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星期三

中阿含经-秽品第八《比丘请经第三》

卷二十三_小土城诵第二_秽品第八《比丘请经第三》
= “比丘请经”:本经叙说大目揵连告诸比丘:比丘应请诸尊教我、诃我,莫难于我。并说成就戾语法与成就善语法者之过失、功德,且以照镜为喻。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与大比丘众俱,受夏坐。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比丘请诸比丘:‘诸尊,语我、教我、诃我,莫难于我!’
= “莫难于我”:不使他落于不可救的人。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所以者何?诸贤,或有一人戾语,成就戾语法,成就戾语法故,令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
= “戾语”:巴利本作Dubbaca,难说,不容易说服。
= “或有一人戾语不诃而难彼人”:巴利本作:但是,他不容易说服,具备有难以教谕之法,不忏悔,不善于理解教诫。因此,同梵行者以为他不可说,又以为不可教诲,且以为对于此人不可置信。佛说受岁经作:“或有人反戾难教与恶法俱,谓梵行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彼人谓第一故。”
(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诸贤,何者戾语法?若有成就戾语法者,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
“诸贤,或有一人恶欲、念欲,诸贤,若有人恶欲、念欲者,是谓戾语法。
= “或有一人恶欲、念欲”:巴利本作Idh…Bhikkhu Papiccho Hoti Papikanam Icchanam Vasamgato,此有一比丘有恶欲,被恶欲所支配。佛说受岁经作:“或一人恶求与恶求俱。”
“如是染行染、不语结住,欺诳谀谄,悭贪嫉妒,无惭无愧,瞋弊恶意,瞋恚语言,诃比丘诃,诃比丘轻慢,诃比丘发露,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语、瞋恚、憎嫉炽盛,恶朋友、恶伴侣,无恩、不知恩。
= “染行染”:污染而常行污染。
= “诃比丘诃”:巴利本作Bhikkhu Cudito Codakena Codakam Patippharati,比丘被呵责者,(被呵责者亦)以呵责拒绝呵责者。
= “恶朋友、恶伴侣”:佛说受岁经作:“恶知识俱与恶伴俱。”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诸贤,若有人无恩、不知恩者,是谓戾语法。
“诸贤,是谓诸戾语法,若有成就戾语法者,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
“诸贤,比丘者,当自思量。”
 
“诸贤,若有人恶欲、念欲者,我不爱彼;若我恶欲、念欲者,彼亦不爱我。
“比丘如是观,不行恶欲、不念欲者,当学如是!
“如是染行染、不语结住,欺诳谀谄,悭贪嫉妒,无惭无愧,瞋弊恶意,瞋恚语言,诃比丘诃,诃比丘轻慢,诃比丘发露,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语、瞋恚、憎嫉炽盛,恶朋友、恶伴侣,无恩、不知恩。
“诸贤,若有人无恩、不知恩者,我不爱彼;若我无恩、不知恩者,彼亦不爱我。
“比丘如是观,不行无恩、不知恩者,当学如是!
 
“诸贤,若比丘不请诸比丘:‘诸尊,语我、教我、诃我,莫难于我!’
“所以者何?诸贤,或有一人善语,成就善语法,成就善语法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 “成就善语法”:巴利本作Sovacassakaranehi Dhammehi Samannagato,具足容易教诲之法。
“诸贤,何者善语法?若有成就善语法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诸贤,或有一人不恶欲、不念欲,诸贤,若有人不恶欲、不念欲者,是谓善语法。
“如是不染行染、不不语结住,不欺诳谀谄,不悭贪嫉妒,不无惭无愧,不瞋弊恶意,不瞋恚语言,不诃比丘诃,不诃比丘轻慢,不诃比丘发露,不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不语、瞋恚、憎嫉炽盛,不恶朋友、恶伴侣,不无恩、不知恩。
= “不无恩、不知恩”:不无恩,不不知恩。
“诸贤,若有人不无恩、不知恩者,是谓善语法。
“诸贤,是谓诸善语法,若有成就善语法者,诸梵行者善语彼,善教、善诃,不难彼人。
“诸贤,比丘者当自思量。”
 
“诸贤,若有人不恶欲、不念欲者,我爱彼人;若我不恶欲、不念欲者,彼亦爱我。
“比丘如是观,不行恶欲、不念欲者,当学如是!
“如是不染行染、不不语结住,不欺诳谀谄,不悭贪嫉妒,不无惭无愧,不瞋弊恶意,不瞋恚语言,不诃比丘诃,不诃比丘轻慢,不诃比丘发露,不更互相避而说外事,不不语、瞋恚、憎嫉炽盛,不恶朋友、恶伴侣,不无恩、不知恩。
“诸贤,若有人不无恩、不知恩者,我爱彼人;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彼亦爱我。
“比丘如是观,不无恩、不知恩者,当学如是!”
 
“诸贤,若比丘如是观者,必多所饶益:我为恶欲、念欲,为不恶欲、念欲耶?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是恶欲、念欲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恶欲、不念欲者,即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诸贤,犹有目人以镜自照,则见其面净及不净。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有垢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洗。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无垢者,即便欢悦;我面清净,是故欢悦。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行恶欲、念欲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不行恶欲、不念欲者,即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如是:我为染行染,为不染行染;
“为不语结住,为不不语结住;
“为欺诳谀谄,为不欺诳谀谄;
“为悭贪嫉妒,为不悭贪嫉妒;
“为无惭无愧,为不无惭无愧;
“为瞋弊恶意,为不瞋弊恶意;
“为瞋恚语言,为不瞋恚语言;
“为诃比丘诃,为不诃比丘诃;
“为诃比丘轻慢,为不诃比丘轻慢;
“为诃比丘发露,为不诃比丘发露;
“为更互相避,为不更互相避;
“为说外事,为不说外事;
“为不语、瞋恚、憎嫉炽盛,为不不语、瞋恚、憎嫉炽盛;
“为恶朋友、恶伴侣,为不恶朋友、恶伴侣;
“为无恩、不知恩,为不无恩、不知恩耶?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恩、不知恩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即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诸贤,犹有目人以镜自照,则见其面净及不净。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有垢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洗。
“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无垢者,即便欢悦;我面清净,是故欢悦。
 
“诸贤,如是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恩、不知恩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即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
“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定心。
“诸贤,多闻圣弟子因定心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大目揵连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