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K2观音广陈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当时观世音菩萨,于二十四位圣者,相继自陈证悟之后,方从座起,向佛顶礼,自陈证悟历程说:世尊!回忆我在恒沙数劫以前,有佛住世,名观世音,我曾于彼佛座前,发菩提心。当时,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
= 瑛解:尔时,乃大势至菩萨,陈述根大念佛圆通已竟之时。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足,仰白佛言。忆即记忆,念即思念,乃回忆追念,过去无数劫前之事。此是菩萨所得,三明中宿命智明,劫以恒河沙称,极言过去时之久远也。于、即在义,在彼之时,有一佛出现于世间。彼佛亦名观世音。彼佛即观世音佛,梵语菩提,此翻为道。发菩提心:即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即上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也。梵语菩提,又翻为觉;觉有三义:本觉、始觉、究竟觉。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入三摩地: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 成观义贯:佛法中所谓的“修”,尤其是“闻思修”的“修”,或“修所成慧”的“修”,都不是指别的,而是特指禅定而言!换言之,佛法中所说的“修”,都是指“在禅定中修”!举例而言,三十七助道品,全都是在禅定中修习的项目,都不是所谓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修的。
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观音菩萨/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观世音菩萨 = Avalokitesvara,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顶礼 = 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其义同于五体投地、接足礼。及印度最上之敬礼,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即礼之极。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三慧 = Tisso panna,指闻思修三慧。其中,闻慧为三慧之因,众生若受持转读,究竟流布诸经藏,则生慧;依此闻慧则生思慧;依思慧则有修慧。
|
|
闻慧
|
Suta-maya panna,即由三藏十二分教或善知识处闻知,能生无漏圣慧,故称闻所成慧。此为声闻所成就。
|
思慧
|
Cinta-maya panna,即由思惟所闻所见之道理而生之无漏圣慧,为缘觉所成就。
|
修慧
|
Bhavana-maya-panna,乃依修习而生之无漏圣慧,为菩萨所成就。
|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 我秉遵教示,由耳根的闻性,下手起修,初由闻中,循性逆流,回光返照,不但不知有所闻的声尘,而闻性亦自寂然,动静二相,一齐消失,如是渐次增上,定力日深,能闻的根,与所闻的声尘,同时俱灭,根尘既亡,湛然无边的境相现前,亦不停留于这湛然的境界,继续用功修行,不但所觉的湛然之境空,能觉照这境的智亦空,空觉既圆,不但所空的智境自灭,就是能空的空亦随之而灭,生灭既灭,从此以后,不生不灭的真心,自然显现,大放光明,无明顿断。
= 瑛解: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入流是对出流为言,耳根顺闻出流奔声,即结缚之元,反闻入流照性,即解脱之本。入流:以观智为能入,耳门为所入,入即旋反闻机,不出流缘声,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无始织妄业流,随顺耳根闻性真流,入流即是思慧,更兼修慧。亡所:此之亡所,并非声尘销灭,惟定功得力,而得离尘工夫,则声尘不亡而自亡矣!入流,是修证圆通总诀,亡所、是但得初步效验。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动静等尘,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智光不外泄,所有声尘,不期亡而自亡耳,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觉,亡所、即是背尘,背尘合觉,为本经妙修行路,至简要、至巧妙之修法也。所入既寂:入字,即仍旧入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二句亦即既寂之注脚也。而工夫到此,声尘动静二结俱解,则色阴破矣!仍照如是本修之法,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闻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能闻之根,亦随所闻以俱尽。尽闻不住:尽闻二字,是牒上能闻与所闻俱尽,根尘双泯之境,六用不行,惟余一觉。不住者,仍复加功用行,进观闻性。觉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觉者,即此湛一之境也。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也。空觉极圆:空即觉所觉空之空,觉即能觉之与所觉,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觉,则觉结虽解,空亦是结,亦当解除。究而极之,以求圆满空性。空所空灭者:非惟所空之智境灭,即能空之空亦灭。生灭既灭:生灭二字,总指诸结而言。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皆生灭法,故灭结亦当解除。寂灭者,此寂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此灭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自无生之灭也。虚心绝待,妙体孤圆,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真心之全体。
= “入流亡所”:“入”于闻性之“流”,以背尘回性故“亡”失“所”闻之声尘。
=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再进一步照了能“觉”之智及“所觉”之理亦悉“空”寂无生;以觉所觉空,故达到一种“空觉”之境,这种空觉之境又渐渐增进变得“极”其“圆”满。
=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然而这空觉之境中,仍有能空所空,故又进而依如来藏心而观了:一切能“空”之智及“所空”之境实本自寂“灭”,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是,既证能空之智、所空之境既本寂灭不生,即一切生灭之二法皆灭;一切“生灭”法“既”本自寂“灭”,则究竟“寂灭”之无上大涅槃便“现前”证得。
了(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结束,了结[e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entirely]。)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 于一刹那,忽然超越世间与出世间,不受、空有等观念的系缚,但寂照含空,十方圆明,因得二种殊胜功德。
= 瑛解:从闻、思、修,最后一刹那,证圆通体,发自在用时也。超越乃解脱无碍之义,寂灭真体,本自圆明,六凡为我执所碍,不能超越世间;三乘为法执所碍,不能超越出世间;菩萨入三摩地,我法双空,俱空亦复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权、小莫及,故称殊胜。
= “获二殊胜”:因此更获得了两种殊胜的证境。
世/世间 = Loka,即毁坏之义。即世俗、凡俗之义。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故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与国土(器世间)二者。
出世/出世间 = Loku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殊胜 = Visesa,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 第一,上合十方诸佛的本觉妙心,与佛同体,并同一慈力,可运无缘大慈,普度众生。
= 瑛解:菩萨已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故得上合十方诸佛,所证本来妙觉真心,此心佛与菩萨众生,无二无别。上合即与佛同其体;同一慈力,即与佛同其用。
=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这是心体上合于本觉,亦即所谓“全体”(“全”字是动词,令成完全、无缺之义)。
慈 = Metta,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 第二,下合十方六道,一切众生心性,能与众生同忧患,共悲仰。
= 瑛解:此亦与生同其体;生佛虽殊,其体一致。同一悲仰:即与众生同其用;众生与佛,其体虽同,其用则异。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身罹苦难,哀求拔苦,希望与乐;菩萨同其用,故施无畏力。
悲 = Karuna,即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
#L1三十二应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 世尊!由于我的供养观音如来,得蒙传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既证得佛的体,亦同佛的用,所以令我成就三十二种应化身,能随机赴感,任意游诸国土,普度群迷,同登觉岸。
= 瑛解:世尊,乃称呼释迦牟尼佛。观音如来,即菩萨因地本师。蒙彼如来:即观音如来,传授耳根修证法门。闻熏闻修:上闻字,指本觉闻性内熏,熏起始觉之智;下闻修,即始觉反闻修习,入流照性之功。此种修法,无修而修,修即无修,喻如幻事,从无而有,有即非有;修成而得三昧,名曰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既证圆通,与佛同其体,故能与佛如来同其用。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即应机所起之妙用也。入诸国土,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普载迷伦,同跻觉地也。
= “闻熏闻修”:“闻熏”,返闻熏转八识。“闻修”,返闻修证圆通。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熏修/薰修 = 薰谓薰染,修谓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故称为薰修。
如幻三昧 = 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着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金刚三昧 = 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
三十二应 = 指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顺应各种机类而示现之三十二种形相。全称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据首楞严经卷六载,其示现之相及应化因缘(应以何种身分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其中独觉应、缘觉应重复,四天王应、四天王太子应、女主应皆为集合身而非一身。此三十二应系菩萨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之妙力所得之自在成就。与法华经普门品所说之三十三身大同小异。
|
|
佛身应
|
若见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时,则于彼前应现佛身,而为说法。
|
独觉应
|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则于彼前应现独觉身,而为说法。
|
缘觉应
|
已断十二因缘者,缘断胜性,胜妙现圆,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
|
声闻应
|
得四谛空者,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则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梵王应
|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则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
帝释应
|
若诸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
自在天应
|
自在天为欲界第五天,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大自在天应
|
大自在天为欲界第六天主,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则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天大将军应
|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
四天王应
|
四天王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
四天王太子应
|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
人王应
|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长者应
|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居士应
|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宰官应
|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
波罗门应
|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比丘应
|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比丘尼应
|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优婆塞应
|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优婆夷应
|
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女主应
|
女主即天子之后。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童男应
|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童女应
|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天应
|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则应现天身,而为说法。
|
龙应
|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药叉应
|
药叉,又作夜叉。若有药叉乐度本伦,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
乾闼婆应
|
乾闼婆,即帝释天之乐神。若有干闼婆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阿修罗应
|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紧那罗应
|
紧那罗,又作‘人非人’,头上有角,似人而非人。若紧那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摩呼罗伽应
|
摩呼罗伽,即大蟒蛇。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
人应
|
若诸众生爱乐人身,修人之行,即现人身,而为说法。
|
非人应
|
非人即鬼畜之类。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则于彼前应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彼解脱。
|
#M1应求圣乘
= 佛、独觉、缘觉、声闻。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 世尊!若有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道业,各随所修法门,智证现前,将彻悟而未彻,功行将满而未满的时候,我就现佛身,为说佛乘法,使获分证或究竟解脱。
= 瑛解:此应菩萨所求,以菩萨志在菩提,故现佛身。胜解现圆:各随所修法门,无闲道,因行已满,将入解脱道,所起殊胜之解,将现圆满,而未满之时。大士即现佛身,为说顿入佛乘之法,令得分证解脱,或究竟解脱。
无漏 = Anas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信解/胜解 = Adhimutta,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
解脱 = Vimutti,生死轮回的止息,不再有下一生。/束缚的解除,如「于苦不得解脱」。/Vimokkha,定的异名,如「八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 若是三果以前,居贤圣位的学人,独乐寂静,求自然慧,当殊胜妙慧现前,将圆满而未圆满的时候,我就于其人前,现独觉身,为说无生法,使他解脱见思烦恼,证无学位阿罗汉果。
= 瑛解:寂静妙明:即在修道位中,乐独善寂,曰寂静,求自然慧,曰妙明。胜妙现圆者:殊胜妙慧<即自然慧>将现圆满之相。我于彼有学之前,现独觉身;应其所求,令易信从,为说无生之法,令其解脱,见思烦恼,而证无学之位。
寂静 = 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
独觉 = 独觉乃出于无佛之世,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无师而自悟者。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 若是三果以前,居贤圣位的学人,逆观十二因缘,得悟无生之理,缘断性显,将证缘起性空,而未证之时,我就现缘觉身,为说缘生空法,使他解脱分段生死,获证缘觉胜果。
= 瑛解:缘断胜性者:胜性即无生理性,以超世间法故称胜,此性必由缘断而显,故曰:缘断胜性。胜妙、以悟因缘性空,故称胜妙。正在胜妙将现圆满,未满之时,我于彼有学之前,现缘觉身,慰其所求,而为说缘生无性之法,令其解脱分段生死,而证缘觉之果。
= “缘断胜性”:因证十二“缘断”而令殊“胜”之无生“性”显现。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 若是三果以前,居贤圣位的学人,得四圣谛空,修道入灭,而灭谛无生之性,将现圆满之时,我就现声闻身,为说灭谛无生之法,使他解脱世间诸漏,超出三界,而入方便有余涅槃。
= 瑛解:若诸有学,在见道位中,以八忍八智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见惑已断,曰得四谛空,而入修道位,断三界思惑,八十一品,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故曰修道入灭。胜性,即灭谛无生之性,将现圆满之时。我即于有学之前,现声闻身,投其所好,为说灭谛无生之法,令其解脱,世间诸漏,超出三界,而入方便有余土涅槃。
有学道/修道 = Bhavana-magga,数数修习道之意。三道之一。
入灭度/入寂灭/入灭 =
Pari-nibbana,或译为入涅槃、取灭度、示寂等。依原语有二义,一为寂灭世间之烦恼执着,入无漏解脱;二为入无余依涅槃界,亦即漏尽者舍肉身而殁。一般多采后者之义,此语不仅指佛陀之入灭,高僧、圣者之死亦称入灭。
声闻 =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M2应求诸天
= 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四天王、四天王国太子。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 若有众生,欲心明悟,深知淫欲为招苦果的根本,持戒修身,不犯欲尘,使身清净,我就于这人前,现梵天王身,为说四无量心,及出欲论,教修离欲定,使解脱欲界苦,得生梵天。
= 瑛解:若诸众生,指在欲界之众生。欲心明悟者:对淫欲一事,心得明悟,了知欲为招苦之本,欲由爱生,身因欲有,身为众苦所集,无非淫欲之所招致,故持戒修身,不犯欲尘,令此欲身,而得清净。清净乃是生梵之因,故我于彼众生之前,现梵王身,为说四无量心,及出欲论,教修离欲定。此定若成,可以超出欲界,上生色界,不由胎生,乃是化生,身相庄严清净,令得解脱欲界苦粗障,而得色界净妙离也。
= “欲心明悟”:“欲”,指淫欲。“明悟”,指明白了知淫欲为欲界受生、生死之苦本。此句为倒装句。
= “不犯欲尘”:指持戒清净,不犯淫欲。
= “欲身清净”:“欲身”,欲界之身。指因持戒而令欲界之身清净离欲。
欲(yù) = “欠”表示有所不足。欲望;嗜欲[desire;pleasure-seeking desire]。(想要;希望[want;wish]。)
犯(fàn) = 侵犯[invade;assail]。(违背;违反[violate]/犯罪[commit a crime]。)
梵天王 = 指色界初禅天之大梵天。梵天王名尸弃,又称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来请佛转法轮。又常侍佛之右边,手持白拂。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希望作天主,统领诸天,我就于这人前,现帝释天身,为说上品十善,各种善论,使他成就帝释天果。
= 瑛解:若诸众生,或为人道,或是初二天天人,愿为忉利天主。不惟统领忉利诸天,兼统四天王。我则应其所求,故于彼前,现帝释身,即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而为说法者,说上品十善,及种种善论,令其成就帝释之果。
天主 = 指帝释天。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故称天主,又称天帝。/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
统(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统领(tǒng lǐng) = 统率领导[command]。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o
Devanam Indo,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诸天 = 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希望此身,能逍遥自在,游行十方,没有障碍,我就于这人前,现自在天王身,为说上品十善等法,使他成就自在天应具的福报,得生他化自在天。
= 瑛解:若诸众生,指人伦及欲界诸天;欲得此身,逍遥自在,游行十方,而无阻碍。我于彼前,现他化自在天身<谓此天乐具,他天化作,自在受用,福报超胜,居欲界顶。>,而为说上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自在天福报。
= “欲身自在”:“欲”,希望。“身自在”,有神足通,故其身于十方界来去自在。
飞锡/游方/游行 = 即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之谓。禅宗称为行脚,一般游行之僧侣,称为行脚僧。
十方 = Dasa disa,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他化天/化他天/第六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Para-nimmita-vasa-vattin,六道轮回里天道中的欲界六天的第六天,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这里的一昼夜为人间的一千六百年,此天天人的寿命为一万六千岁。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希望此身,能在虚空中,飞行自在,我就现大自在天身,为说上品十善,
四禅、四无量心的法,使他成就最胜果报。
= 瑛解:若诸众生,指欲界天人,欲得此身自在,而能飞行虚空。此虚空,乃大千世界之虚空,因大千世界,上覆以四禅天,大自在天,即色界顶天,世间福报最胜,得大自在也。我应其所求,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上上品十善,四禅四无量心,令其成就最胜果报。有谓此天,即摩醯首罗天王,有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能飞行虚空者。
飞行 = 自在飞行于虚空。六通中之如意通、神通业者,彼等经行于虚空,犹如飞鸟。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喜爱统率鬼神,保护国土,我就于其人前,现天大将军身,为说五戒十善,秘密神咒,及呼神召鬼等法,使他成就威猛神勇,保护苍生。
= 瑛解:若诸众生:指人道及八部,心爱统领鬼神,乃八部鬼神。无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救护国土者:即巡视世间一切国土,除妖降福,赏善罚恶耳。我则应其所求,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五戒十善,及秘密神咒,呼召鬼神之法,令其成就威勇,保护苍生也。
= “天大将军”:即欲界天之大将军,亦即天将。
鬼神 = 具有恐怖威力,能够变化自在之怪物。分为善恶二种,若守护世间,或护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尽为善鬼神;若罗刹等为恶鬼神。至于夜叉则通属善恶两方。然佛教一般所谓之鬼神,通常系指干达婆、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六部鬼神。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喜爱统领世界,保护众生,我就于这人前,现四大天王身,为说上品十善,及护国安民等法,满他统领世界的愿望。
= 瑛解:若诸众生,指人类众生,及四天天众,爱统世间四大部洲,保护各国众生;我则应其所求,即于彼前,现四天王身,为说上品十善,及护国安民之法,令其成就,统领世界之愿。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
负责守护
|
率领
|
|
东方持国天王
|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
东胜神洲
|
乾闼婆、毗舍遮
|
南方增长天王
|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
南瞻部洲
|
鸠槃荼、薜荔多
|
西方广目天王
|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
西牛贺洲
|
龙、富单那
|
北方多闻天王
|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
北俱芦洲
|
夜叉、罗刹
|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就于这人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为说皈依三宝,
持斋守戒,十善符咒等法,使他成就,满其所愿。
= 瑛解:若诸众生,指人伦及四天人民,有志爱生四天王宫,为太子,能驱遣使令一切鬼神。我则应其所求,即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皈依斋戒,十善符咒之法,令得成就其志愿也。
天宫 = Deva-pura,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驱使(qū shǐ) = 差遣、役使。
#M3应求人趣
= 人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女主、童男、童女。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乐作有道君王,治理邦国,我就于这人前,为说五戒十善,帝王德业,使他成就善因,而满所愿。
= 瑛解:若诸众生:指人伦;乐为人王:王者往也,怀仁布德,四方归往,欲为有道之君,治理邦国者也。我于彼前,现人王身,为说五戒十善,以为生贵之因;及说帝王德业,熏成隔生之种,令其成就善因,而获福果。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乐为族姓之主,受世人尊重敬爱,我就于这人前,现长者身,为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我国年高德重,即可称为长者,西域长者,颇不易称,须具十德:一、姓贵,谓刹利尊姓,贵族大家。二、位高,谓宰辅丞相,朝中老臣。三、大富,谓丰饶财宝,充裕仓廪。四、威猛,谓霜威严重,望之可畏。五、智深,谓心如日月,慧灿珠玑。六、年耆,谓耆年宿德,老当益壮。七、行净,谓矩范堪亲,楷模足式。八、礼备,谓威仪庠序,接物和光。九、上叹,谓上为王者之所称叹。十、下归,谓下为人民之所依归。具此十德,方称长者,故列宰官之前。 若诸众生,爱主一族同姓,并愿为世间所推重,到处让居上首者;我于彼前,现长者身,为说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法,令其成就。
= “爱主族姓”:“主”。主领。喜欢成为大族高姓之大家长。
让(ràng) = 责备[blame]。(退让;谦让[give away;give ground;modestly decline]/推举[elect]。)
长者 = Setthi/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好谈古今名人,
嘉言懿行,典章文物,身处尘俗,心常清净,不染世乐,以道自守,我就现居士身,为说清心寡欲,洁己修身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若诸众生,爱谈古今名人,嘉言典章,可以垂范作则,以训于世。清净自居者:身处尘劳,心恒清净,不染世欲,以道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为说清心寡欲,洁己修身之法,令其成就。
名言 = 指名字、名目与言句、言说。名言为能诠者,能诠显真如本体之真义,然以其无有实体,而系一种方便教化之权巧施设,故若执着拘泥于名言,则易落入舍义求文,舍本逐末之大患中,而难以悟知实相中道之理。
居(jū) = 蹲着。后作“踞”[squat;sit]。(居住[dwell;live;reside]/积储[store
up]/住所,住宅[house;residence;dwelling]/处在,处于[be in;be in a certain position]/平时。)
居士 = Gahapati,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爱治理国家,辅佐政治,剖断各级政治是非,我就现宰官身,为说修、齐、治、平,勤政爱民,忠贞护国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若诸众生,爱治理国家领土,辅佐政治。剖断邦邑者:大者为邦<如省>,小者为邑<即县>,剖乃剖雪冤屈,断则决断是非,如片言折狱,讼简刑清者也。我于彼前,现宰官身:宰者治也,官者公也。菩萨现身,为说修齐治平,护国爱民之法,令其成就。
= “剖断邦邑”:“剖断”,即剖析判断种种讼案。“邦邑”,于大邦或小邑。
治(zhì) = 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prevent
flood by water control;dredge a river;rebuild;repair]。(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经营[manage]/惩处;惩办[punish]。)
剖(pōu) = 破开,中分[cut
open;split open]。(分辨;分析[analyze]。)
剖断(pōu duàn) = 辨明是非,加以判处[decide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邦(bāng) = 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state]。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宰(zǎi) = 充当家奴的罪人[slave]。(古代官吏的通称[government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古官名。辅佐国君执政的百官之长[prime minister]/宰杀牲畜并割肉[butcher;slaughter]/分割疆土;主宰[invade;govern]。)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爱好天文地理,医卜命相,养生之道,摄卫自居,我就于这人前,现婆罗门身,为说阴阳术数,调气炼丹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者:谓有一类众生,爱好天文地理,阴阳度数,曰数;医卜命相,咒水书符,曰术;调摄身心,节劳静神,曰摄;保卫生命,固精养气,曰卫。以此数术,摄卫自居,不求他学也。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婆罗门,此云净裔,谓此是劫初梵天苗裔,苗裔即后裔。梵者净也,又云梵志,以彼志在梵天故,菩萨现身,为说世智,调气炼神之法,令其成就,数术摄卫之学也。
= “爱诸数术”:“数”,天文地理、阴阳历算。“术”,医、卜、命相、咒水、书符等。
= “摄卫自居”:“摄”,调摄身心。“卫”,保卫生命、行固精养气等养生之道。“自居”,自处。
术(shù) = 城邑中的道路[road]。(方法;策略[method;tactics]/方术。指医、占卜、星相等术艺[divination]。)
数术(shù shù) = 古代关于天文、历法、占卜的学问[divination]。
卫(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摄卫(shè wèi) = 保养身体;养生[keep fit]。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男子,心厌尘俗,好学佛法,割爱辞亲,舍俗出家,我就于这人前,现比丘身,
为说戒、定、慧学,清净梵行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此是在俗男子,心厌尘劳,好学佛法,是以割爱辞亲,舍俗出家。持诸戒律:初出家所受之沙弥十戒,进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名含三义,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三义者:一、乞士:谓内乞法以资慧命,外乞食以养身命。二、怖魔:谓受比丘戒,登坛白四羯磨时,地行夜叉赞善,空行夜叉,天行夜叉,亦复赞善,辗转声传六天,魔王闻之生怖,怖惧魔界减少,佛界增多。三、破恶:修持净戒,能破身口七支之恶。我即现比丘身,为说戒、定、慧学,清白梵行之法,令其成就。
沙门/比丘/出家 = Pabbajja,指离开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称男性出家人为比丘(俗称和尚),女性为比丘尼(俗称尼姑),不足二十岁男性为沙弥,不足二十岁女性为沙弥尼。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戒(jiè) = 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警戒,戒备[guard
against]。(通“诫”。告诫[warn]。)
律(lǜ) = 法律;法令[law]。(佛教的戒律[discipline]。)
戒律 = 指防止佛教徒邪非之戒法规律。戒,系以自发之心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义。盖佛教教团之确立,须赖教团秩序之建立,故有分别制成之规律条文,与违反时之罚则,凡此,皆称为律。若由内心自发遵守一切律文,则称为戒。或亦有以戒律仅为一般之规范者,此一说法甚为普遍。要之,戒之范围窄,律则包含一切律仪,僧人之威仪亦含摄其中;即就广义而言,‘戒律’一语实有戒、律、律仪等义。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女人,心厌尘劳,乐于学道修行,离俗出家,持诸禁戒,我就于这人前,现比丘尼身,为说离染清净,精修梵行等法,使他如愿成就三学五德。
= 瑛解:若有女人,既厌尘劳之累,好乐学道修行,出离世俗之家。持诸禁戒者:诸字包括之辞,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余诸八敬等法,皆为佛所制禁戒。尼此云女,比丘尼,女人出家,受具戒者。我现比丘尼身,合其所慕。而为说法:即离染清净,精修梵行之法,令其具足三学,成就五德也。
律仪/禁戒 = Samvara,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男子,敬慕佛法,乐持五戒,以自修身,我就于这人前,现优婆塞身,为说五戒善利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设若有男子,志慕佛教,不能舍俗出家,但好乐受持五戒。五戒为出家、在家,通修之戒,即杀、盗、淫、妄、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此云近事男,可以亲近承事三宝之男子。为说五戒,令其成就清信士之身。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女人,以五戒自守,我就于这人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现优婆夷身:即近事女。为说五戒,令其成就清信女之身。
夷(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太平[peaceful]/铲除;消灭;诛灭[exterminate;put to death]/毁灭[ruin]。)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女人,贞静幽娴,克修女德,善主家政,以修国基,我就现国家女主人身,为说三从四德,端庄贤淑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内政立身者:女正位乎内,故曰内政。家门以内之事,女人主之,孝敬翁姑,教育子女,是为内政。贵而能勤,富而能俭,贞静幽娴,以修女德,名曰立身。以修家国者:即内政立身,而身修矣。感化家庭,关系国政。我于彼前,观其志愿,或现女主身、即天子之后;或现国夫人身,即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国人称之曰君夫人,一国主君之妇也。命妇,谓受朝廷诰命之妇,妻因夫荣、丈夫为官,女人受诰封也。大家、家训姑,才德兼备,能为女主之师。为说三从四德,端庄淑慎之法,令其成就。
政(zhèng) = 从攴从正,正亦声。攴,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匡正[correct]。(政策;法令[policy;dicree;edict]/政治;政事[politics;political affairs]。)
内政(nèi zhèng) = 国家内部的政务[internal <or
domestic> affairs]。/皇宫内的事务[internal
affairs in court]。/家政,家内的事务。
女主(nǚ zhǔ) = 皇后。/临朝执政的女统治者。/一家之中的女主人。
夫人(fū rén) = 古称诸侯之妻[Lady;Mrs.]。/中国帝王的妾[concubines of an emperor]。
命妇(mìng fù) = 古时被赐予封号的妇女,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a
woman in ancient China who was given a title or rank by the emperor]。
大家(dà jiā) = 古代女子的尊称;婆婆[woman;husband's mother]。/巨室,世家望族。古指卿大夫之家[family
of high ranking official]。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众生,不近女色,保守童贞,志乐独身,我就于这人前,现童男身,为说守真抱璞,固精保元等法,使他如愿永保童贞之身。
= 瑛解:若有保守天真,不染欲尘之男子,天真未泄,男根不坏,有志终身持守,是谓童真。我于彼前,现童男身,为说守真抱璞,固精保元之法,令其成就童真也。
男根 = Purisindriya,即男子之生殖器。诸有情分别为男女二类,又有形相、言音、乳房等方面之差异,皆由男根、女根之不同所致。数论外道总称男女二根为人根。二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处女,爱乐处子之身,不求婚嫁,不从强暴,愿保处子身,我就于其人前,现童女身,为说坚贞美德,清净自居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若有处女,亦名处子,乃未出闺门,未嫁之女子,爱乐处女之身,白圭无玷,不求婚嫁。纵有强施侵暴,迫之令嫁,亦誓所不从,愿终身不字,永为处女之身。我于彼前,即现处女身,为说坚贞美德,清净自居之法,令其成就。
侵(qīn) = 手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渐进[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侵犯:进攻[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invade and bully]。)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欺凌[bully and humiliate]。)
童女 = Darika,即未成年之少女。
#M4应离八部
= 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呼罗伽。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天神,乐于脱离天界,求生人道,我就现天人身,为说无常、苦、空等法,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诸天乐出天伦,得生人道,既得人身,可成四圣也。我现天身,为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令得成就也。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诸龙,愿意脱离龙类,求生人道,我就现龙身,为说布施持戒,正直柔和,仁慈谦让等法,使他如愿以偿。
= 瑛解:我现龙身,为说布施持戒,正直柔和,仁慈谦让等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药叉,希望超越同类,求生人道,我就于他面前,现药叉身,为说持戒修福,温和善顺之法,使他获得成就。
= 瑛解:乐度本伦者:因受佛法熏习之力,知暴恶为堕缘,故乐度脱本伦。我现药叉身,为说持戒修福,柔和善顺之法,令其成就人沦;若能兼修慧业,亦可成就圣伦也。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有乾闼婆,乐欲超脱同伦,求生人道,我就于他面前,现乾闼婆身,为说远离放逸,五戒及中品十善等,使他获得成就。
= 瑛解:乾闼婆。此神不啖酒肉,惟食诸香,以资五阴,是帝释乐神。帝释须乐,烧沉水香,此神寻香而至。好乐脱离本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离于放逸,及五戒、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阿修罗,乐于超脱同类,我就于其前,现阿修罗身,为说慈忍谦恭,虚心受教,中品十善等法,使他获得成就。
= 瑛解:阿修罗此云非天,有天福无天德故,此指化生阿修罗,是天趣摄。更有胎生人趣摄,卵生鬼趣摄,湿生畜趣摄。亦云无端正,男丑女美,无端正男故。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为说慈忍谦恭,虚心受教,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紧那罗,乐于脱离同类,我就于其前,现紧那罗身,为说歌咏乱心,欲乐无常,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
= 瑛解:乐脱其伦者,大士为现同类身,为说歌咏乱心,欲乐无常,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摩呼罗伽,乐于脱离同类,我就于其前,
现摩呼罗伽身, 为说修慧修慈,忍辱柔和, 中品十善等法,令其成就。
= 瑛解:乐脱本类,求生人道,大士为现同类身,为说修慧、修慈,忍辱柔和,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
|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
龙
|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阿素洛/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
迦楼罗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
甄陀罗/紧那罗
|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
#M5应人修人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一切众生,乐于生生世世为人,我就各于其前现人身,为说五戒及中品十善等法,
使他如愿成就。
= 瑛解:若诸众生:众生之名,本是六道通称。此对下句,乐人修人,即是人道。六道之中,诸天著乐,余道多苦,故乐得人身;又以人身,方值佛法,诸佛皆于人中成道故。又人道易于修证,出世四圣,皆人道修成,所以八部,皆乐脱本伦,转生人道。人者仁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即是仁。我于彼前,即现人身,为说五戒,中品十善,令其成就。
= “乐人修人”:“乐人”,乐生为人。“修人”,乐修人乘之法。
人身 = 指生于人界之身体。
#M6应离非人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 若一切非人类,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各愿脱离他的同类,我就各于其前,随类现身,各应其机而为说法,使各皆如愿成就。
= 瑛解:以彼所不摄者,皆此摄故。有好乐度其本伦,转生人道者,我于彼等之前,一一各随其类而现身,各应其机以说法,令其成就。
= “若诸非人”:这一段所说的非人,即统括前面天龙八部中所未包含的非人之类。
= “有形无形”:“形”,色、色蕴。有些非人有色蕴,有些非人则无色蕴。
= “有想无想”:“想”,想蕴。有些非人具有想蕴,有些非人则不具想蕴。
非人 = Amanussa,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
想(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有想 = Sannin,为‘无想’之对称。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众生。据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所举,众生有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多种。于金刚经中亦有‘若有想、若无想’一语。此外,有想又指有想天,系有想众生所居之处。
无想 = Asannin,指全无想念之状态。或指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者。或为无想天之略称。
想(xiǎng) = 想念。(思考。)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 虽然有以上的随机普应,但不著于相,无所染污,是名妙净三十二应身;我所以能够如此,皆是由耳根修证三昧,因本觉闻性内熏,起始觉妙智,作反闻修习的工夫,得成无作妙力,故能自在成就。
= 瑛解:一时顿现,随类各应曰妙;所现身相,不著于相曰净;又妙者不可思议,净者无所染著。入国土身: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以一身普入一切刹,一切刹中作佛事。如是妙用,乃称圆通体所起,皆由耳门修证三昧之力也。闻熏闻修者:由本觉闻性内熏,熏起始觉妙智,作反闻修习之工夫,时时反闻自性,熏变执习,解六结,破五阴,妄穷真露,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成无作妙力:即不假作意,不可思议之力用。自在成就者:即任运而应,有感斯通,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无作 = Akaran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Sampanna,具足、所有、支配之意,即具足七宝或戒、定、慧等,且于此自在,是谓成就。或为完成志愿之意。
#L2十四无畏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 世尊!我又以这闻熏闻修得证金刚三昧,而产生无作妙力,因我与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共忧患,同悲仰的缘故,今既具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力用,所以使一切众生,于我的身心中,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能与德用。
= 瑛解:称呼世尊,自述我又因此,闻性内熏,熏起始觉之智:智光不外泄,反闻修习,以照能闻之性,是谓回光返照;照彻心源,无动无坏,是名金刚三昧。无作妙力者:称性无作,任运成益,故曰妙力。由此不思议力用,所以得与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其悲哀拔苦,仰望与乐也。故字即大士与众生,同悲仰之故,以为无畏之本。众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大士身心,获<得也>十四种无畏功德。无畏,约众生说;功德,约大士言。由大士圆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众生脱苦无畏。
十四无畏 = 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
|
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
不自观音,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使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
|
知见旋复
|
在心谓‘知’,在眼谓‘见’;‘知’、‘见’之性热,则属于火。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入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
观听旋复
|
‘观’、‘听’之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为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
断灭妄想,心无杀害
|
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发大慈心,无杀害念,能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
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
|
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与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消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使众生之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
闻熏精明,明遍法界
|
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众生虽被药叉等来近其侧,然菩萨之精明能使药叉之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
|
音性圆消,观听返入
|
谓受虚妄声尘系缚,无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使众生禁系等事不能着身,是为无畏。
|
灭音圆闻,遍生慈力
|
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力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
|
熏闻离尘,色不能劫
|
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使一切性多淫之人不生贪欲,是为无畏。
|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
|
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使怀忿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
消尘旋明
|
谓菩萨除暗消尘,旋复性明,能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
融形复闻
|
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
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
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
|
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使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同而无异,是为无畏。
|
#M1八难无畏
= 苦恼难、大火难、大水难、罗刹难、刀兵难、诸鬼难、枷锁难、劫贼难。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 第一、由于我不自观世间的音声,只观能观者是谁,所以智光不外照,脱黏而内伏,
背尘合觉,证金刚三昧,得无作妙力,以这不可思议功能,而起德用,加被众生,故十方苦恼众生,但一心称我名号,我就能观其音声,寻声救苦,使他立即获得解脱。
= 瑛解:八难中此一为总,余七为别。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内心曰恼。观为能观之智,智光不外照,即不自观世间之音声,以观能观者是谁?上句是离尘,下句为照性,亦即脱黏内伏,背尘合觉,由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加被众生;故能令十方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我名号,我则观其称念音声,寻声救苦,令其即得解脱苦恼,则苦恼无畏矣!
= “观其音声”:自己返“观其”念菩萨之“音声”。
自(zì) = 鼻子[nose]。(自己,自我;本身[self;oneself;one’s own]/自然,当然
[naturally]/在;于[at;in]。)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 第二、旋转缘外尘的妄知妄见,返归自性的真知真见。见觉属火,既返妄归真,内见觉之火已息,世间外火,不能为害,以此功能而起德用,加被众生,故使诸众生,若入大火之中,只要一心称我名号,也不会被火烧伤。
= 瑛解:知见二字,包括六根见、闻、嗅、尝、觉、知。旋复:即旋妄复真,旋转缘尘之妄知妄见,复归自性之真知真见。大士用耳根,反闻入流工夫,旋闻与声脱,既旋彼妄闻,而与声尘脱离,则根尘不偶,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诸根一一皆能旋妄复真。知见旋复,则内见觉之大火既息,而外世间之火,不能为害。
= “知见旋复”:自此以下,十三种无畏,首先皆是菩萨自述为何能得此无畏功德之因,亦即说明菩萨以修何法门,而能得此无畏功德。“知见”,代表六根的功能:见、闻、觉、知、尝、嗅。“旋复”,旋妄复真。此言,以我修行将六根的知见等旋妄复真,而得圆通三昧,故能令众生入火不烧。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复(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旋复(xuán fù) = 回转﹐回还。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 第三、观听闻的实性,旋转声尘的妄闻,归于自性的真闻。听闻属水,闻业既除,所以水不能溺,故能加被众生,设使众生,堕大水中,倘能一心称我名号,水亦不能溺。
= 瑛解:反观听闻之性,旋彼妄闻,复归真闻。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亦即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故大水难无畏矣!
= “观听旋复”:以我自己修行将耳根之观听之功旋妄复真,以此三昧加持之力,能令众生堕水不溺。
漂(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被水流、风或气流冲走、冲毁[drift]。)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 第四、妄想断灭,内没有杀害的心念,外没有杀业,完全超越鬼神的心理行为。所以能使众生,入一切鬼域,但能一心称我名号,鬼即不能为害。
= 瑛解:妄想乃是第六意识。大士反闻入流,外不缘尘,内不循根,根尘不偶,识心亦灭,故曰断灭妄想。妄想既灭,心无杀害,全超鬼神心行;以此威力,加被众生,故能令众生,诸罗刹鬼国,但能一心称名,鬼不能害,则罗刹难无畏矣!
妄念/妄执/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妄想 = Vikalpa,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 第五、因反闻自性,本觉内熏,返妄闻而归真闻,使六根同时清净,皆返妄归真,而证金刚三昧,以这不动不坏的根本,加被众生,能使众生,当被害的时候,只要能一心念我的名号,刀剑触身,必自断折,不能砍伤,纵然刀剑不自折断,也如砍光削水,不能伤及毫发。
= 瑛解:熏闻成闻者:大士反闻照性,本觉内熏,熏彼妄闻,而成真闻,耳根如是,销妄复真,六根悉皆销复。同于声尘听闻之性,一一复归元真,尘亡根尽;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大士以此自证,金刚三昧,不动不坏之本,加被众生,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即大士金刚三昧之力,加被被害众生,身同金刚,故其刀触身,刀即段段坏。纵然其刀不坏,其身亦无所损,使其兵戈,犹如刀割水,水无断痕,如风吹光<日光也>,光不息灭。以能触之刀,色尘即藏性;所触之身,身根亦藏性;藏性合藏性,即同以空合空,性无摇动,则刀兵难无畏矣!
= “熏闻成闻”:返熏妄闻成为真闻。
= “六根销复,同于声听”:六根销”妄“复”真,“同于声听”之性(闻性)。
= “亦如吹光”:“光”,太阳光。亦如以口吹太阳光,太阳光是吹不熄的。
六情/六根 = Cha indriya,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 watch on]/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
临当(lín
dāng) = 及,到;正当。
戈(gē) =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dagger-axe <an ancient weapon>]。(泛指兵器[weapons]。)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 第六、闻熏功深,达到极至时,本元真精,晶莹发光,明照法界,一切幽暗,尽皆消失。鬼神以处暗背明为性,如是则性不能自全,岂能加害,所以能使众生,但一心称我名号, 药叉<食人男鬼>、罗刹<食人女鬼>、鸠槃荼鬼<魇魅鬼>、及毗舍遮<啖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等,纵近身旁,不能睁眼相视,何况为害?
= 瑛解: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者:反闻熏修,伏归本元真精之性。发本明耀,耀性发明,遍周法界,则诸幽隐暗昧为性之鬼神,皆不以自全矣!此明能破暗故。大士以此威光,加被众生,能令众生,仗承威光,诸鬼虽近其旁,目不能视,以彼背明向暗,反不堪于光耀。如枭鸟昼盲夜视,罗刹向日不见,视尚不能视,何能加害耶?等者,以该其余诸鬼。皆以阴隐为性,故虽近其旁,目不能视,如土地不见洞山者,既不能视,则诸鬼难无畏矣!
= “闻熏精明”:返“闻”法门“熏”修、得复本“精”妙“明”。
精明 =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
周遍法界 = 佛教以法之所在,称为法界;诸法无量无边,充塞宇宙,法界亦无边无际,故周遍法界乃表示无所不至之义。密教中,则谓法身大日如来之功德,普及一切,周遍法界。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
管辖
|
|
健达缚/乾闼婆
|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
东方持国天王
|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
|
鸠槃荼
|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
|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
|
那伽
|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
|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
|
药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 第七、当返闻时,音声动静二性,了然不生,观听返入,根尘双灭,如是内无系缚,外绝拘束,以此妙力,加被众生,能使众生,只要一心称念我的名号,任何禁械枷锁,不能著身。
= 瑛解:音性圆销者:音声动静二性,悉皆销灭,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故曰圆锁。观听返入者:即观照能听闻之性,逆流而入,故曰返入。如是,则入一无妄,不但声尘销灭,则色等诸尘,亦随声尘以俱灭,故曰离诸尘妄。以此妙力,加被众生,故能令被难人民,而能称名即成感应,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其身。因妄尘既离,妄身亦空,故禁闭囹圄,系缚身体;在颈曰枷,练脚曰锁,此皆治罪人之刑法;或误入宪网,或屈遭陷害;若能一心称念圣号,皆得解脱,则枷锁难无畏矣!
= “音性圆销”:“音性”,即音声动静二性。
尘妄 = 不净谓尘,不实谓妄。尘妄则指一切生死之境界。
禁(jìn) = 禁忌[taboo]。(禁止;制止[prohibit]/牵制;约束[pin down]/监禁;拘禁[imprison]。)
系(xì) = 悬,挂[hang]。(束缚;捆绑[tie;fasten]/拘囚;关进牢狱[imprison]/关联[relate to]。)
枷(jiā) = 刑具名。旧时一种方形木质项圈,在东方国家使用,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cangue]。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 第八、灭音而解脱声尘的结缚,反闻而圆证根性,外没有敌对,皆融于一心,所以遍生慈力,以此加被众生,能使众生,经过荒山险路,只要一心称念我的名号,盗贼就不能劫夺。
= 瑛解:大士反闻入流时,灭音、而解脱声尘,圆闻、而证极根性。尘灭、则外无敌对,根圆、则咸归一心,故能遍生慈力。大士以此慈力,加被众生,能令众生,经过危险之路途,或旷野山隘之间,或盗贼冲出之处,皆险路也。但能称念圣号,贼不能劫,则劫贼难无畏矣!
= “灭音圆闻”:“灭音”,寂灭音声生灭之相。“圆闻”,而圆证闻性。
劫(jié) = 威胁;威逼[threaten;coerce]。(抢夺;强取[plunder;raid;rob]。)
#M2三毒无畏
= 离贪毒、离嗔毒、离痴毒。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 第九、因熏闻而离声尘,六尘结缚齐解,随色现色,不再为色所劫持,如镜现影,如水现形,以此加被众生,能使一切多淫念的众生,但一心称念我的名号,就可远离贪爱欲乐。
= 瑛解:贪、嗔、痴名为三毒;以能毒害法身慧命,故名三毒,甚可怖畏!又贪、嗔、痴,是三途因:多贪众生堕地狱,多嗔众生堕饿鬼<嗔心属火,饿鬼则受饥火烧然之报。>,多痴堕畜生,亦可怖畏!熏闻离尘者:此乃反闻照性之功,熏彼出流之妄闻,而成入流之真闻,入流则必亡所。声尘之结既解,诸尘之结齐解,而色尘岂能劫于家宝乎?能令一切多淫众生:淫而言多者,乃是夙习深重,数数现起淫念,发为淫行,轻则损身失德,重则倾家丧命。其尤甚者,淫欲属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 “色所不劫”:“色”尘“所不”能“劫”夺。
淫(yín) = 浸淫;浸渍[soak]。(特指通奸;奸淫[have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贪欲;贪心[be greedy for]/过度[excessive],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邪恶,奸邪[evil]。)
贪毒/贪/贪欲 = Lobha,与‘渴爱’(Tanh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着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 第十、纯一清净的闻音妙性,没有所对的声尘,外既没有所对的境,内也没有能对的根,根与境圆融一体,须知嗔怒起于拂逆的敌对,既绝对待,嗔恚自无从而生,以这种自证的无嗔妙心,加被心怀忿恨的众生,所以能使众生,息灭嗔恚的怒火。
= 瑛解:纯音无尘者:纯一闻音妙性,别无所对声尘。此句,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无所对之境,亦无能对之根,根境双泯,惟一圆融,清净宝觉,内外一如,无能对之与所对;以嗔恚生于对待违拒,大士自证境界,圆融一体,无对无碍;以此加被众生,能令一切有忿怒嗔恨之众生,但能常念恭敬观世音,以念力而伏嗔机,仗慈风扫除恚热,便得离诸嗔恚,则离嗔毒,自可无畏矣!
= “无对所对”:无能对、所对,故绝一切对立差别。
无尘法界 = 尘者,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即三界诸法。法界,为真理之异名,理体清净,一切三界诸法唯由理缘起,理外无尘境,故称无尘法界。
根境/根尘 = 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
圆融 =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
忿(fèn) = 愤怒,怨恨[anger;hate]。
嗔(chēn) = 发怒;生气[get angry]。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 第十一、销镕昏翳的妄尘,返归精明的妙觉,内而身心,外而法界,灵明晶莹,如纯净无瑕的琉璃,光明普照,朗然无碍。以这种自证的大智妙力,加被众生,能使一切没有善心的昏迷愚痴众生,永离痴暗钝愚。
= 瑛解:销除所缘之妄尘,旋复自性之本明。所以外之法界,内之身心,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无所障碍。大士以此自证智力,加被众生,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昏钝性,即是愚痴,愚痴、以昏迷暗钝为性。能障智慧,故曰昏钝性障。若能常念恭敬观世音,以正念而袪邪执,仗智日以破昏蒙,便得永离痴暗,则离痴毒,自可无畏矣!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朗(lǎng) = 明亮[light;bright]。(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明察[sharp-minded]。)
颠迦 = 即指一颠迦(Icchantika),亦即一阐提。为无性有情之一。此类有情乐欲于生死而不欣求出离。
痴(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M3二求无畏
= 应求男、应求女。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 第十二、化四大假合的幻形,返归一真的闻性,浑身成一圆融清净宝觉,不动道场,而涉入世间。随类现身,依理成事,又不破坏世界的假相,能遍至十方世界,供养微尘数的如来,于一一佛座前,作法王子,以这种福慧妙力,加被众生,能使法界没有子嗣的众生,欲求生男,若至诚礼拜供养,就可使诞生有福德智慧的男儿。
= 瑛解:融形复闻,不动道场:修行证理,销融四大之幻形<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旋复一真之闻性<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不动摇不生灭之理体。涉入世间,不坏世界:称体所起之大用。菩萨身能善入微尘佛刹,以一身而现无量身,涉入三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及正觉世间。>,随类现身,不坏世间之相,依理成事,从真涉俗。能令法界,无子众生,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凡有求者,菩萨令生福慧双美之男,则求男无畏矣!
= “融形复闻”:“融”,销融。“形”,四大幻形。“复闻”,旋复真闻之性。
= “不动道场”:“不动”,以不生不灭故不动。“道场”,真如之理体,亦即真如本心。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诞(dàn) = 说大话[boast]。(生育;出生[give birth to;be born]。)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 第十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相互为用,圆明通达,功能完全一样,皆能含容十方世界,如大圆镜,以十方诸佛世界,皆含容其中,所以立空如来藏的假名,承顺十方微尘数如来的秘密法门,一一领受,没有遗漏,以这种自在的妙力,加被众生,能使法界众生,祈求女儿的,就可诞生相貌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的女儿。
= 瑛解:六根圆通:圆者圆融,六根互相为用,随举一根,皆具见、闻、嗅、尝、觉、知。通者通达,六根根隔无碍。由通达故,明照无二,六根灵明照用,无二无别,所以立大圆镜,能承顺十方,微尘如来,一切秘密法门。由圆融故,含十方界,而能含裹十方,诸佛世界,所以立空如来藏,能领受诸佛法门,大小权实,完全无失。大士以此自在妙力,加被众生,能令法界,无有女子之众生,欲求生女者,果能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得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之女,外则品貌端正,窈窕庄重,则有福;内则性情柔顺,贞静幽娴,则有德。有福众人见之生爱,有德众人见之生敬,有相即福相与德相也。
= “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圆镜”之义,圆者,圆满也;镜有二义:一、能照、二、能摄、能映。“如来藏”有二相: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之“空”字,是清净义,一究竟清净,不著一切相,故名为空。空如来藏亦是如来,此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故离一切相,故名为空如来藏。又,空如来藏亦是能含、能容一切之义。“不空如来藏”,为从空起用,能生一切法之义,即是由清净性而出生一切庄严之义。是故虽则空如来藏乃究竟清净,然于此毕竟空中,得出生十法界一切森罗万象、有物有则、庄严之相;此即不空如来藏之用。是故,空如来藏即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即是“随缘能生”之用。若依究竟而言,如来藏之“体”与“用”实非二相,实是体用一如;如是体用一如之相用即称为“空不空如来藏”,而显如来藏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中道圆融之究竟理体。
圆通 =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
含(hán) = 含在嘴里[keep in the mouth]。(容纳;包含[contain]。)
承(chéng) = 捧着[hold
in the palm;support with the palm;bear]。(奉承[flatter]/承担,担负;担当[undertake]/接受;承受[receive;accept;bear;suffer]。)
秘密 = Guyha,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如来所具之神通力,或如来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柔(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和;温和[mild;gentle]。)
有相(yǒu xiāng) = 谓有贵相。
#M4持名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 第十四、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日月,现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之多的法王子,在三界六道之内,随类化生,清净修行,亲作示范,教化众生, 随顺众生的根性,以方便智,用各种权宜方法,善巧教化。
= 瑛解:以但持观世音菩萨名,不持诸菩萨名,恐一名不及多名,而生怖畏也。此三千大千世界:指娑婆世界,共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现住世间:即现住三界六道,随类化身,乘愿利生;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之多,此为圣人现量,所知所见。修法垂范下:显诸法王子,行化不一,有修实行,自利之法,亦可垂范众生,以为众生模范。教化众生者:有修权行利他之法,随顺众生根性,示现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方便权智者,各各则有不同。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范(fàn) = 古代遇大事出车,先辗过祭坛及祭牲的一种祭祀活动,祭路神[a
ceremony of sacrifice to the Road God]。(假借为笵。法则[rule]/典范[model]。)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
初禅天所统
|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
二禅天所统
|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
三禅天所统
|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
四禅天所统
|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 由于我所证得的圆通本根,依耳根闻性,不生不灭的妙理,起返闻照性的妙智,照见五蕴皆空,证圆通体,由体起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一切众生,凡执持我的名号,所得的功德,和同时执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法王子的名号,所得的功德,完全相等。
= 瑛解:由我所得耳根圆通,即是圆通本根。此圆通本根,发自妙耳门之中。耳门所以称妙者,即古观世音佛,所授从闻、思、修之法,依根中闻性,不生不灭之妙理,起反闻照性之妙智,照破五阴,解除六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圆通体,发自在用。然后称体起用,应化无方,身之微妙也;鉴机不谬,心之微妙也。含容、指妙心,谓心含十方,无量世界众生;周遍、指妙身,谓身遍圣、凡、染、净十界。故能令众生,持我观世音一名,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数诸法王子名号,二人福德,正等无有别异也。
=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由我所得圆通”之“本”修“根,发”自微“妙”之“耳门”。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命令,发令[order]/名位;名称;称谓[name]。)
名/名字/名号 =
Nama-dheyya,主要指佛、菩萨之称号而言。此名号因可表彰诸佛菩萨之功德,及显示众生对诸佛菩萨之赞叹、敬仰,故又可称为宝号、尊号、德号、嘉号等。又以其为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称果名、果号、果上名号等。又依名号之字数而称,则有四字名号、六字名号、九字名号、十字名号等称呼。
正等(zhèng děng) = 相当;相同。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 世尊!持我一名号,与持那么多的名号,所得福德,所以毫无差异,实因我修有耳门三昧,证得真实圆通的缘故。
= 瑛解:大士曰:单持我一名号,与彼共持众多名号,福德无异,则持名无畏矣!此实由我修习耳门三昧,乃得真实圆通故也。
修/习/修习 = Bhavana,数数薰习之意。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 以上所说,名为十四种无畏功德,福德周备,惠施众生,十方众生,只要至心称我名号,我就能寻声救苦,有求必应。
= 瑛解:是即指上十四种,乃名十四施无畏力。菩萨以身心为能施,无畏力为所施,十四种众生、是受施者。菩萨三轮体空,不住于相,无能施之身心,无所施之无畏力,无受施之众生,生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故能周遍普及十方众生,令得离苦受益也。故十方世界众生,皆称观世音为施无畏菩萨也。
= “福备众生”:福荫周备于一切众生,亦即所谓“普门示现”也。又,普门者,普遍无量之门也。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散布;铺陈[spread]/用;运用[use]。)
备(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防备;戒备[guard against]/守备[perform
garrison duty]。)
#L3四不思议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 世尊!因为我获得这种真实圆通,修证将行圆满,终将成无上佛道的缘故,所以又获得四种至神至妙,无作无为,不可思议的德用。
= 瑛解:获者得也。修证无上道故:当是功行渐深,修证将满,得成无上之佛道故。善获者,即不假作意,任运自在,至妙至神,不可思惟。四种皆是无作无为不可思议之德用,妙即不可思议之谓也。
证(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参悟,修行得道[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修证 =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M1同体形咒不思议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 第一、由于我当初获得妙中最妙的耳根圆通,这妙中妙的闻心,惟一心精,使根尘双亡,所以能使见闻觉知,不再各自所限于本根,互成隔碍,而成为一浑然圆融的清净宝觉,交彻互用,没有障碍,为一为多,随意自在。因此;我能示现无数的妙容,能说无边的秘密神咒。
= 瑛解:由我蒙彼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照性,从本觉妙理,起始觉妙智,以妙智,照妙理,理智双妙,故曰妙妙闻心。又六根之性,为妙性耳根超诸根而独妙,是谓妙中之妙。初得此心,为本修因地,故曰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遗者脱也,即闻所闻尽,惟一心精,根尘双脱也。见、闻、觉、知:即六精,举四摄六故。不能分隔者:见等不为六根分离隔碍,以尘亡根尽,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成一圆融无碍,清净本然,宝觉真心。六根互用曰圆融,诸尘不染曰清净。一身能现多容,即现首、现臂、现目。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咒而称秘密者,乃诸圣密言。持之得益,具有神妙力用,故又称神咒也。
= “妙妙闻心”:“闻心”,返闻真如本心。
= “心精遗闻”:“遗”,遗脱。“闻”,能闻所闻。此言,达于一心精明,而遗脱所闻之尘、并能闻之闻根。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 以头来说,头为人身之尊,本只一人一头,但我可以同时示现三个头、五个头、七个头、九、十一,这样以至一百零八个头,千头万头,甚至八万四千个坚固不坏的头。
= 瑛解:其中即众多妙容之中。首为五根都聚之处,一身以首为尊,以首为贵,菩萨故先现之。首以一数为本数,递加至八万四千,以应法门之数,对治尘劳烦恼。烁迦罗此云坚固不坏也。
灼羯罗/斫迦罗/斫迦婆罗/烁迦罗 = Cakka,为金刚、坚固、轮铁等意。例如Cakkavala,乃指铁围山。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多罗臂。
= 如以臂言,人只二臂为正常数,但我可以示现四臂八臂,以至千臂万臂,而到八万四千臂,臂各有手,手各结印。
= 瑛解:臂即手臂。一身二臂为本数,递增至八万四千,以表法门如前说。母多罗:此云印,谓臂各有手,手各结印故。
臂(bì) = 胳臂[arm]。
印契/印相/密印/手印 = 手指所结之印契。印,Mudda,音译母陀罗,乃记号之意;为教义规范之表记,如一法印、三法印。由于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之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故结印、解印,必要拜师亲授,敬谨慎重。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 又以目言,人以二目为常,但我可以示现四目九目,千目万目,甚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圆明澄清,无染无碍。
= 瑛解:人但二目,故以双数单数,互增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即法眼圆明清净,无碍无染,如佛绀目澄清是也。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 或威猛,或寂定,或慧照,所现各相,无非为了救护众生,皆能任运现示,自在成就。
= 瑛解:或是不定之意,或现慈容可亲,或现威容可畏。慈是爱念相,威是雄勇相,定是寂静相,慧是开朗相。所现诸相,皆为救护众生,救是救拔,令其离苦,护是护念,令其得乐。得大自在:即由不思议妙德,不劳作意,任运示现,自在成就,无往而不适其宜也。形既如是,咒可例知,亦必救护自在矣!
#M2异体形咒不思议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 第二、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解脱六根的缠缚,超脱六尘的障碍,如声逾垣墙,墙不能阻绝。故我发挥妙用的功能,随缘任运,可应机而示现各种各样的身形,说各种神咒,运用这些身形,这些神咒,以无畏施诸众生,使解除恐怖。所以十方微尘数的国土,都尊称我为施无畏者。
= 瑛解: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诸根圆拔,六尘迥脱,所以尘不能碍。如音声能度垣墙之外,虽有垣墙,不能为碍。因是证体,故我能现妙用,任运随缘,能现一一身形,能诵一一神咒。诵者,即诵古佛所说之咒,如过去千光王静住佛,所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等,所现之形,所说之咒,皆能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是由实德咸孚,令闻广誉,十方世界,微尘国土众生,皆名我为能施无畏者。
= “由我闻思”:此是省略的说法,具言应是:由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现一一形,诵一一咒”:观世音菩萨若现某种形,即诵彼形相应之密咒。例如:现千手千眼形,即诵《大悲咒》;若现十一首形,即诵十一面《观音咒》;若现十八臂形,即诵《准提咒》;若现四臂形,即诵《六字大明咒》;若现马头形,即诵《马头明王咒》;若现杨枝净瓶形,即诵《白衣神咒》;若现自在形(垂左脚,曲右脚,右手支颚,肘付右膝),即诵《如意轮咒》。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闻思修 = 闻,指听闻教法;思,指思惟义理;修,指修行。而闻慧、思慧、修慧等三慧,即为经由闻、思、修而成之智慧。此三慧乃佛法修行之次第,闻慧者,闻他人说教法而得之智慧;思慧者,自我思惟而得之智慧;修慧者,实地修行而得之智慧。
垣(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无畏舍/无畏施/施无畏 = Abhaya-dana,即拔济种种之怖畏。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谓,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盖佛菩萨以种种之威力方便,拔济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施以安慰众生。
#M3破贪感求不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 第三、由于我修习本妙圆通,得证清净本然的如来藏性,一切无染无着,凡我所游旅的世界,皆令众生,舍弃自身所有的珍贵宝物,供养于我,求我哀怜悲悯而纳受,我则受而施作佛事。
= 瑛解:圆通乃众生人人本具,迷而不发,虽处迷位,依然不失,故曰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是指耳根,根性即是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为此方对机之根,是为本根。由证清净之体,一切无有染著,故令众生,能舍悭吝执著之心。而我所游化世界,皆能令众生,破除悭贪,发心喜舍,舍自身所有珍珠宝物,求我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
= “清净本根”:“本根”,本修根,指耳根。
= “皆令众生舍身珍宝”:舍珍宝即是破悭贪,悭贪之心十分难破,因贪心是以无明为体,是故贪心不可思议:修行人虽人人知道不可贪、不应贪,但贪心还是难断,以贪心是由无始无明力所持故,理上虽能解,但事上却难行;要破贪心,除非勇猛修行,分断无明;若无明分分断,则贪心亦分分破。然众生自己未得三摩地,则面对贪心即丝毫无能为力。而观世音菩萨却能以其三摩地心密之力,加持众生,令速破悭贪无明,而得舍内外财宝。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形容声音凄清尖锐[desolate]。)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M4供养佛生不思议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
= 第四、由于我得诸佛秘密的因地心,依之起修,证得究竟的首楞严大定,入妙庄严性海,具无量福慧,能以种种珍宝,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
= 瑛解:得诸佛如来,秘密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起了义修证,从妙耳门,反闻照性,证得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定,即证入如来藏,则世出世法,一一无不含藏其中,故能具足珍宝,供养佛生,以见佛生不二,等与供养也。
佛心 = 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傍(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 使求妻的得妻,求子女的得子女,求三昧的得三昧,求长寿的得长寿,这样以至求证大涅槃的就得大涅槃。
= 瑛解: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此对人道,以外财布施,国城妻子,皆外财也;求长寿得长寿:此对人道天仙,以内财布施,寿命色力,皆内财也。求三昧得三昧:此对上二界诸天,及三乘圣众,或求四禅,四空,有漏禅定,或求声闻、缘觉、三贤、十圣,无漏三昧,皆能令得三昧;或求无余大涅槃,究竟断德,即令得大涅槃;此皆以法布施。盖由大士,证得藏心,一真法界,平等真如,故能生佛等供,财法二施,其无作妙力,岂可得而思议哉?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涅槃/大般涅槃 = Maha-parinibbana,指大灭度、大圆寂,为佛完全解脱之境地。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 佛今问圆通,我以从耳根一门深入,反闻闻性的功夫成熟,六根应时销落,寂灭现前,证圆照三昧,得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机施设,无不自在。今能够如此,起修实在于逆性反闻,入流亡所,因此而得三摩地,成就菩提道,圆成果地修证。若论圆通,当以耳根为第一。
= 瑛解:佛前问我等,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观世音乃从妙耳门,依本根圆湛不生灭性,起智观照,是谓圆照,即反闻照性,照到一心本源,即得三昧,是首楞严王三昧。缘字,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随缘应化,所起妙用,心得自在。佛问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因入流相,得三摩地。因入流相四字,即从闻、思、修,解六结,破五阴,所有行相。因者依也,依耳根,最优胜,最圆满之根;又因者由也,由耳根闻性,起始觉智。入流者,逆生死流,入涅槃流,由浅入深,入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三摩地,即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名得耳根圆通。成就菩提者:此成无上极果之菩提,圆得三菩提也。证真性菩提之妙理,满实智菩提之妙智,起方便菩提之妙用,故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者:斯者此也,此耳根圆通,最为第一,即结答法门殊胜。
= “缘心自在”:“缘心”,缘一心本源。“自在”证得自在之用。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 世尊!当时世音如来,称赞我能得最优的圆通法门。特于大会中,为我授记观世音号。
= 瑛解:彼佛如来,即古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即秉教修习,而得圆通。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即赞叹于我;善得者,费力少,而收效速,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也。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此即依修证自利行,而授因位之名,应在证圆通时授之,由其师资道合,故授同名之记。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 由于我观听十方,圆明无碍,如声逾垣,若月印水,有感必应,故观世音之名,遍闻十方世界。
= 瑛解:由我观照耳根,听闻之性,圆照法界,惟妙觉明,十方众生,念我名号,无不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与乐拔苦,自在成就,由是十方众生,皆称我名,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由我观”照耳根“听”闻之性,照了“十方”众生,周遍“圆明”。
观听(guān tīng) = 看和听。/专指听。/借指耳目。/看到和听到的;看的和听的人。/引申为舆论。
#J3佛现瑞应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 那时世尊,听完二十五圣各自的陈述以后,当即于师子座上,五体同时放射宝光,远灌十方微尘数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的头顶。
= 瑛解:尔时,即诸圣各说已竟之时,佛现瑞应。世尊,指本师释迦,于师子座上:师子为兽中王,游行无所畏,佛为法中王,说法无所畏,故以师子名座。从其五体:乃从佛全身,一首两手两脚为五体,同放宝光;其光远灌十方,微尘数如来之顶,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师子床/狮子座/师子座 =
Simhasana,原指释迦牟尼之座席。佛为人中狮子,故佛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故亦称师子座。后泛指寺院中佛、菩萨之台座以及高僧说法时之座席。
五轮/五体 = 指全身。谓筋、脉、肉、骨、毛皮,或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头首之并称。
灌(guàn) = 灌水[Guan
River]。(浇;灌溉[irrigate]/流注[pour]。)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 十方如来,也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数方向来,汇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 瑛解:此他佛光灌我佛,主伴之顶。正显佛佛道同,顶法无二,唯一藏心。诸佛以之为密因,菩萨依之兴万行,皆不离乎此者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 同时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织,像宝丝网一般,会中大众,眼见这种祥瑞的景象,耳听微妙的法音,顶灌佛光,真是前所未见,亦所未闻,喜极而悟,普获大士所证的金刚三昧。
= 瑛解:林木池沼<聚水处大者为池,小者为沼。>属无情,皆演法音成有情,如极乐世界,水流花间,风吹行树,皆演法音,此即情与无情共一体。我佛光灌他佛,他佛光灌我佛,光光相交,彼此罗织,犹如宝丝网相似,同体不分,不杂不乱。此即处处皆同真法界,以表诸圣法门,即同而异,即异而同,互遍互严,天地呈祥,满目瑞相,而成圆通真境。是诸大众,眼观瑞相,耳闻法音,身居法会,顶灌佛光,各各得未曾有。普获大士所证金刚三昧。
= “交光相罗如宝丝网”:释尊之光灌于他佛,他佛之光亦来灌释尊,所有佛光相交。相罗织成一片,好像一张宝丝所织成的网一样,表诸佛所证,同体不分,为一真如法界。
沼(zhǎo) = 水池,积水的洼地[natural
pond]。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丝(sī) = 蚕丝[silk]。(泛指纤细如丝的东西[a threadlike thing;filament]/表示极小或极少的量[si,a unit of length,volume or weight]。)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 就在这时,天雨百宝莲华,花有青、黄、赤、白等色,间错纷糅,使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 瑛解:即时,即于诸佛放光现瑞之时。诸天雨华,供养海会佛生,所雨之华,乃是百宝莲华,而分青、黄、赤、白四色,相间错综,纷然糅合;一时十方虚空,宝华盈满,成七宝色。
错(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纷(fēn) = 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horsetail
bag]。(盛多,各种各样[many and various]/杂乱[confused;disorderly]。)
糅(róu) = 杂饭[mixed
rice]。(混杂;混合[mix]/混合,使混合[mingle]。)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 这个娑婆世界的大地山河,忽然同时消失,只见十方微尘数国土,合成一个世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宛如天乐鸣空。
= 瑛解:正当诸佛放光,而成种种瑞相之时,此娑婆世界,依报之大地山河,俱同<同时也>不现,唯见十方,微尘诸佛国土,合成一个世界,自他不隔,一体圆融。到此则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梵者净也,呗为赞颂,西域之呗,犹东土之赞,即歌咏赞叹。自然敷扬节奏,无异天乐鸣空也。
索诃/娑婆 = Saha,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Saha-lokadhatu),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梵(fàn) = 草木茂盛的样子[lush]。(梵语Brahma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quiet]/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Buddhist]/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华有别[Sanskrit]/诵经[patter]。)
呗(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Pa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声呗/赞呗/经呗/梵曲/梵放/声明/梵/梵呗 = Bhasa,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呗,全称呗匿,又作婆师、婆陟,即赞叹、止断之意。因依梵土(印度)曲谱咏唱,故称为梵呗。记录梵呗之书册,称为呗策。又清晨唱偈、念经之声音,称为晓梵。密教之梵呗,则特称密呗。佛教东传,翻译经文者众,传诵声呗者寡,因梵音多复音,汉语单奇,若用梵音咏汉语则声繁偈迫,以汉曲咏梵文则韵短词长。故以汉曲歌咏梵文,或梵腔咏汉语均不易。
咏(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敷(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开<花>[open]。)
奏(zòu) = 奉献,送上[present](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present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演奏,吹奏[play;perform]。)
#I4佛敕文殊选择
#J1如来敕选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 于是如来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说:你现在观二十五位无学大菩萨及阿罗汉,各各陈述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从发心至成道,无非以根尘识十八界,七大为下手方便,都说依此修习,
究竟得识真实圆通,各自以为第一。他们所修行的方便,实在没有优劣之分,或前后差别,所证圆通,也没有两般,虽说方便多门,归元无二,但由入门不同,仍不免有巧拙迟速的分别。
= 瑛解:于是如来,特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现今观此二十五位菩萨罗汉;皆称无学者,以圆人修同无修故。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者:各说最初发心,乃至成道,无非根、尘、识十八界,以及七大,以为下手,权巧方便,皆言依此修习,究竟俱得真实圆通,各称第一也。彼诸圣等,所修之行,所证圆通,毕竟无二,实无优劣之分,与差别之异也。此虽归元无二,其实方便多门,而其所入之门,不无巧拙迟速之不同耳。
妙德菩萨/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成佛得道/成道 =
即完成佛道之意。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为八相之一。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 我现在欲令阿难开悟,你看在二十五种修行方便中,以那一种最为对机。及我灭度之后,这世界的众生,欲入菩萨乘,发心求无上佛道,应从那一种方便门入,比较容易成就?
= 瑛解: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于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末世众生,根机愈钝,开悟愈难,若不选对方之根,则纵入菩萨乘,舍小慕大,求无上道,亦难究竟。何方便门,能得容易成就也。
= “谁当其根”:“谁”,哪一种法门。“当”,适合。“其”,指阿难。“根”,根器、根性。
= “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方便门”,即法门。“易”,容易。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佛乘/菩萨乘 = Bodhisatta-yana,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或有直称菩萨之机类为菩萨乘。三乘之一,五乘之一。
#J2文殊偈对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 文殊师利法王子,恭奉佛陀的法旨,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顶礼致敬,然后承佛威神之力,说偈以对。
= 瑛解:钦奉我佛慈悲之法旨,即所授意拣选之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者:果后大人,受命常仪,尚且如是。承佛威神者:仗佛威德神力,加被于我,以二十五圣,与文殊齐肩者,实有其人,非仗佛威神,焉敢自行品量也。而以偈对,不以文对者,贯华易持,令闻已而思修也。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旨(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皇帝的意见,命令[imperial
decree]。)
威神 =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
偈(jì) = 佛经中的唱词[Budhist'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 瑛解:觉性为海。澄圆谓觉海澄湛不动,圆含万有,此即寂而照,不变常随缘也。圆澄,谓觉海虽然圆含万有,究竟澄湛不动,此即照而寂,随缘常不变也。元妙,本来自妙,不由造作;元明,本来自明,不假功用,既曰元妙元明,则一念不生,法尔具足。元明照生所:今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此照是妄照。生所者,因妄照而妄所生。以所照之妄境既立,而真照之性遂亡,即所谓有相当情,无相即隐,如迷云起,必障蔽于慧日也。遂将本有如来藏,转成无明藏识也。
= 成观义贯:“觉海”之“性澄”湛而“圆”满,虽“圆”含万有“澄”湛不动,然却是本“觉元”来之“妙”性,非是由造作而有的,若一念无明妄动,而于“元”本之妙“明”之性中,欲妄生能“照”之用,如此便会妄“生所”照之妄境;“所”照之妄境既已妄“立”,真正能鉴“照”之真“性”即“亡”失(妄生即真泯)。
觉海 = 指悟界。觉性甚深,湛然如海,故称觉海。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元妙 = 涅槃之觉体,本来不可思议,犹如大海,澄湛圆融,寂而常照;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称为元妙。
本明/元明 = 谓本觉之体清净光明。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 瑛解:以其妄所既已成立,则转本有之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欲见本识,不知本识,卒不可见,遂迷性空,而妄成顽空,故曰迷妄有虚空。以本识既不可见,而定欲见之,空见相对,坚执欲缘,如瞪目发劳,依虚空晦昧,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故曰,依空立世界。妄想凝结,成无情国土也。妄想知觉,成有情众生也。此依无明藏识,生起依、正二报,而有见、相二分。
=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妄“想”凝结“澄”沈(沈淀)而“成”外之器界“国土”,由妄心之妄“知”妄“觉乃”成五蕴“众生”之妄身。
迷妄 = 暗于事理者,称作迷;虚而无实者,称作妄。众生迷妄,故具众苦。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 瑛解:前迷妄有虚空,则虚空生于大觉心中,仅如海之一沤发现而已。有漏,即前之有情世界,具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微尘国,即前之器世界,皆依虚空之所生,不出空外。
正觉/大悟/大觉 = 指释尊之觉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
沤(ōu) = 水中浮泡[bubble]。
一浮沤 = 以大海中之一浮沤譬喻人身。浮沤,水泡之意。
有漏 = 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 瑛解:空性如沤,有生必灭,究之生灭,亦属妄见;沤灭,虚空本无所有,况复空中,诸三有世间耶?三有即三界,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也。是知沤性不实,灭之仍归于海,则知空性本无,灭之仍归如来藏性也。但能灭除妄识境界,自可复归本来元有如来藏性;既归藏性,其理则无有二。设若欲入此无二之理,其方便自有多门。
= 若得灭除妄识而复“归”于本“元”如来藏“性”之后,其所证理则“无二”致,然而欲证此无二理之“方便”却“有多门”皆可通达。
归化/归真/归寂/归本/归空/归去/归元 = 即指人之死亡,或特指僧侣之示寂。归元一语,原谓出离生灭无常之此世,而还归真寂本元(即涅槃)之悟界,故转指僧侣或一般证道者之死亡,而与圆寂、入寂、示寂等用语同义,如称佛陀入灭之日为归寂日。至后世,亦用来作为常人死亡之称词。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三有 = 有,Bhava,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
|
欲有
|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
色有
|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
无色有
|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 瑛解:诸圣证入此性,则无有不通;以三科七大,或顺修而入,或逆修而入,二十五门,皆为方便之门。逆根性之外流,而旋返入性曰逆入,即六根及根大圆通也。顺逆皆方便,所谓十方如来,于一切法门,皆能证得,何须选择!但初发心人,欲入三昧,指楞严大定,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以不得圆根,则艰难而迟,虽修数劫,不及一日,以得圆根则容易而速,但修一日,可当数劫。因此迟速难易,自不同伦,又不可以不选也。
= 成观义贯:对诸“圣”者以其宿昔之根“性”而言,欲证入藏性,则一切法门本“无”有“不通”达的:或“顺”因缘、法性而修、或“逆”根尘之流而修,“皆”是“方便”之门;然而对于“初心”修学者、欲“入”首楞严“三昧”,若法门不同,则其所证之“迟速”亦“不同伦”。
圣性 = 唯识家称生无漏智而断烦恼之性为圣性,即俱舍家所说之正性。唯识以无漏智之种子为圣性之体,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
初发意/初发心/新发意/新发心/初心 = Nava-yana-samprasthita,指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者。
伦(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条理,顺序[order]。)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 瑛解:色惟凭妄想凝结而成,为障蔽之尘,若以心精了之,终不能使之明彻;良以色尘之体,元本结暗所成,如何以此不了明,不透彻之物,而欲初心依此,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色”尘原由妄“想”凝“结”而“成尘”的,其性为能障蔽,因此纵使以心“精了”达之,亦“不能”使其能蔽障之性变成明“彻,如何”欲以此性“不明彻”之物作为本修因,而令初心人依此而修,“于是获圆通”呢?(以上为文殊菩萨评优波尼沙陀之色尘圆通。)
精(jīng) = 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polished
rice]。(精气[essence and energy]/细致,精密[fine;precise]/精诚,专一[sincere]/深到;精通[proficient]。)
了(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聪敏,颖慧[wise]/结束,了结[e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entirely]。)
精了(jīng liǎo) = 清楚明白。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 瑛解:音声即径直声,语言即屈曲声,即此音声一法,未免杂于语言文字。但伊名句味:伊者彼也。今言味者,即文理所诠之义味也,惟以彼之名句义味而已。且一名非能遍含一切名,一句非能遍含一切句,一义,非能遍含一切义;云何初心,依此不通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天然之“音声”夹“杂”著人造之“语言,但伊”(彼)“名”身、“句”身与文身之义“味,一”名、句、文“非”能遍“含一切”名句文,“云何”欲令初心人以此不遍之物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憍陈那之声尘圆通。)
伊(yī) = 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that]。(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彼”[he;she]。)
句(jù) = 语句;诗句[sentence]。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旨趣;意义[tone]。)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 瑛解:香尘必以鼻根,合中方知其有香,如若离而不合,则元无有香。且能觉之根,不能恒常与所觉之尘相合,以尘合时,则有能觉,尘离时,并无所觉;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能觉知鼻根既“不”能“恒”常与“其所觉”之香尘相合,“云何”欲令初心人以此不恒之物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香严童子之香尘圆通。)
恒(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永恒[lasting;permanent]。(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perseverance]/经常,常常[always]。)
六根
|
合中知
|
离中知
|
深隐难测
|
浅而易明
|
八百功德
|
一千二百功德
|
眼
|
|
ü
|
|
ü
|
X
|
|
耳
|
|
ü
|
|
ü
|
|
ü
|
鼻
|
X
|
|
|
|
|
|
舌
|
X
|
|
|
|
|
|
身
|
X
|
|
|
|
|
|
意
|
|
ü
|
X
|
|
|
|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 瑛解:味尘体性非本然,而自知有味也。本然即自然,要以味尘合舌根时,方知其有味。其舌根能觉之性,不能恒常与所觉合而为一;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味”尘之体“性非本然”(非本自有之),而必“要以味”尘来合舌根之“时”方知“有”其味,“其”舌根能“觉”之性“不”能“恒”与所觉之味尘,合而为“一,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依此不恒之物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药王、药上菩萨之味尘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 瑛解:触尘本无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与无知之外物合,而觉知冷暖涩滑,违顺等相,方名为触。此上触字指触尘,下触字指身根所对之物,故云触尘必以身根所对之物,乃得发明显现。无所不明触者:若无有所触之物,则不能发明触尘之相。合离之性,本非一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触”尘必“以”身根与“所触”之尘相合,方能发“明”显现其触相,若“无所”触则“不”能发“明触”尘之相,然而身根与触尘之“合”或“离”之“性”本“非”一“定,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依此不定常之物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跋陀婆罗之触尘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 瑛解:法尘非同外五尘之实质,乃是五尘落谢影子,谢在意地之中,惟意中独缘;合外五尘,俱属法尘,为独影境,故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者:凭外五尘落谢,必有所落谢之影,是则外尘为能谢,内尘为所谢;但外尘有五,落谢必有先后,内尘亦五,影子非无甲乙。起意缘时,惟专一境,舍一缘一,能所非能互遍互涉;云何初心依此不遍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法”尘“称为”意地“内”之“尘”,非在外有,乃外五尘落谢于意地之影子,若依“凭”能落谢之外五“尘,必有所”落谢之内法尘,然而“能”落谢之外五尘与“所”落谢之法尘,并“非”普“遍”、互相“涉”入,因为现前虽有某些五尘,但五根若不执取,前五识即不得缘,因而这些外五尘便无法落谢于意地之中,是故不遍。又,五尘落谢之后,成为法尘,即成过去,而非现前物,过去与现在并不能相涉入,故现前之五尘,与过去之法尘并不能互相涉入。“云何”欲令初心人以此不遍不涉之物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摩诃迦叶之法尘圆通。)
内尘 = 指意识所缘之法尘。‘外尘’之对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前五者为眼等前五识所缘,称为外尘;法尘为意识所缘,缘于内,故称内尘。
凭(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能所 = 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又被依靠者,称所依;依靠他人者,称能依。修行者,称能行;所行之内容,称所行。而归依者,称能归;为其所归依者,称所归。教化人者,称能化;被教化者,称所化。认识之主体,称为能缘;其被认识之客体,称为所缘。以语句、文章、教法等表示意义者,称能诠;为其所表示之意义、内容者,称所诠。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之关系,故称能所一体。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 瑛解:见根之性即眼根,虽洞然明彻,若四方论,但明前一方,及左右两方,不明后一方,故曰明前不明后。若以四维论,只见前两维,不见后两维,故言四维亏了一半;则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眼根之“见性虽”能“洞然”明彻,然而却只能“明前”方,而“不”能“明后”方,故于东西南北“四维”之中只见二维,而所作的功德因此“亏”少了“一半。云何”欲令初心人依此不圆满之根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阿那律陀之眼根圆通。)
洞(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
四维 =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Purva-daksina)、西南(Daksina-pascima)、西北(Pascimottara)、东北(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 瑛解:鼻息者,鼻中之气息也。出而通于外,入而通于内,故曰出入通。即前云,有出有入是也。现前无交气者:出息尽时,不能即入,入息尽时,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时,名为现前,无有交接之气,则无功德,即前云,而缺中交是也。据此,则三分论功,而缺一分。支离匪涉入者:而且支分离异,各有所据,有出无入,有入无出,即此支离处,匪能互相涉入;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鼻”中之气“息”由于“出”或“入”而得“通”于内外,然出息与入息两者“现前”的中间,并“无”能“交”接二者的“气”息存在,故出与入之间有刹那之真空,因此出息与入息实互相分“支“隔“离,匪”(不)相“涉入”,故不圆融,“云何”欲令初心者依此不圆之根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周利盘特伽之鼻根圆通。)
支(zhī) = 去枝的竹子[branchless
bamboo]。(枝条。后作“枝”[branch]/支撑[prop up;put up;support]/通“肢”[limbs]/分,分散[dissipate]。)
匪(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 瑛解:舌不因味,而即能觉了,乃为无端。无端,即无因也。谓舌入非无因,而能知味,因有味尘,合到舌根之时,方生觉了之知。设或味尘销亡,则觉了之知,本无所有;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若“味”尘销“亡”,则觉“了”之知本“无”所“有”,故舌根之觉非是恒常,“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依此不恒之根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憍梵钵提之舌根圆通。)
无端(wú duān) = 没来由[unprovoked;for no reason at all]。/品性不端正[evil]。/没有尽头[endless]。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 瑛解:此之身根,与彼所有触尘相同。身之觉性,亦因所触而得发明;若无所触之尘,不得发明。各非圆觉观者:以圆之一字,双贯觉、观二字,圆觉者,独立之全体也,圆观者,绝待之全智也。此身根与前触尘,各非圆觉之与圆观也。此身根,离前触尘,其知亦泯,亦无独立绝待,全体全智也。涯量不冥会者:且身根之与触尘,一属有知,一属无知,各有边涯,各有分量,不能于离时,而得冥知契会。合有离无,其性不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能觉的“身”根之觉性“与所触”之尘相“同”,两者“各非圆觉”、圆“观”,身若离于尘则无知,尘若离于身则无相,且根与尘一有知、一无知,各有际“涯”限“量,不”相“冥”合契“会”,其性既如是不相圆通,“云何”欲令初心者依此不融通之根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毕陵伽婆蹉之身根圆通。)
寻伺/觉观 = 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
涯(yá) = 水边[waterside;foreshore]。(边际;极限[limit;bound]。)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容量,容受事物的限度[capacity]/料想[think of]。)
涯量(yá liàng) = 限度;限量。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 瑛解:知根、谓意知根,即意根也。意根,乃第七末那识;第六依第七为根,故曰意根。杂者夹杂,乱思是意识,此识于诸识中,最乱最强,最难调伏。湛了终无见者:言脱尽意识,湛然了知之境,终不可见:如是则想念,不可一时顿脱之故;云何初心依此杂乱不离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 “知根杂乱思”:“知根”,即意根,意根之用为知,故称为知根。意根之知系夹杂着乱思,故意知并不纯净。
= “湛了终无见”:欲期望意根有湛然了知之境,终究是不可得的。
= “想念不可脱”:意根之想与念,无法一时尽净,故不能尽离杂染。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 瑛解:识见:应云见识,见属眼,即眼识也。杂三和者:根尘相对,识生其中,能所合说也。乃眼家随念分别;外对色尘,内对眼根,中间诈现,随念粗略分别,是为眼识。以能依自体,所依根、尘,故曰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者:即所生之识,诘其根本,无所从来。一者、不从根生,惟根无尘,不自生故。二者、不从尘生,色尘无知,非生识因故。三者、非根、尘和合共生,根是有知,尘属无知,应所生之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今则不然。故举体虚妄不实,称为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识,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眼“识”之“见”为“杂”根、尘、识“三和”合而生,然究“诘”其“本”体则“称非”实有之“相”,既然眼识之“自体先无定,云何”令初心者依此无定体之识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舍利弗之眼识圆通。)
三和 = 指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触之心所。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 瑛解:心闻:即耳识,能洞彻十方,圆闻无碍者;此皆生于修法界行,大因威力之所成就,非耳识自能有如是功能,须是深位菩萨方可。云何初心依此久远之因,而速获圆通者哉?
= “心闻洞十方”:普贤“心”识之“闻”(耳识)“洞”彻“十方”无碍。
= “生于大因力”:“大因”,广大之修因,指普贤之法界行。此言普贤菩萨之耳闻之所以能洞彻十方,那是由于他修法界广大行之因所生之力量,并非一般人的耳识能有此功能。
=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初心”之人“不能入”此境界,是故“云何”欲教初心人依彼凡夫有限之耳识为本修因而“获”圣境之“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
因力 =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 瑛解:鼻想者:于鼻端作观白之想也。本权机者:本来权巧方便,随顺机宜而设,非鼻识本有也;鼻识以分别香臭为用。次句,即其权施之意,祗令收摄其散乱心,令得暂住而已。三句云:既有能住之心,则鼻端白,即成所住之境。盖真心无住,云何初心依此有住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鼻”端作观白之“想本”为世尊“权”巧“机”宜之设,“令”收“摄”其乱“心”而暂“住”而已,其“住”若“成”就,则“心”即有“所住”,然而真心无住,“云何”欲初心人以此有住之心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孙陀罗难陀之鼻识圆通。)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衡量,比较[weigh;compare]。)
权机 = 即指权假之机根。为‘实机’之对称。当佛说法,正听受其法之对机不现时,则对于非正所被之机根而说法。亦即佛于说法时,能如实理解真理之‘当机众’未出现,故权假以‘非当机众’为对象而说法。此对告众为权假之机根,故称权机。
摄心 = 谓心专注于一境,令不昏沈散乱。即于禅观时,为使余念不生,选择闲静处,数息调心,以防驰散,使心安住摄止于一境之中。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 瑛解:舌识说法,惟是播弄音声,及以语言文字。而富楼那得大开悟,成阿罗汉者,乃是先所成,旷劫辩才之力,故能如是耳,非一时舌识之功能。以名身、句身、及文身,乃不相应行,有为法所摄,非无漏法。云何初心,依此有为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讲经“说法”系播“弄音”声及语“文”,而其“开悟”(指富楼那的开悟)实“先”前即已“成”就“者”,并且说法所用之“名、句”、文(语言文字)乃属不相应行法,是有漏法,“非无漏”法,“云何”欲令初心人依此有漏之法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富楼那之舌根圆通。)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 瑛解:持犯者:持淫、杀、盗戒,欲令清净,不使有犯,但能约束身识而已。非身识之范围;如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身识无所从束,是尚不遍于口、意二业;况夫菩萨,清净律仪,乃至八万细行,一切法门耶?故曰元非遍一切。云何初心,依此不遍法门,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戒律之“持犯但”约“束身”识,若“非身”识所属者,则“无所”约“束”,而身识“元非遍一切,云何”欲令初心人依此不遍之法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优波离之身识圆通。)
持犯 = 持即保持戒律,有止持、作持二种。保持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止恶之戒法,及防止身口意之恶业,称为止持,具诸恶莫作之义。保持安居期间说戒、忏悔等作善之戒法,而促使三业精进者,称为作持,具众善奉行之义。犯即侵犯戒律,有作犯、止犯二种。妄动三业而触犯止持之法者,称为作犯。怠慢三业,不修作持之善业者,称为止犯。
束(shù) = 捆绑[bind;tie]。(约束;限制[restrain;control]。)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 瑛解:不可测度,谓之神,自在无碍谓之通。大目连神通,虽由旋识复湛,心光发宣,究其深本,乃宿因久修。故遇佛闻法,即得成就,是知其有由来矣,何关意识之事!法分别:即意识也。因对法尘上,所起分别,念念攀缘;即合法尘则有,离法尘则无,故曰念缘非离物;物即法尘也。云何初心,依此攀缘妄识,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目犍连的“神通本”是“宿”昔“因”力所成,“何关”意识对“法”尘之“分别”?且意识为由念“念”攀“缘”法尘而有,“非”能“离物”而有识生,“云何”欲令初心人依攀缘之妄识为本修因而“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目犍连之意识圆通。)
宿因 = 过去世所造之业因。因虽通善恶,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业虽有善恶,而宿业多指恶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 瑛解:若以地大之性而为观察,境则是坚凝障碍之物,而非通达之相。持地平填道路,尚涉有为,而非无漏之正性耳,圣者正也;后遇平心之教方归圣性。云何初心,依此有为之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若以地”大之“性观”之,则地性乃“坚”硬隔“碍、非”可“,
通达”之物,而且持土平填道路尚属“有为”之行、“非”无漏“圣性”之行,其后遇平心地之教,方归圣性:“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依此有为之法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 瑛解:若以水大之性,而为观境。皆由想念而成,非真如实际,如如不动之理。凡欲契如如不动之理,须得如如不动之智;而起心分别觉观,皆不与相应,故曰如如,非六识觉观所能契入也。云何初心依此觉观之心,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若以水”大之“性观”之,此由水“想”之“念”而成之水并“非真实,如如”不动之理,须以如如不动之智方得契入,并“非”分别“觉观”所能相应者,“云何”欲令初心人以此觉观之心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法门。)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 瑛解:若以火大之性,而为观境。乌刍厌有欲火,而求离欲,非到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乃非真离欲也。然初心不尽多淫之机,有少欲无欲者,岂必藉此,以为方便?云何初心依此不通之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若以火”大之“性观”之,依于“厌”离淫欲而“有”之行,“非真离”欲,须到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无能无所,方是真离。故此法门“非初心”人修行之“方便,云何”可依此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法门。)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 瑛解:若以风大之性,而为观境。彼虽遍观内外,皆是妄缘风力所转,然风大有动有寂,便属循环生灭,无常之法,非无对待。既有对待,自非无上觉体。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法,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若以风”大之“性观”之,风大有“动”有“寂、非无对”待,既有“对”待,即“非无上觉;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依此对待生灭之法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法门。)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 瑛解:若以空大之性,而为观境,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虚空,乃晦昧所为,昏即冥也,钝即顽也。乃以冥顽为相,自体先非灵明觉知之用。无觉异菩提者:既无灵明觉知之用,自与菩提相异。梵语菩提,此翻觉道,即圆通所证之无上觉道也。今欲以昏钝之因,而取灵明之果;云何初心依此无觉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若以空”大之“性观”之,空乃以“昏”冥顽“钝”晦昧所成,其自体最“先”即“非”灵明“觉”知之用;若“无”明“觉”即“异”于“菩提”觉道,“云何”欲令初心人以昏钝顽空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法门。)
钝(dùn) = 不锋利[blunt]。(呆;笨拙[dull-witted;stupid;mentally slow]。)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 瑛解:若以识性,为所观境,谛观十方唯识。然此识性,念念生灭不停,实非常住之性;且存心观之,已是虚妄,何况所观之识大,而不虚妄耶?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若以识”大之“性观”之,能“观”诸“识”之心本“非常住”,乃念念生灭不停,且若“存心”以观察诸识之相,则能观与所观“乃”俱“虚妄,云何”欲令初心之人以虚妄生灭之识为本修因而“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法门。)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 瑛解:大势至法王子根大。按根大应当在第六,今弥勒识大超前,势至根大居此者,足见菩萨明知欲修楞严大定,独让观音殿后,而求其普被三根,利钝兼收者,惟此念佛一门。凡有动作迁流,全属诸行,皆是无常。而势至则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既是都摄,则属根大;可见念佛,不是口念,不是第六意识心念,乃是意根都摄六根而念。虽曰净念,终成有念;既曰相继,难免生灭;故曰念性元生灭也。以此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因果相孚,则万修万人去。若以此生灭之因,而求现证,不生灭之圆通,则因果相背,感应咸殊,故曰因果今殊感。云何初心依此生灭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 成观义贯:“诸行”本“是无常”,心“念”之“性”亦“元”属“生灭”,若以生灭之念为修“因”,而求不生灭之“果,今”则成“殊”异之“感”应,以此求往生即易,求圆通即难;“云何“欲令初心人依此生灭之念为本修因而“获圆通”?(以上为文殊菩萨评大势至菩萨之根大圆通法门。)
诸行无常 = Anicca vata sankhara,谓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此系佛法之根本大纲。与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同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行无常印,或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所谓三法印,即得藉以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之三种法门。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因果 = 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为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亦即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以时间之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但若就空间而言,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广义之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 瑛解:我现今重白世尊言:佛出娑婆世界,此云堪忍,以娑婆众苦具足,众生堪能忍受诸苦故。如来必随一方机宜,而立教体。设教不应机,化则不胜。准维摩经云:或有佛土,以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虚空影响,或以音声语言,或以寂无言说,各随机宜,教体不同。今佛世闻声得益者多,即末世亦从此方众生耳根偏利,能由闻性,遍达无量差别理事。故对此一方机宜,以音声施作佛事,所以透彼闻根之利也。如来在世,闻教得益者多,即末世亦从开示,而得悟入者众;意言常途但以音声为教体,是随相假体。而此方真实教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者,惟在听音之闻性而已。凡欲取证三摩提,即楞严大定,实在要以耳根闻性得入。
=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在“此方”世界之“真”实“教体,清净”本然唯“在”听“音”之“闻”性。
经体/教体 = 即教法之体。于佛所说之教法,或俱舍七十五法,或唯识百法中,论定以何物为体者,称为教体。佛之教法乃宣说令他人闻而生起正解者,故诸宗辨其教体,亦不外声、名、句、文等,惟以宗趣之异而有假实之别。
声为教体 = 为小乘说一切有部之教义。谓佛之教法以音声为体,使闻者得道;亦即以声为经。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 瑛解:凡欲取证三摩提,即楞严大定,实在要以耳根闻性得入。离苦者: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即解六结而越三空也。得解脱者:得离系自在。
良(liáng) = 善良[good
and honest;kindhearted]。(长,久;深[long;deep]/确实;果然[certainly]/首;头[head]。)
哉(zāi) = 文言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 瑛解:第一句,明竖穷三际;于恒沙劫,显化导时长也。第二句,明横遍十方;入微尘国,显现身处广也。第三句,显三十二应,有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之语。第四句,显十四无畏,有施无畏力,福备众生之语。
无所畏/无畏 = Vesarajja,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 瑛解:以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海潮音。以世人悭贪积聚,患得患失,皆不安宁;而第三不思议中,破贪感求,正救此病,令悉安宁。以修行欲求出世,错用因心,不得究竟;而第四不思议中,有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证出世无上觉道,而得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常住快乐也。
= 成观义贯:能以无上微“妙”法“音”广说诸法之“观世音”,以无著、清净之“梵音”度脱三毒,其说法亦不失时,有如大“海潮”汐之“音,救”度“世”间众生破其悭贪,“悉”令离患得患失而得“安宁”,且令得“出世”解脱“获”无上大涅槃果、不生不灭“常住”快乐。
梵音 = 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为梵呗之一种。
潮(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海潮音 = 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
救世 = 救济世间人类之苦痛。又用作佛、菩萨之通称,特以圣观音之别名称‘救世观世音菩萨’。
宁(níng) = 安宁[peaceful]。(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nìng = 岂;难道[could there be]。)
出世 = 出世间之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之意。又作出尘。/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如谓‘诸佛出世之本怀’。/禅师于自身修持功成后,再度归返人间教化众生,亦称出世。或被任命住持之职、升进高阶位之僧官等,皆称为出世。
常住 = 略称常。为‘无常’之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丛林之职务中,总称担任支配、运作日常事务之住众为常住。此外,亦指常备供僧伽受用之物。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 瑛解:我者文殊自称,现今启白如来,所以拣去诸圣,独选耳根者,如观音所说:我从耳门,圆照三昧,所以速证圆通也。譬如静居;寂静居处,拣非闹时也,以闹时闻性,虽则常圆,殊不自觉。十方俱击鼓者:一时同击也。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启奏;禀告[inform;state]。)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 瑛解:十处一时闻者:闻无先后也。此见耳根闻性,人人本来自圆。此则圆真实者:本来圆满周遍十方,真而无妄,实而不虚之妙义也。
= “此则圆真实”:指闻性。这就是闻性本来圆满、真实不虚。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 瑛解:目能观障内之色,非能观见遮障之外所有诸物;其犹隔窗外,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脏腑。口字是舌字,以舌在口中,故以代之。口、鼻二根,之与味、香,二尘亦复然,稍离尺寸,便不觉知。身根,亦必以尘合身,方有知触之用。心是意根,又杂意识,想念纷乱,无有头绪,如是则想念尚不能脱,况能通乎?
= “目非观障外”:“非”,不能。眼不能看见遮障之外的东西。
= “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交光法师的《楞严正脉》,及长水子璇《楞严经注》等皆说这两句经文倒置,应对掉才对。依上下文而言,确然如是,故于“义贯”中即依如是建议,文义方通顺。次言:身根须于触尘相合方能有知,而口、鼻二根于味尘、香尘也是一样,必须根尘接触和合方能有知。“口”,即指舌根。
= “心念纷无绪”:“心”,指意根,意根之想念,纷乱没有头绪。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绪(xù) = 丝的头[head of thread]。(头绪,开端[beginning]。)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 瑛解:隔垣墙而听音响,尚无隔碍。遐迩俱可闻者:遐远也,迩近也;所有一切声音皆可得闻。以是而观,则五根功能,所不能与耳根齐等。是则通真实者:本来通达,周遍无碍,真而无妄,实而不虚之妙义也。
= “五根所不齐”:耳根之功能系其他“五根所不”能与之等量“齐”观的。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遐(xiá) = 远[far]。(远去[go far away]。)
迩(ěr) = 近[near]。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 瑛解:音声是总相,动静是别相。闻中为有无者:言动静二相,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环代谢。世人颠倒,尚且惑声为闻,因于无声之际,号为无闻,殊不知无声之时,闻性愈觉无有边际,故曰非实闻无性也。
= 成观义贯:“音声”之“性”为“动、静”二相,在“闻”性之湛然体“中”现“为有、无”代谢之相,然而世人颠倒,将“无声号”为“无闻”性,而“非实闻”性变成“无”体“性”。
“声无即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 瑛解:无声之时,闻性既无有灭,以此例知有声之时,闻性亦非有生。是知闻性,湛然常住,一任其中,声有则闻动,声无则闻静。而自体了无生灭之相,故曰生灭二圆离。以见闻性,人人本来自常,喻如太虚空,恒无起灭。是则常真实者:岂非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真而无妄,实而不虚之妙义也!
= 成观义贯:即使“声无”之时,闻性“即无”随声“灭”去,而当“声”现“有”时,闻性“亦非”跟着“生”起。闻性湛然之体,对于声尘之“生灭二”相俱能“圆离,是则”为闻性湛然“常”住“真实”之性。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 瑛解:纵令在梦想之中,完全忘却梦外动静之境,而了无所思;而此闻性,亦不为彼无思而即便灭无。觉观出思惟:上觉字,即闻性本体:下观字,指闻性照用;而此照用,乃是寂而常照,不假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根、兼眼、鼻、舌三根,心是意根,如是五根对此,皆不能接梦外五尘之境,而有觉耶?惟独耳根,能通梦外之声,一呼便觉,超彼心身,所不能及也。
= 成观义贯:“纵令”人“在梦想”中,此闻性亦“不”因“为不思”惟而“无”作用。耳根闻性之体用“觉观”,实超“出思惟”之范畴,为“身心”其他五根所“不能及”。(闻性无有隔障,于远近、前后、左右、上下等十方各个方位皆能闻,乃至于睡梦中都能闻知梦外之声。)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 瑛解:今此娑婆国:译为堪忍,以此方具足苦境,堪能成就行人忍力故。此方众生,耳根偏利故,佛以音声,而作佛事,立诸声、名、句、文,一切经论,义理得以宣畅,心性得以了明。此方众生,耳根既利,如来既以音声为佛事,凡闻声者,皆当兔于流转矣!无奈众生迷本闻,此众生乃指狂慧学者,迷而不悟,不能因言会道,闻教观心;能闻之本闻,是为妙明心性;而但循顺所闻之声教,增益戏论,故自取于流转也。
=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众生迷”于“本”有之“闻”性,但依“循”所闻之外“声”教,徒增益戏论,“故”自取“流转”,而不知须从声返闻。
声论(shēng lùn) = 犹舆论。
宣(xuān) = 帝王的宫殿[spacious
room]。(宣布。宣读[declare]/宣扬;宣传,广泛传播[propagate]/通,疏通[dredge]/抒写;表白[express]。)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阿难从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 瑛解:如阿难,纵能强记,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犹尚不免落于邪思,为物所转,溺于淫舍,不得自由也。迷则随所沦,随即循也,所即声尘,沦即流转,言循声必至流转。若不迷则旋流,旋彼闻根,反闻闻性。获无妄者:获得真实常住,不流转之性。
=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这“岂非”表明若循声外流,必“随所”闻之声而沈“沦”流转;而若“旋”闻逆“流”,即可“获无妄”之真实性?
沦(lún) = 水起微波[ripple]。(沉沦;没落[fall into]。)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 瑛解:阿难汝谛听:此呼阿难之名而告之曰:汝果欲旋流反闻,应当谛听我语。我今仗承我佛威神之力,所以为汝宣说观音所证之三昧,汝当生珍重之心。金刚王者:具体、相、用三大,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相光明,照了一切;其用锐利,能断无明。王者,自在无碍义。如幻不思议者:幻是譬喻,无而忽有,虽有若无。谓所修三昧,无修而修,修即无修也。不思议者,不可以心思口议,谓所修速疾,超乎世出世间之意。十方诸佛,都从此一门超出,趣入涅槃之门,所以称为佛母,出生诸佛故。所证之三昧,是真三昧,乃天然自性本定,非同工夫引起之定,有入住出也。
=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皆是形容此三昧,此三昧即首楞严大定,亦即是观音所证者。“金刚”,得此三昧即坚固不动、不可破坏,而能破坏一切,称为金刚。“王”,为一切金刚中之最尊胜者,故称金刚王。“如幻”,此三昧依真如心而显现,如幻而有,如幻而空。“不思议”,此三昧超过一切言、思境界,故非思议可及。“佛母”,以此三昧出生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成佛,皆从此中出,故称佛母。“真三昧”,此三昧真实不虚,能显大用,故称为真。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
= 瑛解:汝阿难是多闻第一之人,与我同于空王佛所发心,我常勤精进,汝常乐多闻,据此则所遇之佛,数等微尘。凡一切秘密深奥之法门,悉皆得闻。欲漏不先除者:惟务多闻,不动定力,欲漏种习,不先除却。蓄闻成过误者:因欲漏不先除,故蓄积多闻,反成过误;非但闻于普通佛法,乃至闻于秘密深法,皆为循尘流转矣!
= 成观义贯:“汝”虽曾已“闻微尘”数“佛”所说“一切秘密”法“门”,然而“欲”界之有“漏”种习若“不先除”却,只务“蓄”积多“闻”反“成过误”。
蓄(xù) = 积聚,储藏[store
up;accumulate]。
过误(guò wù) = 过失;差错[fault;mistake]。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 瑛解:将闻持佛佛:上佛字,指佛身,下佛字指佛法。将自己之闻根,受持诸佛所说之佛法。何不自闻闻:上闻字属闻根,下闻字属闻性。何不识取本闻,而旋倒闻根,以闻闻性乎?
= 成观义贯:与其“将”自己之“闻”性去受“持”诸“佛”所说之“佛”法,“何不自”反“闻”本有之“闻”性?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 瑛解:闻非自然生者:闻指妄闻,乃揽尘所结之根,非是自然而生也。因声有名字者:因于动、静二种妄尘,黏起湛然一精明之体,发为听精,听精映声,卷声成根,由此无始来,遂有耳根之名字,即根元。既因揽声而结,必待脱声而解。旋观能闻之闻性,而与所闻之声尘脱离,即入流亡所。欲谁名者,言尘已脱,而根随尽,更有谁名为根也?
= 成观义贯:妄“闻”之根“非自然”而“生”,乃“因”所闻之“声”尘黏住湛然之体而“有”假“名字”,若“旋”转能“闻”之性令“与”所闻之“声”尘“脱”离(入流亡所),“能”闻之根既“脱”所闻之尘(所入既寂),复“欲”以“谁名”为能闻之根?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 瑛解:一根既已返本还源,觉性现前,不复循尘结根,于六结,但解动、静、根三结,则六根俱成解脱。
一根 = 又作一机。指耳根。阎浮提众生虽六根具足,然以耳根最锐利,闻法易入,能圆通无上道,故有‘一根’之称。/谓某一种根性。即受同一种教之根器。/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之任何一根。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 瑛解:本一精明之体,起于见、闻、嗅、尝、觉、知六用,如依净眼,起于幻翳相似。三界依正,犹翳眼所见空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闻根今已旋妄复真,则翳根之病除矣!幻翳既除,而尘界应念随销,如空华灭于虚空。觉圆净者:由是本觉之体,根除为圆而不碍,尘销为净而不染,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矣!
=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见、闻”、尝、嗅、觉、知等六用犹“如幻”妄之“翳”病,“三界”依正有“若”翳眼所见之“空华。
= “闻复翳根除”:“闻”闻根。“复”,旋妄复真。“翳根除”,如幻翳之根,其病已除。
= “尘销觉圆净”:“尘”界应念而“销”,本“觉”之体“圆”满清“净”显现。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虚空华/空花/眼华/眼花/空华 = Kha-puspa,指空中之华。盖空中原无华,然眼有病疾者因眼中有翳,常于空中妄见幻化之华;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由于妄见而起错觉,以为实有。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或于一切万物中,妄见其有实体,则称为如见空华。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 瑛解:觉所觉空,乃至寂灭现前,乃为净极;而心光自然通达,遍照尘刹,乃为圆极。夫净极即寂,光通即照、此光寂而常照,称性含裹虚空。虚空,乃世界之最大者,今以大觉海中比之,其犹一沤之小,何况空中,所有世界耶?既得全体,复获大用,却来涉世利生,以含空之寂照,觉察世间,悉皆如梦,了无挂碍,即所谓超越世界,得大自在也。
= 成观义贯:清“净”至“极”、心“光通达,寂”而常“照,含”裹“虚空”;全体起用之后,“却来”回“观世间”,一切“犹如梦中”所见之“事”。
寂照 = 寂,寂静之意;照,照鉴之意。智之本体为空寂,有观照之作用,即坐禅之当体、止观。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却回/却来 = 为‘向去’之对称。即指从绝对平等之世界退却而至相对差别之世界。反之,笃信本有之佛性而发心归向之,称为向去。又曾经一度任首座位之僧人,于退位之后,又被延请就首座位,称为却来首座,又称退位为人。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 瑛解:若能以此观世,则摩登伽女,乃是梦中之人。以梦中之人,不能牵梦外之身,故曰:谁能留汝之形乎?
= 成观义贯:即使“摩登伽”亦是“在”你“梦”中所现之人;既是梦中之人,“谁”又“能留”难“汝”梦外之“形”体呢?
摩登伽 = Matanga,乃印度男性贱民之通称。又作摩灯伽、摩邓伽。略称摩瞪。意译作有志、憍逸、恶作业。女性贱民则称摩登只(Matangi),此类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 犹如世上的巧妙幻术师做影戏一样。中国古代窗户是用纸糊,幻师用驴皮剪作种种人形,用线牵动,从窗户来回行走,舞刀弄枪,表演各种动作,惟妙惟肖。虽然见种种动作,但要从机关上拉动一线,才能走动。息了机关,就什么都归寂灭,因一切幻术都是无体性的。
= 瑛解:巧幻师,即能作之人,喻真如能随缘也。幻作,即所作幻术,喻成事无明也。诸男女,即幻作之人,喻六根也。虽见诸根动,喻六根之用差殊。一机抽,即抽男女之机关也,喻一精明之体也。
= 成观义贯:犹“如世”间工“巧”之“幻师”,能“幻作诸男女”之相,“虽见”这些幻男幻女之“诸根”能各自分别“动”作,但还是“要以一机”括去“抽”动它们。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幻士/幻人/幻术师/幻师 = Maya-kara,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
诸根 =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一机 = 一类之机缘。谓当受同一种教之动机。/机,谓机关,即发起之处。一机以喻耳之一根,一根返源,诸根解脱。
抽(chōu) = 拔出,抽出。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take
out <from/in/between>]。(从全部里取出一部分;拔除[take
a part from the lot]。)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 瑛解:息机:休息机关而不抽,喻旋一根精明之体,令其还源也。归寂然者:男女诸根皆不动,六根俱解脱也。诸幻成无性者:所依幻处,亦成无性,全泯于无也。
= 成观义贯:若“息”此“机”括,则这些幻男幻女的六根便皆“归”于“寂然”,而其所依之“诸幻”化功能亦完全“成”为“无性”。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
= 六根亦和虚幻影戏一样。
= 瑛解:六根中性,亦如幻人之诸根是也。一精明,是依真妄和合而起,而为六精之总相,即本经所称,陀那微细识。依此分为六性,和合根尘,性虽有六,体本是一。一处成休复:即指耳根反闻照性,合喻中息机。
= “一处成休复”:若于此六根中任何“一处”依返照法门而“成休”止外流,旋“复”其本性。
一精明 = 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精明’乃形容其明澄绝妙。
六和合 = 谓六根与六尘相合。即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休(xiū) = 休息[rest]。(吉庆[auspicious]/停止、中止或结束[cease]。)
“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 瑛解:六用皆不成:指见闻嗅尝觉知;一精既转,六用不成,合喻中归寂然。尘垢即指器世间,六尘垢染世界。应念销者:如前经云: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成圆明净妙者:无情器之分曰圆,无无明之蔽曰明,无根尘之污曰净,无结缚之碍而互用变现曰妙。
= 成观义贯:“六”根分隔之“用皆不成”,复归于一精明,六“尘垢”染之器界“应念”皆“销”泯,山河大地当下化成无上知觉,一切依正复“成圆明净妙”之如来藏性。
尘垢 = 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着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 瑛解:余尘者:断无明未尽,谓之有余微细之尘;如等觉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尽,尚在诸学地。明极即如来者:谓本明证极,无明尽净,即是究竟如来。
= 成观义贯:有残“余”的微细“尘”沙无明垢“尚”未尽者,则仍为在“诸”有“学”地之菩萨(未达无学),达于本“明”之究“极,即”是究竟之“如来”地。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 瑛解:呼大众,勿迷本闻,及汝阿难勿再强记,真实圆通,别无他法,惟在旋转循尘之颠倒闻机,反闻以闻自己之闻性。此性,即是圆湛不生灭性,亦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实成佛之真因。故判决此性,定成无上之佛道,即究竟极果也。圆通法门虽多,若克定真实,便于初心,惟修如是闻性而已。
= 成观义贯:若“旋”转“汝”颠“倒”施作的能“闻”之“机”能,“反闻”以“闻自”己之闻“性”,而达圆湛之不生灭“性”,即可“成无上”菩提“道”究竟之果。“圆通”法门虽多,然便于初心行人修学者,“实”唯“如是”返闻自行法门。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 瑛解:此是十方三世,微尘诸佛,到菩提家,入涅槃门,一条妙修行之大路。过去诸如来,已得成佛,是斯门已成就。
一路 = 路,能通之义。谓诸佛如来,离于生死,入大涅槃,无不皆以首楞严大定而为正路,舍此则无由而入。
=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过去”无量“诸如来,斯”返闻自性法“门已成就”。
斯(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 瑛解:现在诸菩萨,虽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圆明,圆明,即净极光通之意。未来修学人,必当依此耳根反闻之法,如是而修也。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 瑛解:不唯诸佛菩萨,由斯而入,即我文殊,亦从耳根反闻之中,而得修证也,非唯观世音一人为然。
= “我亦从中证”:“我”,即文殊师利菩萨自己。文殊菩萨亦是修此法门者。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
= 瑛解:诚者真也,如佛言,真真如佛所命,表信从佛旨也。询我诸方便者:即问我诸二十五圣,方便行门,那一门最当阿难之根机,拣取一门,为通常可修法也。以救诸末劫者:即前兼我灭后,此界众生,而欲令其出离生死。求出世间人,即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即此令回小向大。
诚(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果真;如果[actually]。)
询(xún) = 询问,请教[ask about;inquire]。
“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 瑛解:得成就究竟涅槃心也。惟观音耳门最为第一也。
= “成就涅槃心”:成就无上大涅槃之常住真心。
= “观世音为最”:如是一切诸圣之修学中,仍是以“观世音”之返闻自性法门“为最”上最妙。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
= 瑛解:自观音耳根圆通之外,其余诸二十四圣,所修方便法门,皆佛之威德神力,令其即遇之事,而能舍脱尘劳也。非是二字,双贯下句,非是通常可修之法;若通常可修学,不须仗佛威神加被,但任运进修,自能入圆也。亦非是浅位与深位,同时可以说法,若浅深可同说,不须即事而舍尘劳,但三根普利,无机不收也。
=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自余”,其余。除了返闻自性法门之外,其他所有的法门都是须依佛的威神特别加持,及特别教授,方能成就。
= “即事舍尘劳”:“即事”,即于此事。“事”,境事、境遇;亦即他们特殊的境遇、因缘。“舍尘劳”,即离系、得解脱。此句须承上句而言:由于有佛的特别加持、或特殊的教授,他们才能就在他们特殊的境遇上,当下离于彼事之缠缚,而得解脱。
= “非是常修学”:“常”,平常、一般。这些人因为都有特殊的境遇,故他们所修的法门,并不合适一般人修。
= “浅深同说法”:“浅深”,浅位及深位行人。这句之上亦应重复上一句中的“非是”两字,亦即“非是”二字双贯二句。此言,另外还有些法门,并非浅位及深位的行人可以同修的。“同说”即同时为之开示,令依修行之义。这是指如:普贤菩萨之法界因深、富楼那的宿昔辩才,须菩提的解空,舍利弗的净见等,都是深位宿修之善根,因此他们所修的法门,并不适合浅位菩萨之修行。唯有观世音菩萨返闻自性法门,没有这些限制:浅位菩萨、深位菩萨、一般人、特殊之人,皆可同为开示,共同修学。
自余(zì yú) = 犹其余;以外;此外。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目前,现在[at present]。)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 瑛解: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敬礼三宝也。如来藏,如来即佛宝也。藏,谓藏心法宝也。无漏不思议,意指圆通诸圣,僧宝也,无漏,指大阿罗汉,已断见思故。不思议,指诸菩萨,神用莫测故。
= 成观义贯:我今“顶礼如来藏”,此如来之藏本自“无漏”,具“不思议”之业用。
如来藏 =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 瑛解:愿求加被未来学者。于此一门无惑。此正初心方便,不迟而速,容易成就也。
加备/加祐/加威/加/加被 = 指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佛加被之力,称为加被力或加威力;被其力而说法者,称加说。加被有显加与冥加二种。显加为可以眼见者,例如佛菩萨加被说法者,使其身、口、意三业能如法演说;冥加(又称冥护、冥祐)为肉眼不可见者,惟冥冥中知有佛菩萨之加护。
堪(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 瑛解:自阿难以至末劫群生,俱是当机。但以此根修;明其但以此耳根,一门修习,而所证圆通,便超其余二十四圣,凡欲修楞严大定者,真实修心要诀,不过如是而已。
= 成观义贯:“但以此”耳“根”而“修圆通”,其效能“超”过其“余”二十四圣所修“者”;凡欲修首楞严大定者,成就“真”如“实”际、常住真“心”之要诀即是“如是”。
#G3大众承示开悟证入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 听了文殊菩萨大明大白的开示,阿难以及与会大众,都身心了然,豁然贯通,再来观佛菩提大道,大涅槃圣果,虽尚未亲自证得,但已如有人,因事远游他乡,虽一时尚没有归家,但已明白知道回家的路径,毫无疑虑。
= 瑛解:于是,即指文殊偈选之后,于是时也;阿难及诸大众,一类之机,各各身心了然。得大开示:因前未知,从入之门,冀佛冥授,于是如来敕令诸圣各说本门,再令文殊,分明拣选,傍敲侧击,借口传言,到此始得豁然贯通,功由得大开示也。犹如有人者:喻阿难及诸大众,一念未动以前,安住菩提涅槃家乡;俄而无明不觉,忽动一念,三细勃兴,六粗竞作。背觉合尘,流而忘返,即同因事远游,六道往返,日久月深,不唯未得归还,即家乡之道路,亦几忘失。今者幸遇如来,种种开示,及闻文殊敕选,虽未即得圆通,而相似解发,已知耳根解结次第,旋流即获无妄,即同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虽未俶装锦旋,然已了知归家道路,即无上乘,妙修行路矣!
= “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犹如有人因事”出外“远游,未得归还”,离家久而忘记归途,如今忽然“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了然(liǎo rán) = 清楚、明了。
诸佛菩提 =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 会中所有大众,天龙八部,有学的二乘人,及一切新发心的菩萨,总数有十恒河沙数之多,都悟得本有的真心,远离尘垢,获证法眼清净。
= 瑛解:普会大众,总标在会之机。天龙八部,应是利根凡夫;有学二乘,应是不定初心;发心菩萨,应是圆人初机。此等宿因实深,现位虽浅,皆属烦恼障轻,故得乘悟证入;其数有十恒河沙,可谓机熟者众!皆得本心者:咸皆悟得本有真心;此心即六根门头,圆湛不生灭性也。觉所觉空,则尘远;空所空灭,则垢离矣。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法眼净矣。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本身/本心 =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远尘离垢 = Viraja vitamala,即远离尘垢。尘垢,为烦恼之总名,然此处系指八十八使之见惑(见道所断之惑)而言。断八十八使之见惑而得正见,称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系二乘初果与菩萨初地所得之益,而多就小乘初果见四真谛之理而言。离垢而得之清净法眼,称为离垢眼。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 性比丘尼,听完文殊菩萨说偈之后,即证阿罗汉果。
= 瑛解:性是登伽,华言出家,名比丘尼,尼即女也。闻文殊说偈已,增进成阿罗汉。
=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另有无量的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瑛解:数以无量称者,愈见其不可思议也。无等等,以佛果菩提乃为无等,谓无有何法可与齐等也。今既皆能发成佛之心,谓于无可等者,今已能等,故曰无等等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合之即一佛字,此名乃超九界以独尊之号。
无等等 = Asamasama,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
耨(nòu) = 锄草,耕作[weed]。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F2道场加行
#G1初请略说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 当时阿难,于大众中,整衣而起,合掌顶礼,因心迹圆明,不禁悲欣交集,为了让未来的众生,也能同沾法益,特又稽首禀佛:大悲世尊!我现在已领悟了成佛的法门,决定依照修行,不再有任何疑惑。
= 瑛解:阿难整理衣服,于大众中,合十指爪,顶礼于佛。心迹圆明:心即根中圆湛不生不灭之真心;迹即旋流反闻,次第解结之事迹。今性修毕达,故曰圆明,即上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之义;得路未归故悲,到家有望故欣,一时悲欣交集于一心也。自解已圆,愍后未悟,现欲利益未来末法诸众生等。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而今相似解发,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是中指耳根之中,修行即离尘照性,旋流反闻工夫,得无有疑惑。
= “心迹圆明”:于自“心”所行之“迹圆”满“明”彻。
心迹(xīn jì) = 心意、想法[the true state of one's
mind;true motives or feelings]。
悲欣(bēi xīn) = 悲伤与喜悦。
交集(jiāo jí) = 指不同的事物、感情聚集或交织在一起。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作佛/得佛/成道/得道/成正觉/成菩提/证菩提/现等觉/得佛果/成佛 = Buddhatta/buddhabhava,指菩萨于多劫中满足因行,完成自利、利他之德,而至究极之境界。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 但常听如来说:自己尚没有得度,愿先度人的,是菩萨发心;自己的觉行已经圆满,又能够使他人觉悟的,是如来应世。现在我虽然尚未得度,但愿能普度末劫一切众生。
= 瑛解:常闻如来所说如是言:无论因人果人,皆以利他为事业。<因人>无明未尽,犹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是菩萨发心,以度人为先,先尽生界,后取菩提也。<果人>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万德毕备,而能觉悟法界众生,此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倒驾慈航果后兴悲也。我虽未度三句,愿学菩萨,发利他之心。
= 成观义贯:此经文是说:“自未得度”,而非说“自不修行”。
自觉觉他 = 指大乘菩萨自己觉悟所修之法,又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之。然唯有佛已达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境界。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 世尊!这些末劫的众生,距佛住世时节,将一代远过一代,根性也自然渐趋下劣,那时邪师说法,多如恒河沙数,又没有机缘亲听佛陀教诲,必然鱼目混珠,使人邪正莫辨,难免受邪说的蛊惑;对将来初发心学道的众生,欲使他们专心致志,从闻、思、修以入三摩地,当然是很难的。将要如何使他们建立道场,避免邪魔外道的蛊惑与扰乱,而不至退失菩提道心呢?
= 瑛解:此诸众生,指末劫时候,去佛渐远,根机愈薄,邪说竞兴,鱼目难辨,蛊惑初心,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且邪必乱正,有欲初心后学,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岂不难哉?敢请如来,云何令其初心后学,安立道场,使诸魔事,自然远离,不能惑乱,于菩提心,念念增长,得无有退屈也?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魔事 = 障碍之事。即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退屈(tuì qū) = 退缩屈服。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 世尊听了阿难的启请,当着大众称赞阿难说:好极了,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菩萨发心,为了救护末劫众生,使免于沉溺苦海,特问我要如何建立道场,以使末世众生,能摄心修行,现在你仔细的听着,我当为你作详细的说明。阿难及大众,都肃然应诺,静待教诲。
= 瑛解:如汝所问,祗恐邪师说法,扰乱定心,必须安立道场,方可远离魔事;此诚救度一切众生,末劫之时,免于沉沦陷溺,极要之法也。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者:唯然应诺之辞,奉命承教,而谛听也。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yes]。(只有,只是[only;alone]/以,因为[because]/表示肯定[be]/虽然,纵使[though]。)
奉教(fèng jiào) = 接受教导。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 佛告阿难:你不是常听我讲戒律的时候,说到修行,有三项先决的原则吗?是那三项呢!就是所谓摄心以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戒、定、慧三者具备,不但不会再漏落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且不会漏落于空、有二边,这就是名为三无漏学,如钵盆盛水,决不会有所漏失。
= 瑛解:汝寻常岂不闻我所宣说,《毗奈耶中》,有三种修行,决定义耶?毗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说,阿难常闻。摄心为戒者:检异权小,多约身、口事相为戒;今约大乘,但收摄其心,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所以摄心,便名为戒。因戒生定者:心既摄已,寂然不动,渐生于定,如风止息,波浪自停。因定发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渐发,照涵万象,如风停水湛,自体生光。则名为三无漏学:以能修三无漏学,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
毗尼/比尼/律 = Vinaya,音译为毗奈耶、毗那耶。含有调伏、灭、离行、善治等义。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此乃佛陀所制定,而为比丘、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即于修道生活中,针对实际、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此谓随犯随制(随缘制戒)。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佛陀则必教诫: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如再犯,则处罚。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是被动者,故与戒应有所区别,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
三无漏学 = 指戒、定、慧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有烦恼、垢染),在圣者之身则为无漏(无烦恼、清净)。故谓圣者之三学为三无漏学。
#H1历明预先严戒
#I1正教持戒
= 四重净戒。
四重禁戒/四重/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四重禁 = 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为戒律所禁之四种根本重罪。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指与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净行。(四)妄语,即伪言体证上人法。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 阿难!我为什么说摄心为戒呢?因为心是戒的根本,人若没有犯戒的心理或意念,自不会发生犯戒的事实。
= 瑛解:心为戒本,若摄之则名持戒,若放之则为破戒,故以摄心,名为戒也。
#J1断淫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 如以淫戒来说,世界六道中的众生,都是因有淫欲,才有性命,所以受生死的拘缚,轮回六道,生而死,死而生,相续不断,无由解脱。若于淫欲一事,不但没有交媾的淫行,根本就没有淫欲的心思和意念,当然不会随着淫业生死相继了。如何持戒,以下有四项清净明确的训诲,当仔细的听着。
= 瑛解:诸经戒杀居首,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若诸世界,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缠缚生死。而于淫欲一事,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方与摄心为戒相应。余三仿此,既心戒清净,则树倒根断,枝叶不生,自不随其生死相续。
续(xù) = 连接起来,接上[link]。(继续[continue]。)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 你现要修耳根圆通的三昧,本来是希望超出见惑与思惑所引生的尘劳;如果不能断除淫心,就不能断见思二惑,也就决不能超尘绝俗。
= 瑛解: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离尘劳,尘劳即界内见思二惑。淫心不除,尘劳必不能出,淫欲为尘劳上首故。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 纵然多智,甚至禅定现前,若没有断绝淫念,倘偶有思维,就会有欲境随着而起,欲莫胜于魔,必落入魔道;以福报的厚薄,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为魔王,中等的为魔民,下等的就成为魔女。
= 瑛解:纵有多智者:世智辩聪,善说诸法。禅定现前者:世间禅定,善入住出,而得现前。纵有二字,双贯多智、禅定二种。如不断淫者:于修三昧时,不舍绝淫念,皆为魔业,必落魔道,魔乐欲境。今既不断淫欲,上品则堕魔王,中品则堕魔民,下品则堕魔女,上、中、下三品,则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
= “上品魔王”:“上品”,指上品禅。此言,带淫习禅若成就上品禅定者,则成为魔王。因为其禅定力反增进其淫心,使其淫欲更炽;故其禅定愈高,则其淫欲愈烈。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魔罗道/魔道 = 指恶魔之行为,或恶魔之世界。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 这些妖魔,各有徒众,都说自己已证无上道果。
= 瑛解:彼等诸魔,其徒实繁;以淫欲为传法,递相传授,令不断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
徒众(tú zhòng) = 门徒。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 我灭度之后,末法时期,这种妖魔,就会充斥世间,以示现神通智慧,秘密的教人行淫,造成淫乱风尚。并冒称善知识,诱使众生,堕入爱见深坑,不能自拔,一陷邪途,永失进趣菩提道果的正路。
= 瑛解:我者佛自称。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即去世之别称也。正像已过,末法之中;去圣时遥,魔强法弱,故云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如火炽然盛发,世间尽受其焚。广行贪淫者:即先世带淫修禅之辈,来为教师,现通现慧,密教行淫,以为佛事,递相传授。为善知识者:自以为善知行淫之事,善识行淫之理。落爱见坑:爱即思惑,见即见惑,而以淫欲,为教化之端,则堕爱坑;而以淫欲,为真修之法,则堕见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灭度 =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
炽盛(chì shèng) = 火势猛烈、旺盛[burning]。/兴旺;繁盛[prosperous]。
见着二法/爱见二行/爱见 = 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着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着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 因此自今以后,你教世人,凡修习三摩地的,必须心不生淫念,身不起淫行,这是如来与过去诸佛,第一决定性的清净明确训诲,不能更易。
= 瑛解: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圆通。淫欲为大定冤贼,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果能如是,方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指今佛,先佛世尊,指过去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说,定可信从也。第一者,居四重之首,决定断除心淫,清净修学,究竟明诲也。
诲(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 阿难!若是不能断除淫欲,而修禅定,以求证佛所证的妙觉菩提佛果,那是不可能的;正像有人蒸沙石欲求成饭一样,就是蒸上百千万劫,也只能名为热沙,终不能成饭,因为沙石根本不是做饭的原料。
= 瑛解:阿难!若不断淫心,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沙,此非饭本。而以禅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
蒸(zhēng) = 麻秆[hemp
stalk]。(假借为“烝”。气体上升[evaporate]/烧煮[steam]/热[hot]。)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 你以淫欲的根身,欲证菩提妙果,纵然获得妙悟,皆是淫业根本,既有淫欲种子,遇缘便发,由是恶业日增,必至轮转三途,终不能出,与蒸沙而徒现热相,终不能成饭一样,怎么能够修证如来涅槃道果?
= 瑛解:设汝不断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证妙觉极果。纵经多劫修习,得开妙悟。根本成淫者:有淫欲种子,触处便发,由此恶业日臻,必至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况欲修佛果耶?如来涅槃者:佛所证之如如理;何路修证者:沙石成故,决难成饭也。
= “皆是淫根”:那点妙悟也“皆是”以“淫”心为“根”本而发之悟。
= “根本成淫”:因为是以淫念为“根本”,故其所“成”就者,实为“淫”业,(而不是道业)。
=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如来”的无上大“涅槃”道,“何路”而可“修证”之?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 必须要使身上淫机,心中淫念,两皆断除,以至能断的断性也不着,于求证佛的菩提道果,才有希望。
= 瑛解:机者,发动之由,如弩牙也。谓身之淫机,由心使作,心之淫机,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断。若使能断之性犹存,而所断缘影仍在,终非杜绝,必使断性亦无,方称药病双除,始为无病人也。正如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矣!即此无幻之性,方合于佛果菩提,菩提佛所证之如如智,斯可希冀矣!
=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必”须“使”其“淫”行之动“机”于“身”与“心”之中“俱”皆“断”除。
机(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机巧;机灵灵巧[swift]/先兆,征兆[omenen]。)
冀(jì) = 冀州。古九州之一[Ji
prefecture]。(假借为“觊”。希望,期望[hope]。)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如我这样说的,名为佛说,若不是这样说的,或说淫念淫行,不碍真修等等,就是魔说。
= 瑛解:如我此说,修三摩地,先断心淫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不如此说,或行淫不碍真修,是即波旬说,速当绝之。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J2断杀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 阿难!又各世界六道中的众生,若心中没有杀念,就不会随着杀业生死相续,是为真正持戒,可以真修三昧了。因为众生既没有杀生害命的心态,就不会有杀生害命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欠他人命债,以至冤冤相报,没有了期。
= 瑛解:此杀戒,亦注重在心,非但身不行杀,乃至其心,亦不起杀念。杀念尚且不起,何况身临杀事!是则可为真持戒者,可以真修三昧也。其心苟无杀念,则不负他命,不欠他债,自然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 你修耳根圆通,欲入三昧,原是希望超出生死尘劳,若是杀心不除,必与众生结怨连祸,循环偿债,永不能脱离生死尘劳。
= 瑛解:汝修三昧本来求出尘劳生死;如若杀心不能除去,则与众生结怨连祸,尘劳不可出矣!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 纵然多智,明了杀性本空,又能出入禅定,反以这般禅定智慧,助长杀业,必堕落神道,以其福报的胜劣,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禅定智慧,胜于杀业,神通广,福德大,就为大力鬼,如天行夜叉山岳等神,受人尊奉,称王称帝的一类。中等的禅定智慧,与福德相等,就为飞行夜叉及鬼神等,如山林城隍之类。下等的神通有限,福报也小,就是地行罗刹之类了。
= 瑛解:多智之人,了知杀性本空,禅定得力,杀过纵使现前,似无关于尘劳。有多智,指多世智辩聪;禅定,谓有漏禅定;现前,谓智能通达,善说诸法,禅能出入三昧境界。今以禅智助杀,必定堕落神道。故从人道而入者,谓之堕落也。上品之人,禅智胜于杀业,神通既大,福德又胜,故为大力之鬼;应是天行夜叉,及诸鬼主,如川岳等;人间尊奉,称帝称天者。中品之人,禅智与杀业正等,神通福德,既次于上,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应是空行夜叉,如山林城隍等。下品之人,禅智劣于杀业,神通既微,福德亦劣,则为地行罗刹,啖人精气,亦如大海边,罗刹鬼国是也。
帅(shuài) = 佩巾[shawl]。(军队中的主将、统帅[commander-in-chief]。)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 这些鬼神,也各有徒众,都自伪称已证得无上道果。
= 瑛解: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各各自己谬称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 我灭度以后,于末法时代,这类鬼神,将遍满世间,倡言吃众生肉,并不妨碍菩提正路,一样可以修道证果。
= 瑛解:此言灭后,末法之中,世衰道微,邪魔恶鬼,盛行世间;倡言食肉,当得菩提正路。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 阿难!我所以允许比丘,吃不见杀,不闻杀声,不疑为我而杀,以及自己死的,鸟食剩的等五种净肉,那是我的神力变现的,并没有真正的生命。因为你婆罗国,地多蒸湿,又遍是沙石,不但不产五谷,而且草木不生,无以为食,我特以大悲神力所加,为顺众生观念,假名为肉,使你们有物可以充饥,借以滋养身命罢了。怎么在如来灭度之后,真正吃众生肉的人,还可以称为释迦如来的出家弟子呢?
= 瑛解:我令比丘食五净肉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及自死、鸟残,此为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之所化生,本无命根:命根者,识、暖、息三,连持色心者,以为命根。汝婆罗门国,地多蒸湿,过炕谓之蒸,过润谓之湿,加以沙石,不唯不产五谷,且草菜亦不能生;设若不化五净肉,而化稻梁蔬菜,事出反常,人以为怪,我以大悲神力所加,愍其饥虚,而化成五种净肉。因大慈悲,假名为肉,令汝暂得其味,聊以支身,非有心性命根之真肉也。奈何如来灭后,有实食众生肉者,而更欲名为释子耶?
命/命根 = Jivitendriya,即有情之寿命。由过去之业所引生,有情之身心在一期(从受生此世以至死亡)相续之间,维持暖(体温)与识者,其体为寿;换言之,依暖与识而维持一期之间者,即称为命根。俱舍宗、唯识宗以之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亦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蒸湿(zhēng shī) = 热而潮湿。
奈(nài) = 如,如何[how;what]/怎奈、无奈的省文[however]/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释种子/释迦子/释子 = 释,释迦之略称;释尊出身于释迦族,故指依释尊出家之弟子为释子。或指释尊入灭后之教徒。
三净肉 = 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
十不净肉 = 人、象、马、龙、狗等五种,再加乌、鹫、猪、猕猴(猿)、狮子,则为十种不净肉(但亦有除龙、乌、鹫,而加蛇、驴、狐;或除乌、鹫、狮子,而加蛇、鬼、牛者),无论何时,均不可食用。
|
|||
眼不见杀
|
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
|
三净肉
|
五净肉
|
耳不闻杀
|
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
|
||
不疑杀
|
知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
|
||
自死
|
若加寿命尽而自然死亡之鸟兽肉。
|
||
鸟残
|
猛兽猛鸟等食残之肉。
|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 你们应当知道,这种吃肉的人,纵然因修行而暂时心境开悟,也不过相似三摩地,终不是真正的三摩地。杀心不除,现生为大罗刹,报尽命终,必沉沦于生死苦海,决不是真正的佛弟子。这类的众生,互相杀害残食,欠命索命,辗转循环,根本没有了期,怎么能得解脱,超出三界?
= 瑛解:当以智知,是食肉人,纵使修学,暂得心开,亦不过相似三摩地,终非真实三昧也。夫杀贪不除,现生皆大罗刹,报尽寿终,必沉生死苦海,永为鬼类,非佛弟子。如是之人,命债不了,互相杀害,互相吞嗜,互相食啖,未有已时,无由解脱,云何得出三界?
= “似三摩地”:“似”,相似。相似三摩地,即于外表非常相像,但确实不是真的。
= “皆大罗刹”:“皆”成“大罗刹”鬼。
苦海 = 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转其中,无法超拔,故称苦轮海,或略称轮海。
佛弟子 = 佛陀之弟子。如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十大弟子,以及其他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其后则广指信仰佛陀之教法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 所以你当教世间人,欲修习三摩地,其次是要断绝杀心,永除杀业,这是如来与过去世尊, 第二种决定性的清净明确教诲,不能更易。
= 瑛解:此佛敕转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圆通。次断杀生者:对淫能障定,杀乃违慈,故次断之。是名先佛世尊,第二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也。
杀生 =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从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皆强调之,更成为佛教徒最重要之实践德目。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 阿难!修禅定的人,若不能断除杀心,就如有人自塞其耳,然后高声大叫,以为别人也听不到,实在只是欺瞒自己,这就叫做欲盖弥彰。
= 瑛解: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不得解脱。譬如有人,喻带杀修禅之人。自塞其耳者:谓以手塞耳,避人听闻,而复高声大叫,谓杀生食肉,无有罪报,求人不闻者,此正欲隐而弥露也。
弥(mí) = 放松弓弦[relax
bow]。(充满;填满[cover;fill]/遍;满[full;overflowing]/更加;越发[more]。)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 清净的比丘,一切菩萨,在路上行走的时候,脚尚不踏生草,何况以手拔除,仁慈爱护并及草木,一个有大悲心的人,怎么会取众生的血肉,以充自己的口腹。
= 瑛解:歧路者,分歧小路也。生草易长,清净二乘之众经行,足倘不蹋,况以手拔耶?仁慈之心,犹及草木,云何大悲,取众生血肉,以充滋养,任意食啖耶?
歧(qí) = 多余的脚趾[having
extra toes]。(岔路[branch road;forked road]。)
歧路(qí lù) = 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错误的道路。
蹋(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充(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tall]。(满[full]/备;供应[supply]。)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 若是你们比丘,不穿东方的丝、绸、绢、帛的衣服,不着这本国的靴履裘毳,不食乳酪醍醐,这样的比丘,已真得解脱,现生不过是酬偿宿债而已,待宿业完全清了,方不再来三界,轮转生死。
= 瑛解:若诸比丘六句,明服有二种:一服用,如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二服食,如乳、酪、醍醐。然虽此中,一概遮止,唯经律论所明,不无轻重。如丝绵绢帛,则大小乘,并皆严禁,以其害多命也。靴履裘毳,小乘一向听许,大乘亦不全遮,以其非专为此而害命也。乳、酪、醍醐,大小并许。今云不服者,以能不服,则弥善耳。如是比丘,子缚已断,于诸世间,真得解脱;然果缚尚存,不过酬还宿债而已。现前残质既尽,无复续生,故不再游三界。
丝(sī) = 蚕丝[silk]。(泛指纤细如丝的东西[a threadlike thing;filament]/表示极小或极少的量[si,a unit of length,volume or weight]。)
绵(mián) = 丝棉,精丝绵,新丝绵[silk
floss]。(接连不断[be continuous;connect;link]/通“棉”[cotton]。)
绢(juàn) = 生丝织物。厚而疏者称绢[carbaso;thin,though silk]。(丝织品的通称[silk]。)
帛(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靴(xuē) = 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boots]。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裘(qiú) = 皮衣[fur
coat]。
毳(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酬答,报答[reciprocate]/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 为什么呢?穿着丝绢靴裘等,虽然不是众生身肉,但也是身上的一部分,皆是和众生结了不解之缘,如人须吃由地上出生的百谷,足就不能离地。必须要使身体与心理,于一切众生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皆不穿,不吃,而且没有想吃想穿的心念,我说这种人,就是真正的解脱了。
= 瑛解:何以故,于世真脱?服众生身分,指丝绵等。虽非身肉,然亦是彼身之一分,用之皆为彼结不离之缘。如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有蹑云,因食地肥,不能轻举,然后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指比丘之身心;于诸众生,指有情众生;若身,谓肌肉骨髓;身分,谓裘毳乳酪等。身心二途,不服不食者:谓非但身之于众生身,及身分,不服不食;而心亦无一念贪求服食而已,是身心二途俱断。既无负命索债,则三界之生缘断绝,故说是人,真解脱者。
= 以人若“服其身”体之部“分,皆为”与“彼”结了业“缘”,故不得脱。譬“如”劫初之“人”开始“食其地中”所生之“百谷”,于是,“足”即“不”再能“离地”而飞行。修行之人,“必使”自己“身心,于诸众生,若”其“身”或“身分”,自于“身、心二途”(两方面),皆“不服”用、亦“不食”用,若能如是,“我说是人”即得“真”正“解脱”于世间 “者”。
身分 = 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专指男根。
途(tú) = 道路[way;road;rout]。(途径;路子[way;method]。)
真解脱 = 谓真实之解脱。指如来之解脱,亦为如来之别名。即断一切烦恼而证得佛之涅槃。解,离缚之义;脱,自在之义。二乘之解脱住于涅槃,故非真解脱。佛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又以大智故,不住生死,此即不住之涅槃,故称为真。南本涅槃经卷五亦载,不生不灭,即真解脱,真解脱即是如来。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如我这样说的,名为佛说,不这样说的,如说吃肉不碍菩提正路等,就是魔说。
= 瑛解:如我此说,修三摩提,次断杀生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不如此说,食肉不碍菩提,是即波旬说,速当远之。
#J3断盗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 阿难!再其次是各世界六道中的众生,心中若没有偷盗的意念,是真持戒,将不会随着盗业,生死相继。
= 瑛解:不唯身无偷盗,要且心无偷盗之念,方为真持戒者,可以修三昧也。此中不言身不偷盗者,以心且不动,何况身耶?不断,则往复征偿,续诸生死,断故不随也。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 你既发心修习三昧,原是要脱出尘劳的拘缚,若是偷心不除,将是徒劳无功,决不能达到出尘的目的。
= 瑛解:厌尘者,方可以出尘;贪世者,岂能以越世?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 纵多世智辩聪,又获得有漏的禅定,如果不断除偷心,以有邪慧邪定,助长盗业,终必沉沦,堕落邪道,依邪定邪慧的深浅,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为精灵,如窃取日月的精华,天地的灵秀,附山托水,诱惑别人祭祀之类。中等的妖魅,盗吸人物的津液,山林的气润,这就是魍魉伺隙作祟之流。下等的为邪人,如赋性阴险,居心邪僻,或受妖魅附体,或为精灵著身,装神扮鬼,妄言欺世,眩异惑俗之徒。
= 瑛解:纵有世智辩聪,有漏禅定现前,如若不断偷心,必定落于邪道。其类上品精灵者:盗日月之精华,窃天地之灵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者,是也。中品妖魅者: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之气润,为魍为魉,伺便作孽者是也。下品邪人者:赋性险曲,居心邪僻。诸魅所著者:为精灵之所附,被妖魅之所迷,妄言欺世,诡异惑俗之类。
精神/精魂/魂神精识/灵/精/精灵 = 指人之神识或物之精。精灵有所谓死灵、怨灵、恶灵、妖灵、幽灵之称。民间一般认为死者之灵,可带来灾祸,故大多恐惧之。又为尊敬死者,而称其灵为尊灵、英灵、圣灵、觉灵、淑灵、贵灵。佛教并不认为有实体存在之灵魂,然受民俗信仰影响,如盂兰盆会等之追荐亡灵等行事,亦可视为祭祀精灵之举。
魅(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魑魅魍魉 = 魑魅、魍魉均为鬼神之名。魑魅魍魉实系见于我国古代典籍之鬼神名,佛典乃借而用之,在法华经之梵本等,并无相当于此四字之原语。
邪人(xié rén) = 心术不正的人。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 这类妖怪邪魔,也都各有徒众,邪知邪见,傲慢狂言,称师道祖,受人尊敬供养,各自以为得成无上道果。
= 瑛解:此指带偷修禅,其类不一,故曰彼等群邪。亦有徒众,成慢不归,邪知邪见,不自觉知,端坐受供,居然如佛,故云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 我灭度以后,于末法时代,这类妖魔将会充斥世间,行踪诡秘,匿诈藏奸,欺世盗名,或预言灾异,或卜人祸福,伪装善知识,各自伪称得菩萨法,或夸耀神通,蛊惑无知,恐吓欺诈,无所不为。我恐怕末世众生,迷昧本心,受这些妖邪诱惑,耗尽家财。
= 瑛解:炽然惑众,盛行世间,潜踪诡秘,匿诈藏奸,欺世盗名。信其教化,摇荡其心,妖言妖行,或现妖通,诈称得道善知识。上人即是菩萨,以居声闻上故。此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各谓自己,已得菩萨法,此邪师自负也。吓诈诱乱,世间无识者,恐令其人,失于本心,亡其知见。闻某处佛出,则求其接引,闻劫火刀兵,则望其救济,倾家奉之,所至之处,令其家财耗散无余。
潜(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隐藏[hidden;latent]/秘密地;暗中[secretly;stealthily]。)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隐瞒[conceal]/暗暗地[secretly]。)
奸(jiān) = 阴险,虚伪,狡诈[evil;wicked;treacherous]。(奸淫;私通[commit adultery]。)
欺(qī) = “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欺骗[deceive;cheat]。(欺压,欺侮[bully]。)
上人 = 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
詃(jiǎn) = 诱骗。
失心(shī xīn) = 指精神失常。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 所以我教比丘,随方乞食,使舍弃贪心。但为滋养身命,不妄贪求,俾成菩提道果,使比丘等,知身如幻,悟世事无常,不过暂时寄居人间,旅泊三界,如同过客,此生若了,不会再来,这样行持,才不愧为真正的佛弟子。
= 瑛解:循者顺也,方者处也,我教比丘,循顺地方处所,而行乞食之法,趣得支身,不妄求不多求,令其舍贪,为菩提道。我教比丘,不自炊爨熟食者:令其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过寄居于此,以了残生而已。旅泊三界者:陆宿曰旋,水宿曰泊;无非借此三界,为旅店客船,以示一度往还,自此已去,无复再返,如此行持,方为佛子。
= “不自熟食”:“熟”炊爨。不自己炊煮食物。
= “寄于残生”:寄”居“于”此世间,以了“残”余之“生”涯。
= “示一往还”:最后示现于天上人间一往还,亦即是“最后身”,从此不再轮回。
寄(jì) = 寄居[live away
from home;visit]。(委托,托付[entrust]/依赖;依附[depend on]。)
残(cán) = 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伤害[injure;damage]。(剩余;残余,残存[surplus;remnant]/残缺,残废[disabled]/凶恶;狠毒[ruthless;atrocious]。)
残生(cán shēng) = 晚年;余生[one's remaining years]。/幸存的生命[survivor]。
泊(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栖止,停留[stay]/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 欲窃取利养的人,假借我的法服,伪装僧尼,裨贩如来,诡言异行,皆冒称一乘佛法,却又毁谤真正出家而持具足戒的比丘,为小乘道,自称大乘菩萨。致使无量众生,心生疑惑,以正教为小乘,不足取法,由是妄起毁谤,舍正趋邪,一盲而引众盲,皆堕无间地狱,解脱无期,
妖言邪说,害人害己,至为可畏。
= 瑛解:云何是痛斥语,贼人谓内心窃取利养,外貌假借僧仪。裨者助也,贩即贩卖。谓著如来衣服,以助贩卖也。诡言异行,炫惑人心,造种种业,无所不至,皆言是最上一佛乘之正法。却乃毁谤真实出家,具戒比丘,正修行人,为小乘道;反自妄称,我是大乘菩萨之行。而从妄谤,由是非法说法之故,赚误无量众生,以业因为真佛法,而遵妄行,一盲引众盲,皆堕五种无间地狱,则妖邪之害,可胜言哉?
=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却”,反而。“非”,非斥,诽谤。反而诽谤出家具戒如法正行之比丘,说是行小乘,而妄自称他自己的非法行是“大乘”。
=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由是”颠倒是非故,而令众生“疑”惑正法,“误”导“无量众生”造恶,来世皆“堕无间”地“狱”受无量苦。
假(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裨(bì) = 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second-class formal
attire]。(弥补;补助[make up;remedy]/引申为小[small]。)
贩(fàn) = 贱买而贵卖的人[peddler;pedlar;pedler]。(买货出售[buy
to resell]。)
裨贩(bì fàn) = 小贩。/引申为贩卖。
误(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妨害[harm;injure]。)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 若是我灭度之后,如果有比丘,决定发心修习三摩提,只要他能在佛像之前,燃一盏灯,或烧一节手指头,甚至在身上燃一炷香。
= 瑛解: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大乘心,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修三摩提,即耳根圆通,如幻三摩提也。为供养佛故,亦为仗承佛力,销宿障故,又为求佛证明,除现执故。然灯烧指,及爇香炷,此为舍行,一切难舍,无过己身,今则难舍能舍,信其定消宿业也。
= “其有比丘”:“其”若。
灯(dēng) = 置烛用以照明的器具。亦指通电发光的照明器具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器具[lamp;lantern;light]。
指节(zhǐ jié) = 手指骨的一节;指关节[knuckle]。
燃指/烧指 = 即燃烧手指,表示信仰之诚摰。佛教有以身体供养佛者,烧指即属此类,称为烧指供养,或燃指供养。关于烧身、烧指之赞同与否,颇有论诤。
爇(ruò) = 烧[burn]。
炷(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量>用于点着的香。。)
香炷(xiāng zhù) = 点燃着的香。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 我说这比丘,无始以来,所有的宿债,就能一时偿清,从此永别世间,脱尽见思诸漏。虽没有立即明白无上妙觉的菩提正路,但是对圆通法门,必已信心坚定,没有怀疑了。
= 瑛解:我说是然灯烧指,及爇香炷之人,无始宿业盗债,一时酬毕。长揖即永辞也,世间即有漏三界。永远脱离,见思诸漏,而出生死。无上觉路者:正谓无上妙觉,菩提之路,即五十五位圆通已后事,此人虽未即明圆通法门,信知必得,决知无有疑心也。
= “长揖世间”:“揖”,拱手作礼,告辞及问讯之礼仪。“长揖”,永辞。由于没有世债,故能离系,永辞世间生死轮回。
宿债 = 宿世所负之债。即在过去世所造恶业负有往后当须偿还之果报。
揖(yī) = 古代的拱手礼[make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决定心 = 指决断安定而不动摇之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 若不作这样舍身的微妙因缘,以求忏除旧业,纵然得成无漏,高证佛果,仍须再生人间,酬偿宿债,就如我前在舍卫国的毗兰邑中,吃食饲马的麦饭故事一样。因我从前在因地的毗婆尸佛时代,一天有国王供佛及僧,特为一不能应供的病比丘请携一分,归与病僧食用,经过一梵志所居的山林,梵志闻香,不肖的讥讽说:这种髡头沙门,应该吃饲马的麦,为什么给他这样珍馐美食。他所教育的五百个童子,也附和着这样说,所以同时受报。当时的梵志,就是我的前身,五百童子,就是现在的五百罗汉,只因往昔曾诟骂佛僧,今虽成佛,仍须偿还这般宿债。
= 瑛解:设若不为此舍身酬债微因,以求忏悔灭罪,则纵成佛,虽得无漏无为,必定还来生于人间,酬其宿债,以其宿业未尽故。如我在毗兰邑中食马麦之报,无有异也。
=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如果不是用这样的方法,舍少部分之身以偿宿债之微因,求取忏悔灭罪。
烧身/遗身/亡身/舍身 = 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麦(mài) = 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a
general term for wheat,barley,etc.]。
马麦 = 马所食之麦。佛尝受阿耆达王之请,至彼国结夏安居,遇灾荒,谷米昂贵,受贩马人供养,与五百比丘共食马麦三月,为佛十难之一。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 你以后教世人修三摩地,已知淫能障定,杀心违慈,皆应先断,其次就该断绝偷盗的心念了。这是如来与过去诸佛,第三种决定性的清净明确教诲,不能更易。
= 瑛解:此敕转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圆通。后断偷盗者:对淫能障定,杀乃违慈,理应先断故,此居后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也。
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新译作不与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行为(十恶)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 阿难!若不断除偷心而欲修禅定的人,就如有人将水灌入壶中一样,想要盛满,纵然灌上微尘数劫,也是不能灌满的。
= 瑛解:阿难!若不断除偷盗之心,修禅定者,譬如有人,带偷修禅人;卮是酒器,漏卮喻带偷之心;水喻定慧,注水入于带偷心中,望其成就圆通,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满,随灌随漏,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 “终无平复”:“终无”令水“平复”于器口(灌满)之时。
卮(zhī) = 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a container for
holding wine]。
大地微尘劫/微尘劫 = 谓长远之时劫。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 若是各位比丘,除三衣一钵之外,分毫不蓄,乞来的食物,如果有剩余,也再施给饥饿的众生。
= 瑛解:若诸末世,清净比丘,三衣一钵之外,分寸不许蓄积,此止持不贪也。循方乞食,趣得支身,设有余分,尽施饥饿众生,此作持不悭吝也。
衣钵 = Patta-civara,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时,三衣一钵为必不可少之物,亦为袈裟、铁钵之总称。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予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亦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予后继者。
分寸(fēn cùn) = 度量长短的标准。/办事或言语恰当的限度。/微小。
托钵/行乞/乞食 = Pindapata,乃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而乞食于人之一种行仪。其原始意义有二,即:(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故乞食属僧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计以养其身,则为邪命。系十二头陀行之一。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 于大法会中,以平等心,合掌礼拜四众,有人打骂,也和闻人称赞一样,怨亲一视同仁。
= 瑛解:于大集会之中,合掌礼拜四众;以必观实相平等,见人是佛故。有人嫌其烦渎,捶打骂詈,欢喜领受,同于称赞。
捶(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 必定要身心两忘,与众生为一体。
= 瑛解:必使若身若心二者,俱能捐舍,则断我、法二执,即断痴心。身肉骨血,俱皆可舍,则身心宁复有遗哉?以必观此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之物,施作佛事耳。
捐(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 不将如来那些权宜的教法,曲为掩饰自己的过咎,以至遗误已发心的学人,佛就印可这种人,一定偷心断尽,得真三昧。
= 瑛解:不了义说,如《阿含》云:蓄物可以资身进道;如《婆多》论,许百物各可蓄一,但禁余二者是也。不将如来权乘不了义说,以此回护过犯,以为自己解释。因其自己,不能奉行大乘,反曲引权小教中,不了义事,以自误误人,皆偷心不死之故。果能如是,偷心尽绝,一念纯真,即证圆通体。以是而修,名真三昧,佛印是人即得者,良有以也。
了义 = Nitartha,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之经典,即称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如我所说的,名为佛说,不这样说的,就是魔说。
#J4断妄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 阿难!这些世界上六道中的众生,虽然身心都已断除杀、盗、淫等心念与行为,慈行、舍行、梵行等三行满圆,若是犯大妄语,他的三摩地仍不得清净,必成爱见魔。因贪爱名利,妄生邪见,以为自己证齐先圣,致为爱见二魔所劫持,失卻修证如来的因地本心。
= 瑛解:不唯口不出小大妄语,乃至其心亦无妄语之念,方名持戒清净,可修三昧也。故呼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然身心无杀,则慈行成就;身心无盗,则舍行成就;身心无淫,则梵行成就:故曰三行已圆。三摩地不得清净者:以其犹有贪供心故。成爱见魔者:贪其供养,求己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己齐圣,名见魔。既已成魔,自不觉知,生同醉梦,死从沦溺,以众生本有如来藏心,为成佛之种,今为爱见二魔所劫,故曰失如来种也。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三业之一。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
“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 譬如本来没有得菩提道果,卻妄言已经获得;本来没有亲证涅槃,卻说已证,或是为了贪求世间的名闻,使众生尊崇他为世间殊胜第一,他认定什么果位最高,就言自己已得到了什么果位,所以常对人宣称:我已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或称得辟支佛乘,或称至十地菩萨等果位,或十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菩萨位,以求别人向他礼拜忏悔,贪求供养。
= 瑛解:所谓未得菩提,谓为已得,未证涅槃,言为已证。或复有人,不敢以菩提涅槃妄称,但求世间,尊为殊胜第一;以是之故,谓现前之人,作如是言:凡夫人中,初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须陀洹果;次于初果,又见二果为上,故自谓已得,斯陀含果;次于二果,又见三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阿那含果;次于三果,又见四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阿罗汉道;次于出世小乘中,又见缘觉、独觉中乘为上,故自谓已得;十地圣人,及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诸位菩萨。此人,作如是等大妄语者,为求彼前人,向自己礼拜忏悔,贪其供养。
未得谓得 = 指未得圣法而谓已得,由此而起慢心,为一种增上慢之心。其同类用语尚有未见谓见、未知谓知、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经论中常以此类用语形容尚未完成修行境地,却生起自大自是的傲慢心之修行人。
地前 = 指菩萨修行过程中‘十地’以前之阶位;即初地(十地中之第一地)以前之行位。所谓十地,指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最终十位;此十位能生成佛智并住持不动,荷负且化益一切众生,恰如大地能生成、住持并荷负万物。
忏(chàn) = 忏悔,自陈懊悔[confess;repent]。
拜忏/礼忏 = 礼拜与忏悔之略称。即礼拜诸佛、菩萨,忏悔所造诸恶业。大抵藉由礼佛、诵读经文,以为忏悔之意。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 这是永断善根的人,如人将刀,砍断多罗木一样,永不会再活,所以佛记这种人,永绝善根,不会再生正知正见,长沉沦于三恶道的苦海之中,纵得禅定智慧,不过更助长魔业,不可能成就真正的三昧。
= 瑛解:是一颠迦,亦云一阐提,此翻断善根人。善根既断,是为消灭成佛之种。南印度建那补罗国之北,有贝多罗树木,三十余里,树叶长广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其树以刀断,则不复活。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正知正见,沉沦三途苦海,纵有禅智,咸资魔业,不成真三昧。
= “无复知见,沉三苦海”:“无复”有正“知见”,唯有邪知邪见,“沉”沦“三”途“苦海”。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殒(yǔn) = 死亡[die;perish]。(通“陨”。坠落[fall
from the sky or outer space]。)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 我灭度以后,法弱魔强,邪说纷生,为了摧邪显真,虽差遣许多大菩萨、大阿罗汉,运用各种身份形态,生于各种世界,往来六道之中,救度轮回中的众生。
= 瑛解:佛灭度后,魔强法弱,故敕菩萨、罗汉,应身生彼,挽末法而扶正教,摧邪宗而救众生也。作种种形,随类现化。
= 成观义贯:以“应”化“身”而“生”于“彼末法之中”,以护正法、摧邪宗,现“作种种”身“形”,而“度”化“诸”受“轮转”之有情,令出生死。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 Nira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
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 或为清净的比丘,或是白衣居士,或作国王、大臣、高官、贤达,或为童男童女,甚至妓女寡妇,
奸偷屠夫, 贩夫走卒,先于他们同事,得到他们的欢心,以为臭味相投,然后相机赞扬佛乘教法,使他们转迷为悟,弃邪皈真,由是身心入于正定。
= 瑛解:或作不定辞,以妙观察智,观机现形,沙门至童女等,如三十二应说。菩萨涉俗利生,四摄法中之同事摄也。若与其同事,意在得其欢心,以便与其称赞最上一佛乘,能令众生,返迷归悟,离苦得乐,转彼邪心,令得正定,故曰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寡(guǎ) = 少;缺少[few]。(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widowed;sole;spouseless]/古代王侯的谦称[I]。)
屠(tú) = 宰杀牲畜[slaughter]。(大屠杀,残杀[massacre]/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butcher]/古地名[Tu town]。)
佛乘 = Buddha-yana,又作菩萨乘、大乘、如来乘。此系相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指菩萨乘;盖菩萨乃居于‘真实成佛’之出发点以求佛道,故称为佛乘。/华严、法华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教法,称为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而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称一乘。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
“泄佛密因,轻言末学。
= 但是这些大菩萨、大阿罗汉,始终不会自向人说:我是真正的菩萨,我是真的阿罗汉。而将佛的密旨因由,随便泄露,轻浮地告诉末世的初发心学人。
= 瑛解:究竟不肯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漏佛旨,秘密之因。轻言末学者:轻易泄言,于晚学之人也。
= 成观义贯:“密因”,密付之因。此谓,泄漏了佛密付于他之因,将佛的密嘱,轻易地告知末学之人。
泄(xiè) = 泄水。在江西。(假借为“歇”。发泄;发散[divulge;give away;let out]/排出[discharge;release;drain] /泄漏;泄露[leak]。)
密因 = 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称密,密即因。
轻言(qīng yán) = 说话草率不谨慎。
末学(mò xué) = 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后学。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 惟当临命终时,尚有未了因缘,暗有遗嘱的例外。那里有大肆宣扬,自己是证什么果的人,以惑乱众生,分明是欺世盗名的大妄语,终必沉沦,难脱生死。
= 瑛解:阴有遗付者:暗中有遗言付嘱也。住则不泄,泄则不住。云何是斥责辞,是人指爱见魔人,以如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之魔说,惑乱后世末学众生,成大妄语。
阴(yīn) = 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
遗付(yí fù) = 留传。/遗嘱。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 你以后教后世初发心人,欲修三摩地,除断淫、杀、盗三心外,还须断除大妄语,这是如来和过去诸佛第四种决定性的清净明确教诲。
= 瑛解:佛敕菩萨、罗汉,现身如是;汝教后世初心之人,欲修三摩地者,先虽能断淫、杀、盗三,后复要断除如是诸大妄语;是则名为,今昔如来,第四决定断妄语戒,清净修学之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 阿难!若不能断大妄语,欲修三摩地,就如有人刻干粪,作旃檀香木的形状,欲求它散发香气一样,根本没有这个道理。
= 瑛解:又呼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喻如刻人之干粪,而为旃檀之形<像也>,因果不类。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 成观义贯:譬“如”雕“刻人粪”成“为栴檀”之“形”像,而“欲”于此粪像中“求”得旃檀之“香气,无有是处”。
粪(fèn) = 扫除[clean
up]。(屎,粪便[excrement;dung;droppings]/施肥[apply
manure]。)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 我常教比丘说,正直的心,就是道场,于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尚且要直心直行,不能虚假的装模作样,怎么能够妄自尊大,说自己已得大小乘果位及上人的大法?
= 瑛解:所以我教比丘,不断妄语,不成菩提;但依正直之心,即成道之场。于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乃至语默,云为一切行中,尚要正直,无得虚假,云何妄自称尊,谓得大小诸乘,及上人之法耶?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虚假 = ‘真实’之对称。一般常将虚假不实、虚假谄伪连用。内怀虚假邪念,外现贤善精进之相,称为行为虚假行,或虚假杂毒善。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
|
行
|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
住
|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
坐
|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
卧
|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 譬如穷苦人,妄自称王称帝,徒招灭门诛族之祸;何况法王自尊,怎可妄自窃称?以不是真常的因地心,而求真常的菩提佛果,自难免迂回曲折,致求进反退,求升反坠,如人以口,欲自咬肚脐,终不能及,既作大妄语,已断菩提种性,尚希望谁能有所成就呢?
= 瑛解:穷人,以喻三摩未成,性德未显。帝王者,一国之主,妄号之,自取赤族之诛,灭门之祸也。况复二句,乃以轻况重之意,言三乘贤圣,尚不可窃,况佛为出世法王,如何妄窃?以大妄语为因故不真,则果地之事,难免迂回屈曲,求进反退,求升反坠,而求佛果菩提,自不能成。如噬脐人:噬以口咬也。脐即肚脐,谓口脐相远,终不能及,以是自作妄语,销灭佛种,更欲望谁而成就耶?
= “况复法王如何妄窃”:连世间的帝王之号都不能随便说,更何况十法界的法王之圣号,怎能窃取、僭越呢?莫说法王或帝王,即使连世间的学位,如博士、硕士、学士等,若非真有其学历,怎可妄言自己是博士等呢?世间学问上的学位都不能妄自称谓,更何况出世间的圣贤修证之位,如何容许妄自窃取以诳人?
=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于“因地”修行时即“不真”实,其“果”地即“招纡曲”之结局。
= “如噬脐人,欲谁成就”:“如”欲“噬”已“脐”之“人”,终不可及,行大妄语者“欲谁”能“成就”圆通?
帝(dì) = 花蒂。(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the supreme Being]/君主,皇帝[monarch;emperor]。)
诛(zhū) = 声讨、谴责[reproach]。(杀戮。夺去生命[kill]/治罪,惩罚[punish]。)
法王 = Dham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窃(qiè) = 偷[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因地 =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招(zhāo) = 打手势叫人来[beckon]。(招致;招惹[provoke]。)
迂(yū) = 曲折,绕远[circuitous;winding;roundabout]。
噬(shì) = 咬[bite]。(吞[devour;swallow]。)
脐(qí) = 肚脐[umbilicus]。
噬脐(shì qí) = 用嘴咬自己的肚脐,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比喻后悔已迟。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 若是各比丘,心直如弓上的弦,自然一切行持,都会真实而没有虚假,这样才能直入三摩地,永远没有魔事魔行,我就印证这种人,真正成就菩萨无上觉道的因地心。
= 瑛解:若诸比丘,心如弓弦之直,无有谄曲之相。心是四威仪之主;心直,则四威仪中,一切行门,皆悉真实,永无虚假,则能直入三摩地中。永无魔事:魔行邪险,今心直行真,魔不得便;故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弦(xián) = 弓弦[bowstring]。(弦乐器[strings]。)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凡如我所说的,就是佛说,否则就是魔说。
= 瑛解:如我所说,断除淫、杀、盗之后,复更断除大妄语者,是则为正,即名佛说,急当从之。若不如此说,谓前三已断,大妄语无碍真修者,是即为邪,即波旬说,宜深绝之。此如来欲令阿难,将如来语传示末法,保护初心真修习者,令识天魔,不被所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