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_初一日诵_业相应品第二《罗云经第四》
= “罗云经”:本经叙说佛取水器泻出而留少水以喻道少者,将少水尽泻以喻尽弃道者,将水器覆着地上用喻道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则喻道仰(空)者,以此种种喻,教诫罗云,若知已妄语,不羞不悔,不惭不愧,则道性渐少至空。并以王象入阵斗譬喻之。又以人用镜观其面之净或不净,比喻人亦当如是反省,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作三业之净不净、为自或为他,而后当行则行,当舍则舍。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 “竹林迦兰哆园”:Veluvana
Kalandakanivapa,又作竹林精舍。Kalanda,迦兰哆,为栗鼠。Nivapa,谓饲养处。
尔时,尊者罗云亦游王舍城温泉林中。
= “尊者罗云”:Ayasmant
Rahula,即罗睺罗,为佛陀在俗家时所生子。
= “温泉林”:Tapodarama,位于王舍城旧址附近,至今仍有温泉。昔时此处有一温泉精舍。
于是,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温泉林罗云住处。
尊者罗云遥见佛来,即便往迎,取佛衣钵,为敷坐具,汲水洗足。
= “汲水洗足”:此处指罗睺罗为佛陀洗足,在印度此为对长者礼貌之表示。
汲(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佛洗足已,坐罗云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泻留少水已,问曰:“罗云,汝今见我取此水器,泻留少水耶?”
= “泻留少水已”:将水倒泻,而留少水后。
泻(xiè) = 倾泻[pour down]。(倾注;倾倒[pour
into;topple and fall]。)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少,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
= “知已妄言”:知道此为妄言后,却又说此妄言。
“罗云,彼亦无恶不作。
“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水器,尽泻弃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少水器,尽泻弃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尽弃,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
“罗云,彼亦无恶不作。
“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空水器,覆著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空水器,覆著地耶?”
覆(fù) = 翻转,倾覆[overturn]。(覆盖;遮蔽[cover]/颠覆;灭亡[destroy]/通“复”。还,返回[go back;return]/再,重[again]。)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覆,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渐无愧。
“罗云,彼亦无恶不作。
“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覆水器,发令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覆水器,发令仰耶?”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依赖;依靠[rely on]。)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仰,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惭不愧。
“罗云,彼亦无恶不作。
“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罗云,犹如王有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一切皆用,唯护于鼻。
骼(gé) = 禽兽之骨。引申为“人或动物的骨骼”[bone]。
脊(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象师见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犹故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一切皆用,唯护于鼻。’
“罗云,若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鼻,一切尽用。
“象师见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不复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鼻,一切尽用。’
“罗云,若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骼、脊、胁、项、额、耳、牙、鼻,一切尽用。
“罗云,我说此王大象入阵斗时,无恶不作。
“如是,罗云,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
“罗云,我说彼亦无恶不作。
“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说颂曰: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 巴利本作Yassa
Kassaci Sampajanamusavade Natthi Lajja Nahan Taassa Kinci Papam Akaraniyan Ti
Vadami,任何人如果故意说虚妄语而不羞耻,则我说此人必是无恶不作。
宁啖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若畏于苦,不爱念者,于隐显处,莫作恶业。
若不善业,已作今作,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佛说颂已,复问罗云:“于意云何?人用镜为?”
尊者罗云答曰:“世尊,欲观其面,见净不净。”
“如是,罗云,若汝将作身业,即观彼身业:‘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
= 巴利本作:罗云!你如果将欲以身作业时,你应观察你所将欲作之身业:“我将欲以身作此业,我此身业,究竟对于自己可能发生恼害否?对于他人也可能发生恼害否?对于(自他)双方也可能发生恼害否?此身业不善否?会导致于苦否?有苦报否?”
“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 巴利本作:罗云!你如果观察而知如此:“我将欲以身作此业,我此身业,对于自己是可能发生恼害;对于他人也可能发生恼害;对于(自他)双方也可能恼害。此身业是不善;会导致于苦;是有苦报。”
“罗云,汝当舍彼将作身业。
= 巴利本作:如此,罗云!你此身业尽可能不应作。
“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
= 巴利本作:罗云!你如果观察而知:“我将欲以身作此业,我此身业,对于自己不可能恼害;对于他人也不可能恼害;对于(自他)双方也不可能恼害。此身业是善;是导致于乐;是有乐报。”
“罗云,汝当受彼将作身业。
= 巴利本作:如此,罗云!你此身业应当作。(按:下文现作身业、已作身业均与上文类似。)
“罗云,若汝现作身业,即观此身业:‘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
“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罗云,汝当舍此现作身业。
“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
“罗云,汝当受此现作身业。
“罗云,若汝已作身业,即观彼身业:‘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为净?为不净?为自?或为他?’
“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罗云,汝当诣善知识、梵行人所,彼已作身业,至心发露,应悔过说,慎莫覆藏,更善持护。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
“罗云,汝当昼夜欢喜,住正念正智,口业亦复如是。
“罗云,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
“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罗云,汝当舍彼过去意业。
“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
“罗云,汝当受彼过去意业。
“罗云,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
“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罗云,汝当舍彼未来意业。
“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
“罗云,汝当受彼未来意业。
“罗云,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即观此意业:‘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
“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罗云,汝当舍此现在意业。
“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
“罗云,汝当受此现在意业。
“罗云,若有过去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
“罗云,若有未来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
“罗云,若有现在沙门、梵志,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
“罗云,汝当如是学:‘我亦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
于是,世尊复说颂曰:
“身业、口业、意业,罗云, 善、不善法,汝应常观。
知已妄言,罗云莫说,秃从他活,何可妄言?
秃(tū) = 头顶无发[bald;hairless]。(詈词。指僧侣[monk]。)
覆沙门法,空无真实,谓说妄言,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正觉之子,是沙门法,罗云当学。
方方丰乐,安隐无怖,罗云至彼,莫为害他。”
佛说如是,尊者罗云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