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_初一日诵_习相应品第五《不思经第二》
= “不思经”:本经叙说人不可但求不悔而不持戒,当持戒便得无悔,…乃至得解脱。
= “思”:Cetana。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曰:“阿难,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
= “不应思,令我不悔”:不应该思念『使我不悔』。
“阿难,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
= “法自然”:Dhammata,顺法性。
“阿难,有不悔者不应思:令我欢悦。
“阿难,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欢悦。
“阿难,有欢悦者不应思:令我喜。
“阿难,但法自然,有欢悦者便得喜。
“阿难,有喜者不应思:令我止。
“阿难,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
“阿难,有止者不应思:令我乐。
“阿难,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觉乐。
“阿难,有乐者不应思:令我定。
“阿难,但法自然,有乐者便得定心。
“阿难,有定者不应思:令我见如实、知如真。
“阿难,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
“阿难,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不应思:令我厌。
“阿难,但法自然,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
“阿难,有厌者不应思:令我无欲。
“阿难,但法自然,有厌者便得无欲。
“阿难,有无欲者不应思:令我解脱。
“阿难,但法自然,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
三火/三垢/三毒 = 梵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阿难,是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心。
“阿难,多闻圣弟子有定心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说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