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长寿王品第七《梵天请佛经第七》

卷十九_小土城诵第二_长寿王品第七《梵天请佛经第七》
= “梵天请佛经”:本经叙说一梵天起邪见,执着于梵天界之有、常、不变。佛虽为说无常、变异之理,梵天仍不舍邪见,却视佛应随其所使。佛乃破其邪见。梵天以神通与佛较量,梵天不敌。时,魔波旬恐惧减少魔眷属而请佛勿教化弟子,佛知而斥退之。
= “梵天请经”:Brahmanimantanikasuttam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梵天住梵天上,生如是邪见:“此处有常,此处有恒,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 “此处有常无出要过其上”:巴利本作:此处是常住、坚固、永存、独存、不灭之法,确实是不生、不老、不死、不灭、不转生,其他更无超过其上之出离处。
 
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犹若力士屈伸臂顷,于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忽没不现,往梵天上。
= “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样不动而入禅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语为Tatharupam 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现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时,彼梵天见世尊来,即请世尊:“善来大仙人,此处有常,此处有恒,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汝无常称说常,不恒称说恒,不存称说存,不要称说要,终法称说不终法,非出要称说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梵天,汝有是无明!梵天,汝有是无明!”
 
时,魔波旬在彼众中。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于是,魔波旬语世尊曰:“比丘,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吉祥事来,而排却之。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从山上堕,虽以手足扪摸于空而无所得。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掉下来,坠落[fallsink](假借为“惰”。懒散;懈怠[sluggish])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比丘,若汝违此梵天所说,逆此梵天所说者,是为比丘犹如有人从树上堕,虽以手足扪摸枝叶而无所得。
“比丘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比丘,我语汝莫违此梵天所说!莫逆此梵天所说!所以者何?此梵天梵、福祐、能化、最尊、能作、能造、是父,已有、当有一切众生皆从是生,此所知尽知、所见尽见。
= “此梵天梵所见尽见”:巴利本作Eso Hi Bhikkhu Brahma Maha-brahma Abhibhu Anabhibhuto Annadatthudaso Vasavatti Issaro Katta Nimmata Settho Sanjita Vasi Pita Bhutabhabyanam,他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非被征服者、一切见者、权威者、主自在者、造作者、化作者、最尊最胜者、主宰者、有力者,为既生、当生一切之父。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憎恶地、毁呰地者,彼身坏命终,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憎恶梵天、毁呰梵天者,彼身坏命终,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
= “大仙人,若有沙门必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巴利本作:比丘!在您以前,有诸沙门、梵志非难地,憎恶地;非难水,憎恶水;非难火,憎恶火;非难风,憎恶风;非难存在者,憎恶存在者;非难天,憎恶天;非难生主,憎恶生主;非难梵天,憎恶梵天,他们身坏命终而住于卑贱身中。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爱乐地、称叹地者,彼身坏命终,必生最上尊梵天中。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身坏命终,必生最上尊梵天中。
“大仙人,汝不见此梵天大眷属坐如我辈耶?”
 
彼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自称说我是梵天。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自称说我是梵天;若说有魔波旬者,此即是魔波旬。”
 
世尊知已,告曰:“魔波旬,汝非梵天,亦非梵天眷属,然汝自称说我是梵天;若说有魔波旬者,汝即是魔波旬。”
 
于是,魔波旬而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
 
知已愁忧,即于彼处忽没不现。
 
时,彼梵天至再三请世尊:“善来大仙人,此处有常,此处恒有,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法,此处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梵天,汝无常称说常,不恒称说恒,不存称说存,不要称说要,终法称说不终法,非出要称说出要,此出要更无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梵天,汝有是无明!梵天,汝有是无明!”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昔有沙门、梵志,寿命极长,存住极久。
“大仙人,汝寿至短,不如彼沙门、梵志一宴坐顷。
“所以者何?彼所知尽知、所见尽见,若实有出要者,更无余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若无有实出要者,更无余出要过其上,有胜、有妙、有最者。
“大仙人,汝于出要不出要想,不出要出要想,如是汝不得出要,便成大痴。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所以者何?以无境界故。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爱乐地、称叹地者,彼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
= 巴利本作Sace Kho Tvam Bhikkhu Pathavim Ajjhosissati Opasayiko Me Bhavissasi Vatthusayiko Yathakamakaraniyo Bahiteyyo,比丘!你如果取着地,则近住于我者,住于房屋者,可能被(我)随欲所为者,可能被(我)拒绝者。“拒绝”,南传大藏经译为“驱使”。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
“大仙人,若汝爱乐地、称叹地者,汝亦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汝亦为我自在,为随我所欲,为随我所使。”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如是,梵天所说真谛,若有沙门、梵志爱乐地、称叹地者,彼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彼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
“梵天,若我爱乐地、称叹地者,我亦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爱乐梵天、称叹梵天者,我亦为汝自在,为随汝所欲,为随汝所使。
 
“梵天,若此八事,我随其事爱乐称叹者,彼亦有如是。
= “八事”:指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PathaviApaTejaVayoBhutaDevaPajapatiBrahma)。
“梵天,我知汝所从来处、所往至处、随所住、随所终、随所生。
“若有梵天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 如有梵天,就有了大如意足(神力),有了大威德,有了大福佑,有了大威神等,我都知道的。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汝云何知我所知、见我所见?云何识悉我?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
“于千世界中,汝得自在耶?知彼彼处无有昼夜,大仙人曾更历彼,数经历彼耶?”
(lì) = 经过[go throughexperienceundergo](行;游历[travel through]/审视;察看;推算[examine]/逐一;逐个地[one by one])
 
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
“于千世界中,我得自在,亦知彼彼处无有昼夜。
“梵天,我曾更历彼,我数经历彼。
“梵天,有三种天: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
= “光天、净光天、遍净光天”:巴利本作AbhassaaraSubhakinnaVehapphala,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各为二禅、三禅、四禅之第三天。“光天”,亦译作“晃昱天”。
“梵天,若彼三种天有知有见者,我亦有彼知见。
“梵天,若彼三种天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梵天,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我亦有彼知见。
“梵天,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梵天,若汝有知有见者,我亦有此知见。
“梵天,若汝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梵天,若汝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我亦有此知见。
“梵天,若汝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我亦自有知见。
“梵天,汝不与我一切等,不与我尽等,但我于汝最胜最上。”
= “汝不与我一切等”:不能和佛相匹敌。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何由得彼三种天有知有见者,汝亦有彼知见;若彼三种天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
“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汝亦有彼知见;若彼三种天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
“若我有知有见者,汝亦有此知见;若我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
“若我及眷属有知有见者,汝亦有此知见;若我及眷属无知无见者,汝亦自有知见?
“大仙人,非为爱言耶?问已不知增益愚痴。
“所以者何?以识无量境界故,无量知、无量见、无量种别,我各各知别,是地知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是梵天知梵天。”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是我,地是我所,我是地所。
“彼计地是我已,便不知地。
“如是于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有净想:净是我,净是我所,我是净所。
= “无烦、无热”:AvihaAtappa,天名,为四禅之第五天、第六天。
 
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五净居处/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有顶天/色究竟天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善见天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善现天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无热天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无烦天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彼计净是我已,便不知净。
“梵天,若有沙门、梵志,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
“彼不计地是我已,彼便知地。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我非净所。
“彼不计净是我已,彼便知净。
“梵天,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
“我不计地是我已,我便知地。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则知净,净非是我,净非我所,我非净所。
“我不计净是我已,我便知净。”
 
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此众生爱有、乐有、习有,汝已拔有根本;所以者何?谓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
= 大仙人!这些众生,都喜爱于有,也喜乐于有,都习于有,而您则已拔除有的根本了;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如来乃为无所著、等正觉之故。
 
便说颂曰:
 
“于有见恐怖,无有见不惧,是故莫乐有,有何不可断?
= 巴利本作Bhave Vaham Bhayam Disva Bhavan Ca VibhavesinamBhavam Nabhivadim Kanci Nandin Ca Na Upadiyin Ti,我于“有”见恐怖,对于诸圣人来说,亦见“有”与“无有”,不迎“有”,不欢喜任何(有、无有),也不执取(有、无有)。
 
“大仙人,我今欲自隐形。”
 
世尊告曰:“梵天,汝若欲自隐形者,便随所欲。”
 
于是,梵天即随所处自隐其形,世尊即知:“梵天,汝在彼,汝在此,汝在中。”
 
于是,梵天尽现如意,欲自隐形而不能隐,还住梵天中。
于是,世尊告曰:“梵天,我今亦欲自隐其形。”
 
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若欲自隐形者,便随所欲。”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我今宁可现如其像如意足,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隐住,使诸梵天及梵天眷属但闻我声而不见形。”
= “现如其像如意足”:巴利本作Tatharupam Iddhabhisankharam Abhisankhasi,如此行如意妙作。如此之“此”指经中所述“欲自隐其形”。如其像如意足,又作如其像定,即如雕像般不动而入禅定。
 
于是,世尊即现如其像如意足,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便自隐住,使诸梵天及梵天眷属但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于是,梵天及梵天眷属各作是念:“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所以者何?谓放极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隐住,使我等及眷属但闻彼声而不见形。”
 
于是,世尊复作是念:“我已化此梵天及梵天眷属,我今宁可摄如意足。”
 
世尊便摄如意足,还住梵天中。
于是,魔王亦至再三在彼众中。
尔时,魔王白世尊曰:“大仙人善见、善知、善达,然莫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著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
= “莫著弟子”:巴利本作Ma Savakesu Gedhim Akasi Ma Pabbajitesu,勿于诸声闻作贪求(抱有希望),勿于诸出家行者(作贪求)。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所以者何?大仙人,此唐自烦劳。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大仙人,昔有沙门、梵志训诲弟子,教呵弟子,亦为弟子说法,乐著弟子;彼以著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
“大仙人,是故我语汝莫得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著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
“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于是,世尊告曰:“魔波旬,汝不为我求义故说,非为饶益故,非为乐故,非为安隐故:‘莫得训诲教呵弟子,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著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魔波旬,汝作是念:‘此沙门瞿昙为弟子说法,彼弟子闻法已,出我境界。’
= “出我境界”:不受魔王束缚。
“魔波旬,是故汝今语我:‘莫得训诲教呵弟子,亦莫为弟子说法,莫著弟子!莫为著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行无为,于现世受安乐;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烦劳。’
 
“魔波旬,若有沙门、梵志训诲弟子,教呵弟子,为弟子说法,乐著弟子,为著弟子故,身坏命终,生余下贱妓乐神中;彼沙门、梵志,彼非沙门称说沙门,非梵志称说梵志,非阿罗诃称说阿罗诃,非等正觉称说等正觉。
“魔波旬,我实沙门称说沙门,实梵志称说梵志,实阿罗诃称说阿罗诃,实等正觉称说等正觉。
“魔波旬,若我为弟子说法,若不说者,汝且自去!我今自知应为弟子说法、不应为弟子说法。”
= 魔王波旬!如我应为弟子说法,或不说法之事,不干你的事,你且回去吧!我现在自知应该为诸弟子说法,或不应该为诸弟子说法等事的!
 
是为梵天请,魔波旬违逆,世尊随顺说,是故此经名梵天请佛。
 
佛说如是,梵天及梵天眷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