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_小土城诵第二_因品第九《念经第六》
= “念经”:本经叙说世尊为诸比丘分别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作一分。若生欲念、恚念、害念,须不受断除吐;若生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须速修习广布。次应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及至证四禅,断诸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本未觉无上正尽觉时,作如是念:‘我宁可别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复作一分。’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
|
贪觉/欲觉
|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
恚觉/嗔觉
|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
恼觉/害觉
|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
“我于后时,便别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复作一分。
“我如是行,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生欲念,我即觉生欲念,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觉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便速灭。
“复生恚念、害念,我即觉生恚念、害念,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觉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便速灭。
“我生欲念不受断除吐,生恚念、害念不受断除吐。
= “我生欲念不受断除吐”:巴利本作Aham…Uppannuppannam
Kamavitakkam Pajaham' Eva Vinodem' Eva Byant' Eva Nam Akasim,我把再次生起之寻求欲之念舍弃遣除,把它消灭掉了。
吐(tǔ) = 东西从口腔中涌出[spit]。(显露,呈现[display]/出[give]。)
“所以者何?我见因此故,必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犹如春后月,以种田故,放牧地则不广。
= “犹如春后月,以种田故”:犹如春后之月那样,由于种田之故。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牧牛儿放牛野泽,牛入他田,牧牛儿即执杖往遮。
“所以者何?牧牛儿知因此故,必当有骂、有打、有缚、有过失也,是故牧牛儿执杖往遮。
“我亦如是,生欲念不受断除吐,生恚念、害念不受断除吐。
“所以者何?我见因此故,必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
“若比丘多念欲念者,则舍无欲念,以多念欲念故,心便乐中。
= “则舍无欲念”:就会舍弃了无欲之念。
“若比丘多念恚念、害念者,则舍无恚念、无害念,以多念恚念、害念故,心便乐中。
“如是,比丘不离欲念,不离恚念,不离害念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亦复不能离一切苦。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我如是行,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生无欲念,我即觉生无欲念,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
“觉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便速修习广布。
“复生无恚念、无害念,我即觉生无恚念、无害念,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
“觉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便速修习广布,我生无欲念、多思念,生无恚念、无害念、多思念。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我复作是念:‘多思念者,身定喜忘,则便损心;我宁可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令不损心。’
“我于后时便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而不损心。
“我生无欲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times]/旅行时停留的处所[stopover]。)
“所以者何?我不见因此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犹如秋后月收一切谷讫,牧牛儿放牛野田时作是念:‘我牛在群中。’
= “放牛野田时”:将牛放在田野时。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所以者何?牧牛儿不见因此故当得骂詈,得打、得缚,有过失也。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是故彼作是念:‘我牛在群中。’
“我亦如是,生无欲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
“所以者何?我不见因此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
“若比丘多念无欲念者,则舍欲念,以多念无欲念故,心便乐中。
“若比丘多念无恚念、无害念者,则舍恚念、害念,以多念无恚念、无害念故,心便乐中。
“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彼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
“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彼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通智作证,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
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漏尽通/漏尽智证通 = 梵Asrava-ksaya-jnana-saksatkriyabhijna,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六神通之一。即证得漏尽智,断尽一切有漏烦恼,依止静虑而示现威德具足。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此比丘离欲念、离恚念、离害念,则得解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离一切苦。
“犹如一无事处有大泉水,彼有群鹿游住其中。
“有一人来,不为彼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塞平正路,开一恶道,作大坑堑,使人守视,如是群鹿一切死尽。
= “使人守视”:巴利本作Odaheyya
Okacaram,Thapeyya Okacarim,放牡兽,置牝兽。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复有一人来,为彼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却守视人,如是群鹿普得安济。
= “却守视人”:巴利本作Uhaneyya
Okacam,Naseyya Okacarim,却除牡兽,放逐牝兽。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比丘,当知我说此喻,欲令知义,慧者闻喻,则解其趣,此说有义。
“大泉水者,谓是五欲爱念欢乐。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云何为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大泉水者,当知是五欲也。
“大群鹿者,当知是沙门、梵志也。
“有一人来,不为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魔波旬也。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塞平正路,开一恶道者,是三恶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也。
“恶道者,当知是三恶不善念。
“复更有恶道,谓八邪道,邪见乃至邪定是为八。
八邪支/八邪法/八邪/八邪行 = ‘八正道’之对称。即身、语、意等所犯之八种误谬。乃凡夫外道所常行,求涅槃者悉皆舍离。
|
|
邪见
|
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圣人等之见解。
|
邪思惟/邪志
|
指欲、恚、害等之思惟。
|
邪语
|
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
邪业
|
指杀生、不与取、邪淫等。
|
邪命
|
指不如法之生活。
|
邪精进/邪方便
|
指为恶事所作之方便精勤。
|
邪念
|
指不如法之观念。
|
邪定
|
指非正定之定。
|
“作大坑堑者,当知是无明也。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使人守者,当知是魔波旬眷属也。
“复有一人来,为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也。
“闭塞恶道,开平正路者,是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也。
“道者,当知是三善念。
“复更有道,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比丘,我为汝等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填平坑堑,除却守人。
“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
“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无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