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4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业相应品第二《度经第三》

卷三_初一日诵_业相应品第二《度经第三》
= “度经”:本经叙说沙门梵志中,有三种主张,谓人所为一切皆因(一)宿命造(二)尊祐造(三)无因无缘。佛斥为邪说妄见,并开示自知自觉之缘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有觉者便知苦集灭道四相。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度处异姓、异名、异宗、异说,谓有慧者善受、极持而为他说,然不获利。
“云何为三?或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
= “宿命造”:巴利本作Pubbe Katahetu,其因为于前世所作业。
“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祐造。
= “尊祐造”:巴利本作Issara-nimmana Hetu,其因为自在天创造。
(yòu) = 保护;右助[bless and protect](辅助;帮助[assist])
“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
= “无因无缘”:巴利本作Ahetu Apaccaya,由于无因、无缘。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耶?’
“彼答言:‘尔。’
“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
= “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巴利本作Tena Hi Ayasmanto Panatipatino Bhavissanti Pubhe Katahetu,尊者!既然如此则前世作因故,(今世)应当杀生。
“‘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
= “不与取”:别人未曾给与而自动去取,与“偷盗”同义。
“‘诸贤,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
= “见如真者”:而此见解为真实的话。
= “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巴利本作Na Hoti Chando Va Vayamo Va Idam Va Karaniyam Idam Va Akaraniyam Ti,对于(一切事)应做或不应做,不得由(自己的)愿望或精进。即由于宿命所造之因,作与不作都没有自己的意愿及方便(精进)能左右它。
内因(nèi yīn) = 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原因[internal cause]
“‘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
“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祐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祐造耶?’
“彼答言:‘尔。’
“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祐造故。
“‘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祐造故。
“‘诸贤,若一切皆因尊祐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
“‘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
“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耶?’
“彼答言:‘尔。’
“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
“‘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
“‘诸贤,若一切皆无因无缘,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
“‘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
“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者,若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皆无能伏,皆无能秽,皆无能制。
(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脏物;污物[dirt])
“云何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谓有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
六入/六处 = Sala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
“复有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
六界 = Cha-dhatu,即万有生成之基本元素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齐,故称为界。
 
“云何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是谓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
“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界,是谓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
 
“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比丘,若有觉者便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
= “集”:巴利本作Samudaya,集。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是谓知苦如真。
= “怨憎会苦”:与怨憎者共处之苦。
= “爱别离苦”:与所爱者分离之苦。
= “五盛阴苦”:由于五蕴之存在而感受之苦。又作五蕴盛苦、五阴苦、五取蕴苦。“五蕴”指色、受、想、行、识。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云何知苦集如真?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是谓知苦集如真。
= “爱”:Tanha
= “受”:巴利本作Upadana,取。
= “当来有”:未来世之“有”。有(Bhava),指欲有、色有、无色有。
“云何知苦灭如真?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断无余,舍、吐尽、无欲、灭、止、没,是谓知苦灭如真。
“云何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是谓知苦灭道如真。
 
八支圣道 = Ariya-atthan Gikamagga,又作八正道,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
正见
正确之见解及思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思惟
又作正志,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正语
又作正言,正确之话语,即离妄语、两舌、粗言、绮语等。
正业
又作正行,即正当之职业,离杀生、不与取等。
正命
即正当之生活方式,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取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诸生活具。
正精进
又作正方便,即正当之努力。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未生之善法令生起。
正念
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之四念处。
正定
即正确之禅定,离欲、恶不善法,入于清净之禅定。
 
“比丘,当知苦如真,当断苦集,当苦灭作证,当修苦灭道。
“若比丘知苦如真,断苦集,苦灭作证,修苦灭道者,是谓比丘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正智 = Samma-nana,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即离凡夫外道之邪执分别及二乘人之偏执,契于中道妙理者。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