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星期四

中阿含经-秽品第八《黑比丘经第八》

卷二十三_小土城诵第二_秽品第八《黑比丘经第八》
= “黑比丘经”:本经叙说世尊因黑比丘喜斗诤而为说不可爱及可爱法,并说恶马、良马喻。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东园鹿母堂。
= “东园鹿母堂”:Pubbarama Migaramatupasada,鹿母堂为优婆夷毗舍佉(Visakha)捐建给佛陀,位于舍卫城之东,毗舍佉为弥迦罗(Migara)长者之媳妇,但因其使长者由此皈依佛门,故长者对人言毗舍佉为我母。因“弥迦罗”意为鹿,故后人称毗舍佉为“鹿母”,讲堂称为“鹿母堂”。
 
是时,黑比丘鹿母子常喜斗诤,往诣佛所。
世尊遥见黑比丘来,因黑比丘故,告诸比丘:“或有一人常喜斗诤,不称止诤。
“若有一人常喜斗诤,不称止诤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或有一人恶欲,不称止恶欲。
“若有一人恶欲,不称止恶欲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得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污戒,不称持戒。
“若有一人犯戒、越戒、缺戒、穿戒、污戒、不称持戒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有瞋缠、有不语结、有悭嫉、有谀谄欺诳、有无惭无愧,不称惭愧。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若有一人有瞋缠、有不语结、有悭嫉、有谀谄欺诳、有无惭无愧、不称惭愧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不经劳诸梵行,不称经劳诸梵行。
“若有一人不经劳诸梵行,不称经劳诸梵行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不观诸法,不称观诸法。
“若有一人不观诸法,不称观诸法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不宴坐,不称宴坐。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若有一人不宴坐,不称宴坐者,此法不可乐,不可爱喜,不能令爱念,不能令敬重,不能令修习,不能令摄持,不能令得沙门,不能令得一意,不能令得涅槃。
“此人虽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
“然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所以者何?彼人有此无量恶法,因彼有此无量恶法故,令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犹如恶马系在枥养,虽作是念:‘令人系我著安隐处,与我好饮食、好看视我。’
= “好看视我”:好好的看顾我。
(lì) = 喂马的槽[manger](木名,通称“柞树”[sawtooth oak]/刮;敲;搏击[strike])
“然人不系著安隐处,不与好饮食、不好看视。
“所以者何?彼马有恶法,谓极粗弊、不温良故,令人不系著安隐处,不与好饮食、不好看视。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倒毙;死亡。同“毙”[die]/坏,低劣[bad]/通“蔽”。遮盖,遮挡[covershield]/弊病,弊害[evil])
“如是,此人虽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
“然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所以者何?彼人有此无量恶法,因彼有此无量恶法故,令诸梵行者不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或有一人不喜斗诤,称誉止诤。
“若有一人不喜斗诤,称誉止诤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不恶欲,称誉止恶欲。
“若有一人不恶欲,称誉止恶欲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污戒,称誉持戒。
“若有一人不犯戒、不越戒、不缺戒、不穿戒、不污戒,称誉持戒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无瞋缠、无不语结、无悭嫉、无谀谄欺诳、无无惭无愧,称誉惭愧。
“若有一人无瞋缠、无不语结、无悭嫉、无谀谄欺诳、无无惭无愧,称誉惭愧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经劳诸梵行,称誉经劳诸梵行。
“若有一人经劳诸梵行,称誉经劳诸梵行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观诸法,称誉观诸法。
“若有一人观诸法,称誉观诸法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或有一人宴坐,称誉宴坐。
“若有一人宴坐,称誉宴坐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
“此人虽不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
“然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所以者何?彼人有此无量善法,因彼有此无量善法故,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犹如良马系在枥养,虽不作是念:‘令人系我著安隐处,与我好饮食、好看视我。’
“然人系彼著安隐处,与好饮食、好看视之。
“所以者何?彼马有善法,谓软调好,极温良故,令人系著于安隐处,与好饮食、好看视之。
“如是,此人虽不作是念:‘令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我。’
“然诸梵行者供养、恭敬、礼事于彼。”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