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第三《大拘絺罗经第九》

卷七_初一日诵_舍梨子相应品第三《大拘絺罗经第九》
= “大拘絺罗经”:本经叙说尊者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得正见、入正法的方法。大拘絺罗答以:知不善、不善根、善、善根,以及知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爱、觉、更乐(触)、六处、名色、识、行等四谛之比丘,得成就正见,得入正法。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则于晡时从宴坐起,至尊者大拘絺罗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 “大拘絺罗”:Maha-kotthita,无碍解第一之比丘。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束缚;限制[restrainconstrain])
(chī) = 细葛布[fine hemp cloth]
摩诃俱絺罗/拘絺罗 = Mahakotthita,摩诃俱瑟祉罗、拘瑟底罗。意译大膝、大肚持、大胜。随佛陀出家后,得阿罗汉果,证得五蕴皆空之理,故称悟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辩才第一。
 
尊者舍梨子语尊者大拘絺罗:“我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尊者舍梨子,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尊者舍梨子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 “不坏净”:Abhejjapasada,不可破坏的坚信佛、法、僧及圣戒。又名Avecca-pasada,不消失的净信。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不善、知不善根。
“云何知不善?谓身恶行不善,口、意恶行不善,是谓知不善。
“云何知不善根?谓贪不善根,恚、痴不善根,是谓知不善根。
 
三善根 = Tini kusala-mulani,指对治三不善根之三种心所。
不贪善根/无贪善根
A-lobha-kusala-mula,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
不恚善根/无嗔善根
A-dosa-kusala-mula,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不痴善根/无痴善根
A-moha-kusala-mula,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不善及不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善、知善根。
“云何知善?谓身妙行善,口、意妙行善,是谓知善。
“云何知善根?谓无贪善根,无恚、无痴善根,是谓知善根。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集、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
“云何知食如真?谓有四食者,一者、抟食粗、细,二者、更乐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是谓知食如真。
= “四食”:Cattaro Ahara,可长养支持有情身心之四种食。
= “抟食粗、细”:Kabalinkaro Aharo Olariko Va Sukhumo Va,印度人一般之食法,将固体或半固体食物,以手圜团而纳入口中食之,故谓之抟食。
= “更乐食”:Phasso Aharo,以与外境接触而使身心有所资益者为更乐食。“更乐”新译作“触”,故又可谓“以触为食”。
= “意思食”:Manosancetana Aharo,以分别、思惟而资润身心,使诸根增长者为意思食。即“以意为食”。
= “识食”:Vinnanam Aharo,以分别而知之认识作用能资益身、心者为识食,又可谓“以识为食”。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段食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触食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思食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识食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云何知食集如真?谓因爱便有食,是谓知食集如真。
“云何知食灭如真?谓爱灭食便灭,是谓知食灭如真。
“云何知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食灭道如真。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食如真,知食集、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漏如真,知漏集、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
“云何知漏如真?谓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谓知漏如真。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欲有漏/欲漏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见漏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云何知漏集如真?谓因无明便有漏,是谓知漏集如真。
“云何知漏灭如真?谓无明灭漏便灭,是谓知漏灭如真。
“云何知漏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漏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漏如真,知漏集、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
“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是谓知苦如真。
= 以上“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此即“八苦”。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云何知苦集如真?谓因老死便有苦,是谓知苦集如真。
“云何知苦灭如真?谓老死灭苦便灭,是谓知苦灭如真。
“云何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苦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老死如真,知老死集、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
“云何知老?谓彼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老也。
(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zhǔ) = 支撑[support]
(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衣、物等经折叠而显出痕迹[fold])
麻子(má zi) = 因出天花而留下的痘瘢[pockmarks]/脸上长有麻子的人[person with a pockmarked face]
“云何知死?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死也。
“此说死,前说老,是名老死,是谓知老死如真。
“云何知老死集如真?谓因生便有老死,是谓知老死集如真。
“云何知老死灭如真?谓生灭老死便灭,是谓知老死灭如真。
“云何知老死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老死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老死如真,知老死集、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生如真,知生集、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
“云何知生如真?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谓知生如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云何知生集如真?谓因有便有生,是谓知生集如真。
“云何知生灭如真?谓有灭生便灭,是谓知生灭如真。
“云何知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生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生如真,知生集、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有如真,知有集、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
“云何知有如真?谓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谓知有如真。
= “欲有”:Kamabhava,欲界众生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 “色有”:Rupabhava,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 “无色有”:Arupabhava,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三有 = 有,Bhava,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云何知有集如真?谓因受便有有,是谓知有集如真。
“云何知有灭如真?谓受灭有便灭,是谓知有灭如真。
“云何知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有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有如真,知有集、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受如真,知受集、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
“云何知受如真?谓有四受,欲受、戒受、见受、我受,是谓知受如真。
= “四受”:Cattari Upadanani,新译作四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KamupadanaDitthupadanaSilabbatupadanaAttavadupadana)。
 
四取 = Cattari upadanani,取,即执持、执取之意。狭义系指执着之烦恼;广义而言,为烦恼之异名。即将三界中之百八烦恼,分为四种类别。
欲取
Kamupadana,即对欲界五欲之境所生起之贪执。亦即于欲界烦恼中,除五见外,执取其余之贪、嗔、慢、无明、疑及十缠,再配于四谛修道之五部,则欲取计有三十四事。
见取
Ditthi-upadana,即执着邪心分别之见为真实。亦即执取五见中之身、边、邪、取等四见,再配于三界之四谛,计有三十事,以三界苦谛之下各有身、边、邪、取等四见,集、灭、道等三谛则各有邪见、见取见等二见。
戒禁取
Sila-bbata-upadana,即执着非正因、非正道为正因、正道。亦即执取五见中之戒禁取见,于三界之苦、道二谛中皆各有此见,故计有六事。此戒禁为圣道修行之怨敌,使修行者由此而诳惑,如使在家众妄计自饿等法为生天之道;使出家众执着可爱之境,而舍离清净道。或如外道之妄计鸡、狗等戒,故于五见之中,唯独别立此一见。
我语取
Atta-vadupadana,即缘一切内身所起之我执。亦即执取色界、无色界之贪、慢、无明、疑等四烦恼,再配于色、无色二界中四谛修道之五部,计有三十八事。
 
“云何知受集如真?谓因爱便有受,是谓知受集如真。
“云何知受灭如真?谓爱灭受便灭,是谓知受灭如真。
“云何知受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受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受如真,知受集、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爱如真,知爱集、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
“云何知爱如真?谓有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知爱如真。
“云何知爱集如真?谓因觉便有爱,是谓知爱集如真。
“云何知爱灭如真?谓觉灭爱便灭,是谓知爱灭如真。
“云何知爱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爱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爱如真,知爱集、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觉如真,知觉集、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
“云何知觉如真?谓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是谓知觉如真。
= “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SukhavedanaDukkhavedanaAdukkhamasukha Vedana,“觉”,新译作“受”,故又作“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苦受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乐受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舍受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云何知觉集如真?谓因更乐便有觉,是谓知觉集如真。
“云何知觉灭如真?谓更乐灭觉便灭,是谓知觉灭如真。
“云何知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觉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觉如真,知觉集、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更乐如真,知更乐集、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
“云何知更乐如真?谓有三更乐,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是谓知更乐如真。
= “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SukhasamphassaDukkhasamphassaAdukkhamasukhasamphassa,“更乐”,新译作“触”,故又作“乐触、苦触、不苦不乐触”。
 
六触 =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
眼触生爱
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
耳触生爱
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
鼻触生爱
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
舌触生爱
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
身触生爱
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
意触生爱
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
 
“云何知更乐集如真?谓因六处便有更乐,是谓知更乐集如真。
六入/六处 = Sala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
“云何知更乐灭如真?谓六处灭更乐便灭,是谓知更乐灭如真。
“云何知更乐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更乐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更乐如真,知更乐集、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六处如真,知六处集、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
“云何知六处如真?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是谓知六处如真。
“云何知六处集如真?谓因名色便有六处,是谓知六处集如真。
= “名色”:五蕴之总名。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受想行识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称为名。色蕴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称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称为名色支。
“云何知六处灭如真?谓名色灭六处便灭,是谓知六处灭如真。
“云何知六处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六处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六处如真,知六处集、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名色如真,知名色集、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
“云何知名?谓四非色阴为名。
= “四非色阴”:Cattaro Arupakkhandha,指受、想、行、识四者。
“云何知色?谓四大及四大造为色。
= “四大”:巴利本作Cattaro Mahabhuta,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四要素。
= “四大造为色”:Catunnam Mahabhutanam Upadaya Rupam,指由四大(要素)所造成之物体。
“此说色,前说名,是为名色,是谓知名色如真。
“云何知名色集如真?谓因识便有名色,是谓知名色集如真。
“云何知名色灭如真?谓识灭名色便灭,是谓知名色灭如真。
“云何知名色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名色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名色如真,知名色集、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识如真,知识集、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
“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
六识 = Cha-vin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云何知识集如真?谓因行便有识,是谓知识集如真。
“云何知识灭如真?谓行灭识便灭,是谓知识灭如真。
“云何知识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识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识如真,知识集、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行如真,知行集、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
“云何知行如真?谓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是谓知行如真。
“云何知行集如真?谓因无明便有行,是谓知行集如真。
“云何知行灭如真?谓无明灭行便灭,是谓知行灭如真。
“云何知行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行灭道如真。
“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行如真,知行集、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絺罗,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复作何等?”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无所复作。”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絺罗。”
 
如是,彼二尊更互说义,各欢喜奉行,从座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