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第四《侍者经第二》

卷八_初一日诵_未曾有法品第四《侍者经第二》
= “侍者经”:本经叙说阿难为世尊侍者之事。
 
#初立阿难为侍者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
 
时,多识名德上尊长老比丘、大弟子等,谓尊者拘邻若、尊者阿摄贝、尊者跋提释迦王、尊者摩诃男拘隶、尊者惒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维摩罗、尊者伽惒波提、尊者须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尊者隶婆哆、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拘絺罗、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㝹写长老、尊者耶舍行筹长老,如是比余多识名德上尊长老比丘、大弟子等,亦游王舍城,并皆近佛叶屋边住。
= “拘邻若”:Anna-Kondanna,又作阿若憍陈如。为佛陀最先所度五比丘中,最初悟道、梵行第一比丘。
= “阿摄贝”:Assaji,又作阿说示,译为马师。威容端正、行步庠序第一比丘。
= “跋提释迦”:Bhaddiya,又作跋提利迦,出家前是一释迦族出身之王,故又称其为释迦王。为豪族富贵、天性柔知第一比丘。
= “摩诃男拘隶”:Mahanama Kolita,指拘隶多族出身之摩诃那摩。速成神通中不有悔第一比丘。
= “惒破”:Vappa,又作婆破。乘虚教化、意无荣冀第一比丘。以上拘邻若、阿摄贝、跋提释迦王、摩诃男、惒破等,即所谓之“五比丘”,于佛陀初转法轮时开悟。于“中本起经”中,以“十力迦叶”取代惒破。
= “耶舍”:Yasa,领导五十友人出家之比丘。
= “邠耨”:Punna,即富楼那,译为满愿子。能广说法、分别义理第一比丘。
= “维摩罗”:Vimala,耶舍之友。
= “伽惒波提”:Gavampati,译为牛迹。居乐天上、不处人中第一比丘。
= “阿那律陀”:Anuruddha,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比丘。
= “难提”:Nandiya,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 “金毗罗”:Kimbila,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比丘。
= “隶婆哆”:Revata,又作离婆多、离曰。坐禅入定、心不错乱第一比丘。
= “大拘絺罗”:Mahakotthita,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比丘。
= “行筹长老”:担任分发食卷之长老。“筹”,食卷。
= “叶屋”:Panna-chadana,以Pannasala(沙罗树叶)所筑成之屋宇,常作为临时之寺院。
(hè) = 古均同“和”。
(bīn) =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Bin state]
(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束缚;限制[restrainconstrain])
(chī) = 细葛布[fine hemp cloth]
(nóu)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宜须侍者;汝等见为举一侍者,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于是,尊者拘邻若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愿奉侍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世尊告曰:“拘邻若,汝自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汝亦自应须瞻视者。
“拘邻若,汝还本座。”
 
于是,尊者拘邻若即礼佛足,便还复坐。
 
如是尊者阿摄贝、尊者跋提释迦王、尊者摩诃男拘隶、尊者和惒破、尊者耶舍、尊者邠耨、尊者维摩罗、尊者伽惒波提、尊者须陀耶、尊者舍梨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尊者隶婆哆、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拘絺罗、尊者大周那、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邠耨加㝹写长老。
 
尊者耶舍行筹长老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愿奉持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世尊告曰:“耶舍,汝自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汝亦自应须瞻视者。
“耶舍,汝还本座。”
 
于是,尊者耶舍即礼佛足,便还复坐。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彼众中,便作是念:“世尊欲求谁为侍者?意在何比丘?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我宁可入如其像定,观众比丘心。”
= “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样不动而入禅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语为Tatharupam 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现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即入如其像定,观众比丘心,尊者大目揵连即知世尊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即从定起,白众比丘曰:“诸贤知不?世尊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欲令瞻视可非不可,及受所说,不失其义。
“诸贤,我等今应共至贤者阿难所,劝喻令为世尊侍者。”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及诸比丘共至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坐已,语曰:“贤者阿难,汝今知不?佛欲得汝以为侍者,意在阿难,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
“阿难,犹村外不远有楼阁台观,向东开窗,日出光照在于西壁。
(bì) = 墙壁[wall]
“贤者阿难,世尊亦然,欲得贤者阿难以为侍者,意在阿难,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
“贤者阿难,汝今可为世尊侍者?”
 
尊者阿难白曰:“尊者大目揵连,我不堪任奉侍世尊。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难可难侍谓为侍者。
“尊者大目揵连,犹如王大雄象,年满六十,憍傲力盛,牙足体具,难可难近谓为看视也。
“尊者大目揵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如是,难可难近谓为侍者。
“尊者大目揵连,我以是故,不任侍者。”
 
尊者大目揵连复语曰:“贤者阿难,听我说喻,智者闻喻,即解其义。
“贤者阿难,犹如优昙钵华,时生于世。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过去七佛成道之菩提树各有不同,优昙跋罗树为第五佛拘那含牟尼如来成道之菩提树。
“贤者阿难,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复如是,时时出世。
“贤者阿难,汝可速为世尊侍者,瞿昙当得大果。”
= “瞿昙”:Gotama,为释迦族之族姓,通常用以称呼佛陀,此处则指阿难(阿难亦为释迦族人)。
 
尊者阿难复白曰:“尊者大目揵连,若世尊与我三愿者,我便然可为佛侍者。
“云何为三?我愿不著佛新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
= “不著佛新故衣”:不穿佛的新、故()之衣。
别请 = 指在家人于僧众之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接受在家人之施食请待,必须以僧之腊次次第赴请(对别请而言,此称僧次请)始为正规,故受别请乃戒律上所禁止,受者即犯波逸提罪。以施食之利养属十方僧,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禁之。又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亦有受别请退失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之说。
“尊者大目揵连,若世尊与我此三愿者,如是我便为佛侍者。”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劝尊者阿难为侍者已,即从座起,绕尊者阿难,而便还去,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已劝喻贤者阿难为佛侍者。
“世尊,贤者阿难从佛求三愿:‘云何为三?愿不著佛新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尊者大目揵连,若世尊与我此三愿者,如是我便为佛侍者。’”
 
世尊告曰:“大目揵连,阿难比丘聪明智慧,预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
(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大目揵连,若阿难比丘聪明智慧,预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者,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揵连,阿难比丘聪明智慧,预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
“大目揵连,若阿难比丘聪明智慧,预知当有讥论,或诸梵行作如是语‘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者,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揵连,阿难比丘善知时,善别时:知我是往见如来时,知我非往见如来时;
= 知道我于此时应该往见如来之时,知道我于此时不应该往见如来之时。
“知比丘众、比丘尼众是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非往见如来时;
= 知道比丘众、比丘尼众应该可以往见如来之时,知道比丘众、比丘尼众不应该往见如来之时。
“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是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非往见如来时;
= “优婆私”:Upasika,又作优婆夷,译为近事女,为在家二众之一。
“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是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非往见如来时;
= “异学”:Annatitthiya,与外道同义。
= “梵志”:Paribbajaka,志求梵天之法者,或谓以净行为志者,又为一切外道出家者之通称。
“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能与如来共论,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不能与如来共论;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安隐饶益;
= 知道此食啖含消之物,如来食后,能得安隐饶益。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安隐饶益;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辩才说法;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
“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大目揵连,阿难比丘虽无他心智,而善知如来晡时从宴坐起,预为人说,今日如来行如是,如是现法乐居,审如所说,谛无有异,是谓阿难比丘未曾有法。”
= 佛在世时阿难尚未证得阿罗汉果,故有“阿难比丘虽无他心智”之语。
= “审如所说”:果然如所说。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阿难自说
= 以上为佛陀之语,乃很明显之事;下面则有阿难自述。很可能为后时之表白,因为这时刚要当佛的侍者,并不是已经过二十五年,故知为后时之自述。
 
尊者阿难作是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若以此心起贡高者,无有是相。”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初不非时见佛。”
= “初不非时见佛”:从一开始,就不非时去见佛。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未曾为佛所见诃责,除其一过,此亦为他故。”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受持不忘,若以此起贡高者,无有此相。”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初不再问,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
= “初不再问彼亦如是不易”:从开始以来,并不再问,除了其中的一句,那也是像如是的并不易晓的。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不见从他人受法。”
= “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不见从他人受法”:长老偈经1024偈作:“从佛得八万二千(法门),从诸比丘得二千(法门),护持此等八万四千法门。”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无是心:‘我受此法,为教语他。’
“诸贤,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此甚奇!甚特!谓四部众来诣我所而听法,若我因此起贡高者,都无此相。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亦不预作意:‘有来问者,我当如是如是答。’
“诸贤,但在坐时,随其义应。”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此甚奇!甚特!谓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来问我事,我若以此有恐怖,有畏惧,身毛竖者,都无此相。
“亦不预作意:‘有来问者,我当如是如是答。’
“诸贤,但在坐时,随其义应。”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舍梨子问阿难
 
复次,一时,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连、尊者阿难在舍卫国婆罗逻山中。
是时,尊者舍梨子问曰:“贤者阿难,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颇忆有时起欲心耶?”
 
尊者阿难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学人,而不离欲。”
= “学人”: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称为“学人”或“有学”,谓其尚有可学之处;后一者阿罗汉果则称“无学”,谓其已具足八正道迹,成就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并已达无须再学习之阶段。
 
尊者舍梨子复语曰:“贤者阿难,我不问汝学以无学,我但问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汝颇忆有起欲心耶?”
 
尊者舍梨子复再三问曰:“贤者阿难,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颇忆有时起欲心耶?”
 
尊者阿难亦至再三白曰:“尊者舍梨子,我是学人,而不离欲。”
 
尊者舍梨子复语曰:“贤者阿难,我不问汝学以无学,我但问汝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汝颇忆有起欲心耶?”
 
于是,尊者大揵目连语曰:“贤者阿难,速答!速答!阿难,汝莫触娆上尊长老。”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于是,尊者阿难答曰:“尊者舍梨子,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我初不忆曾起欲心;所以者何?我常向佛有惭愧心,及诸智梵行人。”
= “我初不忆曾起欲心”:我从开始以来并不曾忆念而起欲心。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约师子卧法说
 
复次,一时,世尊游王舍城,在岩山中。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是时,世尊告曰:“阿难,汝卧当如师子卧法。”
狮子卧法/师子卧法 = 谓比丘之卧法如狮子;即两足相叠,右胁而卧。相当于吉祥卧、吉祥睡。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兽王师子卧法云何?”
 
世尊答曰:“阿难,兽王师子昼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时,足足相累,伸尾在后,右胁而卧。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过夜平旦,回顾视身,若兽王师子身体不正,见已不喜;若兽王师子其身调正,见已便喜。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彼若卧起,从窟而出,出已频呻,频呻已自观身体,自观身已四顾而望,四顾望已便再三吼,再三吼已便行求食,兽王师子卧法如是。”
(shēn) = 吟诵[chant](病痛时低声哼[groan])
频伸(pín shēn) = 亦作“频呻”。/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兽王师子卧法如是,比丘卧法当复云何?”
 
世尊答曰:“阿难,若比丘依村邑,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持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
“彼从村邑乞食已竟,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空室中,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
“昼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复于初夜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于初夜时,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
“于中夜时,入室欲卧,四叠优哆逻僧敷著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意系明相,正念正智,恒念起想。
= “优哆逻僧”:Uttarasanga,为三衣中之上衣,亦为通常著用之衣。
(bì) = 折叠衣裙[fold](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的皱纹[lap])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彼后夜时速从卧起,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
“如是比丘师子卧法。”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师子卧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世尊教我师子喻卧法,从是已来,初不复以左胁而卧。”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佛般涅槃时说
 
复次,一时,世尊游拘尸那竭,住惒跋单力士娑罗林中。
= “拘尸那竭”:Kusinara,为末罗人之都城,佛陀即是在此城附近入灭。
= “惒跋单”:Upavattana,地名。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中印度拘尸那罗城外娑罗树林亦以释尊般涅槃之圣地而闻名。
尔时,世尊最后欲取般涅槃时,告曰:“阿难,汝往至双娑罗树间,可为如来北首敷床,如来中夜当般涅槃。”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尊者阿难受如来教,即诣双树,于双树间而为如来北首敷床。
敷床已讫,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已为如来于双树问北首敷床,唯愿世尊自当知时!”
 
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至双树间,四叠优哆逻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
最后般涅槃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以手抆泪而作是念:“本有诸方比丘众,来欲见世尊供养礼事,皆得随时奉见世尊供养礼事。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wěn) = 揩拭,擦去[wipe]
“若闻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复来奉见世尊供养礼事,我亦不得随时见佛供养礼事。”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阿难比丘今在何处?”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以手抆泪而作是念:‘本有诸方比丘众,来欲见世尊供养礼事,皆得随时奉见世尊供养礼事;若闻世尊般涅槃已,便不复来奉见世尊供养礼事,我亦不得随时见佛供养礼事。’”
 
于是,世尊告曰:“阿难,汝勿啼泣,亦莫忧戚。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所以者何?阿难,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无二心,安乐无量,无边无限。
“阿难,若过去时,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无胜于汝。
“阿难,若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亦无胜汝。
“阿难,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有侍者,亦无胜汝。
“所以者何?阿难善知时,善别时:知我是往见如来时,知我非往见如来时;
“知比丘众、比丘尼众是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非往见如来时;
“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是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非往见如来时;
“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是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非往见如来时;
“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能与如来共论,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不能与如来共论;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安隐饶益;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安隐饶益;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辩才说法;
“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
“复次,阿难,汝虽无他心智,而逆知如来晡时从宴坐起,预为人说,今日如来行如是,如是现法乐居,审如所说,谛无有异。”
(nì) = 迎,迎接,迎着[meet](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reverseinverseconverse]/抵触;不顺;违背[defydisobeygo against]/抗拒[resist]/事前,预先[beforehand])
 
于是,世尊欲令尊者阿难喜,告诸比丘:“转轮圣王得四未曾有法。
“云何为四?刹利众往见转轮王,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
“梵志众、居士众、沙门众往见转轮王,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
“阿难比丘亦复如是,得四未曾有法。
“云何为四?比丘众往见阿难,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
“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私众往见阿难,若默然时,见已欢喜;若所说时,闻已欢喜。
 
“复次,阿难为众说法,有四未曾有。
“云何为四?阿难比丘为比丘众至心说法,非不至心。
至心(zhì xīn) = 极为诚恳的心意。
“彼比丘众亦作是念:‘愿尊者阿难常说法,莫令中止!’
“彼比丘众闻尊者阿难说法,终无厌足,然阿难比丘自默然住。
“为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私众至心说法,非不至心。
“优婆私众亦作是念:‘为愿尊者阿难常说法,莫令中止!’
“优婆私众闻尊者阿难说法,终无厌足,然阿难比丘自默然住。”
 
#佛般涅槃以后之事
 
复次,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于金刚,住金刚村中。
= “金刚”:即跋耆族之金刚国。
是时,尊者阿难无量百千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于是,尊者金刚子亦在众中。
= “金刚子”:Vajjiputta,即跋耆子。
尊者金刚子心作是念:“此尊者阿难,故是学人,未离欲耶?我宁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观尊者阿难心。”
 
于是,尊者金刚子便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观尊者阿难心。
尊者金刚子即知尊者阿难,故是学人而未离欲。
 
于是,尊者金刚子从三昧起,向尊者阿难而说颂曰:
 
“山林静思惟,涅槃令入心,瞿昙禅无乱,不久息迹证。
= “瞿昙”:此处指阿难。
 
于是,尊者阿难受尊者金刚子教,离众独行,精进无乱。
彼离众独行,精进无乱,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彼即于现法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族姓男/族姓子 = Kula-putta,音译矩罗补怛罗。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对于妇女,则称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尊者阿难知法已,乃至得阿罗诃,尊者阿难作是说:“诸贤,我坐床上,下头未至枕顷,便断一切漏,得心解脱。”
= “阿罗诃”:Araha,即阿罗汉(Araham),为小乘最高果位。
= “我坐床上,下头未至枕顷”:最短时刻。
 
若尊者阿难作此说,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复作是说:“诸贤,我当结跏趺坐而般涅槃。”
 
尊者阿难便结跏趺坐而般涅槃。
若尊者阿难结跏趺坐而般涅槃,是谓尊者阿难未曾有法。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