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星期一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大天㮈林经第十》

卷十四_小土城诵第二_王相应品第六《大天㮈林经第十》
= “大天㮈林经”:本经叙说佛在弥萨罗之大天㮈林中,为尊者阿难说佛之本生谭。言佛昔日由子至孙,从孙至孙,乃至展转八万四千代为转轮王,皆因见头生白发而出家,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居于大天㮈林中。其最后王名尼弥,广行戒善,为三十三所赞叹,且被帝释请至天上。佛最后并嘱阿难转相继法,莫令佛种断绝。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往至弥萨罗,住大天㮈林中。
= “鞞陀提”:Videha,国名。
= “弥萨罗”:Mithila,城名,为鞞陀提国首都。
= “大天㮈林”:Makhadeva-Ambavana,即摩佉提婆王之庵婆林。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nài)
 
尔时,世尊行道中路欣然而笑。
尊者阿难见世尊笑,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缘笑?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无因缘,终不妄笑;愿闻其意!”
 
彼时,世尊告曰:“阿难,在昔异时此弥萨罗㮈林之中,于彼有王,名曰大天,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 “在昔异时”:在过去世时。
= “大天”:Makhadeva,王名,又作摩佉提婆。
= “转轮王”:Cakkavatti-rajan,又作转轮圣王,此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治世。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象兵/象军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马兵/马军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车兵/车军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步兵/步军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阿难,彼大天王成就七宝,为何谓耶?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名为成就轮宝?
“阿难,时,大天王于月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上;有天轮宝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烁。
= “从解脱”:即波罗提木叉,又名戒本。将二百五十戒集在一起,布萨时一一诵之,谓“说从解脱”。
(yù) = 明天[tomorrow](照耀[shine]/光辉灿烂的,明亮而闪闪发光的[brightsunlightsunshine])
(shuò) = 发光的样子[shining](摇曳;闪烁[flicker])
“大天王见已,欢喜踊跃,心自念曰:‘生贤轮宝,生妙轮宝,我亦曾从古人闻之:若顶生刹利王于月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上;有天轮宝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焰,光明昱烁;彼必当作转轮王也;我将无作转轮王耶?’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将无(jiāng wú) = 莫非。
 
“阿难,昔大天王将欲自试天轮宝。
“时,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集四种军已,诣天轮宝所,以左手抚轮,右手转之,而作是语:‘随天轮宝,随天轮宝之所转去。’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fǔ) = 抚摩[stroke](照料使健全生长;养育[foster]/安抚;安慰[console])
“阿难,彼天轮宝转已即去,向于东方。
“时,大天王亦自随后及四种军。
“若天轮宝有所住处,时大天王即彼止宿及四种军。
= “时大天王即彼止宿及四种军”:那时大王就会在那个地方止宿下来,以及四种军队也同样。
“于是,东方诸小国王,彼皆来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善来!天王,此诸国土极大丰乐,多有人民,尽属天王,唯愿天王以法教之!我等亦当辅佐天王。’
“于是,大天王告诸小王曰:‘卿等各各自领境界,皆当以法,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
(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阿难,彼天轮宝过东方去,度东大海,回至南方、西方、北方。
“阿难,随天轮宝周回转去时,大天王亦自随后及四种军。
“若天轮宝有所住处,时大天王即彼止宿及四种军。
“于是北方诸小国王,彼皆来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善来!天王,此诸国土极大丰乐,多有人民,尽属天王,唯愿天王以法教之!我等亦当辅佐天王。’
“于是,大天王告诸小王曰:‘卿等各各自领境界,皆当以法,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
“阿难,彼天轮宝过北方去,度北大海,即时速还至本王城。
“彼大天王坐正殿上断理财物,时,天轮宝住于虚空。
(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治理,治,管理…的事物[administer])
“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天轮之宝。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名为成就象宝?
“阿难,时,大天王而生象宝,彼象极白而有七支,其象名曰于娑贺。
= “于娑贺”:Uposatha,象王名。
七支 = 谓身三、口四之恶业。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等;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以七恶支分,故称为支,乃十恶中之前七恶。/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即四足、首及阴、尾等。
“大天王见已,欢喜踊跃,若可调者,极令贤善。
“阿难,彼大天王则于后时告象师曰:‘汝速御象,令极善调;若象调已,便来白我。’
“尔时,象师受王教已,至象宝所,速御象宝,令极善调。
“彼时象宝受极御治,疾得善调。
“犹昔良象寿无量百千岁,以无量百千岁受极御治,疾得善调;彼象宝者亦复如是,受极御治,疾得善调。
“阿难,尔时,象师速御象宝,令极善调。
“象宝调已,便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当知我以极御治之,象宝已调,随天王意。’
“阿难,昔大天王试象宝时,平旦日出,至象宝所,乘彼象宝,游一切地乃至大海,即时速还至本王城。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白象之宝。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名为成就马宝?
“阿难,时,大天王而生马宝。
“彼马宝者,极绀青色,头像如鸟,以毛严身,名髦马王。
= “髦马王”:Valahaka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máo) = 毛发中的长毫[long hair]
“天王见已,欢喜踊跃,若可调者,极令贤善。
“阿难,彼大天王则于后时告马师曰:‘汝速御马,令极善调;若马调已,便来白我。’
“尔时,马师受王教已,至马宝所,速御马宝,令极善调。
“彼时马宝受极御治,疾得善调。
“犹昔良马寿无量百千岁,以无量百千岁受极御治,疾得善调;彼马宝者亦复如是,受极御治,疾得善调。
“阿难,尔时,马师速御马宝,令极善调。
“马宝调已,便诣大天王所,白曰:‘天王,当知我以极御治之,马宝已调,随天王意。’
“阿难,昔大天王试马宝时,平旦日出,至马宝所,乘彼马宝,游一切地乃至大海,即时速还至本王城。
“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绀马之宝。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名为成就珠宝?
“阿难,时,大天王而生珠宝。
“彼珠宝者,明净自然,无有造者,八楞无垢,极好磨治,贯以五色绳,青、黄、赤、白、黑。
(léng) = 同“棱”。四方木;棱角[square timberarrisedge]
“阿难,时,大天王内宫殿中欲得灯明,即用珠宝。
“阿难,昔大天王试珠宝时,便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集四种军已,于夜暗中竖立高幢,安珠置上,出至园观,珠之光耀照四种军,明之所及方半由延。
= “由延”:Yojana,又作由旬,为印度计里程名。一由延约三十里或四十里。
“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明珠之宝。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名为成就女宝?
“阿难,时,大天王而生女宝。
“彼女宝者,身体光泽,皎洁明净,美色过人,少不及天,姿容端正,睹者欢悦,口出芬馥青莲华香,身诸毛孔出栴檀馨,冬则身温,夏则身凉。
= “小不及天”:差天人不多。
(jiǎo) = 洁白明亮[white and bright](清楚;明白[clearplain])
(dǔ) = 见,看见[see]
(fù) = 香,香气[fragrance]
(xīn) = 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wide-spread fragrance]
“彼女至心承事于王,发言悦乐,所作捷疾,聪明智慧,欢喜行善。
“彼女念王,常不离心,况身、口行?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美女之宝。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成就居士之宝?
“阿难,时,大天王生居士宝。
“彼居士宝极大丰富,资财无量,多有畜牧、封户、食邑,种种具足福业之报,而得天眼,见诸宝藏,空、有悉见,见有守护、无守护者,金藏、钱藏,作以不作皆悉见之。
= “见诸宝藏,空、有悉见”:无论是充满宝藏,或空无所有,都能够一目了然。
(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hù) = 单扇门[door](屋室[house])
“阿难,彼居士宝诣大天王,白曰:‘天王,若欲得金及钱宝者,天王莫忧!我自知时。’
“阿难,昔大天王试居士宝时,彼王乘船,入恒水中,告曰:‘居士,我欲得金及以钱宝。’
“居士白曰:‘天王,愿船至岸。’
“时,大天王告曰:‘居士,正欲此中得,正欲此中得。’
“居士白曰:‘天王,愿令船住。’
“阿难,时,居士宝至船前头,长跪伸手,便于水中举四藏,出金藏、钱藏、作藏、不作藏,白曰:‘天王,随意所欲,金及钱宝恣其所用;用已余者,还著水中。’
“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居士之宝。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成就主兵臣宝?
“阿难,时,大天王生主兵宝。
“彼主兵臣聪明智慧,辩才巧言,多识分别。
“主兵臣宝为大天王设现世义,劝安立之;设后世义,劝安立之;设现世义、后世义,劝安立之。
(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勤勉;努力[try hard])
“彼主兵臣为大天王,欲合军众,便能合之,欲解便解,欲令大天王四种军众不使疲乏,及劝助之,诸臣亦然。
“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主兵臣宝。
 
“阿难,是谓大天王成就七宝。
 
“阿难,彼大天王云何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 “四种如意之德”:Catasso IddhiyoIddhiyoIddhi之复数主格,Iddhi有潜力、超常之能力之意,在经典中常译作神变、神通、如意等。
四德 = 指转轮圣王所具有之四德:()大富。()端正姝好,即相貌仪态美好端正。()无疾病。()长寿。
 
“彼大天王寿命极长,八万四千岁为童子嬉戏,八万四千岁作小国王,八万四千岁为大国王,八万四千岁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住大天㮈林中。
(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
“阿难,若大天王寿命极长,八万四千岁为童子嬉戏,八万四千岁作小国王,八万四千岁为大国王,八万四千岁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住大天㮈林中者,是谓大天王第一如意之德。
 
“复次,阿难,彼大天王无有疾病,成就平等食味之道,不冷不热,安隐无诤,由是之故,其所饮食而得安消。
“阿难,若大天王无有疾病,成就平等食味之道,不冷不热,安隐无诤,由是之故,其所饮食而得安消者,是谓大天王第二如意之德。
 
“复次,阿难,彼大天王身体光泽,皎洁明净,美色过人,少不及天,端正姝好,睹者欢悦。
“阿难,若大天王身体光泽,皎洁明净,美色过人,小不及天,端正姝好,观者欢悦,是谓大天王第三如意之德。
(shū) = 美好[beautiful](美女[beauty])
 
“复次,阿难,彼大天王常于爱念梵志、居士,如父念子;梵志、居土亦复敬重于大天王,如子敬父。
“阿难,昔大天王在园观中告御者曰:‘徐徐御车,我欲久视梵志、居士。’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安闲的样子[leisurely])
“梵志、居士亦告御者:‘徐徐御车,我等欲久视大天王。’
“阿难,若大天王常于爱念梵志、居士,如父念子;梵志、居士亦复敬重于大天王,如子敬父者,是谓大天王第四如意之德。
 
“阿难,是谓大天王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阿难,彼大天王则于后时告剃须人:‘汝若见我头生白发者,便可启我。’
(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启奏;禀告[informstate])
“于是,剃须人受王教已,而于后时沐浴王头,见生白发,见已,启曰:‘天王,当知天使已至,头生白发。’
= “天使已至,头生白发”:巴利本作:的确天之天使已出现,现在正见到诸白发在头上生起。天使指生、老、病、死之现象,可警醒有情修道。
“彼大天王复告剃发人:‘汝持金镊徐拔白发,著吾手中。’
(niè) = 夹取毛发、细刺及其他细小东西的器具,一般用金属制成,通称“镊子”。
“时,剃发人闻王教已,即以金镊徐拔白发,著王手中。
“阿难,彼大天王手捧白发而说颂曰:
 
“‘我头生白发,寿命转衰减,天使已来至,我今学道时。’
 
“阿难,彼大天王见白发已,告太子曰:‘太子,当知天使已至,头生白发。
“‘太子,我已得人间欲,今当复求天上之欲。
“‘太子,我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太子,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于汝,汝当如法治化,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太子,汝后若见天使已至,头生白发者,汝当复以此国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授太子国已,汝亦当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太子,我今为汝转此相继之法,汝亦当复转此相继之法,莫令人民堕在极边。
= “莫令人民堕在极边”:巴利本作Ma Kho Me Tvam Antimapuriso Ahosi,汝切莫成为我的(继法者)最后一人。
“‘太子,云何我今为汝转此相继之法,汝亦当复转此相继之法,莫令人民堕在极边?
“‘太子,若此国中传授法绝,不复续者,是名人民堕在极边。
“‘太子,以是之故,我今为汝转。
“‘太子,我已为汝转此相继之法,汝亦当复转此相继之法,莫令人民堕在极边。’
 
“阿难,彼大天王以此国政付受太子,善教敕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大天王㮈林中。
“彼亦转轮王,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 “彼亦转轮王”:指太子。
“云何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如前所说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阿难,彼转轮王亦于后时告剃发人:‘汝若见我头生白发者,便可启我。’
“于是,剃发人受王教已,而于后时沐浴王头,见生白发,见已,启曰:‘天王,当知天使已至,头生白发。’
“彼转轮王复告剃发人:‘汝持金镊徐拔白发,著吾手中。’
“时,剃须人闻王教已,即以金镊徐拔白发,著王手中。
“阿难,彼转轮王手捧白发,而说颂曰:
 
“‘我头生白发,寿命转衰减,天使已来至,我今学道时。’
 
“阿难,彼转轮王见白发已,告太子曰:‘太子,当知天使已至,头生白发。
“‘太子,我已得人间欲,今当复求天上之欲。
“‘太子,我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于汝,汝当如法治化,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
“‘太子,汝后若见天使已至,头生白发者,汝亦当复以此国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
“‘授太子国已,汝亦当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太子,我今为汝转此相继之法,汝亦当复转此相继之法,莫令人民堕在极边。
“‘太子,云何我今为汝转此相继之法,汝亦当复转此相继之法,莫令人民堕在极边?
“‘太子,若此国中传授法绝,不复续者,是名人民堕在极边。
“‘太子,以是之故,我今为汝转。
“‘太子,我已为汝转此相继之法,汝亦当复转此相继之法,莫令人民堕在极边。’
 
“阿难,彼转轮王以此国政付授太子,善教敕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大天㮈林中。
 
“阿难,是为从子至子,从孙至孙,从族至族,从见至见,展转八万四千转轮王,剃除须发,著袈娑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大天㮈林中。
“彼最后王名曰尼弥,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为太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昆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 “尼弥”:Nimi,佛前生为转轮圣王之名。于巴利本中则载此王之子见头生白发,然不顺古法出家学道,而令善相继法断绝,故尼弥王为其王系最后一位。
=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将一个月分成白分、黑分两部分,黑白二分各于第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三日行布萨会,持八斋戒,故每个月共有六个斋戒日,称六斋日。
后妃(hòu fēi) = 皇后与妃嫔[empress and imperial concubines]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qú) = 氍毹。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lǘ) = 毛织的毡类。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wǎn) = 古时冠冕上的纽带。/浅红色的衣服。/网。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彼时,三十三天集坐善法讲堂,咨嗟称叹尼弥王曰:‘诸贤,鞞陀提人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最后王名曰尼弥,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为大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昆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 “三十三天”:Deva Tavatimsa,又作忉利天,为欲界之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而合成三十三天。
= “善法讲堂”:Sudhamma,帝释天讲堂,位于须弥山顶喜见城外之西南角,诸天于此论人天事。
= “鞞陀提”:Videha,又作毗提诃,族名。
(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时,天帝释亦在众中。
= “天帝释”:Sakko Devanam Indo,诸天(三十三天)的帝王“释”。
“于是,天帝释告三十三天曰:‘诸贤,汝等欲得即在此见尼弥王耶?’
“三十三天白曰:‘拘翼,我等欲得即在此见彼尼弥王。’
= “拘翼”:Kosiya/Kosika,又作憍尸迦,为帝释天之姓。
“尔时,帝释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于三十三天上忽没不现,已来至此尼弥王殿。
“于是,尼弥王见天帝释,见已,问曰:‘汝为是谁?’
“帝释答曰:‘大王,闻有天帝释耶?’
“答曰:‘闻有帝释。’
“告曰:‘我即是也;大王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三十三天为汝集坐善法讲堂,咨嗟称叹曰:“诸贤,鞞陀提人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最后王名曰尼弥,如法法王,行法如法,而为太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昆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大王,欲见三十三天耶?’
“答曰:‘欲见。’
“帝释复告尼弥王曰:‘我还天上,当敕严驾千象车来,大王乘车娱乐游戏升于天上。’
(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尊敬,尊重[respect]/整饬;整备[set to order]
“时,尼弥王为天帝释默然而受。
 
“于是,帝释知尼弥王默然受已,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尼弥王殿忽没不现,已还至彼三十三天。
“帝释到已,告御者曰:‘汝速严驾千象车,往迎尼弥王,到已白曰:“大王,当知天帝释遣此千象车来迎于大王,可乘此车娱乐游戏升于天上。”
“‘王乘车已,复白王曰:“王欲令我从何道送?为从恶受恶报道,为从妙受妙报道耶?”’
 
“于是,御者受帝释教已,即便严驾千象车,往至尼弥王所,到已白曰:‘大王,当知帝释遣此千象车来迎于大王,可乘此车娱乐游戏升于天上。’
“时,尼弥王升彼车已,御者复白王:‘欲令我从何道送?为从恶受恶报道?为从妙受妙报道耶?’
“时,尼弥王告御者曰:‘汝于两道中间送我,恶受恶报,妙受妙报。’
“于是,御者便于两道中间送王,恶受恶报,妙受妙报。
“于是,三十三天遥见尼弥王来,见已称善:‘善来!大王,善来!大王,可与三十三天共住娱乐。’
“时,尼弥王为三十三天而说颂曰:
 
“‘犹如假借乘,一时暂求车,此处亦复然,谓为他所有。
= “犹如假借乘,一时暂求车”:犹如假借而乘的样子〔不是自己的福报而得到的〕,是一时暂时求得而乘的车辆。
  我还弥萨罗,当作无量善,因是生天上,作福为资粮。’
 
“阿难,昔大天王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是念!当知即是我也。
“阿难,我昔从子至子,从孙至孙,从族至族,从我展转八万四千转轮王,剃除须发,著袈娑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仙人王修行梵行,在此弥萨罗大天㮈林中。
“阿难,我尔时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阿难,我今出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我今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佑
Bhagavant,又作世尊。
 
“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得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
 
“阿难,我今为汝转相继法,汝亦当复转相继法,莫令佛种断。
“阿难,云何我今为汝转相继法,汝亦当复转相继法,莫令佛种断?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
 
八支圣道 = Ariya-atthan Gikamagga,又作八正道,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
正见
正确之见解及思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思惟
又作正志,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正语
又作正言,正确之话语,即离妄语、两舌、粗言、绮语等。
正业
又作正行,即正当之职业,离杀生、不与取等。
正命
即正当之生活方式,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取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诸生活具。
正精进
又作正方便,即正当之努力。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未生之善法令生起。
正念
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之四念处。
正定
即正确之禅定,离欲、恶不善法,入于清净之禅定。
 
“阿难,是谓我今为汝转相继法,汝亦当复转相继法,莫令佛种断。”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