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卷十一_初一日诵_王相应品第六《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 “频鞞娑逻王迎佛经”:本经叙说摩竭陀国频鞞娑逻王闻佛声名,往诣佛所。见佛身旁有极受人崇敬之郁毗罗迦叶在座,遂疑二人何者为师?佛知王意,乃请迦叶说明归佛因缘,王及随行众人始知佛之威德如此。佛并为王说五蕴之生灭无常法。王闻法后,即生法眼净,归依佛而成为优婆塞。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著、至真,本皆编发,往诣王舍城摩竭陀邑。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于是,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闻世尊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著、至真,本皆编发,来此王舍城摩竭陀邑。
= “频鞞娑逻”:Bimbisara,人名,摩竭陀国王,即位后十六年,受佛陀教化,终生成为佛陀之护法。
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闻已,即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集四种军已,与无数众俱,长一由延,往诣佛所。
= “由延”:Yojana,又作由旬、逾阇那、逾缮那,为印度计里程之名称。一由延约三十里或四十里。
于是,世尊遥见摩竭陀王频鞞娑逻来,则便避道,往至善住尼拘类树王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及比丘众。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耀炜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见已下车。
(shū) = 美好[beautiful](美女[beauty])
(wěi) = 火光明亮[flaming]
(yè) = 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flashing]
(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若诸王刹利以水洒顶,得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仪式:一者、剑,二者、盖,三者、天冠,四者、珠柄拂,五者、严饰屣。
= “五仪式”:于增一阿含地主品第一经中称作“五饰”。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xǐ) = 鞋子[shoe]
一切除却,及四种军;步进诣佛,到已作礼,三自称名姓:“世尊,我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
= “洗尼”:Seniya,译为胜军、有军,为频鞞娑逻王之名。
 
如是至三。
 
于是,世尊告曰:“大王,如是!如是!汝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
 
于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再三自称名姓已,为佛作礼,却坐一面。
诸摩竭陀人或礼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
 
尔时,尊者郁毗逻迦叶亦在众坐。
= “郁毗逻迦叶”:Uruvelakassapa,佛上座弟子中有多人同名迦叶。今指郁毗罗村之迦叶。本为外道之上师,后归依佛陀出家。
尊者郁毗罗迦叶是摩竭陀人意之所系,谓大尊师是无著真人。
于是,摩竭陀人悉作是念:“沙门瞿昙从郁毗罗迦叶学梵行耶?为郁毗罗迦叶从沙门瞿昙学梵行耶?”
 
尔时,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向尊者郁毗罗迦叶而说颂曰:
 
“郁毗见何等,断火来就此?迦叶为我说,所由不事火。”
= 郁毗罗迦叶!你是见到何等事,而将你从前所事火之教断弃,而来就于此的呢?迦叶!你应为我说,应说出已不事火的因由来。
 
“饮食种种味,为欲故事火,生中见如此,是故不乐事。”
= “生中见如此”:在此生中已见到如此为垢秽不得净之事。
 
“迦叶意不乐,饮食种种味,何不乐天人?迦叶为我说。”
 
“见寂静灭尽,无为不欲有,更无有尊天,是故不事火。
 世尊为最胜,世尊不邪思,了解觉诸法,我受最胜法。”
 
于是,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当为现如意足,令此众会咸得信乐。”
= “如意足”:经从禅定、智慧均等之力而使所愿皆能如意而得之神通力。
 
于是,尊者郁毗罗迦叶即如其像作如意足,便在坐没,从东方出,飞腾虚空,现四种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
= “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样不动而入禅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语为Tatharupam 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现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复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毗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如是南、西、北方,飞腾虚空,现四种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
复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毗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于是,尊者郁毗罗迦叶现如意足已,为佛作礼,白曰:“世尊,佛是我师,我是佛弟子;佛具一切智,我无一切智。”
 
世尊告曰:“如是,迦叶。
“如是,迦叶。
“我有一切智,汝无一切智。”
 
尔时,尊者郁毗罗迦叶因自己故,而说颂曰:
 
“昔无所知时,为解脱事火,虽老犹生盲,邪不见真际。
 我今见上迹,无上龙所说,无为尽脱苦,见已生死尽。”
 
诸摩竭陀人见如此已,便作是念:“沙门瞿昙不从郁毗罗迦叶学梵行,郁毗罗迦叶从沙门瞿昙学梵行也。”
 
世尊知诸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为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 “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巴利本作Danakatham Silakatham SaggakathamKamanam Adinavam Okaram Samkilesam Nekkhamme Anisamsam Pakasi,论说布施之语、持戒之语、生天之语,以及说诸欲之灾患、卑陋、污秽,出离之功德。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世尊为彼大王说之,佛已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
谓如诸佛所说正要,世尊即为彼说苦、集、灭、道:“大王,色生灭,汝当知色生灭。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大王,觉、想、行、识生灭,汝当知识生灭。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大王,犹如大雨时,水上之泡或生或灭。
“大王,色生灭亦如是,汝当知色生灭。
“大王,觉、想、行、识生灭,汝当知识生灭。
 
“大王,若族姓子知色生灭,便知不复生当来色。
族姓男/族姓子 = Kula-putta,音译矩罗补怛罗。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对于妇女,则称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大王,若族姓子知觉、想、行、识生灭,便知不复生当来识。
“大王,若族姓子知色如真,便不著色,不计色,不染色,不住色,不乐色是我。
“大王,若族姓子知觉、想、行、识如真,便不著识,不计识,不染识,不住识,不乐识是我。
“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色,不计色,不染色,不住色,不乐色是我者,便不复更受当来色。
“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觉、想、行、识,不计识,不染识,不住识,不乐识是我者,便不复更受当来识。
“大王,此族姓子无量、不可计、无限,得息寂。
“若舍此五阴已,则不更受阴也。”
 
于是,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
= “谁活?谁受苦乐”:则到底谁在活?谁在受苦乐的呢?
 
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痴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
“若无因缘,诸苦便灭。
“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
“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
“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
“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三恶行 = Tini duccaritani,指一切不善之身、语、意三业,为‘三妙行’之对称。
身恶行
亘通加行、根本、后起及其余一切不善之身业。
语恶行
亘通加行、根本、后起及其余一切不善之语业。
意恶行
即一切不善之思,如贪、嗔、邪见等。
 
“若此众生成就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至天上。
“我知彼如是,然不语彼。
“此是我为能觉、能语、作教、作起、教起,谓彼彼处受善恶业报。
“于中或有作是念:‘此不相应,此不得住。’
= “此不相应,此不得住”:这并不是相应之法,这并不能站得住(此不是真理,此理是讲不通的,不是真理的)
“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无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也。
= “其行如法”:其所运行的一切,都如法而行的。
“所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便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大王,于意云何?色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不可。通“叵”[dont])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于意云何?觉、想、行、识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是故汝当如是学:若有色,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
“大王,若有觉、想、行、识,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
“大王,若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彼便厌色,厌觉、想、行、识;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得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说此法时,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千八万天、摩竭陀诸人万二千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远尘离垢 = Viraja vitamala,即远离尘垢。尘垢,为烦恼之总名,然此处系指八十八使之见惑(见道所断之惑)而言。断八十八使之见惑而得正见,称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系二乘初果与菩萨初地所得之益,而多就小乘初果见四真谛之理而言。离垢而得之清净法眼,称为离垢眼。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于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及八万天、摩竭诸人万二千及千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