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Uṣṇīṣa vijaya dhāraṇī sūtra,是密教经典,主要内容是佛为善住天子宣说攘灾延寿之法,显示尊胜陀罗尼之灵验。此经译出之后,其中之“尊胜陀罗尼”在中国传行,颇有传习者。中国内地也有建造“尊胜陀罗尼经幢”以攘灾延寿的风俗。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
罽(jì) = 鱼网[fish net]。
罽宾 = 国名。位居西域,所辖地域因时代而异,约在今阿富汗东北、喀什米尔一带。以农业及制作金银铜铁器物为主。为佛教大乘派的发源地,汉代以后有许多僧人来中国传教译经。
沙门/桑门/丧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 = Śramaṇ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中阿含经》中所谓的「沙门」是指能证解脱者,但因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虽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装扮,但内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门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称作真正实义的沙门。)
佛陀波利 = Buddhapali,译曰觉护。唐朝译经家。北印度罽宾国人。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到五台山,因一老人之劝而还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永淳二年(683年)再入长安,与地婆诃罗、杜行顗等译出。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诏(zhào) = “言”是言论,“召”是召唤。告知,告诉[tell;let know;inform]。(皇帝下达命令[give imperial edict]/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imperial edict]。)
奉诏(fèng zhào) = 奉承命令。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又与诸大菩萨僧万二千人俱。
尔时三十三天于善法堂会,有一天子名曰善住,与诸大天游于园观,又与大天受胜尊贵,与诸天女前后围绕,欢喜游戏,种种音乐,共相娱乐,受诸快乐。
祇陀 =
Jeta,译曰胜。舍卫国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祇树/祇园/祇林/祇陀林/祇陀园/祇树园/誓多林/逝多林 = Jetavana,祇陀太子供养树林之园庭。即祇洹精舍所在之处。祗树给孤独园之略。
须达/须达多 = Sudatta,译言善与,善给,善授,善温等。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本名,祇园精舍之施主也。(或译曰给孤独,略名给孤。)
给孤独园 = 给孤独长者买得祇陀太子之园林施与僧众,故名给孤独园。
苾刍(bì
chú) = 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女性出家受具足戒者称「苾刍尼」。
善法堂 = 帝释天讲堂名。在须弥山顶喜见城外之西南角。于此论人中之善恶。
尊(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尊贵(zūn
guì) = 高贵而值得尊敬[honourable;respectable;respected]。
天女 = Devakanya,欲界六天之女性也。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无男女之相。
娱(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娱乐(yú
lè) = 欢娱快乐[fun;joy;entertainment;amusement]。
佛教八大圣地,是释迦牟尼生活过的八个地方。
|
|
蓝毗尼园
<Lumbinī>
|
释迦牟尼出生地。
#阿育王石柱。
|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
鹿野苑
<Saraṅga-nāthá>
|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
舍卫城/舍卫国/室罗筏/室罗伐
<Srāvastī>
|
释迦牟尼降伏外道处。
#相距恆河南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
#在佛教史上,因为是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长年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时,舍卫城已经荒废。
|
桑伽施
<Sankasia>
|
释迦牟尼自忉利天临降处。
|
王舍城
<Rāja-gṛha>
|
释迦牟尼度化处。
#也是耆那教圣地。
#灵鹫山/耆闍崛山/崛山 = Gṛdhrakūṭa,又可意译为灵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
毗舍离
<Vaiśālī>
|
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佛陀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
#在佛陀灭度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长老,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
#毗舍离译曰广严。
#佛在此说药师经、维摩经等。
|
拘尸那揭罗
<Kuśi-nagara>
|
娑罗双树:释迦牟尼佛涅槃处。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的时候,身体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将在三个月内涅槃。释迦牟尼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讲的法也讲够了,于是离开毗舍离,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中洗浴,选择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便成为释迦摩尼在世的最后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阿难在娑罗双树之间打起卧床,佛侧卧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
|
比丘/苾刍
<Bhikṣu>
|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Upasampadā,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ṣ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
比丘尼/苾刍尼
<Bhikṣuṇi>
|
持具足戒之女众。
|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
沙弥
<Śrāmaṇera>
|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
沙弥尼
<Śrāmaṇerikā>
|
持十戒之女众。
|
出家
|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八分斋戒 =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但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决定时间。
|
出家尼
|
持八戒斋之女众。
|
一千二百五十位参与者
|
人数
|
#五比丘 = 佛最初所度之五个比丘。皆为佛之姻戚。
憍陈如、阿说示、跋提、摩诃男、十力迦叶
#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憍陈那/阿若多憍陈那 = Ajñāta Kaundinya,旧称阿若憍陈如,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
#阿说示/頞鞞 = Aśvajit,意译马胜、马星、马师。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
#跋提 = Bhadrika,译为小贤。出身释迦族,释迦牟尼的堂弟,为佛陀弟子,证阿罗汉果。
#摩诃男/摩诃那摩/摩男俱利 = Mahānāma,译曰大名。
#十力迦叶 = Dasabala-kāsyapa,译为起气。
|
5
|
优楼频螺迦叶师徒
|
500
|
伽耶迦叶师徒
|
300
|
那提迦叶师徒
|
200
|
舍利弗师徒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舗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
#弗(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
100
|
目连师徒
#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
100
|
耶舍等人
#耶舍 = Yasas,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名耶舍,出家后,还家淫故妇,佛大诘斥之,遂制淫戒,是佛法中制戒之初也。
|
50
|
今略去零数,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
|
1255
|
尔时善住天子,即于夜分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命终之后生赡部洲,受七返畜生身,即受地狱苦。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于贫贱,处于母胎即无两目。」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希(xī) = 刺绣。假借为“稀”。稀少;罕见[rare;scarce]。(希望[hope]。)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尔时善住天子闻此声已,即大惊怖,身毛皆竖,愁忧不乐,速疾往诣天帝释所,悲啼号哭,惶怖无计。
顶礼帝释二足尊已,白帝释言:「听我所说,我与诸天女共相围绕,受诸快乐,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命终之后,生赡部洲,七返受畜生身。受七身已,即堕诸地狱,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贫贱家而无两目。』
「天帝!云何令我得免斯苦?」
惊怖(jīng
bù) = 惊慌害怕。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
惶(huáng) = 恐惧,惊慌[agitated;flurred]。
斯(sī) = 斤,斧子。劈;砍[split]。(“斯”假借为“此”,这,这个[this]。/则,就[then]。)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尔时帝释闻善住天子语已,甚大惊愕,即自思惟,此善住天子,受何七返恶道之身?
尔时帝释须臾静住,入定谛观,即见善住当受七返恶道之身,所谓猪、狗、野干、猕猴、蟒蛇,鸟、鹫等身,食诸秽恶不净之物。
尔时帝释观见善住天子,当堕七返恶道之身,极助苦恼,痛割于心,谛思无计,何所归依,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令其善住得免斯苦。
愕(è)
= 惊讶[startled]。
惊愕(jīng
è) = 惊奇震愕[stun]。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佛教时间单位。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野干 = 狐狸[fox]。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蟒(mǎng) = 巨蛇[python]。
鹫(jiù)
= 老雕[vulture]。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秽恶(huì
è) = 肮脏;污秽[dirty]。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尔时帝释,即于此日初夜分时,以种种花鬘、涂香、末香,以妙天衣庄严执持,往诣誓多林园。
于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七匝,即于佛前广大供养,佛前胡跪而白佛言:「世尊!善住天子云何当受七返畜生恶道之身?」
具如上说。
六时 = 昼三时夜三时合为六时也。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六种供养/六种供具
#善无畏三藏所传。
|
|
阏迦
#argha
|
意译作功德、功德水、水。表布施。
|
涂香
#vilepana/upalepana
|
涂香于身手以供养佛也。表持戒。
#古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又称涂身或涂妙香。即以香涂身,以消除体臭或热恼。
|
华
|
表忍辱。
|
焚香/烧香
|
世谛所释,则为拂邪气,请神灵。第一义谛所释,则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处。表精进。
|
饮食
|
表禅定。
|
灯明
|
神佛前所奉之灯火也。表智慧。
|
尔时如来顶上放种种光,遍满十方一切世界已,其光还来绕佛三匝,从佛口入。
佛便微笑告帝释言:「天帝!有陀罗尼名为《如来佛顶尊胜》,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狱能回向善道。
阎罗/琰魔/阎魔/阎摩罗/琰魔法王/琰魔王/阎王 = Yamaraja,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平等王”,意思是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据说是因为阎罗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所以称为“双王”。其二,据说是因为阎罗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天帝!此《佛顶尊胜陀罗尼》,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悉皆消灭,当得清净之身,随所生处,忆持不忘。
「从一佛刹至一佛刹,从一天界至一天界,遍历三十三天,所生之处,忆持不忘。
悉(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
|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ṣ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剎 = Kṣ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
#一小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
「天帝!若人命欲将终,须臾忆念此陀罗尼,还得增寿,得身口意净,身无苦痛,随其福利,随处安稳,一切如来之所观视,一切天神恒常侍卫,为人所敬,恶障消灭,一切菩萨同心覆护。
安稳(ān
wěn) = 安全而稳当[be safe and secure]/安定平稳[be steady and smooth]。
观(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
视(shì) = 看[look at]。(眼;眼力;视线[sight;vision]。)
「天帝!若人能须臾读诵此陀罗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之苦,破坏消灭,无有遗余。
「诸佛刹土及诸天宫,一切菩萨所住之门,无有障碍,随意趣入。 」
趣(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佛教>谓众生因善恶行为不同死后趋向不同地方转生[梵Gati]。)
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众生说增益寿命之法。」
益(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增益(zēng yì) = 增进收获、收益[increase]。
尔时世尊,知帝释意,心之所念,乐闻佛说是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梵音佛顶尊胜陀罗尼加字具足本
那摸
巴尬哇跌 特惹艾罗科呀 啪惹啊帝维士一司搭呀 布大呀 巴尬哇跌。
= Namo Bhagavate Trailokya Prativisistaya Buddhaya Bhagavate.
= 皈命 世尊 三世 得最殊胜 大觉 世尊。
尬(gà)
= 尴尬。
惹(rě)
= 招引[attract;cause]。
艾(ài)
= 草名。即艾蒿[Argy wormwood;mugwort wormwood]。
啪(pā)
= 一种突然、尖锐的响声[crack]。
搭地呀他,
= Tadyatha,
= 即说咒曰。
哦呣, 维树大呀 维树大呀,
= Om,Vi-sodhaya Vi-sodhaya,
= 三身,无见顶相
清净 清净,净除二障也。
哦(ó)
= 表示疑问、惊奇等[what]/表示提醒[oh]。
呣(ḿ)
= 表示强烈感情、招呼、答应或疑问[um]。
阿撒妈 撒妈 撒曼搭 阿哇巴撒 司啪 惹啊那 尬帝 尬哈那 苏哇巴哇 维树爹,
= Asama-sama Samanta Avabhasa Spharana Gati Gahana Svabhava Vi-suddhe,
= 平等本誓
普遍 照耀 舒遍 趣 多,六趣也 自性 最清净。
阿比新吒嘟 妈呣,
= Abhisincatu Mam,
= 灌顶于我。
嘟(dū)
= 表示申斥。多用于戏曲中。
苏尬搭 哇惹啊 哇吒那阿弥惹一搭 阿比谢该 妈哈 曼特惹啊 吧呆。
= Sugata Vara-vacana Amrta-abhisekai Maha Mantra-padai.
= 善逝 殊胜言教 甘露灌顶 大 真言句义。
搭(dā)
= 打,击[strike]。
阿哈惹啊 阿哈惹啊 阿唷 撒呣 大 惹啊尼。
= Ahara Ahara Ayuh Sam-dharani.
= 惟愿摄受
惟愿摄受 寿命 坚固住持。
唷(yō)
= 叹词,表示惊讶或疑问。
说大呀 说大呀 尬尬那 维树爹,
= Sodhaya Sodhaya Gagana Vi-suddhe,
= 清净 极清净 如虚空 最清净。
乌司尼撒 维加呀 维树爹 撒哈司 惹啊 惹啊士弥 撒呣 捉堤跌。
= Usnisa Vijaya Vi-suddhe Sahasra-rasmi Sam-codite.
= 佛顶 最胜 最清净 千
光明 警觉。
撒惹哇 搭他尬搭 阿哇罗尬尼 萨 吧惹啊弥搭 吧惹一补惹啊尼。
= Sarva Tathagata Avalokani Sat-paramita-paripurani.
= 一切 如来 观察 六 度
皆 圆满。
撒惹哇 搭他尬搭 妈帝 大沙 逋弥 啪惹啊帝 司梯跌。
= Sarva Tathagata-mati Dasa-bhumi Prati-sthite.
= 一切 如来 十地智慧所建立。
逋(bū)
= 逃亡,逃跑[abscond;flee]。
撒惹哇 搭他尬搭 合惹一大呀 阿低司他那低司梯搭 妈哈 母得惹欵,
= Sarva Tathagata Hrdaya Adhisthanadhisthita Maha-mudre,
= 一切 如来 真实心即神力 能加持所加持 大 印。
欵(kuǎn) = 同“款”。
哇这惹啊 尬呀 撒呣 哈搭那 维树爹。
= Vajra-kaya Sam-hatana Vi-suddhe.
= 金刚 身 钩锁 最清净。
撒惹哇 阿哇惹啊那 阿吧呀 嘟惹尬帝 吧惹一 维树爹,
= Sarva Avarana Apaya-durgati Pari Vi-suddhe,
= 一切 障 恐怖 恶 趣 皆 最清净。
啪惹啊帝 尼 哇惹搭呀 阿唷 树爹,
= Prati-nivartaya Ayuh Suddhe,
= 得 转 寿命 清净。
撒妈呀 阿低司梯跌。
= Samaya Adhisthite.
= 本誓 加持。
妈尼 妈尼 妈哈 妈尼,
= Mani Mani Maha-mani,
= 世宝 法宝
大 清净宝。
搭他搭 逋搭 國帝 吧惹一树爹,
= Tathata Bhuta-koti Pari-suddhe,
= 如如,理
实际,智 皆 清净。
维司菩搭 布低 树爹,
= Vi-sphuta Buddhi Suddhe.
= 显现 智慧 清净。
加呀 加呀,
= Jaya Jaya,
= 胜 胜。
维加呀 维加呀,
= Vijaya Vijaya,
= 最胜 最胜。
司妈惹啊 司妈惹啊,
= Smara Smara,
= 念持,定慧相应。
撒惹哇 布大 阿低司梯搭 树爹,
= Sarva Buddha Adhisthita Suddhe,
= 一切 佛 加持 清净。
哇这惹一 哇这惹啊 尬惹別 哇这惹啊呣 巴哇嘟 妈妈 沙惹一 惹啊呣。
= Vajri Vajra-garbhe Vajram Bhavatu Mama Sariram.
= 金刚三昧
金刚藏 愿成如金刚 我 身。(连上句:愿我身成就金刚也。)
撒惹哇 萨嘟哇 那呣 吒 尬呀 吧惹一 维树爹,
= Sarva Sattvanam Ca Kaya Pari Vi-suddhe,
= 一切 有情 身 皆 最清净。
撒惹哇 尬帝 吧惹一树爹。
= Sarva Gati Pari-suddhe.
= 一切 趣 皆 清净。
撒惹哇 搭他尬搭 新吒咩 撒妈刷撒呀安嘟。
= Sarva Tathagata Sinca Me Samasvasayantu.
= 一切 如来 法雷震吼我 普遍安慰我等。
咩(miē)
= 小羊的叫声[baa;bleat]。
撒(sǎ) = 散布[scatter;sprinkle;spread]。
刷(shuā)
= 清扫;揩拭;冲洗[brush;scrub;clean;wash]。
撒惹哇 搭他尬搭 撒妈刷撒 阿低司梯跌,
= Sarva Tathagata Samasvasa Adhisthite,
= 一切 如来 普遍安慰 令得加持。
布低呀 布低呀,
= Budhya Budhya,
= 所觉道。
维布低呀 维布低呀,
= Vi-budhya Vi-budhya,
= 最胜所觉。
玻大呀 玻大呀,
= Bodhaya Bodhaya,
= 能令觉悟。
玻(bō)
= 玻璃[glass]。
维玻大呀 维玻大呀,
= Vi-bodhaya Vi-bodhaya,
= 最胜所觉。
撒曼搭 吧 惹一树爹。
= Samanta Pari-suddhe.
= 普遍 皆 清净。
撒惹哇 搭他尬搭 合惹一大呀 阿低司他那低司梯搭 妈哈 母得惹欵 苏哇哈。
= Sarva Tathagata Hrdaya Adhisthanadhisthita Maha-mudre Svaha.
= 一切 如来 神力加持 大 印 圆满成就。
佛告帝释言:「此咒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能除一切罪业等障,能破一切秽恶道苦。
「天帝!此大陀罗尼,八十八殑伽沙俱胝百千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大日如来智印印之。
「为破一切众生秽恶道苦故。
「为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众生得解脱故。
「临急苦难,堕生死海中众生得解脱故。
「短命薄福,无救护众生,乐造杂染恶业众生得饶益故。
「又此陀罗尼于赡部洲住持力故,能令地狱恶道众生,种种流转生死,薄福众生,不信善恶业,失正道众生等得解脱义故。」
殑(qíng) = 病困欲死之状[beyond cure] 。
伽(qié) = 从人,加声。翻译佛经多用为人名,故从“人”。
恒河/殑伽/恒伽/弶伽 = Ganga,译日天堂来,以其原从高处神堂而来也。玄奘译为殑伽河。
胝(zhī) = 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callus]。
俱胝 =
Koti,俱侄。数名。译曰亿。
智印/慧印 = Jñāna-mudrā,如人有印则得入国,以般若之智为印,则得入实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伪,以智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又如大日拳印不动之剑印,各证明内证之智德者,故曰智印。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救护(jiù
hù) = 救助保护[relieve a sick or
injured person]。
杂(zá) = 五彩相合[multicoloured]。(混合;搀杂[mix;mingle]/驳杂不纯[heterogeneous;mixed]/各种[various]。)
染(rǎn) = 使布帛等物着色[dye]。(熏染;影响[influence]/污染,沾染[be contaminated by]。)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
佛告天帝:「我说此陀罗尼付嘱于汝,汝当授与善住天子,复当受持、读诵、思惟、爱乐、忆念、供养,于赡部洲与一切众生,广为宣说此陀罗尼印。
「亦为一切诸天子故,说此陀罗尼印,付嘱于汝。
「天帝!汝当善持守护,勿令忘失。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
授与(shòu yǔ) = 授予[award;confer;give;grant]。
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āraṇī,译作总持、持明、密语、真言、明、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个是华严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
|
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
义陀罗尼
|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
咒陀罗尼
|
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
忍陀罗尼
|
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
「天帝!若人须臾得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重障,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夜叉、罗刹、鬼神、布单那、羯吒布单那、阿波娑摩啰、蚊、虻、龟、狗、蟒蛇、一切诸鸟,及诸猛兽,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即得转生诸佛如来,一生补处菩萨同会处生。
「或得大姓婆罗门家生,或得大刹利种家生,或得豪贵最胜家生。
「天帝!此人得如上贵处生者,皆由闻此陀罗尼故,转所生处,皆得清净。
羯(jié) = 阉过的公羊。泛指羊[wether]。
吒(zhā) = 神话传说中的人名用字。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啰(luō) = 放在句末,表示一种情况或感情[used as a utterance-final particle]。(此字与喇<lā>通假。)
阿波娑摩啰/阿婆娑摩罗 = Apasmara,鬼名。译曰颠病鬼,形影,转筋。
蠢(chǔn) = 昆虫慢慢地爬行[wriggle;squirm]。(引申为骚动,动乱[move]/愚蠢;愚昧 [stupid]。)
蠢动(chǔn dòng) = 像虫子一样蠕蠕爬动[wriggle]/准备扰动为乱[carry on disruptive activities]。
含灵/含识/含生/有情/众生 = 含灵魂者。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会(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
大姓(dà
xìng) = 指世家大族[large and influential
family]/人多的姓,如张、李、王等[surname used by an unusually large number
of people]/在某范围内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家族[the biggest clan]。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
贵(guì) = 物价高[expensive;costly],与“贱”相对。(社会地位高[of high rank;noble]/地位显要的人[high official]。)
豪贵(háo
guì) = 豪强富贵[powerful and wealthy]/指有权有钱的人[the rich and powerful]。
八部/八部众/天龙八部/龙神八部
|
|
天众
<Deva>
|
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处天也。身具光明,故名为天,又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
|
龙众/那伽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夜叉/药叉
<Yakṣa>
|
飞行空中之鬼神也。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阿修罗/阿素洛
<Asura>
|
旧作无酒,新作非天,又作无端正,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无端正,彼之果报,有美女而无酒,故云无酒,常与帝释战斗之神也。
|
迦楼罗/揭路荼
<Garuḍa>
|
译作金翅鸟,两翅相去,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撮龙为食。
|
紧那罗/紧捺洛
<Kiṁnara>
|
译作非人,新译作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为帝释天之乐神,故云歌神,帝释有二种之乐神,前之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则为奏法乐者之天神也。
#人非人 = 紧那罗之别名。似人而非人也。又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
|
摩睺罗伽/摩呼罗伽/莫呼洛伽
<Mahoraga>
|
译作大蟒神,大腹行,地龙也。
|
八部鬼众
|
管辖
|
|
乾闼婆/健达缚
<Gandharva>
|
译作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五阴唯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天之乐神也,法华经之听众,列四乾闼婆。
#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能表演音乐、节目。
|
东方持国天王
|
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
|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
|
鸠盘荼/鸠槃荼
<Kumbhanda>
|
译为瓮形,其阴茎似瓮形之厌魅鬼也。又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鸠盘荼外貌丑陋,在唐朝被人用作比喻老丑的妇人。
#一种啖人精气维生的鬼。
#枉习-魇鬼-服类-劳类
|
南方增长天王
|
薜荔多/饿鬼
<Preta>
|
译为饿鬼,常逼于饥渴之阴鬼也。
#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
|
|
龙
<Naga>
|
畜类,水属之王也。如法华经之听众,列八大龙王。
|
西方广目天王
|
富单那/布单那
<Putana>
|
译为臭饿鬼,是主热之病鬼也。
迦吒富单那/羯吒布单那 = Kaṭapūtana,译曰奇臭鬼。
|
|
夜叉/药叉
<Yakṣa>
|
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
#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空行>、天夜叉<飞行>之三种。
#女性夜叉,称夜叉女<yakṣī/yakṣiṇī>。
#男性夜叉形象多变,有时被描述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夜叉女其貌甚美,一般被描绘为有着面容端正,身材姣好,纤腰巨乳、丰臀长腿的美少女。
|
北方多闻天王
|
罗刹
<Raksasa>
|
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
#罗刹与阿修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阿修罗是与天神为敌,而罗刹则主要侵扰人类 。
#一个女性的罗刹被称为罗刹私/罗刹女/罗叉私<rākṣasī>。与男性罗刹经常被想象为青面獠牙的怪物不同,罗刹女(当她变成人形时)据说是“绝妙者”。
#罗刹天 = 诸罗刹之王也。为西南隅之守护神。
|
四姓 (印度<天竺>四姓)
|
|
婆罗门
|
Brāhmaṇa,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
|
刹利/刹帝利
|
Kṣatriya,译言田主。王种。
|
毗舍/吠舍
|
Vesa,译曰商。
|
首陀/首陀罗
|
Śūdra,农人奴隶。
|
「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埸最胜之处,皆由赞美此陀罗尼功德。
「如是;天帝!此陀罗尼名为吉祥,能净一切恶道。
「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犹如日藏摩尼之宝,净无瑕秽,净等虚空,光焰照彻无不周遍;若诸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
「亦如阎浮檀金明净柔软,令人喜见,不为秽恶之所染着。
「天帝!若有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乘斯善净得生善道。
菩提道埸 = Bodhimaṇḍa,佛成就菩提之道场也。在摩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释尊于此成道,故谓之菩提道场。
赞美(zàn
měi) = 赞扬歌颂[praise;commend;eulogize]。
祥(xiáng) = 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omen]。(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吉祥(jí
xiáng) = 吉利;幸运[lucky;propitious;auspicious]。
摩尼 =
Maṇi,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defect]。)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光焰(guāng
yàn) = 火焰;火光[flame]/光辉;光芒[radiance]。
明净(míng
jìng) = 看起来明亮而清楚[liquid]/明朗和洁净[bright and clean]。
柔(róu) = 树木可曲可直[supple;soft]。(柔和;温和[mild;gentle]。)
柔软(róu ruǎn) = 软和;不坚硬[soft;lithe]/<织物>质地柔韧、柔顺[supple]。
「天帝!此陀罗尼所在之处,若能书写、流通、受持、读诵、听闻、供养,能如是者,一切恶道皆得清净,一切地狱苦恼悉皆消灭。
」
苦恼(kǔ nǎo) = 痛苦烦恼[distressed;vexed;worried]。
清净 =
Suddhi,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是佛教中所教导的一种内心状态,为无欲无求,专心专一的内心状态。 常被当成涅槃的同义词。)
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
「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山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
「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幢(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幢/宝幢/法幢/经幢 = dhvaja/ketu,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汉传佛教一般仅用于庄严佛殿,用绸布做成圆桶状,上面刺绣花纹或经、咒;亦有很多寺庙保存有古老的石经幢,雕刻精细,内容丰富,往往镌刻有佛像、菩萨像、天龙护法、佛经、咒语等。(“幢”是高显之意,这是表法。)
窣(sū)
= 从穴中突然钻出来,引申为纵跃[rush out]。(下垂[hang]。)
堵(dǔ) = 墙壁[wall]。(堵塞[stop up;block up]。)
窣堵波/窣堵坡/率都婆 = stūpa,译为兜婆/偷婆/塔婆/塔。一词即从巴利文音译<thap>而来。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族姓男/族姓子 = Kula-putra,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对于妇女,则称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
罪垢 = 罪恶之污身譬如垢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yak-saṁbodhi,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菩提。/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
「天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华鬘、涂香、末香、幢幡、宝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
「天帝!彼人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薩埵,真是佛子,持法栋梁,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 」
华鬘 = 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花穿成一串套在脖子上。花穿成花环就叫做鬘,这是印度人的习俗,用来作为佛教的法器,在许多佛教相关故事中经常出现。)
幡(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 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衢道(qú
dào) = 岔道[branch road]。
庄(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
庄严 = 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
庄严(zhuāng yán) = 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solemn;dignified;stately]。
旋绕(xuán
rào) = 作涡旋状地缠绕或转动[circumvolute;curl up;wind around]。
摩诃薩埵 = Mahāsattva,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埵修行的时间很长,达到的阶位很高,已经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具有广大无比的神通,备受苦难众生和初级修士的崇拜。威光显赫、家喻户晓的八位摩诃萨埵即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栋(dòng)
= 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ridgepole]。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girder;roof beam]。)
栋梁(dòng
liáng) = 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支承着椽子的上端[ridgepole]/身负重担的人;能担负责任的人材[atlas]/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pillar]。
六种供养/六种供具
#善无畏三藏所传。
|
|
阏迦
#argha
|
意译作功德、功德水、水。表布施。
|
涂香
#vilepana/upalepana
|
涂香于身手以供养佛也。表持戒。
#古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又称涂身或涂妙香。即以香涂身,以消除体臭或热恼。
|
华
|
表忍辱。
|
焚香/烧香
|
世谛所释,则为拂邪气,请神灵。第一义谛所释,则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处。表精进。
|
饮食
|
表禅定。
|
灯明
|
神佛前所奉之灯火也。表智慧。
|
三归/三归依/三归戒
#此三归由师受之谓之三归戒。
#归依/皈依 = saranam gacchami,于胜者归投依伏也。(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仪式后,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别可以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
#归命 = ṇamō,梵语曰南无。中文意译为「礼敬」、「皈依」、「归命」、「合一」之意。译曰归命。有三义: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总为表信心至极之词。
|
|
归依佛
|
归依佛宝以为师者。
|
归依法
|
归依法宝以为药者。
|
归依僧
|
归依僧宝以为友者。
|
尔时阎摩罗法王,于时夜分来诣佛所,到已以种种天衣、妙华、涂香庄严,供养佛已,绕佛七匝,顶礼佛足,而作是言:「我闻如来演说赞持大力陀罗尼,故来修学。若有受持读诵是陀罗尼者,我常随逐守护,不令持者堕于地狱,以彼随顺如来言教而护念之。」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尔时护世四天大王,绕佛三匝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广说持陀罗尼法。」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
一昼夜為人间的
|
天寿
|
||
空居天
|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
一千六百年
|
16000
|
乐变化天/化乐天
|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
八百年
|
8000
|
|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ṣita>
|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
四百年
|
4000
|
|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
二百年
|
2000
|
|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
|
一百年
|
1000
|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
五十年
|
500
|
尔时佛告四天王:「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宣说受持此陀罗尼法,亦为短命诸众生说。
「当先洗浴,着新净衣,白月圆满十五日时,持斋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令短命众生还得增寿,永离病苦,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地狱诸苦,亦得解脱。
「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
浴(yù) = 洗澡[bathe]。
白月/白分 = Śuklapakṣa,印度之历法,以月之盈缺立白黑之名,自月盈至于满之间为白月,称为白月,一日乃至白月十五日。自十六日以下,为黑分,又为黑月一日乃至十五日。合前之黑月与后之白月而为一月。
斋(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斋 = 斋食,时食也。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戒律上,于食分时非时,正午以前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者不宜食。因而时中之食为斋食。守之曰持斋。是为斋之本义。然后又一转而为不为肉食。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斋者,禁肉食也。
持斋 = 过正午不食曰斋,持斋谓受持斋法而不违越也。
业障 = 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佛言:「若人遇大恶病,闻此陀罗尼,即得永离,一切诸病,亦得消灭,应堕恶道,亦得除断。即得往生寂静世界,从此身已后,更不受胞胎之身,所生之处,莲华化生,一切生处,忆持不忘,常识宿命。」
胞(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胎(tāi) = 未生的幼体,胚胎[embryo;foetus]。
寂(jì) = 静悄悄,没有声音[quiet;silent]。(寂寞;孤单;冷落[solitary]。)
寂静(jì
jìng) = 没有声音;安静[quiet;still;silent]。
寂静 = 离烦恼曰寂,绝苦患云静,即涅槃之理也。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宿命(sù
mìng) = 指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predestinate]。
奢摩他
<Śamatha>
|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
三摩提
<Samādhi>
|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
禅那
<Dhyāna>
|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
佛言:「若人先造一切极重恶业,遂即命终,乘斯恶业应堕地狱,或堕畜生、阎罗王界,或堕饿鬼乃至堕大阿鼻地狱。或生水中,或生禽兽异类之身,取其亡者随身分骨,以土一把,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
遂(suì) = 亡也[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就;于是[then,there upon]。)
禽(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兽(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分(fēn) = 一分为二。分开,分成,分出[divide;separate]。与“合”相对。(辨别,区分[distinguish]/分给,分配[distribute;assign;allot]/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component;part]。)
把(bǎ) = 握持;执[hold]。(指一手抓起的数量。)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地狱 = Naraka,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是译义也。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迦、泥梨、泥犁等。
#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属于根本地狱,为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
#游增地狱/近边地狱 = 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此热地狱的眷属小地狱。若八大地狱,都再安立十六小狱,如此一来,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再加入根本之八大地狱,则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但也有以十六小狱纯为一处,而在八大地狱之外,如《大智度论》以及《修行道地经》。
#孤独地狱/孤地狱 = 不在地底,而是在河畔、山顶、旷野,随着死者业报,临时出现。
|
|
等活地狱
|
彼有情遇种种斫刺磨捣。被凉风所吹则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
|
黑绳地狱
|
先以黑绳秤量支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
|
众合地狱
|
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
|
号叫地狱/叫唤地狱
|
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
|
大叫地狱/大叫唤地狱
|
逼于剧苦更发大哭声,故名大号叫。
|
炎热地狱
|
火随身起,炎炽周围,苦热难堪,故名炎热。
|
大热地狱
|
为热中之极,故名大热。
|
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
<Avīci>
|
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终此身直堕于彼无间隔也。
2.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也。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也。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也。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之而无间隙也。
|
佛言:「若人能日日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应消一切世间广大供养,舍身往生极乐世界。
「若常诵念得大涅槃,复增寿命,受胜快乐。
「舍此身已,即得往生种种微妙诸佛刹土,常与诸佛俱会一处,一切如来恒为演说微妙之义,一切世尊即授其记,身光照曜一切刹土。」
消(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消失,完全不存在[disappear;vanish]/享受;受用[enjoy]/糖尿病[diabetes]。)
曜(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二种涅槃/二涅槃
|
|||
大小乘
|
二种涅槃/二涅槃
|
解释
|
|
小乘
|
偏空涅槃
|
有余/有余依
|
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
无余/无余依
|
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余也。#出现在命终之时。
|
||
大乘
|
有余
|
菩萨变易生死的因尽。
|
|
无余
|
菩萨变易生死的果尽。
|
||
#涅槃 = Nirvā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涅槃是宗教用语,为古印度语之音译。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āṇ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寂灭 = 梵名涅盘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
|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
#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极圣,有前自证有余无余之三,菩萨在初地已上有第一与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
#有余涅槃 = 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余涅槃,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余涅槃。就大小相对说,小乘的无余涅槃,因尚有惑业苦之残余,故叫做有余;至于大乘的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故叫做无余。
|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
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原为寂静,故名涅槃。
#自性涅槃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且因众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心本具,谓之自性涅槃。
|
|
二种涅槃/二涅槃
|
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
|
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也。有余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余。虽余此有漏之依身,而烦恼之障,永为寂灭,故名涅槃。
#有余涅槃是二乘人所证,虽已证阿罗汉果,分段生死的烦恼已断,但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
|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
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与有余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故却无苦果之依身,谓为无障依,众苦永为寂灭,谓为涅槃。
#无余涅槃连幻身也没有了,即所谓‘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
|
无住处涅槃/无住涅槃
|
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固执生死为可厌,涅盘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于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谓为涅槃。
#无所住处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为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无,又哪里有涅槃可证呢?生死和涅槃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因大悲心故,示现入世,随缘救度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故无所住处涅槃是永恒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
|
佛言:「若诵此陀罗尼法,于其佛前,先取净土作坛,随其大小,方四角作,以种种草华散于坛上,烧众名香,右膝着地胡跪,心常念佛,作慕陀罗尼印;屈其头指,以大母指押,合掌当其心上,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讫,于其坛中如云王雨华,能遍供养八十八俱胝殑伽沙那庾多百千诸佛,彼佛世尊咸共赞言:『善哉希有!真是佛子。』
「即得无障碍智三昧,得大菩提心庄严三昧,持此陀罗尼法应如是。」
坛(tán) = 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altar]。(僧道过宗教生活或举行祈祷法事的场所。亦指某些会道门拜神集会的场所或组织[hall]。)
长跪 = 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
长跪(cháng guì) = 两膝看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kneel on one's stomach]。
慕(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屈服[subdue;yield]。)
押(yā)
= 签署,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以做凭信[sign]。(抵押,典当[pawn]/ 拘禁,关押[take into custody]/通“压”。挤压[press]。)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庾(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储存水路转运粮食的仓库[granary for storing grain transported to the capital
by waterways]。)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大菩提心 = 求大菩提之心也。
佛告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众生应堕地狱道,令得解脱,一切恶道亦得清净,复令持者增益寿命。天帝!汝去将我此陀罗尼,授与善住天子,满其七日,汝与善住俱来见我。」
满(mǎn) = 填满,布满[filled;full of;packed]。(足够,达到一定限度[expire;reach the limit]。)
尔时天帝于世尊所,受此陀罗尼法,奉持还于本天,授与善住天子。
尔时善住天子受此陀罗尼已,满六日六夜,依法受持,一切愿满,应受一切恶道等苦,即得解脱,住菩提道,增寿无量。
甚大欢喜,高声叹言:「希有如来!希有妙法!希有明验!甚为难得,令我解脱。」
验(yàn) = 马名[horse’s name]。(效验,灵验[produce the expected result;prove effective]/检查;检验[examine;check;test]。)
尔时帝释至第七日,与善住天子,将诸天众,严持华鬘、涂香、末香、宝幢、幡盖、天衣、璎珞,微妙庄严,往诣佛所设大供养。
以妙天衣及诸璎珞,供养世尊,绕百千匝,于佛前立,踊跃欢喜,坐而听法。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跃(yuè) = 跳跃[leap;jump]。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顶,而为说法授菩提记。
佛言:「此经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汝当受持。」
舒(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徐;迟缓;舒缓[slow]/舒畅[comfortable]。)
臂(bì) = 胳膊/胳臂[arm]。
摩(mó) = 摩擦,磨蹭[rub;scrape]。(抚摸[stroke]/切磋;研究[exchange experience;study]。)
尔时大众闻法欢喜,信受奉行。
欢(huān) = 喜悦,高兴[happy;cheerful;joyful]。
喜(xǐ) = 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快乐;高兴[happy;pleased]。
欢喜(huān xǐ) = 欢乐心喜[joy]/喜爱、爱好[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