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星期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


卷五

#I2证释别有结元疑
#J1阿难别索结元
= 结之本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 阿难恭敬的向佛陀启请说:世尊!如来前面说第二项先决条件的时候,要我们从根中解结。但是我们不知那里是结,当如何去解?现在看世间解结的人,若不知结的根源所在,我不相信这个人能够解结。
= 瑛解:阿难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前虽说第二决定义门,要我等从根解结,不知根中,何者是结?从何名解?今观世间解结之人,必定要知其所结之根元,方能得解;设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虽欲解而究竟不能解。
= “第二义门”:即前面所说二决定义的第二义:“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 我和会中的有学声闻,也是如此;既不知结的根源所在,自不能解。我们从无始以来,与诸无明,俱生俱灭,虽然因历劫多闻。
= 瑛解:我及在会之中,一类有学声闻,三果以下,皆称有学;亦复如解结之人,不知结元,终不能解也。从无始际<即时也>,与诸无明,俱生俱灭。阿难虽得历劫多闻,熏习之善根,今生依然多闻,但未及从闻、思、修,尚滞小果,不过名字出家而已!喻如隔日疟,以得果时,暂似解脱,而入生死时,依然被缚。
(jì) = 两墙相合之缝。(边缘。)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gé) = 阻隔、遮断[separateimpedecut offpartition](间隔;距离[at a distance fromafter or at an interval of])
(nüè) = 病名,即疟疾[malaria]
隔日疟(gé rì nüè) = 疟疾病之一种。比喻重复发作的毛病。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 惟愿大慈,哀愍我们堕在无明壳内,沦溺于苦海中。仰祈开示我们,现在的身心,那里是结,从何处下手去解?也使后世苦难的众生,不受缠缚,能免于轮回六道之苦,不堕落三界之内。
= 瑛解:惟愿大圣真慈,哀怜愍念,我等沦溺。真心堕在无明之中,谓之沦溺,非佛安能拔济?前佛教我从根解结,不知今日现前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结?又是结所起,必有起结之元,不知结元,在于何处;要从何处下手,方得名解?若得如来明示,不惟现前有学,得免沦溺,亦将传示末法,能令未来苦难众生,既知结元,并识解结方法,不受缠缚,得免生死轮回,不落三有<即三界>六道矣!
(lún) = 水起微波[ripple](沉沦;没落[fall into])

三有 = 有,Bhava,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 阿难说完之后,与大众一同,五体投地向世尊顶礼,倾诚敬仰,感激得泪如雨下,大家都肃立以待,恭候聆听无上的开示。
= 瑛解:作如是请法语已,普及在会三乘大众,五体投地,表其殷勤恳切;雨泪翘诚,见其悲感诚敬。伫待如来,无上开示。此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称无上。
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五体投地 = 乃佛教礼法之一。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qiáo) = 鸟尾上的长羽[long feather](抬起[raise])
翘诚(qiào chéng) = 犹虔诚。
(zhù) = 久立[stand for a long time]

#J2如来证无他物
#K1长行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 当时世尊,怜愍阿难以及会中的有学弟子,也为将来一切众生,使知修证一乘的因心,以作发愿修学大乘者的眼目,使不至盲修瞎练,误入歧途。
= 瑛解:佛以六根既是结缚之元,复为解脱之本,此法甚深难了,虽与显示,恐难确信,故垂怜愍念,阿难与会中有学,及末世众生,为示出世,修证一乘之因心,不至错乱修习,以作将来,修行大乘之眼目,自可有所遵循。
= “作将来眼”:及作将来世众生修行大乘之人天眼目。所谓“眼目”者,即指导原则。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 先用阎浮檀紫金光色的手,抚摩阿难的头顶,以示安慰。由佛陀的威神所感,十方普佛世界,立即发生六种震动。
= 瑛解:先则摩顶安慰,表授无上顶法。即时十方诸佛世界,由佛威神所感,同时六种震动。形则动、涌、起,声则震、吼、击,以表六结将解。
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i-suvan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 微尘数的如来,凡是住在世界上的,各有宝光从顶门出。
= 瑛解:宝表圆湛不生灭心之体性,光表称体所起之妙用,即诸根圆拔,内莹发光,光从顶出,表最胜最妙之法。
= “微尘如来住世间者”:微尘沙数之如来,住其本所化世界,亦即于其本处。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 这些宝光,同时自各世界,照射至祇陀林中,聚集于如来的头顶上,这种祥瑞的征象,会中大众,从未曾见过。
= 瑛解:诸佛顶光,同在一时,于彼十方世界,来此只陀林中,灌释迦如来之顶。表此顶法,诸佛共证,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诸大众,于所表之法,虽复未明,于所现之瑞,亦复罕见,故曰得未曾有!
祇树/祇园/祇林/祇陀林/祇陀园/祇树园 = 祇陀太子供养树林之园庭。即祇洹精舍所在之处。祗树给孤独园之略。
(guàn) = 灌水[Guan River](浇;灌溉[irrigate]/流注[pour])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 就在这时,阿难及会中大众,同时听到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声告诉阿难说:
= 瑛解:阿难大众,于大光明藏中,俱闻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音,即众口一词也,齐宣妙教,足可深信。
异口同音 = 谓多人于同时发同一语。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 善哉!阿难。你欲想知道俱生无明,为何使你轮回六道,沉沦苦海吗?这生死的症结,就是你的眼意等六根,除此别无他物。
= 瑛解: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即是根结之元,无始与俱,故曰俱生。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托根缘尘,顺流而出,引起六识,为烦恼根本,使汝轮转生死,而生死结之根元,唯是汝六根,更无他物。
(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轮回 = Samsara,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
六情/六根 = Cha indriya,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 你若想知道,如何令你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本觉真心,也是你的六根,并非他物。
= 瑛解:汝复欲知,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本觉真心,无有何法,能在其上,称为无上。令汝速证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我以自在为义,解脱方能自在>,寂静即净德<寂然宴静,清净无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无他物;若离六根,亦别无真元矣!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安乐 =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如安乐国、安乐世界、安乐净土等诸称,皆为其例。
解脱 = Vimutti,生死轮回的止息,不再有下一生。/束缚的解除,如「于苦不得解脱」。/Vimokkha,定的异名,如「八解脱」。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 阿难虽然恭闻这样的法音,但是心里还是不明白,又再顶礼佛陀说:世尊!为什么使我生死轮回的是六根,证安乐妙常的也是六根呢?
= 瑛解:如是法音:指上诸佛所说,闻虽亲闻,心未明了。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尘、识不预焉?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 =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 佛告阿难:我所以说根而不及尘,不是忘了六尘,而是因为根尘同源。只是执相以求,似有内外之分,根属内身,为有情,尘属外境,为无情,若追本穷源,本是一体。因为根尘同源,所以缚则同缚,脱则同脱,缚脱也不二,故说根的时候,而尘自在其中。复不举识,是因识性无源,只是对前尘的虚妄相想,好像空花水月,没有实在的体性,它既不是缚结的根本,也不是解脱的关键,所以不再特别提出来谈,说根是识也概括其中了。
= 瑛解:佛告阿难:汝疑诸佛所说,结解惟指六根,不指尘、识,又六根既为结缚之元,何以复为解脱之本?汝今当知:根、尘二者,本是同源,而无异体。若以执相而观,似有内外之分,根为内之根身,而属有情;尘为外之尘境,而属无情;若在明理而谈,祗是见相之别,根为八识见分,属心法;尘乃八识相分,属色法。缚、脱无二者:缚脱即是结解,六根若缚,六结重叠生起,则为凡夫,而受沦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结缚之元。六根若脱,六结次第解除,则成圣人,而得寂灭之乐,此六根即是解脱之本。故曰: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佛复释诸佛惟指六根,为结解之要,而不言六识之故。识性是前尘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全无实体,故曰:‘虚妄’。犹如眚眼,所见空华,眚观似有,究竟全无。
= “识性虚妄”:“识”,指六识。因六识是依根尘而有,故无实自性,因此说其性虚妄不实。
根境/根尘 = 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
缚脱 = 谓解脱烦恼之系缚。
虚空华/空花/眼华/眼花/空华 = Kha-puspa,指空中之华。盖空中原无华,然眼有病疾者因眼中有翳,常于空中妄见幻化之华;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由于妄见而起错觉,以为实有。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或于一切万物中,妄见其有实体,则称为如见空华。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 由于有六尘的境相,方能彰显六根了知的功能,因有六根了知的功能,才有六尘的境相,是根托尘立,尘因根显,二者皆没有独立的体性,如同交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
= 瑛解:根为能缘,尘为所缘,能所不相舍离。由有六尘,方发六根之知,是根要托尘立;因有六根,方显六尘之相,是尘要托根有。相、见无性:相即六尘之相,见即六根之见。六尘之相,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六根之见,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同于交芦,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虚。
= “由尘发知”:由于六尘而发起六根之知;若无觉知的对象(六尘)现前,则六根亦无所知。故知根之知要托尘而现。亦即:能知须赖所知方能立。
= “因根有相”:“相”,指六尘相,因有六根之知,方能显出有六尘之相,亦即尘亦要因根而显。此亦即:所知亦须依能知方得立。
=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交芦”,是一种芦草,它与一般的芦草不一样,都是二根盘结相连,二茎相交而并立。“相”,指六尘相。“见”,指六根。“六尘之相”及“六根之见”皆无自体性,二者互依而生,如同二茎并立的交芦一般。
(lú) = 草名。芦菔,似芜菁。今作萝卜[radish](芦苇[reed])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 你现在不知根尘本是一体,而于本具妙明明妙的根性上,妄立空有二见,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若能证悟本具的真知真见之外,别无知见,这就是真净无漏涅槃,一念不生,一尘不染,究竟清净,这其中如何再容他物。
= 瑛解:是故者:是根、尘一体之故,汝等今者,知见立知见;立字即是缚;知见指根性,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见也。不必更立知见,若一立知见,其犹性觉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则妄为能明之无明,所明之妄觉,故曰即无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见,无容更立知见,斯即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曰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涅槃,此云不生不灭,一念不生曰无漏,一尘不染曰真净,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也。无字即是脱,是知缚脱,皆不离六根,云何于是结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指本性本明之知见。“立知”的“知”是指根之知见。如果在本性本明之知见上,又立诸根之知,即成为无明之根本,即如于头上按头。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无漏 = Anas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K2偈颂
= 如来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当时世尊,欲重复说明这种义理,特再扼要地用偈语说:
= 瑛解:尔时,如来详释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更欲重宣,此结解惟在六根之义,而说偈颂,令其得益也。
(jì) = 佛经中的唱词[Budhist'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 有为自性空,是依真性起。因缘合和生,所以如幻化。若无有为法,何以有无为。两者皆不实,有无如空花。
= 瑛解:《唯识》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后六种是无为法。此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立,故今颂首标真性二字,是一切法所依之体,有为、无为,皆依真性。有为空下,经意别指第六意识,有为、无为,即六识有漏、无漏,不独有为空,即无为亦复不实。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为宗,因对有为法有起生也灭,立无为法无起灭故,若无有有为法,何得有无为法耶?所以同喻如空华,良以空华无有起,空华本不实,无为无起灭,无为亦不实。
= “真性有为空”:真如自性所现之有为法,其根元为是空。
= “无为”法本“无起”无“灭”,以依有为有故。
真性 =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有为法/有为 =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 说有为是妄,显无为是真。真妄既相待,说真仍是妄。依然非真真,也非真真妄。说什么能见,又何是所见。
= 瑛解:言有为是妄,以显无为是真,分明对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对,真固非真,故曰合妄与真,同为二妄矣!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上一非字,双贯真与非真,非真即一妄字,真指无为,妄指有为,真性绝待,双非真、妄,故曰犹非真与非真,云何是能见与所见耶?能见即根,举眼根以摄余五;所见即尘,举色尘以摄余五;又见即见分,所见即相分,见、相同依自证,况显根、尘见相,岂有异源乎?
=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真性绝待,犹非可说是真或非真,如何还有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 根与尘中间,各无真实性。所以须依倚,互立如交芦。结缚解脱因,是一原不异。结缚就为凡,结解即成圣。
= 瑛解:根、尘中间,无有各自独立,真实之性,是不能独立之故,势必互相依倚,有若交芦,虽有二相,实无二体。结解惟在六根。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而成圣。同所因,因即依也。若结若解,同依六根更无他物。无二路者,六根结则为凡,趣生死路;六结解则成圣,趣涅槃路;生死、涅槃惟在六根,结解更无别路,故圣凡亦惟在六根,向背无二路也。
= “中间无实性”:既然内根、外尘皆不可得,所以于根尘相接、中间所产生的识更加无实体性可得。
= “结解同所因”:“结解”,结缚与解脱。“所因”,所依。凡夫之为结所缚、与圣人之得解脱诸缚,同是依于六根。
= “圣凡无二路”:成“圣”成“凡”并“无二路”,俱依六根;若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即成圣。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 试看交芦性,是有还是无。有相无实体,非有亦非空。迷于空有见,就是无明本。不立空有见,当下即解脱。
= 瑛解:汝且观察交芦中性,为有耶?为空耶?若言其空,芦相宛然;若言其有,中无实体,故曰空有二俱非;即非空非有也。根、尘,见、相二分之性,亦复如是。迷晦即无明,迷即迷之为有,晦即晦之为空,此句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晦,为结缚,为凡夫,为生死。发明便解脱,发明非有非空之理,此句乃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若不立空有二种知见,即是发明,是解脱,是圣人,是涅槃。
=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交”,交芦。你观察交芦中之性,则知空与有二者俱非。
= “迷晦即无明”:迷其为有、或晦其为空,二者皆是无明。亦即;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与晦,即是结缚,是为凡夫,即堕生死法。又,此义亦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 “发明便解脱”:开发本明,离于空有,便得解脱。
(huì) = 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la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昏暗[dark]/掩蔽;隐秘[hide])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 结由次第成,解亦有次第。六结既开解,一亦无所立。欲解生死结,当择圆通根。由一门深入,可速成正觉。
= 瑛解:结解同所因,结之与解,同因六根,今欲解结,必因次第而解,以是结本次第结成,从真起妄,妄有六结。若欲解结,必须从粗向细,次第而解,六结解尽,五阴破除,五浊澄清矣!喻脱衣,从外向内,脱了第一件,方见第二件,故云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者:对结相之六,而说结元之一,六结既解,则六结之相不有,一巾之名,亦不复立。解结当于六根之中,选择圆通本根,如前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须选择,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许出流,出流是背觉合尘,此根即结缚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脱之元。
= “解结因次第”:欲“解”缠“结”要“因次第”(要照次第)
= “六解一亦亡”:“六”,六结,喻六根。“一”,一中,喻一真。六妄之结若解,则一真之名亦亡。以既无妄,何必立真?
= “根选择圆通”:所修之“根”须“选择圆通”之根。
= “入流成正觉”:“入流”,入闻性之流。(此非指须陀洹之“入流”。)
六解一亡 = 据楞严经卷五载,佛陀尝以一宝花巾比喻涅槃,花巾绾六结,而以六结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根聚集而现生死。然生死与涅槃乃由对待而感之二者,故若解生死之六结,则涅槃之一巾亦随之不存。
圆通 =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 第八含藏识,微细最难测。无明辗转熏,成生死暴流。全真却杂妄,恐迷妄为真。故于权乘中,不轻为人说。
= 瑛解:前示从根解结,根性即是识性,识性亲依如来藏,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此云含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亦名阿陀那识,此云执持,以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以及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此识即如来藏,受无明熏,转如来藏,而成识藏,即第一卷,佛判二根本中之真本,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其体渊深莫测,微细难知,二乘不能究其源,等觉未能窥其际,故曰微细。习气即无明种子,展转熏变,妄上加妄,渐起诸结,而成生死暴流,以习气种子熏变,能引生诸趣,生死流转,故如暴流。识是真妄和合,其体全真,不过参杂无明习气之妄。若说是真,恐其迷妄为真,而起增上慢心,无量劫来生死本;若说是妄,恐其迷真为妄,反致向外驰求。故我于权小教中,不轻为人开示演说者此也。
= “陀那微细识”:“陀那”,全名为阿陀那,梵语Adana,义为执、执持、或执我。此为第八识之别名。
=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真”,指此阿陀那识之体全真;“非真”,指阿陀那识所现之相实非真,并非真相,而是循业妄现。所以,阿陀那识的“真非真”,也就是所谓的“真妄和合”(但此“真妄和合”一词,依本经而言,实是假名、方便之词)
/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pù) = [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瀑流/暴流 = Ogha,为烦恼之别名。旧译暴河。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亦然,可漂失吾人之善德善品,故称为暴流。诸经中以暴流喻烦恼时,通常分为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等四种。

陀那识/阿陀那识 = Adana,新译家将之意译作执、执持、执我,并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旧译家译作无解,而以之为第七识之别名。
为第八识之别名
因阿陀那识为执持感官、身体,令不坏之根本识;且执持诸法之种子,令不失;复因其执持自身,令结生相续,故称执持识。玄奘、窥基等法相宗新译家,认为阿陀那识执持善恶业之势力及有情之身体,令之不坏,故以其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别名。
为第七末那识之别名
因阿陀那识执持种子及有情之身体;而末那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并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二者所代表之意义实系相同,故地论宗、摄论宗、天台宗之旧译家以阿陀那识系执持阿赖耶识为自我之第七末那识之别名。又有将此识译作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烦恼识、染污识等。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 相见同自心,却以见取相。本来无幻法,因妄成诸幻。不可存心求,真正非幻法。非幻对幻言,无幻无非幻。
= 瑛解:良由一切众生,不悟见、相二分,惟一自心,妄以能见之见分,妄取所见之相分,名曰自心取自心。取字,即结缚之源,遂于本来无幻法中,妄成一切幻法;幻者虚幻不实,如现前身心世界,人相法相,纷然杂陈,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无有真实,苟能达此,则返妄归真,亦复无难,但要不取便是。不取二字,即是下手工夫,亦即解脱之本,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外尘之境,旋转六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非幻之法,尚且不生,一切幻法,云何而得安立耶?
= “自心取自心”:众生以愚迷颠倒,而以自心之“见分”取自心之“相分”。(此处之“心”指八识心)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 既无非幻法,幻法自不立?譬如妙莲华,花果同时现。又如坚金刚,为百宝中王。无修而幻修,修如幻定慧。
= 瑛解:是字指根性法门,名为妙法门。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此圆顿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该彻,不可思议,喻如莲华,方华即果,因果不相舍离,又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根性随缘不变如之。金刚者,金中之刚也,最坚利,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他。王者自在之义,处染不染,不落于有为;在净非净,不泥于无为;染净一如,空有不滞。宝觉,即真心之异名,前云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此心即圆湛不生灭之根性。三摩提此云等持,定慧平等任持。由此定慧等持,次第解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所谓诸幻灭尽,觉心不动,证入圆通,得住首楞严三昧。
莲花/莲华 = 为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味香色美,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印度古来即珍视此花。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所述,天地开辟之始,毗湿笯(Visnu)之脐中生出莲华,华中有梵天,结跏趺坐,创造万物;又毗湿笯及其配偶神皆以莲华为表征,或以莲华为多闻天(Kubera)之七宝之一。佛教亦珍视之,如佛及菩萨大多以莲华为座。据入大乘论卷下载,十地之菩萨系生于摩醯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又后世佛、菩萨等像,大多安置于莲华台上;莲华亦常作为供养佛、菩萨之具。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如幻三昧 = 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 只在弹指间,超过无学位。从根解结教,是最胜教法。十方并三世,一切薄伽梵。皆由此门修,直入涅槃城。
= 瑛解:前文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能于弹指顷,超过无学之位,但解三结,已齐无学,何况寂灭现前,乃至得成无上知觉乎?此从根解结之教法,是最胜顶法,非其他教法所可比。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诸佛。一路者,三世诸佛,共由之妙修行路,涅槃独取,万德毕备,二死永亡,无余大般涅槃。此门字,但指修门。
= “一路涅槃门”:此为十方如来所共由的妙庄严路,由此而直通无上大涅槃之门。
一弹指 = Acchara,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为古代印度所盛行表示虔敬、许诺或警告之风俗。一弹指,即弹指一次所需之时间,系诸经普遍用来形容极短暂之时间。又作一弹指顷。然诸经论所举一弹指之长短各异,俱舍论卷十二谓一弹指有六十五刹那。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则谓六十念。处处经谓一弹指之间有九百六十生死。大安般守意经序谓一弹指之间心有九百六十转。戒疏卷二下谓,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谓,四百念为一弹指,一万二千弹指即一昼夜。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薄伽梵 = Bhagava/bhagavant,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哦缚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
一路 = 路,能通之义。谓诸佛如来,离于生死,入大涅槃,无不皆以首楞严大定而为正路,舍此则无由而入。

#K3叙性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 这时阿难以及大众,听了佛陀无上的慈悲教诲,宣说以后,又再糅合精义,出以讽颂,真是言言金玉,句句珠玑,妙理清彻,使人心开目朗,叹前所未有。
= 瑛解: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指十方诸佛,同言结解唯根,更无他物。如来指本师释迦,重为详释。皆是无上大慈心中,流出了义教诲。祗夜此云重颂,又云应颂,应长行而颂也。伽陀此云孤起颂,又云讽颂,讽美而颂也。杂者和杂,糅者糅合,即应讽和合,前后照应,文回织锦,义走盘珠,精谓文华精彩,莹谓句法莹明。妙理者,圆湛不生灭之理性也。其理清净,纤尘不染,如莲华;其用明彻,五阴顿破,如金刚。谛聆之下,心目开明,即心眼洞开,彻见根性,即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修证,即是了义,已不复疑。
= “祗夜伽陀,杂糅精莹”:“祗夜”,重颂,即于经文长行(散文)之后,再以韵文把前面长行的要义重述一遍,这重颂有两个作用:一、便于记诵、受持,因为颂体字数一定,梵文的原文又有押韵,读来音调铿锵易颂;二、让听法者再把如来所开演的经义重点,复习一次。“伽陀”,孤起颂,即于颂文之前,并无长行。又,有些颂文中所开演的意义,是在前面经文长行中没有的,这种颂文,其形式上虽是重颂(祗夜),而实质上却是孤起颂(伽陀),所以下文说“杂糅”,其义就是指此而言;以佛在上面的颂文中所开演的,虽大部分是前面长行中已说,但还有很多重点是长行中没有的,例如“六解一亦亡”那一段,及“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等皆是。
= “心目开明”:“心目”,即心眼,亦即是道眼。心眼开明,即见法清明,得于正解,乃至胜解。
岐夜/祇夜经/祇夜 = Geyya之音译。其意为诗歌、歌咏。旧译为重颂、重颂偈。新译为应颂。意指在经典前段以散文体叙说之后,再以韵文附加于后段者。因其内容与经文相同,故称重颂、重颂偈或应颂(与经文相应之颂)。乃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伽他/偈佗//伽陀 = Gatha,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
(róu) = 杂饭[mixed rice](混杂;混合[mix]/混合,使混合[mingle])
(yíng) = 珠光的光采[gem lustre](光洁透明[sparkling and clean]/似玉的宝石[jade-like stone]/装饰[adorn])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H3绾巾以示伦次
= 六解一亡。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 阿难再度顶礼,然后合掌当胸,无限诚敬地向佛陀说:我现在虽蒙佛陀以无遮大悲,开示性净妙常,以真实语,所说的妙法章句。
= 瑛解:阿难谢前。合掌顶礼,仰白于佛:我今闻佛,以平等无遮大悲心。性即根性,根性为众生本觉真性,此性不属于有为,不属于无为,离相清净,曰净;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其用微妙,曰妙;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法身常住,曰常。此约所诠言之,真实法句,乃指能诠,长行偈颂,皆是如来真语实语。
= “无遮”:“遮”,遮限。无遮限,即无分别、无限制,指于布施会中,对一切圣凡、道俗、贵贱等一切人,平等同施,不论于才施、或法施皆然,此种布施法会即称为“无遮会”。
(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掩蔽[hide from viewcover])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 但是心里仍不明白,六解一亡的真义,如何是舒解结缚的伦次。惟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愍会中大众及将来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积生虚妄习气,荡除深沉细垢。
= 瑛解:此承上,虽闻如来真实法句,心中犹未能通达,如何是六解一亡之义?如何是舒<解也>结伦次之义?伦者伦类,次者次第。以此二义,犹未彻底明了,惟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愍现前斯会,及与将来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根中积生虚习,以及无明,深沉细垢。
(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条理,顺序[order])
伦次(lún cì) = 次序、等第。
(dí) = [washclense](除,清除[clear away])

#I1巧立喻本
#J1元依一巾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 佛陀听了阿难的启请,立即于师子座上,挽起里衣,收敛大衣,将七宝几案,拉至座前,伸手拿起几上夜摩天所献的华巾。
= 瑛解:阿难求示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二义。即时即阿难求示之时,如来在师子座,整理涅槃僧,此云里衣。敛者收也,僧伽梨,此云大衣。揽七宝几:此几有七宝所嵌,引手于几,取劫婆天此云时分天,即夜摩天;所奉华巾,乃宝叠华,织成之巾。
= “劫波罗天”:亦即夜摩天,又译为焰摩天、炎摩天、或时分天。
涅槃僧 = Niva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停止[stop]/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整肃;整理[screw up])
(lǎn) = 执,持[hold](总揽<全面掌握>;一把抓[monopolizedominatetake on everything]/搂,拥抱,围抱[take sb.into ones armsembrace])
引手(yǐn shǒu) = 伸手[stretch one's hand]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J2绾成六结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 当着大众,绾成一结,示阿难说:这叫做什么?阿难及大众,同声敬答:这叫做结。
(wǎn) = [wear](盘绕,系结[tiecoil up])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 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再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与大众又答:这也是结。
(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 于是佛陀,依次绾叠华巾,共成六个结,每成一结,都持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等,也照样一一回答佛陀,这名为结。
= 瑛解:叠华,西域贵重之物,织以成巾,价值无量。又为天人所奉,更足宝贵,佛以叠华,喻如来藏性,巾喻藏性随缘,成阿赖耶识,从真起妄,辗转相依,妄成六结,喻一巾绾成六结。一一结成,皆问阿难,要自审自答,自明结之伦次,虽同是结,不无次第,即伦类次序也。
六结 = 比喻六根。据楞伽经卷五载,佛陀以一宝花巾比喻真性,花巾绾六结,而以六结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表示根本虽一,然由妄相乃分别生起六根。
(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酬答,报答[reciprocate]/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 佛告阿难:我首次绾巾,你说是结,这华巾本只是一条,第二第三次绾巾,你们为什么仍然名为结呢?
= 瑛解:此段故问,以示结同。
(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 阿难回答佛陀说:世尊!这宝华巾,由织缉而成,虽本一体,依我的想法,如来一绾,就成一个结,若作百绾,就是一百个结,何况这条华巾,只有六个结,尚不到七,也没止于五数,如来怎么只许首次绾巾名结,第二第三,不得名结?
= “叠华巾”:宝叠华织成之巾。
(jī) = 把麻搓成线。(继续[continue]/古同“辑”,修整。)
(zhī) = 织布,制作布帛的总称[weave](编制,组成[knit]/布帛,织布机上的丝[cloth and silk])

#I2分答二问
#J1答六解一亡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 佛告阿难:这宝华巾,你知道原本只是一条,我六次绾结,名有六结,你细审观察,未绾结以前,巾体是同,一亦不立,何来六结之名;既绾结以后,因结成异,六相分明。
= 瑛解:此宝华巾,未结之先,一之名尚不可得,岂得有六?是谓至同;既结之后,六之相已定,不复见一,是谓至异。佛令谛审观察,既知由同成异,自可除异还同。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chá) = 观察;仔细看[examinelook intoscrutinizeobserve](明察,知晓[observesee clearly]/分辨[distinguish])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 你的意思如何?我首次绾成结,名第一结,于是次第而成六结。我现在欲将第六结的名称,换成第一结可以吗?
= 瑛解:前五句示有次第,后三句故意难问,令辨可否。谓吾今欲将第六名,首尾相换,成第一得否?佛意以性中相知,故诘其能互换否?
= “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我现若想把最后打成的这第六个结,倒过来把它称为是第一个结,这样能成吗?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 阿难说:六个结若皆存在,这第六之名,终不是第一,纵然竭尽我历生的聪明才辩,也不能使这六结的名次错乱。
= 瑛解:六结未解,次第分明,故第六终非第一。佛欲将六作一,问我定其可否?纵使我历生多闻,尽其聪明慧辩,如何能令有次第者,而成无次第,一六乱名也?
= “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纵”然“我”经“历”多“生”、竭“尽其”一切巧言“明辩,如何”得“令是六结”搅“乱”其“名”称及次第?
(lì) = 经过[go throughexperienceundergo](行;游历[travel through]/审视;察看;推算[examine]/逐一;逐个地[one by one])
(biàn) = 辩论,申辩[arguedebate](分别,辨别。通“辨”[distinguish]/有口才,善言辞[adept at talk])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 佛说:你说对哪!六结虽然不同,若返观绾结本因,原是一条华巾所造。然一既成六,一不可见,六不可乱,要使它错乱,终不可能。
= 瑛解:六结次序不同,循者顺也,顺顾结之本因,元因一巾所成,欲令次序杂乱,终不得成,而一相岂能复见哉?
=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虽然六结同是一巾所造,但法如是故,既已成结,再要任意乱其次第,也是不可得了。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 你现在的六根,也是这样,没有缚结以前,原是一体,本没有异同;缚结以后,各有界限分隔,所以眼不能闻,耳不能见,从完全相同中,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差异。
= 瑛解:则汝六根,亦复如巾结者是也。根性本体,未结之先,一相尚不可得,何处有六?此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既结之后,六相分明,不可少乱,此毕竟异也。
= “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于“毕竟同”之体“中”,由于自心无明妄想之因缘缠结,而“生”出“毕竟”相“异”之用。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 阿难!你一定不喜欢将一条华巾,绾成六个结,希望我还这华巾的本来面貌,那又要怎么做始得呢?
= 瑛解:我绾巾已成六结,汝必嫌此六结各异,不欲其成,愿乐一巾元同,依旧成一,复云何得?
= “汝必嫌此六结不成”:“嫌”,嫌恶,讨厌,不喜欢。“六结不成”,希望六结不成。此谓,你如果实在不喜欢这六结,而希望它们不成就,不存在的话。
= “愿乐一成”:“一”,一巾。而愿意且喜欢原来的一巾仍然能得恢复、成就。此比喻:你若实在厌离根结,而欲成一心清净解脱。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嫌隙,仇怨[suspicion])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
= 阿难敬答:这些结若是存在,每结皆有一定的名称,一定的位置,如以一作六,或以六作一,必然是非敌对,于中自起此结非彼,彼结非此的争论。
= 瑛解:阿难言:此六结设若存在,彼此各有定位,一六亦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则是非锋起,如刀兵相斗也。于中自然生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彼此二字,即一六也。
= “是非锋起”:是与非之诤论如刀锋而起。以如是之诤论能伤人,尤其是能伤人之慧命,故喻如刀锋。
(fēng) = 刀、剑等的尖端或锐利部分[the sharp point or cutting edge of a knifeswordetc.](泛指器物尖锐犀利的部分[point])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 如来今日若总解却,结既不存,自然再没有彼此,第一的名尚且不可得,那里还有六呢?
= 瑛解:如来今日,若将六结,从六至一,总为解除,结全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巾,何以故?一巾原对六结立名,六结既解,一亦不立。一既不立,六云何成?
= “若总解除”:“总”,完全。这些结如果全都解除。
(zǒng) = 聚束;系扎[tie into a bundle](总括;概括[summarizegeneralize]/皆;一概[all]/全部,全面[generaltotal])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 佛说:阿难!六解一亡,也是如此!根中六结,若总解除,真体自然显现。
= 瑛解:佛言我先说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亦复如此巾结无异。根中六结,若总解除,真体自显,一亡二字,非真体亦亡,真体本来,非一非六,所亡者,乃对六说一之一,此一六俱妄,乃属对待法故可亡,真体绝待,故不可亡也。

#J2答舒结伦次
= 舒结伦次。
#K1示结之伦次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 众生真体,本来清净,由于你无始以来,心性狂乱。致产生妄知妄见的功能,又执着心外诸法实有,于是以妄逐妄,念念相续,劳虑愈转愈深,终而产生尘劳的状态,也像前绾华巾,次第而成六结。
= 瑛解:由汝自从无始,心性狂乱:心即清净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无明,一念妄动;乱指三细,扰乱于真净心中,此第一结成。知见妄发者:即黏妄所发之知见,属智相,见境界相,不了心现,妄执心外实有,能所二俱成妄,妄上加妄,念念相续不断,故曰发妄不息,属相续相。此二属法执,第二、第三两结成。劳见发尘者:劳虑转深,执取相、计名字相,此二属我执,妄见我及我所,发现尘劳,有世间相,此即身、心、世界,属后三结成。六结伦次如此,历历可辨,次第相生也。
自性/心性 =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 譬如有人,瞪眼直视虚空,视久必觉疲劳,眼睛模糊,视线不清,于清湛的空中,有狂华飞飘,这是眼睛疲劳所见的劳相,原是精明的见中,无因乱起,因此;这能见与所见,两皆是妄。
= 瑛解:譬如有人,以目直视虚空,瞪之既久,眼目发劳,为劳见,则有狂华为劳相,于澄湛空中,精明见中,无因乱起,能见所见,二俱成妄。
= 成观义贯:“如”过“劳目睛”成为见病,“则”妄见“有狂”乱纷飞之空“华”相出现,“于湛”然“精明”之主体上,彼等空华犹似“无因”而“乱起”乱灭。
(jīng) = 眼珠[eyeball]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精明 =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以至有情的生死涅槃等等,也是这样,都是从真起妄,由狂劳颠倒所产生的空花而已,全是虚幻,无一是真实的。
= 瑛解: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即尘中六、五两结。生死,有身根方有生死,此当第四根结。以上均属界内,人执范围。涅槃属界外,法执范围,此当第三、第二两结。皆即狂劳:狂劳指无明业相,属第一结。
= “皆即狂劳颠倒华相”:“皆即”是“狂”心“劳”病所见之“颠倒”空“华”之“相”。

#J2答舒结伦次
#L1先授舒之方法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 阿难敬问:这种因疲劳而产生的劳见,既然像一巾所绾成的六结,但是要怎样才能解除呢?
= 瑛解:此劳,即指狂劳,颠倒所起之华相,由一至六,同名为结、自当解除。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 如来先伸手,拿起打结的华巾,拉拉每结的左端示阿难说:这样解得开吗?佛陀再单扯结的右边复问阿难:这样解可以吗?阿难说:也不可以,世尊。
= 瑛解:如来将所结巾,左右各牵,俱问阿难,如是解不?阿难俱答佛言:不也,世尊。左右喻空有二边,凡夫著有,长沦生死,固不能解除诸结;二乘滞空,永晦涅槃,又安能得证圆通?
(piān) = 不正,倾斜[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假借为“遍”。普遍[allovereverywhere]/旁;一方[side]/倾侧[inclinetilt]/偏袒[be partial to and side with])
(qiān) = 牵牛。引申为牵拉[pulllead along]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 我现在用手左拉右扯,皆不能解结,你想想看,到底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开这个结?阿难说:世尊!应该从结心下手分解,自然就可解开了。
= 瑛解: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且设想方便,云何可令解除成功?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之中心,一解即便分散。结心喻中道,须依中道了义之修法,六结可除也。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
= 佛嘉许阿难说:对啦!要想解结,当从结心下手。
= 瑛解:此印证必用中道。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 阿难!我所说的选择最圆通的根,一门深入,从根解结,直至成佛之法,也是从因缘生,但不是指世间四大和合,产生各种变化境相的粗浅因缘,而是泛指世间,出世间的染净诸法,皆不出因缘,如来遍知一一本有的因,各随所遇的缘,产生凡圣十界染净诸法。
= 瑛解:以上我说,选拔圆根,一门深入,从根解结,直至成佛之法,此亦从因缘而生。惟是此种因缘,是微细因缘,但不循外境,返照内心,即以圆湛不生灭性为因,次第解结修证为缘,复本心源,究竟清净,非取世间,四大和合,发明诸变化相之粗因缘也。世出世法,法字双用,世间六凡染法,出世间四圣净法,皆不出因缘。世间法以业识中,本具有漏种子为因,宿世所造善、恶、不动,业行为缘;出世法,以自性本具,无漏种子为因,今生所修谛、缘、度等为缘。如来一一知其本有之因,各随所遇之缘。出生染、净十界诸法,此即随心应量,循业发现也。
= “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我”以上所“说”的从根解除而达圆通,乃至成“佛”之“法”,系“从”最胜上之“因缘”(本源心地)而“生”,然此胜因缘“非”同凡小“取”著“世间”虚妄“和合”而生之“粗”劣之“相”。
=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来以自觉圣智而开发明了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了知其本起之因(此即如来藏,为一切法之究竟本因),众生依此本因,而各随其所遇之缘,出生十界依正、染净一切法。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 甚至恒河沙数世界之外,雨滴之微,也知其数量,眼前的种种如松何以直棘何以曲鹄为何白乌为何黑,我皆知来由。
= 瑛解:不惟能知十界总相,如是乃至,情与无情,微细别相,即恒沙界外,甚远之处,天上所下,一滴一滴之雨,亦知若干头数<即多少滴数>;现前种种植物,松何以直?棘何以曲?举二该余,以及动物,鹄何以生来是白?乌何以生来是玄<黑也>?一一皆了元由,即知其各命由绪。
=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如是乃至”即使是“恒”河“沙”数的世“界”之“外”的处所,其“一滴之雨”水,诸佛如来以其智“亦”能如实确“知”其“头数”(滴数)
界外 = ‘界内’之对称。即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外之国土。三界乃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于此三界外,尚有诸佛菩萨之净土,此即称为界外。
(tóu) =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head](件,桩[piece]/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
(sōng) = 松木[pine]
(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hú) = 鸟名。指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swan]
(wū) = 鸟名,乌鸦[crow](浅黑色[blackdark]/怎么[how])
(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寂静;清静[quiet])
元由(yuán yóu) = 原由。事情的起始和原因。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 佛的智慧如此,所说决没有差错,所印许的,决定正确。是故阿难!你当确信选根的重要,随你心之所喜,于六根中,选择最圆通的一根,一门深入,根结若除,尘相自然消灭,妄惑亦空,超绝对待的真心,也就自然显现了。
= 瑛解:是佛智圆照法界,无法不知之故,随汝心中详察,选择六根,最圆之根,依之解结,以初心下手,心无二用,力当专一,故前敕选一根,但能于此一根中,六结若能尽除,则粗之尘相,自然先灭,即细之诸妄,亦自销亡。妄净真纯,惟一绝待真心,到此则彻法底源,一真一切真,无妄可对;不真即是妄,故曰不真何待?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L2后示舒之伦次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 阿难!我现在问你,这条华巾,现有六个结,六结可以同时解开吗?阿难说:世尊!不可以,因为这六个结,是依次绾成的,也须要次第而解,六结虽同一体,但绾结不同一时,现在怎么能同时解开呢?
= 瑛解:佛问阿难:此巾六结现前存在,同时解萦,萦即结也,能得同时解除不?阿难言:不也,世尊。六结虽然同是一巾之体,结时乃有先后次第,不是同时,则此结欲解之时,亦须次第而解,云何可以同时而除?
= “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六结现前”,即现前的六结。“萦”,缠、结。这现前的六个结,如果同时去把它们解开,能不能在同一时间内都解除呢?
= “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同体”,指同一个巾体。这六个结虽同是一个巾体,但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结成的。
(yíng) = 回旋缠绕[coil](弯曲[bend])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
= 佛说:解六根的结缚,也是如此,这根结若解,就证得人空,除却我执,及至空性圆明,破除法执,就不受法缚,成法解脱;既证我法俱空,空念亦空。
= 瑛解:佛即印证之曰:喻既如是,次第解结可以还巾,六根解结之法,亦复如是。按逆流解结次第,于此根中,先解三结,尘亡根尽,根结已解,一根解除,其余五根,三结皆除,所谓一解一切解。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者:此中含二结,空性而得圆明,便成法解脱,反观涅槃,亦复如幻。解脱法己,俱空不生者:上句即已破法执,不为法缚,此法即所修证人、法二空,涅槃之法。解脱法已,依旧回光照性,俱空之境,亦复不生,解除最初生起之第一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空性 = Sunnata,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证得“人空”之后,若上上增进,则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圆明,无空相可得,即证“法空”,亦即“法无我”,而成就法解脱。“法解脱”,即是于法解脱。此所谓“法”者,一切法也,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十法界、凡圣、染净一切法;此为菩萨所证及所行之境界也。菩萨得法解脱已,即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故得遍法界虚空界,游诸佛土,度脱众生,成就甚难稀有、不可思议之事。
=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俱空”,指人空及法空之二空。这又是更高一层次的证悟:菩萨在得法解脱,证得法空之后,又更进一步,证得人空与法空二者俱是无有自性,本不生,亦即所谓“二空亦空”。这也是《大般若经》所说的“第一义空”,或“第一义谛大空”。

三空 = 依所执而分空为三种。
人空/我空
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皆无自性,不见我体,称为我空。
法无我/法空
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称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称为法空。
俱空
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契于本性,称为俱空。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 就名菩萨从三摩地中,证得无生忍,见与见缘,并诸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不但生死染法如此,菩提涅槃,也是如此。
= 瑛解:以上所说,从根解结修证,六结解尽,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即偈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者,是也。
菩萨 = 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H4冥授以选本根
= 二十五圆通。
#I1阿难述悟礼谢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 阿难以及大众,蒙佛陀这般慈悲的开导,对于解结次序,能照见根性的妙智,可证法忍的妙理,虽尚没有亲修亲证,但已融会贯通,再无疑惑。
= 瑛解:阿难及在会大众,承蒙我佛,开导指示,选根逆流,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已得慧觉圆通。慧觉、即照根性之妙智;圆通、即证法忍之妙理;虽未真修亲证,今已决定明了,得无疑惑。
/疑惑 = Vicikicch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 于是同时合掌顶礼,恭敬地向佛陀说:我们今日,身心皎然,畅快通达。
= 瑛解:皎然,即心目开明,照了无疑。今教从根解结,则曰: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快者畅快,明白通达,故得无碍。
(jiǎo) = 洁白明亮[white and bright](清楚;明白[clearplain])
(kuài) = 高兴,痛快[pleasant](动作迅速,与“慢”相对[fastquickrapidspeedy])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p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I2请示圆通本根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 虽又悟知一门深入,六根齐销的至义,但仍不知那是圆通的本根,无从起修。
= 瑛解:前阿难答佛,解结之文,有云:若总解除,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是已悟知,一六亡义。虽复二字,意以此义虽复悟知,然犹未能了达圆通本根,无从起修,虽知无益。
= “然犹未达圆通本根”:“然犹未达”何根才是“圆通”之“本根”。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 我们飘零生死苦海,流落六道,累劫以来,何异孤儿,沦落他乡,何敢奢望,与佛陀为兄弟;现序列天伦,已出望外,今又从佛出家,常随左右,实如失乳的婴儿,忽遇慈母。
= 瑛解:我辈:是阿难指一类有学之机。飘流生死,零落诸趣。积劫孤露:谓过去历劫之久,舍父逃逝,犹如孤儿,无倚无靠,飘流生死,不得涅槃,何异露宿,无托无归。今得人身,未堕恶趣,已属可幸!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者:何敢心思,何敢念虑,与佛为兄弟,今则参预佛之天伦,实出望外,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伦;君、臣、朋、友,以义合者,曰人伦。阿难为佛堂弟,得预佛之天伦,此更可庆幸也!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者:久在飘零,未沾法乳,以失乳之儿,命若悬丝,今已从佛出家,常随不离,饱尝法乳,则慧命可续,如遇慈母。
=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何心”;“何”,怎么。怎么敢如此存心?“何虑”,怎么敢这样想?“预”,参预。“预佛天伦”,即成为佛之法眷。这不单指因为阿难是佛在家之堂弟而言;此所谓“天伦”盖广含佛之一切出家法眷而言。
(bèi) = 百辆车[a hundred carriages](某类人[people of a certain kind]/世;辈分[generation]/群,队[group]/等级;类别[classsort])
(líng) = 下雨。指落细雨[rain](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降落[falldrop]/零碎,零散[odd]/凋零,凋落[wither])
飘零(piāo líng) = (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faded and fallen]/比喻身世不幸,生活无依,四处流浪[alone and with no one to depend on]
孤露 = 孤者孤独,无父母也,露者露出,无覆我者也。
(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in advancebeforehand]/参与。通“与”[take part in])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 若能因此幸运的际遇,得证菩提道果,方不辜负此生。现在既已恭闻平常不开演的密法,果能从闻、思、修,由根解结,则正定可入,法忍可证。若仍和从前一样,循文逐义,徒守知解,不求行证,那与未闻,有何差别?
= 瑛解:若复因此,奇逢幸遇,师资际会,果能依教修习,菩提道果克成,可谓无忝所生,不负所遇。所得密言:即常不开演之法,佛为演说,今亦得闻,果能从闻、思、修,由根解结,则三摩可入,法忍可证;倘若还同昔日,本以文字会悟,徒守知解,不加行证,则徒闻无功,与未闻者,无有差别也。
=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如果由于此首楞严大会之因缘际会,而令菩提道得以成就,如是即十分庆幸。
= “所得密言,还同本悟”:“本悟”,指昔日依文解义之解悟,非于深理之真悟。此言,反之,若今日所闻得之无上密因之法言,还是与往昔一样,只是依文解义之解悟,而不能真正悟入。
(jì) = 两墙相合之缝[joint of two walls](边缘[edgeborder]/时候;时机[occasion])
(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时机[opportunityoccasion])
际会(jì huì) = 遇合、适逢其时。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 惟愿如来,垂大悲心,惠示我秘密严净的妙法,完成如来究竟教诲的最后开示。阿难说完以后,再次五体投地向佛陀礼拜,然后退回本位,心中默默的祈祷,希望佛陀不必显说,愿能密授。
= 瑛解:惟愿如来,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严净之法,此即求示圆通本根。退藏密机:退即退归本位,藏者藏诸心,而不形于口,心中默祷,是谓密机,望佛冥授,亦不必显说,此属意请;而佛大智鉴机,应其密请,故不自说,遂敕二十五圣,各说法门。
= “惠我秘严”:“秘严”,秘密严净之法门。以依如来密因,故是“秘”。以依圆通根,返闻自性,逆流断惑,此为了义之修证,非著相、不离染著之修,故是庄严清净之法。
= “退藏密机”:“退”归本位,隐“藏”其“密”求如来加持之动“机”而不明言。
= “冀佛冥授”:“冀”,希望。“冥”,暗中。希望佛暗中以神力加持而传授。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机巧;机灵灵巧[swift]/计策,计谋[plan])
密机(mì jī) = 秘密的机谋。
密机 = 即堪于受教以修秘密真言之根机。
(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I3佛敕诸圣各说
#J1佛问诸圣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 佛陀大智明照,洞悉阿难心意,所以先不自己明说,只先使会中二十五位圣者,各说自己的证果经验,当时世尊普告大会中所有大菩萨及漏尽大阿罗汉说:你们菩萨及阿罗汉等,在我佛法之中,勤苦修行,都已证得无学圣位。我现在问你们,最初是依何法而发菩提心,悟知十八界中,谁是圆通的本根,依何法起修而证入三摩地。
= 瑛解:尔时,即阿难意请之时,世尊知其但求冥授,故不显说。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已回心大阿罗汉,非定性声闻之众。佛语之曰: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佛法之中,是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在我佛法之中,得成无学之位,此无学,非独指罗汉,菩萨亦称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者:佛不问各人所证,但问最初发心者,以因地心,为起修之根本故。悟十八界,谁为圆通?又问从何法,为最初下手,起修之方便,然后得入三摩地。
= “生我法中”:诸菩萨与阿罗汉,于佛法中得证法身,犹如于佛法中出生一般,故佛说“生我法中”,以佛及法,如父如母,能出生三乘贤圣之法身故。
=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当你在因地(初发心)修行时,得以开悟;在这十八界中,以哪一个法门,对你来讲,最为圆通?这“十八界”,实包涵二十五门,即于十八界中还涵盖七大。以理而言,此二十五门乃遍该诸法,头头是道,法法皆圆,法法皆通,故诸圣系随各自之因缘而修不同根,皆证圆通;至于佛世尊则于二十五门无一不修,无一不圆通。
大菩萨 = 指深行之菩萨。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十八持/十八界 = Attharasa-dhatu,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法界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效用

二十五圆通 = 谓诸菩萨、声闻证悟之二十五种方法。圆通,圆满周遍,融通无碍之义。盖众生之机缘万差,故得圆通之法亦各不同。二十五,谓六尘、六根、六识及七大。
二十五圆通
圣者
六尘
声尘
憍陈那
色尘
优波尼沙陀
香尘
香严童子
味尘
药王、药上菩萨
跋陀婆罗
摩诃迦叶
五根
眼根
阿那律陀
鼻根
周利槃特伽
舌根
憍梵钵提
身根
毕陵伽婆蹉
意根
须菩提
眼识
舍利弗
耳识
普贤菩萨
鼻识
孙陀罗难陀
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身识
优波离
意识
大目犍连
七大
火大
乌刍瑟摩
地大
持地菩萨
水大
月光童子
风大
琉璃光法王子
空大
虚空藏菩萨
识大
弥勒菩萨
根大
大势至法王子
耳根
观世音菩萨

#J2众说本因
#K1诸圣略说
#L1六尘圆通
#M1陈那声尘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 憍陈那等五比丘,首先从座而起,向佛陀顶礼之后,自述证道过程说:我从前在鹿野苑及鸡园两地修行,佛成道后,先来化度我们,三次为我等说苦道四圣谛法,我于佛的言教中,彻底明白四谛的至理。
= 瑛解: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之后,说法度生,为我等三转四谛法轮,我于佛音声之中,悟明四谛之理。佛借音声以作佛事,我于音声而得开解。六尘应以色尘为首,今以声尘居先,后以耳根殿后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也。
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憍陈如 = Anna Kondanna,佛陀于鹿苑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憍陈如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又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教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
五群比丘/五比丘 = Panca-vaggiya bhikkhu,乃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悉达多太子踰城出家,其父净饭王大惊,乃遣使追还,然因太子发心坚固,王乃从王师中选出憍陈如等五人,伴随侍奉太子学道,此五人遂与太子共修苦行。太子以六年苦行,未能达到解脱,故放弃苦行,于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牧羊女乳粥之供养,憍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离开太子,赴鹿野苑苦行林继续苦修。释尊成道后,因念此五人,当先度脱,故至鹿野苑为说四圣谛、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令得法眼净。五人之中,憍陈如与阿说示为释尊母系之亲属,余三人为释尊父系之亲属。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Saranga-nath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鸡园/鸡寺/鸡雀寺/鸡林精舍/鸡雀精舍/鸡头末寺/鸡摩寺/鸡园僧伽蓝/鸡园寺 = Kukkutama,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Pataliputta),系阿育王所建。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 当时佛问比丘,谁已得解,惟我最先解悟,如来为我印证,并为我命名为阿若多(意为初解),我所悟解的是什么呢?就是悟知声音是缘生法,声相虽虚妄不实,而性常真,为妙觉明体,密而无形无相,用则周遍法界,于是我以音声,为本修因,证阿罗汉。
= 瑛解:佛问比丘解不?我初称解。如来印证我,最初解,即命名为阿若多,此云最初解。音之所以称妙者,悟声尘乃是缘生之法,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为妙觉明体。其体秘密,无形无相;其用周圆,遍照法界。我于音声,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罗汉道。
=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初”,最先。“称”,说,宣称。佛于开示四谛法后,问诸比丘解否,我最先表示我已解了。
= “妙音密圆”:佛之微“妙”法“音”其体秘“密”、其用周“圆”,遍于法界。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 佛问什么最圆通,如我所证,当以音声为上。
= 瑛解:从声尘得证,即以音声为上。

#M2优波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 接着是优波尼沙陀,也从座而起,向佛顶礼,恭敬的向佛自述证道因缘说:我是亲见您当初成道者之一,所以遇佛最早,因为我的贪欲重,佛陀教我作不净观,观肉身之内,实在没有洁净之物,悟诸色性,生既不净,死后只白骨一堆,烧骨成灰,化为微尘,随风飘散,终归于空,色空不二,因此证入,成无学道果。
= 瑛解:优波尼沙陀,此云色性空。我亦观佛最初成道:以遇佛之早故。观不净相:乃四念处之一,观身不净也。优波虽属利根,烦恼障重,性多贪欲,故佛教修不净观,以对治之,遂于此身,生大厌离。悟诸色性者:以其根利,修观之后,非但离障,且能悟性。以从不净:指此色身,以从种子不净,乃至死后,作九想观: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烧想。此中但云白骨微尘者:微尘即是烧想,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微尘遇风,一吹即散,终归于空,即色不可得,无色不能显空,非但色无,并空亦无,故曰空、色二无,因此得成无学之道。
= 成观义贯:我于彼时依佛所教而“观”色之“不净”九“相”,因此于欲念“生大厌离”,并“悟”了“诸色性”之生起,“以从”种种“不净”而来,因此了知众生妄色之种种相好及其美色,终归于“白骨”,乃至白骨遇野火燃烧后化为“微尘”,微尘再遇野风一吹而散,“归于虚空”,故我即了知一切色相不可得;色既不可得,而空亦不可取、不可得,是故“空”与“色,二”俱“无”相可得,我因而证色与空二者俱空,而得“成无学道”。
优波尼沙陀分/忧波尼奢分/尼杀昙/尼萨昙/邬波尼杀昙分 = Upanisadam-api,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
不净 =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
无学位/无学地/无学道 = Asekha-magga,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又无学之阿罗汉有利、钝之别,钝根者必须待时而解脱,故称时爱心解脱、时解脱;利根者不须待时即得解脱,故称为不动心解脱、不时解脱。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 如来印可,名尼沙陀(色性) ,相尽性现,再普观诸色,都是如来藏心,周遍法界,法理微密,大用圆满,我依色相,为本修因,成阿罗汉。
= 瑛解:如来印证我名色性空。尘色既尽:即上空、色二无,妄相既尽,真性斯显。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不必析色归空,色色皆如来藏。此理秘密曰密;周遍法界大用圆满曰圆;我从色相,为本修因,得成阿罗汉道。
=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妄“尘”之“色”相“既尽”,真性之“妙色”即显其殊胜秘“密圆”满周遍。
色相 = 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 佛问什么最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 瑛解:如我所证圆通,以观色尘为因地心,即此色尘为上。

#M3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 依次是香严童子,他说:我从前蒙佛慈诲,教我随时随地,仔细观察根、尘、识等,由因缘所生的万事万物。
= 瑛解:香严童子,观香尘而得道,以自性真香,庄严法身。童子者:童真入道,并非年龄幼稚也。起座礼佛,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者:以智照观察,世间一切,有相有为之法,即因缘所生法也。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 我辞别佛陀,韬光隐迹,洁净身心,宴坐静室,但见诸比丘,烧沉水木香,无形无声的香气,入我鼻中,我就即境观察这香气的来由,应不从木来,因徒然有木,不能自烧;也不由空出,因空性常存,香气无常;自非烟生,也不是从火出,忽聚忽散,来无所从,去无所往,因而意识不起,根尘两亡,进入无分别境界,顿悟无漏,了达香气之性,就是如来藏心。
= 瑛解:我当时闻教辞佛,退而自修。宴然安处,晦迹韬光。清净斋室,即斋心洁己,清修观行之室。今人宴居之室,亦多名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此香乃斫香树,著地经久,外朽心坚,置水则沉,故以名焉。香气寂然者:无形无声。来入鼻中。我则即境修观,以香气为所观境,观此香气,非从木来,以徒木不烧,香气安能远达;亦非从空出,以空性常恒,香气不常有故;亦非从烟有,以寂然来入,其鼻并不蒙烟;亦非从火生,以世间诸火,本不出生香气。不闻之时,香气去无所著,正闻之时,香气来无所从,当体空寂,由是香既不缘,鼻无所偶,根尘双泯,意识亦销,根尘识空,发明无漏。
= “宴晦清斋”:“宴”安自处,“晦”迹韬光于“清”净之僧“斋”之中。
= “去无所著,来无所从”:此香气灭去时,并不著于任何一处,而是毫无去踪可得;此香气来时亦无所从来,竟不知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彻见香尘当体空寂,其生之时,了无生相可得,当其灭时,亦无灭踪(灭相)可取。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清斋 = 清净之持斋。斋,庄严洁净之意,尤指饮食、动作、思虑、意念而言。
黑沉香/蜜香/沉水香/沉香 = Agalu,意译不动。系采自热带所产瑞香科常绿乔木之天然香料。其木朽败或伐采时,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黑色树脂,即是沉香。其香浓郁,木心坚实,入水必沈,故称沈水香,可供药用,治疗风水肿毒。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 如来印可,赐名香严,由是相尽性现,香尘倏生倏灭,而自性真香,周遍法界,此理微密难明,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 瑛解:如来印证我,得香严号。尘气即香尘之气,倏然<时之短也>消灭。妙香者,自性真香,体不可见曰密,用乃遍现曰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道。
=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有漏香“尘”之“气倏”然消“灭”,于是显现自性之“妙香”,其体秘“密圆”满,周遍法界。
(shū) = 犬疾行[run fast](疾速[fast]/忽然[suddenly])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 佛问什么最圆通,如我所证,当以香严为上。
= 瑛解:如我所证,以香尘为本修因,证入圆通,乃以香尘为上。
香严(xiāng yán) = 香洁庄严。

#M4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 药王、药上二位法王子与会中的五百位梵天王继香严童子之后从座而起顶礼致敬然后肃立对佛陀说:自无数劫以来我世世皆为良医,在这娑婆世界,亲口尝过的草木金石之类, 有八万四千种之多,皆知苦、酸、咸、淡、甘、辛等味以及各类和合变化是冷性是热性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无所不知
= 瑛解:药王、药上俱称法王子者,以能绍隆佛种,堪承法王家业故。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属。我无始劫下,自陈夙因。为世良医:善识病源,善能治病,药到病除,方称良医。遍尝诸药,口中尝此娑婆世界,显尝药济众,即在此土。种种之药虽多,不出草、木、金、石四类,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尽也>知,何者为苦,何者为酢,乃至何者为辛等,并知孰为和合性,以多药共治一病;孰为俱生性,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便苦,一药可治一病;孰为变异,如修炼炮炙,方有功效;谁是冷性,能治热病;谁是热性,能治寒症,孰为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
= “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并在会中”与其同行之眷属“五百梵天
药王菩萨 = Bhesajja-raja,音译鞞逝舍罗惹。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
法王子 = 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
(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cù) = 也作“醋”。调味用的酸味液体[vinegar](酸味[acidity])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 所以今日承事如来依然不忘旧习仍以味尘为观境,因而知味非空非有不是由舌及舌识出也不是离开舌与识而别有得知相妄性真由是开悟
= 瑛解:承事如来,即本师释迦,二法王子,久于此界,修大乘因,如来成佛以来,久经无量劫数,来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师资夙缘所在,故得承事。因宿习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尘为观,而能了知味性,非空有即离也。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然味现,实无体性,故非有。身、心,即指舌根与舌识,诸药不来,舌之与识,不自现苦等诸味。故非即身心;舌与舌识不尝,诸药不能自知苦等诸味,故非离身心。由是分别味尘之因,既无定体,又无从来,惟是幻妄名相,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从是开悟,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了知味性,非空非有”:“了知味”尘之“性非空”(以舌与药一接触,则药味炽然现前,故非空);味尘之性亦“非有”(药虽现有味,然味尘实无自性,离舌无味,故味尘自性非有)
= “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味尘亦“非即身、心”(以若无药来入于口,舌根与舌识亦不能自知药味,故味尘不即身心);味尘亦“非离身、心”(以离于舌根与舌识,亦无药味可得)
= “分别味因”:“分别”了知“味”尘之本“因”。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 蒙佛世尊,亲自为我兄弟印可,并赐以药王、药上二菩萨名,在此会中,为法王子,我以味尘为本修因而悟真常,位登菩萨。
= 瑛解:观行已成,圆解又开,得蒙如来,印证我昆季<兄弟也>,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如来法会之中,为法王真子。因观味尘,从浅至深,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蹑解起行,由行而证,位登菩萨,此是真修实证也。
= “因味觉明”:因观味尘而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
(kūn) = 从日,从比。表示二人在日光下并肩行走。一起,共同[together](众多,诸多[many]/哥哥,胞兄[elder brother])
(jì) = 即排行最后的,与“老”相对[youngest among brothers](泛指弟弟[young brother])
昆季(kūn jì) = 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 佛问何者最为圆通,如我所证,以味因为上。
= 瑛解:据我所修所证,以味尘为本修因,即此为上。

#M5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 跋陀婆罗和其同伴十六开士,接着从座而起,禀告佛陀说:我等于过去先威音王佛住世时,闻法而出家,值僧徒沐浴之日,随例入室沐浴。因水加身,觉有冷暖涩滑等触感,于是对水穷究,是因洗尘垢而生触觉?还是因洗身体而起触觉?若说是洗尘垢,尘垢本无知,怎么会有触觉;若说是洗身,身乃四大假合之体,也是无情之物,当然也没有触感。既不是因洗尘垢而有,又不是因洗身体而生,中间安然,一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观行成就,因此悟入妙真如性。
= 瑛解:跋陀婆罗,并其同行道伴,十六开士,开士即菩萨异称,谓自能开悟,复能开悟众生之大士。同时起座,礼佛自陈圆通。我等等其同伴。先于过去,威音王佛之时。闻佛遗传教法,发心出世俗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者: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随例入于浴室,正浴之时,以水触身,觉有冷暖涩滑之触,由是穷究此水,还是因洗尘,而现触耶?还是因洗体,而现触耶?若谓洗尘而现,尘本无知,何能成触;若谓洗体而现,四大假合之体,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故忽悟水因,水为导悟之因,既不洗尘,又不洗体,根尘悉泯,能所双亡,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相尽性显,观行成就。
= “于浴僧时”: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佛制此律本意为:昔时印度水少、可贵,为不浪费,故制半月一浴。即使在中国北方及西北偏远及沙漠地带、黄土高原、水资源亦甚可贵,很多人一个月难得沐浴一次。又,与此相反,有些人修行苦行,为免取水麻烦,故常经年不浴。佛亦为令僧众避免污垢之讥,而制此合于中道之律仪。当然,今时生活物质方便,则每日一浴亦甚得宜,以符清净之旨。然而出家人若因天热,而一天冲凉三四次,则是太过,不合惜福之旨。)
= “既不洗尘”:见此诸触“既不”是因以水“洗”身上之“尘”垢而有(以尘本无知,何能成触?且尘若自能成触,何待水洗方生?故知此触非从以水洗尘垢而生)
= “亦不洗体”:此触“亦不”因水“洗体”而有。
= “中间安然”:于其“中间”识不生分别,“安然”不生。
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贤护菩萨 = Bhadra-pala,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音译作跋捺罗波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陂菩萨、跋陀和菩萨、发捺罗播逻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与无量寿经之听闻众中,皆置贤护菩萨于首位。
阐士/开士 = Bodhisatta,音译菩提萨埵。开,明达之意。指开正道,以引导众生者;特指菩萨。盖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有此尊称。
十六大士/十六正士/十六贤士/十六善丈夫/十六丈夫众/十六菩萨/十六开士 = 指显教经论中普遍列举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即贤护、宝积、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胜意、增意、善发意、不虚见、不休息、不少意、导师、日藏、持地等菩萨。有关十六开士之名称,诸经所出略异。
寂趣音王佛/威音王佛 = Bhisma-garjitasvara-raja,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
(yù) = 洗澡[bathe](沉浸;浸染[soak])
(lì) = 可以做依据的事物。比照[compare](规定;规则;条例[ralesstipulationregulation])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 历劫至今,宿习未忘,现在又从佛出家,乘教断惑,使得证无学圣位,彼佛为我命名跋陀婆罗。妙触宣明,得证菩萨,住等觉位,成真正的佛子,已堪继承佛位。
= 瑛解:宿习:即指过去观行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无忘。按跋陀先于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嗔恚意,轻贱不轻,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犹能宿习无忘,守护善根,乃至今时,从佛出家。此佛是本师,昔缘复遇,承教断惑,出三界之家,令得无学之道,此非小乘无学,乃是证于深位。彼佛命我之名,名曰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者:妙触对妄触而言,妄触有能触之根,与所触之尘,发生知觉,是名为触;今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妄触既尽,妙触宣明,微妙触尘,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宣明即发现也。成佛子住者:即证菩萨位,位居等觉,是佛真子,堪绍佛位也。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佛子 = Buddha-putta,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指佛弟子、佛教信者。/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 佛问何者最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 瑛解:佛问我圆通,如我所证,乃以触尘为导悟之因,昔以触尘观行薰习,后得妙触宣明,故以触因为上。
= “触因为上”:“触”尘为本修“因”之圆通法门“为”最“上”最胜。

#M6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 摩诃迦叶和紫金光比丘尼等,同时站起来,向佛陀敬礼,自述入道因缘说:在往劫时,这娑婆世界,有一佛应机降世,名日月灯,我得有缘亲近,恭聆教诲,依法修学,佛灭度后,为感法乳深恩,供养舍利(灵骨),夜夜燃灯,以续日光,使长明不暗,并以紫金叶,敷佛形像,这紫金光比丘尼等,就是我的眷属,与我同时发心修治佛像,所以她们也和我一样,身体常如紫金光色。
= 瑛解:我在往昔,于此娑婆世界之中,当时有佛,应机出现于世,名日月灯明佛。我得亲近,为佛常随众,闻法修学,佛灭度后,感佛深恩,供养舍利。然灯供养,以续日光之明,并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时,涂像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违所愿。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随愿感报,与迦叶为夫妇,故曰即我眷属。
= “紫金光比丘尼”:是大迦叶俗家的妻子,两人同时发心出家。
= “亲近、闻法、修学”:佛于经中曾说,有些佛弟子,于归依后能亲近三宝,有些则于归依后不但能亲近,且又能闻法;有些于归依能亲近,又能闻法,并且于闻法后又能依教奉行。这是因为有些人根器下劣,只以“归依”一事为满足;有的人仅以能亲近为满足;有的人则以闻法为满足;有的人不只以闻法为满足,亦不以知解为究竟,而希望依法起修。如是当然以最后一种人为最有善根,最为有福、智之人,唯此种人能堪成就菩提,余者不能。
= “以紫金光涂佛形像”:“以紫金光”之漆“涂佛形像”。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头陀第一。
灯明佛/日月灯明佛 = Canda-suriya-padipa,乃于过去世中出现宣说法华经之佛。其光明在天如日月,在地如灯,故得此名。
舍利 = 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
(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 我观六尘生灭变迁,刹那不停,当体即空,惟观空寂,修习灭尽定,身心方能度过百千劫,如一弹指间。
= 瑛解:观六尘者,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之。变坏者:法尘托意识而现,念念迁变坏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变坏无常,当体空寂。修灭尽定: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能空法尘,故曰灭;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亦复不起,故曰尽;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
=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外界只有色、声、香、味、触五尘,第六法尘为生于众生心中:众生以意根摄取五尘于其心中落谢的影子,而成为心中之法尘,此法尘即成为意识所缘的对象。意识缘法尘、起种种计度分别,遂为一切染净分别之源。迦叶以智眼谛观外五尘及内法尘,皆刹那刹那转变坏灭;诸尘以能刹那迁变,故无实自体,以无实自体,故自性空。因此,这就是观“无常故空”的无常空观。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
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Nirodha-samapatti,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如说一切有部主张此定别有实体;但经量部、唯识宗等不认其为实法,唯于心、心所不转之分位假立此定,唯识宗且以为在此定中未断灭阿赖耶识;分别论者则谓,入此定之圣者,其想与受已灭,然仍有细心未灭。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 我以修空观,消灭法尘,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行第一。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得开悟,明白如来藏心,消灭诸漏。
= 瑛解:我以空观,销灭法尘。法尘既销,根识亦尽,结使随断,故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为最。由我生灭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能开悟法性,了明藏心,销灭诸漏。
诸漏 = 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著弊衲衣/粪扫衣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但三衣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常行乞食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次第乞食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受一食法
一日只吃一餐。
饮食节量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过午不食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阿兰若处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树下止
在树下修习佛法。
露地住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十一
冢间住
居住于墓地之间。
十二
常坐不卧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十三
随处住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 佛问何者最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 瑛解:如我所修所证无他,惟以法尘为本修因,最为其上。
= “法因为上”:“法”,指法尘。“因”,本修因。以证法尘本空为本修因,此为最上之法门。

#L2五根圆通
#M1那律眼根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 阿那律陀,相继而起,向佛敬礼,老实自述:我初出家的时候,常常贪睡,如来诃斥我,为畜生类,我听了佛的训斥,痛哭自责,七日七夜,不曾睡眠,因而双目失明。
= 瑛解:我初出家时,每于听法之时,常乐睡眠,如来诃责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业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许睡眠,遂双目失明;目以睡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mián) = 闭上眼睛[close one's eyes](睡觉[sleep])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 当时世尊,悯念我为可教之才,开示我见不一定要用眼,教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依教勤修,因得天眼通,不假肉眼,观三千大千世界,真切洞然,如观掌中果。如来印可我成阿罗汉道。
= 瑛解:佛见阿那律陀,闻诃自责,精进失目,喜为可教之机,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发半头天眼,故曰我不因<由也>浮、胜二种眼根,而能观见十方世界,此即灵光独耀,脱离内根也。精即乐见之见精,旋妄复真,洞达无碍,故喻观大千,如观掌中之果。如来印证,我成阿罗汉道。
金刚三昧 = 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
精真 = 指精明真如之本性。
(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 佛陀问我谁最圆通,如我所证,旋转出流的见精,归循元明的真见,才是第一。
= 瑛解:如我所修所证,即是旋彼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此背尘也;循彼元明之真见,脱黏内伏,此合觉也。
(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M2槃特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 依次是周利槃特伽向佛陈述:我没有诵读记忆的能力,不是广学多闻的根器,最初值遇佛陀,因闻法而出家。如来教我背诵一句七字偈语,读了百日,仍不能成诵,记得前三字,忘了后四字,想起后四字,又忘了前三字。
= 瑛解:我阙少讽诵忆持,无有广学多闻之性。以宿善故,与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闻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学伽陀四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偈之意,出家须要修持三业,莫恼众生,看破五欲,勿学外道,空修无益之苦行。槃特忆持如来,一句伽陀,即第一句,于一百日之久,记得前四字,遗忘后三字,记得后三字,遗忘前四字。
= “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佛制出家后,要先学四句偈:“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中最后一句“无益之苦”指外道无益解脱之苦行,如是苦行以无益故应当远离,不应修学,应依佛正法而修学。周利盘特伽为了学这四句偈,于三年之中,五百罗汉先后教他,都不能成诵。他哥哥摩诃盘特先他出家入道,见他这么愚钝,即使出家也不能修行,就令他还俗回家。周利盘特伽因此在精舍外的路上哭泣,为佛所见,佛问其故,周利盘特伽即说其因由,佛愍其愚,即带他回精舍,亲自教导他。
周利槃陀伽/周稚般他伽/注荼半托迦/昆努钵陀那/咒利般陀伽/朱利槃特/知利满台/周罗般陀/般陀/半托伽/周利槃特 = Cullapanthaka/Culapanthaka,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意译为小路、路边生。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Mahapanthaka)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覆念诵,遂渐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至后世,一般咸信周利槃特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yì) = 思念,回想[recall](回忆[think of])
忆持 = Dharana,指于法记忆受持而不忘失。
伽他/偈佗//伽陀 = Gatha,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 佛陀怜悯我的愚蠢,教我安居静处,正身端坐,调理鼻中出入气息,我秉承教示,时时观息,用功日久,心渐微细,知息出入,终能穷尽气息生、住、异、灭四相,刹那的变迁情形。
= 瑛解:佛愍我愚钝,教我安居静处,调息摄心,愚钝虽由吝法远因,阙诵亦属散乱所致,故佛授以调息之定,调鼻中出息与入息也。我于尔时,秉教观息,工夫纯熟,心渐微细,先唯调其出入,后便穷其生灭,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四相,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不住;刹那,时之最短也。
= “教我安居,调出入息”:“安居”,指远离愦闹杂处,独自静修。“调出入息”,即是安那般那法。因为周利盘特伽缺多闻性,文字上他记不起来;调出入息之法可不依文字,所以对周利盘特伽很适合,是为对机之法门。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
出入息 = 出息与入息之合称。出息为呼气,入息为吸气。
穷尽(qióng jìn) = 尽头;终点[endlimit]/探究到尽头[follow up]
诸行 = Sankhara,指一切有为法,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 于是豁然而悟,得大无碍,终至漏尽,成阿罗汉,于佛陀座下,蒙印证已成无学圣果。
= 瑛解:穷尽鼻息处,诸行惟在刹那,刹那无体,惟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开悟,贯通诸法,得大无碍,乃至界内欲有无明三漏先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蒙佛印证,成无学道。
(huò) = 空缺;露出缺口;缺损[crack](裂开;割裂[slitbreakcrack]/开通、开阔。)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才是第一。
= 瑛解:如我所证,即奉教调出入息。反息:即鼻根不缘外尘,反观息相;循空:即穷诸行空,循顺空理,此背尘合觉也。斯鼻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 “反息循空”:“反”观风“息”之相,“循”顺无能无所之“空”理。
(fǎn) = 手心翻转[turn over](反覆[over and over againagain and again]/通“返”。返回;回归[go back]/反省[introspect])

#M3憍梵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 憍梵钵提,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自述证道因缘说:我于过去世,见一老僧,没有牙齿,我笑他吃饭像牛,由此口业,生生世世,感生牛舌,患常虚嚼之病。
= 瑛解:憍梵钵提,此云牛司,牛食之后,恒常虚嚼,口则磨来磨去,尊者之口如之,此乃宿业之报。因见老比丘,无齿而食,笑其如牛吃草,此老比丘,即告之曰:‘我证阿罗汉道,汝犯口过,应当忏悔。’自亦知非,虽经忏悔,世世生生,犹感牛舌之报。故曰:‘有牛司病。’
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婆跋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憍梵波提 = Gavampati,佛弟子之一,意译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齝、牛相。曾受舍利弗之指导。因其于过去世,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故尚遗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虚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钝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释尊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师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nòng) = 上为“玉”,下为“廾”。指双手玩赏玉器。用手把玩;玩弄[play around with](演奏乐器[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作弄;期侮[make a fool ofdupebluffbully])
牛呞(niú shī) = 牛反刍。牛、羊、鹿等兽,食物入胃,又反至口中,重加咀嚼,再行咽下,称为「反刍」[ruminationchew the cud]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 幸遇如来,为我遮掩,特赐我念珠,教令念佛,断诸杂缘,心得纯净,止散入寂,先得念佛三昧;复由寂起照,观察尝味的知性,原非从舌根生,亦不是由外物有,应念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立即超越世间诸漏。
= 瑛解: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无味之味,但令反观根性,不观甜淡等尘,惟观双离空有,中道妙味,是为一味。清净心地,离尘脱根,反尝自性,一味清净,即本元心地,依之修习,可成三昧,故称法门。我因不循甜、淡、味尘,而起分别,得灭攀缘识心,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识心已灭,此即弃生灭也。入三摩地。观照尝味知性,非生于舌根自体,以外物不来,舌不成知;又非出于甜苦等物,以舌若不尝,物不自知;由悟根性,脱根离尘,所以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 “非体非物”:“体”,舌根之自体。“物”,外物。
一味 = Eka-rasa,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
/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 内脱身心的缠缚,外遗世界的拘束,远离三界,如鸟出笼,尘垢齐销,法眼清净,成阿罗汉,蒙如来亲自印证,登无学道位。
= 瑛解:内脱身心:由上观味之知非体,故悟舌性,非关舌根自体,故能情界脱缠;外遗世界:由上观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尘等物,故能器界超越。又由前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故得远离三有<即三界>。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大阿罗汉,破无明,证法身,如来亲自印证,登大乘无学之道。
= “法眼清净”:又简称“法眼净”。以能照见诸法,故称法眼。以此法眼能照见诸法无性,究竟清净,故称法眼清净。又,“法眼净”在声闻教中是一个密语(或代号、暗语),表示“证道果”。以法眼净,得亲见、亲证诸法实相,本自涅槃寂静,即是得见涅槃性,亦是得“诸法实相印”。
远尘离垢/离垢 = Vita-mala,谓远离烦恼之垢秽。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以舌为本修因,还味旋知,反观尝性,才是第一。
= 瑛解:如我所修所证,以舌根为本修因,还复一味,清净之心,旋转循尘,黏妄之知,以斯舌根,最为第一。
= “还味旋知”:“还”观诸“味”尘之差别本不生,入于一味;复由悟味,进观根识,而“旋”转妄“知”妄觉之根识。
= 成观义贯:从阿那律的眼根圆通开始,到周利盘特伽的鼻根圆通,以及现在憍梵钵提的舌根圆通法门,其中都有一个“旋”字、或“反”字、或“还”字。如眼根圆通的“旋见循元”,鼻根圆通的“反息循空”,舌根圆通的“还味旋知”,这些都开示了同一个道理,同一个修证原理,即:“反观内照,返流照性”:这些也就是所谓的“口诀”,或密诀。表示此原理之口诀,除了此三种圆通外,还有下面的须菩提的意根圆通之“旋法归无”,目犍连的意识圆通之“我以旋湛,心光发宣”等,这些都与最后一个法门,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之“入流亡所”相呼应;而且此返流照性以达于圆通之法门,即以耳根圆通达于最高潮,并且以耳根圆通之返流照性,作为一切圆通法门之总结。

#M4毕陵身根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
= 毕陵伽婆蹉,也从座起,顶礼之后,肃立向佛自述证道经过说:我当初发心,从佛剃度出家,常闻如来宣说世间是苦,无甚可乐,我就依教修观,一日进城乞食途中,只顾观想,没有看到路上有毒刺,信步而行,毒刺穿足,痛切心随,恰遇苦事,我就佇立不安,观察这知道剧痛的是谁?由是而知身体之中,有一能觉剧痛的心,才能觉知有此剧痛,虽能觉知剧痛,然此觉必因痛而显,当是妄觉,我本觉清净的真心,实没有所觉之痛,也没有能觉知的痛觉。
= 瑛解:我初发心出家,从佛剃落,得入出世之道。数闻如来,宣说世间,不可乐事,即四谛中苦谛,如来对小机众生常说,故得数闻,闻已依教修观。观苦谛,行、住、坐、卧,不离观法。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伤其足,毒入身中,举身<即全身>疼痛。正当毒发,疼痛之时,我念身中,有个能知觉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脚跟,观察此知痛者是谁?由是而知,身根之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此乃有痛之妄觉,而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痛,能痛著此觉心,此为无痛之真觉。
= “虽觉觉痛”:虽有能觉之心觉知此深痛。
= “觉清净心无痛痛觉”:而我本“觉清净”之“心”中,实“无”有任何“痛”能“痛”此清净“觉”心(清净觉心不被痛受染著;清净觉心无有痛之妄觉)
(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毕陵伽/毕陵/毕陵伽婆蹉 = Pilinda-vaccha之音译。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
法门 = Dhamma- pari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téng) = 痛。仅表示身体上的难受[achepain]
清净心 =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 我又细细思维,一人一身,应只有一觉,为什么现在既有知痛的觉,又有清净觉心的觉?难道说一身有二觉吗?于是摄念起观,不久真纯妄绝,身心两忘,顿悟觉痛的心,实乃身识,这样经三七日之久,诸有漏心,一齐消失,本觉现前,成阿罗汉,得蒙佛陀,亲自印记,证无学位。
= 瑛解:此思惟非识,乃属于智,即八正道之正思惟。一人一身,应只一觉,为何现身,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觉 心之觉,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耶?摄念者,收摄知痛之妄念结成疑团,随顺无痛之真觉,未久之间,身心忽空。经三七日之久,诸漏悉皆虚尽,纯一本觉,清净真心,永离虚妄,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 “三七日中诸漏虚尽”:“虚”,空。指三七日(二十一日),住于三昧,由三昧力销尽诸漏。
(níng) = 安宁[peaceful](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nìng = 岂;难道[could there be])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摄念(shè niàn) = 收敛心神。
(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sky]/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谦虚[modestself-effacing])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 佛问谁为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 瑛解:如我所修所证,纯一本觉,遗妄身心,以斯身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 “纯觉遗身”:“纯觉”,纯一本来之觉性。由返观内照而体入纯一之本来觉性,因而遗忘身心,入于一真圆明之境。
(chún) = 蚕丝[silk](纯净,不含杂质[pureunmixted]/皆,都<表示范围>[all]/熟练[skilled])

#M5空生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 须菩提也离座向佛顶礼,自述证道因缘说:我自久远劫以来,早已证得心无挂碍,自忆舍生受生,已如恒河沙次之多,今生在母胎中,已知四大皆假,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出生以来,由人空而悟法空,觉知十方世界万象森罗,徒有现象,性本空寂。因此从佛出家以后,广为众生宣说人法二空真理,令众生也同亲证空性。
= 瑛解:我旷<远也>劫来,心得无碍;心即意根,无碍即空也。自忆受生,如恒河沙:极言多生,喻如恒沙。此生随相受生,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如是乃至,出胎之后,由人空,而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罗万法,悉皆空寂,同深心菩萨,人法双空境界,此属自利;从佛出家后,自行化他,广为众生,宣说人、法二空真如,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即人空、法空,真如自性,此属利他。
须菩提 = Subhuti,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门之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复证阿罗汉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旷劫 = 旷,乃久远之意;劫(Kappa),乃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谓久远之时期,即无穷尽之彼时。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 后蒙如来明白开示,得如来藏中,性具之觉,就是真空,性具之空,就是真觉之体,空性本明,圆照法界,由是得成阿罗汉道,顿入如来宝明妙性的真空性海,与佛同一知见,如来印可我已成大乘的无学位,虽证空性,不受空的拘缚,空有不碍,我为无上。
= 瑛解:蒙如来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悟得全空全觉,全觉全空。此真空妙性,不同偏空故圆;不落断空故明,乘此妙悟,得证大阿罗汉。顿入如来,第一义空,宝明妙性,真空性海,既已顿同佛空,其知见自应同佛。佛知无知,无所不知;佛见无见,无所不见。如来印证,已成大乘无学之道。虽证空性,不住于空,不为空缚,是为解脱,非同二乘,沉空滞寂,被空所缚,非真解脱也。如来印我,所证真空,不碍妙有,故为无上。
=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蒙”佛“如来”为我开示显“发性觉”(本性之觉)所显之空,方为究竟“真空”,性空真觉,因此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空性”,得十方“圆明”。
性觉 = 谓真如之体不依他体而自觉、自明。
真空 = 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人相法相,皆归于空,能空的空,所空的相,两皆不着,转虚妄生灭的万象,归返于本来的觉性,欲证这本来的觉性,惟从意根下手,斯为第一。
= 瑛解:如我所修所证,诸相入非:诸相即人相、法相,悉入于空,非即空也。此句人、法双空。非所非尽: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空之人、法二相;尽,亦空也;即能所俱空,所谓空、所空灭,痛愈药除也。旋其虚妄生灭诸法,复归本元觉性,第一义空,无字即第一义空,欲证第一义空,惟斯意根,最为第一。
= “诸相入非,非所非尽”:“诸相”实皆“入”于“非”(),而能“非”之空智及“所非”之法亦悉“尽”(空寂)
诸相 =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

#L3六识圆通
#M1鹙子眼识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 舍利弗起立合掌,向佛顶礼说:我久远劫以来,眼识清净,这样受生,已如恒河沙次数之多,不论世间,出世间,一切染凡界圣界,各种变化,一见便能随念分别,通达明白,毫无障碍。
= 瑛解: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即眼识,不染色尘曰清净。如是指眼识清净。受生如恒河沙劫之久,世出世间,凡圣染净诸法,六凡法界,善恶攸分,苦乐不等,四圣法界,大小差殊,权实有异,故曰种种变化。只要眼识一见,随念分别,则能通达,了然明白,获无障碍,不必意识,计度分别。
= “心见清净”:“心”,此指心识。“心见”,心识之见,亦即眼识。
= “一见则通”:这一切,我只要一见,当下即以眼识便能通达了知,意即不用再待意识去计度分别。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 一日我在路上,遇着迦叶波兄弟,听他们宣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便悟心物圆融的至理,如此真心周遍法界。
= 瑛解:一日于中路,逢三迦叶波,兄弟相逐<即相随>,宣说因缘深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四句,即大乘因缘。舍利弗一闻,便悟圆理,圆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遍法界,故曰无际。
= “兄弟相逐”:“逐”,随逐。兄弟相随逐,亦即:兄弟在一起走。
(féng) = 遭逢,遇见[meetcome upon]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依次,按顺序[one by onein order]/追求[seek])

三迦叶 = 迦叶,Kass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佛成道后不久,即秉佛之教化,归入正法。
(yè) = 草木之叶[leaf](shè = 古邑名[She village])
优楼频螺迦叶
Uruvela-kassapa,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以其居处近于此林,故称。优楼频螺为位于佛陀伽耶南方尼连禅河畔之地名,迦叶为其姓。未归依佛陀之前,与二位胞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皆信奉事火外道;以其头上结发如螺髻形,故又称螺发梵志(Jatila)。三兄弟领弟子千人住于摩揭陀国时,为有名望之长老,故四方归信云集。后佛陀示现种种神通度化,遂成为佛弟子,将祭火器具皆投入尼连禅河。今印度山琦(Sanchi)大塔塔门之浮雕中,即有佛陀教化三迦叶之事迹。
那提迦叶
Nadi-kassapa,那提,意为河;以其居止近此河,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初为事火外道,领三百弟子住尼连禅河(Neranjara)下游。时,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长兄,那提遂与其弟共率弟子归佛入道。
伽耶迦叶
Gaya-kassapa,伽耶,意为城;以其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故称。即优楼频螺迦叶及那提迦叶之弟。生于印度摩揭陀国之伽耶近郊,为事火外道(拜火教徒)之师,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后皆皈依佛陀,成为佛弟子。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 于是从佛出家,从前只眼识无碍,亲承佛陀教诲,得证识精圆明,获大自在,具四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闻法,方证法身,如从佛口生,从佛法化生。
= 瑛解:从佛出家,见觉亦眼识也。向者眼识,虽得无碍,尚未明圆,今则更承佛诲,识精明圆,得大自在,具四无畏,为接乐小之俦,权取四果,成阿罗汉;欲伏邪外之众,示居智魁,为佛长子,乃以智德居长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者:非说色身,乃指法身,从佛闻法,而得悟证法身,如从佛口生也。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长养之力,是从法化生也。
=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从佛口生”,指听闻佛法,而得悟证法身,故有如从佛口中生。“从法化生”,于教法中,承法滋润、长养之力,而得成熟、成就,证得菩提涅槃法身之转依,转父母生身为金刚法身,此转变不可思议,犹如变化所生,故称“从法化生”。
佛说/佛口 = 指从佛口所出之言语;或指佛之尊贵金口。又形容从佛口所说之经文为‘佛口金言’。金言,因尊重佛说而称。此外,若形容口是心非,谓口出之言如佛之慈爱言语,然其内心却犹如蛇蝎之恶毒,则称为‘佛口蛇心’。同义语另有‘外面如菩萨,内心如夜叉’。
化生 = Upapa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依我所证,由眼识而证得无碍智光,智光极处,同佛知见,因此我以为眼识第一。
= 瑛解:如我所修所证,心见发光,即由眼识,而成无障碍智,光即智也。智光极处,彻佛知见,斯眼识最为第一。
= “光极知见”:“极”,穷尽、究竟。“知见”,指佛之知见。谓此智光照彻无极,乃能及于佛之知见,令我现前悟入佛知佛见。

#M2普贤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 普贤菩萨,继从座起,合掌顶礼说:我曾为恒河沙数如来的法王子,证与佛等,已可继承如来家业,十方诸佛,教他们大乘根器的弟子,修普贤行,就是以我而立名。
= 瑛解: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此显事佛之多,恒沙如来,悉皆承事,无空过者,故得证位之深,以为法王真子,位当等觉,可以承绍法王家业也。十方诸佛如来,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萨根器者,即圆顿一类之机,修普贤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愿王是也。此行从我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效法;二、令普贤有所加被也。
= 成观义贯:“十方”世界之“如来教其弟子”具“菩萨根”器(圆顿之极)“者修普贤行”,是即大乘入法界行,此行即是“从我”而“立名
遍吉菩萨/普贤菩萨 = Samantabhadra,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 世尊!我只用耳闻,就能分别众生的知见。如果他方世界,就是在恒河沙数世界之外,若有一众生,发心修普贤行,随其发心之时,我即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至各发心者的面前,与之相见,纵然彼因障深,看不见我,我也会暗中亲摩他的头顶,护持安慰,使他随愿成就。
= 瑛解:世尊我用心闻:心闻即耳识。惟用耳识,随念分别,不假五俱意,及独头意识,计度分别,便能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先悟毗卢性海,次入普贤行门,虽然在远不遗,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此菩萨利生念切,及时而应。准《法华》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为因,而到如来果地也。分身百千:极言其多,非定数也。纵彼惑重障深,能障遇圣善根,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消其惑业,除其障难,冥中拥护,令不退转。如无障者,现身安慰,令其增进。成就、双指有障无障,皆得成就,普贤广大行愿心也。
= “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心闻”,即耳识。我只用耳识,而不须再经第六意识,即能随念分别一切众生之所有知见。
=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表示即使在极远极远之处。
= “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乃至只“有一众生心中”开“发明”了“普贤行”而欲深入究竟“者”。
= “分身百千皆至其处”:“分身百千”作种种示现,“皆至其处”。
白象 = 指全身纯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普贤菩萨乘白象,即比喻其大慈力。
(yōng) = [hug](护卫[guard])
摩顶 = 顶,头顶。指佛为嘱付大法,以手摩弟子之顶,或为预示当来作佛之授记。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特自述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就能发智慧之光,普照群机,得大自在。所以若论圆通,斯为第一。
= 瑛解:我上来所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现前诸行,莫不资始乎此,故曰斯为第一。
= “我说本因”:“本因”,本修因。一切诸佛菩萨,各以其因缘,皆有本修因。此于《圆觉经》中又称为“本起因地”。
= “分别自在”:“分别”,了知之义。“自在”,无碍。于分别一切众生之知见,自在无碍。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M3难陀鼻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
= 孙陀罗难陀,亦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于出家的时候,从佛学出世道,虽说于佛戒律,无所逾越,但心常散乱,不能入定,因不能发慧断惑,故未得无漏,当时世尊,教我和拘絺罗,双目注视鼻端的白点,使系心于一处。
= 瑛解:我初出世俗家,从佛而入出世道。虽具戒律:言于戒虽然无缺,于定尚未时入,故曰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散者心摄不起,动者心定不下,因无定不能发慧,无慧不能断惑,故未获无漏。世尊教我:乃因机施教。及拘絺罗,此云大膝,是舍利弗母舅,同为散心之机。故佛教观鼻端白,两目注视,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处,收摄散动也。
孙陀罗难陀 = Sundara-nanda,意译作艳喜。本名难陀,因其妻名孙陀利,故以孙陀罗难陀名之。为净饭王第二子,释尊之异母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容姿端正,具三十相,与佛相比唯缺白毫相及耳垂肩相。佛成道后度其出家,证阿罗汉果。
(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束缚;限制[restrainconstrain])
(chī) = 细葛布[fine hemp cloth]
摩诃俱絺罗/拘絺罗 = Mahakotthita,摩诃俱瑟祉罗、拘瑟底罗。意译大膝、大肚持、大胜。随佛陀出家后,得阿罗汉果,证得五蕴皆空之理,故称悟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辩才第一。
鼻端白(bí duān bái) = 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 我秉承如来的教诲,摄心谛观,经三七日,初见鼻中气息,出入如一缕黑烟,鼻识内明,智慧光发,外照世界,一片虚净,恍若琉璃,观之既久,烦恼将尽,烟相亦渐渐消失,出入鼻息,变成了白色。
= 瑛解:我初秉教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当知此气,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视微若著。观之既久,烦恼垂尽,烟相渐销,出入鼻息,竟成白相。身心内明者:身心即鼻识,以肉鼻同身,内明即定成之相,定功既成,便能发慧,明即智慧光明,烦恼既销,慧光迭发。圆满洞彻,依报世界,遍成虚净。虚则无碍,净则无染,皆慧光遍镕所致,故得内明外虚,犹如琉璃,内外明彻。
= “烟相渐相,鼻息成白”:鼻息的烟相渐渐消失,而成为白色。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 因此心开漏尽,出入鼻息,化为光明,照耀十方,证阿罗汉,世尊就为我授记,将来一定得证菩提佛果。
= 瑛解:藏心开显,诸漏俱尽,诸出入气息,皆化为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得成大阿罗汉,此转烦恼成菩提之先声。故世尊记我,当得菩提,即当来成佛也。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由摄心观鼻,得智慧发明,圆照十方,销灭诸漏,如我所证,斯为第一。
= 瑛解:我以销息者;始而观鼻摄心,见气如烟;继而烟相渐销,鼻息成白,故曰销息。销息乃销如烟之气,而成白净之息也。息久发明者:销息既久,定力愈深,并息亦销,诸出入息,称性发化,成为智慧光明。明圆灭漏者:光明圆照十方,销灭诸漏,不仅见思,并灭尘沙无明,惟斯鼻观,最为第一。
= 成观义贯:“我以”渐次“销”熔气“息”之粗恶相,销“息”既“久”,开“发”智慧光“明”,复令光“明圆”满照彻十方、“灭”除诸“漏”。

#M4满慈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继从座起,顶礼佛陀说:我从久远劫以来,就辩才无碍,常宣说苦空之法,也深达实相之理,以至恒河沙数如来的秘密法门,我都在大众之中,将精微的奥义,作巧妙的开示,心无所畏。
= 瑛解:我旷劫来,辩才无碍:此由宿命通,能忆远劫之事。宣说苦空:对小机说小法;深达实相:对大机说大法。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即大乘了义秘密深奥法门。我于大众之中,将精微之义理,用巧妙之言词,对众开示,人众既多,根器不等。开示曰微妙者,自必三根普利,一雨均沾也。能于众中,作师子吼,心无所畏,于法而得自在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 = Punna-mantani-putta/Punna,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富楼那(Punna)为其名,意译为满,弥多罗尼(Mantani),意译为慈, 是一个常见的婆罗门姓,是富楼那母亲的姓,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苦空 = 指有漏果报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之前二者。有漏之果报,具有三苦八苦之性,故称为苦;男女一异等皆因缘所生灭,而无固定不变之实相,故称为空。
实相 =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无碍/四解/四辩/四无碍解 = Catasrah pratisamvidah,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法无碍/法无碍辩/法无碍智/法无碍解
Dharma-pratisamvid,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
义无碍/义无碍辩/义无碍智/义无碍解
Artha-pratisamvid,谓知诸法之义,了了通达而无滞碍。
词无碍/词无碍辩/词无碍智/词无碍解
Nirukti-pratisamvid,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
乐说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辩无碍解
Pratibhana-pratisamvid,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 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教我声音轮,发扬教化,我于佛前,助佛弘化,代转法轮,因作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可我,为说法人中第一。
= 瑛解:本师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即口轮说法,亦即法轮。教我发扬者:教我观机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者;助扬佛化,代转法轮。因师子吼;即说法无畏也。以此舌识,上辅佛化,下度众生,成阿罗汉。世尊印证我,说法人中,为无有上。
师子吼 = Si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因舌识,说法无畏,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若论圆通,当以舌识为第一。
= 瑛解:我以舌识,说法无畏,即以法音,降伏三界诸魔,五阴怨贼,销灭结使,以及诸漏,以斯舌识,最为第一。
= “降伏魔怨”:魔有四种:一、五阴魔,二、烦恼魔,三、天魔、四、死魔。所谓魔者,即是见人修行,心生不乐,有如怨家,欲来恼害,作诸留难、破坏,即称为魔,怨人修行。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魔怨 = 指恶魔。因恶魔向人行恶,为人之怨敌,故称魔怨。

#M5波离身识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 优波离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从前追随佛陀,半夜逾城,至苦行林,亲见剃除须发,出家学道,亲见如来,六年勤苦修行,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服外道,解脱世间的贪欲诸漏。
= 瑛解:我亲随佛,逾城出家者:据传说,佛为太子时,优婆离为东宫执事之臣。及佛背父出家,彼<优婆离>亦有失职之咎,当然不安于位,且无职可供矣,故即随佛出家。但非国王所派遣,不在五比丘之列耳。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者:此波离自叙悟证有由,因亲观苦行,亲见降魔制外,信出世之有益,厌世间之无常,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既已深知,自然不著,故曰解脱。
= “优波离”:为佛弟子中持律第一。佛为太子时,优波离为东宫之理发师。佛逾城出家,优波离恐亦有失职之咎,故即随佛出家,但他不是国王所派遣,故不在五比丘之列。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yú) = 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超过;胜过[surpassexceed])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与儒家所谓‘异端’一语相当。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二十外道,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其中亦包括小乘佛教,即:小乘外道论师、方论师、风论师(风仙论师)、韦陀论师、伊赊那论师、裸形外道论师、毗世师论师、苦行论师、女人眷属论师、行苦行论师、净眼论师、摩陀罗论师、尼犍子论师、僧佉论师、摩醯首罗论师、无因论师、时论师、服水论师、口力论师、本生安荼论师等。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 承佛授我比丘二百五十戒,渐次增进,至大乘菩萨戒法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于性业遮业,悉皆清净,由是因戒成定,身心寂灭,因定发慧,断惑证真,成阿罗汉。
= 瑛解:承佛教戒:即授以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此小乘戒也。如是乃至:渐次增进,大乘菩萨戒法。三千威仪: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对三聚净戒,各一千则成三千。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则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性业遮业者:谓所戒之法,体性即恶,不待制止,犯则成业,如杀盗淫妄等,是为性业。若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以能引令作恶,佛故遮止;如饮酒食荤垦土等,是为遮业。由是大、小两乘之戒,悉皆能持,清净无犯。由戒生定,定力既成,慧光斯发,乃得人空慧,成阿罗汉道。
= “三千威仪,八万微细”:这是指大乘菩萨之戒律。此为依小乘比丘二百五十戒,再往上修,便于250配上威仪(行、住、生、卧),两者相乘(250乘以4),得一千;再乘上三(三聚净戒),便成三千,如是而得“三千威仪”。再以三千威仪配上身三语四的身口七支,三千乘七,便成二万一,再配上四惑(贪、嗔、痴、慢),二万一千乘以四,便得八万四千,这就是“八万细行”的由来。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 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
性罪戒/性重戒/主戒/旧戒/性戒 = 乃针对性罪而立之禁戒。与‘遮戒’相对。此类戒律从犯罪之果报而言,属于本质之罪恶行为,如五戒中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波罗夷,不待佛之制戒,亦不论在家、出家与受戒、不受戒,若犯之,未来必定受报;因其自性就是罪行,为业报之正因,系社会普遍承认之罪恶,并有法规制止之,故称性戒。反之,遮戒则依佛陀之遮制而设,如酒戒即是。二戒之一。
息世讥嫌戒/新戒/客戒/遮戒 = 遮,制止之意。指对轻罪之禁戒。为相对于‘性戒’而立者。所谓性戒,乃不论当初佛陀是否制戒,原本即须持守之戒,例如杀、盗、淫、妄等四戒。所谓遮戒,系佛陀因事、因地所制之戒,通常较性戒为轻,即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而佛教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犯罪,故制此戒。例如饮酒、轻秤贩卖、掘地伤生等;盖以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故佛陀特意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其余之律仪。若犯遮戒则称遮罪。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 我是如来会下,众中的纲纪,蒙亲印可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首。
= 瑛解:我是如来律中首领,于大众中,能以戒律,整纲肃纪。统领曰纲,维持曰纪,佛令稽查持犯,处断重轻,统领僧众,维持律宗,故曰我是众中纲纪。蒙佛亲印我心戒清净。小乘制身之学,持戒修身,是我显迹,蒙佛于大众之中,推为无上。 
(gāng) = 提网的总绳[headrope of a fishing net](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outline]/纲维;法度[key linkguiding principe])
(jì) = 散丝的头绪[threads of silk](通“记”。记录,记载[record]/法则;准则[law]/十二年的一个时期[a period of twelve years]/纲领;纲纪[guiding principle]/纪律[discipline])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是以身识,执持小乘身戒,使身识不起违顺等相,先是身得自在;次第执持大乘心戒,心得通达,悟明无作妙戒,既没有能持戒的心,也没有所持的戒,然后身心, 一切通利。若论圆通,依我所证,当以身识为第一。
= 瑛解:佛问圆通,我以<用也>身识,执持小乘身戒,身识不起,于触尘中,并无违顺俱非等相,身得自在;由外及内,次第以身识,执持大乘心戒。心得通达者:即悟明无作妙戒,既无所持之戒,亦无能持之心,然后若身若心,不待执持,自然无犯。故曰:‘一切通利。’得入圆通,以斯身识,最为第一。
= “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执”,持也。小乘戒律执持五根及前五识,令不随五尘造作,故五根及前五识便得离杂染;以离染故,身得自在。
= “次第执心,心得通达”:于身得自在后,再以大乘心戒持心,悟得本心,且悟无能作所作,能所销亡,故心得通达。

#M6目连意识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 大目犍连,继从座起,向佛陀顶礼说:我当初在乞食的途中,偶然遇着优楼频螺、伽耶、那提迦叶波兄弟三人,他们正在宣讲如来所说的因缘深义,顿发菩提心,由意识而悟入圆通。
= 瑛解:我当初于路乞食,逢遇三迦叶波,兄弟三人。宣说如来,因缘深义: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顿发心有二义:一、发心从佛出家;二、发明意识心,即如来藏。故曰:‘得大通达。’
= “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此即“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是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这个偈子。一说:舍利弗听到此偈之后,就去告诉目犍连,因为他们两人原是好朋友。然而依于此经,则是目犍连自己亲闻。又,二人根器、业力、因缘都相近,故皆闻同一偈而开悟、出家。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 如来惠赐我袈裟著身,须发自然脱落,立即现比丘相,游行十方,去住自由,得无挂碍,由此神通的启发,得明意识,就是如来藏性,不变随缘,自在无碍,于大众中,推为神通第一,成阿罗汉。
= 瑛解:袈裟著身,须发自落,顿成比丘之相。我游十方,得无挂碍,去住自由。神通发明者:由此神通,发明意识即藏性,不变随缘,自在无碍,故于众中,神通推为无上,成阿罗汉道。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 不但世尊称许我神通无上,十方如来,也皆赞叹我的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 瑛解:我之神通,岂独本师世尊,于阿含会上,许我神通第一。即十方如来,亦皆叹我神力,具有四义:一、遍游十方,作诸佛事,故曰圆明;二、一真不动,纤尘不染,故曰清净;三、任运示现,无碍解脱,故曰自在;四、无魔不降,有怨读冤皆伏,故曰无畏。
=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宁唯”,岂只。岂只是释迦世尊一人赞叹我的神力,连十方如来也都如是赞叹。
神通力/神力 = Iddhi,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以旋转虚妄分别的意识,返归圆湛常住的心性,本具的心光发露,如澄浊水,久而清净晶莹,转意识而证入如来藏性。若论圆通,依我所证,惟有这意识,方为第一。
= 瑛解:佛今问我,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以用也意识,旋转虚妄分别之意识,复归圆湛常住之心性,心地光明,由此显发宣流,现为神通,如澄浊水,流即水也。妄识种种分别如浊水,旋字即澄浊之功,旋之既久,而成湛然澄清,莹净皎洁之藏性,惟斯意识,最为第一。
= “我以旋湛”:“旋”,旋转。“湛”,湛然常住之体,指如来藏心。此言:我以旋转有分别之意识,归于如来藏湛然之体。
智光/内光/心光 = 指心智明朗,或智慧鉴照之光。
(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布。宣读[declare]/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抒写;表白[express])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L4七大圆通
#M1鸟刍火大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 乌刍瑟摩,接着至如来前,合掌顶礼,向佛陀说:我常回忆,久远劫以前,身为凡夫时,贪色好淫,积习成性,那时有佛出世,尊名空王,因机施教,说多淫欲的人,如猛火聚,淫火不但焚毁善根,且能烧灭智种,乃教我遍观四肢百骸。我秉教示作观,当欲念未起之前,全身本自清凉舒适,淫心既动之后,即通体燃烧,浮燥不安,方信如火聚的教示,实非虚言,心生恐惧,因而专心作观。
= 瑛解:七大本以地大为首,兹以火大居先者,以淫欲属火,淫为坏定之冤贼,当首戒之,故以火大居先。乌刍起座,顶礼白佛:我常先忆,久远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贪欲,以宿生淫习,积习成性。于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名空王,证第一义空也。空王善能观机施教,说多淫人,生为欲火,死为业火,淫多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欲火非惟烧诸善根,并能烧灭智种。乃教我遍观百骸四肢:百骸是周身骨节,四支即两手、两足。诸冷暖气者:于欲心未动之时,全身本自清冷,迨欲念既萌之后,举体便觉暖热,自信火聚之言不虚,心生怖畏,专心修观。
(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乌刍沙摩明王/乌刍瑟摩明王/乌枢沙摩明王 = Ucchusma,意译为不洁净、除秽焚烧、秽恶。为密教与禅宗寺院中所安置的忿怒尊之一。又称秽迹金刚、受触金刚、火头金刚、不净金刚、厕神。此尊以深净大悲,不避秽触,以大威光,犹如猛火,烧除众生烦恼妄见分别垢净生灭之心,故亦称除秽金刚。其形呈忿怒相,由诸毛孔流出火焰,四臂具足,右手执剑,下手持罥索,左手持棒,下手持三股叉,一一器杖皆起火焰。
空王 = 诸佛之别名。以诸佛亲证诸法空性,寂静无碍,圣果无匹而称空王。依圆觉经载,佛为万法之王,故称空王。/古佛名。又作空王佛。
(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zhī) = 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warm]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 神光内凝,化淫心成智慧火,因得火光三昧。以我善观火性,从此诸佛,皆呼我为火头。
= 瑛解:一段神光,内凝不动,能化多淫之心,转欲火,而成智慧之火,因得火光三昧。从是诸佛,以我善观火性,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hū) = 吐气,与“吸”相对[exhalebreathe out](召唤[call])
(zhào) = 呼唤。用言语叫人来[callsummon]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 我以火光三昧力,断一切结缚,成阿罗汉,乃发护法的大愿,诸佛成道的时候,我当为大力士,拥护佛法,亲自降伏魔怨。
= 瑛解:我以观火成定,名为火光三昧,由此三昧力故,断诸结缚,证入圆通,成大阿罗汉。心发大愿:即护法之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拥护佛法,亲伏魔怨决不姑容。
= “心发大愿”:以受佛开示而得修证道果,逮得已利后,发愿护佛正法,报佛恩也。
执金刚神/金刚手/密迹金刚/大力金刚神/金刚力鬼神/金刚力士 = Vajrapanibalin,手执金刚杵的力士,为天界的守卫,是佛的侍从。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是以谛观身识暖触,而得火光三昧,以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藏性,烧却烦恼薪,焚毁诸漏,生大觉焰,登上觉位。若论谁为圆通,当以谛观火大为第一。
= 瑛解:暖触即火大,观行成就,则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成智火,淫心既化,智火已成,不为惑业所碍,故曰无碍。复以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诸漏既已销除,生大宝焰之智火,此即火光三昧。转凡成圣,登无上觉。我证圆通,即以谛观火大,斯为第一。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M2持地地大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 持地菩萨,相继而起,合掌顶礼,恭敬禀佛:我想起从前,普光如来出世的时候,我为比丘,常于一切往来要道,水陆交通的津口,田地险隘的处所,凡不利于行人车马的,我皆填补修整,或亲作桥梁,或自负沙石。
= 瑛解:因积平地行,后持平心教,依教修证,故名持地。起座顶礼白佛:此自述远因,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于彼佛,发心出家,而为比丘,勤修苦行,常于一切往来必经之要路,水陆交通之津口,田地险隘之处所。险者高深不平,隘者迫窄不宽。所有不如法,不便行走之道路,必至妨害于车,损伤其马,车有折轴之危,马有失足之患,我皆平填,高者夷之使平,深者填之使满,或作桥梁,以利津口,或负沙土,以修要路。
= “有不如法”:指不如道路的常法,如坡度、弯度、宽度之大小,路面之高低、起伏,路质软硬等。
胜鬘夫人 = Malika,为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即末利夫人。聪明通敏,及长,为阿踰阇国(Ayodhya)友称王之妃。因受父母之薰陶而皈依佛道,敬礼赞叹如来,得当来作佛之授记,谓于二万阿僧祇劫之后,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曾承佛力之加被,宣说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后又对友称王说大乘之法,与王共同教化国中人民。然经律中多以胜鬘为波斯匿王夫人末利之译名。
(jīn) = 渡口[ferry](生物的津液;口水[saliva]/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滋润[moisten])
(ài) = 狭窄;狭小[narrow](险要的通道,通常处在陡峭山谷的两个山峰之间[defilebottleneckpass])
不法/不如法 = ‘如法’之对称。谓不如正理之义,或谓违背佛法而所行非道。一般而言,遵循佛陀所说之教法,或符合正确、正当之道理者,皆称为如法;反之,违逆正理而与佛陀所示之教法处处不能相应之情形,则称不如法。以布施为例,如尊重施、无畏施、不望报施等均为‘如法施’;反之,求报施、要名施、希天施等,则为‘不如法施’。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辜负;对不起人[be ungrateful]/[add])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 这样的勤苦劳作,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未曾稍懈。或有老弱众生,在市镇商场,须要别人搬运什物,我即为负送至他的目的地,放下什物就走,决不受任何报酬。
= 瑛解:首句指上平填道路,或作桥梁,或负沙土,皆勤劳苦行。经无量佛出现于世:经时之久,常行不退。或有众生:指老弱乏力者,于市垣曰阛,市门曰阓,商场贸易,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之处,放物即行,不论亲疏贵贱,悉皆不取其直,直即工价,非但不索,即物主与之,亦复不取。
(huán) = 市垣,环绕市区的墙[a wall round a market place](市区[market place])
(huì) = 市区的门[the gate of urban district](后亦借指市区。)
(qíng) = [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straight](价值;代价[valueworth]/只;仅仅[only]/工钱[paysalary])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 毗舍浮佛住世的时候,众生的共业所感,世多饥荒,那时我为挑夫,为人负物,不论远近,只取一钱的酬劳。或有车牛,陷于泥泞,我有神力,必为推动车轮,使脱离苦恼。
= 瑛解:梵语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此佛是庄严劫之末,最后一尊佛,住世之时,众生同业所感,世多饥荒,即饥馑荒年,五谷不熟,粮食不足,乞食为难。我为荷负之人,与人负物,无论路途远近,人面生熟,平等为怀,唯取一钱之直,节取活命,更不多贪也。车牛或指牛车,或车与牛,被污泥之所陷溺,人牛俱受苦恼;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除苦恼。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 有一天,国王设斋,恭请佛陀应供,我知佛必经之路,特先往填平以待,毗舍如来,怜悯我长劫劳苦,就自摩着我的头说:你当自平心地,心地若平,则世界上就没有不平之地了。
= 瑛解:时、即国王请佛设斋之时;延、即请也。我在尔时,知佛必由此路,而至王宫,王既为国修福,屈九五之尊,而迓万德之圣,我则平地待佛,以表敬佛之意,此待佛,即所以待教也。毗舍如来摩顶者,愍其事行久劳,慈悲摄受也。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此佛欲令以理融事,故谓之曰,当平心地,以心为诸法之本,地由心造,内心既平,外相斯夷,沧桑变易,常自如如,故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长,久[long]/邀请;请[invite])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招待[entertain]/暂时停留[stay])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 我闻教示,立即心开,见自己身中的微尘,和造世界的所有微尘,完全一般,没有丝毫的差别,身内界外,所有微尘,自性本空,互不抵触摩擦,如空合空,了无痕迹,何能相妨?不但如此,就是刀兵之类,加于身体,亦如斩光砍影,无可伤害。
= 瑛解:心开者:即藏心开发显现,始知藏心随缘成事,心歧则千差竞起;此心返妄归真,心平则法界坦然,了达内色外色,地大平等。见自身中,地大微尘,与能造世界,所有微尘,唯是藏心平等,无有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者:微尘,指内外地大色法,自性,即如来藏性心法,色、心不二,性色真空,内身外界,所有微尘,悉皆自性,不相抵触,不相擦摩,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不相妨碍。乃至外地大之刀兵,与内地大之身根,以刀触身,亦无所触伤,如空合空,似水投水也。
=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微尘自性”,指内外地大之微尘自性。“触摩”,抵触、摩擦。内外微尘(内色、外色)既互相不抵触,即是达到“事事无碍”之境界。
= “乃至刀兵亦无所触”:“刀兵”,兵器。“触”,触伤。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 由于悟一切法,同一自性,因证无生法忍,成阿罗汉。现在回小乘心,入大乘菩萨位,每闻贤劫以来四佛,宣说妙法莲华经,开示佛的知见,我特先出而为证明,在法华会上,于信解行中,我为上首。
= 瑛解:一切法,皆同一自性,谁为能生?谁为所生?由此于一切法,悟无生理,忍信不疑。按悟处巳齐八地,但以伏断分齐,分尽见思,故云成阿罗汉。由其悟处既深,不住浅位,故回小乘心,今入大乘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当指贤劫中四佛,非独指释迦。以前毗舍浮佛时,悟明圆理,回小入大,故闻诸如来,宣说妙莲华,佛知见地,先为证明。妙莲华,即指本经,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佛知见:即根中不生灭性,一乘寂灭场地,为诸佛之因地心,依此进修,可获果地觉,我先证明,率众依修,而为上首。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回心 = 本意谓回转心意。即改变对世俗欲望之追求与邪恶之心,转向善道,并从此皈依佛教,成虔诚之佛教徒。又将邪恶之心改为向佛之心,即称为回心忏悔;反自利之小乘而趋向大乘,称为回心向大;反自力而信仰他力(佛、菩萨),则称舍自归他;自始即能直入大乘者,称为直入之根机;必须靠回心转意者,即称回心之根机。
佛知见 = Tathagata-jnana-darsana,指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言‘知’;亦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见’。盖所谓‘佛之知见’,乃透彻了达诸法实相之真知真见。而如来出世之一大事因缘,即在为众生而‘开启’佛之知见,‘示导’佛之知见,欲令众生‘了悟’佛之知见,并令‘证入’佛之知见,还其本来清净面目而不复迷失。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 现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根与世界二尘,等无差别,皆是如来藏性,虚妄所发的幻相,今悟全相即性,则尘相消除,智光圆满,能成无上觉道,若论圆通,如我所证,当以观地大为第一。
= 瑛解:我因谛观,身界二地大,内尘外尘,平等无差。此由蒙平心教,藏心开显,以无分别智,谛审观察,相妄性真,故曰本如来藏。所有地大,无非藏性随缘,循业发现而已;既属循业,虚妄显现,故曰虚妄发尘。今既悟全相即性,万法唯心,则尘相销除,智光圆满,能成无上觉道,以斯地大进修,最为第一。
= “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我以谛观”内根“身”、外器“界二”种地大之微“尘,等无差别”。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M3月光水大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 月光童子,继起向佛顶礼说:我回忆往昔,恒河沙数劫前,有佛降世,名号水天,教诸菩萨,以水作观想对象,观成就可入三摩地<正定>
= 瑛解:童子乃童真入道,月光具童真德,故得是名。起座顶礼白佛: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此佛因修水观,得悟性天,乃三十五佛之一。教诸菩萨者:乃为一类之机,非专为月光一人也。修习水观:以水为观行,观成得入三摩地。
月明童子/月光菩萨/月光儿/月光童子 = Canda-kumara,为佛世时王舍城长者申日之子。
水观 = 十六观之一。出于观无量寿经。又作水想观、水相观。见冰之映彻之相,而观想极乐国土之琉璃地,即先观水之澄清,次起冰想,见冰之映彻而作琉璃想,观想净土琉璃地之内外映彻。/观水之意。又称水三昧、水轮观。即观身中涕、唾、便利等与水性同一,与香水海并无差别。若观法成就,则于水得自然,能随意于身之内外现出水,称为水定。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 我遵佛教诲,先观水性是一,互不相妨,开始从涕唾起,然后津血,以至大小便利等,除津液有水的清相外,其余皆为水的浑浊之相,这些在身体内,循环往返,清浊虽异,水性是同。内观纯熟,扩而充之,外观世界及世界外香水海的水,虽有远近大小的分别,然水性也还是一,平等平等,没有少许不同。
= 瑛解:初从涕唾:在鼻曰涕,在口曰唾,此水在外易见者;在咽下咽曰津,在喉外溢曰液,此水近内可觉者;在骨髓曰精,在筋肉曰血,此水幽隐难知者。饮食茹退,曰大小便利。其中津液,水之清相,余皆水之浊相,在一身之中,旋环往复,清浊虽异,水性一同,性既相同,故无倾夺。按华藏庄严世界海,名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芷香幢,华中有十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为佛刹之王,故曰浮幢王刹。诸香水海,即指总别诸香水海。观身内水,与世界外香水海水,虽有远近大小,水性亦复一同,平等无有差别。又同者通也,内水外水互通,不相留碍也。
= “津液精血”:“津”,咽下去的口水称为津。“液”是体液。“精”,在骨髓中贮存的人体的精华,称为精,男女皆同,不只限于男性。
= “身中旋复”:这些水于身中循回往复。
(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tuò) = 口液,唾沫[saliva]
(yè) = 汁,流质[liquid]
(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香海/香水海 = 即注满香水之大海。据佛教之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所围绕。除第八海为碱水外,其他皆为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故称香水海。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 我在这时,初成就此观,仍未忘身相,只是以水为身,未能到无身境地。
= 瑛解:是时即修习时,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初得相应,是为初成。此观即水观,观行成就,入观之时,不见其人,但见其水,即以水为身,尚未得无相,不能无身。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 当时我为比丘,在静室中,安心修习禅观。我有弟子,童稚无知,偷窥我室,见室中充满清水,别无他物。
= 瑛解:当时我为比丘,在静室之中,安心禅观,即修水观。我有弟子,乃巾瓶执侍之人,因见久在室中,遂乃窥其窗缝,观其室中,以探情形,唯见满室清水,了无他物所见,此即心境相应,观水现水,是谓定果色,定境现前也。但定果色,寻常入观之时,唯自见之,此月光水观,与乌刍火观,皆能令他人见者,实观力殊胜也。
=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当”时我“为比丘”,于静“室中安”座修习“禅”观。
(kuī) = 从小孔或缝里看。暗中察看。亦泛指观看[peepspy](观看[seelook])
安禅 = 安住于坐禅之意。与‘安心法门’、‘安乐法门’同义。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静,则称为安禅静虑。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 受好奇心驱使,取一瓦砾,由窗口投于水中, 激水作响,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像舍利弗被违害鬼所击,出定后感觉头痛一样。
= 瑛解:童子幼稚,无有知识,取一瓦砾,投于水中,激水作声。激是激动,水既作声,信知是水,乃顾视盼望而去。我出定后,忽然觉著心痛,就如舍利弗,遭违害鬼之事。舍利弗于耆阇崛山,入定之时,有二鬼从虚空过,一名违害,一名复害。复害谓违害言:我欲以拳打此沙门。违害劝云:勿兴此意。复害不听,违害即去。复害以拳,便打舍利弗之头,出定后顿觉头痛。白世尊言:体素无患,今何头痛?佛告之曰:有伽罗鬼,手打汝头,彼鬼大力,打须弥山,便成二分,汝若无定,身应粉碎,此鬼受报,身已陷入阿鼻地狱矣!今云违害者,乃同时所遇,错举其名耳。
= “舍利弗遭违害鬼”:舍利弗会在耆阇崛山,入定之时,有两个鬼从空中过,这两个鬼都是恶鬼,且都是大力鬼,一个名叫违害,一名叫复害。违害告诉复害说:我想用拳打这沙门。复害劝他说:不要这样。违害不听他劝,复害走了以后,违害就用拳头打舍利弗的头。舍利弗出定后忽然觉得头痛,就跟世尊说:我一向身体很好,为什么现在头会痛?世尊告诉他说:有大力鬼用拳头打你的头,那鬼的力气很大,如果打须弥山,须弥山都要裂成两半:你若没有定力所持,吃他一拳,全身皆成粉碎。这鬼因为打你,现已受报,身堕在阿鼻地狱中受苦了。
(zhì) = 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young grain](孩子,儿童[child]/幼小;年幼<含有晚出生的意思,与“长”相对>[youngchildish])
(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lì) = 小石,碎石[gravel]
瓦砾(wǎ lì) = 破碎的砖瓦[debrisrubble]
(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surge](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excite])
(pàn) = 眼睛黑白分明的样子。喻美目流转[bright lucid (eyes)](顾;看[look])
顾盼(gù pàn) = 观看,左顾右盼[look around]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h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 心想:我现在已得阿罗汉道,久绝病源,为什么今日,忽然患心痛病呢!难道说道果退失?
= 瑛解:我自心思量惟忖,疑虑莫释: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应当无有现业,云何今日,忽生心痛之病?将无退失果位耶?
= “将无退失”:“将无”,岂无,岂非。“退失”,退失道果。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将无(jiāng wú) = 莫非。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 恰在这时,童子很高兴的跑来,告诉我这件奇异的事,这才知道心痛的原因,如是教他,再见室中水时,立即入水,将丢进去的瓦砾摸出来。童子奉教,待我入定后,依然见满室清水,瓦砾宛然,泡在水中,立即开门入水,取出瓦砾。我出定后,心痛即愈,身体依旧安然无恙。
= 瑛解:捷来者:月光出定,童子速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料知,心痛必是瓦砾投水之故。遂告童子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月光复至室中入定,童子还复窥见,水中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体也>如初无恙。
(jié) = 战利品[spoils of warwar trophies](敏捷;迅速[quickly])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奉教(fèng jiào) = 接受教导。
(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宛然(wǎn rán) = 相似、仿佛[as ifas though]/真切,清楚[cleardistinctvivid]
(zhì) = 从贝,与财富有关。抵押;以…作人质[mortgagepawn](抵押品;人质[hostagesecuritypledge]/素质;本质;禀性[naturenatural disposition]/物质;事物[mattersubstanceobject]/朴实、朴素 [simpleplain])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 这样值遇无量佛,观行日深,直至山海自在通王佛降世,方得亡自身相,与十方世界, 诸香水海的水,一味流通,悟明如来藏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不二无别,现在于如来前,得童真名,预入菩萨会。
= 瑛解:逢佛无量,经劫必久,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此佛亦从水大圆通,成无上觉,若山若海,水性自在流通。山属地大,俗云山高水更高,水大地大,自在无碍。王即自在之义。先修内观,后修外观,由浅及深,至此佛时,逢佛既多,观力愈深、方得亡身合界、与十方世界,诸香水海之水,一味流通,性合真空者:即悟明藏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无二无别,全相全性,即体即用。今于如来座下,得童真名,预入大乘菩萨之会。
= “方得身亡”:月光童子直到此佛出现时,才能照破执水为身的“身见”,从而破除阿赖耶识中无始无明的见、相二分,习气种子,因而转舍粗陋的四大之身。
童真(tóng zhēn) = 小孩天真无邪。/沙弥的别名。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因修习水观,悟内外水,一味流通,等无差别,得无生法忍,证入圆通。如欲圆满无上菩提,当以观水大为第一。
= 瑛解:我因修水观,观内水外水,同一气分,一味流通,等无差别,了悟水性空寂,本自无生,得无生忍,证入圆通。如欲圆满无上菩提,惟斯水大,最为第一。

#M4琉璃风大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 琉璃光法王子,继起向佛顶礼说:我忆往昔,恒河沙数劫以前,有佛降世,名无量声,以最上乘法,本觉妙明之理,开示菩萨,教修观行,以生存的世界,和众生的根身,为所观的境相,两者都是由无明妄缘的风力转变而来。
= 瑛解:琉璃光依观得名,取后身心发光,洞彻无碍,故得是号。梵语具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宝。此法王子,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今在楞严会上,自述圆通,起座顶礼白佛:我回忆往昔,经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声,此佛亦由观风大所成之佛。开示是教,菩萨是机,对大机说大教,故说本觉妙明,最上一乘之理。本觉即天然本具,灵觉之性,寂然不动,有感则通,在众生分上,为本来佛性。观即能观之智,世界指无情依报之世界,众生身指有情正报之众生,为所观境。此依正之境,皆是无明妄缘,风力所转变而有也。本觉即真如,真如界内,本来不立一尘,岂有世界众生?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动则有风,风大即一念,心中动相耳,情器世间,一切诸风,莫不资始乎此,故曰皆是妄缘,风力<指无明>所转变也。
妄缘 = 指虚妄不实之缘。

本觉 = 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
心真如门
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
心生灭门
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
不觉
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
本觉
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始觉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 我当即秉承教诲,观察世界的成立,是因风力执持,世界的流动变迁,皆是由风力密移,身体的动止,如行、住、坐、卧,无一不是受风力的鼓动,心念的生、住、异、灭,刹那不停,全是因风的摇动,这样审察谛观,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动相虽然千变万化,纷然杂陈,可是其体无二,完全同一风性,毫无差别。
= 瑛解:我于尔时:即彼佛授观时,指示风大发源时,风大由于本觉妙明,随缘起念,一念妄动,自蔽妙明,妄循无明风力所转,故有世界众生。我依教修观,观察界之安立,十方界相,皆由风力执持;世之流动,三世推迁,皆由风力密移;身之动止<静也>,行、住、坐、卧,莫非风力所使;心之动念,生、住、异、灭,莫非风力所推。如此观察,外而世界,内而身心,诸动虽多,其体无二,唯一风性,故曰等无差别。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 于是悟知,这些动相,来无所从,去无所处,十方微尘数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 瑛解:我此时觉了,此群动之风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当体全空,无有实体,可跟究故。十方微尘世界:此指无情之器界;以及颠倒众生:此指有情之根身,同一虚妄,皆妄缘风力所转耳。
= “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微尘”,指如微尘一样众多的刹土,这是器界。“颠倒众生”,由无明颠倒而生之众生。一切的依正,根身器界,皆是由同一虚妄业风所转。
/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 这样以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就好像于一容器中,装满蚊蚋一样,在一不过分寸大小的容器中啾啾乱叫,狂吵齐噪,扰攘不休。所以在遇到无量佛不久,就证得无生法忍。
= 瑛解:如是乃至:是从广至狭,从微尘数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一切众生。喻如一器皿之中,贮百蚊蚋,啾啾<小鸣之声>乱鸣,在分寸小器之中,鼓发狂闹:鼓动也,狂乱也。逢佛未几者:逢遇无量声佛授观,经时未久,速得悟证;先悟风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体性空。风大如是,诸大皆然,本无生灭之相可得,即得无生法忍,获证圆通。
=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以如是观了一大千世界中之众生相,逢佛不久,我即见诸动无生,诸动实不动,而证得无生法忍。
(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ruì) = 小蚊。又名沙蚊[midge]
(jiū) = 小儿声[cry](象声词。形容细碎的声音[chirps])
(míng) = 鸟叫[chirp]
(gǔ) = 鼓,一种打击乐器[drum](煽动,鼓动[agitatearouse]/扇动[fan])
(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a long narrow tablebench](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a small table]/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how many]/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almostnearly]/接近;达到[reachachieveattain]/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few])
未几(wèi jǐ) = 没有多久;很快[before long](很少;无几[a fewa little]/未可几及,赶不上[matchless]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 真心显露,得亲见动中,东方有不动的佛国,也有阿閦(不动)佛,并于阿閦佛座前,为法王子,遍事十方诸佛,真心大放光明,遍照无碍。
= 瑛解:心开:乃本觉真心开显。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乃见动中有不动佛,即阿閦佛。梵语阿閦,此云不动。此乃于风性妄缘动中,亲见本觉不动之真体;即于不动佛会下,为法王子,乃能遍事十方诸佛,即如观世音,在弥陀会下,为法王子,而能游化诸国,遍事诸佛。身心发光者:既了妄身妄心,皆属妄缘,风力所转,亲见法身真心,乃是当人自性本具,内外洞彻,如净琉璃,映现诸法,此即得名所以。
不动佛 = Akshobhya,音译阿閦佛。教王经、略出经等所载之不动佛(或不动如来)系指东方之阿閦佛。
洞彻(dòng chè) = 彻底地理解[understand thoroughlyhave a clear knowledge ofknow clearly]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的无体,得悟菩提心而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妙明真心,若论圆通,斯为第一。
= 瑛解:我以因也观察风力无依,即是无体,此了妄也;悟明本觉菩提真心,此悟真也。从此得入三摩地,合十方诸佛,所传微妙心印。琉璃光,因观风大证此,故曰斯为第一。
=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此谓我于此不动三昧中所亲证者,正合于十方一切诸佛所共传之一相微妙之本心,虽动而实不动,离于有无,无有动相、或不动相可得。故究竟不动;以此究竟不动之智光,照见一切群动,实皆无动。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妙心 = 心体不可思议,故称妙心。

#M5空藏空大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 虚空藏菩萨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从前和如来,同在定光佛处,得证无边虚空身。
= 瑛解:我与如来:指释迦如来,定光佛即然灯佛。虚空藏与释迦,但同事然灯,得无边身,乃菩萨自述所证,非与释迦同得也。
虚空孕菩萨/虚空藏菩萨 = Akasagarbha bodhisattva mahasattva,《虚空藏菩萨经》等经中说祂常住于一切香集世界,其智慧广大如虚空,其财富遍满三界,能满足信众求智慧、财富、美名、美满眷属之愿望。常被塑化成头戴五佛冠,右手握散发火焰宝剑,左手持上有满愿如意珠之开敷莲花的形像。此菩萨所提供求闻持法可谓誉满全球,信众常祈祷祂加持,以得增强记忆、见闻不忘之能力。
燃灯佛/锭光佛/定光如来 = Dipankara,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增一阿含经》记载燃灯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 当时手执照空四大的智慧宝珠,明照十方微尘数佛刹,皆化成虚空。
= 瑛解:菩萨既以空性为身,应以空慧为手;四大宝珠:即照空四大之智珠。照明十方微尘数佛刹,所有外四大,一一化成虚空。
如意宝珠/宝珠 = Mani,音译摩尼、末尼。即珠之总称。宝珠端严殊妙,自然流露清净光明,普遍照曜四方。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智,内放十种微妙宝光,照射十方,使尽虚空。
= 瑛解:自心:即自己本觉真心。现出大圆镜智:此智是佛转第八识所成。因虚空藏,分证如来三德秘藏,故能现此智,且能于此总智,更现十种别智;十种微妙宝光,即十智。智光流灌十方,尽虚空边际:则空中所有世界,无一不在智光所照之中,色空无碍。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 直至无量香水海中,诸浮幢王刹,全入心境之中,皆入我身之内,而我身同虚空,互不相妨。
= 瑛解:诸幢王刹:即无量香水海中,诸浮幢王刹,乃依报广大之境,摄入我正报身中,身同虚空,彼此不相妨碍。乃事事无碍法界,不思议业用。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
= 我亦能分身无量,遍入微尘数国土,随机普应,广作佛事,自在无碍。
= 瑛解:善入者,以一身而分无量身,同时遍入微尘国,广作无边佛事。得大随顺:即大自在。
立地/佛事 =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随顺 =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 我所以有这么大的威神力,完全是由谛观四大无体,乃从妄想生灭而有,当体即空,与虚空没有两样,诸佛国土,不离四大,自亦本空,乃于色空同处,领悟本真,证无生法忍。
= 瑛解:此大神力:即指色空无碍。由我下:出神力之来由,由我观空所致,我则谛观四大,本非心外实有,唯心所现,无体可得;无依、即无体也。乃随妄想以生灭,念起则非有似有,念息则当体即空,故曰虚空无二。四大既同虚空,无有差别,佛国亦以四大为能成?故佛国亦自本空;同、即空也,以虚空为同故。于空性,发明藏性,悟明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性生即无生,诸大亦然,自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故曰得无生忍。
= “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无依”,无所依之体。地水火风四大,心外非有,无有所依之实自体可得,唯心所现;随众生之妄想而生灭:妄想生时,四大非无,似有而现;妄想灭时,四大非有,如梦中境,海市蜃楼,似有而无。是故四大之体,原与虚空无二。
= “佛国本同”:一切诸佛国土亦是由四大所成,故即使是诸佛国土,其本质亦同于四大、同于虚空,无有实自体可得,唯心所现。
= “于同发明,得无生忍”:“同”,相同。此言,一切器世间,其最大者,莫过于诸佛国土;若连能造诸佛刹土的四大,亦同于虚空,唯心所现,我即于此一切“同相”、“同理”之中,发明内外一切四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生不灭,因此而证得无生法忍。

四界/大种/四大种/四大 = Cattari maha-bhutani,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地大
Pathavi-maha-bhuta,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
水大
Apo-maha-bhuta,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
火大
Tejo-maha-bhuta,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
风大
Vayo-maha-bhuta,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 现在佛问谁为圆通,我是以观察虚空无边而入三摩地,证得妙力圆明,当以此为第一。
= 瑛解:我因修空观,观察虚空无边,观成得定,入三摩地。妙力圆明者:即前色空无碍,依正互融,十方圆明,得大自在,以斯空观,最为第一。

#M6弥勒识大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 弥勒菩萨,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自述证道经验说:我忆往昔,微尘数劫以前,有佛住世,名日月灯明,我跟随彼佛出家,然不忘世俗的荣华富贵,喜欢奔走权门富贵之家,攀附夤缘,贪图名利。
= 瑛解: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此佛以三智立名。我从彼佛,而得出家;此但出世俗之家,心重世间名闻利养,名与利相因,则身为利役,好奔走于贵族,交游乎大姓,有名利可图,故曰好游族姓。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 “心重世名,好游族姓”:“世名”,世间虚名。“族姓”,大族贵姓。弥勒菩萨当时虽已出家,但是心中仍贪重世间虚名,而好与大族贵姓之人交游。
大地微尘劫/微尘劫 = 谓长远之时劫。
世名(shì míng) = 世间的名望。
(zú) = 箭头[arrowhead](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古代百家为一族[a hundred families])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 那时世尊,怜我愚迷,教我修习唯心识定,使我通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心识所变现,如梦如幻,无一真实。因此心不散乱,得入三摩地。历劫以来,都以这三昧,奉侍恒河沙数佛,不再有贪图世俗名利的心。
= 瑛解:尔时世尊,观机授教,因我重世名,心驰散故,教我修唯心识定,观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通达一切外境,无非心识之所变现,如梦如幻,无一真实。因修此定,心不驰散,而不外求,得入三摩地。此唯心识定成,自日月灯明佛起,历劫以来,以此三昧,奉事恒沙诸佛。但修内观,无复外求,故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 “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唯心识定”,为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唯自心所现,因此不复计执外在之虚名为实有,从此不再向外奔驰,广交贵族大姓,以为此等交游可以荣誉我身。故日月灯佛对弥勒菩萨教授此法,实是应病与药,十分对极。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xiē) = 休息。(停止。)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 直至然灯佛出世, 我才得成无上妙圆的识心三昧。
= 瑛解:然灯佛乃释迦如来,第二僧祗授记本师。出现世时,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妙真如性曰妙,圆满周遍曰圆。
然灯佛 = 释迦如来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逢此佛出世,买五华之莲,以供养佛,发布于泥,令佛蹈之,以受未来成佛之记别。
识心 = 对‘心所法’而言,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 方知尽虚空的如来国土,净秽有无,都是由我心识变化,所现的幻相。
= 瑛解:所现如来国土有三:净秽有无,即对三土。或法性土,法身所依,无净无秽,即常寂光土;次现受用土,报身所依,有净无秽,即实报庄严土;三现变化土,应身所依,有净有秽,即凡圣同居土。一一皆我识心,变化所现。
=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尽空”,尽虚空界。“如来国土”,佛世界。
(huì) = 长满野草。(肮脏。)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 世尊,我因为了解净秽国土等,既然都是心识所变现,于是从法身识性中,现出无量如来,所以现在蒙佛授记,候补佛位,为贤劫中第五尊佛,将来以龙华三会,说法度众。
= 瑛解:我既了达如是,净秽国土,唯是心识所现之故,识性又复流出,无量如来,我虽未成佛,已能现土现佛,成办诸佛所应作事,广度无量众生。今佛知我已证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故得蒙授记,候补作佛,以为贤劫第五尊佛,于当来下生,龙华三会,说法度生。
授记 = 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十二部经之一。)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一切依正染净诸法,唯是一心所变现,由识心圆明,而入圆成实性,远离依他起性,及遍计执性,得无生法忍。如论圆通,如我所证,当以此为第一。
= 瑛解:我以识大,谛观十方,一切依、正,染、净,唯是识心之所变现,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识心无二,一体圆明。圆成实性是真体,能为诸法所依。今既远离二种情执,如佛所言,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便得无生法忍,即入圆成实性,我即以斯谛观唯识,最为第一。
唯识 = Vijnapti-matrata,识,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即认为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将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为唯识所变。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圆成实性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M7势至根大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修五十二菩萨,继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忆恒河沙数劫以前,有佛出现世间,名无量光。在那一劫中,共有十二尊如来,相继应世,最后一佛,名超日月光,他教我修习念佛三昧。
= 瑛解:此根大圆通,乃都摄六根,非单修一根。大势至,亦知佛之密意,若对此方机宜,修证楞严大定,固是耳根为最,若论普被三根,横超生死,惟有念佛法门,最简易、最圆顿,堪称第一,故说在识大之后。与者共也,伦者类也。同以念佛心,得入无生忍,虽同修念佛法门,功行浅深不等,或有住干慧地者,或有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者,合计五十二位,故曰五十二菩萨,非局定数也。从本座而起,顶礼佛之双足,以至尊之首,顶礼我佛至卑之足,以表至敬,而白佛言。忆者忆念,明记不忘也。过去称为往昔。于时有佛,出现于世间,此佛以光明而立号,因光明胜故,名无量光。此无量光佛名,与弥陀名同,因在恒河沙劫之前,当非弥陀,乃同名佛也。据大弥陀经云: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此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出现世间。彼佛就本经文意看来,当指最后一佛,若据大本之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之别号,唯一佛身,此言十二佛相继出世,则非一体明矣。念佛三昧:即修因克果,离苦得乐之胜方便。念佛是修行<清净三业之行>,三昧是得定<事理一心不乱>
=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在一劫中,相续有十二尊佛出世。据《大弥陀经(即《无量寿佛经》)》,此十二如来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形势;情势[situation])
势志菩萨/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 = Mahasthamaprapta,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谓,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故今摄此娑婆世界之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关于其形像,据观无量寿经载,其天冠中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之肉髻如钵头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宝瓶;其余身相则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Amitayus,意译无量寿;Amitabha,意译无量光。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jì) = 把断了的丝接续上[continuefollow](随后;跟着[follow])
念佛三昧 = 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

五十二位 =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
十信心
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十心住
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十行心
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十回向心
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十地心
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等觉
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妙觉
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

#N1先以二人为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 譬如有甲乙二人,甲时刻忆念乙,而乙心里却没有甲,这样的两个人,自然难以相逢相见,就是偶然相逢,亦如不逢,相见亦同不见。
= 瑛解:譬如现在世间,有二人,指亲友之属,一人专心为忆,忆念此亲友,一人专忆他务,忘其亲友。如是指上一忆一忘,由此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zhuān) = 纺专,收丝器[spindle](使专一;使集中[concentrate]/全,都[all])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 若是二人互相忆念,愈想念愈深,终必相见相亲,不愿分离,以至生生世世,都会如影随形,互相依恋,不相背离。
= 瑛解: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乃至生生同于形影。如是乃至,从今生以至他生,同如形影,不相乖违离异。乃至,超略词,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往生之后,常随佛学,同于形之与影,不相违,不相离也。
=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二人之间都互相忆念,则合二人的忆念之力,其力定然远比一人专念、一人不念,深厚得多。因为互相忆念,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即使我们彼此远在天涯海角,我俩的关系也都还会很密切的。
=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从生至生”,从一生到另外一生,或从此生至彼生,也就是“生生世世”之义。“形影”,形即是身;形与影,即如同树形与树影,比喻两者为密不可分。“乖”,违,违背。“异”,离异。此谓,如同形影一般,不会分开的。义即:若人念佛,因为佛也一直都在护念你故,则生生世世,佛都与你常相左右,不会和你分开的。
(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N2再以母子为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像慈母忆念儿女一般,如果儿女逃走,母亲纵然时刻想念,也是枉然,若是儿女想念母亲,也和母亲想念儿女一样,那么母子连心,必然生生都不会远离。
= 瑛解:怜者哀怜,念者护念,众生久在轮回,备受诸苦,故为佛之所哀怜;虽在生死,佛性不失,又为佛之所护念。若子逃逝:喻众生不念佛,堕恶趣,受极苦。虽忆何为:喻佛念众生,单忆无用,不能成益。子若忆念母亲,能如母亲念子之心,心心相契,母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母子不离,乃至经历多生,母子之缘未尽,不相违背远离。子是众生,母是佛,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生佛感应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见佛,常随佛学,不至远离。
(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违远(wéi yuǎn) = 远离;离别。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 如果众生的心,也和佛陀怜念众生的心一样,时刻忆佛念佛,现在或将来,一定会亲见佛陀。
= 瑛解:若众生心常忆佛,心常念佛,将佛印在心中,念兹在兹,时刻不忘。现前见佛者,于现在生中,念佛功纯,或于梦中见佛。当来见佛者,或报尽命终,见佛来迎。此皆一定不易之理,故曰必定见佛。
众生心 =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念佛 = Buddhanussati,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于阿含诸经中,念佛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对释尊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见佛 = 依观佛三昧或口称三昧,得见佛之相好色身。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距花开见佛之日,不会太远,到那时,不须借重其他方便法门,自得开显本具的心佛。
= 瑛解:梦中空中,乃至临终,皆见他佛。既得见佛<或梦中空中日中>,则此去往生彼国,华开见佛,事在不远,前见佛是化身,此见佛是真身。念佛法门,即胜异方便,不假诸余方便门,以助显我本性也。自得心佛开发显现,得成自佛,以念佛心,始本合一,成究竟佛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 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有香气,这就名为香光庄严。
= 瑛解:如染香之人,身上即有香气;法中,念佛之人,即得佛之气分。今则念佛,以佛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本觉心佛,故曰香光庄严。
(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染香人 = 喻指念佛之人。念佛者染佛之功德,其功德盈满身心,故称染香人。
香光庄严 = 指念佛三昧之作用。念佛能庄严行者,譬如香气之染人,故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 我是以念佛心,为本修的因地心,而入无生法忍,现在于这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人同归净土。
= 瑛解:我本因地:即自述因地修行;以念佛心,为本修因地心。佛是所念,心为能念,此心非第六意识心。世人有谓念佛是口念,非也;即说是意识心念,亦非也。能念之心,是不生灭,圆湛根性真心。入无生忍者:即依因所感之果也。此界、指本土娑婆五浊恶世;净土、指西方极乐五清净土。摄者摄受,通于能所,能摄是大势至,所摄是念佛人。
=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因地修行之法门,为以“念佛之心”入无生法忍,可知大势至菩萨所谓只念佛,是在“心念”,不在口念。若口念而心不念,也是徒然。
因地 =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净土 =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净土,系专于大乘经中所宣说,以灰身灭智无余涅槃为理想之小乘教无此说。即大乘佛教认为涅槃有积极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诸佛,各在其净土教化众生,故凡有佛所住之处即为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 佛问圆通,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是一心念佛,以这念佛的心,统摄六根,令净念相继,念念不断,欲想得三摩地,当以斯为第一。
= 瑛解:我于本因,亦是从根修证,但无选择。都摄六根:外不择眼耳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等六根之用;都摄者:唯摄一精明,不令托根缘尘,则一精既摄,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摄矣!净念相继者:众念不生曰净,一心系佛曰念,念念相继<续也>,无有间断。得三摩地:乃依因感果,由本修因,证圆通果。斯为第一者:斯指都摄六根,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dū) = 建有宗庙的城邑[capital](引申为城市[big city]/统统,完全[all]/dōu = 全部[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