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第二
= 谓识自性即般若,即可见性成佛。
般若 = Panna,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次日,韦使君请益。
请益 = 即学人请师示诲之意。本为礼记、论语中之用语。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 大家一起净心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升座 = 禅林用语。即升高座之意。系指师家登高座说法。据古制,升座与上堂同义,至后世乃有所别。
总(zǒng) = 聚束;系扎[tie into a bundle]。(皆;一概[all]。)
摩诃般若 = Mahapanna,Maha,意为大;Panna,意为慧。摩诃般若即照了诸法实相,最极最胜之大智慧。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缘(yuàn) = 古时衣服的边饰[hem]。(向上爬,攀援[climp
up]/沿着;顺着[along]/因为;由于[because]/因缘;缘分[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原故,理由[cause;reason]。)
大善知识 = 指大有德之善知识。即教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之善友。
见性 =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神志[consciousness]。)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万劫 = 劫,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之最大单位。万劫,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之极长。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变化/变化事/等变化/如化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化,梵语nirmita,举凡神仙之通力、天龙之业力,及以禁咒、禅定等变现诸物者,皆称为化。此等化事化物,皆空而无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化物般之无实。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性/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何名摩诃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畔(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边,旁边[side]。)
瞋(chēn) = 睁大眼睛[stare angrily]。(怒;生气[peeve]。)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真空 = 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
著 = 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是。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源(yuán) = 水源,源泉。字本作“原”[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来源;根源[origin;source;cause]。)
溪(xī) =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brook;rivulet]。(泛指小河流[rivulet]。)
涧(jiàn) = 夹在两山间的水沟[gully;ravine]。(涧谷,山谷[valley]。)
丛(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 世人本性的空,也是这样的,能含藏一切。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之(zhī) = 出,生出,滋长[grow]。(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this;that]。)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
“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 不足以与他谈论摩诃般若法门,因为他们已经堕落在邪见的缘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 [用即了了分明]运用心性时,这万象万物便了了分明。
心量 = 谓心起妄想,对外境起种种度量。此为凡夫之心量。如来真证之心量,则远离一切所缘、能缘,而住于无心。
遍周法界 = 法,指一切有形、无形,包含事、理、色、心之通称。法之有限,称为法界。弥漫于法界而无所不至,称为遍周法界;通常用来形容法身之功德。
分明(fēn míng) = 清楚、明白[clearly]/清楚地划开界限[clearly demarcated]。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应付;对付[deal with]。)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
自由 = 谓随自己之意志行动而不受拘束。于禅林中,即指从烦恼束缚中获得解脱,达到自在无碍之状态。
滞(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stay]。)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真性 =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一真一切真。
= 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一真指绝待真理而言,所谓真如也。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见性者,则一切皆离虚妄,故云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 一切不以见性为目的之修学,都属于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
= 心中不修真空般若智慧之行。
“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 正如凡人口中自称是国王,但不会因此就成为国王。
恰(qià) = 用心[diligently;attentively]。(适当;正好[suitable;properly;just]。)
#何名般若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唐(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绝(jué) = 把丝弄断[break off]。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 off]。(割断;切断[cut
off]/绝对;全然[absolutely]。)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
= 这是印度的语言。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
“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彼岸 = Para,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即以业与烦恼为中流,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 一念依此修行。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异生/凡/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烦恼即菩提 =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三世诸佛 =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惑/烦恼 = Kilesa,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之最高目的;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佛陀欲使众生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以各种立场表示之。自其作用而言,有随眠(梵anusaya)、缠(梵paryavasthana)、盖(梵nivarana)、结(梵samyojana)、缚(梵bandhana)、漏(梵asrava)、取(梵upadana)、系(梵grantha)、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各种名称。其用法有广狭二义,若加以分类,则极为复杂。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佛道 = ‘道’乃梵语Bodhi(音译菩提)之意译,义谓果德圆通。佛道即指佛果之无上菩提。/指佛陀教化众生之道。即佛教。/道,谓因行。指成佛之道,即至佛果无上菩提之道。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定慧/三学/三无漏学/三胜学 = Sikkha,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 不起迷惑妄想之心,随缘运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一切法,于一切法,不论是有为无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能不取不舍,如此便是见自真性成佛道。
无著/无依 = Analambya,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五种般若 = 般若,Panna,慧之义。指照了法界、洞达真理之五种般若圣智。
|
|
实相般若
|
指真如之理。此理为般若之实性,故称实相般若。
|
观照般若
|
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能照见诸法无相,悉皆空寂,故称观照般若。
|
文字般若
|
指般若之章句。语言文字能诠般若之理,其性空寂,故称文字般若。
|
眷属般若
|
指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与妙慧相应,而能成就般若,为观照慧性之眷属,故称眷属般若。
|
境界般若
|
指一切诸法。境界般若指般若所缘之一切诸法。因般若为能缘之智,诸法为所缘之境,而境无自相,皆由智所显发,故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一切诸法境界为空寂,称为境界般若。。
|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 经中已经很清楚地赞叹肯定。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上根 = 指上等之根器,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之上利者,或修行佛道之能力特优者。又指‘信、进、念、定、慧’等五根锐利之修道者。
“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 天龙降雨于阎浮提大地,城市、村落都漂流于大水中,如同漂流草叶一样。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枣(zǎo) = 枣树[jujube;Chinese date]。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元(yuán) = 头[head]。(第一,居首位的[first;primary]/指元气[vitality]/根源;根本[source;origin]。)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顿教 = 以说法之内容而分,长时间修行而后到达悟境之教法,称为渐教;迅即证得佛果、成就菩提之教法,称为顿教。或循序渐进到证果之教法,称为渐教;一跃顿至佛果之教法,称为顿教。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迷悟 = 为惑业所缠缚,称作迷;解脱惑业,了知真理,称作悟。佛教旨在引导众生转迷成悟,由凡夫至佛果。迷则轮回转生,悟则解脱涅槃。迷与悟实为一体两面,非异非一。如途中见绳,误以为蛇,此即迷;后知所见非蛇,而系绳索,此即悟。绳初后无别,只因见者之迷悟,乃有绳蛇之别,此即禅家所谓‘迷悟不二’之理。
迷心 = 颠倒事理之妄心。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 就与般若经所讲的无有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 因为众生的智慧性,佛法的教学才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万法/诸法 = Sarva-dharmah,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菩萨戒经 = 姚秦罗什最后译出梵网经中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台祖智者名之曰菩萨戒经,弟子章安,记智者之说作义疏二卷。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净名经 = 维摩诘经之通称。维摩诘,梵名Vimalakirti,意译净名。由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版本为《维摩诘所说经》最为通行,而有玄奘的版本则名为《不可思议解脱经》或《净名经》。
豁(huò) = 空缺;露出缺口;缺损[crack]。(裂开;割裂[slit;break;crack]/开通、开阔。)
豁然(huò rán) = 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suddenly
enlightened;open up with a flash of understanding]/坦荡[openly]。
本身/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 因此将这种方法广为宣传。
观心 = 谓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天台宗特别常用‘观心’一词,如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皆是有关用语。修一心三观即于自己一念妄心之上,观其为假、为空、为中。观察之对象有心、佛、众生,其中,自观己心为最容易,且为最要,因心为一切事物之根本,亦为迷妄之根本,故强调应观自心之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 能遇上这样的人,那是因为与佛法有很大的因缘。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善法 = Kusala dharma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发处/发起 = 指物之初起。或指激扬鼓动他人。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假(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解脱 = Vimutta/vimokkha/vimutti,又作木叉、木底。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如从三界束缚中获得解脱,分别称为欲缠解脱、色缠解脱、无色缠解脱。由修习所断烦恼之不同,可分为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等。特殊而论,指断绝生死原因,不再拘于业报轮回,与涅槃、圆寂之含意相通。
“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妄念 = 指虚妄之心念。亦即无明或迷妄之执念。此系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之真实义,而遍计构画颠倒之情境,产生错误之思考。
倒/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一刹那 = 指极短之时间。即现今二十四小时中之六百四十八万分之一,相当于七十五分之一秒。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 [即本解脱]就是根本的解脱。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染著 =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著。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 般若三昧的作用可以遍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六门 =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无染 = 染,染污、不净之意,指烦恼、执着之妄念,及所执之事物等。超越一切之烦恼、执着,而保持清净之心性,即称无染。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ni,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外尘/六贼/六尘 = 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六识 = 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入/处/入处/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译为处,旧译为入,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
|
眼/眼根
|
Cakkhundriya,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
|
耳/耳根
|
Sotindriya,听觉器官及其能力。
|
|||
鼻/鼻根
|
Ghanindriya,嗅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舌/舌根
|
Jivhendriya,味觉器官及其能力。
|
|||
身/身根
|
Kayendriya,触觉器官及其能力。
|
|||
意根
|
Manas,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对法境即产生意识。
|
|||
六尘
|
色尘
|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
|
||
声尘
|
耳朵所听到的声音。
|
|||
香尘
|
乃鼻识、鼻根所缘之对境。栴檀沉香、饮食之香、男女身上所有香,及一切好恶之香等,皆为香尘。
|
|||
味尘
|
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味等。
|
|||
触尘
|
身体所摸到的软硬冷热触感等。
|
|||
法尘
|
指为意识所缘之诸法。经中常将烦恼比喻为尘垢,因此等诸法能染污情识,故称法尘。
|
|||
六识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
|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佛见法见/佛缚法缚 = 指为佛见与法见所束缚而无法解脱。即对佛之教诲执着不舍,未能解脱之意。盖佛、法原为最高最尊之真理,然若心起执着,粘缚滞碍于其中,则亦必妨碍修行,犹如恶魔现前系缚人,故又称佛魔法魔。
边见/边执见 = Antaggaha-ditthi,执着片面极端之见解。为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有二种:(一)常见,认为‘我’死后常住不变。(二)断见,认为‘我’死后断绝。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法门 = Dharma-parya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同伴/同朋/同行
= Sahacarya,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
受持 = Adhistha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圣位 = 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默(mò) = 狗突然窜出追人。(闭口不说话[tacit;silent]。)
默传心印/默传 = 于禅宗,师家教导弟子不以言语或文字直言明示,而以心传心,令其自悟佛法奥义,见性成佛。所谓‘默’,唯默知解,非谓绝无一言。
分付(fēn fù) = 同‘吩咐 ’。叮嘱,多指长辈嘱告晚辈,含有命令、派遣的语气[tell;instruct]。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
= [在别法中]就是指不是学禅宗、不是学实相般若,就不能传给他。
= [损彼前人]损于先辈前人。
别法 = 为‘普法’之对称。指有特定对象或内容之教法。华严宗以小乘与三乘之教为别法,而以华严一乘之教为一即一切、融洽无别之普法。就对象而言,则有别机、普机之别。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
= 《坛经》中所有偈颂,都称作无相颂。特别是此处十五首六十句,是《六祖坛经》的精华。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佛教教学的宗旨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 「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
= [说通及心通]说法通畅,心地又圆通。
= 「性」是指众生本具的心性,在唯识称作阿赖耶识。
= 「邪宗」简单的说,凡是不以见性法为教学宗旨的,都是邪宗。在佛法中,未了心外无佛、心外无法的一切宗派,也是邪宗。
说通 = 即向大众说法而能通达无碍。亦即致力于化导众生之化他门、向下门。与‘宗通’共为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之二种通相。宗通,即指自身能了悟宗旨。
#佛教的教理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 只有这见性的法门,愚钝的人不能了知。
顿渐二教 = 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若以教法形式观之,开始即讲说深奥之内容,称为顿教;而自浅显内容次第讲说进入深奥内容者,则称为渐教。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悉(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详尽的知道,了解[know;learn]。)
#修学的方法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 「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
= 「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
般(bān) = 种,类[kind;sort]。(bō)
慧光/慧照/慧日
= J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 [邪正俱不用]邪念、正念都不生起。
邪正 = 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故有种种相对之义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显正、舍邪归正等名目,皆以邪为染因,正为净因。
无余依/无余 = Anupadisesa,为‘有余’之对称。达到完全穷尽,一无残余之谓。依,即依止之意,又作依身,意谓肉身。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称作无余依涅槃,或称无余涅槃。又佛对诸弟子当来成佛之国土劫数及称号等了了而记,称为无余记。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 [菩提本自性]如来的大觉本是自性中具足。
= [净心在妄中]清净的心念就在妄念中。
= [但正无三障]端正心念就无三障。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
|
惑障/烦恼障
|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
业障
|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 [一切尽不妨]在家出家都不妨。
有学道/修道 = Bhavana-marga,数数修习道之意。三道之一。
妨(fáng) = 损害;有害于[damage;injure;harm]。(阻碍[hamper]。)
不妨(bù fáng) = 无任何害处[there
is no harm in]。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相当(xiāng dāng) = 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match;balance;correspond to;be equivalent to]。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 [色类自有道]『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
= [离道别觅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 『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
波(bō) = 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wave]。(激荡,起水波[wave;ripple]/奔;逃跑[run]。
波波(bō bō) = 奔波忙碌。
到头(dào tóu) = 到了尽头[to
the end]。
懊(ào) = 失悔,认识到错了而烦恼[deeply
regret;annoyed]。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 [自若无道心]「道心」就是觉心。
= [若真修道人]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
道念/道心 = 立志修行佛道之心,称为道心。与‘菩提心’同义。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 [自非却是左]左:错误。如果我责怪他却是错误的。
非(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责怪;非难;反对[blame;censure;reproach]/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不对;错误[error;wrong]。)
左(zuǒ) = 辅佐,从旁帮助。后作“佐”[assist]。(贬谪,从朝廷下放到地方为官[banish from the court]/不正,偏邪[biased]/错误,荒谬[wrong]。)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 [但自却非心]「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
= [长伸两脚卧]自由自在高枕而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 要想教化他人,自己方面必须具有方便的智慧。
拟(nǐ) = 揣度,猜测[conjecture]。(模仿[imitate]/起草[draw up]/打算[intend]。)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不离世间觉]觉悟也不能离开世间。
龟毛兔角 = 龟本无毛,兔亦无角,然龟游水中,身沾水藻,人视之则误认水藻为龟毛,又如误认直竖之兔耳为兔角;故诸经论每以‘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或现实中全然不存在之事物;亦即凡夫对实我实法之妄执。
#证果的方法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 [菩提性宛然]菩提本性清楚现前。
出世/出世间 = Loku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宛然(wǎn rán) = 相似、仿佛[as if;as
though]。/真切,清楚[clear;distinct;vivid]。
#结劝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 [迷闻经累劫]迷者闻经累劫也不得悟。
法船 = 佛法可救众生之沉溺,使了脱生死,安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犹如船只能度人过河,故以船喻之。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 = 禅宗基本思想之一。提倡成佛作祖或求生净土,应不执外修、不假外求,而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即可达到目的之一种修行教义。即当下冲破烦恼生死之疑团迷云,独露一己本来面目,悟得觉体圆明之本源。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
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期(qī) = 约会,约定[engage]。(希望[hope]/jī = 一周年。)
何期(hé qī)
= 犹言岂料。表示没有想到。
岭(lǐng) = 山道;山坡[mountain road;slope]。(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亦泛指山峰[mountain ridge;mountain peak]。)
岭南 = 指中国在五岭之南的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门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