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第六
= 解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香,此香各自内熏,非向外觅,称为无相忏悔。又明示四弘誓愿、无相三归戒之旨,而谓见得自性,乃真忏悔。
#传自性五分法身香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 [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六祖看到四方的士人和老百姓到达广州、韶州。
= [见自心佛]见到自己心中本有的佛。
= [始得不假到此]才算不虚来此曹溪一回。
韶(sháo) = 传说舜所作的乐曲名[name of music composed by Emperor Shun]。
洎(jì) = 往锅里添水[pour water into a pot]。(及,到达[arrive;reach;up
to]。)
士(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commendable
person]/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scholar-officials]/将领[general]。)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骈(pián) = 两马并驾一车[a pair of horses,as in driving
a carriage]。(并联;合并[combine;merge]。)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假(jiǎ) = 不是真的[false;bogus;counterfeit]。跟“真”相反。(假设,如果[if]/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borrow]/凭借[depend on]。)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
有缘 = 即有因缘关系之意。一般指于佛道有缘者。亦即指有闻法得解脱机缘之众生。
“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众胡跪。
胡跽/胡跪 = 意即胡人之跪拜。关于胡跪之相有种种异说:(一)谓胡跪乃胡人之敬相,跽即印度屈膝之相,是唯屈膝便称胡跪。(二)或指长跪,谓双膝着地,竖两足以支身。(三)或指互跪,即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盖古时印度、西域地方总称为胡,故胡跪乃意味一般胡人跪拜之敬仪。因之长跪、互跪亦共通而称胡跪。然以经中所说右膝着地者为正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 [无劫害]无抢掠伤害。
戒香 = 以香薰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远闻。盖持戒之香,芳馨遍世间,名闻满十方,逆、顺风时悉闻之;非如栴檀、沉水或花叶之香,顺风则闻之,逆风则不闻。
非(fēi) = 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违背;不合[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责怪;非难;反对[blame;censure;reproach]/通“诽”。诽谤,诋毁[slander]/不对;错误[error;wrong]。)
劫(jié) = 威胁;威逼[threaten;coerce]。(抢夺;强取[plunder;raid;rob]。)
害(hài) = 伤害,损害[impair;injure;damage;harm]。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观照 = 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又‘观照般若’则指能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为五种般若之一。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矜(jīn) = 矛柄[the handle of lance]。(自夸;自恃[self-conceited;self-important;singing one’s own praise]/骄傲[arrogant;haughty]/谨守,慎重[careful;prudent]/怜悯;同情[take pity on;sympathize with]。)
恤(xù) = 忧虑[worry]。(周济[help
out]/怜悯[pity;sympathize]。)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和光同尘 = 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一语,谓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于佛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之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导引众生入佛法。
接物利生 = 即接引化导世间众生,相应其种种机根,而给予利益。
非身/非我/无我
= Anatta,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
真性 =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二执 = 我执与法执。二执为五见中萨迦耶见(我见)之所执。
|
||
人执/我执
|
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
|
烦恼障
|
法执
|
乃不明诸法因缘而生,如幻如化,而固执法有实性者。
|
所知障
|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熏(xūn) = 火烟向上冒[fumigate;smoke]。(熏制;焙制[smoke]/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exert]。)
觅(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授无相忏悔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
|
过去世/过/过去
|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
三业 = Trini-karma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前念后念 = 谓心于瞬间之变化。念,指意念,又指刹那之时间。过去者称前念,相续者称后念。
恶业 = ‘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嫉(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妒(dù) = 忌妒别的女子的姿色[be jealous of]。(泛指忌妒别人[envy]。)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忏(chàn) = 忏悔,自陈懊悔[confess;repent]。
愆(qiān) = 过错;罪过[fault;sin]。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 [悔其后过]悔恨自己以后的过失。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故称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
“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
“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发四弘誓愿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四弘誓愿 =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
|
||
众生无边誓愿度
|
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
利他
|
烦恼无尽誓愿断
|
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
自利
|
法门无量誓愿学
|
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
|
佛道无上誓愿成
|
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
“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
= 这么说,这就不是慧能度你们了。
恁(nèn) = 这样;那样[such;that]。/这,那[that]。
且(qiě) =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and]/暂且;姑且[just;for the time being]/此,这;今[this]。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 [将正见度]用正见来度化。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
痴/无明/愚痴
= Moha,即无智无明,暗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
迷妄 = 暗于事理者,称作迷;虚而无实者,称作妄。众生迷妄,故具众苦。
“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梵sukla-dhar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 [既常能下心]谦下之心。
既(jì) = 吃罢,吃过[eat up]。(完毕;完了[complete;end]/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已经[already]。)
般若 = Panna,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佛道 = ‘道’乃梵语Bodhi(音译菩提)之意译,义谓果德圆通。佛道即指佛果之无上菩提。/指佛陀教化众生之道。即佛教。/道,谓因行。指成佛之道,即至佛果无上菩提之道。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 [众中尊]就是众生敬重的至尊。
归信/皈依/归依
= Saranam gacchami,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
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两足尊
= Dvipada-settha,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尊(zūn) = 酒器[wine vessel]。(敬重;推崇[respect;revere]/尊贵;高贵[respectful]。)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
邪魔 = 指妨碍菩提道之邪法恶魔。如魔罗(恶鬼神之总称)化作佛形,恼乱行者正定;或世间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以扰行人正见者,故经典中常称其为‘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喜足少欲/无欲知足/少欲知足 = 指节制物欲。即将欲望减少而知满足之意。分别言之,于未得之物不起过分之贪欲,称为少欲(梵alpeccha);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称为知足(梵samtusta)。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
人我(rén wǒ) = 他人与我。/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人相和我相并称的略语。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成为贡生。亦指贡生[become
scholar]。)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
“若不见佛,凭何所归?
凭(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
“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 不归依自性佛,就没有所归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自性/心性 =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
#说一体三身自性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一体三身自性佛 = 指皈依自己色身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佛。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
|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 [于自色身]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
色身 = Rupa-kaya,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系为有形之生身。
净/清净 = Suddhi,或作梵摩(梵brahma)。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圆满 =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 [向者三身佛]刚才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佛。
= [世人总有]世间上每个人都具有。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 你们听我说,使你们在自身中见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万法 = 语同‘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所亘即之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之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恶行 = 即不良之行为。又为烦恼之异名。佛教对于一切不善之身、语、意业等,依次称为身、语、意恶行。于一切恶行之中,以破僧罪为最重。
“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
浮云 = 维摩经十喻之一。浮云聚散不定,变幻莫测,以此比喻人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万象(wàn xiàng) = 一切景象[every
phenomenon on earth;all manifestations of nature]。
“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 世人的本性经常浮游不定,就好像那天上的浮云。
浮游(fú yóu) = 在水面上漂浮移动[swim]。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
慧(huì) = 聪明,有才智[intelligent]。
朗(lǎng) = 明亮[light;bright]。(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明察[sharp-minded]。)
妄念 = 指虚妄之心念。亦即无明或迷妄之执念。此系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之真实义,而遍计构画颠倒之情境,产生错误之思考。
“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见性 =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真佛 = 指报身佛;系对于化身佛而称为真佛。又指无相之法身。
“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向前(xiàng qián) = 先前,以前[earlier;before]。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
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圆成实/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复次,为解释圆成实性,又设有二门:(一)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实之名,‘无常’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生灭。(二)漏无漏门,‘无漏’为圆成实之名,‘有漏’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颠倒。
|
|
圆满
|
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
|
成就
|
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
|
真实
|
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
万劫 = 劫,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之最大单位。万劫,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之极长。
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恒沙/恒河沙数/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
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无上菩提
=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
“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变现/化作/化现/化/变化 = Nirmana,指变化种种形相之意。即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以其神通力变化成种种相貌。其中,佛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变现之佛身或菩萨等身,称为变化身、应化身、应化佛;为五趣之众生而变现鬼畜等身,称为化身;无而忽有之佛形、菩萨形、人形、鸟形等,称为化佛、化菩萨、化人、化鸟。又佛为教化凡夫,应机所变现净、秽之国土,称为变化土、化土。此外,能变化之心,称为化心;所变化之事,称为化事。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上界 = 指色界、无色界等上界天。与‘欲界’对称。/又称天上界。六道之一。与‘下界’对称。即包括无色界、色界、欲界等诸天。/即位于诸天中,上方之位者。如空居天为地居天之上界;色界天为欲界天之上界。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 从报身佛起念,便是化身佛。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
“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有学道/修道 = Bhavana-marga,数数修习道之意。三道之一。
三恶 = 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
元(yuán) = 头[head]。(第一,居首位的[first;primary]/指元气[vitality]/根源;根本[source;origin]。)
三恶行 = Tini duccaritani,指一切不善之身、语、意三业,为‘三妙行’之对称。
|
|
身恶行
|
亘通加行、根本、后起及其余一切不善之身业。
|
语恶行
|
亘通加行、根本、后起及其余一切不善之语业。
|
意恶行
|
即一切不善之思,如贪、嗔、邪见等。
|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拟(nǐ) = 揣度,猜测[conjecture]。(模仿[imitate]/起草[draw up]/打算[intend]。)
除罪/灭罪 = 即藉忏悔、观佛、念佛、称名、持咒等宗教行为,得以灭罪、消业障。如谓念佛能灭除八十亿劫之生死罪;忏悔能令众罪如霜露遇日即消失。以灭罪为目的而仪式化者,有悔过、忏法等。罪有性罪、遮罪、轻罪、重罪等之别,于戒律中,轻罪可依忏悔羯磨之法而净治之,四重五逆等重罪(即波罗夷罪)则不许忏悔;然依大乘经典,重罪亦可用忏悔之法灭除罪障。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 [若欲当来觅法身]如果想要未来觅得法身。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 努力自见性不要悠闲懒散,后念忽断此生休矣。
悠(yōu) = 忧思[miss;long for;think
of]。(做事从容不迫[do things in a
leisurely way]/闲适的样子[leisurely]。)
虔(qián) = 虎行走的样子。引申为勇武、强固[gallant]。(诚敬;诚心[pious;sincere]。)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 [总须诵取,依此修行]大家必须读诵记取这首无相颂,并且依照此颂修行。
= [于此言下不悟]如果在诵念之中仍不能有所觉悟,即使是面对面,也如同离我千里,又何必辛苦远来求法呢?
好去(hǎo qù) = 送别之词。犹言好走,一路平安。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开悟 = 为修行的最终极目的,觉悟佛法的道理,实际证明生命之无量苦的实际相貌,就是相对于一般人对世间本质及生命实相的无所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