切世界,恒以四摄摄诸众生。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谓:与财宝令其富乐,可意语言令闻欢喜,或以同事劝导诱进;如是一切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令其快乐。
复以方便咸使发心,授以正法,令其开悟,速疾令其离诸不善,集众善法,从生死泥拔济令出,住真实义无畏法中,如是示现充满十方。

从其脐轮出等众生数异道诸仙相似身云,种种形相,各别庄严,或服草衣,或衣树皮,皆执澡瓶,威仪寂静。
(zǎo) = 洒手[wash hand](后泛指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将诸仙众,足步虚空,往返周旋十方世界,咸出无量歌赞之声,称扬诸佛所有功德,或叹菩萨所修梵行,所说妙法,所证清净,其音和雅,美妙清彻,普闻十方,无有障碍,调伏成熟一切众生,普摄诸根,不令放逸,令其观察真实境界;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或说诸法皆无自性,使其发起一切智心,令其安住究竟实道;
或说世间资生言论;
或现方域导俗轨仪;种种善巧,随宜化度。
(guǐ) = 轨距,车两轮间的距离[gauge](车轮的痕迹,车辙[rut]/法则、法度[lawsstatutes])
开一切智出要法门,令诸众生普得饶益,随其次第各修其业,如是示现,充满十方。
出离/出要 = 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从其两胁出不思议无数龙王、龙子、龙女并其眷属相似身云,现不思议诸龙神变,遍满虚空。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所谓:雨不思议宝香庄严云,
不思议宝华庄严云,
不思议宝鬘庄严云,
不思议宝盖庄严云,
不思议宝幢庄严云,
不思议宝幡庄严云,
不思议种种妙宝璎珞庄严云,
不思议大摩尼宝王庄严云,
不思议种种宝座庄严云,
不思议天宝严具庄严云,
不思议天宝宫殿庄严云,
不思议诸天、采女歌咏赞叹庄严云,
不思议天宝珠网庄严云,
不思议摩尼须叶台蕊宝莲华庄严云,
不思议一切摩尼宝冠庄严云,
不思议无边光焰天宝庄严云,
不思议华鬘幢盖天身庄严云,
不思议恭敬合掌诸天采女云,
不思议含辉吐焰金色莲华云,
不思议演说一切诸佛功德大音声云;
如是一切普遍虚空,以为庄严,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诸佛道场而为供养。
宝盖 = 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悬于佛菩萨或戒师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
/(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宝座 = 指以宝玉庄饰之莲花座。一般称诸佛之座为莲花座,又多以七宝装饰,故称宝莲花座,或称宝座。
(ruǐ) = 花蕊,植物的生殖器官[stamen]
普令众生皆生欢喜,除烦恼热,得清凉乐,如是示现充满十方。

从其胸臆吉祥相中出无数佛刹极微尘数阿脩罗王并其眷属相似身云,皆悉示现不可思议巧幻术力,种种神变充满虚空。
(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所谓:能令无量百千万亿世界皆悉震动,一切山王互相冲击,一切海水皆大涌沸,诸天宫殿无不动摇,诸魔光明无不隐蔽,诸魔军众无不摧伏;普令众生舍离憍慢,心无放逸,除悭嫉垢,息诸怨害,咸起慈心,破烦恼山,竭爱欲海,长无斗诤,永共和善。
(fèi) = 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gushing out](水波翻涌的样子[surgent]/把水烧开;沸腾[boilbubble])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复以幻力游戏神通,开悟群生令离贪著,于诸恶法常乐远离,怖畏生死,欣求解脱;令出世间一切诸趣,令住无上菩提之心,令修菩萨清净妙行,令趣菩萨波罗蜜道,令入一切诸菩萨地,令照菩萨微妙法门,令观菩萨方便善巧。
如是示现遍周法界。

从其背出无量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声闻、独觉相似身云,为诸众生应以二乘而受化者广说法要,令其调伏。
所谓:为执我者说无有我,为执常者说行无常,为贪行者说不净观,为瞋行者说慈心观,为痴行者说缘起观,为等分者说与智慧相应境界;各别对治,令遍观察。

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五停心观 =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
对治
不净观
Asubhanupassin,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
贪欲
慈悲观
Metta-sati,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嗔恚
缘起观
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愚痴
界分别观
Dhatuvavatthana,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之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我执
数息观
Anapana-sati,即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
散乱

为于境界生乐着者,说离诸著无所有性,
为遍耽滞五欲境界,说离诸欲无染著性,
为著寂静定所系者,说大愿门,令深爱乐。
誓普饶益一切众生,转于法轮;尽未来际,令诸众生所愿皆满,如是遍周一切法界。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从其两肩出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夜叉、罗刹王种种形貌,种种色相,长短广狭,种种仪容,威势雄猛,甚可怖畏,无量眷属而自围绕。
现种种神力,吼种种大声,随其所应,作种种方便,遍满十方一切世界,守护一切善行众生及诸贤圣、菩萨众会说法道场。
诸有受持菩萨净行,欣求如来一切正智,若向正住及正住者,或时现作执金刚神,守护诸佛,承事供养及佛住处;或遍守护一切世间,令其不入一切恶道。
有恐怖者令得安隐,有疾病者令得除差,在厄难者令除苦恼,有过恶者令自厌悔,有灾横者令其息灭。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
(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
积集福智大心众生,令其能转诸佛法轮,舍生死轮,住正法轮,摧灭一切异道邪论,如是利益,遍满十方一切法界。
生死轮 = Bhava-cakra,谓三界六道之生死,犹如载人运转之车轮。

从其腹出无量百千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紧那罗王,各与无数百千万亿紧那罗女眷属围绕,无量佛刹极微尘数乾闼婆王,各与无数百千万亿乾闼婆女眷属围绕。
各奏无数阿僧祇百千天乐,
歌咏赞叹一切诸法缘生实性,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难思功德,
歌咏赞叹发菩提心普遍威力,
歌咏赞叹一切菩萨修圆满行,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成正觉门,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转法轮门,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现神变门,
歌咏赞叹一切诸佛般涅槃门,
歌咏赞叹守护一切诸佛教门,
歌咏赞叹令诸众生皆欢喜门;
开示演说严净一切诸佛刹门,
开示演说一切诸佛微妙法门,
开示演说照一切法无障碍门,
开示演说发起一切诸善根门;如是利益充满十方。
= Dvara,设于王宫、寺院、居宅等出入口之建筑物。/区别法相义理等名目之用语。例如平等门与差别门,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与非有非空门(四门),圣道门与净土门(二门)等种种分类。盖佛教之教化乃应对象而有种种差别,然皆为导人趣入菩提之入口,故称为法门。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从其面门出无量百千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转轮圣王,七宝具足,四兵围绕,放大舍光,雨无尽宝最胜摩尼,庄严世界,普施众生,咸令充足,令断十恶,修行十善。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等舍/ = Upekkha/upekha,舍是一种平等作意,不带贪念。释迦牟尼主张在修行时,对于五蕴,应该采取不乐、不赞叹、不取、不着的态度,保持在平等舍的态度,就能让心解脱。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象兵/象军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马兵/马军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车兵/车军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步兵/步军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所谓:一切屠猎、渔捕、暴恶众生令起慈悲,不断生命;
贫乏苦恼下劣众生,令其永舍不与取行,常行惠施,能舍无量百千万亿端正采女,心无吝惜;
令诸众生永断邪淫,修持梵行;
虚诳众生,令其究竟常真实语,不作虚诳无益谈说;
令摄他语,不行离间,常乐和合,无有乖诤;
令柔软语,无有粗恶;
杂秽语者,令常演说甚深决定明了之义,顺佛法语,利益修行,永断绮饰无义言辞,令诸众生深入法句;
多贪欲者,令其少欲,修习知足最胜端严无生正行;
多怒害者令除瞋恚,于诸众生恒起慈心,心无瑕垢,为说大悲,欢喜摄受,令入佛法;
堕见网者为说实义,令观诸法,深入因缘,善明谛理,决择正邪,令心清净,拔邪见刺,破疑惑山;
令诸众生悟心实性,具足通达,趣入甚深,一切障碍悉皆除灭;如是所作充满法界。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
柔软语 = 心意柔和而随顺于道,称为柔软;柔和之言语,能悦人心性,称为柔软语。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从其两目出无量百千阿僧祇佛刹极微尘数广大日轮,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大地狱,所有苦恼悉令除灭;
又照一切世界中间,令除黑暗,睹见光明;
又照一切十方世界饿鬼傍生,令其舍离愚痴翳障,得大智慧,拔除众苦。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复于一切垢浊世界放清净光,白银世界放黄金光,黄金世界放白银光;
琉璃世界放玻璃光,玻璃世界放琉璃光;
砗磲世界放码碯光,码碯世界放砗磲光;
赤珠世界放日藏摩尼王光,日藏摩尼王世界放赤珠光;
帝青世界放月藏焰网摩尼宝王光,月藏焰网摩尼宝王世界放帝青光;
纯宝所成世界放杂宝光,杂宝所成世界放纯宝光。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如是光明普照佛刹道场众会而作佛事,照诸众生心之稠林,办诸众生无量事业,严饰一切世间境界,令诸众生心得清凉,生大欢喜,安隐快乐;如是所作充满法界。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