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

中阿含经-习相应品第五《惭愧经上第四》

卷十_初一日诵_习相应品第五《惭愧经上第四》
= “惭愧经上”: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正念正智是依正思惟,正思惟依信,信依爱敬,爱敬依惭愧。无惭愧者,即害爱敬、信乃至害解脱、涅槃。
= “惭愧Hiri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cán) = 羞愧[be ashamed]
无惭 = Ahirika,指做坏事不感羞耻。与‘惭’对称。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俱舍宗大不善地法之一,唯识宗随烦恼之一。即对诸功德不崇敬,又对有德之师长忌难不服;或对己过无羞耻心。此法为欲界所系,其性不善,为见、修所断。又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而现起,故与无愧共摄于大不善地法。
(kuì) = 惭愧[ashamed]
无愧 = Anottappa,指做别人认为罪恶之事,而不感惭愧,亦不害怕。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与‘愧’对称。为俱舍宗大不善地法之一,唯识宗二十随烦恼之一。即对现世、未来之恶报不生怖畏;或不顾世法而恣意暴恶,不生畏惧。此法为欲界所系,其性唯不善,为见、修所断。又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而现起,故与无惭共摄于大不善地法。
 
“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