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4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业相应品第二《惒破经第二》

卷三_初一日诵_业相应品第二《惒破经第二》
= “惒破经”:本经叙说佛闻目揵连与尼干弟子释惒破共论护身口意之比丘是否生不善漏令至后世之事。佛为惒破说:比丘有不善身口意行、漏、烦热、忧戚者,后时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舍弃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佛又说:如是正心解脱,比丘便得“六善住处”。六善住处,即六根六境相对时不喜不忧,舍求无为,得正念正智。最后,惒破离弃尼干子,归依佛法僧。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迦维罗卫,在尼拘类园。
= “释羇瘦”:Sakkesu,为一释迦族之国。Su(瘦)为于格复数语根,意为:于释迦族中。
= “迦维罗卫”:Kapilavatthu,又作迦毗罗卫。
= “尼拘类园”:Nigrodharama,位于迦毗罗卫城外。园内有释迦族为佛陀所建之精舍。
(jī) = 作为暂时的居住者而停留[sojourn]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与比丘众俱,于中食后有所为故,集坐讲堂。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佛誉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神足轻举飞到十方”。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是时,尼干有弟子,释种,名曰惒破,中后彷徉至尊者大目揵连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 “尼干Nigantha Nataputta,六师外道之一,较世尊稍早出世,改革摩诃毗罗(Mahavira)之宗教,而成为耆那教教祖。
= “惒破”:Vappa,又作婆破、婆敷。
= “中后:正午之后。
筏驮摩那/尼乾陀阇提弗多罗/昵揭烂陀慎若低子/尼揵陀若提子/尼焉若提子/尼揵亲子/若提子/尼干子/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尼干子外道之一,印度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梵Jaina)之开祖。意译作离系亲子。于尼乾陀若提子之前,传说耆那教尚有二十三位祖师,故后世又以尼乾陀若提子为第二十四祖,或称之为耆那教中兴之祖。其母名为若提(梵Jnata),故称之为若提子。与佛陀为同时代人,生于中印度毗舍离城外村。原本家居,并有妻女;年三十,父母断食而殁,忽有所悟,乃出家学波奢婆(疑即勒沙婆)之遗教,以求解脱道。经十二年独身游履,苦行练修,遂于第十三年大悟。此后三十年,受国王庇护,广布道法于毗舍离、摩揭陀、鸳伽等中印度诸国;被信徒尊称为耆那(梵Jina,胜者)、大雄(Mahavira)、完全者(梵Kevalin),或佛陀。然佛教斥之为邪命,盖若提子主张罪福苦乐皆是前世之定因,非行道所能息断,一切众生经八万劫而在生死轮之中自然得脱,有罪无罪亦皆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皆无差别。七十二岁入寂于波婆城(Pava),约当佛陀入灭后十年(西元前四六七,或作四八○)。
(hè) = 古均同“和”。
(páng) = 徘徊、游荡[wander]
彷徉(páng yáng) = 徘徊不进。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问如此事:“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
= “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巴利本作Idha Assa Vappa Kayena Samvuto Vacaya Samvuto Manasa Samvuto Avijjaviraga Vijjuppada Passasi No Tvam Vappa Tam Thanam Yatonidanam Purisam Dukkhavedaniya Asava Assaveyyum Abhisamparayan Ti?惒破!有人在此世护身、护语、护意,远离无明而生起明,由此因缘,其人于未来世,可能受苦,可能流诸漏。惒破!你可曾见过此道理否?
 
惒破答曰:“大目揵连,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大目揵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后时,世尊静处宴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尊者大目揵连与尼干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
= “静处宴坐”:于闲静之处独坐禅思。
= “净天耳”:即天耳通。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世尊坐已,问曰:“目揵连,向与尼干弟子释惒破共论何事?复以何事集坐讲堂?”
 
尊者大目揵连白曰:“世尊,我今日与比丘众俱,于中食后有所为故,集坐讲堂。
“此尼干弟子释惒破中后彷徉来至我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我问如是:‘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
“尼干弟子释惒破即答我言:‘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大目揵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世尊,向与尼干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以此事故,集坐讲堂。”
 
于是,世尊语尼干弟子释惒破曰:“若我所说是者,汝当言是;若不是者,当言不是。
“汝有所疑,便可问我:‘沙门瞿昙,此有何事?此有何义?’
“随我所说,汝若能受者,我可与汝共论此事。”
 
惒破答曰:“沙门瞿昙,若所说是,我当言是;若不是者,当言不是。
“我若有疑,当问瞿昙:‘瞿昙,此有何事?此有何义?’
“随沙门瞿昙所说,我则受持,沙门瞿昙但当与我共论此事。”
 
世尊问曰:“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也。
(qī)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无明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不善无明行灭,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
“云何,惒破,如是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
 
惒破答曰:“瞿昙,若有比丘如是身、口、意护,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世尊叹曰:“善哉!惒破。
“云何,惒破?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
= “竟冷”:巴利本作Sitibhavissanti,成为清凉,成为冷静。
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最后身 = Antima-deha,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犹如,惒破,因树有影,若使有人持利斧来斫彼树根,段段斩截,破为十分,或为百分,火烧成灰,或大风吹,或著水中。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于惒破意云何?影因树有,彼影从是已绝其因,灭不生耶?”
 
惒破答曰:“如是,瞿昙。”
 
“惒破,当知比丘亦复如是,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
“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便得六善住处。
= “正心解脱”:巴利本作Sammavimutticitta,心正解脱,即心完全解脱。
= “六善住处”:巴利本作Cha Satatavihara,六常住,即六根不著六尘,安住于正念正智之生活状态。
“云何为六?惒破,比丘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
= “舍求”:Upekkhaka,谓无爱、恶之心理状态。
“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
“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
“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得此六善住处。”
 
惒破白曰:“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得六善住处。
“云何为六?瞿昙,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
“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
“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
“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得此六善住处。”
 
于是,惒破白世尊曰:“瞿昙,我已知。
“善逝,我已解。
“瞿昙,犹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发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见于色。
= “犹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发之”:犹如明目的人,将覆倒之人,使他仰起,将盖覆的人,把他启发。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依赖;依靠[rely on])
“沙门瞿昙亦复如是,为我无量方便说法现义,随其诸道。
“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 “优婆塞”:Upasaka,即笃信佛教的在家男子。又作近事男。
 
“世尊,犹如有人养不良马,望得其利,徒自疲劳而不获利。
(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徒,弟子[pupil]/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卻、竟然。)
“世尊,我亦如是,彼愚痴尼干不善晓了,不能解知,不识良田而不自审,长夜奉敬供养礼事,望得其利,唐苦无益。
= “良田”:谓可种植善业之福田,此处指三宝。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世尊,我今再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世尊,我本无知,于愚痴尼干有信有敬,从今日断。
“所以者何?欺诳我故。
“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释惒破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