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星期日

六祖坛经-坐禅第五


坐禅第五
= 于外之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称为坐;于内了见自性不动,称为禅。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坐禅 =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
著心 = 谓执著于事理之心。
“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xīn) = 心脏[heart](内心[inner most beingmind]/思想[thought]/精神[spirit])
(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jìng) = 春秋时鲁国北城门“争门”的护城河[Jing moat](假借为“瀞”。清洁,洁净。亦用于形容抽象事物。亦指明净[clean]/同“静”。宁静;不烦扰[tranguil])
心性本净 = 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此后起之客尘烦恼,不为心之本体,此说见于部派佛教中之大众部。大乘如来藏与佛性说亦依此而立。
妄念 = 指虚妄之心念。亦即无明或迷妄之执念。此系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之真实义,而遍计构画颠倒之情境,产生错误之思考。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
= [却生净妄]却生出追求清净的妄念。
(zhù) = “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明显,显著;突出[markedremarkable](zhuó = 附着[adhere to],穿着[put on]/安置,放置[place])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功夫/工夫 = 禅林用语。多用于指思惟辨道之事。指修行之程度或境地。
/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是非(shì fēi) = 对与错;正确和谬误[right and wrong]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
“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心念 = 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之念头。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内心 = 相对于外形,故称内心。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
菩萨戒经 = 姚秦罗什最后译出梵网经中之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台祖智者名之曰菩萨戒经,弟子章安,记智者之说作义疏二卷。
(yuán) = [head](第一,居首位的[firstprimary]/指元气[vitality]/根源;根本[sourceorigin])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自己修、自己行,自然可以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