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星期三

中阿含经-秽品第八《知法经第四》

卷二十三_小土城诵第二_秽品第八《知法经第四》
= “知法经”:本经叙说周那告诸比丘知法与不知法者,并以富人称贫及贫人称富譬喻之。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舍弥,在瞿师罗园。
= “拘舍弥”:Kosambi,又作憍赏弥。阿盘提国之首都。
= “瞿师罗”:Ghosita,译为美音或妙音声,为中印度憍赏弥国之长者名,归依释尊,并布施园林精舍。
 
尔时,尊者周那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 “周那”:Cunda,又作淳陀、大周那,比丘名,为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种。
= “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巴利本作‘Janam' Imanm Dhammam Passam' Imam Dhamman'我知此法,我见此法。“增伺”,巴利本作Lobha,贪欲。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然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然彼贤者心生恶欲、恶见而住。
= “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巴利本作Tan Ce…Bhikkhum Lobho Abhibhuyya Titthati,贪欲征服彼比丘而住。
= “如是诤讼恶见”:巴利本作Doso…Moho…Kodho…Upanaho…Makkho…Palaso…Macchariyam…Papika Issa…Papika Iccha,瞋忿恶嫉恶欲。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不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 “彼贤者不知无增伺”:巴利本作Na Ayam Ayasma Tatha PajanatiYatha Pajanato Lobho Na Hoti,彼贤者不如此知;已如实知无贪。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生增伺而住。
“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生恶欲、恶见而住。
 
“诸贤,犹人不富自称说富,亦无国封说有国封,又无畜牧说有畜牧。
(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若欲用时,则无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无畜牧、米谷,亦无奴婢。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诸亲朋友往诣彼所,而作是说:‘汝实不富自称说富,亦无国封说有国封,又无畜牧说有畜牧;然欲用时,则无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无畜牧、米谷,亦无奴婢。’
 
“如是,诸贤,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然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然彼贤者心生恶欲、恶见而住。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不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向增伺尽、无余涅槃。
“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向恶见法尽、无余涅槃。”
 
“诸贤,或有比丘不作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然彼贤者心不生恶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然彼贤者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实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生恶增伺而住。
“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
 
“诸贤,犹人大富自说不富,亦有国封说无国封,又有畜牧说无畜牧。
“若欲用时,则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有畜牧、米谷,亦有奴婢。
“诸亲朋友往诣彼所,作如是说:‘汝实大富自说不富,亦有国封说无国封,又有畜牧说无畜牧;然欲用时,则有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有畜牧、米谷,亦有奴婢。’
 
“如是,诸贤,若有比丘不作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然彼贤者心不生恶增伺而住,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然彼贤者心不生恶欲、恶见而住。
“诸梵行人知彼贤者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向增伺尽、无余涅槃。
“如是诤讼、恚恨、瞋缠、不语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无恶欲、恶见。
“所以者何?以彼贤者心向恶见法尽、无余涅槃。”
 
尊者周那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周那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