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_初一日诵_舍梨子相应品第三《分别圣谛经第十一》
= “分别圣谛经”:本经叙说佛称赞舍梨子、目揵连二尊者,言舍梨子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揵连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又尊者舍梨子循佛言教,对比丘广说四圣谛之义。就苦圣谛而说八苦;就苦集谛而说爱染执着为苦之因;又言断爱染执着,离欲可灭苦,明示苦灭谛;并说正见…乃至正定之八支圣道以诠示道谛。比丘闻之,皆欢喜奉行。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 “广摄…趣向”:巴利本作如下七项:开示(Acikkhana)、宣说(Desana)、施设(Pannapana)、建立(Patthapana)、开显(Vivarana)、分别(Vibhajana)、显发(Uttanikamma)。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舍梨子比丘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实慧。
= “聪慧…辩才慧”:巴利本作无此九语,然于中阿含卷六梵志陀然经、教化病经及卷二九请请经中亦有上述之语。
“所以者何?谓我略说四圣谛,舍梨子比丘则能为他广教、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舍梨子比丘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时,令无量人而得于观,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
= “而得于观”:而得观察此真理。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目揵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揵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
“是以诸梵行者,应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目揵连比丘。
“所以者何?舍梨子、目揵连比丘为诸梵行者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说如是已,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
“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
“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
||
生苦
|
受胎
|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
种子
|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
|
增长
|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
|
出胎
|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
|
种类
|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
|
老苦
|
增长
|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
灭坏
|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
|
病苦
|
身病
|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
心病
|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
|
死苦
|
病死
|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
外缘
|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
|
爱别离苦
|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怨憎会苦
|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
|
求不得苦
|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
|
五阴盛苦
|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
“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
“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
“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壮(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增强[strengthen]。)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
耄(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拄(zhǔ) = 支撑[support]。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皱(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衣、物等经折叠而显出痕迹[fold]。)
麻子(má zi) = 因出天花而留下的痘瘢[pockmarks]。/脸上长有麻子的人[person with a pockmarked face]。
“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
“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痺、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瘘、下痢,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
腭(è) = 口腔的上膛。前部称硬腭,后部称软腭[palate]。
喘(chuǎn) = 喘息,急速地呼吸[breathe heavily;pant]。
嗽(sòu) = 咳嗽[cough]。(以口吸吮。)
痺(bì) = 同“痹”。一种神经性疾病。肢体失去感觉,不能随意活动。
癫(diān) = 精神错乱,言行失常的病[mentally deranged]。
痫(xián) = 俗称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epilepsy]。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瘿(yǐng) = 颈瘤,俗称大脖子。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包括甲状腺肿大等[goitre]。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干瘦;憔悴[haggard]。)
槁(gǎo) = 草木枯干[withered]。(羸瘦;憔悴[dry]。)
痔(zhì) = 痔疮[hemorrhoid]。
瘘(lòu) = 颈肿大的病。即颈部淋巴结核[lymph tuberculosis]。
痢(lì) = 病名。即“痢疾”[dysentery]。
“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
“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
“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
“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集,共合为苦。
= “彼同会一”:它们都同聚会而为一。
六入/六处 = Sala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集,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
六界 = Cha-dhatu,即万有生成之基本元素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齐,故称为界。
“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集、不和合为苦。
“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集、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
“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
“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念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
“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
“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
“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
“此亦不可以欲而得。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如同[like;as if]。)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诸贤,云何爱集苦集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集。
腻(nì) = 肥[fat]。(积污垢[dirt]。)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集苦集圣谛。
“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集;彼知此爱集苦集圣谛。
肆(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集。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集苦集圣谛。
“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集;彼知是爱集苦集圣谛。
“诸贤,过去时是爱集苦集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集苦集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
“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集苦集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
“彼若解脱,不染不著、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 “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巴利本作Tanhaya
Asesaviraganirodho Cago Patinissago Mutti,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舍离、解脱、无执着。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
“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著、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
“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
“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著、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
“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著、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
“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正见…正定”:Sammaditthi,Sammasankappa,Sammavaca,Sammakammanta,Samma-ajiva,Sammavayama,Sammasati,Sammasamadhi,此即八正道。“正志”,巴利本作Sammasankappo,正思惟。正方便,又作正精进。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择(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捉[catch]/通“殬”。败坏;不合法度[ruin;undermine]。)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 “口四妙行”:十善中之口妙行有四,即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
三清净/三妙行 = Tini Sucaritani,为‘三恶行’之对称。指三种智者所爱乐,能招可爱之果之行。三妙行与善业道有所别,即业道乃唯以粗品之根本为其性,不摄其余之善;妙行则含摄一切之善。
|
|
身妙行
|
Kaya-sucarita,指亘一切加行、根本、后起等一切善之身业。
|
语妙行
|
Vak-sucarita,亦为亘一切加行、根本、后起等一切善之语业。
|
意妙行
|
梵Manah-sucarita,一切善思,亦即无贪、无嗔、正见等三种意业。
|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 “身三妙行”:十善中之身妙行有三,即不贪、不瞋、不痴。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 “邪命活”:不以正道而以邪曲方法生活。谓出家修道之人以贩卖物品、占相吉凶、行咒术,或诈现奇特之异相而自活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 “背不向念”:背于不向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
“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于是颂曰:
“佛明达诸法,见无量善德,苦集灭道谛,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