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F4示净缘起历成诸位
#G1渐次三位
= 三种渐次。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 阿难!这十二类众生,每一类又各具有十二颠倒,好像捏目人,见虚空中,狂花粉飞,放手空花自灭。
= 瑛解:如是十二类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此即互具也。总括种现互具,应有一百四十四颠倒。真心喻目;一念妄动喻捏目;乱华发生,喻十二类生,各互具颠倒。
= “一一类中”:指现行的十二类中之每一个。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捏(niē) = 用手指将软的东西捻成一定形状[mold;knead with the fingers]。(用手按[press with fingers]。)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 追根究底,十二类众生,皆是由颠倒妙圆真净明心而有,一念妄动,就具足这许多虚妄乱想。
= 瑛解:妙,指不变之体;圆,指随缘之用。虽随缘而不变,曰真净,虽不变而随缘曰真明,此全体大用。颠倒,即是一念妄动。由一念妄动,本无实体,虽无体本空,而迷位现有,故曰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妙净明心 = 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之意;净,清净之意。明,即远离无明而达于彻悟之境地。
妄/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乱想 = 谓散乱放逸之想,即指一切之烦恼。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 你现在欲修证佛果真三摩地的耳根三昧,别无他法,还是要从这颠倒的根本原因,产生乱想处下手,分三个步骤,才能消除妄想,灭却颠倒,翻染为净。
= 瑛解:汝今要得真修实证,五十五位,直至妙觉,究竟成佛。所得之妙三摩地者,亦是不难之事。三摩地:指耳根三昧,圆教初住,分修分证。于是本因者:指最初一念妄动,为本来诸妄之因。元所乱想者:于本来所起之颠倒乱想。而颠倒妄想所起之处,究竟不离真常之心,故于此建立三种渐次,方得妄想销除,颠倒殒灭,翻染成净,则诸圣位,亦从此成立。
修证 =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渐(jiān) = 古水名[Jian
River]。(逐渐[gradually]/缓慢[slowly]。)
三渐次 =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佛欲说修行地位,先说三等渐次之法以为根本。
|
|
除助因
|
即祛除众生助恶之因,如葱、韭、薤、蒜、兴渠五种辛菜,食之易引发淫恚,为邪魅所著,令天人远离,是故修行之人必先断除此等助恶之因。
|
刳正性
|
一切盗、妄等恶皆由淫、杀而起,故众生以淫、杀之性为正性;若欲修菩提,当破除淫、杀之性,勿令毁犯。
|
违现业
|
修菩提之人既能断除五辛,不犯淫、杀,则于现前六尘之境违远而不相涉。
|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 如洁净的容器中,曾盛毒蜜,必须先倒出毒蜜,并且以沸水掺和灰香,彻底洗涤,使恢复原来的洁净,然后方可贮盛甘露。
= 瑛解:净器虽盛毒蜜,其体本来不变,故除毒洗涤,堪贮甘露;喻佛果清净心中,堪承最上法味也。
汤(tāng) = 热水;开水[boiling
water]。(菜汤[soup]。)
涤(dí) = 洗[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贮(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 是那三个步骤呢?第一,欲修习耳根圆通,当先除去其助恶的因缘。第二,既决定真修耳根圆通,必先挖空罪业的正性。第三,当反闻工夫增进时,必须违逆现前的业行。
= 瑛解:第一欲修习耳根圆通,必要先除助因。助因者:五辛乃助恶之因。第二欲决定真修者:必要先刳正性。正性者:淫、杀、盗、妄,正是性业之罪,当要刳而空之。第三欲增进圣位者:必要先违现业,现业者,以根奔尘,为现在惑业,又感将来生死苦报,当要违而离之。
= “除其助因”:“助因”者,助恶之因,亦即是缘;此指食五辛为增长成就恶事之缘。如下经文所说,五辛熟食会发淫欲,生吃则增进嗔恚心,因此五辛会增长淫、怒二法,习禅而食五辛,自长淫怒,三毒难消,三摩地难成,故习禅首先须除此恶因。
= “刳其正性”:“刳”,挖空。“正性”,即性罪之业,此指不行淫、不吃酒肉,亦即断淫、杀、盗三性罪之根本,将此等恶事之根本皆刨空、挖干净。
= “违其现业”:“现业”,现行之业。指现行之以根奔尘,并计着妄识、妄惑之业。“违”即违离,而不依、不随。
= 成观义贯:这三种渐次中,前两种属戒,为助行,后一种属定慧,为正行。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真修缘修 = 不假作意,与理体相应任运而修,称真修;依真如理而起有心有作之修,称缘修。缘修可视为真修之方便。此语原为地论师所用。
刳(kū) = 剖,剖开[cut
open]。(挖,挖空[hollow out]/洗除,消除[eliminate]。)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恨[h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邪行;不正[evil;abnormal]。)
#H1除其助因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 什么是助恶的因缘呢?阿难!这个世界的十二类众生,都不能够自全性命,必依赖四种饮食,才可活命住世,就是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须饮食,方能活命住世。
= 瑛解: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众生,不能自全形命,要依四食,方得住持,非同法性身人,则不须食也。是食为界内众生,身命与慧命,安危所系,而修习者,应知检择也。
= “不能自全”:不能光靠自己,不依外物,就能保全自己的形命。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
|
段食
|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
触食
|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
思食
|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
识食
|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 阿难!一切众生,吃有益于身心的食物才能生,吃有害于身心的东西就会死,这些求三摩地的众生,当断绝吃食世间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
= 瑛解:世间食物,凡有益于身心者,皆名为甘,非局于甜味也;凡有害于身心者,总名为毒。求三摩地:指修习耳根圆通者。辛菜虽非有毒,实有于毒也。以其正危害慧命之大毒,故应断绝。
五荤/五辛
= Parivyaya,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
|
|
蒜
|
Lasuna,大蒜、蒜头、葫菱、家蒜。
|
葱
|
Latarka,慈葱、胡葱、春葱。
|
路荞
|
Palandu,荞菜、小根菜、小蒜、野韭、宅蒜、菜芝、山择蒜、薤白头、薤子、野蒜、介白、小独蒜。
|
革葱
|
Grnjana,茖葱、山葱、革山葱、薤。
|
兴渠
|
Hingu,阿魏、胡荽。
|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 这五种辛菜,虽然无害,但熟食能助长淫欲,生食易动肝火,助长嗔怒。
= 瑛解:五辛过患不一,若熟食,则壮相火,发淫念;若生啖,则动肝气,增嗔恚。
淫(yín) = 浸淫;浸渍[soak]。(特指通奸;奸淫[have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贪欲;贪心[be greedy for]/过度[excessive],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邪恶,奸邪[evil]。)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 世界上吃辛菜的人,纵然深通三藏,能宣说十二分教,十方天仙,嫌他的口气臭秽,都会远离,不肯亲近,而饿鬼,却在这人吃了辛菜之后,暗中舐他的唇吻,常与鬼为伍,因远天仙近鬼魅的缘故,福德日见消减,长在困厄中生活。
= 瑛解: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然善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虽乐闻法,因嫌其臭秽,不肯亲近,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辛之次,冥中舐其唇吻,常与鬼同住。因天仙远故,福德日见消除,饿鬼近故,长无利益之事。
嫌(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脏物;污物[dirt]。)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times]。)
舐(shì) = 以舌舔物[lick]。
唇(chún) = 嘴唇[lip]。
吻(wěn) = 嘴唇[lips]。(嘴;口[mouth]/语气;口气[mood]。)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 这样吃辛菜的人,若修三摩地,菩萨、天仙,以及十方善神,都不会来守护。使大力鬼王有机可乘,伪装佛身,向他说法,诽谤佛陀所制的禁戒,赞扬淫怒痴,不妨碍正道,信受这些魔说,必然毁戒败行。
= 瑛解:是食五辛之人,发心修三摩地,指耳根圆通。既要习定,不能断辛,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上招饿鬼,此引魔王,其过转深。大力魔王:指第六天魔王。得其方便:知修三摩,有志求佛故;现作佛身,来为说法:乃谤持戒,为小乘道,非<诽也>毁<犯也>禁戒。赞叹三毒无碍为大道,大雅不拘于小节,大象不行于兔径,说淫、怒、痴,即戒、定、慧。信是魔说,无恶不作。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
非(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责怪;非难;反对[blame;censure;reproach]/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不对;错误[error;wrong]。)
律仪/禁戒 = Samvara,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贪恚痴/淫怒痴/贪嗔痴 = 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 命终之后,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完了,必堕无间地狱。
= 瑛解:命终之后,自为魔眷。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所修三摩,咸资有漏,享受魔福,福尽祸生,直堕无间地狱。
眷(juàn) = 回头看[look
back]。(思慕,眷恋[have tender
feelings for;b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亲属[family dependent]。)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
无间地狱 = 无间,Avici,音译作阿鼻、阿鼻旨。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无间之义有五。
|
|
趣果无间
|
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
|
受苦无间
|
一堕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
|
时无间
|
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
|
命无间
|
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
|
身形无间
|
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 阿难!修菩提道的行者,若能永远断绝五辛,就是增进修行的第一步。
= 瑛解:修习圆通,而求菩提道者,永断五辛;果能永远断除,是则名为从凡夫地,第一增进,初学修行渐次。
#H2刳其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 什么叫做刳正性?阿难!杀盗淫等为生死的正性,这等众生,欲入三摩地真修位,须将这生死的正性,挖而空却,下手的方法,就是先要严持清净戒律。
= 瑛解:淫、杀、盗、妄等,今此正是彼恶之业性;乃生死相续,正业之性也。阿难!如是众生,欲入三摩地,真修之位,须要将此正性,刳而空之。刳空之法,先要精严受持清净戒律,而后工夫,方能入手,得三摩地,所谓因戒生定也。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戒律 = 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规律。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 永断淫心,不饮酒食肉,完全素食,并须以火煮熟吃,不可生吃。阿难!这样的修行人,若是不能断除淫欲,戒绝杀业,而想超出三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 瑛解:然戒法虽多,淫杀为最,必须永断。不惟执身不行,要且执心不起,方为真断。此中特指淫心者,以一切众生,皆以淫欲,为正性命,又为修三摩地,之大障碍故。永断者:种现俱尽,如枯木不萌,寒灰不焰也。不餐酒肉者:以酒能乱性,恐成助淫之阶,而肉必伤生,实为杀害之本。即虽素食,但遇生气之物,火净方食。不经火触,则为不净,不得便食。无啖生气,何况杀生?是修行人,原为超出三界,不断淫欲,及与杀生,而能超出三界者。断无是理也。
= “永断淫心”:修三摩地,不但要断除“淫行”,而且连“淫心”都不能有,即不得起“淫念”。这里所说的淫行与淫心,不但指不能邪淫,即使在家人,连正淫亦不许;故在家人欲修三昧,最好是单身,或已行梵行者,即须所谓“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依本经言,即使在家人,亦不许平常一边与女人行淫,一边修三昧;如是必入魔道,详如前说。
= “无啖生气”:“生气”,生菜之气。因为生菜之气会助长野性,故佛不听许。又“不食人间烟火”为外道行,非是佛行。
餐(cān) = 吃[eat]。(<量词>:一顿饭叫一餐[meal]。)
净食 = 佛陀制禁比丘啖食生之草、菜、瓜果等,必以火烧煮,或以刀、爪甲等除其皮核而后食之,称为净食。
五种净食 = 适于比丘食用之五种清净食物。净者,离过之义。
|
|
火净食
|
宜煮之食物如法煮之,待熟然后食。
|
刀净食
|
果物宜以刀去其皮与核者,如法去之而后食用。
|
爪净食
|
果物宜以指爪去其皮壳者,如法去之然后食。
|
蔫干净食
|
取果物中之已蔫干而不能更为种子者食之。
|
鸟啄净食
|
即取鸟所啄残之物而食之。
|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 所以当视淫欲如毒蛇,如冤家贼寇,遇着就会丧身失命。因此当先持小乘的声闻四弃八弃戒,守身不犯,然后再行菩萨的清净律仪,守心不起妄想,使一念不生。
= 瑛解:毒蛇践之,则必遭其毒,乃至丧身失命;贼而曰怨,遇之则必报其仇,甚至劫财夺命。执身不动者:身口七支,皆不许犯,非不执心,因力未充耳。小既能持,更进于大。故云:后行菩萨,清净律仪。菩萨大乘人,力量大,清净律仪,乃大乘戒。从心止绝,一念不生,故曰执心不起。
= “如见怨贼”:“怨”,怨家,即仇人。“贼”,盗贼。当观淫欲犹如仇家、贼人,若碰到贼人,即会伤身害命、劫夺财宝,此指功德法财而言,谓修行人而行淫欲,若不完全丧失法身慧命,其功德法财也必将耗尽。然而毒蛇、怨家、劫贼最多只害此生一命,而淫欲所害之法身慧命,却能令人多生多世堕于恶道,长劫沉沦,其害无边,故修定之人,必须戒除、远离淫欲——远离一切淫欲之因缘、淫欲之处所、淫欲之人(会令你起淫思之人)、淫欲之言谈、书籍、资讯,身心俱皆远离,乃至远离淫欲之念。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四重八重 =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
四弃 =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Cattaro-parajika dhamma)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
尼八弃戒/八弃戒/八弃 =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
|
|||
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大淫戒
|
A-brahma-carya,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
四弃/四波罗夷
|
八弃/八波罗夷
|
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大盗戒
|
Adinnadana,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
|
||
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大杀戒
|
Vadha/badha,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
||
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大妄语戒
|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
||
摩触
|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
|
||
八事成重戒
|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握手、捉衣、进入屏处、相并而立、共语、同行、身相倚、共相约期等,合为八事。
|
||
覆比丘尼重罪戒
|
知悉某比丘尼违犯波罗夷而不自行发露其罪,不告知其他比丘尼,对大众亦不揭发表白之。
|
||
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
|
比丘尼随顺曾犯重罪之比丘,受其他比丘尼三次谏止而不舍己过。
|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 若能如是,才是禁戒成就,那么于这世间,淫心既断,自然永远没有相生的业果。杀心既除,也永没有相杀的业报。既绝偷窃抢劫,自亦没有相互负欠的业果,也就没有宿债可偿了。三业既除,即名为清净人。
= 瑛解: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远无有相生相杀之业。淫心断则不相生,杀心断则不相杀。偷谓窃取,劫谓强取,偷劫既已不行,而于世间,无有负债之业累。还债因负累,既无负累,故不还债矣!
累(léi) = 从糸,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堆积,积聚[pile
up;accumulate]。(劳累;操劳[tired;overworked]/连续;多次[consecutive;repeated]/家庭负担[burden]。)
负累(fù lèi) = 负担[burden]。/牵连,拖累[involve]。
宿债 = 宿世所负之债。即在过去世所造恶业负有往后当须偿还之果报。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 这样的清净人修行人,修三摩地,即以父母所生的身体,不须等到证得天眼通,就自然可看到十方世界,见佛闻法,亲奉圣教,得大神通,游行十方世界,来去自在,毫无阻碍,
宿命清净,永不会堕入艰难险恶的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
= 瑛解:父母所生之身,即以肉眼,相似天眼通。不须天眼,不假作意,自然观见十方,周遍无遗,亲睹于佛。即以肉耳,相似天耳通,闻佛说法,而亲奉圣旨者:亲奉如来旨意也,相似他心通;得大神通,游十方界;相似神足;宿命清净,相似宿命通。却能三世无碍,故曰清净,因得宿命,永不堕三途,艰难险阻之处。
睹(dǔ) = 见,看见[see]。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艰(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五眼 = Panca cakkhu,指五种眼力。
|
|
肉眼
|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
天眼
|
Diva-cakkhu,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
慧眼
|
Panna-cakkhu,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
法眼
|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
佛眼
|
Buddha-cakkhu,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 这就是增进修行的第二步。
#H3违其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 什么叫做违逆现业呢?阿难!如前说持清净禁戒的人,心中已经没有贪淫的意念,就不会随着外在的六尘境界,奔逐放逸。
= 瑛解:现前六根,所缘六尘境界,起惑造业也,故曰现业。而违者,即旋根脱尘之义也。此中违其现业者,即前第二决定义中,逆彼无始,织妄业流者,是也。即就耳根,不许出流闻尘,而使入流照性。特申心无贪淫者,以其为四重之首,坏定之魁,警人必除之意,因前持戒。故得离尘。于外六尘境界,亦不随流放逸。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逸(yì) = 兔子善于奔逃。逃跑[escape]。(闲适;安乐[leisurely]/放纵;荒淫[dissolute]。)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 因为不随尘境转移,自使六根返归本有元明,既不缘尘境,根也就失去对象,于是六根反流,全汇归于一闻性,见、闻、嗅、尝、觉、知等六者,皆不再起作用。
= 瑛解:因不流逸,因之加功进步,反闻照性,而得不流逸,旋复本根,自归元明。耳根圆通,此当入流亡所,动静不生,根无所偶,偶即对也,既无对则根亦不立。至此六根反流,全归一闻性,无复见、闻、嗅、尝、觉、知,结根之用,故曰六用不行。此正入一亡六。
= “旋元自归”:“旋”,回旋。“元”,本元。谓旋复本元而自归本明。此境界相当于耳根圆通之“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六用不行”:“六用”,六根之用,即见、闻、尝、嗅、觉、知。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偶(ǒu) = 仿人形制成的木偶[image;idol]。(伙伴;同伴;与人共处[companion]/匹对;配偶[mate;spouse]/偶然;偶尔[by
chance]。)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 由于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就如看见琉璃之内,高悬明月一般,境相分明。
= 瑛解: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正由不住内自觉境,法执荡然,故融及世界,无有情器之分。今菩萨觉所觉空,表里洞彻。故如月在琉璃,岂有不透彻者乎?
皎(jiǎo) = 洁白明亮[white
and bright]。(清楚;明白[clear;plain]。)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 这时身心恬适,洒脱自在,没有任何拘缚,任何障碍,一切平等,身心一如,得大安稳。
= 瑛解:身心快然,极为洒脱,盖法身荡然,真心廓尔之意。妙圆者:无缚故妙,无碍故圆。平等有三:一身量、心量,俱周法界。二有情、无情,同体不分。三自心、生、佛,吻无高下。获大安隐:此当九信,心自在也。
快(kuài) = 高兴,痛快[pleasant]。(动作迅速,与“慢”相对[fast;quick;rapid;speedy]。)
妙圆 = 即殊妙圆满之意;亦即真实绝对之相。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怜悯[pity to]。)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于他的心量之中显现。
= 瑛解:密谓秘密,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之境也;圆谓圆融,交彻互摄,重重无尽之境也;净谓清净,明相精纯,纤尘不立之境也;妙谓神妙,一切变现,皆不为碍之境。
= 成观义贯:“一切如来”秘“密、圆”满、清“净”、神“妙”一切神变“皆现其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 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减,也就是获证无生法忍。以这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再渐次进修,依所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各种圣位名称。
= 瑛解:即者速也。即获者,犹言不久当证也。无生法忍:即初住所证圣位,通指彻于等觉也。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 “发行”:发起之修行。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 这就是增进修行的第三步。
#G2干慧一位
= 菩萨阶次。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 阿难!这善男子,欲爱已干,爱河枯竭,根与境不相对待,当生已是最后的身相,永不再舍身而受生。
= 瑛解:阿难!如是,依三渐次,精勤修习之善男子,由二渐中,正性刳空,淫心永断。至此,则断性亦无,故曰欲爱干枯。由三渐中,现业违背,六用不行。至此,则根境不偶,心境绝待,种现俱销,三界生缘迥然不及也,故曰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残质:谓最后之身。不续:谓后有永断。
= “现前残质”:“残质”,即最后身。谓现前之父母生身系最后身,更不再受轮转。
善男善女 = 为善男子(Kula-putra)、善女人(Kula-duhitri/kula-dhita)之简称。即指良家之男子、女子。经典中称呼在家众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之美称。胜鬘经中强调善男子、善女人之条件为舍离我执、我意,至心归命于佛;窥基之阿弥陀经通赞谓,善男子、善女人乃梵语之优婆塞、优婆夷,即持五戒之在家男女。另有异说,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即对比丘亦称善男子。又大乘经典中,对菩萨称‘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其例甚多,但有时亦以‘善男子’称呼比丘。
欲爱 = 指欲界之烦恼。即对五欲之妄执。菩萨喜乐正法,称为法爱;对之,凡夫贪爱五欲,称为欲爱。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根境/根尘 = 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
残(cán) = 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伤害[injure;damage]。(剩余;残余,残存[surplus;remnant]/残缺,残废[disabled]/凶恶;狠毒[ruthless;atrocious]。)
质(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 到此境地,已能保持心的灵明洞彻,纯是智慧;这智慧性,本自虚明圆满,普照十方世界,然这时只是欲爱最细微的习气,初得干枯,而智慧显,所以名干慧地。
= 瑛解:执心虚明:即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明而无碍,所以外无尘障,内无根碍。至此,则纯是人空智,与法空智。人法双空之智,增明圆满,俱空之智,即三空之智现,而照用遍界,故曰蓥十方界,蓥犹饰也,以智慧庄严十方报土。因此干有其慧,故名干慧;依之住持,故名曰地。
虚明(xū míng) = 空明;清澈明亮。/指内心清虚纯洁。
蓥(yíng) = 琢磨使发光。亦作“莹”[polish]。
干(gàn) = 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end
plank]。(主干[trunk]/求,求取[seek for]/gān = 触犯;冒犯;冲犯;冲[offend]/干预;干扰[intervene;interfere]/徒然,白白地[in vain]。)
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干慧地 =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 虽然只是欲爱习气,初得干枯,尚没有与如来的真如法性水相接,无由滋润。
= 瑛解:欲爱最细习气即断性亦无,亦得干枯也。未与如来,真如法性,流水相接者:谓未破无明,未会亲见法身真理,是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法流”,法身之流。“接”,衔接。
法水/法流 = 比喻佛教正法之传承相续有如川河之流。后来演而意味师资相承之法门、流派等系统。
#G3十信十位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 但是就以这干慧心,于闻性之中,以中道观的智慧,无功用道,逆法性流而深入,真心的圆妙功用,如花初放,已昭然入于心目。乘这心开意解,更向前进,真妙的当更妙,真圆的更臻圆满,如花盛开,真信自心本无生灭,就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妙信常住不易,一切妄想,一时尽灭,以中道智,契合纯真理,一信永信,不会再退失信心,这就名为信心住。
= 瑛解:此心指十信满心,因含十信于三渐,合三渐为干慧。此心,亦即干慧后心。于闻性之中,用中道观智,无功用道,逆法流水而深入,以后位位,皆不离中道故。中中流入时,仍是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如莲华之层层渐开也。圆通妙性,既到干慧后心,已发真妙圆,一登此位,是真妙者,益进于妙,真圆者益进于圆。信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妙信常住:决定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妄想荡涤,灭尽无余矣!妄尽真纯,中道理彰,亲信此理,信心坚固,常住不退,故名信心住。
= “即以此心”:“此心”,指干慧地所证之心。
= “重发真妙”:“重”,更加。谓更进一步显发真精妙圆。
敷(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开<花>[open]。)
重(zhòng) = 分量大,与“轻”相对[heavy]。(重视;尊重[respect;lay
stress on]/加重;增加[increase]/chóng
= 重复,重叠[repeated;again;once more]/层[layers]。)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中路/中/中道 =
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 既有了昭然不昧的真信,自知根根尘尘,没有不交融互彻,一切圆通的。故五阴不能覆藏,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碍,阴、处、界三,不能互成障碍,皆能圆融互摄,会归本性。这样乃至过去世和未来世,无数劫中,因死而舍身,生又受身,一切爱欲习气,都会呈现于眼前,这修道的善男子,都能一一记忆,不会有丝毫遗忘,这就名念心住。
= 瑛解:真信,即中道纯真之信,表非相似位之信。可证此信位,是初住开出。因妄想灭尽,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由前一切圆通故,五阴不能覆,十二处不能局,十八界不能碍。一切诸法,悉皆圆融通达,融会贯摄。念者忆念,不惟现在生中,应断之习气,忆念无忘,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五根中念根故,结名念心住。
圆通 =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烧身/遗身/亡身/舍身 = 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
习/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 由妙圆的正信,契合中道的理体,成纯一的真实,依这真实精明的正信,发挥到化境,那么无数劫中的生死习气,皆化通于一精明,以这惟一的精明,进而趣向中道真净的理体,就名为精进心。
= 瑛解:从真妙圆,中道纯真,然未得真精发化。精明,即如如之智体,真净,即如如之理体。今言以精明,进趣真净,即纯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矣!所谓不趣之趣,性不碍修之旨也,故名精进心。
一精明 = 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精明’乃形容其明澄绝妙。
勤/精勤/勤精进/进/精进 = Vi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 既得进趣真净的理体,自得心精现前,纯以智慧用事,一切迷惑习气,皆化成智慧,这就名为慧心住。
= 瑛解:进趣真净,故得心精,时时现前,纯以智慧用事;以即用也。此随分觉所得之真智真慧也,故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 执持明照的智慧,周遍于湛寂理中,如是寂智妙理,常凝然不动,名定心住。
= 瑛解:以定力执持智明,故寂湛者得以周遍,寂妙者得以常凝。然既曰常凝,无有不定时也,故名定心住。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 定极而光生,空慧并运,交相发明,这光明的慧性,愈入愈深,再没有滞碍,到此已是有进无退,名不退心。
= 瑛解:定功极而慧光发明,乃以定发慧也。慧性明而定力愈深,而以慧入定也。定慧等持,惟进无退,故名不退心。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 心虽精进,但不见勤劳之相;所以保持安然,定心不失,而与十方法身如来,气氛相交接,至此方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这就名为护法心。
= 瑛解:自心寂照双流,任运前进,故曰安然;不假用力之意。而能保护任持,不失定心。然保护任持何法,即如来藏,清净本然之法。十方法身如来,气分交相接续,正由定力冥周,故能与诸佛如来心精通吻,乃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故名护法心。
护法 = 谓保护、维持正法(即佛教)。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正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此外,人世之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亦称之为护法。又诸神以护法为目的,而现童子形服侍行者,并保护灵地者,称为护法童子或护法天童。为调伏魔障,而祈祷法力(指神佛)附身,即称护法依附。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 觉慧更增明彻,又能保持而不失,就能以这妙慧的力用,回佛慈光而安自心佛光中,犹如两镜互照,光明相对,影中有影,重重互摄,这就名为回向心。
= 瑛解:觉慧增明,而得保持不失。妙力,即妙慧之力用,能回他佛慈光,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他佛心佛,心光佛光,互相回向,究竟心佛不二,不妨自他历然。犹如两镜,光明相对。彼此光明,互相对照,光内现光,影中含影,故曰其中妙影,重重相入。佛光心光,自影他影,相摄相入,重重无尽。故名回向心。
慈光 = 指诸佛、菩萨大慈之光辉。
转向/施向/回向 = Parinamana,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 佛光与心光,暗通冥应,微密无相,不是外人能见能知,两光互摄,凝然常定,与无上净妙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没有一念落于烦恼,到此境地,名戒心住。
= 瑛解:明心光佛光,潜通冥应,故曰密回。他人看不见,乃属自己智境。到此位,即获心光佛光,常凝不动,而与无上妙净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得无一念遗失,而漏落于有为。故名戒心住。
智光/内光/心光 = 指心智明朗,或智慧鉴照之光。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 安住清净戒体,自由自在,复从体起自在大用,能游化十方,随愿往返,所到之处,皆可随心满愿,如是名愿心住。
= 瑛解:住戒,指上位安住无住戒体;自在,属本位。能从体起用,发大自在之用。所云随愿者,愿去何国,一念即能便至。所谓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以戒根清净,所去之处,无不随心满愿也。故名愿心住。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愿心 = 求愿之心。如求愿开悟,或求愿往生净土之心。亦指弥陀誓愿于永劫间救度一切众生所显示之大悲愿心。/为菩萨修行阶位中十信位之第十心,谓菩萨随时修行所发之种种净愿。
十信心/十心/十信 =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
|
|
信心
|
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
念心
|
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
精进心
|
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
定心
|
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
慧心
|
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
戒心
|
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
回向心
|
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
护法心
|
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
舍心
|
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
愿心
|
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
#G4十住十位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 “以”大佛顶法之“真方便”开“发此”信位之“十心”。
“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 阿难!这修满前说十信的善男子,发上说十心,以得耳根圆通,发挥十心的妙用,而真心中亦本具十心的妙用,由是十心的妙用,与真心本具的十心妙用,相互涉入。十心与一心,原无二体,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 瑛解:阿难!是善男子:指前十信位已满之男子故称善。以真方便:即耳根圆通。真心中本具十心妙用,若不修耳根方便,则终不能发;因修证耳根圆通,方能发此十心妙用,此皆指前十信位也。前十用涉入本位,圆成一心,则十心一心,本无二体。名发心住者:元因发此十心,圆成一心故也。
= “十用涉入”:“十”心之“用”互相“涉入”。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 依这妙心,发明妙智,如洁净的琉璃,光明晶莹,内现精金,毫无遮蔽,智不离心,心不碍智,内外明彻。以前妙心,既发妙智,复以真智契入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作为进入后位的基地,往后一切行持,皆由此起,所以名治地住。
= 瑛解:心中,即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中,谓依此妙心,发明妙智。以妙心,喻如琉璃,清净皎洁;以妙智,喻如精金。以者用也。妙心,即十用涉入之一心,此心即系真如之理,既发明妙智,以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一切诸行,由斯履践;如建楼者,先平地基,治即平也,故名治地住。
=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以前”十用涉入之“妙心,履”践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 由心智的始觉,涉鉴本觉的理体,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鉴照,理智俱得了然,如是能游行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广修妙行,大作佛事,一切无所障碍,所以名修行住。
= 瑛解:前履以成地之心,以心即智,亦即始觉;以地即理,亦即本觉。同一觉体,智照于理,理契于智;若智若理,互相鉴照,故曰涉知。理智俱得明了也;故能得游履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一切皆无留碍;广修妙行,大作佛事,故名修行住。
留碍(liú ài) = 犹阻碍,障碍。
修行 = Cariya,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 上说所修妙行,已与佛行相同,秉受了佛陀的真如气质,将生佛家,而作佛子,这就和中阴身自求同业以为父母一样,今既密齐果德,就是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所以说为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 瑛解:行与佛同者:指上位所修妙行,与佛行相同,故得领受佛之真如气分,将生佛家,而为佛子。此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之义;必要自己业,与父母业同。则中阴心相体信,冥然相通,故曰阴信冥通。密齐果德,谓阴信冥通。斯则秉佛遗体,初托圣胎,故曰: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中阴/中蕴/中阴有/中有 = Antara-bhava,指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之识身。为四有之一,七有之一。众生于生死(迷界)流转之过程,分四种阶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感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不断,此即七有。中有之身,唯于欲、色二界受生者有之,于无色界受生者则无此身。其中,于地狱等五趣受生者,其中有之身皆各异。
信(xìn) = 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心诚意[honest
sincere]。(真实,不虚伪[true;sure]/相信;信任[believe;trust]/放任;随便[conveniently;at well;at random]/知晓[know]。)
冥通 = 冥,离诸相而冥寂;通,通融一切而无碍。乃赞叹真理之词。
四有 = Catvaro
bhavah,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
|
死有
|
Marana-bhava,人依于前世起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其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死有。
|
中阴/中有
|
Antara-bhava,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
|
生有
|
Upapatti-bhava,系生缘成熟,脱离中有而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
|
本有
|
Purva-kala-bhava,系生有以后渐渐长大,由出离母胎而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过程。
|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 既入诸佛正道的胎藏,得为佛种,就是大觉法王的真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为方便具足住。
= 瑛解:上位入如来种,即是游诸佛正道之胎。亲揽诸佛权实二智,则为得大觉法王之真胤矣!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喻如胎中,五位已成,人相完全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胤(yìn) = 肉表示血统关系,幺表示重迭,八表示延长。合起来表示后代。子孙相承[continue]。(子孙,后裔,子嗣,后嗣[descendent;offspring]。)
胎(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 权智外现,教化众生,方便具足,是容貌如佛了;不但容貌如佛,以权资实,内照真如,心相圆满,也与佛相同,如是名为正心住。
= 瑛解:权智外现曰容貌;教化众生方便具足曰如佛。以权资实,内照真如,为心相圆满,亦皆如佛,故曰亦同。成正知见,故名正心住。
心相 = 指心之相状。有心内相与心外相之别。心之本性清净平等,称为心内相。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称为心外相。/心之行相,即指见分。/肉团心,即心脏之形状。/心之本来面目。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 心同貌合,表里一如,那么就身心合成佛身佛心了,于圣胎日增月长,时刻无间,是名不退住。
= 瑛解:合成者,表里如一,同佛身心也。道胎日益月增,渐渐长成,时刻无间,故名不退住。与前十信位之不退心住名同实异,彼但信心不退,此则住道不退也。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 外身内心,合成增长,于是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等,十身灵相,同时具足,已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体虽具尚微而不显,如胎方满,体力尚没有充沛,这为名为童真住。
= 瑛解:前位身心,合成增长,十身灵相,自应具足,盖十身者,卢舍那也。如来身,自具十种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十身中:菩提、法、智属于内身,余皆属于外身,此乃如来身中之所开出者。菩萨虽得是身,具体而微,未大显著,犹如胎满,初生六根,四体虽具,而纯璞未散,故名童真住。
= “十身灵相”:指卢舍那佛之十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见《华严经》卷二十六,及《十地经论》卷十。)
十佛/十身 = 身,为Kaya之意译,音译迦耶。指佛、菩萨之十种身。融三世间之十身,即华严宗所称之解境十佛。十地之第八不动地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作自身。此十身中,第二之国土身为器世间;第一之众生身、第三之业报身乃至第六之菩萨身为有情世间;第七之如来身乃至第十之虚空身为正觉世间。即此十身融摄三世间之诸法,复以十身及自身,递相互作,融通无碍,故称融三世间十身。
十佛/十身 =身,为Kaya之意译,音译迦耶。指佛、菩萨之十种身。如来所得之十身,即华严宗所称之行境十佛。
|
|
菩提身
|
乃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
|
愿身
|
乃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
|
化身
|
乃生于王宫之化身。
|
住持身
|
乃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
|
相好庄严身
|
指无边相好庄严之佛身。
|
势力身
|
以慈心摄伏一切之佛身。
|
如意身
|
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
|
福德身
|
乃常住于三昧之佛身(三昧为福德之最极者,故称为福德身)。
|
智身
|
指大圆镜智等四智。
|
法身
|
即智身所了之本性。
|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 瓜熟蒂落,形成出胎,为佛的嫡子,名法王子住。
= 瑛解:形已成,胎已出,亲得为佛之嫡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故名法王子住。
亲(qīn) = 亲爱[dear;beloved;intimate]。(亲密。与“疏”相对[close;intimate]/亲近;接近[be close to]。)
佛子 = Buddha-putta,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指佛弟子、佛教信者。/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
法王子 = 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 乃至成人,亦如国家大王,以国家大事,分一部分,交与太子掌理,看他能不能担当大任。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堪当大任,就与授记作佛。如彼刹利王,世子长成,即举行仪式,为世子灌顶,接受王位,至此即名灌顶住。
= 瑛解:虽亲为佛子,年龄幼小;今渐长成,故日表以成人,可当大任。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恐其力不胜任,且先分少分,试其能力如何耳。此喻佛欲与菩萨授记,恐其智力不堪,且先令代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与授记。《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罗缦,奏诸音乐,取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第十法云地,方受是职,今十住位,亦名灌顶者,此约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表以成人之道,亦分得此名耳。非同彼经十地之灌顶也。
委(wěi) = 曲折[bend]。(委托[entrust]/委任,任命,委派[appoint]/丢弃,抛弃[cast]。)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世子(shì zǐ) = 古代天子、诸侯的谪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royal highness]。
陈(chén) = 古国名[Chen state]。(陈旧[antiquated;outmoded]/述说[explain;state]/陈设,陈列[put
in order;display]。)
灌顶 = Abhiseka,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
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十住 = 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
||
初发心住
|
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
入圣胎
|
治地住
|
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
|
修行住
|
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
|
生贵住
|
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
|
方便具足住
|
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
长养圣胎
|
正心住
|
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
|
不退住
|
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
|
童真住
|
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
|
法王子住
|
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
出胎
|
灌顶住
|
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
#G5十行十位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 阿难!是善男子!既生佛家而为佛子,已具足如来藏中无量无边的称性功德,而能随顺十方众生,皆令满足,生欢喜心,名欢喜行。
= 瑛解:前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今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摄物利生,所谓念念具足诸波罗密也。然行门虽多,约之不出十度;后五度,慧度开出。阿难!如是修习十住之善男子,既已灌顶受职,成为诸佛真子,且而具足无量无边如来藏中称性功德,而行施度。所谓自他俱利,机应皆喜,名欢喜行。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欢(huān) = 喜悦,高兴[happy;cheerful;joyful]。
欢喜 = P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 瑛解:以戒德感化,而善能利益者:戒德备于己,感化成于外,即所谓不言自信,不化自行,不劳费力,而利无不周矣!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 自觉觉他,已绝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得无违拒,自无瞋恨,是名无瞋恨行。
= 瑛解:凡有辱来,违拒不受,即是不忍,今无违拒,即是忍。自觉觉他,他无违拒,瞋恨无从而生。自无违拒,甘受外辱,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全空,亦不生瞋恨;是知无瞋恨,方为真忍辱也。
自觉觉他 = 指大乘菩萨自己觉悟所修之法,又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之。然唯有佛已达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境界。
拒(jù) = 抵御,抵抗[repel;resist]。(拒绝,抵制[decline;deny;refuse]。)
违拒(wéi jù) = 亦作“违距”。/违抗;不服从。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 在十二类众生中,可以随类化身,随缘出生,不受时间的局限,不受空间的拘束,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遍十方,通达无碍,随缘赴感,平等普入,有缘则应,永无穷尽,这就名为无尽行。
= 瑛解:种类出生,谓十二种类,随类化身,处处出生,广行教化,菩萨行愿,精进无尽,故穷未来际。既能穷未来际,则三世平等普入;既能种类出生,则十方悉皆通达,是则竖穷横遍。
= “种类出生”:“种类”,指众生之十二类生。此谓菩萨于十二类众生之中,随类受生,以行教化。
穷(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end;limit]。)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 因心不散乱,坚贞不移,以这一念定心,修持种种法门,能知各种法门,皆能融合而为一体,随类说法,不会发生任何差错,名离痴乱行。
= 瑛解:此菩萨心无散乱,坚固不动,即以一念定心,持种种法门。能知种种法门,悉皆会合,同为一体。随类说法,对机受益,千难交攻,其智不昏;万机并赴,其心不扰;故得无差错误谬。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未免差误,是为乱心。今一念定心,寂而常照,故名离痴乱行也。
法门 = Dhamma-pari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误(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 既知种种法门,能融合为一体,即能同中显见差异,异中各各见同,真俗互融,理事无碍,
名善现行。
= 瑛解:一多无碍,同异俱成。一即是理,多即是事。同即是理,异即是事,以理能显事,则以一理之中,显现一切事相,即一能现多,理不碍于事也;以事能显理,则于一切事相,各见全理,即多能现一,事不碍于理也。名善现行者:明此菩萨,于一一行,皆能真俗互融,事理无碍矣!
=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简言之,即:同中显异。然此“同”为指理;“异”,指事。谓于同一理中能显诸事相之用。此即“从体起用”。
= “一一异相各各见同”:于分别的各事相中,能彻见其共同之理体,亦即摄事归理。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觉得奇怪;诧异[be surprised;be astonished]/不同[different]。)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 这样以至十方虚空,满是微尘,大中现小;每一微尘,现十方世界,小中现大。现微尘,现世界,互不相碍,名无著行。
= 瑛解:此方度。即大方便力之所运用。如是指善现,理事无碍,固如是矣!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大中现小;一一微尘,现十方界,小中现大。现尘现界,能现所现,二俱不坏其相;谓尘中现界,而界不小;界中现尘,而尘不大;同时俱现,不坏自相,互不留碍。结名无著行,一有执著,安能小大并融如此。
=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此菩萨能令十方虚空皆充满具足微尘。
= “现尘现界不相留碍”:“现尘”,所现之微尘。“现界”,所现之世界。此两者皆互不相碍。
微尘 = Anu-raja,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著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 不但上说真俗圆融,大小无碍,事事无碍,就是菩萨万行,也无不具足,皆得现前,全属般若,都是第一波罗密,六度之中,以般若最为尊重,故名尊重行。
= 瑛解:种种现前:蹑上不惟理事,与事事无碍,而菩萨妙行,无不具足,悉得现前。随举一行,咸皆到于最上究竟之处。言第一者,即最上义;波罗密者,即究竟义。又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也。
= “咸是第一波罗密多”:“第一”,最上、究竟。
咸(xián) = 杀[kill]。(普遍都,全部[all]/共;同[together]/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salted;salty]。)
尊(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高,高出[high]/同“遵”。遵行,遵从[follow]。)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 如上所说的圆融无碍,是德既与如来相同,行亦和佛无异,那么一言一行,自合十方诸佛轨则,依此建立利他的教法,自能应机说法,使皆大欢喜,这样就名善法行。
= 瑛解:如是,指前种种法门,咸是第一波罗密多。于一行中,具足无边妙行,圆融无碍。遍历十方,助佛转轮,教化众生,而一言一行,可为轨辙;可为法则,故名善法行也。
圆融 =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
则(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榜样[example]/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already]。)
轨则(guǐ zé) = 规则;准则。
善法 = Kusala-dhamma,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 前说的无碍九种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法,一真无为,非关修证,真性本来如是的缘故,名为真实行。
= 瑛解:一一自利利他,诸行究竟,皆是一真实相也。清净无漏者:谓非贪染于凡外,欲有无明,诸有漏法。从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其性由来清净,不待浣之而始净,元本一真,非待修后而始真;所以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一真无为 = 谓一真法界之体乃自然无为而成,其体无二无妄,清净无漏;其性不生不灭,故妙用无穷。
真实 = 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十行心/十行 = 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
|
||
欢喜行
|
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
布施波罗密
|
饶益行
|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
持戒波罗密
|
无违逆行/无嗔恨行
|
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
忍辱波罗密
|
无屈挠行/无尽行
|
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
精进波罗密
|
离痴乱行
|
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
禅定波罗密
|
善现行
|
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
般若波罗密
|
无著行
|
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
方便波罗密
|
难得行/尊重行
|
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
愿波罗密
|
善法行
|
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
力波罗密
|
真实行
|
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
智波罗密
|
#G6回向十位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
“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阿难!这已修前说十行的善男子,从初行至第八现微尘,现世界,已具足神通妙用,没有丝毫欠缺,至第九行,已成十方诸佛规则,到第十行,已纯洁精真,超越世间与出世间,正当化度众生的时候,不见有众生可度,回有为行,入无为心,背生死途,向涅槃路。这样救护一切众生,永无休歇,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瑛解:阿难!是已修十行之善男子,自初行至八行,显同显异,现界现尘,则其神通,已满足矣!八行种种究竟,九行成佛轨则,已成佛事矣!十行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矣!一真无为,则藏性之用,已精真矣!远诸留患:以十行既备,圆成双超空有之行,界内不为著有留患,界外不为滞空留患,亦即双超世出世间也。正当度生时,即灭除度生之相,此即双超空有之中道。回无为心,则不著离相而落空,故能救护众生;以其向涅槃路,则不著即相而滞有,故能离众生相。此则第一、即相离相,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即今于回向位中,当度众生,而灭除能度所度之相,亦即“无所住而生其心”。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精真 = 指精明真如之本性。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 灭除一切可以灭除的,远离一切应离的,名不坏回向。
= 瑛解:坏,即上灭除,可坏,即上度相;即坏其可坏,故能不著于生死有为法也。远离,即能离,诸离,即不见我为能离,亦不见他为所离,亦不见中间度生之法,是谓诸离。不坏度生事业,依旧广行布施。此则第二,即有为无为,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 心中显现本觉湛然澄净,与一切如来,心精吻合,平等不二,诸佛这样回向,我也这样回向,名等一切佛回向。
= 瑛解:本觉心佛,显现湛然,觉海澄停。觉齐佛觉者:觉指自己本觉,齐佛觉,谓与诸佛所证妙觉齐等,无有二相。自身本觉法身,与十方诸佛法身,无有高下。此则第三,即本觉妙觉,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本觉 = 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
||
心真如门
|
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
|
心生灭门
|
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
|
不觉
|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
|
|
本觉
|
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
|
始觉
|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
|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 本觉真精之体,发挥妙用,自己的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完全与诸如来的果地相同,以此善根功德力用,无所不至,名一切处回向。
= 瑛解:精真者:因地心也;佛地者:果地觉也。发明:即开发了明。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正如诸佛,果地理上,所现无量刹土也。此则第四,即因地果地,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一切处 = Krtsna-ayatana,遍处、不论何处之谓。以通于十方无有障碍,故称一切处。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 世界与如来,自他不二,亦依报与正报不二,以世界涉入如来身中,就每一毛孔中,有无量刹土,庄严微妙。以如来涉入世界,每一微尘里,都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一不妨多,多不碍一,这就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 瑛解:世界即所至之处,依报也;如来即所等之佛,正报也。如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此则第五、即依报正报,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 “世界如来”:意为“世界”与“如来”。“世界”指依报;“如来”指正报。
= “互相涉入”:依报与正报能互相涉入,如于正报身中现依报世界,而于依报世界中复现正报身。
挂(guà) = 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挂碍(guà ài) = 牵挂;惦念[care;concern]。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既世界与如来相融为一,那么虽仍是因地菩萨,但已同果上理地的佛,地中的无尽功德藏功德,各各产生清净的真因,依这些真因,展转扩而充之,由因克果,直取究竟涅槃道果,随顺一理,而成多事,这就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瑛解:盖同佛地者:明理一也;各生净因者:明事多也。意谓于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则一也;因而曰清净者,皆成真因也。依此真因,展转扩充,名曰发辉,从因克果,直取究竟涅槃之道。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虽有异名,其体本来无二,故曰平等;能生无上道果<取涅槃道>故名善根。此则第六,即理事一多,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平等善根,就是真根,今真根既然成就,全修即性,由此再起大悲心,等观众生,十方众生,所具的佛性,与我原为一体,现我既圆满成就,也当使众生成就,不能遗失众生而不化度,这就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瑛解:真根既成:指前位,随顺平等善根;由此重起大悲心,等观众生,故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本性,即本觉之佛性。众生所具之佛性,与我本来同体,此即起同体大悲心,回他向自也。我性既已圆满成就,亦当成就众生,岂可遗失众生,而不度哉?此即回自向他也。是名随顺平等大悲心,观察众生回向。此则第七,即自身生身以明中道,回向之义也。
本性 = 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 就一切法,离一切相,而即与离两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空有不著,二边双亡,虽随缘而不变,虽不变而又随缘,名真如相回向。
= 瑛解:上位不失众生,即一切法也;约真如随缘义;皆我本性,离一切相也,约真如不变义。不著,即超有也;不离,即超空也,若言即一切法时,而复离一切相;若言离一切相时,而复即一切法;若言随缘时,而复不变;若言不变时,而复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则第八,约真如变不变,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目前,现在[at present]。)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 双即双离,名真如相,并相亦亡,乃真得所如。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体遍十方,自然再无障碍,无所拘缚,这就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 瑛解:上位,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已得与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无法不真;一如一切如,无法不如。然真如体遍十方,而其行既为真如所如,自应同彼,于十方界,得无障碍。此则第九、即无缚无脱,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p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 既无所著,已得性德的全体,既然无碍,当获性德的大用,体用俱遍,性德圆成。体用周遍,一毛一尘,皆等法界,不再有限量了,是名法界无量回向。
= 瑛解:承前二位而来,八无著,得性德之全体,九无碍,得性德之大用,体用备具,故曰性德圆成。良由体无不遍,用无不周,随举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尘一毛,皆等法界,一一无有限量;是则量灭者,即无量也,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此则第十,即法界有量无量,以明中道,回向之义。
= “法界量灭”:“法界”为十法界,即六凡(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量”,称量,数量,一切量系由分别而得。以此菩萨已入一真如界,故十方法界之分别相,悉皆泯灭,归于一真。
性德 = 一般称性得,或自性得。于天台宗特用‘德’字。众生于本性所具足之先天能力,称性德;而依修行所得之后天能力,称修德,或修得、人功得。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十回向心/十向/十回向 =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
|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
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
不坏回向
|
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
等一切佛回向
|
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
至一切处回向
|
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
无尽功德藏回向
|
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
如相回向
|
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
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
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
法界无量回向
|
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
#G7加行四位
“阿难,是善勇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 阿难!是修圆通的善男子,从干慧地起,以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一心,全是清净心,然这以前的修习,皆为似修而非真修,现在将要进入真修,须先次第成就四种圆妙加行。是那四种圆妙加行呢?
= 瑛解:阿难!是善男子,修习正定,始后干慧,终于十向,不住妙悟,有向上之心,并丈夫之气,虽炽然修行,不住于相,能起无修证之修证,位位备历,故曰: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此结前也。次成四种,妙圆加行:以余乘教中,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佛以妙圆以简之。前于干慧,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真圆。经历信、住、行、向,次成四种加行。妙者,愈增于妙,圆者益极于圆,自不可以寻常加行目之。盖此四种,名为加功用行,乃入道要门,始终地位,皆以增进,渐次深入。今独于十向之后,列四加者,以显十地之法尊胜,非此莫能进入,此开后也。
= “尽是清净四十一心”:“尽”完成,尽修究竟。“四十一心”:指前之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共四十一位。以炽然修行而不住于相,故得称为“清净无垢”。
= “四种妙圆加行”:“加行”,加功用行。菩萨“住、行、向”三十位称为“三贤位”,以上十地称为“十圣”,于由“贤位”入“圣位”之前,须再加功用行,“拼命一冲”(有若最后冲刺),方得入于圣位,而成“入地大菩萨”(一般所说“菩萨摩诃萨”当是指入地菩萨,或“地上菩萨”——“地上”为初地以上之意)。故此“四加行位”为由贤入圣之转折点。故此四加行位为本经所特有,以本经注重实际修证,故立此四加行门,以利实际上之修证。
加行 = Payoga,旧译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 第一就是以初地所具的佛觉,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证明佛即是心;然佛见尚存,果用将发而未发之际,就好像钻木取火一样,只见发热还没有见火,这时名为暖地。
= 瑛解:佛觉,指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欲证佛即是心之境,而因心欲亡未亡,果用将发未发,故曰若出未出。加功至此,喻如钻火,欲然其木,先得暖相现前,名为暖地。
= “若出未出”:“若”,即将。“出”,指本觉之智火或智光之出。此谓,此时(在此位中),其大智火焰(本觉之智火),正处于将出未出之际。
= “名为暖地”:“暖地”,即暖位。指在钻木取火时,尚未得火之前,木头先会发热,称为“暖相”,暖相现前时,便称为暖位。
钻(zuān) = 穿孔[drill;bore]。(钻研,集中精力学习,推究事理[study
intensively]。)
暖(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warm]。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 又以自己加行的因心,为佛觉的所履,心为佛依,如足履地。好像有依,但不可说是依,如人登高山,身虽升入虚空,而仍然脚跟点地,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 瑛解:又以此自己加行之因心,成其初地,佛觉之所履,心为佛依,如足履地,体观自心,即佛境界。而心相未能全忘,为若依;心相垂尽,为非依,喻如登高山,其身已入虚空,不过脚跟未离山顶,下有微碍。今下有微碍,故曰若依,身入虚空,故曰非依。碍而至于微,而心相亦复无多也。故结名顶地。
=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此菩萨“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地本“心”继续向圆“成佛”道“所”必“履”之初地升进;然此时菩萨对于本觉之心仿“若”全部“依”循,又仿若并“非”全部“依”循(以仍有习气未除灭故。)
= “名为顶地”:谓顶地也是一样,如人登高山(指修行无上法),“身入虚空”(指已修到此法之极高点,身心已体入真如无上之法,身心皆浸淫于真如法中),但脚下仍有微碍(指仍有习气尚未除灭)。
依 = Samnisraya,为依止、依凭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别,二者系相对而立者。依赖、依凭者,称为能依;被依赖、依凭者,称为所依。如地与草之关系,地为所依,草为能依。对所依者而言,有直接力量者(亲所依),称为所依;反之,力量微弱而间接者(疏所依),称为依。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 前说以佛觉为自心,又以己心为佛觉的所履,是心佛俨然二相,再加功行,已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遍于二边,善得中道。但在将证而未证的时刻,惟有自己心里明白,如忍事的人,若欲隐藏于心中,又想告诉别人,若欲说出来,又觉难以用言语表达,这时就名为忍地。
= 瑛解:暖地,即以佛觉,用为己心;顶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是心、佛犹存二相。加功至此,则心佛二同,所谓即心即佛也。将证未证,心中明了,吐露不出,喻如忍事之人,若欲怀之于心,便欲诉向于人,有欲出之于口,又非可以话会。故曰: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 “心佛二同”:谓心与佛二者等同,也就是“即心即佛”。
= “如忍事人”: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
= “非怀非出”:“怀”,怀之于心而不说。“出”,出之于口。
忍事(rěn shì) = 以忍耐态度对待各种事情。
怀(huái) = 想念,怀念[think
of;miss;yearn for]。(安;安抚[appease;pacify]/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 前说善得中道,虽已心佛不分,然有心有佛,因果有别,皆是数量,到此心佛两融,数量销灭,也没有了迷中中道,觉了中道等名目,于是下不见己心,上没有佛觉,心佛两泯,中道名绝,
名世第一地。
= 瑛解:暖地中,即以佛觉,用为己心,尚存己心数量;顶地中,虽以己心,成佛所履,尚存佛履数量,此二皆迷中道之数量也。忍地中,心佛二同,尚存二同数量;此乃是觉中道之数量也。迷觉二字,双贯中道之上,迷中道者:非谓迷了中道,乃因心中,所修之中道也。觉中道者:亦非觉了中道,乃果位中,所证之中道也。今则不但无迷,亦且无觉,下无己心,上无佛觉,若心若佛,二无所目,则数量俱销,心佛双泯,犹云非心非佛也。结名世第一位,此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也。而于一念中,法尔亦具,此四加行。然此四加行,说虽次第,行在一时,所以名为妙圆也。
= “数量销灭”:“数量”,修证之多寡与增减。谓此位中之菩萨,对于已心所修证的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泯灭,离一切量,过一切量,心佛双泯。
= “二无所目”:“目”,对,即对待。即迷与觉已不成对待,二法销泯,本自不迷,今亦不觉,入一真界,悟不二法门。
目(mù) = 眼睛[eye]。(观看,注视[look;regard]/看待[treat with;regard as]/标题。)
四善根位 = 以下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
|
暖法/暖位
|
Usma-gata,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
顶法/顶位
|
Murdhana,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
忍法/忍位
|
Ksanti,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
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位
|
Laukikagra-dharma,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
#G8地上十位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 阿难!这修圆通的善男子,于无上的菩提大道,现量亲证,不离自心,已能通达,以自心的本觉,与诸佛的妙觉,融通不二,能尽诸佛的微妙境界,诸佛所应得的已得,当证的已证,不胜欣庆,到此名为欢喜地。
= 瑛解:阿难!是善男子,于世第一地,善能成就,则障初地,一分无明,豁然顿破,而如来三德秘藏,全然圆证。于大菩提:即无上菩提,不出三藏全体,十玄妙用。此菩萨位居分证,不云成就,但是通达。而善得者,即现量亲证,不离自心,通达佛觉故。以自心本觉,与诸佛妙觉,融通无二,能尽诸佛,微妙境界。此不但通达,而且尽佛境界,如三世诸佛,所应得者,我已得之,如一切众生,所本具者,我已证之;是故极生庆快,名为欢喜也。
无上菩提/佛果菩提/大菩提 = 指佛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 融九界的异性,入如来平等的同性,同性亦灭,方是完全离垢染的真正清净,这就名为离垢地。
= 瑛解:异性,指九界之性;前位觉通如来,即九界之异性,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虽同一佛境,而此境未亡,犹是清净心中之微垢。因对异说同,异固是垢,同亦是垢。所以于无间道中,无修而修,定慧双流;解脱道中,无证而证,并将此同性亦灭,是谓离垢清净,故名离垢地。
= “异性入同”;“异性”,九法界众生各异,故称异性。此谓将九法界之异性(互异之性),皆入于如来之平等一性。“同”性即是一性。一性者,一真之性。
= “同性亦灭”:入于一性之后,此一性亦为垢,故复灭之;同异二性悉灭,即一切垢皆尽,故名离垢地。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 瑛解:净极者:前位同性亦灭,细垢已离,但未至离离;今将离垢之离复离,是为净极。明生者:譬如古镜重磨,垢尽之后,更加拂拭,则净极明生,真觉显露,灵鉴无碍,即所谓净极光通达也,是名发光地。
= “净极明生”:于前第二地中,同异垢灭,成离垢地;今则离垢之“离”亦离,故其清净达于极致。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 瑛解:光明始生,未至明极,此位妙明极盛,觉智增长,如大火聚,能烧烦恼之薪。觉满者:明其称性故,所谓觉照,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名焰慧者:表如焰之慧,有烁绝之胜用而已。
觉满 = 觉行圆满之略称。指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 瑛解:初地觉通如来,异性灭,惟一佛境,即同也。二地复经同性亦灭,由净而明,由明而满,再经两地之修证,则前之异同,至此则杳不相及。及尚不能及,况超胜乎?故名难胜地。
= 成观义贯:此菩萨所证者为“一切”地上之“同”相智(总相智)及地前“异”相智(别相智)“所不能至”者。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 瑛解:从初地至此,销异灭同,明生觉满,复超同异,凡情圣解,悉已铲除。有为功用至极,即契无为真如也。真如妙性,本来清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然而真如,全体大用,当在八九两地;而八地,真无功用,此地方到无为,始显真如,但约性显,而名现前也。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 瑛解:真如本来无际,望之不见其影,穷之无有分量;今言尽际者:即所谓尽其实际,于无际之际,迥超极造,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 一真如心,湛然不动,名不动地。
= 瑛解:一真凝然、湛寂不动。动即变动,而如理精真,无有变动,菩萨当住此地,遍观诸法,诸法皆真,法法皆如,一尘一毛,一一无非真如自心。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故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 发挥真如的大用,名善慧地。
= 瑛解:前位,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然之理。前位,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位,则一一互摄互入,即遍即包,十玄业用,皆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即法界无障碍智也。《华严》、《唯识》、《金光明》、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为大法师,最善说法。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 阿难!这些修圆通行的菩萨,从此以后,修习的功行,已告完成,出世的功德圆满,今后只论证,不再论修,因为修习功行,到此为止,所以也还是名为修习位。
= 瑛解:从此已往:往者去也,即自九地以去,后三位也。修习之功行,于兹已毕,出世之功德,亦称圆满,此去只论证,不论修。亦目<名也>此地,为修习位:显修习之功,终极于此,故另结之,以清眉目焉。
= “从此已往”:“已”,同以,自今以后,指第九善慧地以上,包含第十法云地以及等觉、妙觉三位。
= “亦目此地”:“目”,视,称,当作。
= “名修习位”:与“修习”相对是“证果”。九地是修习位,十地即是证果位,故称“十地果位”。至于等觉、妙觉,亦是果位。因此可知,第十地以下皆是因位(修习位)所摄。
已(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已而,然后[then;after that]/用于句尾。相当于「矣」/古同“以”。)
功德圆满 = 佛家作佛事,又称作功德;一场佛事完毕,即称功德圆满。今一般口头常用之‘功德圆满’一语,系套用佛家语而转申其意,指一个人之功业与德行周全无缺,或指事情圆满结束。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 慈心如阴,妙智如云,直覆涅槃性海,名法云地。
= 瑛解:慈妙是法,阴云是喻。谓真慈普被,弥满成阴,妙智大云,叆叇密布,理智齐彰,地上清凉。良以慈阴妙云,是十地圆满之因德,涅槃性海,是十地将证之果德。菩萨从最初发心修行,依不生灭之根性,定慧均等,中中流入,趣涅槃果海,到此将证未证故,但曰覆也。
阴(yīn) = 幽暗;昏暗[dark]。(云块[cloud]/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阴险[sinister;insidious]。)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颠覆;灭亡[destroy]/通“复”。还,返回[go back;return]/再,重[again]。)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
成就波罗蜜
|
|
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
檀
|
离垢地
|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
戒
|
发光地
|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
忍辱
|
焰慧地
|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
精进
|
难胜地
|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
禅定
|
现前地
|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
慧
|
远行地
|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
方便
|
不动地
|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
愿
|
善慧地
|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
力
|
法云地
|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
智
|
#G9等觉一位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 如来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因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而此菩萨欣趣涅槃果海,顺涅槃流而入,始觉与妙觉相交之时,恰成等齐之际,名为等觉。
= 瑛解:如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修因克果,此就断果言之。若就智果言之,则如来出菩提觉际,而菩萨入菩提觉际,彼此正当相交,故云觉际入交。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相齐,故名等觉也。
= “如来逆流”:“逆流”,逆涅槃流而出,以一切如来不住涅槃,故逆涅槃流而出,倒驾慈航,入生死海。
= “觉际入交”:佛与菩萨即于觉际互相涉入相交。
逆流 = ‘顺流’之对称。于生死之流中,逆向而上,以入于觉悟之境界。有情众生于无始以来,起惑造业,随顺生死之流,而难以超脱轮回,故须以逆流之心对治之。/声闻四果之一。即指须陀洹。须陀洹之人起无漏智,证见正理,永逆生死之流转,而渐趣涅槃之道,故称逆流。
等觉 = 又作等正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六种性之第五。等觉又称等正觉(意为与正觉相等之觉)、有上士(妙觉佛陀称为无上士,对此,等觉则称有上士)、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金刚心(如金刚坚固之心,能摧破烦恼)、邻极。等觉菩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此谓‘入重玄门’。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 阿难!从干慧心起,直到等觉位止,在这等觉位中,才能获得金刚心中的初干慧地。
= 瑛解:阿难!从干慧初心,中间所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是觉,即指等觉;金刚心者,解脱道前,无间道一分,至坚利之慧,能破最初生相无明之惑体;是等觉位中,方始获得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 “从干慧心”:“干慧”共有两个:一是初,
信前之干慧,是最初的干慧。第二个干慧是在等觉后心,未到妙觉之前。
金刚心 = 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心。于净土宗,则指坚信弥陀本愿之心。
#G10妙觉一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 这重重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等五十五个阶段,方可到达究竟妙觉,成无上道果。
= 瑛解:如是,指始从干慧,终至妙觉,重重单复十二,方能穷尽,妙觉果位。单七者谓:一名一位为单。如干、暖、顶、忍、世、等、妙之七者是也。复五者,谓一名十位为复,如信、住、行、向、地之五者是也。以其单有七重,复有五重,故言重重单复十二也。尽者,穷极之义;众生迷真起妄,从此法界流,菩萨返妄归真,还归此法界,穷源极证,始本合一,能所双亡,方为尽妙,名究竟果觉,得成无上正真<菩提涅槃>之道。成无上道:成就三菩提,三涅槃,至极无上之道也。
=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重重”,一重又一重的阶位与修证。“单”,单数者有七:干、暖、顶、忍、世、等、妙,共七。“复”,复数,即十数者,共有五:信、住、行、向、地。“十二”,单七与复五相加,共为十二种阶位。
妙觉地/妙觉 = 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 以上耳根圆通,由称性起修,所经各个阶段,都是以金刚藏心的观察妙慧,为断惑的利剑,观察十种含有深义的譬喻--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于奢摩他自性本定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 瑛解:耳根圆通,称性起修,所经之种种诸地,皆以金刚藏心,观察妙慧所建立也。金刚,即藏性之体;观察,即藏性之用;此正藏性全体大用也,亦即首楞严定之体用也。十喻者:如《大品》云: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既曰一切空故,则取舍双忘,忘心亦寂,故云深也。奢摩他,是自性本具圆定,即根中不生灭,不动摇之性,是天然本具之定体,而能照见于此,是为微密观照,圆解大开,于是称性起修,于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
= 成观义贯:于“是种种”菩萨“地”位中,菩萨“皆以金刚”三昧力“观察如幻”等“十种深喻”(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犍闼婆城、如境中像、如水中月),菩萨于自住之“奢摩他”定体之“中,用诸如来”所传、不共凡外之“毗婆舍那”慧观,以为“清净修证”如是十种深喻之观,“渐次深入”无上智慧。
金刚 = Vajira,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即是闪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也称金刚,中文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大乘佛教,用此「金刚」来形容如来藏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即使集于百万亿佛之力亦无法毁坏祂,所以称指「金刚心」坚固无比。
观/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幻(huàn) = 惑乱[mislead]。(假象;虚幻,虚无[unreal;imaginary;illusory]。)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舍摩他/奢摩他 = Samatha,意译止、寂静、能灭,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Vipassana,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昧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据深密解脱经卷三载,修毗婆舍那之法,有下列三种。
|
|
相
|
即观境。谓修观时于此心观之中,分别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照彻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
|
修行
|
谓既了知观法之相,则善能修习一切妙行,而无有过失。
|
观
|
即观察。谓修观之时,于一一观法中善能观察一一法相,不证小乘寂灭解脱,而直趣无上菩提。
|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 阿难!这样种种阶段都是以三增进的缘故,
正助熏修,从始至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 真实归返菩提的正路。
= 瑛解:自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而如来首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三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文至此处,是禅那证位,故云如是种种位次,皆以三增进故。正助熏修,从始逮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三增进,乃为证楞严之最初方便矣!善能成就者:先从大开圆解,悟明根中不生不灭之性,即是首楞严天然本具之定体。然后蹑解起行,依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从耳根下手,一门深入,中间经历,信、住、行、向、地,四加等觉,五十五位;无修而修,不妨幻修,无证而证,不妨幻证,于本无渐次,深入之中,不妨幻立渐次,而深入之。真菩提路者:即上诸位,真实归菩提家之道路也。干慧非真,妙觉非路,以干慧相似觉,未发真信,犹未起程,故非是路,是以除之;以妙觉、究竟觉已经到家,亦非是路,故亦除之;则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
=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三增进“,即前所说之三渐次:除其助因、刳其现业(略言:“除因、刳性、违业”)。以此三增进为深固之正修基础。附及,本经最珍贵处,即在于此!虽开示甚深理,亦从基本一步步教起。又,“三增进“、”四种清净明诲“、”五十阴魔“,实为本经最最宝贵的妙法之一。
= 成观义贯:如是”正修“皆以三增进”(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为深固正因“故,善能成就”信、住、行、向、四加行、地、等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作是观的,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瑛解:上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知楞严正定,全体大用,不出金刚观察。始从因地,终于果地,先顿悟根性为因心,然后依悟修证,作是观者,名为正观。此邪、不定指邪外,凡执六识为真因,以事行为真修者,皆名为他观;非自性之正定,即名为邪观也。
正观 = 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
邪观 = 不依经说之观法。为‘正观’之对称。
#D2通示全经名目
= 请问经名。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 当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离座而起。向佛顶礼,恭敬地问佛: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怎样奉以自修,如何持以化世?
= 瑛解:当何名是经?正求佛因义立名,使现未众生,因名思义耳。云何奉持者:奉以自修,持以化世也。
妙德菩萨/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 佛明确的告诉文殊师利说:这部经名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 瑛解:大佛顶:大者,即众生之心,当体得名,横无边涯,竖无底蕴;佛顶,即佛之肉髻顶相,以表无上最尊,无见最妙,正以表一真法界也。悉怛多,般怛啰:此云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纯净绝染,即相大也。《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即一心之法;所印,则法法皆心,诸佛诸祖,递代相传之心印也。十方如来:指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清净者:离分别、绝能所;海眼者,海即心海,眼即智也,谓照心海之智眼也。
= “悉怛多”:梵语,白,究竟清净。
= “般怛罗”:梵语,盖,阴覆、护佑之义,令离日晒、风、霜、雨、雪之侵陵;此风霜雨雪等即代表一切恶势力。与上合云:白盖或白伞盖、或大白伞盖。义为:众生以得如来究竟清净白法之所阴覆(慈护)故,得离内外一切风霜雨雪之折磨恼乱,心得安定。此二字(悉怛多,般怛啰)之所以保持梵音而不翻其意义,有二义:一、此为咒语之一部分,古来译经有“五不翻”之原则,其一即咒语不翻。二、为暗示此“白盖”非一般之白盖,亦即其中含有离于文字表面的“如来密义”在。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大佛顶满行首楞严陀罗尼/首楞严陀罗尼/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陀罗尼/大佛顶真言/楞严咒/佛顶咒/首楞严咒/大佛顶陀罗尼
= Maha-pratyangira-dharani,全称大佛顶如来顶髻白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总持。为宣说大佛顶如来内证功德之陀罗尼。全咒总为四二七句,最初之四一八句叙说归命诸佛菩萨等事,及远离诸恶鬼病等诸难,不能视为正咒。正咒为第四一九句哆侄他(Tadyatha,意译为‘即说咒曰’)以下,即‘唵 阿那隶毗舍提 鞞啰跋阇罗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吽都嚧瓮泮 莎婆诃’八句。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菩萨万行灌顶部’,录有此陀罗尼,题名为‘中印度那兰陀曼荼罗灌顶金刚大道场神咒’,共为四三九句。
佛顶咒/白伞盖神咒 = 指佛顶尊所说之陀罗尼。白伞盖(Sitatapatta),音译悉怛多钵怛罗。为佛顶尊之名,故此咒称白伞盖神咒。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谓其所说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八句,称为心咒、正咒,即:‘唵 阿那隶 毗舍提 鞞啰跋阇罗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吽都嚧瓮泮
莎婆诃’。若一心诵持此咒,则水、火、诸毒不惧,且可蒙受毗那夜迦诸恶鬼之守护。
宝印 = 诸佛菩萨种种印契(Mudda)之美称。或专称以生财宝为目的之印契;然此财宝未必指有形之财物。如宝生佛、金刚宝菩萨之三昧耶印皆为宝印,分别称为宝三昧耶印、三昧耶宝印。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 也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 瑛解:救护亲因,亦仗楞严秘密神咒之力。救度阿难,脱离淫难,及护持会中性比丘尼,欲爱干枯,顿证三果。得菩提心者:顿悟因心;根性,即是因心,依此而修,疾趣无上菩提之果觉。入遍知海:即得入正遍知海。正知,心生万法;遍知,万法唯心。
= “救护亲因”:“救护”,如来以神咒救护阿难等。神咒,表如来不可思议之业用;神者,不可思议也。“亲因”,本因,主因,最后之因。如来之所以能以神咒救护阿难,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如来之悲智,以大悲故愿度,以大智故能度。若但有智而无悲,即虽能亦不愿为;若但有悲而无智,则虽欲度亦无能为力,所谓心余力绌是也。故须悲智双圆,此为救护之亲因。
=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悟后出家之法名。这又是另一类人的代表:代表原来迷而不肯出者,以其无明贪爱特别炽盛,而不能自已故。这两种人(“已悟欲出”者及“迷不肯出”者),如来皆能以无上不可思议神通智慧之力,导之转变,而为度脱。可见如来悲智之体用甚深稀有。
得脱/得度解脱/度脱 = 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正遍知海 = 正遍知,为佛十号之一,意谓佛真正遍知一切法,此‘知’如海之深广无边不可测量,故以海比喻之。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 又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 瑛解:十方如来,必须先悟自己根性,本不生灭,是菩提因;然后依之起修,方能得菩提果。而谓密因者,乃秘密之因地心也。而凡、外、权、小,皆所不知。此四字属性具,为密题;下四字属修成,为显题。言性虽本有,修即不无,所谓无修而修,非同事相之染修,无证而证,非同新成之实证,故曰:‘了义修证’。
= “修证了义”:“了义”为究竟之义理。
密因 = 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称密,密即因。
了义 = Nitartha,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之经典,即称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 也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 瑛解:大方广,以次为体、相、用三大之义。大者、直目性体,横竖无际故<体大>;方者,具足德相,恒沙称性故<相大>;广者,称体妙用,出生无尽故<用大>。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如来藏心,因果交彻,染净一如。王者,自在之意。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称佛母。 陀罗尼:此云,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即指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诸法,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真知觉,故冠以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 “大方广”:“大”,无量无边。“方”,正。“广”,广袤。“大方广”亦是大乘之异名。
= “妙莲华王”:“妙”,不可思议。“莲华”,从淤泥出生,而不受淤泥染;于泥而离泥,于水而离水,是故不可思议。
= “十方佛母”:十方一切诸佛之母,由于此法门(或陀罗尼),系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
= “陀罗尼咒”:“陀罗尼”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以此大佛顶咒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称“总持咒”。又以此一咒即得遍摄一切体相用。
无比/广破/大方/大方广 = Maha-vaipulya,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称大方广。为大小乘之通名,然多用于大乘经。大乘为方广部之至上,故称大方广。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广地藏十轮经等皆是。诸经以正理广辩诸法,一切法之性相众多,非广言繁词不能辩彻,此广言能破除极顽坚之无智暗,而证得幽博、平等之理趣。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 又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 瑛解:此经是《灌顶部》,诵此章句,仗其秘密之功能,而悟理起修,亡尘照性,遂得疾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则为诸菩萨万行,是无作妙行,蒙如来智水灌顶,亦犹刹利之受职也,证入楞严究竟坚固之果。
章(zhāng) = 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音乐的一曲。今称“乐章”[a
song]。(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article;chapter;paragraph]。)
首楞严三昧 = Suramgama-samadhi,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严定。意译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汝当奉持。”
= 以上五名,汝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
= 瑛解:你应当奉以自修,并持以化世。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 佛陀说完了经的题目,当时阿难以及会中大众,获得如来开示的秘密心印,般怛啰的深义,同时明了这经所指的究竟义趣。
= 瑛解:说是语已竟之时,阿难及诸有学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即指秘密心印,圆通妙体,得此为因地心,可以成佛曰印,众生不知曰密。又即摩诃悉怛多,般怛啰之义,此云大白伞盖,虽无前五字,文之略也。及闻此经,文殊问名,如来备说,五种了义名目,此五名,皆诠尽理,直指之了义。
密印 = 根据密教之根本教义,诸佛菩萨皆有本誓,为标示此一本誓,常以两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势动作,显现种种相,是为本誓之印相印契,故称之为‘印’;又以其所标帜之义理旨趣极为秘密深奥,故称之为‘密’。/于禅宗,禅徒一旦彻见本性而了悟生死迷妄之根源,师家即于契当之机缘给予印可;此种印可证明之境地乃师家与学人间直接、亲切之心印,非他人所能窥知者,故称密印。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殊胜玄妙的理体,超越权乘渐次,全经朗然明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为心思言议所不能及。
= 瑛解:从信、住、行、向、四加、地等,顿悟渐修,经历五十五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增上妙理:增上,殊胜也;妙理,即玄妙理体,迥超权渐,乃圆顿之极则焉。心虑虚凝者:全经朗彻,万象一心,海印森罗,言思不及之境也。
= “心虑虚凝”:“虚凝”者,“虚”,无执、无碍。“凝”,凝定。体入增上妙理为慧,心虑虚凝为定,故此则由慧解而入定也。
顿悟渐悟 =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槃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法相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又称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
禅那/禅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 断除三界修心的六品微细烦恼。阿难本只是初果圣者,自前大开圆解,得悟法身,然理虽顿悟,仍须渐修,到此方证二果。
= 瑛解:断除三界修心:此断思惑,于修道位中断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八十一品。通三界九地,每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而证无学。今云六品,即欲界前六品也。阿难原是初果之人,自闻经至三卷终,大开圆解,顿获法身,然理虽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至此方证二果。微细烦恼者:即思惑,拣非见惑之粗耳。
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见惑 = 见道所断惑(Darsana-marga-prahatavyanusaya)之略称。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俱舍宗以执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为见惑,执迷于现象事物之迷事惑为修惑。唯识宗以见惑为后天之烦恼,称为分别起,系因邪师或邪教等诱导,而于心上生起者;修惑为与生俱来,而自然产生之先天性烦恼,称为俱生起。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
|
|||||
三界
|
四谛惑
|
使
|
小计
|
合计
|
总计
|
欲界
|
苦
|
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十使
|
三十二使
|
八十八使
|
集
|
贪、瞋、痴、慢、疑、邪、见。
|
七使
|
|||
灭
|
贪、瞋、痴、慢、疑、邪、见。
|
七使
|
|||
道
|
贪、瞋、痴、慢、疑、邪、见、戒。
|
八使
|
|||
色界
|
苦
|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九使
|
二十八使
|
|
集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灭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道
|
贪、痴、慢、疑、邪、见、戒。
|
七使
|
|||
无色界
|
苦
|
贪、痴、慢、疑、身、边、邪、见、戒。
|
九使
|
二十八使
|
|
集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灭
|
贪、痴、慢、疑、邪、见。
|
六使
|
|||
道
|
贪、痴、慢、疑、邪、见、戒。
|
七使
|
思惑/修惑 = 修道所断惑(Bhavana-marga-prahatavya-klesa)之略称。与‘见惑’对称。意指修道所断之惑。即于修道时所断贪等迷事之烦恼。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贪、嗔、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生起染着、憎背、高举及不了之行相转,称为修惑。盖修惑遍起于三界九地,因此惑难断,故每地各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总有八十一种,称为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有十种,即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在色、无色界不行嗔恚,各有贪、痴、慢三种。
|
||||
三界
|
共十惑
|
共九地或九有
|
合计
|
总计
|
欲界
|
贪、瞋、痴、慢
|
五趣杂居地
<天、人、地狱、鬼、畜生>
|
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
八十一品
|
色界
|
贪、痴、慢
|
一、离生喜乐地<初禅>
二、定生喜乐地<二禅>
三、离喜妙乐地<三禅>
四、舍念清净地<四禅>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
|
无色界
|
贪、痴、慢
|
一、空无边处天
二、识无边处天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