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下)


#H2说咒利益
= 咒之功德。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 阿难!这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精微奥妙的章句。
= 瑛解:佛顶光聚者:以咒原从佛顶光中,化佛说故。光而言聚者,谓焰网交罗,如大火聚。隐秘深密,谓咒中亦有伽陀颂也;精微奥妙。章谓大段,如分五会是也;细分曰句。
= 成观义贯:这是大佛顶咒的全名,简称为“楞严咒”。“佛顶光聚”,因为此咒是佛顶上光中化佛所说,故称佛顶光聚。又,密教“大佛顶法”中有八大佛顶,其中第一尊即“光聚佛顶”。“悉怛多”,白。“般怛啰”,伞盖。合称为白伞盖,或大白伞盖。如来藏本妙觉心,其相离垢,故曰“白”;其可用覆盖一切,故曰“伞盖”。
伽他/偈佗//伽陀 = Gatha,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 能生出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都是因有这心咒,以为密因,所以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 瑛解:十方一切诸佛,所以出现于世,示生成佛者何也?皆由十方如来因此咒心,以为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所以得成无上菩提。
=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咒心”,是指整个大咒,不是最后的小咒,以全咒显如来藏心,故称“咒心”。以此咒是如来藏之总持门,是故十方如来皆乘此咒心而成正觉。又,“咒心”更深一层之义为:摄持此咒之心;亦即心中一直摄持着、具备着此咒,这样的心,称为“此咒心”。
咒心 = 心,指精要。咒心,即谓诸咒中之精要。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 十方的如来,执持这秘密咒心,如金刚王宝剑,活杀自由,能降伏五阴诸魔,制服断见常见等外道。
= 瑛解:十方如来,将欲证真,多为魔外所扰,不能速成,遂执此秘密咒心,以为金刚王宝剑,降伏一切五阴诸魔,制伏断常诸见外道。
(jiàng) = 下也[lower]。与“陟”相对。(下落,落下。从高往低掉[falldropdescend]/xiáng = 降服,使驯服[yieldtame])
外教/外法/外学/外道 = Titthiya,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与儒家所谓‘异端’一语相当。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意为正说者、苦行者;对此而自称内道,称佛教经典为内典,称佛教以外之经典为外典。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之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二十外道,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其中亦包括小乘佛教,即:小乘外道论师、方论师、风论师(风仙论师)、韦陀论师、伊赊那论师、裸形外道论师、毗世师论师、苦行论师、女人眷属论师、行苦行论师、净眼论师、摩陀罗论师、尼犍子论师、僧佉论师、摩醯首罗论师、无因论师、时论师、服水论师、口力论师、本生安荼论师等。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 十方的如来,乘这咒心,坐宝莲华,应缘游历微尘数国土,随类现身,摄化众生。
= 瑛解:十方如来,既证真已,现卢舍那身遍游华藏世界,遂乘此秘密咒心,以此咒心,即是诸佛真法身,故坐宝莲华,遍游微尘国土,随类现身。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 十方的如来,怀着这一秘密咒心,能于微尘数国土,宣扬了生脱死的最上根本大法。
= 瑛解:十方如来,欲转法轮,必于无碍智中,含此秘密咒心,以此咒心,即是正法眼藏,以为德本,故能于微尘国土,以八音四辩,转无上根本大法轮。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 十方如来,因执持这一咒心,若自己已证果,能于十方世界,为众生摩顶授记,预言他们将于何时得成佛果。若自己未证佛果以前,也会亲蒙佛陀授记,预言何时必成佛道。
= 瑛解:十方如来,约由本垂迹,现应化身言之。持此秘密咒心,以此咒心,能为成佛之本,自成道后,能于十方,慈悲摄受,摩诸菩萨顶,授其当来成佛之记。设或自果未得圆成,亦能于彼十方,蒙佛亲授菩提之记。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冤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 十方如来,依仗这咒心的威神力用,如手持如意宝珠,无所不能,故能于十方世界,救济一切罪苦众生,如地狱、饿鬼、畜生,人道中的盲、聋、喑哑等类,以及冤家相聚的痛苦,六亲眷属生离死别的痛苦,所求不遂的痛苦,五阴炽盛死等苦,没有不能消除的。一切大小横祸,皆能同时解脱,其他如贼难、兵难、狱难、饥渴贫穷,一切天灾人祸,只要一心持这咒心,都可应念消散,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 瑛解:十方如来,依此秘密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仗神咒威力,得离苦难。贼难,有劫财夺命等事;兵难,有冲锋冒刃等事;王难,有委身致命等事;狱难,有枷锁禁系等事;风难,有凛寒飞沙等事;火难有焚烧炙热等事;水难,有冲陷漂沉等事;饥难,有绝粮枵腹等事;渴难,有喉干口燥等事;贫穷难,有困苦逼迫等事。如上诸难,应其所念,秘密咒心,而得销散也。
(yīn) = 小儿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缄默不语[keep silent]/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mute])
(yā) = 笑声[laugh](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mutedumb])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héng) = 门框下部的横木[middle rail](意外,突然[suddenunexpected]/祸害[mishap]/假借为“犷”。横暴;放纵[perverse and violent])
(jī) = 荒年,五谷无收[bad havest](吃不饱[hungryfamishingstarving])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九横 = 指九种因缘,令人命未尽不应死而死。/指九种横死。即:()得病无医。 ()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即耽荒乐而身不慎,为非人(鬼怪)乘隙夺其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 堕崖。()毒药咒咀,即中毒药或罹咒咀。()饥渴所困。
不应饭而饭
不当食而食。
不量饭
食不知节制,多食、过足。
不习饭
不知时、不知俗、食不习惯之饮食。
不出生
食未消化又食。
止熟
抑制大小便。
不持戒
犯重罪刑法。
近恶知识
结交恶人、恶友。
入里不时
不如法行。
可避不避
遇恶兽、狂犬、醉人、水火等,当避而不避。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 十方如来,随顺这秘密咒心的威力,能令饮食医药卧具等四事具足,并得他心通,故能于十方世界,奉事善知识,无论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可随意供养。在恒河沙数的如来会下,都会被尊为大法王子,继承法王的家业。
= 瑛解:十方如来,随此秘密咒心威力,能于十方世界,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各有应供之物,各令随心,故曰供养如意。恒沙如来,法会之中,助佛转轮,弘扬法化,推为大法王子,承绍法王家业。
如意 = 指称心如意。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授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 十方如来,持这秘密咒心,或施于物,或应于人,令人心悦诚服,能于十方世界,过去历劫中,凡是与这咒有亲因缘的,皆能摄受护念,他们纵然堕入小乘教中,获得这秘密神咒威力的加持,也能回小向大,听了这如来藏心的微妙大法,也不会惊疑不信而心怀恐怖。
= 瑛解:十方如来,与历劫亲缘,互相因依。自虽成佛,念彼散在十方,亦常行此秘密咒心。行即持也,摄授护念,纵使堕在小乘,亦乘咒力加被,成就大志,堪受大法,如闻说秘密如来藏心,不生惊疑与怖畏也。
= “摄受亲因”:“摄授”摄持及教授。“亲因”,即于大乘、一佛乘及密乘有最亲近的因缘,亦即大乘根机之人,佛即以此法门而摄持、教授之。
秘密藏 = 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 十方如来,因诵持这秘密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坐菩提树下,入大涅槃。
= 瑛解:十方如来,诵此秘密咒心,以为成佛之本,转烦恼而成智果,故曰成无上觉。坐菩提树,一期弘化,转生死而成断果,故曰入大涅槃。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菩提树 = Bodhi-rukkha,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毕钵罗树因而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门、头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 十方如来,传这秘密咒心,为了化缘既毕,将要归真,于灭度时,最后付嘱佛法继承上事,俾使正法能永远住世,令戒律严净,身心皎洁。
= 瑛解:十方如来,传此秘密咒心,化缘既毕,将欲归真,于灭度时,最后遗言,付嘱佛法,绍继之事,令得究竟住持。至于护戒一事,佛虽临涅槃,犹复叮咛告诫,以戒为师,故曰严净戒律,悉得清净。严以治身,净以治心,身心皎洁,有若冰霜,如是能正法长存,毗尼久住也。
(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法要/佛事/法事 = 宣扬佛法或指修行之意。或亦称诵经、讲经、斋会等法会为法事。
住持职/住职/住持 = 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 若要我广说这佛顶光聚般怛啰咒的功能德用,就是从早到晚,语语相续,不断的说,字字句句,皆不重复,这样说到恒河沙劫,也说不完的。
= 瑛解: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者,此略牒全名。虽从清旦,以至薄暮,音声相联,炽然说,无间歇,于其中间,字句亦不重叠。如是纵经恒河沙劫,极显其字句之广,说日之长,终不能演说得尽,此咒之功用也。
=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说”,是称说、解说;这是指佛解说此咒之密义及称述其功用、威力。
(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lián) = 连结[joinlink]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 这咒不只是名如来藏心,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大佛顶,最尊最胜,最高无上,欲成佛果,欲利众生,不可不恭敬奉持。
= 瑛解:不唯此咒,但名如来藏心,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 成观义贯:“如来顶”,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最高、最尊者。此咒既然也称作“如来顶咒”,可见它号为“一切咒王”,其来有自。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 你们尚在三果以前的修学地位,还没有超出分段生死的拘缚,也就是没有完全脱离轮回。现在欲发至诚心,求证阿罗汉圣果,若不奉持这大佛顶神咒,自坐修道的坛场,希望获得清净,修成正定,那是不可能的,一定招致魔外的扰乱,甚至发疯发狂,多见各种恐怖或媚人的境界,以至丧失心神,终会沦落为魔外的眷属。
= 瑛解:三果以前,皆名有学。以未能尽分段生死,所以犹属轮回。若发至诚心,至极诚恳,取阿罗汉者,设若不持此佛顶神咒,而坐修道之场,欲令身心清净,远离诸魔事业者,断然无有此理也。
学人/有学 = Sekh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 阿难!若是各个世界,每个国家所有的人民,如果能依他们自己国土所出产的桦树皮, 贝多罗树叶,素净的纸,白色的毯等等,一切可用以书写的物品,将这大佛顶神咒,恭敬的书写,装于香袋里,随身佩戴,这人若是心智懵懂,没有记忆的能力,也不能读诵,只要将这神咒,佩戴身上,或悬挂宅中,由于神咒威灵加被,这人终其一生,一切毒物,不能加害。
= 瑛解:阿难!若诸世界,随所有国土,所有众生,随属何国,所生桦皮:桦树皮,治令薄软,可以作书。贝叶,贝多罗树叶,广长可书;纸素,纸之素者,如此方抹竹为浆,而制成之;白毯,白毯华所织成,可作书写之用。即用上桦皮等,书写此咒,贮于香囊,以便带持。是人心中昏昧,秉性暗钝,无闻持力,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粉壁俱可。身带宅书之人。从生至死。一切诸毒,当分内外,内则贪、嗔、痴,称为三毒,由持咒治习,渐以熏化;外则蚖、蛇、蝮、蝎,所有毒类,由神咒威灵,悉以远遁,故所不能害。
(huà) = 桦木。树皮容易剥离,木材致密,可制器具[birch]
贝多/贝叶/贝多罗叶 = Patta之音译。乃供书写资料、经文之树叶。纸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以此作为纸类之代用品。现今南传佛教地区亦有用贝多罗写书者。
(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náng) = 口袋[bagpocket]
香囊(xiāng náng) = 装香料的小布口袋。用带子系在身上,作为装饰品,或悬挂屋内除臭[perfume <spice> bag]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 阿难!这大佛顶神咒,不但有护生助道的功能,也有保护世间众生,使得安宁无畏,及成就出世智慧的德用,现在再为你们详加说明。
= 瑛解:阿难!我前说此咒,为诸佛要用,今则为汝更说此咒,为众生利赖。一、救拔护念,世间众生,于一切怖畏之中,能诵此咒,令魔鬼不扰,得大无畏。二、或遇有志修学圆通定慧者,令烦恼不侵,断惑修证,成就出世间智。

三智 = 指楞伽经卷三所说之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世俗智/世间智/世智
Laukika-na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
出世间智
Lokuttara-nana,即声闻、缘觉之智。声闻、缘觉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然犹堕自共之相,以为有生死可厌,有涅槃可求。
出世间上上智
Lokottaratama-nana,即诸佛菩萨之智。诸佛菩萨观一切法寂静,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 将来我灭度以后,末世众生,若有能自己持诵,或教他人持诵,当知这持诵神咒的人,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各种大小毒物,不能够伤害。
= 瑛解:若我灭后,末法之世,魔强法弱,众生修行,未免多障,欲免自障,诵此秘密神咒;欲免他障,教他诵此秘密神咒。当知如是持诵众生,自行化他,均得其益。仗此咒力,自然不致烧溺。大毒如瘟疫流行,小毒如蛇蚖等触。如此诸毒,皆以神咒之力能回,故曰所不能害。
(nì) = 没入水中[drown](沉湎,无节制[indulgegive over to]/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如是乃至天龙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 以至龙天鬼神,精魅魔怪,一切邪咒,皆不能著。就是有强欲加害的,然因这人以持咒而成三昧,心得正受,也不能伤害。一切咒诅, 厌蛊毒药, 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若入这人的口,反会化成甘露上味。
= 瑛解:如是乃至下,恶咒不著。天龙举八部之二。无福德曰鬼,有福德曰神,得天之灵曰精,得地之灵曰祇,专于障道曰魔,一于惑人曰魅;此等皆能用咒以害人,故云恶咒。如遇秘密神咒,则如以尘扬于顺风,皆不能著。心得正受者:持咒持成三昧也。持至能所双亡,不受诸受,名得正受。厌蛊毒药,皆能毒害于人,加以咒诅之力,则百发百中矣!此以邪受不能动,恶咒不能著,即究竟坚固之三昧也。草木虫扎,举此四类,余以万物毒气该之。甘露为不死之神药,饮之者,得益良多。
= “鬼神”:鬼神同道(同在一道,实皆属鬼道),有福德的叫“神”,福德少的叫“鬼”。
= “魔魅”:专门爱障人修道的叫“魔”;专爱迷惑人的叫“魅”。
鬼神 = 具有恐怖威力,能够变化自在之怪物。分为善恶二种,若守护世间,或护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尽为善鬼神;若罗刹等为恶鬼神。至于夜叉则通属善恶两方。然佛教一般所谓之鬼神,通常系指干达婆、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六部鬼神。
(qí) = 地神[the god of the earth](zhǐ = 正、恰、只。)
(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zǔ) = 诅咒[cursedamnwish sb. evil]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gǔ) =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parasite](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cultured insect])
甘露 = Amata,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 不但不会以恶心相加,凡一切凶神恶煞,及碜毒的人,一遇这诵咒者,恶念自然不生。又不但不会起恶念,反而会转祸为福,自频那夜迦各恶鬼王以至其眷属,都会因听他诵咒而获利益,感谢他的深恩大德,常加保护。
= 瑛解:一切灾变恶星,并诸恶鬼恶神,碜心毒人,包藏祸心,常以暗箭伤人之辈,莫不睹德容而意销,被慈风而心化,不但不能起恶,而且转暴为良也。素蒙佛化领佛深恩,为报佛恩,故于是咒,常加守护,为护咒故,并护持咒之人也。
(chěn) = 食物里夹着沙子的[mixed up with sand](丑,难看[ugly])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
= 阿难!你当知道,这佛顶神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数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金刚眷属,昼夜随侍。
= 瑛解:是佛顶神咒:那由他,此云万亿,俱胝,此云百亿。言菩萨之数,百亿不足以尽之,复以恒河沙计之;恒河沙百亿不足以尽之,复以万亿计之。万亿恒河沙百亿,不足以尽之,复以八万四千计之;极言数目有如许之多。现威勇之形,具降魔之力,故名金刚。蕴秘密之德,摄金刚之众,故称藏王。种族者:谓此唯一类相聚,故曰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听其驱策,如火头金刚,青面金刚等。此诸圣众,为护持咒故,并护卫持咒之人,昼夜恭随侍卫,如慈母之护婴儿,时刻不离也。
八万/八万四千 = 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俱胝 = Koti,意译为亿。乃印度数量之名。历代所译之殊异。
一百八臂金刚藏王/金刚藏/金刚藏王菩萨 = Vajrasattva,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中最右端之菩萨。
(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
= 若有众生,虽未得三摩地,但能以散乱心,口诵心维,这些金刚藏王菩萨,也会常随保护,何况是决定发菩提心而又持咒的人。这些金刚藏王菩萨,必以精心暗催行人,启发他的神识。
= 瑛解:设若有众生,于散心乱心之时,非有正定,常住三摩地,但能散心思忆神咒,乱心口持神咒。虽非定心忆持,而金刚王亦常随从于彼,为报佛恩,格外施护也。何况此等决定发菩提心者,是回小向大,修习耳根圆通,志在无上菩提也。此诸金刚菩萨藏王,执金刚杵,持秘密藏,或称金刚菩萨,或称菩萨藏王,或称金刚藏王菩萨,或称金刚菩萨藏王,或称金刚王,或称金刚藏,随称皆可。以此菩萨,既得如来藏心,去惑纯精,而与行人,现具藏心,本来无二。圣凡虽异,心精通吻,故能以同体心精。阴者冥也,速者疾也,冥冥之中,如两镜相对,以心印心,速疾启发彼持者之神识,应时得大开悟也。
散动/心乱/散乱 = Visahata,心所之名。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神识 = 犹言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称神识。神识界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而体现色。
“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 使这人应时心开,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数劫以来的一切,完全明了,没有任何疑惑。
= 瑛解:是人,即指精心阴速之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前事。一切妙理,周遍了知,得无疑惑,似涉三明。
= 成观义贯:“应时心能记忆”先前“八万四千恒河沙劫”之事,且于一切妙理皆“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疑惑 = Vicikicch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 从初发菩提心的第一劫起,以至最后受身,因圆果满,降生成佛的时候止,在这漫长的修行过程中,生生世世,永远不会出生于药叉罗刹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以及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等各种恶劣之处。
= 瑛解:从初发心持咒时起,乃至超略中间,直至最后身。生生谓舍生趣生;不生下之诸趣,因得通明,有助道故。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上诸处,各有自苦,遮障圣道,故曰恶处。然既生生不生,则圣道可修,宜乎因圆果满,而至最后身矣!
=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从”初发心持咒起的“第一劫,乃至”直到最“后身”。
= “迦吒富单那”:奇臭恶鬼,主高热病。
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最后身 = Antima-deha,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 有善男子,于这佛顶咒心,不论是诵、是读、是书写、或佩戴、或珍藏,这样恭敬供养,这善男子,决定劫劫不会出生在贫穷下贱的家庭;因为这咒心是极尊贵的大法,生必尊荣富贵的氏族。
= 瑛解:是善男子:指决定发菩提心人。不唯不生杂趣,即于人中,不可乐处,亦复不生。若果将此神咒:对本曰读;背本曰诵;敬写为书;便书为写;身佩名带;器贮名藏。诸色供养:如香、花、灯、涂、果之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贫贱皆妨道业,为不可乐处。
诸色 = 于禅林,指各种各类之事物。
(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 这些持咒的众生,纵然自身不作福业,而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皆会回向这些人。
= 瑛解:若果欲生佛界者,定必多修福德因缘方可。今此人自身不作福业,但能持咒,而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者,咒力使然也。
福业 = Punna-kam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 所以能于恒河沙数,不可说劫中,常与诸佛同生一处,凡是佛的功德,一一有分,行人的所修,就是诸佛的所证,佛与行人,打成一片,如恶叉果聚,生则同生,永不分离。
= 瑛解:且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与佛同生一处,所谓常在佛前是也。既常在佛前,必常随佛学,了知诸佛为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恶叉聚之果,三果一蒂,不相舍离,同处熏炼修习,永无分别离散矣!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恶叉聚 = 恶叉,梵语Aksa/rudraksa,意译为綖贯珠、金刚子。树名,亦为果实名。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此外,经论中多引之譬喻多数或众多之意。
熏修/薰修 = 薰谓薰染,修谓修行。以德修身,如以香薰衣,故称为薰修。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其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 所以能使破戒的人,再得戒根清净,没有得戒的,使他得戒,懈怠的使他精进,没有智慧的,使得智慧,身心不清净的,使他速得清净。若因宿业的障碍,欲持斋戒而不能的,但能一心持咒,即可自成斋戒。
= 瑛解:设或此人,纵有宿愆,不能持斋与持戒者,但能持此咒,日久月深,消除业障,自然成就,能令斋戒圆成。如破戒之人,能令戒根清净等,总指未持咒前,有种种诸事,自持咒之后,仗神咒功勋,自能成就。
= “戒根”:为戒体之根本。
犯戒/破戒 = Silabheda,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
(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斋戒 =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 阿难!这些持咒的善男子,若在没有持咒以前,曾犯禁戒,发心持咒以后,以前的破戒罪,不论轻重,都会应时销灭。
= 瑛解: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自应严持禁戒,以佛有明诲,故设有犯一切禁戒,于未受持此咒时,乃属往愆。今既持咒自新,誓不更犯,则从前所有众破戒罪,无问所犯轻重,一时消灭。
= “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未受”,是指未受持此咒。
“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 纵然曾经饮酒食肉,以及吃了五辛等种种不清净的食物,诸佛和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也会以既往不咎而宽恕。
= 瑛解:纵使往日,曾经饮酒,酒虽非荤物,而无性命,然酒为起罪因缘,故宜禁戒。食啖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此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以至种种荤腥,不净之物。今既持咒之后,则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以既往不咎也。
(jīng) = 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principle]/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经过,经历[go through]/通“径”。小路,途径[footpathroad]/正常;经常[normalregularordinary])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xīn) = 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大罪[crime](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pungent vegetable]/辣味[hot <in tasteflavoretc.>pungent]/劳苦;艰苦[hardlaborioustoilhardworkarduous])
天仙 = Devarsi,泛指天人与神仙。

五荤/五辛 = Parivyaya,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
Lasuna,大蒜、蒜头、葫菱、家蒜。
Latarka,慈葱、胡葱、春葱。
路荞
Palandu,荞菜、小根菜、小蒜、野韭、宅蒜、菜芝、山择蒜、薤白头、薤子、野蒜、介白、小独蒜。
革葱
Grnjana,茖葱、山葱、革山葱、薤。
兴渠
Hingu,阿魏、胡荽。

“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 设若穿着不净的破旧衣服,行止皆同清净,不失持咒利益。即使不依教法建坛,不入楞严道场,也不依教行功办道,但能诵持这佛顶神咒,也与入坛行功办道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 瑛解:设著不净者,则不局于净衣;又云破弊者,则不局于新衣;又云凡一行动者,则不局于六时行道也;凡一住此者,则不局于三七不寐也。悉同清净。此人既乏资财,纵不作坛,又不能入楞严道场,亦不能随众行道,所有功德,等无有异。
(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觉得奇怪;诧异[be surprisedbe astonished]/不同[different])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 若曾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大罪,应堕无间地狱,以及有比丘犯杀、盗、淫、妄四根本大戒,比丘尼犯四根本大戒,又犯触<和有染污心的男人,以身相接触>,八<和有染污心的男人拉手扯衣,共语同行,暗室共坐,相倚相期>,覆<掩饰他的重罪>,随<随大众共衣食>等罪业,虽然极重,不通忏悔,但能诵持这神咒,对这些重大的罪业,就像狂风吹聚沙,都会消灭无余,丝毫不留。
= 瑛解:设若未诵咒前,造此五逆,当堕五无间地狱,故云无间重罪。及诸比丘四弃。比丘尼八弃者,前四根本戒,与比丘同,再加触、八、覆、随。如是等罪,皆极重而不可忏者。若是知惭悔过,诵咒求忏,仗咒力故,应念消灭。如是重业,犹如沙聚,言沙已成聚,非猛风不能吹散。而密咒具不测之威神,故如猛风,一吹便散,悉皆消灭,更无毫发之少留也。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四重八重 =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
四弃 =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Cattaro-parajika dhamma)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
尼八弃戒/八弃戒/八弃 =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
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大淫戒
A-brahma-carya,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四弃/四波罗夷
八弃/八波罗夷
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大盗戒
Adinnadana,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
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大杀戒
Vadha/badha,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大妄语戒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摩触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

八事成重戒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握手、捉衣、进入屏处、相并而立、共语、同行、身相倚、共相约期等,合为八事。

覆比丘尼重罪戒
知悉某比丘尼违犯波罗夷而不自行发露其罪,不告知其他比丘尼,对大众亦不揭发表白之。

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
比丘尼随顺曾犯重罪之比丘,受其他比丘尼三次谏止而不舍己过。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消雪。
= 阿难!如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以来,所有轻重罪障,自前世带来,而没有及时忏悔的,必为真正修行的障碍;若能发至诚心,恭敬读诵这佛顶神咒,或恭敬书写,随身佩戴奉持,或供奉于自住的庄园馆宅中,这些多劫以来,积聚的宿业,就如雪遇汤,应时溶化。
= 瑛解:阿难!若有众生,从于无量无数劫来。罪之所以称障者,有碍正修故。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既未及忏悔,必障正修,欲修三摩,须假咒力。读诵者,起坐不忘;书写者,触目惊心。庄宅,常时安住处也;园馆,暂时游憩处也。如是无量无数劫来,所有积聚罪业,仗神咒之功力,速能除灭,犹如沸汤销雪相似。
罪障 = 罪恶障碍圣道,为得善果之障,故称罪障。
(chàn) = 忏悔,自陈懊悔[confessrepent]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Kh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村庄,也指建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别墅[hamletvillage])
(yuán) = 形符为“囗”,表示范围。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garden]
(guǎn) = 高级客舍,宾馆[accommodation for guests](房舍华丽的。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house])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 不久之后,皆会证得无生法忍。
= 瑛解:宿障既销,三摩得成,故云不久得忍。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 复次阿难!若是有女人,久婚不孕,没有生男育女,如欲求孕,只要以至诚心,忆念这佛顶神咒,或书写以随身佩戴,便能生育具有福德智慧的男女。
= 瑛解:因不谙佛法,但求世间福乐。设若有女人,未曾生男育女,欲求孕者,孕即怀胎。若能以至诚心,忆念斯咒。忆,则常时记忆;念,则常时持念;自应所求皆遂。设或秉性稍钝,不能忆念,祗能身上带持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亦得同样功效。
(yùn) = 外象妇女大腹之形,内象腹中怀子之形。怀胎[be pregnant]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
= 求长寿的,便能如愿获得长寿。欲求福德果报,速得圆满的,便能速得圆满成就。若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皆可如愿。
= 瑛解:能持诵神咒者,即得长命。果报有福利修行。如谓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形色端正,筋力强壮。亦复如是者:指同上果报,速得圆满也。
= “身命色力”:“身”,指身体健康。“命”指寿命长。“色”,指形貌端正。“力”,指筋骨有力。
报果/业果/业报/异熟/应报/报应/果报 = Vipaka,世人今日所受之境,乃过去世所作业因的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
“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 命终的时候,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往生十方任何国土,绝对不会生到下贱的处所,或边疆蛮荒之地,何况生于异类!
= 瑛解:命终者,前阴已坏,后阴未成也。随愿往生十方诸佛净土,以持咒功力,得满所愿。决定不生边地下贱,边地下贱,尚且不生,何况地狱饿鬼等,杂形异报耶?
往生 = 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
边地 =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
= 阿难!若是各国州县或村落,凡遭遇饥荒瘟疫或刀兵贼乱,以及一切困厄危难的地方。
= 瑛解:若诸一国领土之内,州县者国土之分治;聚落者,人烟聚集之村落,此又为州县所辖也。饥荒者:即五谷草菜不生,为饥馑难;疫疠者:疠乃四时不正之气,人得之而成疾疫,为疫疠难;刀兵者:边疆不靖;贼难者:家国不宁;斗诤者:群小为乱,皆刀兵难也。兼余一切厄难之地者:如久雨为患,旱魃成灾,蝗虫肆虐,风雹时至,凡有损于众生者皆是。
(zhōu) = 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水中的陆地[islet]
(xiàn) = 悬挂[hang](县假借为“寰”,为州县的县[county])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yì) = 瘟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epidemic disease]
(lì) = 恶疮;麻风[leprosy](疫病[pestilence])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通“争”。争夺[contendviestrive])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 只要书写这佛顶神咒,悬挂于城门上,或悬于可供养的清净佛寺,或悬于幢幡之上,教令这国家或城邑村落中,所有众生,奉迎供养,恭敬礼拜,使全国人民,各皆身佩,或各安奉于自住舍宅堂上,一切灾害危难,自然都会消失,转祸患而成祥和。
= 瑛解:安城四门:众人往来,必经之处。并诸支提:此云可供养处,即清净佛刹之都称。或脱阇上,脱阇此云幢,如尊胜幢,陀罗尼幢之类。皆同一心,至诚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上,佩带此咒,或各各安供于而居宅地;一切灾害危厄之事,悉皆销灭,自可化暴戾为祥和也。
= “脱阇”:幢,宝幢,为有摧破之义。幢为圆筒状;幡为平面形。
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支提 = Cetiya,泛指广大礼拜之对象,一切塔(stupathupa)、圣树、圣处、圣物等皆是支提。狭义则指特定建造纪念之物,即亦可得所谓的支提堂。于佛教内与佛陀及圣者相结合,一切相关之物皆可作为支提Cetiya来供奉、纪念,如舍利塔。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 阿难!在在处处,无论何国的众生,只要皆能奉持这佛顶神咒,龙天都会欢喜,必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万民安乐。
= 瑛解:随在随处,国土所有众生,皆宜有咒,随有此咒之地方,能信受奉持,方感天龙欢喜,则风雨顺时。由是则五谷收成,必丰盛而殷实也。今云兆庶者,即指民众之多,非局定数也。安乐者,谓各安居乐业也。
= “兆庶”:兆民、万民。“庶”,民;百姓。“兆”为亿亿。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众,多[abundant])
(zhào) = 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a sign <in fortune telling>](征兆,预兆[omen]/人民;百姓[common people]/预示;显现[foretellportend]/数词。一百万;极言众多[million])
(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 并且能镇压一切恶星,随方作怪;使灾障不起,人没有横死夭亡;杻械枷锁,不能加于人身;昼夜安睡,心清神定,必无恶梦。
= 瑛解:镇者压也,以此神咒,亦复能镇压一切恶星。星各有方,故曰随方。变怪者,反常曰变,异余曰怪。灾不起,则各尽天年,故曰人无横夭;障不起,则相安无事,故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为觉时,夜为卧时,安眠者,无有梦想也,谓灾障既无,自然卧安觉安,梦想亦安矣!
(zhèn) = 对物体施加压力[press downweigh down](镇服[put down]/镇守,驻守[garrisonguard])
(yāo) = 屈,摧折[break](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die young])
(chǒu) =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ancient instrumentsof torture]
(xiè) = 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fettersshacklesetc.](器械,用具[applianceinstrumenttool])
(jiā) = 刑具名。旧时一种方形木质项圈,在东方国家使用,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cangue]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 阿难!这个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种执行灾变的恶星,由二十八大恶星所统率,以八大恶星分为其主,随众生的业惑,幻作各种形状,出现世间,能使众生,遭受各种灾害怪异。
= 瑛解:灾变恶星者,恶不自恶,因灾而变,故云灾变恶星。复有八大恶星。长水谓:金、木、水、火、土、罗侯、计都、彗,有谓五星与罗、计、孛也。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一切众生种种患变灾异,非常不测之事。
索诃/娑婆 = Saha,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Saha-lokadhatu),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 但是有这佛顶神咒所在的地方,都能逢凶化吉,一切灾害怪异,都会消灭。若以十二由旬,成为结界的地区,这结界地区,一切横祸灾害,永不能进入界内,自得百灵守护。
= 瑛解:有此秘咒之地,则能反凶为吉,所有灾象,悉皆消灭。祥者,吉凶之先兆也;灾祥当是凶兆,不取吉祥之义。
= “有此咒地”:“有此”神“咒”所在之“地”。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xiáng) = 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omen](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 所以如来,特别宣说这佛顶神咒,以便保护后世一切初学的修行人,使能顺利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稳。
= 瑛解:由是之故,如来宣示此咒,留于未来之世,保护初心修学。而不言现在者,以现在佛世,魔不得便,故而不言。入三摩地者:以从耳根圆通,入正定者。身心泰然;内外身心,解脱自在,得大安隐也。
(tài) = 安定平和[peaceful](大之极,极大[maximalgreat]/[extreme])
(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怜悯[pity to])
“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 不会再有一切魔鬼神怪,以及无始以来冤枉宿殃,旧业陈债,来扰乱他的身心安宁,使不能获得正定。
= 瑛解:及无始劫而来,冤对横祸之宿殃,陈旧未了之业债,来相恼害身心,令三摩不成也。
冤横(yuān héng) = 蒙冤遭受横祸。
(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宿殃(sù yāng) = 前世注定的灾殃。
(chén) = 古国名[Chen state](陈旧[antiquatedoutmoded]/述说[explainstate]/陈设,陈列[put in orderdisplay])
(nǎo) = 恼恨;生气;发怒[hateresentirk](懊恼;烦闷[angerannoyworry]/打扰[disturb])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 你和会中一切学人,以及将来一切修行的人,若依我所说的坛场规则,如法持戒,不犯以下四种过失:一、坛不差,二、戒不缺,三、师不秽,四、奉持神咒,不生疑悔。
= 瑛解:依我坛场,所定仪轨,如法持戒,皎如冰霜。不犯四过,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犯一则难现生取证,惟种远因而已。
= “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于“所受戒”之“主”法三师,得“逢清净僧”。
(féng) = 遭逢,遇见[meetcome upon]
如法 = 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疑悔 = 疑念与后悔。
“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 这人当生必证道果,如果这善男子,就父母所生这一身,不能明心见性,获证圆通, 十方诸佛就是妄语以欺诳众生。
= 瑛解:是善男子,不犯四过,于此父母,现前所生五蕴之身,不待后身,若不能得心地,明了藏心,以获圆通者,则十方如来,所说之法,便为妄语。
= “不得心通”:若“不得心”地圆“通”。

#G3会众愿护
#H1外众护持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 佛说完这段开示以后,当时在会中的无量百千护法金刚,同时于佛前,合掌顶礼,向佛保证说:如佛所说,我们当诚心诚意,保护这样修菩萨道的众生。
= 瑛解:金刚者:即手执金刚杵,乃力士众也。无量百千,极言其多也。如佛所说神咒,有如是利益;我当至诚,保佑护持,如是修菩提者:谓修耳根圆通,乃得菩提之正定,由护咒所以护人,亦藏王眷属之类,非是后文之菩萨也。
执金刚神/金刚手/密迹金刚/大力金刚神/金刚力鬼神/金刚力士 = Vajrapanibalin,手执金刚杵的力士,为天界的守卫,是佛的侍从。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 当时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的四大天王,也于佛前同时顶礼,向佛陀说:果有这样修学的善人,我们当然尽心尽力,至诚保护,使他能够即生取证。
= 瑛解:梵释二天统尊,四天王为帝释外臣,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果有也。如是持咒修学耳根圆通者,即为纯善之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持卫护,令其一生之中,凡有所作,悉皆如愿也。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 另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荼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以及各鬼帅等,也于佛前,合掌顶礼,向佛誓言:我等也誓愿护持这样的修行人,使他上求佛道的心,速得圆满成就。
= 瑛解:此曰大将、曰王,皆统尊之义。亦于佛前顶礼,而发誓愿,护持是诵咒修习之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者:上求佛道之心,速得圆满成就也。
= “诸大鬼王及诸鬼帅”:“帅”为在“王”之下。
= “护持是人”:“是人”指持咒修行之人。
(shuài) = 佩巾[shawl](军队中的主将、统帅[commander-in-chief])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 还有无量日月天子,雨师、云师、雷师、电伯等,以及值年巡官,诸星眷属,也同时向佛顶礼,恭敬表示说:我们也会保护这样的修行人,使他安立道场,无所畏怖,以便克期取证。
= 瑛解:日月为世界照临之主,一四天下,一对日月,故云无量。风、雨、云、雷而称师者,电称伯者:长也,即统尊之号。年岁巡官者:即司年值岁,监察人间所有善恶之巡官,如十二宫神之类。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见贤思齐,亦愿保护是修行耳根圆通之人。安立楞严道场,令其克期取证,心安如海,得无所畏也。
= “风师”:“师”者,长也,有时亦作风伯,即风神中之长者。
= “年岁巡官”:值司年岁,巡视人间善恶天官。
(bó) = 排行第一的,老大[eldest of brothers](伯父。父亲的哥哥[fathers elder brother]/对年龄较长的男子的尊称[uncle])
(xún) = 到各地视察;巡行[patrolmake an inspection tour]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 又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水陆空行,万物精祇,风神王并无色界天,也向佛顶礼,诚恳地说:我们也保护这样的修行人,使得无上菩提道果,永不遭遇魔事。
= 瑛解:复有无量山神,即主山神,如五岳之类;水神,即主水神,如四渎之类;土地,即主地神,如坚牢地神之类。水陆空行者:此举三居,以该一切神祇也。万物精灵者:如药草树林,苗稼神等。以上乃有形之类,下属无形之类。风神王:即主风神也;无色界天:即四空天也。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无上菩提,中间永无魔事。
无色天/无色行天/无色界 = Arupa-dhatu,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 =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着地之礼。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着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着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

#H2内圣护持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 那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数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同时从座起,向佛行接足大礼,然后恭敬地说:
= 瑛解:此咒心亦称金刚者,以从如来金刚心内,所流出也。故能除宿障,破无明,翻转尘劳,而成护法,即有八万四千,金刚正智,常随守护也。
“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 世尊!如我们所修的功业,早已成就菩提道果,所以不取菩提道果而证涅槃,为的是常随这佛顶神咒,救护末世修三摩地的真正修行人。
= 瑛解:世尊!如我等辈,指同行菩萨,所修功业,历位断证久矣!当成菩提,现在不取菩提,而证涅槃,而实圆住三秘密藏,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指修习圆通之人。正修行者:谓持戒诵咒,方得远魔离障,为正修行。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 世尊!这样修心以求正定的人,不论是在道场中,或在别处经行,甚至是散心游戏村落,我们以及徒众,也会常随侍卫。
= 瑛解:世尊!如是修心,修三摩提,求得楞严正定之人,若使在道场静坐,专修反闻工夫。及于余处经行,持诵秘密咒心,此是正定聚者;乃至散心,游戏聚落,谓欲求正定,不能摄心,乃至散心,虽然散心,不忘诵咒,此是不定聚者;闲游嬉戏,于人烟集聚,村落之中,此是邪定聚者;我等徒众,指所统领眷属。常当随从侍卫此人,亦显为法为人之深心也。
经行 =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散心 = Viksipta-citta,指散乱之心;即心驰骋六尘,散动而不能止住一处。为‘定心’之对称。
(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 即使是魔王,或大自在天魔,欲伺机引诱,也不能获得机会,至于各种小鬼神,除了发心乐修禅定,准许亲近修学外,其他一律要远离这善人十由旬以上,决不许再前进一步。
= 瑛解:纵令魔王:欲界顶天;大自在天:即色界顶天。摩醯首罗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此二魔王天,贪恋尘劳,恼乱正修。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者:无隙可乘也,有菩萨救护故。诸小鬼神者:指魔民魔女等,去者离也,离此善人,十由旬外;前云,有此咒地,十二由旬,成结界地。除彼发心,乐修禅者:诸魔鬼神,亦有发菩提心,好乐修禅之者,愿随行人,亲近修习,故不袪除,准许随从也。
= “彼发心乐修禅者”:“彼”,指小鬼神。除了已发菩提心而乐修禅定之小鬼神外,其余鬼神皆不得近修大佛顶三昧之人。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 世尊!像以上二魔王天,以及他们的眷属,欲想侵扰修行的善人,我就以宝杵击碎他的头顶,使化为微尘,而常使修行者,凡所修为,都不会有任何障碍,一切如愿。
= 瑛解:世尊!如是恶魔:指上二魔王天,常欲恼害正修,故以恶魔称之。若魔眷属:指上诸小鬼神,是其伴侣,故以眷属称之。欲来侵恼扰害,修三摩提之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殒灭也,宝杵拟之,其首即碎,不待触击也。恒令此人,所作如愿者:恒者常也,常时救护此人,凡所修为,悉皆如意,离诸障难,故云如愿也。
恶魔 = Mara,音译作魔罗。指能破坏求道之心志,障害善事,并破坏自他身命之恶神、鬼神。亦即扰人修行之恶人、恶事、恶神之通称。南北传经典,尤以阿含经典为然,对恶魔侵扰佛陀及弟子之身心,有详尽而生动之描述。
(qīn) = 手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渐进[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侵犯:进攻[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invade and bully])
(rǎo) = 搅扰;扰乱[disturbcreate disturbance](混乱;烦乱[confusionchaos])
(yǔn) = 死亡[dieperish](通“陨”。坠落[fall from the sky or outer space])

#E4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证门《妙禅那》;诸菩萨万行,证六十圣位之道。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 这时阿难即从座起,向佛顶礼说:我们根钝智劣,喜求多闻,不修正定,没有证得圆通,不求脱离烦恼,现在蒙佛慈悲教诲,得正助两种习修楞严大定的方法,获得大利益,真是庆慰平生。
= 瑛解:智不胜曰愚,根不利曰钝,由智劣故,但好多闻,未能思修正定,得证圆通;由根钝故,于诸漏心,未能进断细惑,以求出离。现前蒙佛慈诲者:即选根加行,两重深诲,得正助熏修,楞严大定,故身心快然安乐,今日获大丰饶利益也。
出要/舍离/舍世/出离 = Nekkhamma,出离生死之要道也。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kuài) = 高兴,痛快[pleasant](动作迅速,与“慢”相对[fastquickrapidspeedy])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 世尊!这样修证十方诸佛最初所修的三摩提,在没有证得涅槃以前,什么叫做干慧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四加行等次第,须到什么阶段,才能得开办道的慧眼?到什么地步,才名为深入十地之中,怎样进修,方名为等觉菩萨?惟愿慈悲,一一开示。
= 瑛解:如是指法之词,发心修证,十方诸佛,最初所修三摩提,从始至终,但未到极证涅槃之前,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也。得修行目者:即办道之眼目也。诣何方所者:以十地地地断障,地地证真,各有方所分剂,不相踰越,名为深入十地之中;云何修习,进断生相无明,名为等觉菩萨?
= 成观义贯:若于“如是修证佛”所自行之“三摩提”,尚“未到”达“涅槃”之前,“云何”得“名为干慧之地”?又,菩萨阶位中之“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须“至”于“何渐次”(次第),方能“得修行”证道之眼“目?”且须“诣何方所”(至何境界),方得“名”为“入”于菩萨“地中”?又,十地后,“云何”进断生相无明,而得“名为等觉菩萨?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 说罢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大众一心,肃然瞻仰,恭候佛陀的慈音。
= 瑛解:请法之诚,五体并投于地。大众多人一心,伫待如来慈悲法音。两目直视于佛,瞻仰待教也。
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五体投地 = 乃佛教礼法之一。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dèng) = 睁大眼睛直视[stareglare]
(méng) = 目不明[one's eyes are obscure](懵懂;迷糊不清[confused])
瞪瞢(dèng méng) = 亦作瞪矒/睁眼楞视貌。

#F1如来许说大众承听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 当时世尊嘉许阿难说:很好!很好!你们不但自己明了修习楞严大定的正助各种方法,又能普为大众及末世一切众生,欲修三摩地而求大乘的,自凡夫地起,以至证大涅槃止,请示无上真正修行的路向,使能直趣宝所,不至迂回曲折,这是很难得的,现在你专心诚意的仔细听着,我当为你明确讲解。阿难以及大众,皆合掌虚心,全场寂然,恭候教示。
= 瑛解:从凡夫,由三渐次,终至妙觉,大涅槃果海,其间经历,所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愿其预先,悬为指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汝今谛实而听,当为汝说。阿难与诸大众,合掌刳心:刳剔去也,如刳木为舟,剔去其实,而虚其中也。即刳剔缘虑分别之心,一念不生,默然领受教法矣!
= “从于凡夫终大涅槃”:从凡夫位的“三渐次”起修,经“干慧地”(以上为四位)、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上为四十位)、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以上为十六位),共六十位,而终于如来之无上大涅槃。
异生//凡夫 = Puthuj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kū) = 剖,剖开[cut open](挖,挖空[hollow out]/洗除,消除[eliminate])
刳心(kū xīn) = 道教语。谓摒弃杂念。/挖出心脏,表示忠心。

#F2所依真如为诸法源
= 诸法本源。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 佛陀亲切地呼当机阿难说:阿难!你应当知道,这妙真如性,有德皆备,无幽不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原没有名字可说,没有相状可陈,本来没有所谓世界众生种种名相可得。
= 瑛解:真如为染净诸法所依之源,而不为诸法所变,以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故。当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离染净之诸相。妙性圆明:即妙真如性,圆满十虚,明照无二,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其体本来离诸名相,名言未立,相状未彰,岂有世界众生,种种名相之可得?
=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真如之妙性本自圆满、明彻十方,而且是离一切名相,如六道、十法界、凡与圣、染与净等,皆是名相,此等名相皆是假名,假名者,非有真体,由于因缘而起,暂时显现。
名相 = 名,指事物之名称,能诠显事物之本体;相,指事物之相状。以名能诠显事物之相状,故称名相。盖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闻者是为名,眼可见者是为相。然此名与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乃系一种方便教化之假立施设,而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生起种种妄想执着。为五法之一。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
= 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才妄生世界、众生,既有妄生,就有妄灭,以生灭二相,都不是真实的,所以生灭两皆名妄。
= 瑛解:因妄,即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此生相无明,而为诸妄之根源。有生者,即三细俄兴,六粗竞作,遂有无情之世界发生,有情之众生受生。因有妄生,必有妄灭,生非真生,灭非真灭。故曰生灭皆名为妄。
“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 由于知道生灭名妄,以为灭妄方可显真,于是发心修行,致有三种渐次,五十五位,正修行路,直向妙觉果海等教法。这不过依随净缘,而建立菩提,涅槃等名相。实在无上的菩提智慧之果,是由烦恼转化而来,常、乐、我、净,不生不灭的大涅槃佛果,也是由生死转化而得,由此可知所谓生死烦恼,菩提涅槃,不过是众生与佛陀的迷悟不同,辗转相依的二种名号而已,两者都没有真实的体性。
= 瑛解:由知生灭名妄,乃欲灭妄,方名为真,遂乃发心修行,故有三渐次,五十五位,正修行路,直趣妙觉果海,是称如来。是知烦恼生死,菩提涅槃,乃生佛迷悟,辗转相依,二种名号而已。故曰二转依号,亦非实有体性,即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是也。
= 成观义贯:“是”则“称”为“如来”之“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之“二转依”果之“号”()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转依 = Asraya-parivrtti/asraya-paravrtti,转所依之意。又作所依已转、变住。转,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

#F3示染缘起遍成轮回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 阿难!你现在欲想修习耳根圆通的真正三摩地,希望直达如来的大涅槃境界,就应先认清产生这众生与世界,二种颠倒的原因,如果颠倒不生,就是如来的真三摩地了。
= 瑛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者,但向耳门,反闻照性,即是首楞严王,如幻三摩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为真。由耳门下手,可以直诣<往也到也>如来大涅槃。从因至果,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落支歧。欲修此门,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种颠倒,生起之因。此世界,是有情世界<即十二类生>,非器世界也。二颠倒因:即有情世界,有情众生,分之为二,皆由最初一念颠倒,以为生起之因;倘若一念不生,即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众生、世界”,即正报、依报。“二颠倒因”,二种颠倒生起之因。

#G1明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颠倒呢?阿难!这性觉妙明的真心, 本自圆明,遍照法界,只因妄加一光明于这本明的觉体之上,于是产生业识的性能,以这业识的性能,掩却本具的智慧之光,而产生能见的妄见,以致从根本无名无相的湛然寂照中,变成有名有相的虚妄境界。
= 瑛解:由性觉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圆照法界,此依性明体中,圆具十法界之故。因妄加明于觉体之上,遂发生业识之性。明即能明之无明,性即所生之业相。性妄见生者:业识之性,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妄见生焉。从毕竟无名无相之中,由妄见故,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
毕竟无 = 指外在世间绝对不存在之现象。如兔之角、龟之毛,推究其事相,毕竟为虚妄不实之事。不同于‘毕竟空’,毕竟空系就宇宙实相而言,且并非否认万法之存在。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 这能见境的无明妄见,与所见的众生世界,是突然而起,两者都没有实在的自体,自然没有什么原因为它所生的因,也没有处所为它所住之处,如空中花,找不到根本,就本着这虚幻的无明业识,建立了世界、众生两种颠倒境相。
= 瑛解:此有:即能有之无明;所有:即三细之诸相。二句,因者依也,无明为能有,似是所依,以能为三细诸相所依故;三细诸相为所有,似是能依,以依无明有故。其实无明,非真所依,诸相,非真能依,故曰:非因所因;以无明无自体故。住所住相者:以众生为能住,无明为所住,既所住之无明本空,而能住之众生,岂得实有哉?故曰:了无根本;以二皆虚妄故也。众生世界,既同一虚妄,则惟有性觉妙明之真心耳。此心为无住本,不但为众生之本,而山河大地之世界,及与一切之众生,皆依之而得建立也。
= 成观义贯:“此”能“有”之无明与“所有”之业、转、现三细诸相,实“非”真能“因”、亦非真“所因”(无明非真能因,以无明无自体故;能因之无明心既妄,所因之三细更非真。)是故能“住”之心(八识)与“所住”法之“相”(十八界),二皆虚妄,“了无根本”之体,但是一真所现之幻象。是故“本”于“此无住”无起无灭之性,而得“建立世界”山河大地(依报之体)、“及诸”十二类“众生”(正报之体)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 因不识真如性体,本自圆明,致产生虚妄的业识,而妄性并没有实体,亦没有所依据,既然妄性本空,当然妄无可离;真既是常恒不变,自不用再求复。
= 瑛解:此本圆明,即不变之性体。众生特为迷此不变之性体,是生虚妄之惑业。而追穷妄性无体,亦无依据,总言真不变,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则妄无可离;真既不变,则真无可复矣!
= “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妄性”,惑业之性本妄。“所依”,即所依之体。此谓,一切惑业之性,并无实所依之自体,故妄性本空。
/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有所依 = 心王、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均有所依,故称有所依。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 现因久处轮回,心生厌倦,准备要舍妄复真,这想离妄复真的一念,仍是妄想,已不是真正的真如本性,已属生灭心;以生灭心,以求复归真常的本性,真常亦变成生灭了。既知非真如性,却又不断的强求,这是由迷积迷,以妄逐妄,永远不能见自真如本性,触目皆是尘劳,寂然而成虚妄的非相。
= 瑛解:若久处轮回,心生疲厌,将欲离妄复真,有欲复真,已非真真如性矣!非真,即生灭妄心也,以生灭之心,求复真常之性,则真常亦成生灭矣。宛成非相;非相即妄也。
= 成观义贯:“将欲”离妄“复真”,然此“欲”灭妄而复“真”之念,“已非”依于“真真如性”,(以妄本无体,妄本无生,见妄有体已是虚妄,今欲灭妄,则成妄上加妄。)若依于此“非真”之有生灭妄心而“求”回“复”真常之性,则其所复者亦“宛成非”真、无常之“相”。(以因有生灭,果亦必有生灭也。)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 由是复起见惑与思惑,非因妄计为因,非果妄计为果,堕于邪知邪见,终至沦入邪境。由于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交相引发,展转产生显著力用,由众惑的熏习而成业相,于是同业相感,所以有相感的惑业,当父母交合时,因感而入胎,中阴身相即灭,胎中后阴相即生,因此有众生颠倒。
= 瑛解:无明属生相<能明之无明>,业识属住相<所明之妄觉-第一细>,见分属心相<能见之妄见-第二细>,相分属法相<所见之妄境-第三细>,一一非真,故曰非生非住,非心非法,皆是虚妄。然妄上加妄,故曰展转发生。以展转发生之力,渐渐显著,生起七转识之粗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熏以成业者:诸惑熏习,能成诸业,即起业相。同业相感,即业系苦相。因彼业同,乃得相感润生之惑;于父母有缘处,正当交遘之时,见有明相发现,此即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因有相感之业、会合则中阴之相灭,胎中后阴之相生,由是在胎十月,出胎成人,故有众生颠倒之相。
=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非生”,谓无明本非有“生相”,以无明无体,由虚妄生,犹如空中华,故宝非有生相。“非住”,谓业识非有住相,以诸识念念生灭,念念不住故,无有住相可得。“非心”,谓见分非真心相,以见分乃依无明生故。“非法”,谓相分非真法相,以离能见之见分外,实无所见之相分,唯自心现,心外无法。
= “同业相感”:父母子女以同业而相感相召、相吸相系;此为“业系若相”。
(zhǎn) = 从尸,与人体动作有关。转动[turn]
转转/展转 = Parampara,即顺次连续之意。顺次对照,称为展转相对,或展转相望。相互由他转生,则称为展转相生。

#G2明世界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 阿难!世界本来清净,又什么叫做世界颠倒呢?这是由能有的无明,与所有的众生, 揽尘结根,妄成分段的根身,以有虚妄的根身,而建立前后左右的虚妄界限,各为四方。无明本空,并不是世界真正的成因,妄以为是世界成因。世界亦空,本来没有常住的境相,妄成所住的境相,这都是由于众生妄执四大假合的肉体,以为真身,从始至终,念念生灭,迁流不息,因此而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三世和合四方,四方又各有三世;以四方和合三世,三世也各有四方。三四四三相乘,总为十二,故时空相涉,变化众生,也分成十二类。
= 瑛解:是有:指能有之无明;所有:指众生之根身,由无明妄力,揽尘结根,所以分段之妄身生焉。因此虚妄,前后左右之界相成立,究其所以,积妄相成故也。无明本空,非是真因,而为世界所因;世界亦空,本来无住,而有所住之相,皆由众生,妄执四大为身,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所以过、现、未来,迁流不住,因此虚妄,而三世成矣。以三世涉入四方,四方各有三世,则四三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三世各有四方,则三四亦成十二。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故变化众生,亦应其数,成十二类。是知十二类生,皆由一念无明,妄心之所熏变也。
=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若以三世涉入四方,则四方皆各有三世,如东方有过、现、未,西方有过、现、未;南方有过、现、未;北方亦然,故三四一十二,即成十二类。若以四方涉入三世,则三世皆有四方,如过去世有东、西、南、北;现在与未来亦如是,故亦有十二类。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 是故世界,因无明风动,动就有声,由这动念习气的熏染而产生变化,于湛然的精明中,无因而狂华乱起,幻现色境,由这色境返熏妄心,因而闻香,香又返气氛,使心对境,心境相对而生爱恋,因而有味;既有味就会知为何法<>;知属意根,法即法尘,根尘相对,识生于中,六乱妄想,熏成造业的性能,这就是十二类众生受生的原因。业因既成,必招业果,故感十二类受生的果报,由此交织轮转诸道,生死不休。
= 瑛解:推原其故,因无明风动,动则有声,故曰因动有声。因此动念习气熏变,故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无而忽有,故曰因声有色。因此色境,返熏妄心,故曰因色有香。以香有能熏之义。因此返熏气分,令心触境,故曰因香有触;触即对也。因此心境相触,而生爱著,故曰因触有味;以味即爱著之义。因此绵爱味著,揽为法尘,故曰因味知法。知字属意根。此总显一念妄想,由习气内熏,发为六尘,尘必对根,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六乱妄想,熏成业性:业性,即十二颠倒,以为十二类生,受生之因。业因既成,业果必随,故感十二区分,受生之果。所谓熏以成业,业必感果。由此轮转诸趣,生死不休,岂不可畏哉!
=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业性”,染业的十二颠倒性。此谓,六种动乱之妄想,熏成染业的十二颠倒性。
(qū) = “匚”,盛物的器具。收藏。(区域;地区[areadistrictregion]/住宅,居住处[residencedwelling]/区别[distinguish])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 所以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十二种变化的极限为一循环往复。
= 瑛解:世间声、香、味、触,略举四尘,仍具六尘。旋复即轮回义。
= 成观义贯:“是故世间”众生依于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颠倒执着之轻重,与其业成熟之先后,而次第感报,如是“穷”尽了三世四方之“十二”种“变”迁,称“为一”次“旋复”。(轮转周期。然后再起第二旋复。)
(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fù) = 返回,回来[return to](引申为恢复[restore]/又,再。中断再开始[resume]/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旋复(xuán fù) = 回转,回还。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 众生乘此轮转颠倒之相,也分为十二类,而有各种世界,是那十二类呢?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以及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等是。
= 瑛解:乘此轮转:乃有世界颠倒亦成十二类之故,此不独惑现并由业招。是有世界:即十二类有情世界。

#H1别列类生
= 十二类生。
#I1卵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 阿难!什么叫做卵生呢?就是依壳而生的叫做卵生。卵由想生,想就是虚妄。由于虚妄想像,而有世界虚妄轮回,众生迷失本不动摇的真体,忽然一念妄动,于是俯仰天地,忽上忽下,倏起倏灭,与不动的真心相背,是名颠倒惑。有惑必定起业,卵以气相交合,故和合气而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因此有卵羯逻蓝位<意译为凝滑,即胎中第一位>,生生死死,流转各国,如鱼、鸟、龟、蛇之类,到处可见。
= 瑛解:卵惟想生,虚妄即是想,由虚妄想,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动颠倒故:动颠倒属惑,以想性轻举为动,与不动真心相背。卵以气交,如雄鸣上风,雌鸣下风,故名和合,气即业也。气有刚柔,刚者成飞扬之乱想,柔者成沉滞之乱想。故有,即有因有果。所感之果,传流展转,遍诸国土。气刚飞扬者为鸟,气柔沉滞者为鱼等;其类充塞,极言其多也。
= “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动”,想之动。“和合”,雌雄和合。以想动之颠倒惑因故,雌雄和合之业气而成八万四千种上飞与下沉之乱想。“气”,即是卵生之业力来源。
= “鱼鸟”:气刚而飞扬者为鸟;气柔而沉滞者成鱼。其他种类可知。
乱想 = 谓散乱放逸之想,即指一切之烦恼。
充塞(chōng sè) = 塞满、充满[dominate]/闭塞;阻绝[block]

胎藏八位/八位胎藏 = 在母胎中形成小儿之八个时期。
在胎之日
歌罗罗/羯剌蓝/羯罗蓝
Kalala,意译为凝滑、杂秽。
胎内五位
阿部昙/頞部昙/遏部昙
Abbuda,意译为疱、疱结。
十四
蔽尸/萆尸/闭尸
Pesi,意译为凝结、肉段。
二十一
健男/羯南/键南
Ghana,意译为凝厚、硬肉。
二十八
钵罗奢佉/钵罗赊佉
Pasakha,意译为支节、枝枝。乃手足已形成之位。
三十五
发毛爪
已生毛发指爪。
四十二
根位
眼、耳、鼻、舌四根圆满具备。
四十九
形位
形相完备。
五十六

#I2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 何谓胎生呢?由含藏而出的叫做胎生。因世界众生,迷失性净明体,忽堕情尘,变清净的真性为浑浊,名杂染轮回。胎因情有,情生于爱,与真心相背,名为欲颠倒惑。有惑必定起业,胎生以精交,情有偏正;偏的为横,正的为竖, 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因此有胎遏蒲昙位<意译为, 即胎中第二位>,流转于诸国土,为人为畜,或龙或仙,胎生之类,也充满世间。
= 瑛解:胎因情有,杂染即是情,由是杂染爱情,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欲颠倒故:欲颠倒属惑,以色贪恋爱为欲,与清净真心相背。胎以精交,故名和合滋成。滋即精交滋润,即业也。情有偏正,竖者为正,成人仙之乱想;横者为偏,成龙畜之乱想。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所感之果,传流展转,遍诸国土。情正而竖立者,为人仙;情偏而横行者,为龙畜,其类充塞。
= “欲颠倒故”:以情欲颠倒之惑因故。
= “八万四千横竖乱想”:“横”,即偏;“竖”即正。横之乱想即成畜与龙等旁生类。竖之乱想即人与仙类等。
杂染 = Samkilesika,系指有漏法。‘清净’之对称。杂,即间杂、和杂之义;染,是染污法,即指不善及有覆无记之法。
(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增长[increase]/滋味[taste]/更加,愈益[more])
(è) = 抑制;阻止,阻拦[stop]
(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I3湿生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软动,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湿生呢?假借湿润的缘而生,就叫做湿生。湿以合着相感, 执著就是合。由于世界众生,不知真心,如摩尼宝珠,随色变色,原没有固定的形象,卻自去逐境奔风,趋势附利,执着贪恋,展转不息而成轮回,与真心相背,名颠倒惑,于是和合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因此有软肉之物,如含蠢蠕动之类,遍及世间。
= 瑛解:湿以合感,执著即合也。由是执情贪著,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趣颠倒故:趣颠倒属惑,以趋势附利为趣,与湛寂真心相背。湿以闻香趋附,藉阳气而生,故名和合暖成,即业也。趋势之辈,惟利是图,翻覆无定,故曰翻覆乱想。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即所感之果,傅流展转,遍诸国土。覆为含蠢,翻为蠕动,其类充塞。
= “趣颠倒故”:趣向暖湿之颠倒想,以为惑因。
= “翻覆乱想”:“翻覆”,暖属火,湿属水,而湿生众生趣向湿暖之处,则水火二大翻覆杂乱。是故其想为翻覆乱想。
(nuǎn) = 温度不冷也不热[warm]
(fān) = 鸟飞[fly](翻转;翻腾[turn overtoss]/反转,倾倒,变动位置[change])
(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颠覆;灭亡[destroy]/通“复”。还,返回[go backreturn]/再,重[again])
(chǔn) = 昆虫慢慢地爬行[wrigglesquirm](引申为骚动,动乱[move])

#I4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化生呢?无而忽有,叫做化生。由于世界众生,变故易新,展转不息,成轮回性,假托因依,与真如相背,名颠倒惑。依惑造业,触类而变,爱此忘彼,随情任意,厌旧喜新,成八万四千新旧乱想,因此有化相羯南<意为硬肉,以蜕即成体>,流转国土,转变蜕化之类,如蚕化为蛾,雀为蛤等,到处可见。
= 瑛解: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由是变故易新,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假颠倒故:假颠倒属惑,以假托因依为假,与不变真如相背。触以触类而变,朝秦暮楚。爱此忘彼,故名和合触成,即业也。随情任意,厌故喜新,是为新故乱想。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自此以下,皆曰羯南,以是诸类通称也。此即所感之果。传流展转,遍诸国土。如蚕化为蛾,脱行为飞;雀化为蛤,脱飞为潜等,皆属转变,其类充塞。天、狱鬼等,亦皆化生,中阴趣果,速疾无难。
= “假颠倒故”:“假”,假讬。假讬因与依(能依之因与所依之法)之颠倒,以为惑因。
= “新故乱想”:化生类之想即喜新厌旧,故称新故乱想。
= “转蜕飞行”:转旧蜕新,而后飞行,如蚕化为蛾等。
(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tuì) = 蝉、蛇之类脱皮去壳[slough offexuviatemoult]

#I5有色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 又因有世界众生,不知自性本具大智慧光,遍照法界,原没有质碍,而反事奉日月水火,以求光明,因求明而立所,乃成障碍,岂非颠倒?于是合和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由是而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或为日月的精华,或作星辰的明耀,吉象的名休,凶象的称咎,在物即为萤火珠蚌,其类充塞世间,无非颠倒所受的果报而已。
= 瑛解:色乃色质,性非通明,是为留碍,遂事日月水火,为求光明色相,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障颠倒故:以其障碍难通,坚执求明,与妙明真性相背。著即显著,或服日月之精华,或事星辰为父母,以求感格,而获光明,故名和合著成,即业也。想托彼之光华,成己之精耀,是为精耀乱想。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色相羯南,流转国土。或为日月之精华,或作星辰之明耀。吉者曰休征,凶者曰咎征。在物而为萤火蚌珠,其类充塞。
= “障颠倒故”:障碍之颠倒以为惑因。
= “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和合”种种求显“著”之业而“成八万四千”种“精”明光“耀”之“乱想”。
= “休咎精明”:“休”,吉。“咎”,凶。谓徵兆吉凶之种种精明,及日月星辰等。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显现;显扬[show]/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耀(yào) = 照耀[shineilluminate](光芒,光辉[rays of light])   
(xiū) = 休息[rest](吉庆[auspicious]/停止、中止或结束[cease])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休咎(xiū jiù) = 吉与凶;善与恶:卜来年之休咎。

#I6无色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无色?由于世界众生,厌有著空,欲灭身还无,名销散轮回,迷恋于有漏天,当作无为解,为惑颠倒。厌有归无,则依晦暗空,与暗和合,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既有此业因,所以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指四空天说>、散<识处天>、销<无所有处天>、沉<非非想处天>,其类充塞。
= 瑛解:无色,乃灭色归空,是为销散。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惑颠倒故:惑颠倒属惑,以色身障碍为患。有欲销碍入空,与性色真空相背。暗即晦昧心灵,幽潜神识,故名和合暗成,即业也。思欲灭色,暗昧阴隐,是为阴隐乱想。如是:指上惑业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空散销沉:对四空天说,空指空处,灭色归空故;散指识处,遍缘散乱故;销指无所有处,销除七转识故;沉指非非想处,沉沦空海故。以至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皆无色摄,其类充塞。
= “销散”:无色类众生,经其灭色而欲归于空,故销散其形。
= “空散销沉”:“空”,指“空无边处”众生之灭色归空。“散”,指“识无边处”众生之遍缘散乱。“销”,指“无所有处”众生之销除七转识。“沉”,指“非想非非想处”众生之沉沦空海。以上为四空天之众生,此外尚有舜若多神、旋风、魃鬼等,皆是此类。
(yīn) = 幽暗;昏暗[dark](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hidden]/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

#I7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 什么叫有想?这是指有心想,而没有色相的一类。因世界众生,若有若无,仿佛不实,邪慕灵通,逐影忆想,执影忘真,而成轮回,名颠倒惑。依惑起业,所以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依此业因,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以至神、鬼、精、灵之类,充满世间。
= 瑛解:罔象者:若有若无,仿佛不实。缘想不息,故成轮回性。影颠倒故:影颠倒属惑,谬执影像,邪妄失真,与法身实相相背。忆即爱念忆想,然后托阴,故名和合忆成,即业也。如此世间,志慕灵通,潜神圣迹,结想状貌,是为潜结乱想。神鬼,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灵,如山、海、风精,祠庙土地等,其类充塞。
= “影颠倒故”:“影”,想相如影,若有若无。故言:以如影之想为颠倒之惑因。
= “神鬼精灵”:以有想类众生崇慕神灵圣迹,故感成“神鬼”,如城隍、魑、魅、魍、魉,及“精灵”,如山、海、风、土地、草木等之精灵。
(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隐藏[hiddenlatent]/秘密地;暗中[secretlystealthily])
结使/ = Samyojana,即使烦恼。结,为系缚之义;盖烦恼系缚众生于迷境,令不出离生死之苦,故有此异称。

#I8无想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无想呢?这是指有色相而没有思想的一类。由于世界众生,有法执与烦恼障,以愚鲁而不能解脱轮回;不知自性本来活泼圆融,在眼名见,在耳能闻,在舌就知味,却因愚痴颠倒,勉强压抑,以无想为真修,将愚顽当作至道,于无知之物,妄生和合想,所以功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寒岩枯木,冷灶死灰,没有半丝生气,以此业因,所以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金石,有情而成无情,发相似禅,其实并不是真禅,这类众生,也充满世间。
= 瑛解:愚昧暗钝,毁弃聪明,屏除知识,展转不息,故成轮回性。痴颠倒故:痴颠倒属惑,痴迷无智,谬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与妙明真心相背。冥顽无知,以无想为真修,将愚顽为至道,于无知觉处,妄生和合,故名顽成,即业也。念若死灰,心同槁木,是为枯槁乱想。但有顽碍之色,而无思想之念,故有精化土木,神为金石,华表生精,望夫成石之类,充塞世界。
(chī) = 不聪慧;迟钝[sillyidioticstupid](疯癫,癫狂[mentally deranged])
(wán) = 难劈开的囫囵木头[log split difficultly](顽固,不驯服[headstrongstubborn]/头脑迟钝;愚蠢[insensatestupid]/引申为浑圆[perfectly round]/坚硬[hard])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gǎo) = 草木枯干[withered](羸瘦;憔悴[dry])

#I9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非有色?这是指本不是有色,须借物以成色的一类。由于世界众生,心存恃怙,互相假待,如影待形,致同轮回,不知自性卓然独立,原不与一切尘境为伍,不与万事为伴,今反恃人以作己力,狐假虎威,岂不是伪颠倒?以虚伪心,假托声势,任运耽乐,依附同形,和合沾染,功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以这种业因,故感本来非有色相,应物而成色相羯南,流转国土,如水母等类以虾为目,虾因水母即有所寄托,相互因依,以至世间一切依草附木的鬼神,寄生人身的蛲蛔虫等,都属这一类。
= 瑛解:互相假待,展转不休,故有轮回。伪颠倒故:伪颠倒属惑,以虚伪为心,假托形势,与真如实际相背。迷昧天真,假藉浮伪,任运耽染,依附成形,故名和合染成,即业也。此如世间倚权借势,屈己从他,是为因依乱想。本来非色相,假借外物,成己之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诸水母等,以水沫成身,体如豆粉,状类裀褥,则非无色,以虾为目,待他有用,不能自全,故非有色。又水母因虾而得行,虾因水母而有托,递互因依;蛲蛔依人,亦此类摄。
= “相待轮回”:“相待”,非有色众生,本非有色故须藉物以成色,色与无色互相假待,展转不休,而成轮回性。
= “因依乱想”:“依”,依他。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招待[entertain]/暂时停留[stay])
(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水母(shuǐ mǔ) = 动物名。腔肠动物。体呈胶质透明状,形如伞盖,口在伞盖下面中央。夏日多数群集,浮游海上,夜间能放出燐光[jellyfish]

#I10非无色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非无色?由于世界众生,不知自性,本来具有恒河沙数称性功德,不能启发而产生作用,反以邪语邪咒相互牵引,而成轮回,性实颠倒。因声呼召,引发神识,随符咒调遣,致背真如。依惑起业,乘此邪咒,相互和合而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所以有非无色相色羯南,流转国土;如随咒语而显灵异的称仙称道,随厌祷而作祟的为妖为怪,预言吉凶祸福的如乩坛,樟柳精魅等,都属这一类。
= 瑛解:本非有色,因声呼召,引发神识,则非无色相,引之不已,故有轮回。性颠倒故:性颠倒属惑,以迷惑自性,因随符咒调遣,与不动真如相背。多由邪咒呼召,而显灵异,故名和合咒成,即业也。此如人间,不明正理,互相诱引,乃随呼召,听令从命,是为呼召乱想。故有随咒咀而灵异者,称仙称道;随厌祷而作祟者,为妖为怪,斯皆邪物,听人驱役,报吉谈凶;如乩坛樟柳鬼等,其类充塞。
= “相引轮回”:“引”引发神识。非无色类众生系以音声引发神识,引之不已,而成轮回性。
(zhòu) = 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祝告[pray](诅咒,乞求神灵降祸[curse]/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incantation])
(zhào) = 呼唤。用言语叫人来[callsummon]

#I11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非有想?由于世界众生,不知本元真心,方为至亲,妄自背弃,反以非亲而强为亲,本非己子而强想为己子,非己物,而强欲为己物,实相背而强欲相合。二妄相合,展转互取,故有轮回,迷昧相性。颠倒妄想,强合异类,因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以这种业因,故感业果,所以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譬如蒲卢<踝赢>等,就是异质而成相,这类众生,也充满世间。
= 瑛解:非同卵生,想中传命者,乃二妄相合,展转互取,故有轮回。罔颠倒故:罔颠倒属惑,以性情罔昧,与圆明妙性相背。异者,将他作自,取异为同,故名和合异成,即业也。此如世间,背亲向义,谬袭他宗,纳彼从我,相承继嗣,本无有子,乃称有子,本非是父,竟认为父,同异难分。彼此回互,是为回互乱想。彼此异质,本非有想,欲成其相,但以二妄相合,竟成其想,流转国土。蒲卢,亦名踝赢,细腰蜂也。桑虫本非有想,欲成蜾蠃之相,因其咒故,遂成其想,是为异质相成。此皆好为诬罔诱取他人财物,纳为己有之报,其类充塞。
= “合妄轮回”:“合”,和合。“妄”,此指二种虚妄,以非有想众生,将想与无想二种虚妄和合,展转不息,而成轮回性。
= “罔颠倒故”:“罔”,罔昧。以非有想众生于想与无想之间,昏昧不明,故称罔昧,而成颠倒之惑因。
= “回互乱想”:“回互”,回旋互杂。谓非有想众生,自他回互,同异难分,起如是之乱想。
蒲卢(pú lú) = 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

#I12非无想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 什么叫做非无想呢?这是由于世界众生,不知万物同体,卻为含冤抱恨,图报复而来,怨结难解,故有轮回,颠倒行事。杀心不息,必造杀业,父子本是至亲,反托至亲之父子,行抱怨的杀害,以这种业因,和合而成怪异的八万四千食父母想,所以有非无想相而成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土块以为儿,破镜鸟,以毒树果,抱而为子,待子长成,都会遭子鸟啄食。这类众生,也充满世间。
= 瑛解:原为怀怨抱恨,图害而来,怨结莫释,故有轮回。杀颠倒故:杀颠倒属惑,杀心不止,杀业俱生,反托至亲之父子,而行至怨之杀害,与慈悲忍辱之理相背。怪者,怪诞,出人意外,罕见罕闻之事。父母至亲,竟敢吞食,逆天背理,灭伦乱常,故名和合怪成,食父母想,即业也。初抱为其子,非无恩爱之想,后父母竟遭其食,恩爱断绝,是为无想。出乎意外,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土块以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此虽报怨,实属逆罪。
= “和合怪成”:“怪”怪诞,罕见罕闻之事。
= “附块为儿”:枭鸟之母衔土块,为其子筑巢,用以保其暖及安全。
= “破镜鸟”:应是“破镜兽”。“镜”又作“獍”是一种兽。与枭相对,枭食其母,而獍食其父。故有成语“枭獍其心”,喻不孝负恩犯上之人。
= “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就是取果实喂其子。这表示:枭母与獍父虽亦爱其子,然以业力故,而遭其子吞食。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
(guài) = 奇异;奇怪[bewilderingoddstrangefantastic](责怪[blame])
(xiāo) = 从鸟,头在木上。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猫头鹰[owlet]
(fù) = 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小土丘。(沾着,附着[adhere]/依傍;依附[rely ondepend on]/附带[addencloseattachannex]/靠近[be near])
(kuài) = 土块[lump of earth](成块的东西[piecelumpchunkblock])
(jìng) = 古书上说的一种像虎豹的兽,生下来就吃生它的母兽[a legendary tiger-like beast that eats its own mother]

#H2勒成名数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 前面所说的,就是众生的十二种类。
= 成观义贯:众生十二类生,总分类有十二,但其细类却无量,每一细类之数亦是无边。然而其成因总归不外一个“想”字,故经中说:“一切众生皆由想生”——即使“无想”,还是一种想,因为那不是真的无想,而只是欲压制想,令其不生;也就是说此为“欲令想不生,达于无想”之想,故还是一种想,是为“无想之想”;以有心必有想,而众生不能无心,故不可能真正完全无想。因此,连小乘的“灭受想”也不是真正究竟地灭了“受”与“想”;以一切“有心”皆不得真正无想,是故修行者只要其“想”不颠倒,即可不堕于凡外邪小境界,而得入于如来正觉之海。

十二类生 = 谓诸有情由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故有十二种类型。
胎生
从胞胎而出生。谓此类有情因爱欲杂染之惑,起横竖乱想之业,惑业相滋故感此生之报。即人畜龙仙之类。
四生
十生
卵生
从壳而生。谓此类有情因虚妄颠倒之惑,起飞沉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鱼鸟龟蛇之类。
湿生
从湿处而受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执着之惑,起翻覆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含蠢蠕动之类。
化生
即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变易之惑,起舍故取新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如雀化蛤等。
有色
谓有形碍明显之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障碍之惑,起精耀乱想之业,惑业显著故感此生之报。即休咎精明之类,如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
有想
指从忆想所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
非有色
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
非无色
谓因声呼召而能成形。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
非有想
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
非无想
谓虽亲而成怨害。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无色
即无有形色。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无想
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