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_初一日诵_七法品第一《昼度树经第二》
= “昼度树”:本经叙说世尊以三十三天昼度树自叶黄、叶落、叶还生、树生网、树如鸟喙、树开如钵,乃至树尽敷开之七段生长变化,比喻佛弟子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禅、得第二禅、得第三禅、得第四禅,乃至证阿罗汉之七段修行过程。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萎黄;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叶不久当落。
= “三十三天”:Tavatimsa,又作忉利天,为欲界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帝释天及其眷属住于此天最顶之处。
= “昼度树”:Paricchattaka,又作波利质多罗、香遍树,为生于忉利天之树。
波利耶怛罗拘陀罗树/波利耶多树/婆利质多罗树/婆疑质垢树/婆利耶怛罗拘陀罗树/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树/婆利阇多迦树/波利质多树
= Paricchattaka,系忉利天宫之树名。意译为圆生树、昼度树、香遍树。以其为树中之王,又称天树王。此树在忉利天善见城之东北角,位于杂乱园与欢喜园间,周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根茎枝叶花果皆有香气,能遍熏忉利天宫,故称香遍树。此树有神,名为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娱,故成为三十三天娱乐之所。
萎(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叶已落;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叶不久当还生。
“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叶已还生;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生网。
= “生网”:巴利本作Jalakajato,生花蕾。
“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已生网;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生如鸟喙。
= “生如鸟喙”:谓花蕾饱满之后,顶端尖细,有如鸟喙。巴利本作Kudumalakajato,生开放中之蕾。
喙(huì) = 嘴,特指鸟兽的嘴[beak]。(人的嘴[mouth]。)
“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已生如鸟喙;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开如钵。
钵(bō) =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monk's alms-bowl]。
“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已开如钵;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尽敷开。
“若昼度树已尽敷开,光所照,色所映,香所熏,周百由延;是时,三十三天于中夏四月,以天五欲功德具足而自娱乐,是谓三十三天于昼度树下集会娱乐也。
= “由延”:Yojana,又作由旬、逾阇那、逾缮那,为印度计里程之名称。一由延约四十里或三十里。
= “五欲功德”:Pancakamaguna,谓五种欲、五妙欲。
映(yìng) = 照[shine]。(反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reflect]/遮;隐藏[shade]。)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如是义,圣弟子亦复尔。
“思念出家;是时,圣弟子名为叶黄,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萎黄也。
“复次,圣弟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是时,圣弟子名为叶落,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落也。
“复次,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叶还生,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还生也。
= “初禅”:又作初禅定。觉(新译作“寻”,内心起粗略的分别作用)、观(新译作“伺”,内心起微细的分别作用)、喜、乐、心一境性(将心止住于一境),此即初禅五支。离生喜乐,谓远离欲、恶不善之法而生喜乐,故初禅定又称作离生喜乐地。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复次,圣弟子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为生网,犹三十三天昼度树生网也。
= “第二禅”:内静、一心、喜、乐四者即为第二禅四支。定生喜乐,谓由定而产生喜、乐,故第二禅定又称作定生喜乐地。
“复次,圣弟子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生如鸟喙,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如鸟喙也。
= “第三禅”:第三禅有舍、念、慧、乐、定(经中作空)等五者即第三禅五支,故第三禅定称作离喜妙乐地。
“复次,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生如钵,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如钵也。
= “第四禅”:不苦不乐、舍、念、一心四者为第四禅四支,故第四禅定又称作舍念清净地。
“复次,圣弟子诸漏已尽,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 “心解脱、慧解脱”:指去除心的障碍与知见的障碍。
= “生已尽”:谓诸烦恼已尽,得解脱,成阿罗汉,于现在身以后不再受生。
= “梵行已立”:谓已完成清净行,指除尽贪、瞋、痴。
= “所作已办”:谓所有一切该办之事无所遗漏。
= “不更受有”:命终之后,不再受三界之生死轮回。
“是时,圣弟子名尽敷开,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尽敷开也。
“彼为漏尽阿罗诃比丘,三十三天集在善法正殿,咨嗟称叹:‘某尊弟子于某村邑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漏已尽,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 “善法正殿”:Sudhamma-sabha,为帝释天之宫殿。
阿罗诃/罗汉/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咨(zī) = 商议;征询[take counsel;consult]。(叹息;赞叹[sigh]。)
嗟(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是谓漏尽阿罗诃共集会也,如三十三天昼度树下共集会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