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0日星期六

六祖坛经-疑问第三

疑问第三
= 乃应韦刺史之质疑,就达摩与梁武帝之问答,阐释‘无功德’之义,又辨明念佛往生唯心净土之旨,并针对在家修行者之问,示以无相颂。
 
#问答功德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shǐ) = 史官[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史册,历史[annalshistory])
刺史(cì shǐ) = 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liáo) = 官,官职[official]
(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commendable person]/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scholar-officials]/将领[general])
(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肃容(sù róng) = 使仪容严肃庄重。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宗旨 = 指经典与论书等之主要旨趣,与宗、宗趣、宗要、宗体、玄旨、旨归等语之意义相同。佛教一般于解释经论时,多称旨趣为宗旨或宗趣。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梁武帝 = 464年-549年,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姓萧名衍,字叔达。南北朝时代南梁开国皇帝。
(zhèn) = 我。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Imy](皇帝的自称。秦灭六国以后,天子始自称朕。)
“达磨言:‘实无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度僧 = 度者,出世俗、离生死。即举行一定之仪式,令俗人出家为僧。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 明心见性才是功,「功」是指功夫;「德」是修功而心有所得,心性平等,这就是德。换句话说,平等必须要见性,见性心自然平等。
见性 =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平等 = Sama,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stay])
/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qiān) = 谦虚,谦逊[modesthumbleself-depreciatory]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无染 = 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着,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wú) = [I]
/虚妄 = 虚假、非真实之意。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 [心行平直是德]心是思想,行是行为,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我们的心思行为要做到平等正直,这就是德。
= [自修性是功]「修性」也就是修心,尤其是著重在真心,这是真实之功。
修性 = 依修行始能成就者,称为修;不待修行而本来具足者,称为性。性乃不变之本体,修为随缘变化之作用。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布施 = Dana,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福德 = Guna,指福报与德行:一般指善业的回报,现在或未来世在世俗法上的利益与回报。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祖师 = 指开创一宗一派之人(开祖),或传承其教法之人(列祖)。开祖有宗祖、派祖之别,例如一般尊称菩提达摩为禅宗之宗祖,义玄、良价则分别为临济宗、曹洞宗之派祖。佛教各宗派皆重视其列祖之相承,例如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天台宗有东土九祖十七祖、华严宗有五祖七祖十祖、真言宗有八祖、净土宗有五祖十六祖等。
 
#问答净土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甘露王如来/阿弥陀佛 = 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Mita(弥陀),意为「测量」,加上否定词头(A-,阿),意为「无量、无法测量」。Amitayus,意译无量寿;Amitabha,意译无量光。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
“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
= 「经文分明」这句话,意思是这已经很清楚,用不着再疑惑了。
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室罗筏国/舍卫国 = 舍卫,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引化 = 引接化度也。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 说它很远,是对那些悟性较差的人说的。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bān) = 种,类[kindsort](bō)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出自维摩诘所说经。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
= 虽然是生活在东方的人,只要心里清净就没有罪过。
(qiān) = 过错;罪过[faultsin]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念佛 = Buddhanussati,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亦为数众多,常见者有念药师佛、弥勒佛、大日如来等。通常,念佛之对象,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为念阿弥陀佛,且立即浮现佛之功德及其相好。于阿含诸经中,念佛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对释尊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 了悟的人无论在那里都是一样的。
一般(yì bān) = 一样,同样[same asjust like]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yáo) = [faraway]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 先除却自己身上的十恶,就等于走了十万里路。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r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 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八邪支/八邪法/八邪/八邪行 = ‘八正道’之对称。即身、语、意等所犯之八种误谬。乃凡夫外道所常行,求涅槃者悉皆舍离。
邪见
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圣人等之见解。
邪思惟/邪志
指欲、恚、害等之思惟。
邪语
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邪业
指杀生、不与取、邪淫等。
邪命
指不如法之生活。
邪精进/邪方便
指为恶事所作之方便精勤。
邪念
指不如法之观念。
邪定
指非正定之定。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 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只在弹指间。
(dǔ) = 见,看见[see]
 
弹指 = Acchata,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于印度,弹指有四义:
表示虔敬欢喜
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
表示警告
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
表示许诺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
时间单位
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yíng) = 遇,相逢[meet](迎接;欢迎[welcomegreet])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 慧能给大家将西方极乐世界移到这里来,只在刹那间。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心是地,性是王。
= 心是土地,本性就是国王。
=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释迦 = Sakya,意译作能仁。释迦牟尼所属种族之名称,为佛陀五姓之一。又为释迦牟尼之简称。释迦族为古印度民族之一,属武士阶级,为雅利安民族中日种系(Suryavamsa)甘蔗王(Iksvaku)之后裔。佛陀出身于此族,因而称为释迦牟尼(Sakya-muni,即释迦族之圣者)。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 我执便是须弥山。
人法二我/生我法我/我法二执/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法我 = 即计着人之实有为人我,计着法之实有为法我。人我为法我之果,二乘仅断果之人我,菩萨更断因之法我执而入初地。
鬼神 = 具有恐怖威力,能够变化自在之怪物。分为善恶二种,若守护世间,或护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尽为善鬼神;若罗刹等为恶鬼神。至于夜叉则通属善恶两方。然佛教一般所谓之鬼神,通常系指干达婆、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六部鬼神。
(biē) = 甲鱼、水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
天宫/天堂 = 指天众所住之宫殿。与‘地狱’对称。即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乐之处所。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 从自己的心地之上觉悟本性中的如来真佛。
六根净/六根清净 = 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教经典。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六根种种之功德。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明彻(míng chè) = 明白、了解。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了然(liǎo rán) = 清楚、明了。
//善成////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yóu) = 听凭;听任[allowlet]/遵从;遵照[follow]/原由;缘故[reason]/因为;由于[because ofdue to]/机缘;机会[opportunity]/通“以”。用[use]
不由(bù yóu) = 不用、不需要。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píng) = 语气平和舒顺[gentlemildquiet](均平;齐一[evenneat]/普通[ordinarycommon]/平安;太平[safe and soundpeaceful])
心平(xīn píng) = 心情平静。
何劳(hé láo) = 犹言何须烦劳,用不着。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善;美[good])
(lián) = 哀怜,怜悯[pity](爱,惜[love])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mù) = 和好,亲近[harmoniousintimate]
(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苦口良药(kǔ kǒu liáng yào) =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逆耳之言(nì ěr zhī yán) = 不中听、不顺耳却有益的话,通常指忠告。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 饶是丰饶,益是利益。
护短(hù duǎn) = 保护自己的短处[shield a fault]
日用(rì yòng) = 日常生活的费用[daily expenses]/日常生活应用的[of everyday use]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成佛得道/成道 = 即完成佛道之意。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为八相之一。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 大家就先散去回家,我也要回曹溪。
(zǒng) = 聚束;系扎[tie into a bundle](总括;概括[summarizegeneralize]/皆;一概[all])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