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因品第九《增上心经第五》

卷二十五_小土城诵第二_因品第九《增上心经第五》
= “增上心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数数念于五相:(一)念相善相应,(二)观念恶患,(三)不念念,(四)以思行渐减念,(五)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于五相;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 “四增上心”:Cattari Jhanani Abhicetasikani,即指初禅至第四禅之四种禅定。
 
“云何为五?比丘者,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 “念相善相应”:应念与相之善的相应。
= “彼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他就因于此相,又更念和异相之善相应。
“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
(bēng) = 古代氐族人用杂线织成的布[fabric](穿甲的绳子[rope]/缠缚;捆绑[bind])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如是,比丘,因此相复更念异相善相应,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因此相更念异相善相应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令生恶不善念故。
= “念相善相应,若生不善念者”:念和相之善的相应时,如果会生不善之念的话。
= “彼观此念恶有灾患”:他就应该观此念为恶的,为有灾患。
“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往,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犹人年少,端正可爱,沐浴澡洗,著明净衣,以香涂身,修治须发,极令净洁,或以死蛇、死狗、死人余半青色,膖胀臭烂,不净流出,系著彼颈,彼便恶秽,不喜不乐。
(pāng) = 古同“胮”。同“膀”。浮肿[getdropsy]
“如是,比丘,彼观此念,恶有灾患,此念不善,此念是恶,此念智者所恶,此念若满具者,则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令生恶不善念故。
“彼如是观恶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犹有目人,色在光明,而不用见,彼或闭目,或身避去。
= “色在光明,而不用见”:巴利本作Apathagatanam Rupanam Adassanakamo Assa,对于来到视野的诸色,如果是不愿意看见的话。
(yòng) = 使用,采用[useemploy](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apply]/行事;行动[act]/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hencethereforethus]/因;由[withon])
“于汝等意云何?色在光明,彼人可得受色相耶?”
= “彼人可得受色相耶”:而那个人可得纳受其色相吗?
 
答曰:“不也。”
 
“如是,比丘不应念此念,令生恶不善念故。
“彼不念此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令不生恶不善之念。
= “不念念时复生不善念者”:不念其念时,仍然生不善之念的话。
(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犹人行道,进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为速?我今宁可徐徐行耶!’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安闲的样子[leisurely])
“彼即徐行。
“复作是念:‘我何为徐行?宁可住耶!’
“彼即便住。
“复作是念:‘我何为住?宁可坐耶!’
“彼即便坐。
“复作是念:‘我何为坐?宁可卧耶!’
“彼即便卧。
“如是,彼人渐渐息身粗行,当知比丘亦复如是。
“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渐减其念,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为此念,当以思行惭减念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复次,比丘,念相善相应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亦生不善念,当以思行渐减念时复生不善念者,彼比丘应如是观。
“比丘者,因此念故,生不善念,彼比丘便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è) = 口腔的上膛。前部称硬腭,后部称软腭[palate]
“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受持降伏。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令不生恶不善之念;彼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常以数数念此五相;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若比丘念相善相应时不生恶念,观念恶患时亦不生恶念,不念念时亦不生恶念,若以思行渐减念时亦不生恶念,以心修心、受持降伏时亦不生恶念者,便得自在。
“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若比丘欲念则念,不欲念则不念者,是谓比丘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迹。”
(jì) = 脚印[footmark](留下的印子[mark])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