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_小土城诵第二_王相应品第六《说本经第九》
= “说本经”:本经叙说尊者阿那律陀言宿世于波罗㮈国饥馑之时,曾布施辟支佛一钵食,因而得受大福报。佛陀知后为说未来有转轮王名螺之出世,众中有尊者名阿夷哆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为转轮王,佛诃责之。又说未来有弥勒如来之出世,弥勒尊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嘉许之,并令阿难取金缕织成之衣予之。其时,魔王欲娆乱佛及诸弟子,未能得逞。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波罗㮈,在仙人住处鹿野园中。
= “波罗㮈”:Baranasi,即今之贝那拉斯(Benares),为佛世时迦私国(Kasi)之都城。
㮈(nài)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Migaday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时,诸比丘于中食后,以小因缘集坐讲堂,共论此事:“云何,诸贤,居士在家何者为胜?为比丘等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耶?为朝朝益利百千万倍乎?”
朝(zhāo) = 早晨[morning]。(cháo
= 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have an audience with <a king,emperor,etc.>]/朝廷。古时亦称:朝堂,朝宁,朝冶,朝苑,朝省,朝家[imperial
court]。)
或有比丘作是说者:“诸贤,何用益利百千万倍,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非为朝朝益利百千万倍。”
是时,尊者阿那律陀亦在众中。
= “阿那律陀”:Ayasmant
Anuruddha,迦毗罗卫城人,刹帝利种,甘露饭王之子,佛陀之徒弟,天眼第一。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告诸比丘:“诸贤,何用益利百千万倍?设复过是,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非为朝朝益利百千万倍。
= “设复过是”:假如超过此数字。
设(shè) = 摆设;陈列[display;find a place for]。(拟设;设置[set up;install]/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if]。)
“所以者何?我忆昔时在此波罗㮈国为贫穷人,唯仰捃拾客担生活。
= “唯仰捃拾客担生活”:古来世时经作“我负担草卖以自活”。
捃(jùn) = 拾,捡[pick up]。
担(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是时,此波罗㮈国灾旱、早霜、虫蝗,五谷不熟,人民荒俭,乞求难得。
旱(hàn) = 久不下雨[dry;drought]。
霜(shuāng) = 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frost]。
蝗(huáng) = 蝗虫[grasshopper;locust]。
荒(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俭(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
“是时,有一辟支佛,名曰无患,依此波罗㮈住。
= “有一辟支佛,名曰无患”:古来世时经作“有缘觉名曰和里”。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于是,无患辟支佛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波罗㮈而行乞食。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我于尔时为捃拾故,早出波罗㮈。
“诸贤,我登出时,逢见无患辟支佛入彼。
登(dēng) = 上车[get on a car]。(升,上,从下而上[ascend;mount;scale]/成熟;丰收[rippen]/上路,登程[set out;start off on a journey]。)
逢(féng) = 遭逢,遇见[meet;come upon]。
“时,无患辟支佛持净钵入,如本净钵出。
= “净钵”:未曾受食之钵。
“诸贤,我时捃还入波罗㮈,复见无患辟支佛出。
= “我时捃还入波罗㮈”:古来世时经作“中道吾负草还于城门中”。
“彼见我已,便作是念:‘我旦入时,见此人出;我今还出,复见此人入;此人或能未得食也,我今宁可随此人去。’
“时,辟支佛便追寻我,如影随形。
“诸贤,我持捃还到家,舍担而回顾视,便见无患辟支佛来追寻我后,如影随形。
“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我旦出时,见此仙人入城乞食;今此仙人或未得食,我宁可自缺己食,分与此仙人。’
“作是念已,即持食分与辟支佛,白曰:‘仙人,当知此食是我己分,为慈愍故,愿哀受之!’
“时,辟支佛即答我曰:‘居士,当知今年灾旱、早霜、虫蝗,五谷不熟,人民荒俭,乞求难得;汝可减半著我钵中,汝自食半,俱得存命,如是者好。’
“我复白曰:‘仙人,当知我在居家自有釜灶、有樵薪、有谷米,饮食早晚亦无时节;仙人,当为慈愍我故,尽受此食!’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灶(zào) = 用砖石等砌成,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kitchen range]。
樵(qiáo) = 薪柴[firewood]。
“时,辟支佛为慈愍故,便尽受之。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七反生天,得为天王;七反生人,复为人王。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得生如此释种族中,大富丰饶,多诸畜牧、封户、食邑,资财无量,珍宝具足。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封(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户(hù) = 单扇门[door]。(屋室[house]。)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弃舍百千姟金钱王,出家学道,况复其余种种杂物?
姟(gāi) = 古同“垓”,数字,古代一万万为垓。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为王、王臣、梵志、居士、一切人民所见识待,及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见敬重。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认识[know;recogniz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通“志”。记住[remember]。)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招待[entertain]。)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常为人所请求,令受饮食、衣被、氍氀、毾𣰆、床褥、綩綖、病瘦汤药、诸生活具,非不请求。
氍(qú) = 氍毹。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或台上,因此常用“氍毹”或“红氍毹”代称舞台。
氀(lǘ) = 毛织的毡类。
氍氀 = 有文饰的毛布。
毾𣰆(tà dēng)
= 有花纹的细毛毯。
毾𣰆 = 是一种有文饰的细毛席。
褥(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綩(wǎn) = 古时冠冕上的纽带。/浅红色的衣服。/网。
綖(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瘦(shòu) = 肌肉不丰满。与“胖”、“肥”相对[thin;skinny;slender]。(消损;减少[become
thin;reduce]。)
“若我尔时知彼沙门是无著真人者,所获福报当复转倍,受大果报,极妙功德,明所彻照,极广甚大。”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无著真人逮正解脱,说此颂曰: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我忆昔贫穷,唯仰捃拾活,缺己供沙门,无患最上德。
因此生释种,名曰阿那律,善解能歌舞,作乐常欢喜。
我得见世尊,正觉如甘露,见已生信乐,弃舍家学道。
我得识宿命,知本之所生,生三十三天,七反住于彼。
此七彼亦七,世受生十四,人间及天上,初不堕恶处。
我今知死生,众生往来处,知他心是非,贤圣五娱乐。
得五支禅定,常息心静默,已得静正住,便逮净天眼。
= “五支禅定”:将通常所谓“四禅”中之第二禅,即“定生喜乐地”分成二部分:寻(Vitakka)与伺(Vicara),而将原第三禅称为第四禅,原第四禅称为第五禅,此即所谓“五支禅定”。
所为今学道,远离弃舍家,我今获此义,得入佛境界。
我不乐于死,亦不愿于生,随时任所适,建立正念智。
= “随时任所适”:自由自在。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负责,主持[be
in charge of]。)
随耶离竹林,我命在彼尽,当在竹林下,无余般涅槃。”
= “耶离”:Vesali,又作毗耶离、毗舍离,中印度国名或城名,为离车族之都城。六大城中之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之一大国。佛灭一百年,为七百贤圣第二结集之处。今译毗萨尔(Besarh),位于今恒河北岸,干达克河东岸。
尔时,世尊在于宴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至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等今日以何事故集坐讲堂?”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以尊者阿那律陀因过去事而说法故集坐讲堂。”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今日欲从佛闻因未来事而说法耶?”
诸比丘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比丘因未来事而说法者,诸比丘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
“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 “螺”:Sankha,于古来世时经中称为“轲”。
螺(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
|
象兵/象军
|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
马兵/马军
|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
车兵/车军
|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
步兵/步军
|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彼当竖之。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彼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彼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族姓男/族姓子 = Kula-putta,音译矩罗补怛罗。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对于妇女,则称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尔时,尊者阿夷哆在众中坐。
= “阿夷哆”:Ajita,又作阿逸多,译为无能胜。
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阿逸多 = Ajita,为佛陀弟子之一。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立志当来成蠰佉(Sankha,螺)转轮圣王。古来或以阿逸多即为弥勒,但似另有其人。
于是,尊者阿夷哆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袒(tǎn) = 绽开[burst;splig]。(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
“我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我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大肘,我当竖之。
“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我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我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世尊诃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痴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所以者何?谓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
“‘我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我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我当竖之。
“‘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我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我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世尊告曰:“阿夷哆,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
“汝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汝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汝当竖之。
“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汝施此已,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汝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犹如我今已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 “弥勒”:Metteyya,译为慈氏,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释尊曾授记其当于未来自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
梅呾丽耶菩萨/末怛唎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佑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犹如我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彼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犹如我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彼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犹如我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彼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犹如我今无量百千比丘众。”
尔时,尊者弥勒在彼众中。
于是,尊者弥勒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今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我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如今世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我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今世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我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如今世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我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如今世尊无量百千比丘众。”
于是,世尊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
“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今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我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如今世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我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今世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我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如今世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佛复告曰:“弥勒,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犹如我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汝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犹如我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汝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犹如我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汝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犹如我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汝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犹如我今无量百千比丘众。”
尔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于是,世尊回顾告曰:“阿难,汝取金缕织成衣来,我今欲与弥勒比丘。”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即取金缕织成衣来,授与世尊。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于是,世尊从尊者阿难受此金缕织成衣已,告曰:“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
“所以者何?弥勒,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世间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于是,尊者弥勤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
时,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游行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园中,彼为弟子因未来说法,我宁可往而娆乱之。”
= “波旬”:Papimant,又作波卑掾、波卑夜、波卑面,译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扰乱佛及诸弟子。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时,魔波旬往至佛所,到已向佛即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容貌妙第一,华鬘璎珞身,明珠佩其臂,
= “彼必定当得”:他必定会当得如下之事。
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鸡翅城/翅头城/鸡头城
= 释迦佛预言授记的弥勒菩萨在未来下生成佛之处。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此魔波旬来到我所,欲相娆乱。”
世尊知已,为魔波旬即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无伏无疑惑,断生老病死,无漏所作讫,
= “无伏”:已无须降伏〔已降伏一切魔怨等事,故不需要再降伏甚么〕。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
于是,魔王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名衣上妙服,栴檀以涂体,身𦟛直姝长,
𦟛(chōng)
姝(shū) = 美好[beautiful]。(美女[beauty]。)
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无主亦无家,手不持金宝,无为无所忧,
= “无主”:不会再为一家一国的主人,因为已没有那种因缘了。
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
于是,魔王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名财好饮食,善能解歌舞,作乐常欢喜,
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彼为必度岸,如鸟破网出,得禅自在游,具乐常欢喜,
汝魔必当知,我已相降伏。”
= 你这位魔王,你必定当知,我已相降伏了〔已降伏魔,欲娆乱之事,也就是不攻而自破!〕。
于是,魔王复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
愁恼忧戚不能得往,即于彼处忽没不现。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