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星期四

悲华经《大施品第三之二》

悲华经卷第三《大施品第三之二》
 
佛复告寂意:“善男子,尔时梵志复作是念:‘若我当来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愿成就得己利者,次当教化大梵天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时梵天王即知梵志心之所念,到梵志所,作如是言:‘欲何所敕?’
“梵志问言:‘汝是谁也?’
“梵王报言:‘我是大梵天王。’
“梵志答言:‘善来王!可还天上集会诸天,汝持我言:“阎浮提内,有大梵志名曰宝海,于七岁中请佛世尊及无量僧奉诸所安。卿等今者于此福德应生随喜,生随喜已,发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
“尔时,梵王闻是教已,寻还天上聚集诸梵,而告之言:‘卿等当知,阎浮提内,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有大梵志名曰宝海,即其圣王之大臣也,请佛世尊及无量僧,终竟七岁奉诸所安。卿等以是善根应生随喜,生随喜已,发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令宝海得如所愿。’
“善男子,尔时百千无量亿那由他诸梵天子,恭敬叉手,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于是善根生随喜心,以是随喜故,悉令我等一切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更告言:‘卿等今当至阎浮提,见宝藏佛及比丘僧,礼拜围绕,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善男子,时梵天王与百千无量亿那由他诸梵天子,前后围绕来至佛所,头面礼佛足及比丘僧,听受妙法。
 
“善男子,尔时梵志复作是念:‘复当教化第二天下。’
“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术天王、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以佛力故,即各来至是梵志所,各作是言:‘欲何所敕?’
“梵志问言:‘汝是谁也?’
“各各答言,我是其余忉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
“梵志报言:‘汝等各还至所住处,汝持我言:“阎浮提内,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有大梵志名曰宝海,即其圣王之大臣也,终竟七岁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卿等以是善根应生随喜,生随喜已,发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忉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闻是语已,各各还至所住之处,即集会诸天而告之言:‘卿等当知,阎浮提内,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有大梵志名曰宝海,即其圣王之大臣也,终竟七岁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卿等以是善根因缘故应生随喜,生随喜已,发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时诸天众恭敬叉手,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于是善根生随喜心,以随喜故,悉令我等一切皆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更告言:‘卿等今者当至佛所,见佛世尊及比丘僧,礼拜围绕,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善男子,尔时忉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各各悉与百千无量亿那由他天子、天女、童男、童女及余眷属,前后围绕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及比丘僧,听受妙法。
 
“第二天下五阿修罗王、天魔波旬、大梵天王亦复如是,第三、第四、第五乃至三千大千佛之世界百亿忉利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化乐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五阿修罗王、百亿魔波旬、百亿大梵天王,及无量亿百千那由他眷属,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佛力故,皆共来到此四天下至于佛所,头面礼佛及比丘僧,听受妙法。
“尔时,大众悉皆遍满此间,三千大千世界无空缺处。
 
“善男子,尔时宝海梵志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教化百亿毗沙门天王乃至百亿大梵天王,而我今者所有誓愿已得自在。’
“复作是念:‘若我来世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逮得己利,所愿成就者,愿佛世尊为诸大众示现种种神足变化,以神力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畜生、饿鬼、地狱及世人等,悉皆得离一切苦恼,纯受诸乐。各于一一众生之前,有一化佛劝彼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尔时宝藏如来,寻知宝海心之所念,即时入于无热三昧。
“尔时,世尊入是三昧已,示现如是神足变化,一一毛孔放于无量无边光明。
“其光微妙,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照地狱,冰冻众生遇之则温,热恼众生遇之则凉,饥渴众生遇之则饱,受最妙乐。
“一一众生,各于其前有一化佛,三十二相璎珞其身,八十种好次第庄严。
“彼诸众生受快乐已,作如是思惟:‘我等何缘得离苦恼,受是妙乐?’
“尔时众生见于化佛,三十二相而自璎珞,八十种好次第庄严,见如是已,各作是言:‘蒙是成就大悲者恩,令我得离一切苦恼,受于妙乐。’
“尔时,众生以欢喜心瞻仰尊颜。
“尔时化佛告诸众生:‘汝等皆应称南无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已后更不受苦,常受第一最妙快乐。’
“彼诸众生寻作是言:‘南无世尊!’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此善根断一切恶,而于其中寻得命终,转生人中。
“热恼众生以蒙光故寻得清凉,离饥渴苦,受诸妙乐,乃至生于人中。
“如地狱,畜生、饿鬼、人亦如是。
“其光遍照诸世界已,还绕佛身满三匝已,从顶上入。
“是时,即有无量无边人、天、夜叉、阿修罗、干闼婆、诸龙、罗刹,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不可计众生,得陀罗尼三昧忍辱。
“尔时,阎浮人间无量诸天,为佛世尊及比丘僧,自以天上种种所有庄校严饰安周城外阎浮之园,如天庄严等无差别。
“是人复作是念:‘我等今者当往观之,并见如来及比丘僧因听受法。’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善男子,尔时日日常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男子、女人、童男、童女,来至佛所,头面礼佛及比丘僧,右绕三匝,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并欲见此阎浮之园。
“其园门户具足二万,纯七宝成。
“一一门前复敷五百七宝之床,有五百梵志各坐其上。
“若有众生欲入是园,此诸梵志辄便劝化,令其毕定归依三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乃听入此园中,见于世尊及比丘僧,礼拜围绕,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善男子,尔时梵志于七岁中教化不可计天,令其毕定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令不可计龙、阿修罗、干闼婆、罗刹、拘办茶、毗舍遮、饿鬼、畜生、地狱及人,毕定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尔时梵志过七岁已,以八万四千金轮唯除天轮,八万四千白象七宝庄严唯除象宝,乃至八万四千种种诸乐,如是等物欲以奉献佛及众僧。
“尔时,转轮圣王于七岁中,心无欲欲,无瞋恚欲,无愚痴欲,无憍慢欲,无国土欲,无儿息欲,无玉女欲,无食饮欲,无衣服欲,无华香欲,无车乘欲,无睡眠欲,无想乐欲,无有我欲,无有他欲。
“如是七岁乃至无有一欲之心,常坐不卧,无昼夜想,无疲极想,亦复无声香味触想,而于其中常见十方,一一方面如万佛土微尘数等诸佛世界清净庄严,不见须弥及诸小山、大小铁围二山中间幽冥之处、日月星辰、诸天宫殿。
“其所见者,唯见清净庄严佛土,见是事已,随愿取之。
“如转轮圣王于七岁中得受快乐,见于清净种种庄严诸佛世界,愿取上妙清净佛土;转轮圣王太子无眴,乃至千子、八万四千诸小王等,及九万二千亿众生等,各七岁中心无欲欲,乃至无有香味触想,各于静处入定思惟,亦得见于十方世界,一一方面如万佛土微尘数等诸佛世界所有庄严,不见须弥及诸小山、大小铁围二山中间幽冥之处、日月星辰、诸天宫殿。
“其所见者,唯见清净庄严佛土,如其所见,随而取之。
“如是一切诸大众等,于七岁中各得修行种种法门,或愿清净佛土,或愿不净佛土。
 
“善男子,尔时梵志过七岁已,持诸七宝奉献于佛及比丘僧,向佛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我已劝化转轮圣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至住处静坐思惟,乃至不听一人令入。
“‘我复劝化其王千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诸王子亦各还至所住之处静坐思惟,乃至不听一人令入。
“‘八万四千小王九万二千亿众生等,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各在静处端坐思惟,乃至不听一人令入。
“‘世尊,今当令是转轮王等,从三昧起来至佛所,及我先所教化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悉令集此佛世尊所,一心端坐受于清净佛之世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佛受记已,当取国土及名姓字。’
 
“善男子,尔时宝藏如来即入三昧王三昧,入是三昧已,于其口中出种种色光青黄赤白紫。
“如转轮王在定中者,各于其前有化梵王,作如是言:‘汝等今者可从定起至于佛所,见佛世尊及比丘僧,礼拜围绕,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汝等当知,宝海梵志于七岁中作法会竟,今佛世尊复当游行诸余国土。’
 
“时转轮王等闻是言已,寻从定起。
“尔时,诸天在虚空中作诸妓乐。
“是时圣王即便严驾,与其千子、八万四千诸小王等,九万二千亿人,前后导从出安周罗城向阎浮园。
“既到园外,如法下车,步至佛所,头面礼佛及比丘僧,却坐一面。
 
“善男子,尔时梵志白圣王言:‘惟愿大王,持此宝物并及大王先于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种种珍宝八万四千安周罗城,如是福德今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王千子、八万四千诸小王等,九万二千亿人,皆悉教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作是言:‘大王当知,以此布施不应求于忉利天王、大梵天王。
“‘何以故?王今福报所有珍宝,皆是无常无决定相犹如疾风。
“‘是故应当以此布施所得果报,令心自在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无边众生令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