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长寿王品第七《真人经第十四》

卷二十一_小土城诵第二_长寿王品第七《真人经第十四》
= “真人经”:本经叙说有真人法与不真人法。不真人法者,即自夸豪贵、端正、才辩诵经、持律、学论、服法衣、乞食、远离,乃至得四禅、四无色定而贱他者。真人之法,虽然同样修学,得无量功德,得恭敬供养,而不自贵贱他。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真人法及不真人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 “真人法Sappurisadhamma,善士法。
= “不真人法”:Asappurisadhamma,非善士法。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不真人法?或有一人是豪贵族出家学道,余者不然。
= “或有一人是豪贵族出家学道,余者不然”:谓有一人为出身贵族之出家人,其他人则不然。
“彼因是豪贵族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是豪贵族故,断淫、怒、痴。’
= “我不因此是豪贵族故,断淫、怒、痴”:谓我之所以断灭淫、怒、痴(贪、瞋、痴)成为阿罗汉,并非因为我出身贵族的缘故。
“或有一人不是豪贵出家学道,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 “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巴利本作So Ca Hoti Dhammanudhammapatipanno Samicipatipanno Anudhammacari,彼若是法随法行者(以自力随顺法而实行法之人)、行为方正行者、随顺法行者。
(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times]/旅行时停留的处所[stopover])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 “真谛法”:出世间法。
 
“复次,或有一人端正可爱,余者不然。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彼因端正可爱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端正可爱故,断淫、怒、痴。’
“或有一人不端正可爱,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才辩工谈,余者不然。
(gōng) = 工匠的曲尺[carpenter's square](工夫;技术[skill]/精巧,精致[delicate]/擅长;善于[be good at])
“彼因才辩工谈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才辩工谈故,断淫、怒、痴。’
“或有一人无才辩工谈,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余者不然。
“彼因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故,断淫、怒、痴。’
“或有一人非是长老,不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亦无大福,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诵经、持律、学阿毗昙,谙阿含慕,多学经书,余者不然。
= “阿毗昙”:Abhidhamma,论、胜论、最上法、增上法。
= “谙阿含慕”:Agama-adhigama,谓精通圣典。阿含慕,又作阿含、阿笈摩,译作法归、教法,即传承之教法或集成之圣典。
(ān) = 熟悉[familiarknow well]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阿含 = Agama,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彼因谙阿含慕,多学经书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谙阿含慕,多学经书故,断淫、怒、痴。’
“或有一人不谙阿含慕,亦不多学经书,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著粪扫衣,摄三法服,持不慢衣,余者不然。
= “不慢衣”:为祛除憍慢心而制之法衣。
衲衣/百衲衣/粪扫/粪扫衣 = Pamsu-kula,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彼因持不慢衣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持不慢衣故,断淫、怒、痴。’
“或有一人不持不慢衣,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常行乞食,饭齐五升,限七家食,或复一食,过中不饮浆,余者不然。
= “过中”:谓中食之后,亦即中午以后之意。
(shēng) = 容量单位。一斗的十分之一[literlitre](上升,升起[uprise]/登,上[ascend])
(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彼因过中不饮浆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过中不饮浆故,断淫、怒、痴。’
“或有一人不断过中饮浆,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或止露地,或处冢间,或能知时,余者不然。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彼因此知时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知时故,断淫、怒、痴。’
“或有一人而不知时,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逮得初禅,彼因得初禅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初禅者,世尊说无量种,若有计者是谓爱也。’
= “初禅者是谓爱也”:巴利本作Pathamajjhanasamapattiya Pi Kho Atammayata Vutta BhagavataYena Yena Hi Mannanti Tato Tam Hoti Annatha Ti,世尊说:达到初禅定亦无渴爱,因为由于种种思量的缘故,它就成为变异状态。
“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得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余者不然。
 
无色天/无色行天/无色界 = Arupa-dhatu,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天寿
空无边处
Akasanancayatana,又作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天、空处。乃四无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厌离形色之身,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之果报。由于厌离形色故无色蕴,仅由受、想、行、识之四蕴而成‘异熟生’。无色界虽无处所,然有果报之差别,故暂付‘处’之名。
20000大劫
识无边处
Vinnanancayatana,为四无色界之第二。又作识无边处、无边识处、识无边处地、无量识处天、识入处。略称识处。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之果报。即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之识相,以先思惟无边之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40000大劫
无所有处
Akincanna-ayatana,谓厌患识无边处,修无所有处定,所感之异熟果;即超越识无边处定,观所缘皆无所有,思惟无所有之相,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又称无所有处天。四无色界之第三。
60000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
80000大劫
 
“彼因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
“真人法者作如是观:‘非有想非无想处,世尊说无量种,若有计者是谓爱也。’
“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
“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诸比丘,是谓真人法、不真人法。
“汝等当知真人法、不真人法,知真人法、不真人法已,舍离不真人法,学真人法。
“汝等当学如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豪贵、端正、谈,长老、诵诸经;衣、食、无事、禅,四无色在后。
= 以上之偈颂,为方便记忆本经所提及真人之十个要点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