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F4行阴魔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 阿难!那超越想阴十种魔境的善男子,仍不弃本修,常住性定,想阴既破,这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常是一样,本觉妙明的真心,没有颠倒妄想的扰乱,清虚寂静,宛如万里晴空,再没有粗粗的前尘影事现前。观一切世间的大地山河,如镜照物,物来即现,物过随空,正照物时既不粘着,物过自然了无痕迹,只是虚照虚应,根本不会留下旧时习气,惟一识精真体,湛然独存。
= 瑛解:彼善男子:摄前透过想阴十境之人;或始终不起爱求,常住性定;或魔来便能觉知,不坏本修。如是用心,想阴破,而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今既无梦无想,则寤时无想,常同寐时之静;寐时无梦,常同寤时之觉;故曰寤寐恒一。觉明虚静者:本觉妙明真心,离诸梦想之扰乱,而得清虚寂静矣!犹如晴明之空,迥无所有。粗重尘影,即是法尘,全依想阴为体;想尽,尘自无依,故言无复等。今心照山河等,如镜之光明洞鉴,应物而现,毫无分析。故物来影现镜中,而镜无所粘著;物过影灭镜中,而镜亦无踪迹。据此,则境识中,不过虚受照应而已。境灭,识中了然罔有陈习之可言。陈者旧也,即旧时习气也。惟一精真,惟是一个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
= “寤寐恒一”:“寤”,醒。“寐”,睡。谓睡时无梦,醒时无妄想,其心始终清净如一。
= “觉明虚静”:本觉妙明之心,清虚寂静。
=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前尘”,现前五尘。“影事”,落谢之影,亦即法尘,以法尘全依想阴为体,想阴既尽,法尘便无所依,则此前尘便再也无法成就“落谢影像”之事。
= “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物来之时即现影,但镜体本身对镜中之影像却毫不粘着,因此物过影灭之时,镜体也不会将那些影像留下一点点痕迹。
= “虚受照应”:谓彼心如镜一般,只是虚受鉴照及反应影像,而镜中之影像并无实体可得,故云“虚受”。
= “了罔陈习”:“了”,了然,全然。“罔”,无。“陈”,旧。“习”,习气。谓完全没有旧时之习气可得。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寐(mèi) = 睡着[sleep]。
晴(qíng) = 从日,青声。青古指蓝色,也有表意作用。雨止无云,天气晴朗[clear;fine;cloudless]。
鉴(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ancient bronze
mirror]/照看[reflect]/明察,审查[scrutinize]。)
粘(nián) = 具有粘性[glutinous;sticky]。(zhān
= 粘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glue;stick;paste]。)
踪(zōng) = 脚印,踪迹[trace]。(事物的痕迹[track]。)
罔(wǎng) = 渔猎用的网。同“网”[net]。(不[not;no]/无;没有[not]/欺骗;蒙蔽[hoodwink;deceive]/诬,无中生有[slander]/结网[net]。)
陈(chén) = 古国名[Chen
state]。(陈旧[antiquated;outmoded]/述说[explain;state]/陈设,陈列[put in order;display]。)
精真 = 指精明真如之本性。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 一切生灭现象的根元,从此显露。这些已能见到十二类众生的生灭。虽没有通达十二类众生,各各受命的来龙去脉,但已见共同的生灭根基,好像阳炎熠熠,乍明还灭,闪烁不停,扰乱清虚的湛澄,为浮尘四根,流转变迁的枢纽,这就名为行阴区宇。
= 瑛解:一切生灭,根本元由,及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前为想阴所覆,故不能见,今则想阴动念既尽,行阴生灭根元,从此披敷显露。故得见诸十方,十二种类,众生生灭,毕竟克殚其类。殚,犹尽也。虽未得通达十二类生,各各受命元由头绪;而见七识种子,同分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野马非尘埃,即田间游气,春晴伏地可见,其状如水,其光如焰。庄生呼为野马,佛经多称阳焰,渴鹿逐阳焰,远望如水,至近则无。清是轻清,非同前阴之重浊;扰是扰动,非同后阴之澄湛。浮根四尘,乃众生根身;十二种类,各各不同;而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枢者,门之轴;穴者,门之臼。由枢穴故,门得开关;由行阴故,根尘得以生灭。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
=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通”,通达。“各命由绪”,各自生命之根由端绪,亦即识阴。
= “见同生基”:“同”,众同分。“生”,生死。“基”,基础。谓明见同分之生死基础,此指行阴,乃七识之种子。
= “为浮根尘”:即浮根四尘,亦即指一切众生之根身。
= “究竟枢穴”:“究竟”,究竟转依。“枢穴”,枢纽,即决定的关卡。谓众生之根身是否能转依,即以此行阴能否得破,作为决定之关钥。以有行阴故,生死门方开,根尘因此现出生灭;此相不尽,生死难脱。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披露;陈述[unveil]/分析;辨析[analyze]。)
露(lù) = 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dew]。(水气[hydrosphere;vapor;moisture]/显露;显现在外[show;become visible;reveal]。)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殚(dān) = 用尽,竭尽[exhaust]。(灭;尽;毙[extinguish;put
out;destroy]。)
绪(xù) = 丝的头[head of
thread]。(头绪,开端[beginning]。)
基(jī) = 墙基[foot of a
wall;foundation]。(泛指一切建筑物的根脚[base;foundation;basis]/奠定基础;创建[lay a foundation]/基础;事业的根本[base]。)
野马 = Marici,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乃现于沙漠或旷野中之一种自然林泉幻象。即热气之游丝或尘埃现于远方时,其幻影如真实之树林、泉水,然趋近之,则又消灭;故知野马为假相,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诸法之无自性,如幻影之不能久住。
熠(yì) = 光耀,鲜明[glorious]。
熠熠(yì yì) = 闪亮光耀的样子[bright]。
清(qīng) = “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水清。与“浊”相对[limpid]。(清凉[cool]/清静;恬静[quiet]/清除[clear]。)
扰(rǎo) = 搅扰;扰乱[disturb;create disturbance]。(混乱;烦乱[confusion;chaos]。)
扶根/浮根/扶根尘/扶尘根 = 指眼球、外耳等肉团所形成之五根外形器官,系扶助正根之五尘,其自身并无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称为扶尘根。五根具有扶根与正根,正根(又作胜义根)非生理机能,而是五根据以发生感觉认识作用之实体,乃依于扶根而立,取外界之境,发内界之识,其体清净微妙,为集合极微之四大而成,非肉眼可见,即指五官之神经。
枢(shū) = 户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door hinge]。(中心;枢纽;关键[centre]。)
穴(xué) = 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土窟窿,地洞[cave;hole]。(水道[water
course]/挖凿;洞穿[dig]/穴居;穴藏[live
in caves]。)
十二类生 =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种类型。
|
|||
胎生
|
从胞胎而出生。谓此类有情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即人畜龙仙之类。
|
四生
|
十生
|
卵生
|
从壳而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
|
||
湿生
|
从湿处而受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
|
||
化生
|
即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等。
|
||
有色
|
谓有形碍明显之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
|
||
有想
|
指从忆想所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
|
||
非有色
|
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
|
||
非无色
|
谓因声呼召而能成形。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
|
||
非有想
|
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
|
||
非无想
|
谓虽亲而成怨害。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
||
无色
|
即无有形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
||
无想
|
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
|
四微/四尘 = 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尘,Visaya,新译作境;为垢染众生心之义。据俱舍论卷四所载,物质之最小单位‘极微’形成之时,必须由四大及四尘等八事俱生,缺一法而不可,称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若加身根或声,称为九事俱生;再加眼根,则为十事俱生。并以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亦即以四大之相倚而造极微,由极微相聚而成色法。然依大众部之说,则于四尘之外,不立五根。此外,于诸经典中尚有多种异说。
|
|
色尘
|
指青、黄等显色,及长、短、方、圆等形色。
|
香尘
|
指好、恶等之气味。
|
味尘
|
指甘、醋等之味。
|
触尘
|
指能造之地、水、火、风四大,及滑、涩等之性。
|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 若这清扰熠熠的体性,归于平静无波的识海;一入原本澄静的识海,就永绝行阴的粗重习气,如波澜平息,化为澄澈平静的止水,这是行阴灭尽的境相,到此就能超越众生浊,再回观行阴的由来,方知是以幽微隐密的妄想为根本。
= 瑛解: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因定力转深,此体性一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元性:生灭根元体性,即第七识。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识。一澄本元习气,即第七识行阴。种习俱尽,而复还识精元明之体矣。故曰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以行阴生灭不停,业运常迁,遂成众生知见,浑浊真性。今者,行阴既尽,则众生浊自然超越,超越之后,反观行阴之所由来,元从幽深隐微妄想,以为其本。
= “熠熠元性”: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即第七识。
= “性入元澄”:“元澄”,本元澄清者,指第八识。谓此第七识性入于本元澄净之第八识。
= “一澄元习”:“一”旦“澄”清了第七识行阴本“元”之种“习”。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澜(lán) = 大波浪[billow]。(波纹[ripple]。)
幽(yōu) = 遮蔽[conceal]。(囚禁[put in jail]/昏暗;阴暗[dusky]/深邃[deep]/幽静[peaceful]。)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怜悯[pity to]。)
五妄想 = 谓五蕴。
|
||
坚固妄想
|
即色蕴。众生之体、心、命等皆为妄想相之结合,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色身称为坚固妄想。
|
色阴
|
虚明妄想
|
即受蕴。众生由欲想,而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此即受蕴无实体,本为虚妄,故受蕴称为虚明妄想。
|
受阴
|
融通妄想
|
即想蕴。心为虚妄,而能使动实有之身体,此心形二者由想融通,故想蕴称为融通妄想。
|
想阴
|
幽隐妄想
|
即行蕴。众生一生之中,其身体之变化无片刻停息,而幽然无觉,故行蕴称为幽隐妄想。
|
行阴
|
微细精想/颠倒妄想
|
指识蕴。众生之识(心)为虚妄颠倒,如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微细而不可见,故识蕴称为颠倒妄想。
|
识阴
|
#G1二种无因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得正知奢摩他<正定>中的善男子,正心凝然不动,觉照常明,前说的十类天魔,无可乘的机会,方得精研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本,于本类中的生灭根元,得以显现。观彼行阴,幽隐轻清,不像想阴那样的明显重浊。遍十二类众生,皆以这行阴迁流的微细动相,为扰动的根源,以这样观察的结果,误执为胜性,不知尚有不扰不动的真如本性在,因此妄起计度,忘却本修,以致堕入外道的二种无因论中。
= 瑛解:当知,警令觉知也。是得正知者:即不遭邪虑也。奢摩他中者:即圆定发明也。凡能到此地位,俱有决定善根,故称善男子。凝明正心者:凝:不动也,于想阴十境,不起爱求。明:不惑也,于飞精附人,便能觉知。正心:双承不动定也不惑<慧也>,定慧均等。十类天魔,不得其便,圆通妙行,乃可增修,方得精心研究,力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现,故得穷十二类生,生灭根本。先穷十二类生,行阴深本,欲于本类中,研求生灭根元显露者,即行阴显现也。观彼幽清:彼即指行阴,幽隐轻清,非同前想阴,显明重浊也。圆者:遍十二类生,一一皆然;即观行阴迁流,微细动相,为圆扰群动之元,观同分生基之总相,不起妄计,一味精研;自可进破行阴。于圆扰群动之元,为诸行之本,是生灭之元,如是观察,执为胜性,故起计度。并不知有不扰不动之真如,亡失本修,以是坠入二无因论。
= “方得精研”:因此才能精研而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现。
=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生灭根“本”(即行阴之体)。
= “于本类中”:“本类”,指行者之自类。
= “生元露者”:“生元”,生灭之根元,指行阴。生灭根元之行阴显露。
=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行者即于其定中“观”察“彼”行阴“幽”隐轻“清,圆”遍十二类生“扰动”之根“元”(亦即七识)。
舍摩他/奢摩他 = S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研(yán) = 细磨[grind;pestle]。(研究;探讨[study]。)
精研(jīng yán) = 精心钻研[study carefully]。
计(jì) = 从言,从十。“言”有数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算账;总计;计算。(商议;谋划。)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法制;法度[rule;law]/duó
= 估计,推测[estimate]。)
推度分别/分别思惟/计度分别 = Abhiniropana-vikappa,意即分别计量推度。谓于所缘之境计量推度,系与意识相应的散慧之分别作用。三分别之一。
#H1本无因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 第一、这人误认行阴迁流的微细动相,为生灭的本元,执为胜性。不知这不过是行阴显现,尚没有到行阴尽的时刻,况行阴尽后,还有识阴,须待识阴尽后,方是本觉;这人竟认定这行阴为生灭的元始,根本是无因而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见解呢?因为这人既见行阴完全显露,乘于清净眼根的八百功德,以所见的最高极限,只能见到八万劫以内,所有众生,业行迁流,湾转回环,这里生,那里死。因此他只见众生,
随着业行迁流,生生死死,总在八万劫以内,轮回不息,对于八万劫以外,如黑漆一片,茫然无所见。
= 瑛解:是人;即于圆元中,起计度之人。计执此圆元为胜性,并不知此但行现,尚未至于尽;行阴尽后,还有识阴,识阴尽后,方是本觉。便谓此行阴,为生灭之元,本来无有因起,故曰见本无因。生机全破者:生机:即行阴。破:即显露义。乘于眼根清净,获得八百功德,极尽其见量,能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业行迁流,湾转回环,莫能自止。死此生彼者:即舍生趣生也。祗见众生,随业行以迁流,轮回在八万劫中之处,八万劫外,冥然莫辨,毫无所观也。
= “生机全破”:“生机”,生灭之枢机,即行阴。“破”,即显露。
=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乘着清净的眼根所具之八百功德,故能完全发挥其能见之量。
= “业流湾环”:随着“业”行迁“流”于业“湾”中,回“环”轮转。
机(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机巧;机灵灵巧[swift]/先兆,征兆[omenen]。)
湾(wān) = 河水弯曲处[bend in a stream]。(海湾[bay;gulf]。)
环(huán) = 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jade
bracelet]。(泛指圆圈形的物品[ring]。)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虚空渺茫[void;hollow]/愚昧[dull;muddle-headed]/通“溟”。海[ocean;sea]/同“瞑”。闭上眼睛[close]/暗合,默契[tacit agreement]。)
六根
|
合中知
|
离中知
|
深隐难测
|
浅而易明
|
八百功德
|
一千二百功德
|
眼
|
|
ü
|
|
ü
|
X
|
|
耳
|
|
ü
|
|
ü
|
|
ü
|
鼻
|
X
|
|
|
|
|
|
舌
|
X
|
|
|
|
|
|
身
|
X
|
|
|
|
|
|
意
|
|
ü
|
X
|
|
|
|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 由于邪计揣度,认定这八万劫以内的种种,是无因而自有。
= 瑛解:便作如是邪解妄计: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因八万劫外,冥然无有所观,遂计无因。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即同此见。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 以致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邪见论中,惑乱菩提正觉的自性。
= 瑛解:由此邪计筹度,亡失正知,执八万劫,无因自有;亡失遍知,堕落外道邪见,惑乱菩提正觉之性矣。
= “惑菩提性”:以此而“惑”乱自他“菩提”正觉之“性”。
正遍智/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正遍知 = Samma-sambuddho,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三”(Sam)为“完全,合一,正”的意思,“藐”(ma)则为“转向,弯曲,寰宇”之意,“三藐”(Samma)为“全体、所有”。“菩提”(boddho)则是“觉知、觉悟、感觉、感受、道统、智慧”。
堕(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掉下来,坠落[fall;sink]。(假借为“惰”。懒散;懈怠[sluggish]。)
#H2末无因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 第二、这人以过去而例未来,见末也无因,什么缘故呢?是人既见众生于八万劫前,本来没有根,乃无因而有。如是妄想转计,成为自然外道,知人自然生人,悟鸟自然生鸟,乌从来自然是黑色,鹄本来自然是白色;人与天人,本自竖立而行,畜生本来横着而走,白既不是因洗涤而白,黑也不是因染造而黑,一切都是自然如此,八万劫以来,没有改变与移易。
= 瑛解:是人:于圆元中,起计度之人。计执此圆元为胜性,详推过去,见本无因,例知未来,见末无因也。是人于诸众生,既见劫前,本无其根,无因而有。盖即以无因,为十二类生本元,自然而然,由此转计,成为自然外道。知人还自然生人,悟鸟还自然生鸟,乌从来自然是黑,鹄从来自然是白。白非是洗成而白,黑非是染造而黑。若是人天,本来是竖形而立,若是畜生,本来是横行而走,此皆自然而然,本无有因。从八万劫来,未尝更改变移。
= “是人见末无因”:“是”于行阴圆元中起计度之“人”于过去见本无因,于未来则“见末无因”。
= “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是人于”诸众“生既”自以为已“见其”八万劫前之“根”,系无因而有,“知人”自然“生人”。
= “人天本竖”:“人”道与“天”道众生“本”来自然“竖”着立。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怎么[how]。)
鹄(hú) = 鸟名。指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swan]。
天(tiān) = 天空[sky]。(自然所生成的事物[nature]。)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 从今以后;尽未来际;当然仍是如此;而我于八万劫前,本来不见十二类众生,从菩提性起,怎么能说众生于劫后,有成菩提道果的事,当知现在一切物象,皆本无因而自有。
= 瑛解:今尽此形者:尽,即尽未来际,而此形亦复如是,无有改移。而我本来,八万劫前,不见十二类生,从菩提性起;云何更有,众生于劫后,成菩提事乎?当知今日,一切物象,既皆劫前,本无有因,以此验知劫后,末亦无因也。言八万劫尽,终成断灭,无有因果而已。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无因 = 全称无因有果。指将一切之存在视为果,若追求其原因则不可得。盖释尊说因果,外道否定佛教此种人生观而主张无因,故称为无因外道,为一种自然外道。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 由于这样邪知妄计,致亡失正遍知,堕落于外道恶见之中,惑乱菩提正觉自性。
= 瑛解:由此邪计筹度,亡失正知,皆谓一切自然,亡失遍知,不达循业发现,以致堕落外道恶见,反惑乱菩提正觉之性矣。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 于是创立无因论,这就是第一种外道。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与儒家所谓‘异端’一语相当。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二十外道,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其中亦包括小乘佛教,即:小乘外道论师、方论师、风论师(风仙论师)、韦陀论师、伊赊那论师、裸形外道论师、毗世师论师、苦行论师、女人眷属论师、行苦行论师、净眼论师、摩陀罗论师、尼犍子论师、僧佉论师、摩醯首罗论师、无因论师、时论师、服水论师、口力论师、本生安荼论师等。
#G2四种遍常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 阿难!这三摩地中,定慧均等的诸善男子,正心凝然不动,明照不惑,魔无机可乘;于是欲穷究十二类种生,生灭变化的根本。观察那行阴幽微清轻的相状,却见不到微细的迁流,误以这本不是周遍圆满,湛然常存的境相,妄自计度以为圆常,这人即堕入四种遍常论的邪见中。
= 瑛解:是三摩中:正修定慧之中。凝明正心者:凝然不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爱求;明照不惑,于飞精附人,魔来便能觉知;正心即不动不惑,定慧均等之心。魔不得便:圆通妙行,自可增修。想阴既破,行阴现前,穷十二类生,生灭根本,即观察彼行阴幽隐轻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见周遍处,各之曰圆,见相续处,名之曰常;殊不知此周遍相续,乃行阴迁流,生灭之相。而于是中,妄起计度,圆遍常住者,是人坠入外道,四种遍常论矣。
遍(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常(cháng) = 旗[flag]。(恒久;长久不变[constant;fixed;invariable]。)
遍常论/四遍常见论/四遍常论 = 乃古代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中之四种‘常见’。此类外道依据过去及现在之事实而执于‘我为常住’之见解。
#H1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 第一、这人欲穷究内心外境的本元之性,到底自从何处,然于心境二处,所见不远,仅能见到二万大劫,皆是无因自有,于二万劫外,茫然无所见。因为所穷究的对象,粗略而偏狭,所以见量有限,这样修习,只能知道二万劫中,十方众生的生灭变化,皆是循环相续,从不曾散失,遂妄计以为遍皆常存不灭。这是第一种邪见遍常论。
= 瑛解:是人欲穷行阴,但约心之与境二性,以求本元,何自而起。然穷之不远,以见心境二处,于二万劫前,无因自有。修习者:即穷心境之修习;能知者:以其见量有限,祗见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心境生灭。以心境皆属行阴,皆有生灭;然生灭正是无常,而彼但见劫内,生灭灭生,咸皆循环,相续不断,不曾散失。遂计心境二性,以为遍常,不计劫外无因,以为断灭。
= “穷心境性,二处无因”:“穷”究“心”与“境”之“性”,以求一切法之本元,然而发觉心境“二处”皆“无”所从生之“因”(亦即,无物能生心境二者)。
=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复依其穷究心境之“修习能”得“知二万劫中”。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循环(xún huán) = 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circulate;circle]。
#H2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 第二、这人乘着心开境现,见森罗万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立意穷其底蕴,究极本源,却见四大的体性,本来常住,依此修习,能知道四万劫中,十方所以众生,虽有生灭,而四大的体性常存不灭,从不曾散失,于是妄计以为常。这是第二种邪见遍常论。
= 瑛解:是人欲穷行阴,乘己见解,研穷四大,为变化之元。见一切万法,皆从四大和合而成,遂计四大种性,本来常住。殊不知四大,亦属唯识变现,其体本空,如虚空华。依之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四万劫外,则冥无所观矣。其见量比前,增加一倍,十方众生,所有生灭,皆从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种性,既是常住,咸皆体性,周遍恒常,不曾散失。遂计四大之性为遍常。
=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十方”一切“众生所有生灭”皆从四大而来,然彼四大本身“咸皆体”性“恒”常。
= “穷四大元”:研穷四大之本元。
= “四性常住”:计四大之性为常住。
恒(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永恒[lasting;permanent]。(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perseverance]/经常,常常[always]。)
四界/大种/四大种/四大 = Cattari maha-bhutani,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
|
地大
|
Pathavi-maha-bhuta,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
|
水大
|
Apo-maha-bhuta,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
|
火大
|
Tejo-maha-bhuta,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
|
风大
|
Vayo-maha-bhuta,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
|
#H3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 第三、这人乘心开的见地,欲穷究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第七末那识,第八执受识,将这八识的心,七识的意,前六识的意识等,各自开始有生灭的源头处,而不知自己尚被行阴所遮盖,仅能见及行阴区宇之内,限于第七识,而不能达到第八的执受识,却自以为它们的性体,是常存不变,故依之修习,所以至多能知八万劫中的一切众生,死此生彼,于十二类中,循环不息,而八识中,不会少却一个,各各识性,本自常存,于是妄计这生灭的根源为常住性。这是第三种邪见遍常论。
= 瑛解:是人穷尽六根之中,所具之六识,并及末那之七识,恒审思量故,执受之八识,执持根身、器界、种子故。此由行人,乘己见解,穷心<八识>意<七识>识<第六识>中,根本元由,生起之处。殊不知是乃行阴,相续之由,而反妄计识性恒常之故。依此修习,能观八万劫中,一切众生,死此生彼,展转循环,不曾散失。遂谓从本以来,周遍常住;即以穷此循环不失之性,计以为周遍常住。
= “六根、末那、执受”:“六根”,指六根所摄之六识。“末那”,即第七识。“执受”,即为末那所执受为我之第八识。
六情/六根 = Cha indriya,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末那识 = Mana-vinnana,末那,为Mana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心意识 = 小乘的说法:谓心、意、识三者名称虽异,其体则为一。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大乘的说法:谓心、意、识其体各别,‘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
|
|
心
|
「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
意
|
「末那」(mana)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
识
|
「毗若南」(vin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
#H4想尽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 第四、这人既然穷尽了想阴的元由,当然没有再生的道理,想阴既破,动相已绝,流止运转的生灭想心,现在已由定力而永远灭除,那么不生不灭的理体,自然属于行阴。于是妄以生灭为不生灭,不再穷研谛观,依据妄心的揣度,便以为这是真常。这是第四种邪见遍常论。
= 瑛解:是人计想尽为常,以其既尽想阴根元,谓根本想阴,即第八识中动相。今想破动相已尽,露出行阴,生灭根元。生理:即生灭根元。彼谬谓更无流止,运转施为,意以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一种不生灭。殊不知行阴,正是第七种子,微细流注,实非真不生灭;不过因心路筹度,计为周遍常住。
= “既尽想元”:“想元”,想阴之根元。谓想阴之根元既尽,行阴即显。
=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理”,于生灭的道理中。“流”,迁流。“止”,息止。“运”,运行。“转”,转变。这些都是想阴的施为之相。此谓,想阴既灭,想阴之生灭于理中更不应再有迁流、息止、运行、转变等施为之相出现。
理 = ‘事’之对称。指万象差别事法之本体。为平等一如之谛理。与‘理体’、‘理性’同义。‘理’具有随缘、不变二德,即随缘而变化森罗差别之万法,然其性则常住不变。以其超越凡夫之相对知识,故无法以言语、文字表现。各宗派对于‘理’有不同之阐释。又详论此绝对性真如实相,称为‘理论’,为‘事论’之对称。/指道理。即一切事物之存在、变化所准据之法则。
运(yùn) = 运行;运转;转动[revolve]。(运用[use;utilize;wield]/搬运;运输[transport]。)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 由这本不是遍圆而妄认为是遍圆,本非真常,而妄立为真常,以致失却正遍知觉,而落入外道的邪知邪觉中,惑乱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二种外道,所创立的圆常论。
= 瑛解:由此之故,非是遍常,妄计遍常。亡正遍知者:不达行阴迁流,则亡正知;不悟万法生灭,则亡遍知。堕落外道,执此为常;不知别有真常,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二常见外道,立圆常论。
=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是则名为第二”类“外道”所“立”之“圆常”邪“论”。
#G3四种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更深,坚贞凝然,正心朗照,于前想阴各境,不起爱欲,使天魔外道,无机可乘,所以破想阴而行阴现前,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那幽微轻清,常扰动元之相,于自而身心,他而众生国土,妄起邪妄分别计度,这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见中,一部分是无常,一部分是常恒的谬论。
= 瑛解:定力愈深,而坚固凝然不动。想阴十境,始终不起爱求,故曰正心。魔不得便,故得想破行现。研究众生,十二种类,生灭深本,深本既现,但依耳根妙修,一味反闻照性,自可进破行阴;而乃观察行阴,幽隐轻清,常时扰动;生灭之根元,既为诸动之根元,则自他依正,皆依之建立。由此于自他法中,起诸妄计筹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颠倒见中,一分无常,一分常义。
= “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分”,一半。即半无常、半恒常。
坚(jiān) = 泥土坚硬。泛指坚硬;结实[hard;solid;firm]。
一分常论 =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之常见。
#H1双约自他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 第一、这人误认行阴幽清扰动的境相,为本自妙明的真心,以为遍周十方世界,因不见那幽微的扰动,惑为究竟湛然,名为神我。由是妄计这神我,遍满十方,凝然朗照,一切众生,在我的心中,自生自死,而我的心性,寂然不动,没有生灭,名之为常,那有生有灭的众生,才真没有常性。
= 瑛解:是人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此是行阴,生灭根元;而计为妙明真心,遍满十方世界。且以幽清常扰,不觉妄谓湛然,即不动义,自计最胜曰究竟,名为神我,此即外道二十五谛之最后一谛也。彼有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劫外,则冥然莫辨,遂立为冥谛。从冥谛生觉大,觉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五微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最后立一神我。谬计冥谛为能生,中间二十三法为所生。神我为能受用,中间二十三法为所受用。盖是以第八识中,所含第七识种子,为神我也。既立神我,从是则计神我,遍满十方,凝明不动,无生无灭,以故是常。以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故是无常。此于自他处计常无常也。
妙净明心 = 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之意;净,清净之意。明,即远离无明而达于彻悟之境地。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自性/心性 =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
二十五谛 = 乃印度数论派之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梵Purusa,即精神原理)与自性(梵Prakrti,即物质原理)二元,而将世界转变之过程分为二十五种,以其为真实之理,故称二十五谛。
|
|
冥性/冥初/自性谛/自性/冥谛
|
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亦称冥初。又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
|
觉大
|
此即从自性生‘觉’(又称‘大’,乃存在体内觉知之机关,即决智。)
|
我慢
|
自‘觉’复生自我意识(我执)之我慢。
|
五大
|
复于我慢生出地、水、火、风、空等五大。以上八者为万物衍生之根本,故称根本自性。
|
五唯量/五微尘/五尘/五唯
|
又自五大生色、声、香、味、触等五唯;眼、耳、鼻、舌、身(皮)等五知根;语、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以及心根(以上十六者乃从他物所生,故称十六变异)。如此,从未显现之自性中,能显出觉、我慢等二十三种,加上自性与神我二者,是为二十五谛。
|
五根/五知根
|
|
五作根/五业根/五业/五作业根
|
|
心平等根/心根
|
|
神我谛/我知者/神/我/神我
|
梵Purusa,意即‘人’,指个人之精神本体。印度数论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二十五。即执‘我’为‘常住独存,受用诸法之实我一。盖数论于自性等立二十五谛,而以其中最初之自性谛(梵Prakrti)为本性,中间二十三谛为变异,第二十五神我谛则非本性亦非变异,其体乃实有常住、清净独存,常为其余之二十四谛所围绕。为根本质料因之根本原质(即自性)若与神我结合,则由根本原质展开现象世界。而于根本原质兴神我结合时,神我会受物质之系缚;然在解脱之时,神我则脱离根本原质,单独存在,而成为本来纯粹而清净者。
|
#H2约他国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 第二、这人既已误认自心是常,当不再于定中观自心,而以相似通力,遍观十方世界,恒河沙数国土,成坏不一,见劫坏处,妄计为究竟的无常种性,见劫不坏处,名为究竟真常。
= 瑛解:是人前观自心,已知是常,故不复观,又前于众生,知是无常;而于国土,未知是否常住?故运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成坏不一。彼但见劫坏之处,三灾起时,坏后见空;不知成住坏空,乃世界之劫运,空后还有成,便名为究竟无常种性。若见劫不坏处,不知暂时而住,不过二十小劫,便名为究竟真常种性。此以国土坏不坏,计为常无常也。
四劫 = 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此成、住、坏、空四劫之期间,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此外,四劫亦有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说法。另于坏劫中,有烧毁世界之火,称劫火。
|
|
成劫
|
Vivatta-kappa,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
续成劫/住劫
|
Vivattatthayi-kappa,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
坏劫
|
Samvatta-kappa,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Gati-samvatta)、有情坏(Satta-samvatta);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Dhatu-samvatta)、外器坏(Bhajana-samvatta)。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
空劫
|
Samvattatthayi-kappa,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
|
#H3约自身心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 第三、这人不观其他,独个别的观察自心,见这心精细微密,有如微尘难以察觉,虽依此起惑、造业、受报,流转于十方世界,但体性没有丝毫移易改变,心为身住,能使身有生灭。这没有移易的心性,名我性常;一切有生死的身体,从我而产生,名为没有常性。
= 瑛解:是人舍他观自,于自己身心二途,分别而观。别观我心等:此观心也。能令此身等:此观身也。精细微密者:此想破行现,指行阴根本也。别观我心,是七识种子故曰精,流注莫见故曰细,虚受照应故曰微,行相幽隐效曰密,犹如微尘,为十二类众生根本。此即外道所计之微细我也。第一科中神我,即广大我也。依此微细我,起惑造业,随业受报,流转十方,而性无移改,此即大小不定我也。能令此身,刹那变灭,故云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即无移改之心性,名我性常。至于一切生死之身,从我流出,名无常性。此以自己身心计为常无常也。
别(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区分;辨别[distinguish]/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离别;告别[leave]。)
微尘 = Anu-raja,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目前,现在[at present]。)
#H4双非自他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 第四、这人既知想阴已破除,见行阴现前,因行阴相状,幽清轻扰,本亦无常,但因不易见其迁流,于是妄计以为常性;色受想等阴,现在既已灭尽,乃名为没有常性。
= 瑛解:是人通观四阴,知色、受、想三阴已尽,见行阴现在迁流,以行阴相续,不断而常流者,便计以为常住性。色受想等三阴灭尽,而无有者,故计以为无常性。此于四阴中,计常无常也。
= “知想阴尽”:谓知道自己之想阴已破,故色、受、想三阴皆已尽。
= “见行阴流”:“流”,迁流;亦即知道行阴仍在运作。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 由于这种虚妄计度,虽有自他依正的所执不同,总不出一分是常,一分是无常的立论原则,故堕落于外道的邪见论中,惑乱菩提自性,这就是第三种外道,创立的一部分是常恒的谬论。
= 瑛解:由此计度,自他依正,及阴等。各执不同,总不出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以此双计,故成颠倒。所以堕落外道。是皆足以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此偏言一分者,以二分中,以常为胜,显独重故。
#G4四种有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坚贞,正心朗照,凝然不动,天魔外道,无机可乘,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本,但观现前行阴幽清常扰动元的相状,于三际、见闻、人我、生灭等四种分位中,若妄生计度,这人就会堕入外道的四种有边论中。
= 瑛解: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于四种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文虽双计,有边无边,理实但是邪计。边见而已,非真得无边理体。
有边无边论 = 又作边无边等宗。为外道十六宗之一。即依止世间之诸种静虑,而计执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等见解之宗派。
#H1约三际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 第一、这人既误认行阴为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元,而现在业用迁流,循环不息,计过去已灭,未来的尚没有来,名为有边。妄计这生灭相续心,从没有间断,名为无边。
= 瑛解:心计生元者:谓见行阴为十二类生,生灭根元,而现在迁流业用,循环不息。计过去已灭,未来未至,名为有边;计现在相续,曾无间断,名为无边。
= “心计生元”:“生”,十二类生。“元”,生灭之根元。谓此行者观见行阴相,而计之为十二类生的生灭之根元。
= “流用不息”:“流”,迁流。“用”,业用。“不息”,循环不息。此为观见行阴之相,以行阴之相即迁流造作不断故。
=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过未”,过去及未来。
=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相续心”,即现在心,以现在心乃相续无有间断,故名之为无边。
#H2约见闻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 第二、这人以定力观八万劫内,才见众生,生而灭,灭而生,轮回不息。于八万劫前,就寂然不闻不见,于是以那见闻都不能及之处,黑漆一片,渺无涯际,名为无边;以八万劫内,有众生生灭之处,名为有边。
= 瑛解:以定力能观八万劫,则见众生,生灭灭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前,寂然无有闻见。彼但见无闻见处,冥然莫辨,邈无涯涘;不知惟是自己见闻不及,遂名为无边之性。又但见有众生处,生灭相续;不知惟是业缘,虚妄现起,遂名有边之性。
寂(jì) = 静悄悄,没有声音[quiet;silent]。(寂寞;孤单;冷落[solitary]。)
#H3约彼我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 第三、这人妄认自己为神我,众生皆在我的心中,我能遍知一切众生,我已得无边的知性。彼一切人性,现在我知之中,惟有我的知能知彼,却不知道,彼人的知性,亦能知我,因此名彼不得无边的知心,但能自知,而有边性。
= 瑛解:此由行人,观己行阴,执为真我。遂计我能周遍了知,于诸法之中,得无边之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我知之中,我曾不知,彼知之性;名彼不得,无边心性,但名有边心性耳。
= “计我遍知”:谓彼行者计此行阴之真我能周遍了知。
= “得无边性”:以其遍知,故是无边性。
=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其他一切人都是现于我所知的范畴之中。
=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曾”,乃,却。谓这些在我的知性中所现之人,也应各具知性;但是我却不能得知他的知性,这可见他的知性一定很有限,因此他的知性不能达于我的知性,而为我所知。
遍知 = Parijanati,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
#H4约生灭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 第四、这人以定力,穷究行阴,欲求灭除,但在定时,觉行阴已灭,出定又生,于是以在行阴中所见的心路历程筹度,谬以为一切众生,于一身之中,都是半生半灭,又以偏概全,认为世界上所有一切,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 瑛解:穷行阴空者:谓想阴既尽,行阴迁流,今以定力研穷,欲求其空即灭也。以在定中,觉得行阴灭,出定之时,觉得行阴生,不知是定功未至,若定功至,则行阴自空。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谬谓一切众生,一身之中,咸皆半生半灭。以一例诸,明世界所有一切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以生时觉得有边,灭时觉得无边故。
心路 = 一般称心思之历程为心路,佛典中‘心路’一词则多指心。盖以吾人之心乃修往佛地之道路,故称心路。
筹(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策划[plan;plot;scheme]。)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 由于这种妄计有边无边,致堕落于外道之中,惑乱菩提自性,这就是为第四种外道所创立的有边论。
= 瑛解:由此妄心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成其伴侣,以其边则非中,故迷惑中道,菩提正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G5四种矫乱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坚贞,正心朗照,凝然不动,天魔外道,无机可乘,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变化的根本。当观察那幽清常恒扰动的根元时,若于定中所知所见,妄起计较,这人必堕入四种颠倒邪见中。如有外道以无想天为不死天,若一生不乱答人语,死后当可生无想天,因求长生不死天,故作神秘乱语,遍计虚论。
= 瑛解:以彼定中,所知所见,不能决择明了,而妄生周遍计度也。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之见。不死者: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一生不乱答人,死后当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皆说,或不定答。邪分别性,故名遍计;都无实义,故云虚论。
矫(jiǎo) = 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
把弯曲的物体弄直[straighten]。(匡正;纠正[correct]。/假托;诈称[pretend]/jiáo
= 矫情;强词夺理,无理取闹。)
不死矫乱论 =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即针对不死(一说为所事之天)之问题,自己并非如实了知却矫乱回答他人者。
#H1八亦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 第一、这人观察当前行阴的境相,认为是变化的根元,因见其有变化,于是名之为变。又见虽有变迁,但前后相续不绝,从没有间断,因此就叫做恒。在八万劫以内,凡见所能及的,好像是众生的生处,因名为生。八万劫以外,凡见所不及之处,似众生灭,因名为灭。前后所以能够相续,中间必另有一使两者连系不断的体性存在,因这人不知行阴之外,有识阴,但见其性不断,好像断续之间,多出一样东西来,故名之为增。正当相续的时候,中间必有间隙之处,又必有所缺,即名之为减。观众生各个的生处,以生为有,就名之为有。见互互亡处,名之为无。虽然都是依行阴之理而行观察,但以行者用心不同,所见有别,终究没有正知正见。如果有求法的人,询问修证的义趣,就答以两可之语,如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不论什么时候,总是乱说一通,使来问法的人,不可捉摸,两可之语,不知到底何者为正。
= 瑛解:观变化元者:以想尽行现,进观行阴,为变化之根元,其体即是迁流。既有迁变流转,故即名为变。虽有迁变,而却前后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故即名为恒<即常也>。此变恒一对也。见所见处:于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为众生生,故即名为生。不见见处:于八万劫外,不能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即名为灭。此生灭一对也。相续之因:此又于生灭之中,别起有因之计,如前行阴已灭,后行阴未生,中间必有相续之因,然相续即中有身,其体即是识阴,以彼不知,行阴之外,别有识阴,但见其性不断处,似多出一法,名之为增。正相续中,必有缺乏之处,如出入之息,相续而缺中交是也,缺少即名为减。此增减一对也。又各各生处:因观众生,各各生处,以生为有,故遂名为有。见互互无处,以灭为无,故遂名为无。此有无一对也。如上八种,虽则以行阴之理,统而观之,而行人用心,差别而见,前后不一,无有正知正见。有求法人来问修证之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盖亦者,两可之词,显其不堕偏执。殊不知,中无主宰,于一切时,皆乱其语。正堕矫乱论议,文少亦变亦恒一对。遗失章句者:指前来问话之人;答者既两可莫决,而听者自然遗失章句也。
= “是人观变化元”:“是人”于定中观想阴已尽,行阴显现,于是进而“观”行阴,因为那是一切“变化”之根“元”。
=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若见行阴迁流之处,即称之为变异。变异即是无常之代名。
=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都”,全。“别”,差别。谓以上八种,表面上好象皆是依理来观察行阴及诸法之相;然而因此行者之用心有所差别,故他所见者便不一致。
= “令彼前人遗失章句”:“前人”,指现前去求法“问法”之人。“遗失章句”,“章句”,为法句之章法、义理。谓令人听其言后,迷失了正当的言词与义理,从而混乱知见与思惟,以致莫知所从。
互(hù) = 绞绳用的工具[a
implement that use to wind up cord]。(交替;相互[mutually;each other]。)
#H2惟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 第二、这人仔细观察行阴当前的心,互互无处,惑于一切法,皆是由无而生,如有人来问,只答一无字,除了无字外,什么也不说了。
= 瑛解:于生类中,谛观行阴之心。悟得一切法皆无也。有人来问,惟答其无,除无之外,无所言说也。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参悟,修行得道[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H3惟是娇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 第三、这人细察行阴当前的心,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因而悟得念生后必有灭相,灭后必有生相,由是证知一切皆有。如有人来问,只答一是字,除是字外,什么也不说了。
= 瑛解:念生后必有灭相,灭后必有生相。从此证得,一切皆有;是即有也。
#H4有无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 第四、这人观察行阴,有无皆见,既见心念生处,又见心念灭处,所见的境相如木分两枝,心中自亦难以肯定谁是谁非。如人来问,只好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矫乱,无法追根究底。
= 瑛解:是人观察行阴,有无俱见。既见其念念生处,又见其念念灭处;其境如木分为两枝,其心亦复不定<乱也>。有人来问,即答,见亦有即是亦无者:以生者必归于灭。亦无之中不是亦有者:以灭者不定更生。矫者:执拗不顺于理。乱者:心无主正。一切矫乱,无容穷究诘问者也。
= “其境枝故”:“境”,所观境。“枝”,分歧。谓其所观境现出分歧之象。
= “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法“亦有,即是亦无”(亦灭),以一切有生必归于灭,故有等于无;但是他却又说:“亦无之中不”一定“是亦有”,以已灭者不一定更生,所以无不一定还有。
= “无容穷诘”:“诘”,问。“穷诘”,追问到底;也就是说,无法问清楚。
枝(zhī) = 主干上分出的茎条[branch]。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穷诘(qióng jié) = 深入追问,追根寻源[look into;get to the bottom]。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 由于矫乱虚无的计度,堕落外道之中,迷惑菩提正性。这就名为第五种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
= 瑛解:虚无者:虚妄邪计,无有实义。堕落外道,迷惑菩提真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迷正知见,立邪知见,故曰四颠倒性。结名遍计虚论者:此人周遍计度,如执绳为蛇,皆至虚至妄之论也。
#G6有十六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坚贞,正心朗照,凝然不动,天魔无机可乘,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的根本。观行阴幽清常扰的境相,相续不绝,迁流不息,于是妄计行阴,为诸动的根本,认为色、受、想三阴,虽现在已灭,将来必生,以致堕入死后有相,因而发心颠倒。
= 瑛解:于无尽流者:行阴相续无尽,迁流不息。生计度者:即计此行阴,为诸动之元,将来能生诸动,遂计色、受、想三,即现前已灭,将来必生,故曰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 “于无尽流”:谓在行阴相续无尽的迁流不断相。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 或自固执这身体,百般养护,说地、水、火、风四大色,皆是我;或见我圆融,遍含十方国土,或说四大色皆在我中;或见眼前之色,皆随我回旋往复,说色属我;或复见我于行阴之中,迁流相续,说我在色中。
= 瑛解:一者:或自坚持,固守此身形,云四大之色,皆是我故,此计即色是我也。二者:或见我性圆融,含遍十方国土,云我有色,此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三者:或彼前缘,即谓眼前之色。咸皆随我回旋往复,即运用也。色既属我,显是我所,非即我矣,此计离色是我也。四者:或复我依行阴之中,迁流相续,云我即在色中;以行阴相续之相,即是色阴,此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
=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自”坚持“固”守此“身”形,而“云”四大之“色是我”(此为计色是我)。
=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妄“见我”性“圆”融,“含遍”十方“国土”,而“云我”拥“有色”(此为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
=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彼”现“前”所“缘”之色,能“随我”(任凭我)“回”旋往“复”运用,而“云色属我”(此为计离色是我)。
=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或复我”系“依行”阴“中”之迁流“相续”之相而存活,故“云我在色”中(此为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
固(gù) = 坚,坚固[solid;firm]。(必,一定[surely]。)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 总之,皆妄自计度,说为死后有相存在,这样色、受、想、行。辗转循环,共有十六种相状。
= 瑛解:色身虽死,我犹现在,色阴既尔,余三亦然。如是循环,四四共有十六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 从此推演计度,菩提、烦恼,理亦相同,那么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永远是菩提,决没有更改,而真妄两性,并驾齐驱,并行不悖,各各不相抵触。
= 瑛解:此更转计,一切诸法,无不皆然。烦恼摄尽染法,菩提摄尽净法,则烦恼菩提,理亦如是。烦恼毕竟是烦恼,菩提毕竟是菩提,决无更改。由是真妄两性并驱,即并行不悖,各各不相抵触也。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 因为计度死后有相,所以堕落外道的邪见海中,迷惑了菩提本性。这就名为第六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有相,由心颠倒的邪论。
= 瑛解:由此计度,死后有相,所以堕落外道,有十六相,真到底是真,妄到底是妄,真妄各立,无有转烦恼之妄法,成菩提之真性,故曰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通结五阴,惟在前四;虽在前四,义惟行阴耳。依斯立论,从心颠倒,正所谓心魔作祟,其奈之何?
#G7八种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坚贞,正心朗照,凝然不动,使天魔无机可乘,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的根本。观察当境的行阴,见前色、受、想三阴已灭,不复存在,乃先有而后无。于是妄自计度,例知当境的行阴,将来亦当灭,因想到死后,终归断灭,这人必堕入死后无相。
= 瑛解:于先除灭,色受想中者:见前三已灭,生妄计筹度,前三先有今无,例知行阴现有,将来亦应灭无。因计死后,终归断灭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 以用心颠倒,见色灭,想到形因色有,没有色自不成形;观察想灭,心失所系,悟受灭,色想就没有了连缀,色、受、想三阴的性体,既皆销散,纵有当前行阴的生理,若没有受、想,就没有知觉,与草木何异?是行亦灭了。
= 瑛解:色,四大之色;形,一身之形。形因色有,见其四大之色灭,则形无所因矣。想为意识之想,心为意根之心,心因想系,观其意识之想灭,则心无所系矣。色居受阴之前,心居受阴之后。有受居中,则色心可以连缀;知其受阴一灭,则色心无复连缀矣。据此前三阴之性,既已销亡散灭,纵有行阴,虽是生理,而无受想,则无知觉,与草木同。阴性销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
=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此人于定中观“见其”四大之“色灭”之后,则念其身“形无”复“所因”(所依)。
= “阴性销散”:“阴性”,此指前三阴:色阴、受阴、及想阴。
= “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行阴“纵”仍“有生理”(仍旧存在)然“而”既“无受想”二阴,则此身乃“与草木同”。
因(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缀(zhuì) = 缝[sew;stitch]。(连结[connect]。)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 今在定中,是四阴现在,尚皆无相可得,何况死后,那里还会有诸相状;准此证验,
死后的阴相,一定是没有的,这样的循环推究,每一阴生前死后,皆是无相,色、受、想、行四阴,共有八种无相。
= 瑛解:今在定中,见四阴现在皆无相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耶?因之勘验已灭,而知现在未灭,比校将来,死后阴相,一定是无。如是循环,往复推检,每一阴生前死后皆无相,而色、受、想、行四阴,共有八无相。
= “因之勘校”:“因之”,因此,由是。“勘校”,复核确定、确认。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勘(kān) = 校订,核对[read
and correct the text]。(审问[interrogate]。)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 由此推演计度,涅槃、因果、世间法、出世间法, 一切皆空,不过徒有虚名,并无实质,终究都归于断灭。
= 瑛解: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世出世法,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终无实体,究竟皆归于断灭也。断灭是大邪见,拨无因果。以一切诸法,皆不离因果。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 因为妄自计度死后是有相,所以堕落于外道邪见之中,迷惑了菩提本性。这就名为第七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这是由用心颠倒的邪论。
#G8八种俱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坚贞,正心朗照,凝然不动,使天魔无机可乘,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的根本。观察幽清常扰的境相,区宇宛然,见前之色、受、想三阴已灭,体相全空,因此于存就妄计为有,于灭即妄计为无,自体相破,这人就堕入死后俱非,而起颠倒的谬论了。
= 瑛解:于行存中者: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也。见前三已灭,体相全空也。于存计有,于灭计无也。自体相破者: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也。以破无则成非无,破有则成非有也。起颠倒之论矣。
= “于行存中”:“行”,行阴。“存”,存在。
= “兼受想灭”:“兼”兼以,再加上。“受想灭”,受想二阴已灭。
= “双计有无”:
既计有又计无,称为“双计”。谓因见行阴现在,而计有:见受想二阴已灭,而计无,故成双计。
= “自体相破”:以有无两计互破,故其自体相不能得存:因为一物之自体相若不是无,就是有,不能说此物之体是“亦有亦无”;若说亦有亦无,则“有”与“无”互相冲突,即互相抵消,故此物之自体即破,于逻辑与经验中都不能成立。
兼(jiān) = 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merge;combine;amalgamate]/并吞;兼并[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同,连同[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 从色、受、想中看,见行阴的有,亦同灭而非有;由行阴的迁流内,看前三阴的无,
亦就同有而不是无了。
= 瑛解:前三已灭,故色、受、想中,见行阴之有,亦即同灭,而非有矣。后一犹存,故行迁流内,观三阴之无,亦即同有,而非无矣。
=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见”(对观)行阴之“有”故前三阴成为“非有”。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 这样循环推究,穷尽色、受、想、行等四阴的界限,有无俱非,成八俱非相,任举一阴为所缘,皆可说死后非有相、非无相。
= 瑛解:如是循环,由后观前,由前观后,穷尽色、受、想、行,四阴界限,有无俱非,成八俱非相;即非有色、受、想、行,非无色、受、想、行也。随得一缘者:随举一阴,为所缘时,皆言死后非有相非无相也。
= “穷尽阴界”:“阴”,指色、受、想、行四阴。“界”,界限,范围。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 因为由是推演妄计,万法的性体,统皆变迁淆讹,有既非有,无亦不是无,于是心发通悟,增广邪知见解,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 瑛解:诸行是指万法,非独指行阴,此下例成,万法之性,悉皆迁变淆讹,有既非有,无亦非无,于此尽知尽见。心发通悟者:非真通悟,增长邪知见解,有无俱非。设有人问曰:孰虚孰实?亦莫能施对,故曰:虚实失措。
诸行 = Sankh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
讹(é) = 谣言[rumor]。(变化[change]。)
措(cuò) = 放置,安放[put
in place]。(施行;用[carry out;use]/处理,安排[handle]。)
失措(shī cuò) = 因为惊慌而不知所措[lose one's head;lose one's presence of mind]。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 因为妄自计度死后四阴,有无俱非,并没有明确的正当理论基础,有无皆无可说的,致堕落于外道之中,迷惑菩提本性。这就名为第八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这是由颠倒心,妄计以邪论。
= 瑛解:由此计度,以生前例之死后,皆是非有非无。后际昏瞢,即是杳冥,无正理之可说,道有不得,道无不得,此明有无俱非,皆不可道之故,堕落外道,惑菩提之正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真是从心颠倒,而立论矣。
= “后际昏瞢”:“后际”,未来。以其智昏故,所见之未来相亦昏矇一片。
= “无可道故”:“道“,说。谓毫无一点道理或实质可说。
= “立五阴中死后俱非”:谓彼外道即以五阴为题旨,而立众生于死后(其五阴)俱非有非无。(也就是说:人死后,其五阴不是有,也不是无。按:那是什么呢?)
瞢(méng) = 目不明[one's
eyes are obscure]。(懵懂;迷糊不清[confused]。)
#G9七际断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坚贞,正心朗照,凝然不动,使天魔无机可乘,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的根本。观察行阴幽清常恒扰动的根元,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若由此妄生计度,这人就会堕入外道的七断灭论。
= 瑛解:于后后无: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此与第七无相,而起计不同。彼由前三,此由行阴;又彼推过去,以定死后,此观未来,念念成灭。故计处处,有断灭处也。
七断见论/七事断灭宗/七断灭论 = 外道之七种断灭论说。外道十六宗之一,六十二见中属第七见。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 或妄计欲界人天的身灭,或初禅天的欲尽灭,或二禅天的苦尽灭,或三禅天的极乐灭,或四禅四空的极舍灭。
= 瑛解:七处断灭:或计身灭,即四洲、六欲二处。或欲尽灭,即初禅,离生喜乐地,已离欲界之生,欲染已尽故。或苦尽灭,即二禅,定生喜乐地,极喜无忧故。或极乐灭,即三禅,离喜妙乐地,乐有终尽故。或极舍灭,即四禅,舍念清净地,舍觉观喜乐故。并四空天,舍色质之碍故。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 这样循环推究,穷尽四洲、六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七际,现前的终要消灭,灭后必不再生。
= 瑛解:如是循环,推穷极尽七际,现前悉归消灭,是七处皆现断灭,则知死后未来,更无复生之事。
际(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 因此妄自计度,死后必归断灭,堕落外道之中,迷失菩提本性。这就名为第九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这是由颠倒心的邪论。
#G10五现涅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 又三摩地中的诸善男子,定力坚贞,正心朗照,凝然不动,使天魔无机可乘,得以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的根本。观察那行阴幽清常恒扰动的根元,念念迁流,相续无间,因为无间,后必是有,若于这有上妄生计度,这人必堕外道的五种涅槃论。
= 瑛解:于后后有者:此与上科相翻,前以行阴,念念迁流不住,因不住则后必有灭。此以行阴,念念相续无间,因无间,则后必是有,故曰于后后有。当有实果,必不灭无也。是人坠入,五涅槃论者:不待灰身泯智,而入涅槃,即于现在所计五处,即是涅槃。
现法涅槃论 = 为有关涅槃之不同见解。乃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后际(未来)所起之分别见。计有五种,故又作五种现法涅槃论、五现法涅槃论。即主张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乐,故此欲界即为涅槃;复主张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即为涅槃。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 有的以欲界各天,为正转生死作为可依的涅槃。因想阴既破,初得天眼,普观天光,见圆满明照,超过日月,清净庄严,远离人间秽浊,于是心生爱慕,认为现在就是涅槃真境。或以初禅天,苦恼不能侵逼,妄计现证涅槃。或以二禅天,心绝忧愁,妄计为现证涅槃。有的以三禅天,因获极喜悦,得大随顺,妄计为现证涅槃。有的因四禅天,舍念清净,苦乐两亡,三灾所不能坏,性无生灭,就妄计以为现证涅槃。
= 瑛解:欲界指六欲天,非指一天也。为正转依者:妄计为真涅槃之境,以涅槃乃佛教,转生死依涅槃之号也。此句应通后之四处,每处皆当有之。何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以前想阴既破,圆定发明,以初得天眼,普观天光,清净庄严,迥超日月之明,且离人间之秽浊,以故心生爱慕,遂计此境,为现在涅槃也。或以初禅,离生喜乐地,苦恼不逼,计为现在涅槃也。或以二禅,定生喜乐地,忧愁不逼,计为现在涅槃也。或以三禅,离喜妙乐地,谓极喜悦,得大随顺,计为现在涅槃也。或以四禅,舍念清净地,修舍定,双舍苦乐,二者皆亡。遂谓三灾不到,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计为现在涅槃也。
=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欲界”,此指六欲天。“转依”:为唯识法相的术语。“转”,转变。“依”,所依。谓转变下劣的所依,成为胜上的所依;如从原来所依的染法、或烦恼法,转而依于净法,或菩提法、或般若法。盖“转依”的涵义,即与“断证”一词相近。又,“转”字,古释为“转舍、转得”,意为“转舍劣法(或恶法、染法)”、“转得胜法(或善法、净法)”。然而须先“转舍”,然后再“转得”。正如于“断证”,必须先“断”,然后再“证”(如先断烦恼、再证菩提)。又,唯识学所说之“二转依果”,即是菩提与涅槃;以此二者为经由修证圣道,而转舍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后所得的最胜妙果。故此“二转依果”又称为所转得之果。
转依 = 梵Parivrttasraya,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悦(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 迷昧无智,以有漏的诸天,误作无为的涅槃解释,认上说五天为安隐处,乃最胜清净之所依,这样循环观察,五处皆是无上的究竟极果。
= 瑛解:五处,皆在有漏天中,今迷有漏天,竟作涅槃无为解。五处安隐者:以五处既误作涅槃无为,遂以为安隐之家乡矣!为胜净依者:为最胜清净者之所依处,最胜清净,即佛也,佛依涅槃故。如是自下向上,展转推观,有循环义。五处究竟者:推观五处,谬谓皆是无上极果也。
=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迷有漏”有为、仍在生死的欲界色界诸“天”,谬“作无为”之涅槃“解”。
有漏 = 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 由于这样妄自计度,五处皆现证涅槃,受寂灭妙乐,因而堕落外道邪见中,迷惑菩提本性。这就名为第十种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这是由颠倒心,妄计以立论。
= 瑛解:五现涅槃者:计此五处,皆现在涅槃,现受寂灭之乐,不待将来者也。堕落外道,惑菩提性者:菩提、涅槃二种,是如来智、断二果。今既认妄为真,将必以真为妄,故曰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乃是从心颠倒,妄计而立论耳。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 阿难!以上所说,十种禅那狂妄知解,皆是因行阴现前的时候,欲以定慧力,断除妄惑,趣向真常,于真妄交攻,互为胜负,故出现这些邪悟。
= 瑛解: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歧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皆是想破行现,用定慧力,趣真断妄,正当真妄交攻之时,互为胜负,故现斯悟。斯悟:即狂解也。
狂(kuáng) = 狗发疯[dog
was mad]。(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mad;crazy;insane]/狂妄[too arrogant;stiff-necked]。)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 众生顽迷,不自思揣度量,我是何根器,逢到这种悟境出现,以迷妄为解悟,自称已登圣位,构成大妄语业,必堕无间地狱。
= 瑛解:顽迷者:谓顽痴成性,难入正悟。迷惑覆心,易生狂解,由其不自己思忖量度,我何人斯,逢此现前,以迷惑为解悟,未证言证,自言登圣,僭称果位,大妄语之业既成,其必堕无间地狱矣,诚为可惜!
顽(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log
split difficultly]。(顽固,不驯服[headstrong;stubborn]/头脑迟钝;愚蠢[insensate;stupid]/引申为浑圆[perfectly round]/坚硬[hard]。)
忖(cǔn) = 思量,揣度[ponder;speculate]。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
= 你们必须将如来这些话,在我灭度以后,转告末法时代的众生,使普遍察觉,彻底明白这些道理,不要使心魔,自造深重魔业,当保持他们的禅定, 庇护他们进修,消弭他们的邪见。
= 瑛解:汝及在会众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以去圣时遥,魔强法弱。觉察了然明白斯十种狂解之义,既能觉了,自能辨识,邪正分明。妄念才萌,即当以正定拒之。无令者:禁止之辞。心魔自起深孽,心魔:即十种狂解,谓外魔虽不能扰,无令自己心魔,自起深孽。孽者:祸之萌也,以能为地狱因故。保持禅定,覆护进修,消息边邪之见矣。
=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孽”,罪孽。“心魔”,以行阴十魔境,皆是行者自心之心魔造作所起,非为外魔所作。
心魔 = 指贪欲、淫欲等烦恼魔。乃使人步入邪途之力。
孽(niè) = 从子,与子孙有关。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born
of concubine]。(恶;邪恶[evil]/庶子,妾所生的儿子[son born of a concubine]/妖孽;灾害[disaster]/罪,罪恶,罪行,严重的罪过[sin]。)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颠覆;灭亡[destroy]/通“复”。还,返回[go back;return]/再,重[again]。)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 使他们身心开显,觉悟真心实义,于求无上佛道途中,不走迂回歧路,枉费精神,不使他们心中有所祈求,以得少为满足,你们当作大觉王的清净明确指标。
= 瑛解:身心体察,真如实义,回然不属于断常空有;但一念不生,回光照性,中中流入,于无上佛道,不遭枝歧。木旁出曰枝,路曲分曰歧,皆非正直之本。勿令心中祈求,得少为足。盖遭枝歧,即堕外道;得少为足,便入小乘。故嘱当机,作大觉王,清净标指。一念不生曰清净,疾趣无上菩提,为大觉王,标榜人天,示作成佛指南而已。
=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心祈”,心中祈求。
开觉 = 开发觉知之意,亦即开发自己本具之佛性,以证悟法之本源。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歧(qí) = 多余的脚趾[having
extra toes]。(岔路[branch road;forked road]。)
祈(qí) = 向上天或神明求福[pray]。(请求;希望[entreat;request;wish]。)
正觉/大悟/大觉 = 指释尊之觉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标(biāo) = 树梢[tip of
a tree]。(标准[standard]/标明,显出[label;mark]。)
#F5识阴魔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 阿难!那修三摩地的诸善男子,若行阴已尽;一切世间的十二类众生,共同所依生灭的根元,清幽扰动的行阴相状,就会忽然消失;这是众生取趣受生的枢纽,沉隐难见,微细难指,随业受报的深潜脉络。现在行阴既尽,补特伽罗<中阴身>亦随之而止。于是诸类无感,八识无应,因亡果丧,不再受生。
= 瑛解:彼善男子:即是行阴已尽之人,或始终不起狂解,或妄念便能觉知,常住圆定,故仍称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即行阴生灭性也;诸世间一切有为之法,无非流变生灭故。观幽隐轻清,扰动之根元,即十二类生。同分生机,即同生基也。基:表生之处;机:明动之始;其意则一而已。倏然即忽然也。隳坏裂破,沉细纲纽,沉是深沉,细即微细,纲为网上之大纲,纽为衣中之纽扣;此状生机之纲纽,为网衣之枢要也。功夫至此,忽然隳裂,沉细纲纽,则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身,众生由此,能数数取著于诸趣,而受生也。且受生,所以酬答宿业,而酬业之深潜脉络,即是行阴,为生灭根元也。感应悬绝者:感应即因果也,而言悬绝者,以行阴既尽,深潜脉络已断,因亡果丧,不复受生,故云悬绝。
= “诸世间性”:指世间之生灭性。
= “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同分”,众同分。“生机”,生灭之机。“机”,同“基”,动之始也。
= “倏然隳裂沉细纲纽”:“倏然隳”坏破“裂”,深“沉”微“细”之大“纲”枢“纽”。
= “酬业深脉”:“酬”答宿“业深”潜之“脉”络(行阴)已断。
= “感应悬绝”:“感应”,即因果感应。“悬”,远。“绝”,断绝、绝迹。谓行阴为能感应因果者,而今行阴已尽,因果之深潜脉络便断,因丧果亡,故不复受生,因此说感应因果之行阴已断绝悬远,亦即是说行阴已经远离。
倏(shū) = 犬疾行[run
fast]。(忽然[suddenly]。)
隳(huī) = 毁坏城墙或山头;毁坏[destroy
wall or hill;destroy]。
裂(liè) = 裁剪后的丝绸残余[odd
bits of cloth]。(裁剪;扯裂[cut into parts;cut;clip]/分裂;裂开[split;break up]。)
纲(gāng) = 提网的总绳[headrope
of a fishing net]。(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outline]/纲维;法度[key link;guiding principe]。)
纽(niǔ) = 指可解的结[a
knot that can be undone by a pull;slipknot]。(钮扣[button]/比喻事物的根本,关键[pivot;key]。)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g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酬答,报答[reciprocate]/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脉(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应感/感应 = 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称为感应。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 众生的涅槃性,从前为色、受、想、行、识五阴所遮盖,如处长夜,一片黑暗,功行到此,涅槃性天,将大放光明,就像鸡鸣三更,已见东方晓色乍露,曙光初升,这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虚明寂静,不再随着六尘境界,
奔驰放逸,内根外尘,融而成一湛然光明之境,内不见根,外不见尘,到此已入无所入。根尘既然两皆消亡,业识自然显露,所以深切明了,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不再像在行阴阶段中,没有通达各各受命的由来。现在既然观知受命的由来,必能坚守受生的元本,使不放逸,于是十二类众生,皆不再互相感召,牵引受生,于十方有情界,已得其同;不过这只是开始见佛的境界,如见东方晓色,但已不再为四阴所沉没,可发现幽微隐秘之物,惟不若丽日当空,见处清晰明白,似有一层薄雾遮障,这就名为识阴区宇。
= 瑛解:于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轮转生死,昏如长夜,将大明悟。前三阴尽,如鸡初、二、三鸣,未色见精。今行阴既尽,如鸡最后啼鸣;瞻顾性天,亦若东方已有精明之色,但未大明白,以其尚为识阴所覆故。以受尽故虚,无领纳故;想尽故静,离分别故;行尽故无复驰逸,绝迁流故。内之六性,既已湛然明净,况夫色阴先尽,而外之六尘,岂更昏扰乎?如是则内根外境,同归湛明之一体也。既唯一体,内外相尽,故曰:入无所入。十方世界,十二种类,众生投胎,受命根本元由,若知此是无明幻力所起,离于依他起性,则识阴自可顿超。其奈行人至此,观此受命元由,执此为本元真心,故曰观由执元,遂致识阴终不可破。虽不可破,而行阴已尽,果报不牵,故曰诸类不召,则尽十二类,皆不能牵引受生矣。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同是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之可得,故曰已获其同。精色不沉:谓识精元明,常得现前,如初见性天,已有精明之色,不复更沉。虽未大明,然已东方发白,显现幽暗隐秘之处,言其具见暗中之物也。即是行尽识现,如脱外衣,方见最内贴体汗衫,此则名为识阴,未破之区宇。
= “精色”:精明之色;天将亮之时,天上虽有精明之色,但未大明。
= “内外湛明”:内六根、外六尘湛然明彻,根尘化为一味,归于一体,而无复内外相隔之相。
= “入无所入”:无复内外之相,故“入无所入”。
= “观由执元”:“由”,根由,即识阴。“执”,计执。“元”,本元真心。谓此行者观自己受命之元由(识阴),便计执它是本元真心。
= “诸类不召”:“诸类”,指十二类生。“召”,召引。谓十二类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因为他的行阴已尽故。
= “精色不沉”:其识精元明之色不再沉溺而复现暗冥。
= “发现幽秘”:“发现”,开发显现。“幽秘”,幽暗隐秘之处,即识阴之体。以行阴既灭,识阴即显现,故有如开发显现出幽暗隐秘之处。
鸣(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瞻(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召(zhào) = 呼唤。用言语叫人来[call;summon]。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 若于群类不再互相感召,而获得同中的识元,更以金刚智慧之力,消磨六根门户的局限,使合而为一,开又成六,开合自由,眼与耳等六根,如邻舍的相通,可以相互为用,如眼也能闻,耳也能见,鼻尝舌嗅,识触身知,了无障碍。十方世界与自身心,如晶莹无疵的玻璃,内根外境,浑然圆融,清净明彻,这就是识阴已尽的境相。受命之浊,本依于识阴,识阴若尽,这人就能超越命浊。观察识阴的来由,原是罔象虚无,颠倒思想以为其本。
= 瑛解:群召,谓群生果报,皆能牵召受生,故曰群召。已获其同者:行阴已破,诸类不召,识阴现前,故观十方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是谓已获同中,同即一体也。销磨六门:即于同中,加功用行,销镕磨炼,六根门头,合之则一,开之则六。以六根为一根用,以眼能见,耳、鼻、舌、身、意皆能见,名合成就;以一根为六根用,以眼不独见色,而能闻、嗅、尝、触、觉、知,名为开成就;一根如是,根根合开皆然。见闻者:略举六根之二;通邻者:其结已解,其体不隔也;互用者:体既无隔,用可互通也;谓眼家,作耳家佛事等。以其回脱浮尘、胜义,二种根结,无障无碍,故曰清净。十方世界,此器世界;及与身心,此有情世界也。外器内根,全是自己心光,世界身心,荡然不复更有,故云如吠琉璃,内外明彻。至此一念不生,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相灭,故云名识阴尽。按耳圆通,此当寂灭现前。超越命浊:今以合开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至此反观识阴之所由来,莫非幻妄,非有谓之罔;非无谓之象;体性空寂,故名虚无;迷背真性,名为颠倒;元无别法,惟此妄想,以为识阴之根本耳。但能达妄本空,则妄想尚无,识阴何有?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也。
=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群”,众也,指十二类生。“召”,召感,果报之牵召。“获”,得,证。“同”,同一唯识性。“中”,境界之中。谓于十二类生之果报召感,已证得其同一之唯识性。
= “销磨六门”:“销磨”,销镕。“六门”,六根。谓六根隔别之相已经消融,六根便得融通为一性。
= “合开成就”:“合”,合为一。“开”,开为六。谓不论是令六根合而为一,或开而为六,此行者皆已得自在成就。
= “见闻通邻”:“见、闻”,此系“见、闻、觉、知、尝、嗅”等六用。“通邻”,不隔,指六用不隔。
= “互用清净”:谓六根之互通而共用,皆得清净,而全无浮尘与胜义之隔障。
= “罔象虚无”:“罔”,无。谓识阴本无相,其体本自空寂。
磨(mó) = 磨治石器[grind]。(用磨碎物[grind;mill]/磨擦[rub;wear]/磨灭;泯灭[obliterate;die out]。)
邻(lín) = 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basic
community unity]。(相连接的家户。邻居;邻国[neighbor]/位置很接近,邻近[be near to;close to]。)
通邻(tōng lín) = 谓互相接近。
吠(fèi) = 狗叫[bark]。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G1因所因执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阿难!你当知道,这修习圆通妙定的善男子,已能穷尽有生灭的行阴,归还识海的本位,幽清常扰的相状,趋于澄静,是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仍有微细注流的生灭存在,这是行阴灭,识阴已现的景象。
= 瑛解:是修圆通之善男子,穷诸行空者;谓研穷行阴,而至于空,即行阴已尽。于识还元者:指行尽识现。于八识反本还元矣!已灭七识迁流生灭之性,而于识阴,寂灭之性,精妙未圆。
= “穷诸行空”:研穷行阴相,而达于空。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这时已能使自身的六根,隔碍销镕,自由开合,相互为用。也能与十方各类众生,同一见闻觉知,觉知既已通同吻合,所以能入圆元的识阴。若以所入的圆元,妄立为真常的实境,谬执为究竟安稳的归依处,作殊胜的极果解,是人就堕入有能因与所因的谬执中,如外道的妄立一真常境,以本不能归依的幻境,而谬执为能依的心,所依的境。这与黄发外道,妄立冥谛为究竟归依处一样,而成了他们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失却了因地妙心的正知正见。
= 瑛解:能令自己之身,六根隔碍销镕,合六根为一根之用,开一根为六根之用,蹑前销六入一之境。亦与十方,十二类生,通一见闻觉知,此为群心,通同吻合之境。觉知既已通同吻合,能入圆元。圆元:即识阴也。若于所归:即是能入圆元;由不达即是识阴,遂妄立真常,堪可依住,因即依也,以为极果,生殊胜之解者。本非可依,而谬执能依之心,所依之境,故曰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师事梵天,以我为能归,以冥谛为所归。成其伴侣者,即同类也。迷了佛果菩提无得之真道,亡失自己因地知见之妙心矣。
=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能令己身”六“根”之间的“隔”碍消融,而达到六根“合开”自在之用。
= “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诸类”,十二类生。“通”,通同,同一。“觉”,见闻觉知等六用。
= “觉知通吻”:“吻”,吻合。见闻觉知之用已通同吻合。
=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所归”,所归之圆元。谓若于所归的圆满根元,不达即是识阴,而妄立之为真常。
=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是人则堕”于外道的“因所因”之“执”(能依所依之执)。
隔(gé) = 阻隔、遮断[separate;impede;cut off;partition]。(间隔;距离[at a distance from;after or at an interval of]。)
吻(wěn) = 嘴唇[lips]。(嘴;口[mouth]/语气;口气[mood]/紧接;相符合[coincide]。)
真常 = 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指如来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信解/胜解 = Adhimutta,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
劫毗罗/娑毗迦罗 = Kapila,译为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为黄赤色仙人。
侣(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诸佛菩提 =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 这是识阴中第一种邪境;立所得心,成所归果,去本修的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反入生外途,生外道种族。
= 瑛解:前能令此身,根隔合开,遂立此识有所得之心;亦与诸类,觉知通吻,遂执此识成所归之果。殊不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今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如人梦见拾得金宝,归于家中,所得所归,皆非真实也。
= “立所得心”:“所得”,有所得。由于能令此身根隔合开,而立有所得之识心。
有所得 = Prapti,为‘无所得’之对称。即无法体悟绝对平等、无二无别之真理,而有所执取;亦即分别有无、一异、是非等之二相,而有取舍之念,称为有所得。若离开有、无等相对之观念,而体悟空之真理,则称为无所得。又有所得系以心于诸法中取相,为一种执着、分别、取相之心,故亦称有所得心。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恨[h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邪行;不正[evil;abnormal]。)
圆通 =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背(bèi) = 脊背[back of
the body]。(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with the
back towards]/ 反叛;背弃;违背[act contrary to;violate;break]。)
涅槃城 = 涅槃,Nibban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乃譬喻之语,盖涅槃系证得不生不灭,到达安乐解脱之圣者所居,故以城为喻。/指极乐世界,盖极乐系无为之涅槃界,故为证涅槃寂静妙果之都城。
#G2能非能执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阿难!又善男子,已穷尽有生灭的行阴,是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这原是识阴显露的景象。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将这所证的境界,览为自体,认为尽虚空界,十二类的所有众生,都是由我身中的识体一类流出,妄作胜果解,必以为能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能生我,致堕能与非能的谬执中,如大自在天主,自以为亡身,能现无边众生身,而成了他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失却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览为自体者:即忘身观识,久久观成,唯见识体无边,不见有身故,即以识心为自体也;遂谓尽虚空界,十二种类,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殊胜解者,将必以我为能生彼,而彼非能生我,故曰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界顶天,乃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大自在天是也。大自在天,自计于身中,能现无边众生之身;而此识阴行人,计我生彼十二类生,与彼计同,故云成其伴侣。不信别有因果,自应迷佛所证菩提之果觉,妄计彼天为胜,自应亡失正知正见之因心。
览(lǎn) = 观看[look at;see]。(观赏[enjoy
the sight of;view and admire]/采纳[accept]。)
尽虚空界 = 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于时间而言,尽未来际;于空间而言,尽虚空界。佛教以‘尽虚空界’一语示无际涯之相。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 这是识阴第二种邪境;立能为的因心,成事相的实果,离本修的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反入生死途,生大慢天我遍圆种族。
= 瑛解:因见识阴,能摄能生,遂立为能为因心,十方众生,皆我流出,遂谓成就能事之果。违远圆通者:则失因地心;背涅槃城者:则亡果地证也。生大慢天,即大自在天,自计能生一切,起祖先慢,故以大慢为名。又计自体,周遍虚空,圆含一切;今行人谬计,既同于彼,成彼种类,故曰我遍圆种也。
= “成能事果”:成就能生众生之事的果。
慢(màn) = 轻慢;对人无礼貌[despise;look down on]。(从慢走引申为缓慢[slow]。)
#G3常非常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有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这原是识阴显露的景象。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误认当前所证的境界,为所归之处,自疑身心,皆从它流出,十方虚空,都由它产生,就于这生起流出处,妄计为真常身,作无生灭解。不知识阴,乃真妄和合,名和合识,必破和合识,灭相续心,才是常住真心。现在识阴尚没有尽,妄计以为常住,不但惑于不生不灭的真常,亦迷失生灭的识阴,沉迷于当境,生最胜的极果解。谬以识阴为常住,我及万法,皆为非常,这人就堕入这常与非常的邪执。如自在天,妄计自己为产生万物基因,而成了他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亡失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于所归识元,为我所归依处。自疑我之身心,从彼流出。不仅彼能生我,即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况空中所有一切耶?即于都起:地即处也,然识阴即为虚空等,所都起处,为身心等,所宣流处也。于彼所归识阴,始终不见生灭,故即作真常之身,无有生灭解也。识阴,由真如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和合识,非是不生不灭,要必破和合识,灭相续心,方为常住真心。今识阴未尽,在生灭中,早计常住者,不亦惑乎?此正不了真如为不生灭性,亦兼不了识阴犹属微细生灭,故曰既惑不生,犹迷生灭。且真妄双迷,安心住著,故曰沉迷。反生胜解者:是以识阴,而作常住解;我及万物,皆是非常;故曰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即欲界顶,魔王天。今以识阴,为身心从彼流出,及虚空万物,皆其生起,正与此天相似,故曰成其伴侣。然既惑不生灭性,则必迷佛果菩提之道,亦迷生灭识阴,则必亡失,正知正见,而堕邪知邪见也。
=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若于所归之圆满根元(识阴),觉得有所归依之处。
=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即于”能“都起”一切法“所宣流”之“地”(识元),当“作”是“真常”之“身”,而起“无生灭”之“解”。
=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在生灭法中,计其为常住之法。“早计”,表示未经周全思虑,即匆遽起此计着。
=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如是既惑于真不生之性,又迷于现有生灭之法。
归信/皈依/归依 = Saranam
gacchami,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布。宣读[declare]/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抒写;表白[express]。)
早(zǎo) = “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早晨[early
morning]。(比一定的时间靠前[early;beforehand;in advance]。)
常住 = 略称常。为‘无常’之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丛林之职务中,总称担任支配、运作日常事务之住众为常住。此外,亦指常备供僧伽受用之物。
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他化天/化他天/第六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 这是识阴第三种邪境;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去本修的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反入生死途,生倒圆种族。
= 瑛解:立因依心者:计识能生我身心为因,又计是我归依之处为依。成妄计果者:谓以生灭识阴,作真常身,成就妄计之果。亡失本修,自与圆通相违远,流入外道,正与涅槃,相反背矣。前执我圆,能生万物;此执彼圆,生我身心;故曰倒圆种。
= “生倒圆种”:生于颠倒圆满之种类。
因依(yīn yī) = 倚傍;依托。/原因;原委。
#G4知无知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有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这原是识阴显露的景象。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于所观的识阴,见它的知性,无处不遍,无境不圆,由此妄立知解,认为万物皆由一知性产生,人与物皆同一源,十方草木,当然与人无异,皆当称为有情,草木为人,人死还为草木,不分有情无情,遍皆有知,若妄作这样的殊胜解释,认定本没有知觉的无情之物为有知,这人就堕入知、实无知的邪执中,如婆吒霰尼外道,执一切觉相同,成了他们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亡失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皆有知也。十方草木,本属无情,以异解故,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互为轮转,无所拣择,有情无情,而遍皆有知也。今以无情有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谬计无情有知,实本无知,故曰知无知执。执一切觉者:二外道执一切有情无情,皆有知觉,此计遍知,竟同于彼,故曰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无择遍知”:“无择”,没有拣择,即无差别之义。谓一切皆无差别,有情无情普遍皆有觉知。
择(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捉[catch]/通“殬”。败坏;不合法度[ruin;undermine]。)
吒(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
婆死瑟搋/缚斯仙/婆斯仙/婆薮仙人/婆私/婆吒/婆私吒 = Vasistha,系七大仙之一,十大仙之一,二十八部众之一。印度吠陀时代之仙人。
霰(xiàn) = 雪珠。亦称“雹”[graupel;sleet]。
西尼外道/西你迦外道/霰尼外道/先尼外道 = Senika,意译有军、胜军。指笃信神我,崇奉‘心常相灭’之外道。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 这是识阴第四种邪境,计圆知心,成虚谬果,去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反入生死途,生倒知的种族。
= 瑛解:是名第四,计圆遍一切有知为因心,成虚无谬误之果,则违远圆通之因地心,迷背涅槃之果地觉,生倒知种;以无情无知为有知,谓倒知种。
谬(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G5生无生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有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以当前的六根圆融,相互为用,没有阻碍之中,已能随意,便于这圆融的变化的理上,妄生计度,以为一切万象,皆是由四大产生,误认四大为常住不变,于是背自性的性火,乐求外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爱风的周遍流动,观大地的成就等等,各随己执,崇拜事奉,以这四大尘,为产生一切万法的根本元因,而妄作常住解,这人就会堕入生、无生的谬执中,四大本不能生,妄以为是万法的能生者。如诸迦叶波及婆罗门,或诚心以身事火,或崇拜水,希望求得脱离生死的圣果,而成了他们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丧失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若于圆满无碍,融通不隔,六根互用之中。已得随顺者:虽然互用之妙,含而未发而已;得随心顺意,略无隔碍而已。即便于此,圆融化理,妄生计度,一切诸法,莫不由此四大发生。于是求火之光明,乐水之清净,爱风之周流,观尘之成就,尘即地大,以地大能成就诸事故。各各崇事:崇即尊崇,事即供事,或尊供于火,或尊供于水等,各随所见,而偏执也。为欲增进其圆化之妙,以此群尘,发作本因者,群尘即指四大。一切所作,皆属无常,惟此常住,故立常住解,以为常司造化之真宰也。并谬计能生圣果,一切圣凡因果,莫不由之而生;实则不能生,故曰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别姓也,如优楼频螺迦叶等,婆罗门总姓,共有十八,迦叶其一也,乃指一类,事四大之外道。勤劳其心,役使其身,供事于火,尊崇于水,事风崇土,可以例知。以此崇事,求出生死,以求真常之果,成其伴侣。所立既非真常,所修宁有实果?故曰迷佛菩提。崇事无情,立常住解,故曰亡失知见。
= “根互用中”:“根”,六根。
=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便于圆”融之“化”理、“一切”诸法之“发生”(诸法之源起)妄计为四大之功。
= “观尘成就”:“观尘”(地大)之能与“成就”性。
= “群尘”:即地水火风四大。
崇(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高大[high;tall
and big]/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役(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役身(yì shēn) = 身执劳事;劳身。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三迦叶 = 迦叶,Kass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成道后不久,即秉佛之教化,归入正法。
叶(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
|
优楼频螺迦叶
|
Uruvela-kassapa,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以其居处近于此林,故称。优楼频螺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为其姓。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Jatila)。三兄弟领弟子千人住于摩揭陀国时,为有名望之长老,故四方归信云集。后佛陀示现种种神通度化,遂成为佛弟子,将祭火器具皆投入尼连禅河。今印度山琦(Sanchi)大塔塔门之浮雕中,即有佛陀教化三迦叶之事迹。
|
那提迦叶
|
Nadi-kassapa,那提,意为河;以其居止近此河,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初为事火外道,领三百弟子住尼连禅河(Neranjara)下游。时,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长兄,那提遂与其弟共率弟子归佛入道。
|
伽耶迦叶
|
Gaya-kassapa,伽耶,意为城;以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及那提迦叶之弟。生于印度摩揭陀国之伽耶近郊,为事火外道(拜火教徒)之师,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后皆皈依佛陀,成为佛弟子。
|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 这是识阴第五种谬执,崇事邪业,迷于一真灵觉的本心,依四大无知之物,立虚妄的求因,妄求获得实果,错乱修习,离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不知心本化源,识为化种,四大本不是能化能生,谬认为是能化能生,因果皆妄,颠倒化理,致入生死途,生颠化种族。
= 瑛解:计著:邪惑也。崇事:邪业也。迷心者:迷己一真灵觉之心;从物者:从四大无知之物。妄求因者:非因计因也;妄冀果者:非果望果也。认无情之物为真因,故曰违远圆通;将有漏之果为实证,故曰背涅槃城。生颠化种者:谓生颠倒化理之种类,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为能造,而一切为所造,此是生物之正理。今既颠倒化理,故堕外道种类。
迷心 = 颠倒事理之妄心。
冀(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G6归无归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于当前圆明的识阴境相,妄计明中虚无,为究竟的体性,欲毁灭群尘所化的根身国土,以永灭群尘化生所依的空,为究竟的归依托迹处,舍弃本修不再前进;不知这仍是虚而不实的境界,欲作究竟可依的实境解,这人就会堕归、无归的谬执,以本不是归依之处,为实在的归依之处。如无想天中的天众,成了他们的伴侣,迷失了菩提佛果,丧失了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圆明,即是识阴,见前四阴皆尽,露出识阴,圆遍湛明,犹如止水;而不知仍是罔象,虚无妄想,即便计此,圆明中虚无体性,为究竟地。非灭群化者:非即毁也,要毁灭群尘所化,一切身土,即欲灰身灭土,纤尘不立。以永灭群化所依之空,为所归之处,常处虚空,永为依托,更不前进。岂知乃是虚无不实之境,非是实有可归之处也。以此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以此为托之处,实无可归托也。无想天,略举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也。诸舜若多,总举趣空天众,为同类也。既以断灭为果,自应迷佛菩提,以虚无为因,自应亡失知见。
= “计明中虚”:“虚”,虚无体性。谓虽观见识阴湛明之相,但仍不知其为罔象,而计执此圆明相中之虚无体性,以为究竟。
= “非灭群化”:“群化”,群尘所化,即身土(自身与国土),亦即是“有”。
非(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责怪;非难;反对[blame;censure;reproach]/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不对;错误[error;wrong]。)
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无想天 =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舜(shùn) = 一种蔓草[a
kind of grass]。
舜若多神 = Sunnata,意译为空性。乃虚空之神。又指无色界天。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 这是识阴第六种邪境。以圆明中的虚无心为因,成就空亡果,离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反入生死途,生断灭种族。
= 瑛解:于圆明中,以虚无之心为因,成就空亡之果,谓纵使修到非非想天,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违远圆通,以不生不灭为因地心;背涅槃城,以不生不灭为果地觉也。现在既以断灭居心,将来必堕断灭之种。
= “成空亡果”:“成空”,成就住着于空。“亡果”,亡失菩提智果。
亡(wáng) = 逃离,出走[flee;run away]。(死[die]/丢失;丧失[lose]。)
#G7贪非贪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对识阴精明的体性,湛然而不动摇,就妄计以为是圆满长住,因见识阴为一身之主,自可使这身体坚固常存,同识精一样圆明,长生不死,妄作这样殊胜解,这人就堕贪、非贪执。妄想贪求长生,而实在是无可贪著的,如那些长寿仙人,勤求长生一样,成了他们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丧失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圆常亦识阴区宇。由彼观见,前四阴尽灭,而识阴现前,识体精明,湛不摇动,而妄计为圆满常住也。又见识为一身之主,有欲坚固此身,令得常住,同于识精圆明,长不倾逝。倾逝即死也,即所谓长生不死也。不知此身,终是无常生灭,妄生贪著。以此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谓妄生贪著长生,而实非可贪也。诸阿斯陀,此云无比,即长寿仙也。言诸者,以仙非一人,凡求长命者,成其伴侣。不知更求真常之果,故曰迷佛菩提;但知坚固幻妄之躯,故曰亡失知见。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逝(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倾逝(qīng shì) = 逝世。
阿私多/阿私哆/阿私吒/阿斯陀/阿私/阿夷/阿私陀 = Asita,为中印度迦毗罗卫国之仙人。释尊降诞时,此仙为之占相,并预言其将成佛。/系于过去世为释尊说法华经之仙人。释尊于过去世因位为王时,四方求法,无有懈怠,得此仙人为之说法华经。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 这是识阴第七种邪境,执着识阴为受命的根元,于是立坚固色身的妄因,趣向长恋尘劳的果报,而不再求解脱,舍弃本修,离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反入生死途,生妄想延长寿命的寿仙种族。
= 瑛解:执著命元者:执著识阴,为受命之根元也。立固妄因者:立坚固幻妄之色身,以圆常识阴为因心。趣长劳果者:趣向长恋尘劳之果报,而不求出离之道也。亡失本修,故曰违远圆通;不出生死,故曰背涅槃城。生妄延种者:谓不达自性真实常住,存想固形,妄冀延长寿命,以成长寿仙之种类也。
= “执著命元”:“命元”,受命之根元。
= “趣长劳果”:“劳”,尘劳。“果”,果报。趣向长恋尘劳之果报。
延(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长,久[long]/邀请;请[invite]。)
#G8真无真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因将受命的主由,乃是识阴,与各类众生,觉性互通,一切尘劳,皆与命元有关,尘在命就在,尘亡命就亡,于是妄想留住尘劳,恐尘劳销尽,命亦随着断绝。便于这时坐庄严香洁的莲华宫,广化七珍至宝,多增名媛美女,纵情声色,以无常的声色之乐,作真常的妙乐胜解,这人就堕入真、无真的谬执中,妄执业识的命元为真常,而实非真常。就像吒枳迦罗<天魔>一样,自以为变化欲境,成了他们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丧失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观命:即观受命元由,乃是识阴,与诸类通觉,故曰互通。是知一切身命,咸以识阴为本,一切尘劳,悉与命元有关;于是却留住世间尘劳,祗恐其销尽,则我之身命,无所依托。且行尽识现,一切圆融变化,莫不随心自在。便于此际,正却留尘劳之相。尘劳以贪欲为本,即于此际,现坐莲华宫,取其庄严美丽,微妙香洁。七珍即七宝,媛是美女也。使七宝罗列于华宫,俾美女横陈于左右,穷奢极欲,恣纵其心,以为妙乐。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妄执业识,命元为真常,而实非真常。吒枳迦罗,即天魔之异名,吒枳此云结缚,迦罗此云我所作,此魔自谓三界结缚,惟我所作,以能变化欲境,结缚众生故。今却留尘劳,略同彼计,故云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不知更有无上菩提,亡失正知正见也。
= “观命互通”:观自己受命之元与诸众生类互通。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媛(yuàn) = 美女[beauty]。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枳(zhǐ) = 枸橘,又称“臭橘”[trifoliate
orange]。
吒枳明王/吒枳忿怒明王/吒枳王 = 据瑜伽大教王经卷二、十忿怒明王经所载,亦与降三世明王、金刚王、爱染王、平等王、阎魔王等为同体异名,或为密教诸尊忿怒身之名。
柯逻/迦罗 = Kala,意译为时。于印度说时之名有迦罗、三摩耶二种。佛教中,于律中所说非时食、时药、时衣等之时为迦罗。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 这是识阴第八种邪境,以邪思纵欲为因心,以炽盛的尘劳为果觉,离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不断欲而修禅,终落魔道,生天魔种族。
= 瑛解:发邪思因者:谓发邪思纵欲,以为因心。立炽尘果者:谓立炽盛尘劳,以为果觉也。违远圆通,本修之因心;背涅槃城,寂灭之果觉也。不断欲而修禅,必落魔道,故曰天魔种。
= “立炽尘果”:“立炽”盛之“尘”劳爱染以为“果”觉。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G9定性声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于明白各自受命的由来,知识阴普遍包含一切有漏与无漏的种子,为凡、圣的所共依,因而分别圣位精,凡位粗,倏疏决择,认圣道为真,外道为伪,以为世间法与出世法,皆依因感果,自相酬答,急欲舍伪从真,惟求真修实证,以致背弃一乘实相的清净道。所谓见苦而断集,为证寂灭而修道,停留于寂灭的化城,作涅槃的胜解,得少为足,以为所作已办,生死已了,不再前进,以求大乘中道,进趣究竟涅槃,这人就会堕入定性声闻,为钝根阿罗汉,或四禅天中的无闻比丘;增上慢人,成了他的伴侣,迷失菩提佛果,丧失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于命明中者:谓识阴显露,已能通达,各命由绪,了然明白也。便知此中,识阴遍含,漏无漏种子,为一切凡圣所依。由是分别精粗者:分析辨别,而圣位则精,谓变易精微故;凡位则粗,谓分段粗显故。疏决真伪者:疏通决择,而圣道则真,谓修证真实故;外道则伪,谓断常伪妄故。因果相酬者:世出世间,皆是依因感果,自相酬答。而欲易粗为精,舍伪从真,故惟求感应。感即是修,应即是证,惟求真修实证,速出三界也。背清净道者:谓背弃一乘实相,清净之道,以双离二边垢故。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见世间苦谛苦果,皆由集谛烦恼苦因所招;见出世间灭谛乐果,皆由道谛乐因所感。厌苦断集,慕灭修道。居灭谛涅槃之乐,则心满意足,自谓所作已办,生死已了,更不求进大乘之道,中止化城,不求宝所,得少为足。生胜解者:于菩萨所修大乘,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是人则堕,定性声闻。定性:即不发回小向大之心,钝阿罗汉是也。诸无闻僧者:四禅无闻比丘,及增上慢者,略同此计,故曰成其伴侣。沉空滞寂,故迷佛果,菩提之道,灰身泯智,是以亡失大乘知见。
=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于命”元之由绪,已达了然“明”白“中”乃至能“分别”凡圣、分段变易之“精粗,疏”通“决”择圣道、外道之“真伪”。
= “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观世间一切皆为“因果相酬”,故起大厌离,于是一切修行“唯求”真“感”实“应”。
= “居灭已休”:“居”,抵达,达于某境界。“灭”,灭谛。“休”,停止不前。谓既达到灭谛之后,便停休下来,不再前进,而谓“所作已办”,生死已尽,不受后有,便即满足,自谓已达一切事究竟。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奏章。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
伪(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知苦断集 = 谓了知生死果报之苦,而断除招此苦果之烦恼恶业。苦者,苦谛,乃生死之果报;集者,集谛,乃烦恼恶业。
有学道/修道 = Bhavana-magga,数数修习道之意。三道之一。
休(xiū) = 休息[rest]。(吉庆[auspicious]/停止、中止或结束[cease]。)
无闻比丘 = Assutava-bhikkhu,缺乏智慧经验之凡夫比丘。彼自我臆断佛之说法,而修行结果又不符自己所信,遂谤佛难法。无闻比丘即指持此邪见之比丘。
增上慢 = 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
五种姓/五性/五种种性/五乘种性/五种乘性/五种性 =
Panca-gotrani,指众生之五种种性。法相宗将一切有情众生之机类分为五种,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五性之中,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及无性三者,皆无佛种子,毕竟不成佛,故称‘三无’。定性菩萨及不定性中之具有佛果者,系有佛种子而必定成佛,故称‘二有’。
|
|
声闻乘定性
|
Sravakayanabhisamaya-gotra,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决定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
独觉乘定性
|
Pratyekabuddhayanabhi-gotra,又作辟支佛乘性、缘觉定性、定性缘觉,乃具有可证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此二种性法尔唯有生空无漏之种子,故深厌生死,专修自利乐寂之法,唯断烦恼障,证生空之理,定得自乘之果而入无余涅槃。以其不具佛种,故不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机,故两者合称二乘定性。
|
如来乘定性
|
Tathagatayanabhi-gotra,又作如来乘性、菩萨定性、定性菩萨,乃具有可证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以法尔具有生法二空之无漏种子,故修自利利他之行,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证二空真如,得菩提涅槃二转之妙果。即入无住处涅槃而成大觉圆满之极果。为大乘所被之机。
|
不定种性
|
Aniyataikatara-gotra,又作不定性、三乘不定性,为具有二种或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指由本有无漏种子之差别,而于前三乘之种性尚未决定其性之机类。分为四种:(1)菩萨声闻二性不定(具有佛果、罗汉果等二种子者),(2)菩萨独觉二性不定(具有佛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3)声闻独觉二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等二种子者),(4)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具有罗汉果、辟支佛及佛果等三种子者)。
|
无性
|
A-gotra,又作无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虽无三乘之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之有漏种子。上记四种性称为有般涅槃法,无性则称无般涅槃法。此种性法尔不具无漏种子,唯具有漏之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不能解脱生死,但以修习世间之善业,得人天之善果。即所谓无性阐提。
|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 这是识阴第九种境界,虽非邪境,亦仅是圆满地易粗为精,为求感应的因心,成就沉空滞寂而得定性声闻的小果,离圆通的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生缠空种族。
= 瑛解:圆精应心者:圆满易粗为精,求应之因心,成就沉空趣寂,定性之小果。不得圆通之因心,故曰违远。莫获涅槃之极果,故称迷背。生缠空种:谓永缠于空,而无超脱之志。
= “圆精应心”:“圆”,圆满。“精”,易粗为精,亦即是灭烦恼,而得改分段生死为变易生死。“应心”,以求感应为因心。
缠(chán) = 围绕,缠绕[enwind;wrap]。(纠缠;搅扰[be
tangled up;pester]。)
#G10定性辟支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 又善男子,穷尽生灭的行阴,识阴现前,生灭虽灭,但于不生不灭的寂灭精妙一边,尚没有圆成。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 若于六根圆融,清净不染,照见各自受命元由之时,寂居观化,无师自悟,或以顺逆观察因缘,悟知无性,就以这悟境,作涅槃的胜境解,以为究竟的归依处,安住不前,不再追求真如不动的寂灭场地。这人就会堕定性辟支佛,或缘觉、独觉小果一类,不肯回小向大,成了他们的伴侣,迷失了菩提佛果,丧失因地正知正见的妙心。
= 瑛解:六根互用曰圆融,诸尘不染曰清净,照见命元曰觉明。发研深妙者:发心研究有二种:一独觉,寂居观化,无师自悟。二缘觉,观察因缘,悟明无性,此二人俱得深妙之悟,即以悟境,立为涅槃,以为归息之处。不知更求真如不动,寂灭场地,及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故云而不前进。以是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入定性辟支,辟支梵语,具含缘、独二觉义。定性,以不复前进,亦即不回心者,成其同伴等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者:迷了佛果,无上菩提之道,此宝所也;亡失本修,正知正见之心,此因心也。
= “发研深妙”:“发”,发心。“研”,研究。“深妙”,得深妙之悟。
伦(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条理,顺序[order]。)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 这是识阴第十境,以悟境为因心,成就湛明的道果,离圆通妙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生觉圆明而不化圆的种族。
= 瑛解:圆遍诸类,觉知通吻,此是识阴境界,即以悟境为因心,成湛明果。寂静名湛,成独觉,得自然慧之果;洞彻曰明,成缘觉,究竟无生之果。违远圆通:谓圆通依不生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今乃依识阴悟境,即立涅槃,得少为足,中止化城,故曰违远,曰背。生觉圆明:觉,即独觉、缘觉,生此二种果位;圆明即悟证之境。独觉无师自悟,缘觉缘生无性,遂计其理圆,其智明,即认为涅槃真境;而不能融化透过,所悟所执,空净圆影,依然为一定性种耳。
= “生觉圆明”:“生”,生于。“觉”,独觉或缘觉。“圆”,妄计所悟之理已圆满。“明”,妄计所证之智已明。
= 成观义贯:识阴十境中,前八境皆是以计着阴境,而堕于外道、凡夫之境界,因而成其魔事。最后二境,则是堕于声闻、辟支佛。
圆觉 = 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 阿难!这样十种禅那境界,所以中途成狂,或因误入歧路,各起狂解,因执狂解而不自觉,或以得少为足,本没有到寂灭现前境地,就生满足证想,这是识阴将破而未破的时候,因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战之际,若妄念胜,就会产生以上各种谬执现象。
= 瑛解:如是十种禅那:谓透过行阴十境,识阴未曾起执,总属禅那善境。中途成狂:未至圆通中间,或遭枝歧,如前八种各起狂解,因依颠狂见解,不自觉知,故曰迷惑。未至寂灭现前,即生满足证,保果不前,自谓已足;如后二种,定性声闻、辟支是也。然究其所以,实非外魔来扰,皆是识阴将破未破,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互而起。若妄念胜时,故生斯位。斯位即前十执。
禅那/禅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 众生愚顽无知,迷昧无识,不自思考揣度,遇到这种境界当前,以各自爱好,加上积劫的习染迷昧心眼,便欣然执着现境,以为是究竟的安心立命处,自以为证得无上菩提圣果,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成大妄语,外道邪魔,所招感有漏的禅定福业若尽,必堕无间地狱。声闻、缘觉,虽是无漏禅定所感的圣果,但从此不会再上进,永不能亲证菩提极果。
= 瑛解:众生顽而无知,迷而无识,不自思忖量度,逢此境界现前,各以所爱而取。先习迷心者:积劫熏习,偏爱邪种,迷暗自心。今于定中,所现境界,适与先心相似,投彼病根,发其痼疾,即便欣取,而自休息。前八种,于自所计果,拟是毕竟所归宁地,将谓即是安身立命之处,如第一所归果,第八炽尘果是也。后二种于自所证果,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妄言究竟极证,如第九趣寂果,第十湛明果是也。然此等,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故云大妄语成。虽皆为妄语,而害分轻重,外道邪魔八种,所感有漏,禅福之业终尽,必堕无间之狱,此约害之重者言之。声闻缘觉二种,现前所证,乃是无漏所感,必无堕狱之事。惟是不成增进,永闭化城,不达宝所,此约害之轻者言之。其害虽分轻重,而于圆通中,皆为魔障耳。
= “将为毕竟所归宁地”:“将”其视“为毕竟所归”依、得永安“宁”之“地”。
习(xí) = 小鸟反复地试飞。(反覆练习,钻研/习性;习惯[habit;custom;usual practice]/习染[fall into a bad
habit]/经常,常常[often]。)
宁(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nìng = 岂;难道[could there be]/宁可;宁愿[rather;would rather]。)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邪魔 = 指妨碍菩提道之邪法恶魔。如魔罗(恶鬼神之总称)化作佛形,恼乱行者正定;或世间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以扰行人正见者,故经典中常称其为‘邪魔外道’。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 你们怀救世的大悲心,秉承如来的圣道,当于我灭度以后,将这种辨别邪魔的法门,
传示末法之世,令一切众生,普遍明白这种道理,不要让他们见到魔境,自作沉沦的罪孽。必须保护禅定众生,哀救行人,消灭他们邪见的机缘,使他们身心清净,自然而入佛的知见,
从始至终,不遭逢歧路。
= 瑛解:汝等,存大悲救世之心,秉如来觉他之道,将此辨魔法门,于我灭度之后,正法寖衰,邪法增炽,传示末法之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斯义:即中途成狂等,十种差别之义。既经觉了,颠狂知见自息。前七是见,第八具见爱,以却留尘劳故。二乘,于界内见爱虽尽,而界外见爱犹存。其于涅槃,则迷真执似;于谛理,则厌有著空,不达法空,但求自利等,皆颠倒分别见也。以上诸见不生,故云无令见魔,自作沉孽。自作者:显非外魔来扰,乃是心中见魔之自作耳。沉孽:谓沉重罪孽。保绥哀救:绥安也,保绥禅定,哀救行人,消磨息灭邪见之缘。邪缘,即前颠倒分别见爱,全障真正知见。今既息灭,则障尽理现,令其身心,自然得入佛之知见,从此为始,成就圆通,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直至成佛,不遭歧路;所谓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
= “从始成就不遭歧路”:“从”开“始”以迄于“成就”,中途皆“不遭歧路”阻隔。
秉(bǐng) = 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禾把,禾束[a
handful of crops]。(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grasp;hold]/引申为主持,掌握[preside over]。)
绥(suí) = “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借以登车的绳索[rope]。(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appease;pacify]。)
佛知见 = Tathagata-nana-dassana,指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言‘知’;亦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见’。盖所谓‘佛之知见’,乃透彻了达诸法实相之真知真见。而如来出世之一大事因缘,即在为众生而‘开启’佛之知见,‘示导’佛之知见,欲令众生‘了悟’佛之知见,并令‘证入’佛之知见,还其本来清净面目而不复迷失。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 这五阴辨邪法门,是过去世,恒河沙数劫中,微尘如来,都因这法门才心开意解,得成无上佛道。
= 瑛解:如是,指法之词。法门,近指识阴,辨魔法门,远该前四阴。恒沙劫中:远指多劫也。微尘如来者:极言其佛之多也。乘此心开者:每于一阴未开之时,须要依此法门,而辨别之,不为十种魔境所惑,方得透过。一阴如是,诸阴皆然,识阴若尽,则任运得成无上佛道矣!
法门 = Dhamma-pari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
= 当知这识,起于真妄合和,识阴若尽,就成纯真无妄,那么当下就可六根相互为用,于六根互用中,即能超入菩萨金刚慧,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纯净无染的精心,于慧中发起神通变化,运用无碍。
= 瑛解:则汝现前诸根互相为用,六根之体,固属圆融,六根之用,亦复不隔,每一根中,皆兼具五根之用,此当圆教初住,圆通之位。从互用中者:此即从初住位中,便能入于菩萨金刚干慧,此干慧即前之干慧地,初住已证。耳根圆通,名为金刚三昧,干慧亲依而立,故特称金刚之名。廓周法界曰圆,寂照无边曰明,故号精心,谓纯真无妄之妙心。于中即于初住至等觉,两楹之中,发起神通变化。
六根互用 = 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远离染污而得清净,则六根一一具有他根之用。
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干慧地 =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 慧如晶莹皎洁的琉璃,心似慧中所含的宝月,圆明寂照,遍周法界。这样以至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而至等觉圆明。
= 瑛解:琉璃:喻圆明精心;含月:喻于中发化。谓圆明精心,性具神化,不碍发挥运用,洞照近远。如论悟证,已齐佛果。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 由是直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圣道,得证一一契合性真本有,不从外得。
= 瑛解:妙庄严海者:以万德庄严果海,各尽其妙,是为福究竟。圆满菩提者:以证得一切种智,圆满无余,是智究竟。归无所得者:以契合性真本有,不从外得,是理究竟。
庄(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无所有/无得/无所得 =
Apraptitva,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反之,执着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 这是过去世,先佛世尊,于奢摩他中,毗婆舍那,以始觉智,观察分析,微细难明的魔事。过去诸佛,既然能从分辨魔事,方成正觉,末法行人,也一定能免。
= 瑛解:此是举古佛辨魔法门,先佛授受,修习大定,增进圣位之心要也。奢摩他止定之中,用毗婆舍那观慧,定慧均等,因中始觉智明,分析微细魔事。
析(xī) = 劈,劈木头[cut]。(分析,辨认[analyse]。)
魔事 = 障碍之事。即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
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 今已详细解说,若魔现前,你必能熟识,为害好像是外魔,着魔实由心起,心中若没有尘垢,自不会堕落邪见网中。
= 瑛解:果能如我所说,则诸魔境,一切现前,汝便能谙识。致魔虽然由定,实乃由心。但要心中不生胜解,则心垢洗除。主人不迷,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自不落于邪见网中。
魔境 = 魔障之境地。
谙(ān) = 熟悉[familiar;know
well]。(熟记[learn by heart]。)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 既已洗除心中尘垢,阴魔消灭,外在的天魔,自然魂飞胆碎,退避惟恐不速,大力鬼神,亦当丧魂而逃,至于魑魅魍魉一类的小鬼神,更是销声匿迹,不敢再出而扰乱。
= 瑛解:阴魔,即心见二魔;由心垢洗除,则阴魔销灭。内魔既销,则外之天魔,自应摧碎其胆。大力鬼神,见其王尚尔摧碎,自应褫<丧也>魄逃逝,于十二由旬之外;魑魅魍魉,诸小鬼神,自应潜踪匿迹,无复出生。
摧(cuī) = 折断[break]。(摧毁,破坏,毁坏[destroy]/悲痛,哀伤[grieve]。)
鬼神 = 具有恐怖威力,能够变化自在之怪物。分为善恶二种,若守护世间,或护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尽为善鬼神;若罗刹等为恶鬼神。至于夜叉则通属善恶两方。然佛教一般所谓之鬼神,通常系指干达婆、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六部鬼神。
褫(chǐ) = 夺去衣服[strip]。(夺去[take away from]/扯住[pull]。)
魄(pò) = 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soul]。(引申为人的形体[body]。)
褫魄(chǐ pò) = 精神恍惚而无生气。
魑魅(chī mèi) = 传说中山林间害人的精怪。人面兽身四足,好魅惑人,为山林异气所生。
魍魉(wǎng liǎng) = 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鬼怪[demons and monsters]。
魑魅魍魉 = 魑魅、魍魉均为鬼神之名。魑魅魍魉实系见于我国古代典籍之鬼神名,佛典乃借而用之,在法华经之梵本等,并无相当于此四字之原语。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
||
欲魔/烦恼魔
|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
内魔
|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
|
死魔
|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
|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
外魔
|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 内外魔绝,故能超越各种圣位,直至无上菩提圣果,于一切功德,自然圆满,没有丝毫欠缺,纵然是下劣小乘,也能回小向大,励志进修,不再心中迷闷,而决定趣向大涅槃圣果。
= 瑛解:如是内魔外魔,一并潜销,故能超诸位,直至无上菩提智果。虽然能超,而于诸位功德,无诸少乏,所谓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也。纵是下劣二乘,亦能回小向大,励志增进。于如来所证,无余大涅槃断果,心不迷闷,于宝所矣!
= “于大涅槃心不迷闷”:“于”无上“大涅槃”,其“心不迷”不“闷”(窒),速得开通。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下劣(xià liè) = 低劣;恶劣;卑劣[mean]。
闷(mèn) = 烦闷;愤懑[depressed;bored;dejected;in
low spirits]。(密闭,使不透气[cover
tightly]/昏闷;失去知觉[depressed]。)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 若是将来末法时代的愚钝众生,没有明白禅那中各种差别境相,不知佛所说的辨魔法要,但又乐于修习耳根三昧,你如果恐怕他不识魔境,误蹈邪见网,当一心劝他,持诵我的佛顶陀罗尼咒,如果不诵,就是书写咒语于禅堂,或佩带于身上,一切妖魔就不能动。
= 瑛解:末法之世,去圣时遥,足深忧虑。况愚迷暗钝众生,智不明,而根不利。以智不明,未识禅那中,差别境相;根不利,不知佛所说,辨魔法要;自力法力,二缘俱缺。而乃乐修耳根三昧,直修反闻之定。汝恐未能谙识魔境,误入邪网,即同于邪也。自当劝令,一心持我佛顶陀罗尼咒:无庸他术,但专持咒,此咒既称佛顶,即最尊最胜之法,又称陀罗尼,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法义,皆在其中。设或无读诵性。而未能诵,写于禅堂,及其住处,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者:以此咒常有,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并其眷属,昼夜随侍故也。
= “未识禅那,不知说法”:“未”能“识”别“禅那”中种种差别境相,“不知”佛所“说”的辨魔之“法”。
= “汝恐同邪”:谓你若恐怕他因为不能辨识魔境,而误入邪网,同于邪人。“同邪”,即与邪人相同。
钝(dùn) = 不锋利[blunt]。(呆;笨拙[dull-witted;stupid;mentally slow]。)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大佛顶满行首楞严陀罗尼/首楞严陀罗尼/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大佛顶真言/楞严咒/佛顶咒/首楞严咒/大佛顶陀罗尼
= Maha-pratyangira-dharani,全称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总持。为宣说大佛顶如来内证功德之陀罗尼。全咒总为四二七句,最初之四一八句叙说归命诸佛菩萨等事,及远离诸恶鬼病等诸难,不能视为正咒。正咒为第四一九句哆侄他(Tadyatha,意译为‘即说咒曰’)以下,即‘唵 阿那隶毗舍提 鞞啰跋阇罗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吽都嚧瓮泮 莎婆诃’八句。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菩萨万行灌顶部’,录有此陀罗尼,题名为‘中印度那兰陀曼荼罗灌顶金刚大道场神咒’,共为四三九句。
佛顶咒/白伞盖神咒 = 指佛顶尊所说之陀罗尼。白伞盖(Sitatapatta),音译悉怛多钵怛罗。为佛顶尊之名,故此咒称白伞盖神咒。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谓其所说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八句,称为心咒、正咒,即:‘唵 阿那隶 毗舍提 鞞啰跋阇罗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吽都嚧瓮泮
莎婆诃’。若一心诵持此咒,则水、火、诸毒不惧,且可蒙受毗那夜迦诸恶鬼之守护。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禅堂 = 坐禅堂之略称。亦作僧堂。/系为与僧堂有所区别而称禅堂。僧堂为行坐禅、睡眠,饮食等之道场,禅堂则专指坐禅之道场。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 你应当恭敬钦承,十方如来究竟进修的最后垂范。
= 瑛解:汝当恭钦,则如来反覆叮咛之意,已深切矣!然教以恭钦者有二义:一者、此是十方如来,从始至终,究竟修进之法,当恭敬钦承,而修习之,此嘱以依法,成自利行也。二者、此是十方如来,怜愍最后末世,垂留仪范,当恭敬钦承,而宣传之,此嘱以依教,成利他行也。
= “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此为十方一切如来所示究竟修进菩提之法门。
钦(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范(fàn) = 古代遇大事出车,先辗过祭坛及祭牲的一种祭祀活动,祭路神[a
ceremony of sacrifice to the Road God]。(假借为笵。法则[rule]/典范[model]。)
#D2因请重明五阴生灭
= 五阴妄想。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 阿难听完佛陀的教诲,立即从座位站起来,顶礼承当,对佛陀所说的教法,完全记在心中,没有丝毫忘失,并于大众中,再次向佛启请说:我现在尚有三点疑问,第一如佛所说,
五阴相中,如色名坚固,受名虚明,想名融通,行名幽隐,识名虚无等,为什么总名妄想?我们平常未蒙如来微妙的开示,何以五阴皆以妄想为根本。
= 瑛解:即从座起,闻佛最后曲垂遗范,开示教诲,顶礼接受,钦敬奉承法旨,仰体慈悲圣意,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传示于末法也。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妄想,如色阴中坚固妄想,受阴中虚明妄想,想阴中融通妄想,行阴中幽隐妄想,识阴中虚无妄想,以为根本想心。我等平常,只知五阴相妄,当体全空;并未蒙如来,微细开示,五种妄想,以为根本。此第一问,请细说妄源也。
= “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如佛在前面所说,五阴相中,有五种妄想以为根本:色阴中之坚固妄想,受阴中之虚明妄想,想阴中之融通妄想,行阴中之幽隐妄想,以及识阴中之虚无妄想。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妄/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茂盛[flourishing]。)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 第二这五阴既然都是以妄想为本,现在欲想破除,是一次同时顿除呢?还是要渐次灭尽?第三欲破除这五种阴境,须以何处为何阴的界限?
= 瑛解:又此五阴,既总是妄想,今欲破除,为当一并顿除,为当次第渐尽耶?此第二问,请指示顿渐也。如是五重:又如是五阴五重。若欲破除,须至何等界限,为色阴边际?何等界限,为识阴边际?此第三问,请因界浅深也。
= “诣何为界”:“诣”,至。“界”,界限。谓若欲破除此五阴,须破到什么界限,才已达到其边际?亦即:须修到什么地步才算完成?
次第 = Anukk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 惟愿如来大慈不倦,一一详为开示,不但为这会中大众清明心目,也好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入道的正眼。
= 瑛解:惟愿如来,大慈不倦,一一详示。不独为此现前大众,清明心目,心地清净,目光明朗,辨识前程,进修无碍;乘愿入彼末法,将如来语,传示后世,令一切修定众生,作将来正法眼也。
#E1答生起妄想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 佛告阿难:我为什么说五阴,皆是以妄想为根本呢?你当知道,精真妙明的本觉真心,本来圆满清净,一念不生,一尘不染;并没有生死的根身,也没有依而生存的尘垢世界,甚至晦昧的虚空,那里会有五阴的差别相状,这些都是由妄想而产生。
= 瑛解:我说五阴,皆是妄想,以为其本者,岂无故哉?夫精真妙明:谓纯一无杂,至真无妄,此指纯真之心,体也。妙者寂义,明是照义,此指寂照双融,用也。名曰本觉者,拣非修成,特言圆净者,即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也。非留生死者:即无界内分段生死。及诸尘垢者:即无界外所证涅槃。乃至虚空者:乃至超略,世界众生,极于虚空。盖界内分段生死,即受、想、行三阴;界外变易涅槃,即是识阴;依正乃至虚空,即色阴也。但是本觉妙明心中,元无五阴,如《心经》云: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空实相中本无也。
尘垢 = 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着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本觉 = 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
||
心真如门
|
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
|
心生灭门
|
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
|
不觉
|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
|
|
本觉
|
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
|
始觉
|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
|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 推究这妄想的根元,皆是因本觉妙明真精的妙心中,一念随缘,转成妄想,所以才产生一切物质世界的境相,本非实有,而误认为真实的存在,就和前面所说的演若达多,迷失自己本来的头,反认镜中影像为己头一样。
= 瑛解:斯即指五阴,皆是妄想所生。元是本觉,即指本有觉性。妙明精真,即指一真法界,意显体用互融耳。既元是一真,何有五阴?盖以一念妄动,而成业识<第一细>;依动故能见,发生见分<第二细>;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发生相分<第三细>;既有见相二分,遂发生有情世间,及器界世间<六粗>。演若迷头,喻众生不了惟心;认影狂走,喻众生用诸妄想;究竟真本有,而妄本空。
=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斯”,这些五阴等法。“妄”,一念妄动。“发生”,发生见分、相分及一切有情、无情界。谓这些原来都是本觉的妙明精真中,一念妄动之所发生。
= “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迷头”,迷失自头。“认影”,错认镜中影像,以为镜中这头不是我本来的头,我本来头已失,是故四处狂走,觅本来头,而不知头本不失,还在原处,只是自心错乱认它不得,而成不认本头,于是置本头不顾而去找本头。比喻众生以自心迷,即使见了自己之本觉,也不认得,且自以为本觉已失,因而到处奔走寻找本觉、求菩提,各色人等即各从不同途径去“求觉”,例如有从因缘法、或世间法、或四大、六尘、六根,乃至凡外邪小种种妄想中去求“觉”,皆是迷头觅头之暴走族,与演若达多一般失心疯狂。
器世界/器界/器/器世间 = Bhajana-loka,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即指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而言,与‘国土世间’、‘住处世间’同义。以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称器世间。三世间之一。
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演若达多 =
Yajnadatta,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迷头认影 = 比喻不理解真实而追求幻想。为首楞严经卷四所载之譬喻,室罗城有一狂人演若达多,不见其头而于镜中认其头中之眉目。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 妄想的产生本没有实在的基因,只是妄想辗转相因,递为种子,乃于妄想中,假立因缘性,这已是方便,并没有真实的意义;何况外道邪见,拨无因果,复又昧于因缘,称五阴为自然性。不知那虚空性,看似不动不坏,实在仍是由幻妄所生,更说什么因缘自然,都不过是众生妄心,颠倒分别计度罢了。
= 瑛解:妄以发生而来,则本无所有,元无有因。以其展转相因,递相为种;内教学者,因立因缘,故云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已是方便,非有实义,何况外道邪见,拨无因果;复迷因缘者,而称五阴,为自然性也。其实因缘、自然,皆为戏论,故举虚空之喻,以况显之。彼虚空之性,虽似不动不坏,犹实幻妄所生。何况因缘、自然,二计皆是众生妄心,颠倒分别,妄生计度,都无实义也。
= “妄元无因”:“妄”,一切妄相,包括五阴相。“元”,原来,本来。“无因”,无真因;以无真因故成妄,若有因,即非妄矣。
=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妄想”,妄想所生法。“立”,权立。然如来为了接引权小之机,悲智双运,而权立“因缘性”(一切法因缘生),须知这已是方便,非为实谛。
=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迷”,迷失,不解。迷失因缘法者,指外道。经因缘法虽为权教,然仍是甚深之理,外道之人根机浅薄,不能解了,因而以自妄心忖度,而称万法之生因,为自然而有。若说“自然而有”,等于是说没有因缘而自生。
=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犹”,尚,尚且。“实”,实在,实际上。就连虚空这一样东西,应是自然本来而有,尚且实在是由幻妄所生。
因缘性 = 指具有因缘之状态者。属四缘中之‘因缘’。
自然 =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
妄心 = 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大乘起信论所举之四种薰习中,即有‘妄心薰习’之说。由妄心而生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着,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 阿难!若能知道妄想所起之处,尚可说妄想因缘;若没有妄想的起处可得,当体全空,那么说妄想因缘,就元无所有了。何况外道,并因缘也不知,都谬推为自然,岂不更加虚妄?
= 瑛解:汝果能知妄想有所起处,可说妄想以为因缘,此纵许也。若妄想元无起处可得,当体全空,则说妄想因缘者,元无所有矣,此即夺也。因缘,乃内教小乘,以为不了义而非真,何况外宗,并不知因缘,而谬推自然者,则愈妄之甚也。
= “知妄所起,说妄因缘”:“知妄”想“所起”之处,你便可宣“说妄”想生起之“因缘”。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推移,变化、移动和发展。按顺序更换[shove]。)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 所以如来为你明白指出,五阴虽有坚固、虚明、融通、幽隐、虚无等差别,但同是妄想以为根本,别无他物。
= 瑛解:是因缘、自然,二计俱非之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五重盖覆,根本生因,虽有坚固,虚明等,五种差别,同是妄想,更无他物也。斯正如来,欲令众生,了妄无因,知真有本也。
#F1色阴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 例如你现在的身体,先是由父母的爱欲妄想而起,如果你的中阴身,没有爱憎的妄想,就不会揽为自体,必须父母与自己,三人的妄想感应和合,才能于这和合妄想中,传续命根。
= 瑛解:汝之形体,有质碍可见者,先因父母,俱动爱欲妄想而生。爱欲妄想动,而后有赤白二渧,若汝中阴心中,非有憎爱之想,自不能揽为自体。前云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务必父母与己,三想感应和合,而来想中,传续命根也。
= “汝体必先因父母想生”:“先”,最先。“父母想”,父母之欲爱妄想。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 如我前所说的,心想醋味,口中就流酸水,心想站立高处,足心就感觉酸麻,然眼前并没有悬崖,也没有酸物,你的形体,一定不与虚妄通为一类,为什么因谈酸而口水出?因思悬崖而足酸麻?
= 瑛解:如我先于想阴文中,曾言二喻,今复引之也。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然悬崖不有,醋物未来。但凭虚想,而口水足酸,虚妄而应。而汝现前身体,必非与虚妄,通为一类者,口水如何因谈醋出?足酸如何因思崖生?
=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汝”现前之身“体”(色身)“必非”(一定不是)与并无实际存在的“虚妄”之物“通”为一“伦”(一实一虚,必非同类)。
醋(cù) = 从“酉”,表示与酒有关。用酒或酒糟发酵制成的一种酸味调料[vinegar]。(酸味[acidity]。)
涎(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
足心(zú xīn) = 脚底板的中心。/满足之心。亦谓满足心意。
酸(suān) = 从“酉”,与酒、酪等有关。醋[vinegar]。(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sour;tart]/通“痠”。酸痛,因疾病或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ache;tingle]。)
崖(yá) = 岸;水边[bank;cliff;precipice]。(泛指事物的边际;界域[bound]。)
通(tōng) = 没有堵塞,可以通过[open;through;unimpeded]。(遍;次[time]/了解;精通[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传递;传达[pass on;communicate]/流通,互相交换[exchange]/共同[common]。)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 因此你当知道,你现在的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 瑛解:应当得知,汝现在色身之体,名为坚固,第一妄想:谓取著有力,坚固而不可解也。
#F2受阴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 即以上项譬喻来说,因有临高的虚妄想心,就能使你的形体,真正感受酸涩的痛苦。
= 瑛解:即此色阴中所说前喻,临高虚想之心,以发起受阴者。前色阴即五根,此受阴即五识,而想阴即第六意识。临高想心,即六识,曾经悬崖险处,落卸影子,在想心中。今闻悬崖,则起临高虚想之心,能令汝之形体,真受酸涩。受酸涩处,即受阴,于三受中,是苦受,所谓转想成受也。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
watch on]/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涩(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 由于想心为因,能扰动色阴的形体,真受酸涩的妄境,所以你当前有益的顺境,就是乐受,有损的逆境,就是苦受,现前的苦、乐二受,役使自己的身心。然顺逆皆妄,受阴无体,虚有所明,这就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 瑛解:由想心为因,所以受阴生起,能动色阴之形体,真受酸涩之妄境。所谓顺之则益,即乐受;违之则损,即苦受。二现驱驰者:即苦乐二者,现在能驱役自心,驰流不息。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由”于以想心为“因”,便得令“受”阴“生”起,以致“能”触“动色体”真正产生酸涩之妄受。
=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汝今现前”身中,“顺”之则得“益”之乐受,“违”之则得“损”之苦受,此苦乐“二”受显“现”有“驱驰”自心。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有利[beneficial]。)
损(sǔn) = 减少[decrease]。与“益”相对。(病情减轻[change for the better]/伤害或损害[harm;injure]。)
#F3想阴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 由于你的想念与思虑,就能役使你的身体;而身属色法,为有形的物体,想念与思虑属心法,无形无相,两者显然不是同一类型,你的身体,为什么会受念虑的役使,发生各种作为,心怎么想,形体就怎么做,完全与心念相应。
= 瑛解:念虑,即想阴也。由于汝之第六意识,想念与思虑,所以能使役汝之现前色身。而身是色法,念是心法,色法本非心法同一伦类;既非念类,不应随念,故难以汝身之色法,何因缘故,随心法之念所使耶?即今现前,根尘相对,种种取像,想阴以取像为义,然皆因想念心生,而后诸根之形方取;则知根身,所取之像,必定与想念而相应也。此约体通五识,故能令色身,时时与念虑相应。
= “使汝色身”:“使”,役使。
= “身非念伦”:“伦”,类。身与念非同一类;因为身是色法,念是心法,故不同类。
= “种种取像”:根尘相对时,想阴亦现可取种种境像;乃至虽然根尘不偶(根不对境,亦即当前并无尘境现前),种种尘境只是自心所现时,在此情况下,想阴也会现出能缘取这些自心所现之种种相。
= “心生形取”:心中虽只是想生,而却能以形体去取相。
= “与念相应”:如是身形如何与心念相应,而共造一事?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 不但如此,且醒时的想法,睡时就会成各种梦境,由于想心不息,摇动妄情,融会色、心二处,通于寤寐两境,这就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 瑛解:寤即醒也,寐即睡也。良由汝之想念不息,以故摇动妄情,或寤或寐,纷燃无间也。则知想阴,与前五根,并五识,互融互通,为第三妄想。
=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想阴于醒时即是想心,而在睡时则现为种种梦境。
=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则汝”之“想念”从来不息,于寤于寐,皆会“摇动”你的“妄情”。
摇(yáo) = 摇动;摆动[swing]。(动摇[shake]。)
妄情 = 指凡夫之虚妄情识。亦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
#F4行阴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 变化的理体,迁流不停,暗暗推移,隐密难以察知,如指甲渐长,须发渐生,锐气的消失,容颜的改变,日夜不停地在新陈代谢,但从古至今,不曾有一人因此而觉悟。
= 瑛解:化理不住者:指行阴为变化之理体,有迁流之事用,体属生灭,故云不住。运运密移者:谓念念迁变,秘密推移,表其幽深隐微之动相。如初生之时,甲渐渐长,及其壮也,发渐渐生,逮乎垂老之年,气渐渐销,容渐渐皱,其谁使之耶?殆行阴为之。日夜相代:此皆日夜生、住、异、灭,无有少停,互相更代,从古及今,曾无一人,能觉悟也。
化(huà) = 变化,改变[turn;change]。(感化;转变人心[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教化[help<a misguided or
erring person>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移(yí) = 移秧。泛指移植[transplant]。(假借为“迻”。移动[shift;move]/变动;改变[change]。)
甲(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nail]。)
皱(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衣、物等经折叠而显出痕迹[fold]。)
代(dài) = 更迭,代替[be in
place of;take the place of]。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 阿难!若说这能念虑的不是你的心,怎么又可使你的形体产生变迁?若说真是你的心,为何又毫无所觉?
= 瑛解:此迁流之行阴,若果非汝心者,云何能迁变汝之实体耶?以见不非汝也。如必此迁流之行阴,是真汝心者,汝何不念念觉知耶?以见不即汝也。是汝非汝,两不可定,足知虚妄非真矣!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 那么当知是你的行阴,念念不停,幽隐难察,是名幽隐第四妄想。
= 瑛解:幽隐者:幽深隐微。则汝诸行:指现在行阴,念念迁流,不得停住。其幽隐难知,是非莫辨,彻体虚妄,故以妄想名之。
#F5识阴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 又若你这识阴的精明,湛然不动摇处为真常,那么你一身不出见闻觉知等六根,若果是精真,就当纯一无杂,真实而非虚妄,不应再受杂妄的熏习。
= 瑛解:若以此精明不摇之识,为恒常不变之性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所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此固以根本难知,指出现前六用,令凡小之人,知现前见、闻、觉、知,与识精同体故。若实精一无杂,真实无妄者,自不容习种之妄染。
= “湛不摇处”:湛然不动摇之处。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 为何你们从前看见什么奇物,多年以后,本已完全忘记,后来忽然又见到那奇物,却又记忆如新,毫没有遗忘,由此可知,这精明了知,湛然不动摇中,念念受前六识的熏习,从来没有停息,也无法筹量计算。
= 瑛解:何因缘之故,汝等曾于畴昔之年,睹一奇异之物,既见奇物,必先留心,经历年深岁久,初时犹忆,久则斯忘,久之又久,则忆忘俱无。于后来忽然之间,覆睹从前奇异之物,而记忆宛然如昔日。由前六熏习之力,熏成种子,在八识田中,曾不遗失。精了即精明也,亦即现前见、闻、觉、知,同一无分别性,名湛不摇中。念念受熏:前念后念,受彼妄习所熏,无有停息,分剂头数,无量无边,有何可筹量计算也。
= 则”可知,“此”八识“精了”于其“湛”然“不摇”之体“中”,系“念念受”六识之见、闻、觉、知及七识所
“熏”,无有停息,其数无计,“有何”可“筹”量计“算”的?
睹(dǔ) = 见,看见[see]。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 阿难!你当知道,这湛然不摇之性,以真熏之就是真,以妄熏之就成妄,决不是真正的真常不动之性,譬如急流的水,远远望去,好像很恬静,因水流太急速,反看不出流动的相状,貌以静止,实在并不是水真没有流动。这识阴若不是前四阴的妄想根元,怎么会受妄染所熏习?
= 瑛解:应当了知,此八识,湛不摇者,熏之以真则真,熏之以妄则妄,亦非真常不可动摇之性也。但如急流水。望如恬<安也>静者:以其无波之参差,无飞湍之上下也。正因流急,故不可见,非真无流也。若非想元者:谓此若非前四阴,妄想根元,宁受妄习所熏,此决言其犹有微细妄想故也。
望(wàng) = 远望[gaze
into the distance]。(希望,期望[expect;hope]/向,对着[towards;to]/名望[prestige]。)
恬(tián) =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quiet]。(淡泊[indifferent to fame or gain]/通“甜”[sweet]。)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 这种微细妄想,要到何时才可消灭呢?除非你的六根能够互用,开合自由,这种妄想才能够消灭。
= 瑛解:然此微细妄想,直待何时,方得销灭?除非汝之六根,互用之时,根隔开合之际,此之妄想,亦无时而得灭也。但经用反言以显,故云:若非根解入圆通,此妄终无灭时也。
= 成观义贯:若“非汝”之身心“六根”已达到“互用开合”,体用圆通,化六和合复归于一精明者,“此之妄想”即“无时”而“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 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中,相互贯穿的习气,虽极几微,但在湛精了别之间,似实而虚,无而似有,这就是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的微细精想。
= 瑛解:未得六根互用,未尽想元,故汝现在,见、闻、嗅、尝、觉、知六精之性,即第八识中,念念受熏,互相串穿。虽习气几微,令不散失,则湛然了知之内,即精明湛不摇中,一分无明为能串,而六根习几为所串耳。故罔象虚无,若无不无,似有非有,凡夫计为命根,二乘认作涅槃,虚而作实,无而为有,是为颠倒,微细精想。
= 成观义贯:“故汝现”前存“在”之“见、闻、觉、知”、尝、嗅六精,其“中”除了“串习几”微之妄相外,“则”于此“湛了”之体“内”,但是“罔象”(无象)“虚无”。
串(chuàn) = 将物品连贯在一起。亦指连贯而成的物品[string
together]。(guàn = 习惯[habit]。)
几(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a
long narrow table;bench]。(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a small table]/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how
many]/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almost;nearly]/接近;达到[reach;achieve,attain]/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few]/细微,隐微[fine;slight]。)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 阿难!如是观察,这五种受阴,虽有精粗深浅的分别,总是五种妄想所造成,并非真如妙心所本有。
= 瑛解:此五种,即是众生所受报法。受此五种,盖覆真性,故名五受阴,又名五取蕴。一切众生,莫不取此以为自体,故名此身为五蕴幻躯,又名五阴身也。由是而观,五阴,虽浅深粗细之不同,而要之皆妄想所成,悉非真心本有也。若以众生知见,执此五阴,为实有者,即世间法。若以二乘知见,执此五阴,为空寂者,即出世法。若在诸佛菩萨,善得中道,了色即空,达空即色,即为出世上上法,乃第一义谛,不思议境界也。设若离此五阴之法,则五乘圣教,亦无安立之处也。以故,迷之则凡,悟之则圣,皆不出此。
#E2答阴界浅深
= 五阴界限。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 你现在欲知道因果的深浅,当知有相的色,无相的空,是色阴的边际;根与境相对的触,相背的离,是受阴的边际;有念的记,无念的忘,是想阴的边际;迷位中散心粗行的生相,修位中定心细行的灭相,是行阴的边际;湛入与合湛,归于识阴的边际。
= 瑛解:十八界,乃云界者因义;谓出生诸法,如地生物,而地为物因也。今五阴即界之开合,故名因界,但是阴之别名而已。浅深,即是边际之浅深,历五阴而各有也。如色阴中,有相为色,无相为空,若离诸色相,而栖心空净;祖家,谓之一色边,唯识,谓为空一显色,是知尽色,而不尽空;皆未出乎色阴边际,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受阴中,取著曰触,厌舍曰离,断诸取著,而不忘厌舍,是犹住舍受之中。故佛于离幻之后,复教离离,是知尽触,而不尽离;亦未出乎受阴边际,而一切背舍,皆非究竟也。想阴中,有念为记,无念为忘,除诸念而不忘无念,是仍住于静念之中。故佛言:有念无念,同归迷闷。祖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是知尽记,而不尽忘,亦未出乎想阴边际,而一切无想,皆非究竟也。行阴中,以迷位,散心粗行为生相。以修位,定心细行为灭相。然此细行,似灭非灭,仍是清扰细迁,如定中人,不免爪生发长,足以验之。是知尽生,而不尽灭,亦未出乎行阴边际,而一切灭定,皆非究竟也。识阴中,以有入为湛入,盖泯行流,而灭归识海。以无入为合湛。然此合湛境界,分剂非浅,良以始言湛入,特表行阴方消,识海初入;按位已当七信,齐于四果。而圆通正在闻所闻尽,终言合湛,更名识海久停,湛明净极,虽视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识境,咸不免于最细四相所迁,是知尽湛入,而不尽合湛,终未出乎识阴边际。
=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色”,有相之色。“空”,无相之空。“边际”者,即范畴之义。此谓,有相的色与无相的空,皆是色阴的范畴,因为色与空皆是色阴所摄,故并非“达于无色”就是修到了“色阴已尽”,而是要“并空亦尽”(连空的妄想都尽),才可说达到“色阴尽”。
= “湛入合湛”:“湛入”,湛然而有所入。“合湛”,无所入而合于湛然。此二者皆是识阴的范畴,故并非只要入于湛然即是识阴灭。
#E3答灭除顿渐
= 灭除顿渐。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 这五阴的根元,由于一念不生,致真妄和合而成识,于是有五阴等重叠,次第产生,是知生是从识而起,由细而粗;灭却是要由粗而细,当先灭色。
= 瑛解:此五阴元,是从细向粗,一重叠一重,次第生起也。生则从细向粗,因迷藏性,以为识性,故曰生因识有。由识而行,由行而想,由想而受,由受而色;如人著衣,必自内向外,而渐著故。灭则从粗向细。须从色阴先除。则受、想、行、识,次第渐除;如人脱衣,必自外向内,而渐脱也。
=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此五阴”之根“元”乃由“重叠”而“生起”。
=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五阴生起时,是先从识阴而有;但要灭时,却须先灭色阴。亦即,生时从细向粗,灭时则从粗向细。犹如穿衣与脱衣,穿时先穿内衣,脱时则须先脱外衣。
叠(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 理可以顿悟,一念悟,五重想妄,可同时并消;事相上说,决不能同时并消,须由浅而深渐次断尽。
= 瑛解:盖此五阴,以理推究,如前所云: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既唯妄想,妄性本空,一念顿悟,乘此心开,则五重妄想,如红炉点雪,一并销除,有何浅深次第之可得耶?若就事相而论,事,谓修断之事,色心诸法,非能顿除,务必自浅而深,因五阴之次第而渐除以尽也。
= “理则顿悟”:理上则为顿悟,因为悟实无次第;亦即,要悟,即是一时顿悟,并非慢慢地悟。
= “乘悟并销”:若一念心开,则乘此开悟之力,五阴的五重妄想即一并消除;此即是见道位。
=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然而事相上则非可一时顿除,必须以次第修断而尽。
顿悟渐悟 =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槃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法相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又称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 我前已解劫波巾结为喻,详细开示,理应顿悟,为何仍不明白这其中道理,又有这种疑问?
= 瑛解:取第五卷,绾巾以示伦次之文云。六结不同,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是结解,定有伦次,故云:我已示汝,劫波巾结。前阿难亦云: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于彼既知,于此即应理会。故责云: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询(xún) = 询问,请教[ask
about;inquire]。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 你应当将这妄想的根本元由,研究得明白透彻,传示将来末法时代的修行人,使他认识五阴的虚妄,自然对生死,产生深切的厌离心,知有涅槃的至乐,不再贪恋尘劳的三界。
= 瑛解:汝应将此五阴妄想根本元由,一一研究,色阴坚固妄想,受阴虚明妄想,想阴融通妄想,行阴幽隐妄想,识阴微细精想。心得开通者:谓妄想之名,虽浅深次第有异,了达同一虚妄,更无根绪;此劝其自利不迷也。末法之中者:以众生根基浅薄,执心太重,五阴难除。诸修行者,若不思修行,则姑勿论耳。如要修行,则当令识五阴体性,虚妄根元,既是虚妄,五阴岂有真实,认妄为真,故有轮转。深厌自生者:谓既达五阴全妄,其体本空,则深切厌离之志,自然发生矣!知有涅槃者:知本有不生不灭,真性全在,依此为本修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不复更恋三界,有漏生死因果矣。
= “令识虚妄”:“识”,识知。谓令他们皆识得五阴体性乃属虚妄。
= “深厌自生”:“深厌”,深切的厌离心。“自生”,自然生起。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恋(liàn) = 留恋,依依不舍[feel
attached to;be reluctant to part]。(思念,怀念[miss sb.]。)
#A3流通分
= 极显经功。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 阿难!若是有人,以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的七宝,奉献给微尘数之多的佛陀,并一一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你以为这人施佛的殊胜因缘,得福多不多?
= 瑛解:此明流通分。流者:流传后世;通者:通达十方。阿难!设若复有一人,遍满十方虚空,则虚空无尽可知;如是虚空,盈满七宝,则七宝无边可知;以此满空七宝,供养一佛二佛,则财施之胜,福田之广可知;何况持以奉上微尘数诸佛,一一悉皆,钦承奉事。心无虚度者:即无有一佛,而空过者,则福田之广,愈可知矣!又以满空七宝供养,是广大心;供养诸佛,是第一心;微尘诸佛,心无空过,是常时心;如是三心并发,在汝阿难之意,以为云何?是人以此施佛,殊胜因缘,得福多不多耶?
盈(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
供(gong) = 供给,供应[supply;feed;provide;equip]。
虚度(xū dù) = 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pass in vain;idle away]。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散布;铺陈[spread]/用;运用[use]。)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 阿难恭敬的说:虚空无尽,珍宝无边。 从前有一人,只布施佛陀七钱,舍报再生,尚且获得转轮王位的福报;何况现在,穷尽虚空, 十方国土,皆充满珍宝,以奉施佛陀,就是穷劫思议,尚不能及,这样将来所得的福报,那里还有边际?
= 瑛解:虚空遍满十方,故言无尽;珍宝盈满虚空,故言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获转轮王位者:无灭尊者<即阿那律>。昔于殊胜福田<诸福田中。佛为殊胜福田>,因以七钱,施设食供,后异熟报,七返生于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转轮王,最后生于大贵释种。转轮圣王,统领四大部洲所有国土,人中福报第一;七宝具足,千子围绕。七宝者:金轮宝、马宝、象宝、主兵臣宝、主藏臣宝、女宝、宝藏瓶。况复现前有人,虚空既穷,十方佛土,又充遍珍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纵使穷劫,以第六意识,思量拟议,尚不能及。如是福报,云何更有边际。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佛土 = 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
充(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tall]。(满[full]/备;供应[supply]/肥胖[fat]。)
福(fú) = 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blessing;happiness]。(赐福,保佑[bless
and protect]。)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从来不说虚妄的话。若是有人,身犯杀、盗、淫、妄四种重罪,及犯大乘十恶重罪,瞬息之间,经历此方他界的阿鼻地狱,乃至历尽十方无间地狱。
= 瑛解:诸佛如来,所有语言,无有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汝当谛信也。若复有人,身具小乘,淫、杀、盗、妄,四根本重罪;十波罗夷:大乘十种重罪。波罗夷:义当极恶,亦译名弃。谓若犯此罪之一者,即应堕狱,况复俱犯?即应速堕;故云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等。瞬息时之极短,犹言临堕迅速也。先堕此方阿鼻地狱,具足一劫;更堕他方,阿鼻地狱,具足一劫,乃至展转,穷尽十方无间。无间者:即阿鼻之华言也。靡即无也不经历者:显十方俱经,诸狱备历也。
= “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乃至”展转“穷尽十方”世界之“无间”地狱,“靡不”(无不)“经历”。
四重禁戒/四重/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四重禁 = 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为戒律所禁之四种根本重罪。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指与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净行。(四)妄语,即伪言体证上人法。
十重波罗提木叉/十波罗夷/十不可悔戒/十重禁/十重戒/十无尽戒/十重/十重禁戒 = 乃大乘菩萨严厉禁止作犯之十种波罗夷罪。相对于四十八轻戒而言。即梵网经卷下载: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卖酒)、说四众过戒(谈论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过失)、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悭惜财、法,毁谤布施财、法之事)、嗔心不受悔戒(起嗔心亦不接受对方之追悔)、谤三宝戒(谤佛法僧),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为其所禁。菩萨璎珞本业经亦举有十戒,称为十不可悔戒。小乘律系应有犯罪者一一制定(随犯随制);而十重禁及四十八轻戒则被视为释尊成道之初一时之制戒,故犯此十重禁者构成破门罪,即为犯波罗夷罪,丧失佛教徒之资格。
瞬(shùn) = 眨眼[wink]。(一眨眼的工夫[twinkling]。)
瞬息(shùn xī) = 一瞬眼一呼之间。比喻极短的时间[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阿鼻地狱 = 阿鼻,Avici,意译无间地狱。由于在阿鼻地狱受苦之众生皆不堪种种煎熬而痛苦叫唤,故此处又称阿鼻唤地狱。为八热地狱之一,位于地狱最底层,乃大逆大恶者命终后所堕之处,于此受苦之众生。
靡(mǐ) = 无;没有[no;not]。(散乱;顺风倒下[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 若在将要堕落之时,能以一念回光返照,顿悟这圆通法门,并发愿于末劫中,
开示未学,这人的深重罪障,就会应念消灭,化地狱苦因,成成安乐国土。
= 瑛解:将要堕狱之人。能以一念者:谓能以一念,回光返照,背尘合觉,顿悟圆通法门;深入一门,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既顿悟已,又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修禅那者,令其各得开悟,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是人罪障,即小乘四重、大乘十弃。应念者:应其弘经之一念,顿悟真如本有,妄想本空,则何罪不消,何障不灭?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又如一星之火,便可燎原,顿成灰烬。不惟只消罪障,且能变苦为乐,其故何也?以能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此法门,即圆顿法门,圆彰法界,极显一心,此一念心,即十方如来,成佛真体,故能变苦因成乐国,化魔界成佛界矣!
= “应念消灭”:“应”其弘扬经法之“念”而“销灭”。
未(wèi) =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did<have>
not;not yet;never]。(将来[future]。)
罪障 = 罪恶障碍圣道,为得善果之障,故称罪障。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所得福报,超过前说七宝施佛的人,百十万倍,千万亿倍,以至无法用算数或譬喻可以说明。
= 瑛解:前之施人者:即超越前以盈空珍宝,奉上尘数诸佛之人。超越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展转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倍。总之前人之福,任说无有边际,回不能及于此福之少分耳。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加倍,照原数等加。)
譬喻 = 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 阿难!若有人能读诵这部经和咒,这人所得的福报,我如果详细地广为宣说,穷劫也说不完的。你们当依我的教诲,如教而行道,当能直成菩提圣果,不会再遇一切魔业。
= 瑛解:能诵此经者:能诵持显文,一心不乱,若文若义,了解分明。能持此咒者:能加持密咒,三业相应,有正有助,自能得益。此诵持之福,如我以四无碍辩才,广为宣说,穷劫说其所得之福,所受之报,尚不能尽。然而自利之行,尚且如此,何况更能利他乎?依我教言,如教行道者:诵经持咒,既是显密双修,而自行化他,仍复自他两利也。直成菩提,无复魔业者:况无上菩提,必须两利圆满,方克证入。从初发心住,一超直入,妙觉果海,圆满菩提,于其中间,中中流入,更无魔业肆扰,诸委曲相。
行道 = 修行佛道之意。/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所有参与法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以及他方来的菩萨,二乘无学,圣仙童子,并初发心的大力鬼神等,都满怀欢喜,作礼而去。
= 瑛解:以如来凡说法处,必有四众,为内护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八部列三,余亦应有;以如来说法处,必有八部,为外护故。圣仙童子者:内修圣道,外现仙身,不坏童真,故称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者:鬼神特加发心;大力者:表其立志护法,具大神力,可以降魔制外,而为外护之众。皆大欢喜者:合会大众,法喜充满;自庆成佛有分,皆大欢喜也。作礼而去者:进而闻法于师,退而修法于己;作礼:表谢法之仪;而去:为自修之行。
= “圣仙童子”:内修“圣”道外现“仙”身之“童子”(金刚童子)。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