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三十喻经第十二》

卷十五_小土城诵第二_王相应品第六《三十喻经第十二》
= “三十喻经”:本经叙说佛于布萨之日,见比丘众静坐寂默无声,颇感欢喜,因说王及大臣具有之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舍恶行善之三十德。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与大比丘众俱,共受夏坐。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尔时,世尊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世尊坐已,便入定意,观诸比丘心。
于是,世尊见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
 
是时,尊者舍梨子亦在众中。
于是,世尊告曰:“舍梨子,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
“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
“舍梨子,谁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
 
于是,尊者舍梨子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如是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
(tǎn) = 绽开[burstsplig](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
“世尊,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世尊告曰:“舍梨子,如是!如是!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严饰具,缯彩锦罽、指环、臂钏、肘璎、咽钳、生色珠鬘;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jǐn)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brocade]
(jì) = 鱼网[fish net](羊毛织物[carpet])
(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qián) = 金属夹具。古刑具。束颈的铁圈[iron collar](古代刑罚。用铁圈束颈、手、足[grip <with iron collar>])
生像 = 指金与银。生,Jata-rupa,又作生色,谓本来之色,即金之意;像,Rupiya,又作似色,似生色之色,即银之意。二者合称为生像,又作生色似色,或生色可染。在律宗,禁止出家者手取生像(金银)。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为严饰具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五仪式,剑、盖、天冠、珠柄之拂及严饰屣,守卫其身,令得安隐;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为卫梵行。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xǐ) = 鞋子[shoe]
(wèi) = 保卫;防护[defend](卫士,保镖[bodyguard])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禁戒为卫梵行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守阁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护六根为守阁人。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通“搁”。放置,搁置[putplace]/停顿;耽搁[stopdelay])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护六根为守阁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守门将,聪明智慧,分别晓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守门将。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守门将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满;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息心为浴池泉。
息心 = Samana,沙门之古译。/即坐禅之意。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息心为浴池泉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识为沐浴人。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善知识为沐浴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木蜜、沉水、栴檀、苏合、鸡舌、都梁;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
= “栴檀”:香木名,产于印度、交趾等热带地区。
= “苏合”:香名,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 “都梁”:香草名,泽兰之别名。俗谓兰为都梁。
黑沉香/蜜香/沉水香/沉香 = Agalu,意译不动。系采自热带所产瑞香科常绿乔木之天然香料。其木朽败或伐采时,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黑色树脂,即是沉香。其香浓郁,木心坚实,入水必沉,故称沉水香,可供药用,治疗风水肿毒。
酥合香/合诸香草/苏合香 = Turuska,为烧香用之香料,或为药品。本草纲目谓由诸香之汁煎成,非为自然物。或谓苏合香属金缕梅树之落叶乔木,多产于小亚细亚,自其树皮采得之树脂,称苏合香或苏合油,其香味类似安息香;苏合油为燃灯原料,又用作护摩油。
鸡舌香(jī shé xiāng) = 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为涂香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初摩衣、锦缯衣、白氎衣、加陵伽波惒逻衣;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惭愧为衣服。
= “初摩衣”:Khoma-pilotika,即亚麻衣。
= “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na,即最好的羚鹿(毛皮制成)的毛毡。
(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hè) = 古均同“和”。
有惭有愧/惭愧 = 惭(Hiri)与愧(Ottappa)之并称。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惭愧为衣服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极广高大;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禅为床座。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禅为床座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工剃师,常使洗浴;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剃师。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剃师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肴馔美食,种种异味;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喜为食。
(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 Sumanas。即心中适悦之相。为五受之一,称为喜受;又为二十二根之一,称为喜根。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于喜以为食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饮,㮈饮、瞻波饮、甘蔗饮、蒲桃饮、末蹉提饮;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法味为饮。
= “㮈饮”:Amba-pana,檬果饮物。
= “瞻波饮”:Jambu-pana,阎浮汁,阎浮果浆。
= “甘蔗饮”:Ucchu-pana,甘蔗汁。
= “蒲桃饮”:Muddika-pana,葡萄汁、蒲桃果浆。
= “末蹉提饮”:Majja-pana,饮酒。
(nài)
(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佛法味/法智味/法味 = 即妙法之滋味。佛所说之法门,其义趣甚深,须细细咀嚼体得,方生快乐,故以美味譬之,称为法味。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法味以为饮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妙华鬘,青莲华鬘、瞻卜华鬘、修摩那华鬘、婆师华鬘、阿提牟哆华鬘;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三定为华鬘:空、无愿、无相。
= “瞻卜华”:Campaka,素馨花。
= “修摩那华”:Sumana,善意花。
= “婆师华”:Vassiki,夏生花。
= “阿提牟哆华”:Adhimuttaka,增上信花。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三定为华鬘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诸屋舍,堂阁、楼观;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三室为屋舍:天室、梵室、圣室。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三室为屋舍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典守者,谓守室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守室人。
(diǎn) = 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典礼,仪节[ceremony]/主持;主管[be in charge of])
典守(diǎn shǒu) = 保管、主管。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守室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诸国邑四种租税,一分供王及给皇后、宫中婇女,二分供给太子、群臣,三分供国一切民人,四分供给沙门、梵志;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念处为租税。
= “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租税(zū shuì) = 旧时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land tax and other levies]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念处为租税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断为四种军。
= “四正断”:(一)断断,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二)律仪断,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三)随护断,于无漏之正道随顺守护使不退没,令恶法不起。(四)修断,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断除诸恶。
 
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四正勤 = Cattari sammappadhaanaani,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四正断指: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
断断
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
律仪断
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
防护断/随护断
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
修断
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正断为四种军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舆,象舆、马舆、车舆、步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为掆舆。
= “舆”:两手对举之车。
=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所愿皆得。(二)念如意足,若能一心正住,所愿皆得。(三)精进如意足,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所愿皆得。(四)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不驰散,所愿皆得。
(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gāng) = 抬。通作“扛”[<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 together]/顶住[withstand]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欲如意足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精进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念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如意足以为舆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
(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村庄,也指建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别墅[hamletvillage]/通“妆”。打扮,修饰[apply makeup])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Samatha(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观以为车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驾御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极高幢;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己心为高幢。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己心为高幢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园观;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八支圣道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
= “八支圣道”: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支圣道 = Ariya-atthan Gikamagga,又作八正道,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
正见
正确之见解及思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思惟
又作正志,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正语
又作正言,正确之话语,即离妄语、两舌、粗言、绮语等。
正业
又作正行,即正当之职业,离杀生、不与取等。
正命
即正当之生活方式,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取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诸生活具。
正精进
又作正方便,即正当之努力。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未生之善法令生起。
正念
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之四念处。
正定
即正确之禅定,离欲、恶不善法,入于清净之禅定。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八支圣道以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聪明智慧,分别晓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主兵臣。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主兵臣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极广高敞;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大正殿。
(chǎng) = 宽敞[widebroad](将高起的土地筑成平台,用以远望[build terrace]/显露;露出[reveal])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大正殿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升高殿上,观殿下人往来走踊、住立坐卧;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升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宗正卿,谙练宗族;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圣种为宗正卿。
= “宗正卿”:宗正,官名,掌亲属事。
= “四圣种”:即四种能生众圣之行法。(一)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喜足圣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乐修圣种。谓于衣服、饮食、卧具三事随所得而喜足,并身断恶、乐修善。
 
四圣种 = Cattaro Ariya-vamsa,四种能生众圣之种子。前三者为随得食、衣、住之喜悦而满足,均令人知足少欲,后一种则言断烦恼、修圣道之欣悦,从而引生圣果,故称为圣种。
衣服喜足圣种
即于随其所得的衣服喜足少欲。
饮食喜足圣种
即于随其所得的饮食喜足少欲。
卧具喜足圣种
即于随其 所得的卧具(床单等)喜足少欲。
乐断乐修圣种
即爱乐断除烦恼,爱乐修行圣道。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圣种为宗正卿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名良医,能治众病;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良医。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良医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正御床,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无碍定为正御床。
(qú) = 氍毹。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lǘ) = 毛织的毡类。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𣰆(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𣰆 = 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jǐn)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brocade]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hú) = 皱纱。用细纱织成的皱状丝织物[crepe]
(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无碍定为正御床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名珠宝;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极净沐浴,好香涂身,身极清净;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自观己心为身极净。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自观己心为身净者,便能敬重奉事世尊、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
 
佛说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