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长寿王品第七《说处经第十五》

卷二十一_小土城诵第二_长寿王品第七《说处经第十五》
= “说处经”:本经叙说佛示阿难教诲年少比丘之方便法门,谓五阴、六内处、六外处,乃至七觉支、八支圣道等之修行法。其后,更为说顶法及顶法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将诸年少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诸年少比丘亦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此诸年少比丘,我当云何教呵?云何训诲?云何为彼而说法耶?”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世尊告曰:“阿难,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
= “处”:Ayatana,合内六处与外六处共有十二处。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者,我与诸年少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及诸年少比丘广分别说。”
 
尊者阿难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难,我本为汝说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 “五盛阴”:Pancupadanakkhandha,新译作“五取蕴”,谓色盛阴、觉盛阴、想盛阴、行盛阴、识盛阴等五种要素使人执着于生有(生存)。又“觉”,新译作“受”。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阿难,此五盛阴,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盛阴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
= “六内处”:Cha Ajjhattikani Ayatanani,指六根。
“阿难,此六内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内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
= “六外处”:Cha Bahirani Ayatanani,指六尘。
“阿难,此六外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外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六识 = Cha-vin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阿难,此六识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识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更乐身,眼更乐,耳、鼻、舌、身、意更乐。
= “更乐身”:Phassakaya,又作触身。
“阿难,此六更乐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更乐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六触 =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
眼触生爱
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
耳触生爱
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
鼻触生爱
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
舌触生爱
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
身触生爱
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
意触生爱
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觉身,眼觉,耳、鼻、舌、身、意觉。
= “觉身”:Vedanakaya,又作受身。
“阿难,此六觉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觉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想身,眼想,耳、鼻、舌、身、意想。
 
六想 = Cha Sanna-kaya,指六根触对六尘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称为六想。
眼想
谓眼根对色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耳想
谓耳根闻声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鼻想
谓鼻根闻香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舌想
谓舌根尝味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身想
谓身根觉触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意想
谓意根分别诸法之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
 
“阿难,此六想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想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思身,眼思,耳、鼻、舌、身、意思。
“阿难,此六思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思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爱身,眼爱,耳、鼻、舌、身、意爱。
= “爱身”:Tanhakaya,又作渴爱身。
“阿难,此六爱身,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爱身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
= “界”:Dhatu,又作要素。
六界 = Cha-dhatu,即万有生成之基本元素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齐,故称为界。
 
六界聚 = 界,界分之义;聚,聚集之义。谓众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假合)而各有分齐(限量)。
地界聚
地以坚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地界’而受生成形者,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等类,称为地界聚。
水界聚
水以润湿为性;指人身中由‘内水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痰、髓、眼泪、汗、涕、唾、脓、脂、肪、血、涎等类,称为水界聚。
火界聚
火以燥热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火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解饮食等类,称为火界聚。
风界聚
风以动转为性;指人身中由‘内风界’而受生者,即出息、入息、掣缩风(凡身之动转,皆属于风)等类,称为风界聚。
空界聚
空以无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空界’而受生者,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等类,称为空界聚。
识界聚
识,即心识。识以分别为性;指人身中之乐、苦、喜、忧等识,为识大之假合,故称为识界聚。
 
“阿难,此六界,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六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
“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
“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缘更乐觉,缘觉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觉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阿难,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念处,观身如身,观觉、心、法如法。
= “念处”:Satipatthana,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以智观察境曰念处。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阿难,此四念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念处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正断。
= “正断”:Sammappadhana,又作正勤。
 
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四正勤 = Cattari sammappadhaanaani,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四正断指: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
断断
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
律仪断
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
防护断/随护断
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
修断
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
 
“比丘者,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未生善法为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已生善法为住故、不忘故、不退故、转增多故、广布故、满具足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阿难,此四正断,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正断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如意足。
= “四如意足”:Cattaro-iddhipada,又作四神足,是三十七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为四种禅定,即欲定、精进定、心定、观定(Chanda-samadhiViriya-samadhiCitta-samadhiVimamsa-samadhi)。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欲如意足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精进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念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比丘者,成就欲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
= “烧诸行:灭诸行,妄动的心。
= “非品”:非品种,非凡夫。
“如是精进定、心定,成就观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
“阿难,此四如意足,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如意足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禅。
= “四禅”:Cattari Jhanani,指色界初、二、三、四禅,为诸禅之根本,能生出一切禅定。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阿难,此四禅,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禅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圣谛,苦圣谛,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
= “四圣谛”:Cattari Ariyasaccani,指苦、集、灭、道四谛,为圣者所见之谛理,故名圣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阿难,此四圣谛,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圣谛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想。
“比丘者,有小想、有大想、有无量想、有无所有想。
“阿难,此四想,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想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无量。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比丘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
“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阿难,此四无量,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无量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无色。
 
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四无色定 = Cattaro Arupa,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空无边处定
Akasanancayatana,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
Vinnanancayatana,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无所有处定
Akincannayatana,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非想非非想处定
Nevasanna-nasannayatana,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比丘者,断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
“阿难,此四无色,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无色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圣种。
= “四圣种”:(一)衣服,(二)饮食,(三)住处须知足而不多求,(四)以断恶修善为乐。
 
四圣种 = Cattaro Ariya-vamsa,四种能生众圣之种子。前三者为随得食、衣、住之喜悦而满足,均令人知足少欲,后一种则言断烦恼、修圣道之欣悦,从而引生圣果,故称为圣种。
衣服喜足圣种
即于随其所得的衣服喜足少欲。
饮食喜足圣种
即于随其所得的饮食喜足少欲。
卧具喜足圣种
即于随其 所得的卧具(床单等)喜足少欲。
乐断乐修圣种
即爱乐断除烦恼,爱乐修行圣道。
 
“比丘、比丘尼者,得粗素衣而知止足,非为衣故求满其意。
“若未得衣,不忧悒,不啼泣,不搥胸,不痴惑;若得衣者,不染不著,不欲不贪,不触不计,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衣。
(yì) = 愁闲不安[sadworried]
(chuí) = 同“捶”。
“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正住旧圣种。
= “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有益于道而穿衣之事。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财利[money]/善于[be good at]/快;敏捷[quicknimble])
“如是食、住处,欲断乐断,欲修乐修,彼因欲断乐断、欲修乐修故,不自贵、不贱他。
“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正住旧圣种。
“阿难,此四圣种,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圣种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沙门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最上阿罗诃果。
= “四沙门果”:指沙门道之四果,(一)须陀洹,又作预流。(二)斯陀含,又作一来。(三)阿那含,又作不还。(四)阿罗汉,又作应供。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阿难,此四沙门果,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沙门果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熟解脱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 “五熟解脱想”:Panca Vimuttiparipacaniya Sanna,使解脱成熟的五种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Anicca-sannaAnicce Dukkha-sannaDukkhe Anatta-sannaAsubha-sannaSabbaloke Anabhirata-sanna)。
“阿难,此五熟解脱想,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熟解脱想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必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解脱处。
“若比丘、比丘尼因此故,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
“云何为五?阿难,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为比丘、比丘尼说法。
“阿难,若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为比丘、比丘尼说法;彼闻法已,便知法解义;彼因知法解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
“阿难,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阿难,是谓第一解脱处。
“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
 
“复次,阿难,世尊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不为比丘、比丘尼说法,但如本所闻、所诵习法而广读之。
“若不广读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随本所闻、所诵习法为他广说;若不为他广说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随本所闻、所诵习法心思惟分别;若心不思惟分别本所闻、所诵习法者,但善受持诸三昧相。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善受持诸三昧相者,便知法解义;彼因知法解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
“阿难,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难,是谓第五解脱处。
“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
 
“阿难,此五解脱处,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解脱处者,彼便得安稳,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根,信根,精进、念、定、慧根。
 
五根 = Pancindriyani,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五根。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
信根
Saddhindriyam,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
进根
Viriyindriyam,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念根
Satindriyam,忆念正法者。
定根
Samadhindriyam,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慧根
Pannindriyam,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
 
“阿难,此五根,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根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力,信力,精进、念、定、慧力。
 
五力 = Panca bala,指五种力用。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
信力
S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精进力
Viri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念力
Sa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定力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慧力
Pan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阿难,此五力,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力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出要界。
= “五出要界”:Panca Nissaraniya Dhatuyo,指极重善观欲、恚、害、色、己身之五种出离法。
“云何为五?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欲,彼因极重善观欲故,心便不向欲,不乐欲,不近欲,不信解欲。
= “欲”:Kama,爱乐。
“若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欲,秽恶厌患欲。
(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
“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欲,彼因极重善观欲故,心便不向欲,不乐欲,不近欲,不信解欲。
“若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欲,秽恶厌患欲。
“观无欲,心向无欲,乐无欲,近无欲,信解无欲。
“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欲及因欲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欲生,如是欲出要。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阿难,是谓第一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恚,彼因极重善观恚故,心便不向恚,不乐恚,不近恚,不信解恚。
= “恚”:Vyapada,瞋恚忿怒,于三毒中谓之瞋毒。
“若恚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恚,秽恶厌患恚。
“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
“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恚,彼因极重善观恚故,心便不向恚,不乐恚,不近恚,不信解恚。
“若恚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恚,秽恶厌患恚。
“观无恚,心向无恚,乐无恚,近无恚,信解无恚。
“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恚,及因恚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恚生,如是恚出要。
“阿难,是谓第二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害,彼因极重善观害故,心便不向害,不乐害,不近害,不信解害。
= “害”:Vihesa,恼害。
“若害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害,秽恶厌患害。
“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
“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害,彼因极重善观害故,心便不向害,不乐害,不近害,不信解害。
“若害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害,秽恶厌患害。
“观无害,心向无害,乐无害,近无害,信解无害。
“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害及因害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害生,如是害出要。
“阿难,是谓第三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色,彼因极重善观色故,心便不向色,不乐色,不近色,不信解色。
= “色”:Rupa,变坏、变碍、质碍之义。
“若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色,秽恶厌患色。
“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
“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色,彼因极重善观色故,心便不向色,不乐色,不近色,不信解色。
“若色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色,秽恶厌患色。
“观无色,心向无色,乐无色,近无色,信解无色。
“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色及因色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彼脱,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色生,如是色出要。
“阿难,是谓第四出要界。
 
“复次,阿难,多闻圣弟子极重善观己身,彼因极重善观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乐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
= “己身”:Sakkaya,有身。
“若己身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己身,秽恶厌患己身。
“阿难,犹如鸡毛及筋,持著火中,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
“阿难,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极重善观己身,彼因极重善观己身故,心便不向己身,不乐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
“若己身心生,即时融消燋缩,转还不得舒张,舍离不住己身,秽恶厌患己身。
“观无己身,心向无己身,乐无己身,近无己身,信解无己身。
“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己身及因己身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调觉因己身生,如是己身出要。
“阿难,是谓第五出要界。
 
“阿难,此五出要界,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出要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财,信财,戒、惭、愧、闻、施、慧财。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信财
信受正法。
戒财
持戒律。
惭财
自惭而不造诸恶。
愧财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闻财
能闻正教。
施财
舍离一切无染着。
定慧财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阿难,此七财,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财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力,信力,精进、惭、愧、念、定、慧力。
“阿难,此七力,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力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觉支,念觉支,择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念觉支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择法觉支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精进觉支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喜觉支
得正法而喜悦。
轻安觉支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定觉支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舍觉支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阿难,此七觉支,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觉支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本为汝说八支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为八。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阿难,此八支圣道,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八支圣道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
 
世尊告曰:“阿难,如是,如是,甚奇!甚特!我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
“阿难,若汝从如来复问顶法及顶法退者,汝便于如来极信欢喜。”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顶法及顶法退说及教者,我及诸年少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及诸年少比丘说顶法及顶法退。”
 
尊者阿难等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难,多闻圣弟子真实因心,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
= “真实因心”:五盛阴。
“彼如是思念,如是称量,如是善观分别,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阿难,是谓顶法。
“阿难,若得此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阿难,是谓顶法退。
“如是内、、识、更乐、觉、想、思、爱、界,因缘起。
= “内”:六内处。
= “外”:六外处。
= “识”:六识身
“阿难,多闻圣弟子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
“彼如是思念,如是称量,如是善观分别,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阿难,是谓顶法。
“阿难,若得此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阿难,是谓顶法退。
“阿难,此顶法及顶法退,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
“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顶法及顶法退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为汝等说处及教处、顶法及顶法退。
“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
“汝等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年少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阴、内、外、识、更,觉、想、思、爱、界,
因缘、念、正断,如意、禅、谛、想,
无量、无色、种,沙门果、解脱,
处、根、力、出要,财、力、觉、道、顶。
= 以上之偈颂,是为方便记忆说处经之内容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