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F2四禅天
#G1初禅天
#H1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 阿难!世间一切修心的人,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心性,错乱修习,而不修禅那,不得首楞严大定,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但以世间的静虑为因心,也能守身如玉,不犯淫行,不论行住坐卧,心中都不会起淫念,由是身心清净,爱染不生,不再留欲界,这等人临命终时,
应念化生,上升色界,身为梵侣,这种天界,名为梵众天。
= 瑛解:此上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惟男无女,纯是化生,色身胜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净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通号四禅,已离欲界散动也。世间者,显非出世;所修心人者:谓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错乱修习也。禅那,此云静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者:谓不修首楞严大定,无漏之静虑,即无有出世间,真正之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非但执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复俱无。由是身心,俱得清净,爱染不生,故欲界无可卜居,临终之时。应念化生上之色界,身为梵世伴侣。如是一类,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众天。
假(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禅那/禅 = Jhana,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爱欲/色欲/淫欲 = 即行淫之欲望。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
爱染 = 由于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着染污之心,称为爱染。与‘爱欲’同义。为烦恼之异名。所谓‘染’,是对世间诸种事物执着之心之总称。
侣(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H2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 有一等人,欲界的淫习既除,无欲的清净心显现,对于梵行的仪规戒律,都能乐于遵守,随顺不犯,能应时而履践梵德,弘扬梵德,身心清净,已超过梵众天,这等人所生的天界,名梵辅天。
= 瑛解:欲界淫习,既已伏除,离欲净心,已得显现。于诸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无有强行之苦,乃有安行之乐,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显是本天转升,故云应时,非同前天,离下生上,犹待异时,此不但清净身心,而且弘扬德化,已超梵众。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律仪/禁戒 = Samvara,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德(dé) = 登高,攀登[ascend]。(通“得”。取得,获得[get]/道德,品行[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恩惠;恩德[kindness;favor]。)
#H3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 有一等人,身心一如,表里一致,不论行住坐卧,随心所欲,自然具足威仪,清净禁戒;况又加之以明悟,这等人又超梵辅,能应时统理梵天众,为大梵王,所生的天界,名为大梵天。
= 瑛解:此天,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禁戒自然清净;不唯清净,加以明悟,此即戒与慧俱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之道也。如是一类,名大梵天;位超梵辅,故称为大。
妙圆 = 即殊妙圆满之意;亦即真实绝对之相。
仪(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统(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 阿难!上说三天的天众,已具身胜、乐胜,胜过下界各道的众生,不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虽然不是正修真正的三摩地,然因持戒的定力,清净心中,已不为欲界的烦恼所动,故皆名为初禅。
= 瑛解:此上三天,称为胜流者:以身胜乐胜,能胜下界诸趣之流。欲界八苦,所不能逼,虽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证真三摩地者,然于持戒清净心中,而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于九地中,第二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诸恶趣生,而得清净喜乐也。劫尽火灾得至,由其内有觉观火故。
= “三胜流”:即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逼(bī) = 接近,靠近[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逼迫,即紧紧催促[compel;force]。)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诸漏 = 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
#G2二禅天
#H1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 阿难!其次是大梵天,因统理梵众,化他功深,自行更加纯净,具足戒定慧,圆满梵行,心如止水,寂湛则光生,不过心光尚弱,没有达到遍照的境地,这类名为少光天。
= 瑛解: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深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具足戒、定、慧,故曰圆满梵行,而升此天。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统摄既久,则化他功深,自行益纯。澄心下,方入此天。心水澄凝不动,寂然发用,湛然生光,但心光尚劣,未极其量,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统摄(tǒng shè) = 统领;总辖。
梵行 =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寂(jì) = 静悄悄,没有声音[quiet;silent]。(寂寞;孤单;冷落[solitary]。)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H2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 少光天众,定力转深,光明增强,身光心光,交互相燃,展转迭发,光明照耀,重重不尽,映彻十方世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 瑛解:由定力转更增明,身光心光,展转相然,如以火传火,光光迭发,照耀于无尽也。所有依报外境,随光而发,亦同正报身心,内外明彻,遍成琉璃。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十方言之,非遍一切十方也。按二禅覆以小千世界,遍小千之十方也。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相然(xiāng rán) = 相宜;互以为是。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H3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 无量光天众,吸取而保持圆满的光明,以代言教,宣扬清净的教化,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 瑛解:吸,即取也;持,即执持;圆光,谓前天依正,光明交映,至此定深,而至圆满,故曰圆光成就。教体者:以此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发宣梵行教化,清净无著,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 “成就教体”:成就以光代音之梵行教体。
圆光 = 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
经体/教体 = 即教法之体。于佛所说之教法,或俱舍七十五法,或唯识百法中,论定以何物为体者,称为教体。佛之教法乃宣说令他人闻而生起正解者,故诸宗辨其教体,亦不外声、名、句、文等,惟以宗趣之异而有假实之别。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yìng = 应和,响应[respond]/应付;对付[deal with]/符合;适应;顺应[concide;comfort]/感应;应验[response;come true;be confirmed]/受;接受[accept;receive]。)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 阿难!上说三天,不但胜于欲界,也胜于初禅各天;初禅乍离欲界诸苦,仍有再堕的忧虑,到此离欲界益远,不再有退堕的忧惧。虽然不是正修真正的三摩地,但清净的梵行心中,粗漏已伏,能以定力,使前五识,不起现行作用,故皆名为二禅。
= 瑛解:以初禅,乍离欲苦,恐其复坠,故一切忧愁悬挂,竟有不安之貌,时时以觉观拒之。今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心息,故忧悬所不能逼,而入无觉无观矣。然虽无觉观,仍属有漏,而非依寂常之真心,而修实证真三摩地也。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于清净梵行心中,粗漏已伏。粗漏,指初禅爱,无所由起,故曰已伏。能以定力,伏前五识,不起现行,故名为二禅。于九地中第三,名定生喜乐地,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也。火灾不到,而有水灾,由其内心有喜水故。
忧(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G3三禅天
#H1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 阿难!二禅光音天众,吸取圆满光明,成就音声,作为教化之体,显扬妙理,起精进妙行,而生净乐,恬适自安,通于寂灭之乐,这一类名为少净天。
= 瑛解:如是天人:蹑前光音天,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体;披发音声,显露妙理。此天,即依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然安静,而通寂灭之乐。寂灭乐,亦定清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以名同体异也。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而未能成,名少净天。
= “披音露妙”:披发音声,显露妙理。
= “发成精行”:复依妙理发成精玄之行。
= “通寂灭乐”:“通”,达到。
天众/天人 = 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披露;陈述[unveil]/分析;辨析[analyze]。)
露(lù) = 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dew]。(水气[hydrosphere;vapor;moisture]/显露;显现在外[show;become visible;reveal]。)
通(tōng) = 没有堵塞,可以通过[open;through;unimpeded]。(遍;次[time]/了解;精通[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传递;传达[pass on;communicate]/流通,互相交换[exchange]。)
寂灭为乐 = Vupasama-sukha,远离迷惑世界之境地。寂灭亦为涅槃(Nibbana)之译语。此境地对迷界之生死流转不安而言,含有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H2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 少净天众,虽通寂灭之乐,但仍有一净境的意念存在,再进一步,并净境的意念亦空。净空现前,得悟虚空与净境,皆无边际,身心亦若太虚,无挂无碍,成寂灭乐,这一类名为无量净天。
= 瑛解:净空现前者:前天通寂灭乐,以其净境未亡,至此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曰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者:以空引净,净与空发,虚空无有边际,净境亦无边际。自觉正报之身心,犹若太虚,无累无碍,故曰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净空无际,故无有量也。
轻安 = 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列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善心所之一。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
#H3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 前一天的净乐,仅止于身心,更进一步,与依报世界,融而为一,合身心世界,为一圆满清净体,净德成就,妙乐无穷,自觉殊胜,以为是清净的极乐家邦,可以安身托命,归返寂灭乐境了,这一类名为遍净天。
= 瑛解:前天净境,只遍身心,至此定力转深,并依报之世界,正报之身心,泯同一体,皆得虚寂,故曰一切圆净。既一切圆净,则纯净之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自觉殊胜归托之处现前,将谓真实安身立命处所,清净极乐家乡矣。不知尚属有漏,即便归托于此,故云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以其触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天。
= “胜托现前”:“胜”,殊胜。“讬”,讬付、寄托之处,即安身立命之处所。谓此天之天人,自以为已达到究竟安身立命之处。
胜(shèng) = 胜任,禁得起[can
bear]。(通“升”。上升[rise]/尽;完[exhausted;completely]/非常美好;美妙[wonderful]。)
托(tuō) = 寄托[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依靠;凭借[rely on]/推。同“拓”[push]。)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 阿难!上说三天,六识已伏,不起现行作用,已得寂灭,具大自在,身心安然不动,受无量乐;虽不是正得真修实证的三摩地,但安然的心中,欢喜毕具,故皆名为三禅。
= 瑛解: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名具大随顺。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得安隐,今喜心既离,身心安隐,自在受乐。乐称无量者,以所具妙乐,周遍无量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虽非正得真修实证之三摩地,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于九地中第四,名为离喜妙乐地。以离前初、二禅之喜,得三禅之妙乐也。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怜悯[pity to]。)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欢(huān) = 喜悦,高兴[happy;cheerful;joyful]。
欢喜 = P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毕(bì) =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完毕,结束[finish;accomplish;conclude]/全部,都,统统[fully;completely;altogether]。)
毕具(bì jù) = 齐全;完全具备。
#G4四禅天
#H1四胜流天
#I1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 阿难!再次是三禅中的天众,苦因已尽,身心皆不再受任何逼迫,乐亦不受;因知乐也不是常住不变的,仍是对待法,福业享尽了,久必坏灭,苦乐二心,同时突然舍弃,粗重的相灭,苦乐不生,净福性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 瑛解:复次天人:是指三禅中来者。此天则明乐亦不当受,何以故?乐非常住之法,福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是起双舍苦乐之行,苦乐二心,并已舍除,故曰俱时顿舍。正以二心俱舍,名粗重相灭,以坏则苦生,今苦坏双超,舍心不动,即净福性。此定既发,即名为生;故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 “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乐”,指三禅之乐。谓明了世间一切乐皆非常住,“坏”,变坏。谓乐久之后,必有坏相生,坏相生后,其乐必灭。
= “粗重相灭”:“粗重”,指苦与乐。谓由于苦与乐于清净心中,仍为生灭之相,仍是一种负担,而今此粗重之相已灭。
= “净福性生”:舍心不动之净福性乃得生起。
俱(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I2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 福生天众,双舍乐苦,未免遍空,更进一步,功行纯熟,能舍所舍两亡,舍心圆融,空不碍有,有不碍空,胜解清净,所感的净福,亦没有遮蔽限碍,于这无遮限的净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随所愿求,爱乐自在,这样的一类,名为福爱天。
= 瑛解:前天苦乐二心,俱时顿舍,尚未圆融;至此舍定益深,功行纯熟,故曰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者:即决定胜解,任持舍定,能所双亡,不为异缘所转,是为清净。然既舍心圆融,无有遮限,而所感净福,亦应无遮,于此无遮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妙随顺者,大自在也;所有愿求,亦无遮限,得大自在,穷未来际,爱乐随顺也。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圆融 =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
信解/胜解 = Adhimutta,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
遮(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掩蔽[hide from view;cover]。)
无限/尽未来际 = 谓穷尽无限未来之生涯、边际。多用于发愿之场合。盖为表示‘法’之常住而假说未来际,如谓‘过去无极际,未来亦无际底’。
#I3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 阿难!从这福爱天中,再加进修,有两条超升的途经,一是直往广果天,另一是绕道至无想天。若以福爱天的妙随顺心,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意,于无量清净光明中,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熏习禅定福德,使臻于圆满净明,以修证而住,这一类就名广果天。
= 瑛解:从是天中,是福爱天中,有二种歧路:一直往道,趣广果天;一迂僻道,趣无想天;心念行业各别也。若于先心:即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增盛圆明,离下地染,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谓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水火风三灾,皆不能到。于九地中,名舍念清净地,谓双舍苦乐二念,而得清净也。
= “从是天中”:“是天”,此天,指福爱天。
= “二歧路”:二分歧之路,一为直往道,即广果天,二为迂僻道,即无想天。
= “若于先心”:“若于先”前福爱天之妙随顺于舍定之“心”。
歧(qí) = 多余的脚趾[having
extra toes]。(岔路[branch road;forked road]。)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修证 =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I4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 若以双厌苦乐的心,增修舍定,精研究竟,使舍无可舍,舍心亦舍,圆穷舍道,身心俱泯,心思缘虑,像寒灰凝然,一入此定,由于定力的加持,形体可以维持五百大劫,不会坏灭。不过这等人既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所以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自性。初生这天,须习定半劫,方得想灭,成无想定,至第四百九十九劫半,想心又起,此定仍坏,终不是究竟涅槃,如是一类,名为无想天。
= 瑛解:先心是福爱天中,双厌苦乐之心,至广果天,增修福德,令得圆明;至无想天,增修舍定,深搜细索,相续无有间断。圆穷者:圆满穷究,必求其究竟;舍道者:即以舍定,为涅槃道也。以舍定,灭除舍心,定中浑成一空,故心身俱成泯灭,令其心思缘虑,有若寒灰,凝然不动。此定亦复如是,祗伏六识现行,经五百大劫,定力摄持,报形不坏也。五百劫后,依旧散入轮回。是人既以生灭为因: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反迷识精元明,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初半劫灭者: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想灭,无想定成。后半劫生者:于四百九十九劫半,而想心复生,此定仍坏。有成有坏,终非究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此天依于舍禅,灭除六识,心心所法,令不起现行,故名无想天。
= “心虑灰凝”:“心”思缘“虑”有如槁木死“灰”般“凝”然不动。
=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是人既以”依“生灭”之六识“为”本修“因”,因而“不能”开“发”研“明”真如本有之“不生灭性”。
研(yán) = 细磨[grind;pestle]。(研究;探讨[study]。)
精研(jīng yán) = 精心钻研[study carefully]。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 阿难!以上四天,一切世间的苦乐境界,所不能动,虽然不是到达无为的真正不动地,仍存有所得的心,但有为的功用,到此已极纯熟,故通名四禅。
= 瑛解:此四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也。至此四禅,苦乐双亡,而住舍定,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动地。有所得心者:即修习舍定,认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显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任运不动也。名为四禅。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有所得 = Prapti,为‘无所得’之对称。即无法体悟绝对平等、无二无别之真理,而有所执取;亦即分别有无、一异、是非等之二相,而有取舍之念,称为有所得。若离开有、无等相对之观念,而体悟空之真理,则称为无所得。又有所得系以心于诸法中取相,为一种执着、分别、取相之心,故亦称有所得心。
纯(chún) = 蚕丝[silk]。(纯净,不含杂质[pure;unmixted]/皆,都<表示范围>[all]/熟练[skilled]。)
#H2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 阿难!这四禅中,复有五种不还天,也就是上生这五种中任何一天,即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因为在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同时灭尽,苦乐两亡,欲界已不是所能安居之地,必要和他的业感相同之处,方可安居。
= 瑛解:此中,即四禅天中,复有五种不还天。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三果圣人,寄居之处。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断尽,证三果圣位,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习气者,思惑种子也。乃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与生俱生,非同分别中粗惑也。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断欲界地九品之惑尽,故苦亡,欲界无卜居;于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乐亡,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而所入之定,乃苦乐双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思惑,求证阿罗汉果也。
= “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此五天之天人已“于下界”(欲界)“中九品”思惑(贪嗔痴慢)之种子“习气”与现行“俱时灭尽”,而证三果圣位。
= “苦乐双亡,下无卜居”:“下”,下界。“卜居”,居处。因为苦乐双亡,于欲界中已经没有此圣人可居之处。
= “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故于”第四禅“舍心”之“众同分”地“中”,暂时“安立居处”。
习/烦恼习/余习/残气/宿习/习气 =
Vasana,众生在轮回中,前世的业力、行为、喜好、习惯等残留到今世,导致生来具有一些精神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坏习惯。
卜(bǔ) =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divine]。(选择[choose]/推断;预料[predict]/bo
= 萝卜。)
卜居(bǔ jū) = 选择居处[choose a place for residence]。
同分/众同分 = Nikaya-sabh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唯识、俱舍宗以其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指众生的共性或共因。即众多有情具有同类之性,或使有情众生得同等类似果报之因。分,即因之义。
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五净居处/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
|
有顶天/色究竟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
善见天
|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
善现天
|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
无热天
|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
无烦天
|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
思惑/修惑 = 修道所断惑(Bhavana-marga-prahatavya-klesa)之略称。与‘见惑’对称。意指修道所断之惑。即于修道时所断贪等迷事之烦恼。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谓,贪、嗔、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生起染着、憎背、高举及不了之行相转,称为修惑。盖修惑遍起于三界九地,因此惑难断,故每地各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总有八十一种,称为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有十种,即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在色、无色界不行嗔恚,各有贪、痴、慢三种。
九品烦恼/九品惑 = 即贪、嗔、慢、无明等四种修惑,就其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总三界有欲界、四禅、四无色,共为九地。其中,欲界具有四种修惑,四禅、四无色除嗔之外尚有其余三惑。于各地复分上上乃至下下九品,九地合为八十一品,称为八十一品修惑。此通有漏、无漏二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而言,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断欲界九品者为第三果,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每断此一品,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所断之障,于一一地中各有九品,故能对治之道亦有九,称为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无学之圣者修练根时,亦有九无间、九解脱。
|
||||
三界
|
共十惑
|
共九地或九有
|
合计
|
总计
|
欲界
|
贪、瞋、痴、慢
|
五趣杂居地
<天、人、地狱、鬼、畜生>
|
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
八十一品
|
色界
|
贪、痴、慢
|
一、离生喜乐地<初禅>
二、定生喜乐地<二禅>
三、离喜妙乐地<三禅>
四、舍念清净地<四禅>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
|
无色界
|
贪、痴、慢
|
一、空无边处天
二、识无边处天
三、无所有处天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
九品
九品 九品 九品 |
#I1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 阿难!苦乐两灭,就没有欣与厌二心交战于胸中,这一类名无烦天。
= 瑛解:苦乐两灭,即双亡义。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斗(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烦(fán) = 头痛发烧。(烦躁,烦闷[be annoyed;be vexed]/通“繁”。烦琐;繁多[be superfluous and confusing;overelaborate;numerous]。)
#I2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 心中惟存舍的一念,收放自如,再没有别念参杂其间,更细究这舍念,亦了不可得,欲想交杂,也没有对象了,这样一类名无热天。
= 瑛解: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
= “机括独行”:“机括”,弩上发矢之机,即弓弦上所安的机关,即今所谓的弹簧或机械装置。“独行”,此弓上的机关之收或放,一时只能作一项,不可能收放二者同时进行。以此比喻阿那含圣者的心念,系独一无二,不杂余念,犹如机括之独行。
= “研交无地”:“研”,研求。“交”,交诤。“无地”,无处,即谓不可得。谓吾人若研求其心中与其当前一念交诤之第二念,则了不可得(其心中,于一切时中,唯有一念,从无第二念生起、或交杂),因此连微烦之热亦无。按:前面的无烦天中,仍有“斗心”,只是“不交”;而今无热天中,连能起相斗之第二念亦无。
机(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机巧;机灵灵巧[swift]/先兆,征兆[omenen]。)
括(kuò) = 结,扎束[tie]。(包容,包括[include]/汇集[converge]/箭的末端[end of a arrow]。)
机括 = 弩上控制箭矢发射的机件。泛指机械发动、开启的部分。/比喻处理事务的权柄、关键。/比喻心机、计谋。
#I3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 以天眼观十方世界,朗然澄清,再没有外在的尘境障碍,内心也没有沉垢留滞,这样一类名善见天。
= 瑛解:由修静虑,发天眼通,既与四禅同分,亦应同见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见: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报得,更胜四禅;圆,即圆满大千;澄,即澄清朗彻;更无尘象,外境之障隔,故圆;亦无一切沉垢,内念之留滞,故澄。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所见皆善也。
垢(gòu) = 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dirt;filth]。(耻辱,因不名誉而产生的羞耻感[shame]。)
#I4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 精妙的见性,既已现前,是见体已经清净,见的功用周遍,后又增修静虑,于是如陶师的捏土为器,如铸匠的镕金造像,随心所欲,造化万物,自在无碍,这样一类名善现天。
= 瑛解:精妙之见,既已现前,此句指前天,见体清净,见用周遍,此天增修静虑,体用兼胜。陶铸无碍者: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运成就,随心自在,变现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 “陶铸无碍”:“陶铸”,即修练、证得。“无碍”,指变现无碍。谓以定慧力,修练成就“神境智证通”(又称“神境通”或“神足通”),而得变现无碍。
陶(táo) = 陶丘[Taoqiu
mountain]。(烧制陶器的匠人[potter]/制作瓦器[make earthernware]。)
铸(zhù) = 铸造[cast;found]。
陶铸(táo zhù) = 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make pottery and
smelt metal]。
#I5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 穷究诸念至于极处,而成一念,尽色性而至空性,进入空无边处的涯畔,色界到此,已登峰造极,这样一类名色究竟天。
= 瑛解:究竟,即研穷之义;群几,即群动之微也。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性是体性;穷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即虚空,际即界畔,入空无边处之界畔。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为极顶,故称色究竟天。
= “究竟群几”:“究竟”研穷“群”动之“几”微(一切有为法极微之生住异灭相)。
= “穷色性性”:推“穷”诸“色”法之“性”至于空“性”(析色入空)。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几(jī) = 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a
long narrow table;bench]。(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a small table]/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how
many]/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almost;nearly]/接近;达到[reach;achieve,attain]/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few]/细微,隐微[fine;slight]。)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 阿难!这五不还天,前四禅中四位天王,但仰闻佳名而已,不能亲知亲见。就像现在的世间,旷野深山之中,有圣道场地,都是阿罗汉所居之处,而凡夫俗人所不能知能见一样。
= 瑛解:此五不还天,彼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旷野深山,皆绝无人烟之地,皆是罗汉别境,称为圣道场地。而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以不修无漏业故。
= “彼诸四禅四位天王”:谓即使对于凡夫位之第四禅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中之四位天王而言。
= “独有钦闻”:“独有”,唯有。“钦闻”,即听闻;“钦”表恭敬。
钦(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旷野(kuàng yě) = 空旷的原野[open field;wilderness]。
出世道/圣道 = 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指八圣道支、八正道。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粗人 = 即指小乘行者;反之,大乘行者称为细人。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 阿难!以上十八梵天,皆清净无侣,然仍有化生身,尚没有完全脱离身形的负累,有色质可寻,故自色究竟天以下,终名为色界。
= 瑛解:以上是十八梵天,清净无侣,故曰独行无交。虽然离欲,依旧有化生身,未尽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至梵众天,同一色界。
= “独行无交”:无欲、无侣、离爱“独行”而与五欲“无交”涉。
= “未尽形累”:指此十八天之天人,以尚有化生之色质故,尚未尽形色之累。
= “自此已还”:“此”,指五净居天。“已还”,以下,指从五净居天至于梵众天。
累(léi) = 从糸,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堆积,积聚[pile
up;accumulate]。(劳累;操劳[tired;overworked]/连续;多次[consecutive;repeated]/家庭负担[burden]。)
色天/色行天/色界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
天寿
|
|||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
色究竟天/有顶天
|
五净居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
16000大劫
|
善见天
|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
8000大劫
|
||
善现天
|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
4000大劫
|
||
无热天
|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
2000大劫
|
||
无烦天
|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
1000大劫
|
||
无想天
|
Asannasatta,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
|
500大劫
|
||
广果天
|
Vehapphala,谓此天众生福果最广、最胜。
|
500大劫
|
||
福生天
|
Punya-prasava,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
|
250大劫
|
||
无云天
|
Anabhraka,此天无苦、乐、忧、喜等四受,仅有舍受,故称无云。或谓此天以上为无云地,此天即在无云之初,故称无云。
|
125大劫
|
||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
遍净天
|
Subhakinna,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
|
64大劫
|
|
无量净天
|
Appamanasubha,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
|
32大劫
|
||
少净天
|
Parittasubha,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
|
16大劫
|
||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
极光净天/光音天
|
Abhassara,此界众生无有音声,而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语言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
8大劫
|
|
无量光天
|
Appamanabha,此天之诸天众,若说话时,由口中显照无量之光明,故称无量光。或谓此天之光明比其前之诸天更为殊胜、殊妙而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光。
|
4大劫
|
||
少光天
|
Parittabha,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
|
2大劫
|
||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
Maha-brahman,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
3中劫
|
|
梵辅天
|
Brahma-purohita,为大梵天之辅相。
|
2中劫
|
||
梵众天
|
Brahma-parisajja,梵众为民。
|
1中劫
|
||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尸弃大梵 = 为色界初禅天之天主。尸弃(Sikhin),意译为顶髻、火。此王本修火光定,破除欲界之惑,故从德而立名。
|
#F3四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 复次阿难!从色究竟天之顶,
色界的边际上,再向上进升,以根有利钝,这其间又有二种歧路:利根人于舍定心中,启发无漏的人空智慧,断尽思惑,慧光圆满遍照,就可超出三界,脱离分段生死,证偏空理,成阿罗汉。复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便入菩萨乘,这样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 瑛解: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
色究竟天/有顶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乃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慧光 = 指般若(妙智慧)之光。与‘慧日’、‘慧照’同义。
圆通 =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回心 = 本意谓回转心意。即改变对世俗欲望之追求与邪恶之心,转向善道,并从此皈依佛教,成虔诚之佛教徒。又将邪恶之心改为向佛之心,即称为回心忏悔;反自利之小乘而趋向大乘,称为回心向大;反自力而信仰他力(佛、菩萨),则称舍自归他;自始即能直入大乘者,称为直入之根机;必须靠回心转意者,即称回心之根机。
#G1空无边处天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 若在舍心,厌色而欣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于是修空观,灭身还无,亦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处定,故报生空处天。
= 瑛解:舍厌成就者:即厌有趣空也。觉得有身,尚是有碍,于是销除形碍,以入于空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
= “舍厌成就”:欲舍质碍之厌离心成就。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G2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 诸碍既然全销无余,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的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末那识,只剩半分入于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天。
= 瑛解: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喜亦灭,则不依于空。其中于所存识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于全分末那,第七识中,半分微细犹存,即是厌空依识也。阿赖耶,此云藏识,但是常言而已,意显末那识,言末那以阿赖耶为体故;末那,即第七识,此云染污依,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识,缘六尘,行相粗显,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既色空俱灭,识已无托。外缘粗显者,半分已灭唯留内缘八识。微细者,半分独存,如是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也。
= “无碍无灭”:所依之“无”质“碍”之“无”(空)亦已“灭”。
= “其中唯留阿赖耶识”:以双厌色空,唯依于识,故只留第八阿赖耶识而不灭之。
= “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全”,保全。不但不灭阿赖耶识,连第七末那识亦保全其中一半。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末那识 = Mana-vinnana,末那,为Mana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G3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 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空色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报生无所有处天。
= 瑛解:初天灭色归空,次天灭空归识,故曰空色既亡。识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细犹存。凭深定力,将幽微精细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谓都灭。是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也。半分微细既尽,唯有赖耶独存;赖耶是无分别,惟觉十方,寂然冥然,迥无攸往,攸即所也,不复前进矣。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
= “迥无攸往”:“迥”,远。“攸”,所。远无所往,谓即不再远去,指不复于修行上更求增进或改善,以其自以为己达诸法之本源究竟。
识心 = 对‘心所法’而言,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攸(yōu) = 水流的样子[flowing]。(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
#G4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 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究,于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于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 瑛解:赖耶独存,称为识性。识性即是藏性,藏性由来不动。惜彼凡天,不达斯理,但见赖耶坚固,不可动摇,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此天既欲尽其性,由定力所逼,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残灯之半灭也。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故曰若尽非尽,似残灯之半明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
= “识性不动”:“识”,指阿赖耶识。“不动”,不可动摇之性,即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
= “以灭穷研”:“灭”,灭尽定。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
= “于无尽中发宣尽性”:谓藏识之性本来无尽,而此天之人却强欲以其定力尽发其性。
穷研(qióng yán) = 深入研究。
无尽 = 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布。宣读[declare]/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抒写;表白[express]。)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 以上四天,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然凡夫外道,不了人空之理,小果圣者,不达法空之理,不知心境当体即空,岂待销灭而后空。若是从不还天修习圣道而来的,满八万劫,断尽思惑,即可超出三界成阿罗汉,这样一类,就名不回心钝根阿罗汉。如果从无想各外道天而来,一味穷空究底,不知归向圣道,惟修有漏禅定,迷于有漏天,作为无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以内,根本没有安身立命处,八万劫满,报尽自堕,依然随着自己的宿业,堕入轮回,流转六道。
= 瑛解:此等,指四空处;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哉?彼住非想天中,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穷空而来者,以穷空力,经历四天,断四地惑,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广果诸天中,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来者,则迷有漏天,作无为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之内,无有安身立命处。所以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而入轮回;随其宿业;依然流转诸趣;即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此上所说之“此等”四空天的天人,强欲“穷”尽一切法,令达于“空”无,然实“不”能“尽”达如实真“空”之“理”,其中甚至亦有“从”五“不还天”而转生此天者,彼等天人虽本系修习如来“圣道”然于中途忽迷而强欲“穷”空,以是因缘而来生于此四空天“者”。
=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其次“若”有凡外诸天人之天人“从”第四禅之“无想”天及四空天之“诸外道天”,一心修习有漏定,强欲以定力“穷空”而“不归”于无漏正智之道,“迷”于有“漏”境界以为真实究竟,“无”有正“闻”之慧,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
钝(dùn) = 不锋利[blunt]。(呆;笨拙[dull-witted;stupid;mentally slow]。)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 阿难!以上除五不还天,为圣人所居外,其他六欲、四禅、四空等天,各天的天人,都是凡夫,以曾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所得的福乐果报,福报尽了,依然要堕入轮回,随业流转。至于各天的天王,却不是凡夫,而是大乘菩萨,安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假天王之位,以济物利生,成就自己的功德。渐次增进,回向菩提道果,以入圣人之伦,所修乃楞严大定的妙修行路,他们已不再落轮回。
= 瑛解:是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禅、四空,惟除五不还天,是圣人故。不还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业果,对业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四空业果,以酬答之;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尽,散入诸趣。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萨,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济物利生,成就己德。行渐次而增,位渐次而进,无非借此天位,同向无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后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圣人之伦类。所修者,乃楞严大定,即所谓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轮回。
=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然而“彼”诸天“之天王”,皆非凡夫,“即是”大乘“菩萨”寄于天王之位。
异生/凡/凡夫 = Puthuj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业报/业果 =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酬答,报答[reciprocate]/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答(dá) = 以竹补篱。/答谢,报答。(回话;应对[reply;answer]/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reciprocate <another's kindness,favor,etc.>]。)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Maha-satt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 阿难!上说四空天,身心灭尽,只有定性现前,随化依正二报,自在受用,已没有业果的色相。所以从空处至非想非非想处,皆名无色界。
= 瑛解: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识亦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现前,则在定时,所有定果色,定中随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无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业果色。逮,到也,从初空处,而到非想处,是谓三界终极于此,名无色界。
= “无业果色”:“业果色”即由业果所生之色,亦即五蕴色身。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无色天/无色行天/无色界 = Arupa-dhatu,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
天寿
|
|
空无边处
|
Akasanancayatana,又作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天、空处。乃四无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厌离形色之身,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之果报。由于厌离形色故无色蕴,仅由受、想、行、识之四蕴而成‘异熟生’。无色界虽无处所,然有果报之差别,故暂付‘处’之名。
|
20000大劫
|
识无边处
|
Vinnanancayatana,为四无色界之第二。又作识无边处、无边识处、识无边处地、无量识处天、识入处。略称识处。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之果报。即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之识相,以先思惟无边之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
40000大劫
|
无所有处
|
Akincanna-ayatana,谓厌患识无边处,修无所有处定,所感之异熟果;即超越识无边处定,观所缘皆无所有,思惟无所有之相,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又称无所有处天。四无色界之第三。
|
60000大劫
|
非想非非想处
|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
|
80000大劫
|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 以上所说三界二十八天,都是由于不知本妙的觉性,本明的真心,原自清净本然,一尘不染;以致从迷积迷,以妄逐妄,而妄生三界,复于三界之中,随着虚妄的七趣漂流,舍生受生,依各自的业因,受各类的果报,不得休歇。
= 瑛解: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此性本来自妙,寸丝不挂,此心本来自明,灵光独耀,圆陀陀,光灼灼,清净本然,而觅三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从迷积迷,以妄起妄,遂有业转现,三种细相发生;由三细,即有六粗;惑、业、苦三,悉皆俱备,故妄有三界。中间,即三界之中间,复随妄业,沉溺七趣,以受其报。八识田中,无量劫业种俱有,随何种业成熟,即趣何趣受报。补特伽罗:此翻有情,又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于三界中,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从其类者:谓各从自己之业因,而受同类之业果。
妙觉地/妙觉 = 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
妙净明心 = 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之意;净,清净之意。明,即远离无明而达于彻悟之境地。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七趣 = 谓七种所往。即:地狱趣(Naraka-gati)、饿鬼趣(Peta)、畜生趣(Tiracchana)、人趣(Manusa)、神仙趣(Isi)、天趣(Deva)、阿修罗趣(Asura)等。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g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E7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 阿难!其次要说明的,是三界之中,尚有四种阿修罗类。
= 瑛解:是三界中,按诸经论,修罗所居,似惟局于欲界,今言三界中者,跟据上科,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故云三界中。复有四种者:种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湿、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F1卵生鬼摄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 一是在鬼道中,因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由这种善的业力,舍却鬼道,乘通入居空界,这种阿修罗,是从卵生,卵生飞空,因果与鬼相类,虽居空界,仍属鬼道类。
= 瑛解:彼元从鬼趣,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经护咒,护戒护禅,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护法称之。由此善业力故,舍彼鬼趣,来入其中,以护法为因,果中更胜,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罗,从卵而生;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鬼趣所摄。
= “若于鬼道”:指此类阿修罗,若其前生在鬼道中。
= “以护法力”:以护持佛法所得的功德之力。所言“护法”,如护经、护咒、护戒、护禅,或护如法修法之人。
= “乘通入空”:“通”,神通。谓当其鬼趣报终之后,以善业力,乘神通入于空界而居。
护法 = 谓保护、维持正法(即佛教)。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正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此外,人世之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亦称之为护法。又诸神以护法为目的,而现童子形服侍行者,并保护灵地者,称为护法童子或护法天童。为调伏魔障,而祈祷法力(指神佛)附身,即称护法依附。
入空 = 乃悟入真理之意。此有大小乘之不同,二者虽皆系从假入空观,但小乘乃由分析诸法而了知空理(析色入空),大乘则由了解因缘生之意义,而悟入‘一切事象本性为空’之真理(体色入空)。
#F2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 二是在天道中,梵行稍亏,情欲稍重,以致失德,遭受贬谪,堕落成阿修罗,福报似天人,住处也相等,所居之处,邻近日月宫,这种阿修罗,是由胎生,胎因情有,以情欲同人,虽居天上,但属人道类。
= 瑛解:色天以梵行持身,欲天以少欲为德,若梵行稍亏,情欲稍重者,皆为降德。贬谪天位,坠落修罗,福报似天,住处亦等。其所卜居,邻于日月宫:有阿修罗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即此类也。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情重被贬,故感从胎而出,胎因情有故也。以情欲同人,故为人趣所摄。
= “降德贬坠”:“降”损天“德”而被“贬”谪,乃“坠”于阿修罗道。
降(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fall;drop;descend]/xiáng
= 降服,使驯服[yield;tame]。)
贬(biǎn) = 减少;减损[abase;detract;lower;reduce]。(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belittle;degrade;underrate]。)
坠(zhuì) = 落下,掉下[fall;drop]。
#F3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 三是有等阿修罗王,福报与天人相同,能役使鬼神,左右人间祸福,神通力能洞彻诸天,无所怖畏,能与梵王和天帝释争权,这种阿修罗,因系变化而有,属天道类。
= 瑛解:以人中有立业建功之绩,有争王图霸之谋,事不从心,嗔妒以起,故感为修罗王,福报一同天人。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力洞无畏者:力即神通之力,洞者彻也,能洞彻诸天,而无所怖畏也。故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为先锋,四王战之不胜,方报帝释,帝释又复不胜,于是展转乞力诸天,乃至梵王,出力助战;此阿修罗,因变化而有。系天趣所摄。
洞(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贯穿;通达[communicate]/通晓;知悉[thoroughly understand]。)
#F4湿生畜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 阿难!另有一部分下劣的阿修罗,生在大海的中心,沉下深水穴的当口,日游虚空,夜回水宿,这种阿修罗,是由湿生,属畜生道一类。
= 瑛解:另有一部分,即指福力不胜。生在大海中心,沉下水穴之口。白昼游于虚空,以供驱使。黑夜归于水宿,以息劳役。生在大海之当中心,泄水之穴口,故因湿气而有,其福报下劣,思食虽然得食,初则味美,末后一口,竟变作青泥之味,此类畜生趣摄。
= “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别”于前三种阿修罗,另“有一”部“分”福力较前“下劣”之“修罗,生”于“大海”中“心,沉”于“水穴”之“口”。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下劣(xià liè) = 低劣;恶劣;卑劣[mean]。
穴(xué) = 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土窟窿,地洞[cave;hole]。(水道[water
course]/挖凿;洞穿[dig]。)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古代官道上设立的住宿站[lodging
station]/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湿(shī) = 潮湿[wet;damp;humid]。(沾湿,淋湿[wet]。)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 阿难!这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神仙以至阿修罗等七趣<道>,精研穷究起来,其所以升沉往返,无不是因惑造业,随业受报,妄想受生,妄想随业;就妙净圆明,无作无为的本有真心来说,皆如空中花,当处显现,当处消失,本就没有著落可寻,不过一虚妄的名相而已,那有什么根源可以研究。
= 瑛解:如是指前来所说,地狱鬼畜,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细研究,升沉往返,若因若果,不出虚妄情想而已。昏沉惑也,有为业也,无非随妄想以受生,随妄业以受报苦也;即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空有不羁曰妙,本来周遍曰圆,无所障蔽曰明,无作无为,本有真心。正当见华时,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岂有著落耶?是知七趣,但一虚妄名相而已,更无根本头绪,可研究也。
= “精研七趣”:谓吾人若以智慧观察,精细研究此七趣。
= “皆是昏沉诸有为相”:“昏沉“,其心昏沉。谓七趣众生皆是其心昏沉之惑,所起的诸有为业相。
= “皆如空华,元无所著”:“元”,同原,“著”着落、落实,亦即归于定实之处,称为“着落”。此谓,然此等七趣皆如虚空华,以其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故,原无有实际的生处或灭处(着落之处所)可得。
= “更无根绪”:“根”,根本。“绪”,头绪。谓完全没有真的根本之体或头绪可得。
洎(jì) = 往锅里添水[pour
water into a pot]。(及,到达[arrive;reach;up to]。)
昏(hūn) =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黄昏[dusk;evening]。(引申为昏暗;无光[dusky;dark]/昏聩;糊涂[muddled;confused;dateless]/世道混乱、黑暗[confusion;chaos]/昏迷;失去知觉[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本身/本心 =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虚空华/空花/眼华/眼花/空华 = Kha-puspa,指空中之华。盖空中原无华,然眼有病疾者因眼中有翳,常于空中妄见幻化之华;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由于妄见而起错觉,以为实有。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或于一切万物中,妄见其有实体,则称为如见空华。
无著/无所著 = A-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妄/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绪(xù) = 丝的头[head of
thread]。(头绪,开端[beginning]。)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 阿难!这等众生,所以轮回七趣,经无量劫,不得真正的清净,都是由于不识本有的妙明真心,随顺杀盗淫的缘故。逆上三者而行,就没有杀盗淫,顺杀盗淫就成三恶,堕落饿鬼等三恶道,逆之就成三善,当归天人等三善道。善恶皆无出期,顺逆交替,无有休歇,故起轮回性。
= 瑛解:此等七趣,一切众生。本心者,本有妙明真心,亦即佛体真实,由不识佛体真实,故受此七趣轮回,经无量劫,恶道固为不净,而善道净亦非真,以思惑种子,眠伏藏识之中,伏而不断,故非真净也。所以不得真净者,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则成三恶。又则出生,无杀、盗、淫,则成四善,三恶固非可随,四善亦当舍离,以同为系缚三界之根本也。有则成三恶,堕落三途,地狱亦饿鬼之伦类也。无则成四善,得生四善道。今名天趣,以天趣,摄仙人阿修罗故。有无相倾:倾者夺也,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则成四善道;夺无成有,从上坠下,则成三恶道。由是互夺不已,颠倒轮回。
= “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反此三种”恶业者,“又则出生无杀、盗、淫”之善趣。
= “有名鬼伦,无名天趣”:若“有”此三恶即“名”与“鬼”同“伦”(如地狱、鬼、畜),若“无”此三恶即“名”与“天趣”近似之天、仙、修罗等。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轮回 = Samsara,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 若能得妙发三摩提,则妙性常寂,顺逆两亡,断性亦不可得,住此境地,尚没有权小的不杀、不盗、不淫,还说怎么随着凡夫外道去造杀盗淫等恶事呢?
= 瑛解:若得妙发三摩提者:指妙耳门圆通也。从妙理发妙智,依妙智照妙理,即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也。妙常寂者:闻性三种德相,无七趣之系缚曰妙,无七趣之生灭曰常,无七趣之流转曰寂,但能反闻如是闻性,则有之三恶,无之四善,二俱无有,故云有无二无。此则迥超凡外分段生死,先得人空,证有余涅槃,而出三界矣。若能将无二之性,亦皆销灭,正所谓断性亦无,故云无二亦灭。此则迥超权小变易生死,乃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以至俱空不生,证无余涅槃,安住首楞严大定矣!当此之时,尚无权小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凡外,作杀、盗、淫之事乎?
= “有无二无,无二亦灭”:三恶业之“有”与“无”,“二”者俱“无”,甚至连“无二”之性“亦灭”。
有无 = Bhava-abhava,为有与无之并称。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与型态。无,系与‘有’相对称。在佛教中,若认为一切存在之物皆为一时之假相,称为假有,以其随因缘而生灭,故无固定不变之常住实体(我、自性),即无我、无自性之说;反之,若谓一切为不变之常住(实有),而永久存在,则为有见、我见。如能超越此种有见、我见,即可了知无常、无我、空等之理。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 阿难!众生不断杀盗淫三业,就有各自私造的别业,既有各自私造的别业,在大众的别业相同时,并不是没有一定的处所,所以造业虽别,受报却同。然七趣果报,都由一念妄动而产生,并不是心外果有实境;产生这种妄境,也没有实在的根由可以寻究。
= 瑛解:三业即杀、盗、淫,由不断此三种恶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因各各有私造别业,在众私同分之中,非无定处,即别业同报也。七趣果报,但由一念妄动而发生,并非心外。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生相无明,无明本空,如前所云,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故曰生妄无因,无可追寻穷究,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也。
= “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若众生“不断三”恶“业”,则这些众生便“各各有私”造别业。
= “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因各各”有“私”造之别业,在大“众”与“私”人的“同分”之中(同性质的各别罪业之中),并“非无定处”而同受果报(此即虽别业而同报)。
= “自妄发生”:然此一切皆是由于“自”心最初一念虚“妄”而相续“发生”,非从心外而来。
私(sī) = 禾;庄稼[standing
grain]。(假借为“厶”。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individual;private;personal]。)
妄(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三业 = Tini-kamma,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 你须勉励真实修行人,欲想证得菩提圣道,须知这杀盗淫三者,皆能迷惑真性,是轮回的根本,当先除这三惑;如果不尽除三惑,或仅除世恶,而不除世善,或善恶皆除,而断性尚在,皆不算尽除了三惑种子,遇缘仍会再发。这样纵然以禅定力,获得相似神通,都是世间的有为功用,不能成就超世间的无作妙力,习气不灭,对境复生,纵能超升,终必落于天魔外道。
= 瑛解:勖是勉也,汝勉力真实修行。欲得无上菩提者,要渐次伏断三惑,即杀、盗、淫,因迷惑不了,是轮回根本,故即名为惑。不尽三惑,但除世恶,而不除世善,则对待不尽,至若善恶皆除,而断性存在,犹未尽三惑种子,纵以禅定之力,得发相似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间,成就无作妙力,究竟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有漏而已。习气不灭,对境复发,纵能上升,终必落于天魔外道。
= “皆是世间有为功用”:彼等相似神通,全只是由世间有漏法所起的作用而已,并非无作妙力。
= “习气不灭”:“习气”,指三惑之习气,若不除灭。
勖(xù) = 勉力;勉励[encourage]。
修行 = Cariya,以遮蔽五欲、求涅槃道为最终的归属,以行十善道、绝十恶道,和持戒、忏悔,为出家、在家二众的共同基础,积累善业,除止恶业。在具体的行门上又根据个人的根机而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可以修不净观、白骨观去除身见(以此身体为我常有的邪见)、淫欲等;以修出入息为普遍适用的禅修法门;也可以选择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极乐净土,得不退转;禅宗还讲见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为“直指人心(佛性)”为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为主要修行手段,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还有行头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为目的。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三惑 = 又作三障。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为三毒之异称,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根本之迷惑。
有为法/有为 =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有功用 = Sabhoga,指假借身、口、意之动作,而修习无相观。亦即不能任运修习无相观,尚须藉方便加行者。若不假借身、口、意三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之状态下,任运自如者,则称为无功用(A-abhoga)。于菩萨十地之中,七地以前之菩萨,未能自然而然地修习无相观,必须藉努力加行方可修习,故称为有功用地。而八地以后之菩萨,则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亦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
魔罗道/魔道 = 指恶魔之行为,或恶魔之世界。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 既经落入天魔外道,根本已完全没有正念,虽欲想修行,销除虚妄,不过以妄逐妄,
倍加虚伪而已;所以如来说他们,是最可哀怜的一类。前说的种种妄境,都是你自己妄心所造,实在不是菩提的过咎。
= 瑛解:既落天魔外道,虽欲修习,销除虚妄,倍加虚伪。以故如来说此七趣,真为可哀而可怜者也。现前种种诸妄,皆由汝自心所造,实非菩提之过咎;菩提即佛体也。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伪(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 这样教人修行的,就是代佛弘化,名为正说;若作他说,如赞杀盗淫,不碍真修,不须断除等等之类,就是魔王的邪说了。
= 瑛解:若使能作是说,劝人欲得菩提,要尽除三惑者,此人即是代佛宣扬,名为正说。若赞叹杀、盗、淫,不碍真修,无须断绝,此人即是魔王之邪说矣!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