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第七
= 记述六祖为无尽藏尼、曹叔良、韶州法海、洪州法达、寿州智通、信州智常、广州智道、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河北智隍等所举示之禅要。
#无尽藏比丘尼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 六祖大师自从在黄梅得到五祖授衣传法以后,回到韶州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就是五祖的传人。
黄梅县 = 湖北省黄冈市管辖的一个县,一说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黄梅县有东、西二山,系禅宗四祖道信及五祖弘忍参禅得道处,五祖并以之为弘扬东山法门之根据地。其中道信住于黄梅西北十七公里之双峰山(西山)正觉寺,弘忍则振弘教化于黄梅东北十七公里处之冯茂山(东山)真惠寺,六祖慧能继承五祖弘忍之衣钵,弘法于黄梅西南城外之东渐寺。自此以后,黄梅遂丛林处处,而成为佛教胜地,史称黄梅佛国。最大者为老祖寺、四祖寺、五祖寺三大禅林。
韶州 = 位于今广东省北部。
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
儒士(rú shì) = 服膺儒家学说的人。后泛指读书人[Confucian
scholar]。
礼遇(lǐ yù)
= 以礼相待[courteous reception;treat
with courtesy]。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
姑(gū) = 丈夫的母亲[the mother of one's husband]。(父亲的姐妹[aunt; the sister of one's
father]/丈夫的姐妹[the sister of one's husband]。)
尼(ní) = 亲近,亲昵。后作“昵”[very intimate]。(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nun]。)
无尽藏海/无尽法藏/无尽藏 = 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大般涅槃经 = Mahaparinirvana Sutra,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八)梵行品, (九)婴儿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
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
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卷(juǎn) =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膝曲。(把物弯转成圆筒形[roll up]/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book]。)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焉(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觉得奇怪;诧异[be
surprised;be astonished]/不同[different]。)
耆德(qí dé) = 年老德高的人。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 魏武侯,就是曹操。
魏武帝曹操 = 155年-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玄(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
玄孙(xuán sūn) = 曾孙的子女。自本身下数为第五代[great-great-grandson]。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瞻礼(zhān lǐ) = 瞻仰礼拜。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 延:邀请。
宝林寺 = 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南三十五公里曹溪山。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僧智药所建。唐仪凤年间(676~678),禅宗六祖大鉴慧能开法扩建,学徒云集,法道大振,南狱怀让、青原行思等皆嗣其法。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景龙二年(708)重建,改名法泉寺。五代间复称宝林寺。宋开宝年中(968~975),遭兵火烧毁灵照塔,寻即营修庙塔,改称南华寺。
隋(suī) = 残余的祭品[residual
meat]。(隋朝[the Sui Dynasty <581-618>]。
兵火(bīng huǒ) = 战争[war]。
基(jī) = 墙基[foot of a wall;foundation]。(泛指一切建筑物的根脚[base;foundation;basis]/奠定基础;创建[lay a foundation]。)
宇(yǔ) = 屋檐[eaves]。(房屋[house]/空间。上下四方,天地之间[space]。)
梵宇(fàn yǔ) = 佛寺。
延(yán) = 引长[stretch;extend;prolong]。(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meet;introduce]/长,久[long]/邀请;请[invite]。)
俄(é) = 倾斜[inclined;tilt]。(短暂的时间,一会儿[in
a moment;momentarily]。)
坊(fāng) =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lane]。(别屋;专用的房舍[another room]。)
宝坊 = 欲界、色界中间有大宝坊,佛陀曾于此说大集经。/又舍卫国给孤独长者曾以黄金(七宝之一)布地,购得只陀太子之园为释尊建精舍,依此,寺院亦美称宝坊、金地。此外,或有称寺院为宝地者,如谓香城宝地、长歌游宝地。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
= 大师就隐避在寺前山中。
遁(dùn) = 逃避[evade]。(隐匿[hide]。)
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纵(zòng) = 松缓[loose]。(发;放[send
out;deliver;issu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挨(āi) = 以手击背[hit from behind]。(靠近[get close to]。)
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
趺(fū) = 同“跗”。脚背[instep]。(两足交叠而坐[sit
cross-legged on]。)
趺坐(fū zuò) = 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纹(wèn) = 丝织品上的花纹[pattern of silk fabrics]。(以彩色线条刻画在物体表面[brand]。)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 惠能大师回想五祖嘱咐「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于是就在怀集、四会二县境内隐居下来。
=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嘱(zhǔ) = 嘱托,叮嘱[enjoin]。(说话内容[word]。)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法海禅师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
= 法海禅师,这部《坛经》能流传到今天,就是法海禅师记录编辑的。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唐代僧。曲江(广东)人。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顿悟。师集录六祖大鉴(慧能)禅师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内容,而成法宝坛经,记载六祖之语要、出世因缘等,理趣甚深,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生卒年、生平皆不详。
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参(cān) = 加入[join;take part in]。(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refer to]/进见,拜见<以一定的礼节进见>[call to pay one's respect]。)
是心即佛/心即是佛/即心即佛 = 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此系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思想而来。/自禅宗之立场而言,若不解即心即佛,则犹如骑驴而觅驴。禅宗大师马祖道一专用此语接引学人,后世禅宗公案亦常用此语。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
谕(yù) = 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instruct;tell]。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 成就一切相的是心,远离一切相的是佛。
前念后念 = 谓心于瞬间之变化。念,指意念,又指刹那之时间。过去者称前念,相续者称后念。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定慧等持 = 谓等同任持禅定与智慧,双运并修而无轻重先后之别。盖自性有体(定)、用(慧)之关系,体即用者,慧不离定;用即体者,定不离慧。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 [由汝习性]修习自性。
= [用本无生]自性的作用本来无生无灭。
= [双修是正]定慧双修才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 [我知定慧因]我如今知道定慧就是成佛之因。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法达禅师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 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馀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说一乘之果。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 [何如不礼]与不顶礼有何不同?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蕴(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部(bù) = 古汉地名[Bu,an ancient place]。(部落[tribe]/统率[command]/安排,布置[arrange]/量词,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 那就能和我同行。
偕(xié) = 共同在一起[be together with;be in the
company of]。
“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 你今天辜负自己修学佛法的大事,你还不晓得过失。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辜负;对不起人[be ungrateful]。)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 [礼本折慢幢]礼是礼敬,它的用意就是折服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
= [亡功福无比]无求功之念能获福无量。
折(zhé) = 折断[break;snap]。(引申为曲折;弯[bend;twist]。)
慢幢 = 比喻憍傲高慢之心,如说法时高耸之幢。
折慢幢(zhé màn zhuàng) = 谓使傲慢者折伏。慢幢,形容极为傲慢。言慢心高举,犹如幢之高耸。幢,刻着佛经的石柱。
奚(xī) = 奴隶,又专指女奴[slave]。(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
功(gōng) = 功绩,功业;功劳[meritorious service;exploit;achievement;heroic achievement]。(事情;工作[work]。)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 这只随着声音空在口头诵念。
歇(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竭,尽,到了尽头[come to an end]。)
空(kōng) = 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empty;hollow]。(徒然;白白地[for nothing;in
vain]。)
循(xún) = 顺着,沿着[along]。(循环,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circulate]/按照;依序[according to]/遵守[abide by]。)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 只要信佛本无言说法。「莲华从口发」,莲华就是指《妙法莲华经》。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谢(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逝去[farewell]/避免,避开[avoid]。)
悔谢(huǐ xiè) = 悔过谢罪。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 法是非常的通达,可惜你的心没有通达;经本来没有疑惑,而是你心里自己疑惑。
达(dá) = 道路畅通。泛指畅通[lead to;go to]。(到达,通到[reach;achieve;attain]/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thoroughly
understand]/显达<地位高而有名声>[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
疑(yí) = 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怀疑[disbelieve;doubt;suspect]。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出世 = 谓诸佛出现于世间成正觉并教化众生。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一大事因缘 = 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为使众生开示悟入,遂出现世间。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知见 = Tathagata-jnana-darsana,指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言‘知’;亦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见’。盖所谓‘佛之知见’,乃透彻了达诸法实相之真知真见。而如来出世之一大事因缘,即在为众生而‘开启’佛之知见,‘示导’佛之知见,欲令众生‘了悟’佛之知见,并令‘证入’佛之知见,还其本来清净面目而不复迷失。
四佛知见 = 即指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者。法华经方便品阐示‘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一语,谓佛系为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称为开示悟入四佛知见。盖‘开示悟入’乃天台宗阐论诸佛出世本怀所揭示之要旨。
|
|
开
|
谓破除无明,开显如来藏,而彰显实相之理。
|
示
|
谓惑障既除,知见体现,法界众德自然显示分明。
|
悟
|
谓觉悟事理之法体而融通无碍。
|
入
|
谓事理既融,任运自在,冥合本有之法体。
|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 如果在听闻开示时,便能体悟契入,就是‘觉的知见’。
悟入 = 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
真性 =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
“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文言虚词,发语词;表大概如此;连词,表示原因。)
尘境 = Artha,指心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外缘 = 指来自外在,而能助益事物之生起、变化之缘。即一法能在另一法之上产生间接之影响。与‘内因’相对。系四缘中之增上缘。
驱(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寝(qǐn) = 睡觉[sleep;lie]。(停止[stop]/寝室、卧室[bedroom]。)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佞(nìng) = 用花言巧语谄媚[be given to flattery]。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观照 = 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又‘观照般若’则指能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为五种般若之一。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出世/出世间 = Lokuttara,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 执着念诵《法华经》文,以为这就是功课。
= 《牦牛爱尾》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课(kè) = 考核[examine]。(教学科目[subject;course]。)
牦(máo) = 一种牛,全身有长毛,腿短。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 如果这样的话,只要能理解经义,就可以不必辛苦地诵经了吗?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若然(ruò rán) = 如果这样。
依文解义/依经解义 = 指仅依据经典、语录等之所述,以理解佛法义理之修学方法。即谓一般学者拘泥于文字、言句之表面意义,执着于为方便权巧所述之世间法理,未能深入经藏,更对出世间之真理妙谛作透彻之观照、修证。故此类依经解义之徒必受文词之束缚、障碍,难以了悟究竟解脱之最高境界。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
迷悟 = 为惑业所缠缚,称作迷;解脱惑业,了知真理,称作悟。佛教旨在引导众生转迷成悟,由凡夫至佛果。迷则轮回转生,悟则解脱涅槃。迷与悟实为一体两面,非异非一。如途中见绳,误以为蛇,此即迷;后知所见非蛇,而系绳索,此即悟。绳初后无别,只因见者之迷悟,乃有绳蛇之别,此即禅家所谓‘迷悟不二’之理。
损益(sǔn yì) = 损害与利益。
“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转(zhuǎn) = 转运要用车,故从车。转运[carry in a cart]。(回还,转动[turn;turn around and around]/转移,辗转[divert;transfer]/次;回[time]/诵<经>;念<咒>[chant]。)
转经 = 读诵经典。与讽经同。/完整诵读一部经者,称真读。但如大般若经之大部经卷,则仅读诵其初、中、后之数行,或仅翻页拟作读经状,均称为转经,又称转读。转经之法会,称转经会。大藏经之转读,称为转藏。
“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 心迷,就被《法华经》所转;心要是觉悟,你就转《法华》。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无念无想 = 指修禅定,远离妄念、妄想,而于诸境无碍自在,亦即自念、想之执着中解脱,称为无念无想。
有念 = 以具体之事物为修观之对象,称为有念。反之,体观真如本性,称为无念。在净土门中,以凡夫之散乱心所修之散善,称为有念;以将心集于一处所修之定善,称为无念。盖有念、无念二者,乃随应众生根机之不同而有差别,然若由有念进入无念时,则二者不二;如念佛往生,虽有念相,然若息虑凝心,入于念佛三昧之妙德时,则自然与无念相契合,此时有无为一,而达到‘亦有念亦无念’之境界。
有无 = Bhava-abhava,为有与无之并称。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与型态。无,系与‘有’相对称。在佛教中,若认为一切存在之物皆为一时之假相,称为假有,以其随因缘而生灭,故无固定不变之常住实体(我、自性),即无我、无自性之说;反之,若谓一切为不变之常住(实有),而永久存在,则为有见、我见。如能超越此种有见、我见,即可了知无常、无我、空等之理。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
大白牛车 = 指一佛乘。即法华经譬喻品所说四车之一。天台、贤首诸师以羊车比喻声闻乘,以鹿车比喻缘觉乘,以牛车比喻菩萨乘,而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对界内三乘之方便权教,以门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车比喻界外一乘真实之法门,此说即所谓‘会三归一’之旨。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泣(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哭[cry;weep]/眼泪[tear]。)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启奏;禀告[inform;state]。)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
“自非上根,未免疑谤。
“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三车四车 = 车可载物,比喻佛法化度众生以至涅槃。三车指羊、鹿、牛车,加上大白牛车则为四车。法华经譬喻品有火宅三车之譬喻。古来有关三车四车之解释有二大派,其一,将表示菩萨乘之牛车与表示佛乘之大白牛车视为同一者,有三论宗、法相宗,称为三乘家、三车家。另一派在牛车之外,别立大白牛车者,有天台宗、华严宗,称为一乘家或四车家。
|
|
羊车
|
以羊挽车。比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以求出离三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逸,竟不回顾后群。
|
鹿车
|
以鹿挽车。比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能回顾后群。
|
牛车
|
以牛挽车。比喻三藏教菩萨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于三界,而不欲自出,如牛之荷负,安忍普运一切。另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
|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
= 经的意思实在说得很清楚,而是你自己迷惑违背了经义。
分明(fēn míng) = 清楚、明白[clearly]/清楚地划开界限[clearly demarcated]。
“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 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人之所以不能测度佛智慧者,毛病就发生在度量上,就是计度分别。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三乘 = 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
|
声闻乘
|
Sr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
Praty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
Bodhisattv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
“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 纵然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们,共同来思惟推究,对于佛的智慧只是加重误会,误会愈来愈深,去佛知见就愈来愈远。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伊(yī) = 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that]。(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彼”[he;she]。)
悬(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凭空设想;揣测[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悬远(xuán yuǎn) = 相距很远。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皆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 《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 《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
= 三车是方便说,是为了以前程度还不够的学生而方便说。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 归到真实之后,真实也没有名;换句话说,归到一佛乘实相,也没有一佛乘实相之名。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
= 既不要想这是父亲的财产,也不要企图留给子孙,更不要有受用的想法。「父」在佛经里是比喻诸佛如来;「子」是比喻一切众生。
“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 无时不在持诵《法华经》。
释(shì) = 脱掉,解下[take off;unfasten]。(解释[explain]/释放;赦免[release;pardon]。
释卷(shì juàn) = 放下书卷[stop
reading]。
昼(zhòu) = 白天[day;daylight;daytime]。与“夜”相对。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 法达禅师承蒙六祖的启发,踊跃欢喜。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 [宁歇累生狂]难道能停止累劫以来的狂妄?
亡(wáng) = 逃离,出走[flee;run away]。(死[die]/丢失;丧失[lose]。)
旨(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皇帝的意见,命令[imperial decree]。)
宁(níng) = 安宁,平安[peaceful]。(岂;难道[could
there be]/宁可;宁愿[rather;would
rather]。)
狂(kuáng) = 狗发疯[dog was mad]。(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mad;crazy;insane]/狂妄[too arrogant;stiff-necked]。)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 [谁知火宅内]谁知火宅内的自性。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衡量,比较[weigh;compare]。)
扬(yáng) = 高举[raise;lift]。(发扬,发挥[develop;make the most of]/传播[propagate]。)
火宅 = Adiptagara,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之三界。火喻五浊等,宅喻三界。语出法华经七喻中之火宅喻。众生生存于三界中,受各种迷惑之苦,然犹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烧,而宅中稚儿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嬉乐自得。
火宅喻 = 法华七喻之一。法华经卷二譬喻品载,有大长者,财富无量,某日,宅舍起火,长者之诸子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知不觉。长者为救诸子出于火宅,乃设方便,谓屋外有羊车、鹿车及牛车,欲赐诸子。待诸子奔离火宅,长者乃各赐一大白牛车。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恼而不自知,诸子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天台、贤首等一乘家因主张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外,别有一佛乘,故以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三乘,此为界内三乘之方便权教,而以大白牛车比喻界外一乘真实之法门,即说明‘会三归一’之旨。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领(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玄旨 = 指玄妙幽微之旨趣,亦即宗旨之根本义。
辍(chou) = 中途停止,废止[stop
halfway;give up halfway]。(放下,舍弃[abandon]。)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诵经/讽经/讽读/读经/讽诵 = 讽咏谙诵之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之法,原为印度婆罗门间所行的六行(梵Sat
karmani)之一,后佛教徒亦用此法。
#智通禅师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
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是唯识讲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楞伽经 = Lankavatara-sutra,汉译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其成立年代约于西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之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
|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
|
大圆镜智
|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
平等智/平等性智
|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
妙观察智
|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
作事智/成所作智
|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
=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离开本性,我们另外说三身,就是有身无智。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三身从一个自性而生,并不是三身各有一个自性。
别(bié) = 分解[cut apart;divide up]。(区分;辨别[distinguish]/另外的,不同的[another;other]。)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 [不离见闻缘]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见色闻声种种的境缘。
明(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能够看清事物/神,神灵[God]。)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超然(chāo rán) = 超脱世俗[detached]。
登(dēng) = 上车[get on a car]。(升,上,从下而上[ascend;mount;scale]/成熟;丰收[rippen]。)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 你要谛实的相信,再不要有疑惑,同时决定不可以向外驰求。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驰求(chí qiú) = 奔走追求。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 可不可以请和尚开示?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
会(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
“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 即使有智,也等于无智。
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 [妙观察智见非功]非功:没有功用。妙观察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如果它分别一切法而不执着,没有妄念,能在分别中得到自在,这就是妙观察智。
=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如同大圆镜智。这是讲前五识,「成」是成就,「作」就是成办一切的事用,前五识转成智之后,都叫做成所作。
病(bìng) = 上古时指重病[be seriously ill]。(缺点,毛病,瑕疵[fault;defect]/生病[fall ill]/损害[harm]/担心,忧虑[worry;be anxious]。)
功(gōng) = 功绩,功业;功劳[meritorious service;exploit;achievement;heroic achievement]。(事情;工作[work]。)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 [五八六七果因转]前五识、第八识是果地上转,我们最著重的就是第六识、第七识,因为它是在因地上转。
= [但用名言无实性]转识但有名,而不具实性。
= [若于转处不留情]如果在悟道转识时,不留余情。
= [繁兴永处那伽定]尽管外缘繁杂多起,而心却处于定中。
五八识 =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五八识皆属现量,无我法二执,于证达佛果时,眼等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又称一切种智,为如来万德之总本。
六七能遍计 = 唯识宗护法之说。谓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意识则对一切法境,于我、法起执。即此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实法,有能遍计之义,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无者。
名言 = 指名字、名目与言句、言说。
繁(fán) = 马头上的饰物[horse decoration]。(众多[numerous]/盛大;旺盛[grand;vigorous]。)
那伽 = Naga之音译。意译龙、象、无罪、不来。称佛或阿罗汉为摩诃那伽,喻其有大力用。孔雀经称佛为那伽,由佛不更来生死之故。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又佛之禅定,称为那伽定,或那伽大定。
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圆成实/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复次,为解释圆成实性,又设有二门:(一)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实之名,‘无常’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生灭。(二)漏无漏门,‘无漏’为圆成实之名,‘有漏’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颠倒。
|
|
圆满
|
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
|
成就
|
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
|
真实
|
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
十八界 = Atthadasadhatava,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界分成三大类别:六内界、六外界、六识界,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界
|
眼根
|
耳根
|
鼻根
|
舌根
|
身根
|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
六尘界
|
色尘
|
声尘
|
香尘
|
味尘
|
触尘
|
法尘/法界
|
||
明/暗
|
动/静
|
通/塞
|
恬/变
|
离/合
|
生/灭
|
|||
六识界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
八识 = Astau vijnanani。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
||
眼识
|
Cakkhu-vinnana,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眼根虽有二处,眼识则唯一。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
|
识
|
耳识
|
Sota-vinnana,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
|
|
鼻识
|
Ghana-vinna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
|
|
舌识
|
Jivha-vinnana,以舌根为所依,以味境为所缘,而产生‘味’之了别作用,称为舌识。
|
|
身识
|
Kaya-vinnana,以身根为所依而了别触境之心识。
|
|
意识
|
Mano-vijnana,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对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故又称分别事识;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故又称各别境识;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广缘,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可亘及,具有比知、推测之作用,故又称一切境识、广缘识。
|
|
末那识
|
Manas-vijnana,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
意
|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
心
|
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阿摩罗识
|
Amala-vijnana,即第九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法师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 智通闻偈后立即领悟了本性四智。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呈(chéng) = 平[flat;level]。(送交,呈报,送东西给人的敬词[submit]。)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 三身原来是我的体性,四智本来是心体所具的光明,三身和四智融和无碍,自然能应物随缘任意而现形。
元(yuán) = 头[head]。(第一,居首位的[first;primary]/指元气[vitality]/根源;根本[source;origin]/本来;向来;原来[primary;prime]。)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原先,本来[originally;at first]。)
融(róng) = 炊气上升[belch smoke]。(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和乐;恬适[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负责,主持[be
in charge of]/放纵,无拘束[indudge]。)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 起念修行都是妄念动,执取于住心也不是真如本性,三身四智的妙旨因师得晓悟,从此尽无染污诸假名。
匪(fěi) = “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round bamboo basket]。(假借为“非”,表示否定[not;no]。)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杂染/染/染污
= Klista,烦恼之别称。指有漏法中,妨碍悟道者,即不善与有覆无记之法。
#智常禅师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
髫(tiáo) =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
[hanging hair at front of child's head]。
髫年(tiáo nián) = 童年,幼年[childhood]。
见性 =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 我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
学人 = Sekha,尚须学习之人。为‘有学人’之略称。即佛教徒在修道阶次中,尚有可修学者之泛称。
见性成佛 = 禅宗基本思想之一。提倡成佛作祖或求生净土,应不执外修、不假外求,而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即可达到目的之一种修行教义。即当下冲破烦恼生死之疑团迷云,独露一己本来面目,悟得觉体圆明之本源。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一定,必定[certainly]。)
伏望(fú wàng) = 俯伏而希望。为表示希望的敬辞。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举(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拿起;提起[hold up]/提出;列举[enumerate]/全[entire;whole]/赞许;表彰[praise]/科举考试[examination]/参加科举考试[examine]。)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 如何是我的本来心性呢?
凡(fán) = 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一切[all]。(总共[altogether]/平常;普通[ordinary]。)
切(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rub]/急切;急迫[anxious]/严厉[stern]/深;深切[deep]。)
夕(xī) = 黄昏,傍晚[sunset;dusk]。(夜[evening;night]。)
方丈室/丈室/方丈
= 一丈四方之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甲(jiǎ) = 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skin]。(动物的坚硬的外壳[shell]/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armor]/代词。用来指称佚名的人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名[substitute word for an indefinite
person]。)
某甲(mǒu jiá) = 称呼别人的代词。/自称的代词。
本身/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性/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了(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结束,了结[e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entirely]。)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知(zhī) = 出于口者疾如矢。知道[know]。(主持;管理[administer]。)
真知 = 真智之知。
本源 = 指自性清净心。亦即根本之处。盖众生之自性本来清净,然为后起之客尘烦恼所污染。得闻圣法之贤者了知此事,即精勤修习心性,还其清净而得解脱。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 不见一法犹心存无见,就好像浮云遮蔽日光;说是不知有一物,心中却执守空的知见,这空的知见就像天空中出现的闪电。
太(tài) =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the greatest;the
highest;maximal]。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 这个知见是忽然生起,错认知见,那里知道这只是方便法门?
瞥(piē) = 眼光掠过[shoot a
glance at]。(暂现,很快地出现一下[glimpse]/突然,倏忽[suddenly]。)
错认(cuò rèn) = 错误地分辨、认识。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灵光 = 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 智常听六祖这段开示后,豁然大悟。
豁(huò) = 空缺;露出缺口;缺损[crack]。(裂开;割裂[slit;break;crack]/开通、开阔。)
豁然(huò rán) = 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suddenly
enlightened;open up with a flash of understanding]/坦荡[openly]。
述(shù) = 遵循[follow]。(陈述,记叙[state;narrate;relate]。)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 只要存有悟的念头,难道能出离过去的迷惑?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无端(wú duān) = 没来由;没道理[unprovoked;for no reason at all]。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 自性本来是觉悟的根源本体,仍随知见照了万物徒然念念迁流。
枉(wǎng) = 弯曲;不正[crooked]。(使受冤屈[injustice]/徒然,白费[futile;in vain]。)
照(zhào) = 明亮;光明[bright]。(照射,照耀[shine;illuminate;light up]/察知;明白[understand]。)
茫(máng) = 水浩大的样子[boundless and indistinct]。(迷蒙不明;模糊不清[puzzled;bewildered;confused;vague]。)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 佛讲三乘的佛法,可是又讲最上乘。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 人心自有等级差别。
四乘 = 谓能运载众生到达果地之四种教法。
等(děng) = 整齐的简册[orderly bamboo slips]。(等级;辈分[class;grade]/程度、数量相等[equal]/一样,同样[same]/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s]。)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 见闻转诵经典是小乘行者。
万法 = 语同‘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所亘即之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之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
通(tōng) = 没有堵塞,可以通过[open;through;unimpeded]。(遍;次[time]/了解;精通[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 乘是行的意思。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 在任何时候,自性都是如如不动。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 智常礼谢六祖的开示,执行侍奉六祖,直到六祖示寂。
执(zhí) = 拘捕;捉拿[arrest]。(拿;持[hold]/掌握;控制[control]/操持;执行[go in for;carry out]。)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终(zhōng) = 把丝缠紧[wind silk tightly]。(终了;结束。与“始”相对[end;finish]/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often;for a long
time]。)
#志道禅师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
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三法印 = Trilaksana dharmamudra/Tri-drsti-nimitta-mudra,可作为佛教特征之三种法门。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项根本佛法。此三项义理可用以印证各种说法之是否正确,故称三法印。小乘经典若有此‘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否则即是魔说。此语未见于巴利语系经典。
|
|
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无常印/诸行无常
|
Anityah sarva-samskarah,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
|
一切法无我印/无我印/诸法无我
|
Niratmanah sarva-dharmah,一切世间有为无为诸法概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而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
|
涅槃寂灭印/寂灭涅槃印/涅槃印/涅槃寂静
|
Santam nirvanam,是说涅槃的境界,无有一切生死的烦恼与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般若中道体性义。
|
师曰:“汝作么生疑?”
么(me) = 词尾。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 [生灭是常]这是假定的,如果生灭是常。
= [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如果是生,就从本体中产生出这五种的作用;如果是灭,就收摄这五种作用归于本体。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一体 = 即常住真心之体。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有‘情与非情共一体’之说。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
= 更生就是再生、复生。
听(tīng) = 用耳朵感受声音[listen;hear]。(接受,听信,接纳[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涅槃/般涅槃 = Nibbana,旧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为圆寂。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在巴利文中,Nibb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Nirvana,有出离、解脱、无臭、无烦恼等等意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 三论宗立有八不中道,以之为至极之宗旨。所谓八不者,系指‘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反之则为‘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称为八迷。
若破除此等‘八迷’,即可得中道。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
= 色身以外还有个法身?离了生灭再求寂灭?
起灭/生死/生灭
= 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刹那刹那者。
“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
= 又推测涅槃常乐,而说有一个身去受用它,这是执着、吝惜生死而不能舍弃,耽着世间五欲之乐。
推(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停留;延迟[delay;hang fire]。)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
= 佛是为一切迷惑的众生,这些迷人都是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面的境界相。
外尘 = 自认识作用而言,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摄取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
梦幻 = 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
虚假 = ‘真实’之对称。一般常将虚假不实、虚假谄伪连用。内怀虚假邪念,外现贤善精进之相,称为行为虚假行,或虚假杂毒善。
翻(fān) = 鸟飞[fly]。(翻转;翻腾[turn
over;toss]/反转,倾倒,变动位置[change]。)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
= 佛陀对于这些人非常慈悯,不忍心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于是示现在世间,指示、说明涅槃的真乐。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现在前/现前 =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寂照 = 寂,寂静之意;照,照鉴之意。智之本体为空寂,有观照之作用,即坐禅之当体、止观。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 是六十二见的根本。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无作 = Akarmaka/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
诸见 =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
|
||
过去世所起常见
|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
||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
||
由于思维不如实。
|
||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
|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
||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
||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
||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
||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
|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
||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
||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
||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
|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
||
未来世所起断见
|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
||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
||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
||
死后我有边、有想。
|
||
死后我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有一想。
|
||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
||
死后我有小想。
|
||
死后我有无量想。
|
||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
||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
||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
||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
||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
|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
||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
||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
||
死后我有边、无想。
|
||
死后我无边、无想。
|
||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
||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
||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 [何为真实义]何曾具有真实之义?
= [惟有过量人]「过量人」是指非常人,不是平常人所能度量的。
妄(wàng) = 胡乱[at random]。(虚妄,极不真实[unreal]。)
真实义 = 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
|
|
世流布真实义
|
谓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水为火,凡此世间之法,虽为假名立相,然称认皆相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
|
方便流布真实义
|
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世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
净烦恼障真实义
|
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
净智慧障真实义
|
谓声闻缘觉虽得无碍智,然犹未能显中道之理,故称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 [以知五蕴法]这些过量人、这些大菩萨们,对于五蕴法真正通达明了。
=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这是说色与声,香味触法都省略。虽然是说两句,当然统统都包括了,因为前面有一句「五蕴法」,后面只说两句作代表。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凡圣 = 乃指凡夫与圣者。圣者又称圣人,即见道位(初生无漏智,见四谛道理之阶位)以上之人。小乘指预流向以上之人,大乘则指初地以上之人。而见道以下之人,即称凡夫。凡夫与圣者,在本质上乃绝对平等而无任何差别,故谓凡圣一如、凡圣不二。大乘佛教所说之十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界,称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称为四圣;合称六凡四圣。前者乃有为之果报,后者则是无为之圣果。
二边 =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三世/三际 =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
|
前际
|
Purvanta,指过去。
|
后际
|
Aparanta,指未来。
|
中际
|
Madhyanta,指现在。
|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 常应六根生起作用,却没有起用的念头;分别世间的一切诸法,却没有分别的想法。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应付;对付[deal with]/符合;适应;顺应[concide;comfort]。)
诸根 =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 这首偈是说明,这个世间纵然遭遇到大劫难,与证得寂灭之人不相干。
= [劫火烧海底]劫火烧乾海底,灾风鼓动诸山相击。
劫尽火/劫烧/劫火
= Kappaggi,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于佛教之世界观中,谓世界之成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火灾之时,天上出现七日轮,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
鼓(gǔ) = 鼓,一种打击乐器[drum]。(煽动,鼓动[agitate;arouse]/扇动[fan]。)
涅槃相 = 指世尊入灭之相。佛陀四十五年间说法教化众生,化缘既尽,于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毕,头北面西,右胁而卧,从第四禅定起,乃入灭。化身佛八相之一。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 不去随言生解,或许能领悟少分佛法。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
青原行思 = 671年-740年,唐代僧。吉州安城(江西安福)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就六祖慧能学法,性贞谅。与南岳怀让并称二大弟子,同嗣六祖之法。后住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故号青原行思。门徒云集,禅风大振,其流派相对于南岳下而称为青原下。其后又自此法系衍出云门、曹洞、法眼等三系。
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 应当如何修行,才不至于落入渐修法门。
法席(fǎ xí)
= 讲解佛法的座席。亦泛指讲解佛法的场所。
径(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特地,特意[specially]。)
务(wù) = 致力,从事[be engaged in]。(谋求[seek]/事业;事务[affair;business]/工作[work]/一定;务必[must;besureto]。)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 你曾经用过什么功夫?过去是如何修学?
曰:“圣谛亦不为。”
圣谛 = 所谓谛,乃真实不虚之理;圣谛即指圣者所知一切寂静之境界,系佛教之根本大义,故又称第一义、真谛;乃属出离世间法中之究竟深义。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
= 六祖非常器重他,命令行思禅师作寺众的首座。
器(qì) = 器具[utensil;implement;appliance]。(泛指用具[utensil;apparatus]/重视[think highly of]。)
令(lìng) = 发布命令[demand;order]。(命令;法令[laws and decrees;decree]/假使,假设[if]。)
思(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怀让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
南岳怀让 = 677-744,唐代僧。金州安康(陕西汉阴)人,俗姓杜。又称大慧禅师。十五岁出家,一度习律,后参曹溪,为六祖慧能之高足,留侍十五年,六祖示寂,始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于湖南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宣扬慧能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
杜(dù) = 杜梨,棠梨[birch-leaf pear]。(堵塞[stop]。)
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
= 惠安大师遣他到曹溪参学。
谒(yè) = 禀告,陈述[report <to one's superior>]。(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call on <a
superior or an older person>]。)
嵩(sōng) = 山高[high;lofty]。
国师 = 为我国各朝代帝王对学德兼备而可为一国师表之高僧所加之封号。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
发(fā) = 放箭[shoot an arrow]。(显现;显露[appear;show;become visible]/揭露;暴露[expose;laybare]/倡始;提出[propose;sponsor]/启发;开导[enlighten]。)
叩(kòu) = 击,敲打[knock]。(举发;询问[expose;inquire]。)
晨夕参扣 = 即朝夕扣师门,以祈请教诲。
让至,礼拜。
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 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恁(nèn) = 这样;那样[such;that]。/这,那[that]。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 虚灵不昧的真如本性,是没有任何物相可以比拟的,一般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什么都说不上来。
师曰:“还可修证否?”
修证 =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 修证就不是无心,污染就不能证得。
污染 = 谓人受五欲六尘之影响,而使自性不得清净。又污染亦含有烦恼之意。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 只说这无所污染的心,就是诸佛所要护念的,你是如此,我也是这样。
“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 ‘你门下将出生一匹马驹(指马祖道一禅师),纵横天下,人莫敢当。’这预言,你要默记在心,不要太早说出来。
般若多罗 = ?-457,梵名Prajnatara。是禅宗西天二十八代祖师之二十七祖,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之师。又称璎珞童子。东天竺人,婆罗门种。幼丧父母,常游于闾里,行谊近似‘常不轻菩萨’。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受付嘱而成为西天第二十七祖。得法后,至南天竺香至国,度王之第三子菩提多罗(即菩提达磨)并付其法,未久即自焚其身而寂,年寿不详。后菩提达磨东渡中国,为中国禅宗之初祖。
谶(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驹(jū) = 两岁以下的马[colt;foal]。(泛指少壮的马[fine
horse]。)
马祖道一 = 709-788,唐代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名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依资州唐和尚(即处寂)剃染,就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年间,就怀让习曹溪禅法,言下领旨,密受心法。初止于建阳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大历四年(769),驻锡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是时学者云集,化缘大盛。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
= 怀让当下豁然契会,于是就在六祖身边服侍十五年。
契(qì) = 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chisel]/证券,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合,符合[coincide]。)
臻(zhēn) = 到,到达[arrive;attain a high level]。(盛;满[full]。)
玄奥(xuán ào) = 玄秘深奥[abstruse;mysterious;profound]。
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岳(yuè) = 高大的山[high mountain]。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发扬,发展与提倡[develop]。)
#永嘉玄觉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永嘉玄觉禅师 = 665年-712年,俗姓戴,字明道,法号玄觉,又号真觉大师,谥号无相,温州永嘉人(今属浙江)。唐朝禅宗、天台两宗大师,倡天台、禅宗融洽之说。留有《永嘉集》以及《永嘉证道歌》。
戴(dài) = 增益[gain]。(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wear;put on]/敬奉,尊奉 [respect]。)
法华宗/天台法华宗/台宗/圆宗/台家/天台宗 = 始于南北朝末期,是汉传佛教中最早一个完全由中国佛教法师所创立的本土性宗派。因其实际开创者智𫖮(智者)大师常驻浙江天台山说法,故称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其根本经典,又被称为法华宗。因为该宗注重于修行止观,又称止观宗。
寂照/明静/止观
= 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Samatha(奢摩他),观为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维摩经 = 梵名Vimalakirti-nirdesa,凡三卷,计十四品。姚秦鸠摩罗什译。本经旨在阐说维摩所证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之中心人物维摩居士为佛陀住世时印度毗舍离城长者;昔时佛陀在毗舍离城,五百长者之子往诣佛所,请佛为之说法。维摩称病,欲令佛遣诸比丘菩萨问其病,藉此机会与佛派来问病之文殊师利等,反覆论说佛法,因成此经。本经系基于般若空之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之实践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之宗教德目。全经以在家居士维摩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之方式,以宣扬大乘佛教真理。本经约成立于西元一世纪顷,为继般若经后,初期大乘经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论等诸论典皆常引用之。于中国更是广被传译、诵持。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 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偶然相访。
偶(ǒu) = 仿人形制成的木偶[image;idol]。(匹对;配偶[mate;spouse]/偶然;偶尔[by
chance]。)
玄策 = ?-854,唐代僧。会稽(浙江)人,俗姓鲁。幼随父商旅四方,因赴天台山,参与‘光明会’,目睹万人朝拜之盛况,遂随禅林寺智广法师出家。其后参谒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豁然得悟。于参游途中,见黄陂九井山山势奇秀,乃结茅为舍。于大中八年示寂,世寿不详。谥号‘圆寂’。
剧(jù) = 甚;厉害,严重[acute;severe;intense]。(繁多;繁忙[numerous and diverse]。)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 仁者是在那一位老师门下得法?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
方等经 = 为大乘经之总称。/指十二部经中之毗佛略(梵vaipulya)。毗佛略,意译作方等、方广等,乃宣说广大平等之义理之经典。
“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 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人来为我做证明。
佛心宗 = 禅宗之别称。系出自楞伽经之‘佛语心为宗’而来。禅宗以不立文字、不依经典,直传佛之心印为宗旨,故又称佛心宗。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 《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出自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在威音王佛未出世以前,还可以说有无师自悟的人;在威音王佛出世以后,无师自悟的人,都是天然外道。
寂趣音王佛/威音王佛 = Bhisma-garjitasvara-raja buddha,威音王佛为释迦佛于经中所宣说出的最早成佛的佛陀,所以称作本初佛,此方国土出世的两万亿尊佛都号威音王佛。
威音王佛出世已前/威音王已前 = 乃禅林常用以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句,意同‘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空劫以前’等语。盖威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故以之表示无量无边的久远之前。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 希望仁者能为我印证。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 [我言轻]我人微言轻。
= [并是受法者]大众都在此处承受六祖的教学。
受法 = 谓纳受戒法。与‘受戒’同义。佛所制定之戒法,有止恶为善之功能,须永久受持而不令戒德逸失。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振(zhèn) = 赈济;救济[relieve]。(振作;奋起[stir
oneself to action]/抖动;摇动[vibrate;shake]。)
锡(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声杖/有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杖/锡杖 = Khakkhara,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 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
大德 = Bhadanta,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于我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
我慢 = Atma-mana,谓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憍慢心。为七慢之一,九慢之一。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生死事大 = 指生死问题极为重大。即劝人尽快求得解脱。
无常迅速 = 无常,谓一切事物之生灭流转无静止之时;迅速,则言其移变之快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体(tǐ) = 身体[body]。(形体;体态/本性,本质[nature]/亲身经验;体察[personally do
or experience sth.;experience and observe]/事物的主要部分[main part]。)
了(liǎo) = 束婴儿两臂[<of hand> bend]。(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understand]/结束,了结[end]/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没有]”、“完全[不]”>[entirely]。)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 本体无所谓生死,了悟也没有所谓速度。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速(sù) = 速度快[fast;quick;rapid]。(加速,加快[quicken;speed
up]。)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 本来没有动,难道有迟与速?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 仁者自心生起了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 你已深悟得无生的意义。
曰:“无生岂有意耶?”
意(yì) = 心志。心意[meaning;idea]。(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desire;intention;will]/意料;猜测[anticipate;expect]。)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一宿觉 = 为唐代永嘉禅师求法得悟之故事。一宿,即一夜之意。永嘉玄觉参访六祖慧能,一宿之间,论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因而彻底大悟,遂蒙授心印,禅林中传称为一宿觉。
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永嘉证道歌
= 唐永嘉玄觉(665~713)撰。玄觉初学天台,后闻禅宗六祖慧能说法,遂改宗入禅门,著作本文,全文有二四七句,每句大部分为七字,共一八一四字(一作二六七句一八一七字),为古体诗之体裁,或四句或六句一解,只分五十一解,揭示其悟境之要旨。本书以流丽之文体叙述禅宗真髓,乃禅文学之绝唱,故广受禅门喜爱。
#智隍禅师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
= 智隍禅师最初也是在黄梅五祖处参学,自称已经得到禅定,「正受」就是禅定。在庵中长习静坐达二十年之久。
隍(huáng) = 没有水的护城壕[dry moat outside a city wall]。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庵(ān) = 圆顶草屋[small thatched hut]。(尼姑的住所[nunnery]/庙宇[temple]。)
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 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云游到黄河以北的地区。
行脚僧/游方头陀/游方僧/云水僧/游方僧 =
指云游四方之僧人。亦即步行参禅求道之僧人。
朔(shuò) = 农历每月初一[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北方[north]。)
河朔(hé shuò) = 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造(zào) = 到;往某地去[arrive;go to]。
隍曰:“入定。”
入定 = 入于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
无心 = 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
“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大定 = Mahaggata-samadhi,对于欲界之小定而言,色界、无色界之有漏善根本定称为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良(liáng) = 善良[good and honest;kindhearted]。(长,久;深[long;deep]。
嗣(sì) = 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诸侯传位给嫡长子[inherit sovereignty]。(继承;接续[inherit;continue]/过继[adopt]。)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湛(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灭度/入灭/圆寂
= Parinirvana之意译。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
体用 = 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体,即体性,不变之真理实相,无有分别;用,即作用,差别现象之具体表现。
如如 =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
= 禅的本性无所住留,远离住着禅的寂静;禅的本性无生灭,远离生起禅定的念头。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禅寂 = 禅者梵语,译为静虑。寂静思虑之义。
“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 只是不能有虚空体量大小的意念。
亦(yì) = 人腋窝[armpit]。(也;也是[also]/又[again]/不过;仅仅;只是[but;only]。)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诚(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
应化无方/应用无边 = 谓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应现化身之妙用,无碍自在,无时而不现,无处而不显,即应化之神力自在。如观世音菩萨应机示现三十三身以利益众生。
动静二相 = 为事物所具有之二种相状。动为活动之一面,静为止息之一面。
能所 = 即‘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又被依靠者,称所依;依靠他人者,称能依。修行者,称能行;所行之内容,称所行。而归依者,称能归;为其所归依者,称所归。教化人者,称能化;被教化者,称所化。认识之主体,称为能缘;其被认识之客体,称为所缘。以语句、文章、教法等表示意义者,称能诠;为其所表示之意义、内容者,称所诠。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之关系,故称能所一体。
泯(mǐn) = 灭,尽[eliminate]。
性相 = 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 二十年来的有所得心,完全无声无影。
影响(yǐng xiǎng) = 影子和声响。引申为踪迹[shadow and sound]。
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
= 那天夜里,河北的官吏、百姓听到空中有声音说。
士(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commendable
person]/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scholar-officials]/将领[general]。)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得度/得道 = 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
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什么人得?”
= 一位僧人问六祖大师说。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 和尚还得到?
还(huán) = 返回[come back;go back;return]。(不但<不仅,不光>…还…[also]。)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 [因至寺后五里许]因此就到寺后五里远的地方。
= [瑞气盘旋]瑞气盘旋于上空。
= [泉应手而出]泉水立即响应手而涌出,积聚成为一个水池。
濯(zhuó) = 洗[wash]。
郁(yù) = 繁盛的样子[luxuriant;rush]。(隆盛;繁多[various]/忧郁[depressed;gloomy;melancholy]。)
茂(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卓(zhuó) = 超然独立;高明;高超[distinguished;outstanding]。(建立;竖立[erect]。)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
= 自称名叫方辩,是四川人。
蜀(shǔ) = 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caterpillar]。(古族名、国名、郡名,在今四川一带[Shu nationality;Kingdom
of Shu]。)
五印度/五天/五竺/五印/五天竺 = 中古时期,印度全域分划为东、西、南、北、中五区,称为五天竺。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头陀第一。
清净法眼/正法眼藏 = 指禅宗嫡佛嫡祖于教外相传之心印。即依彻见真理之智慧眼(正法眼),透见万德秘藏之法(藏),亦即佛内心之悟境;禅宗视为最深奥义之菩提,系由释尊辗转传至达磨,以心传心而由师父之心传至弟子之心。
见(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衣钵 = Patta-civara,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时,三衣一钵为必不可少之物,亦为袈裟、铁钵之总称。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予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亦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予后继者。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上人 = 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
攻(gōng) = 进攻,攻打。<与“守”相对>[assail;attack;assault]。(致力研究,专心从事[assiduously
study;specialize in]。)
曰:“善塑。”
= 善于塑像。
塑(sù) = 用泥土抟成人物形象[model]。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
= 方辩一时不知所措。
罔(wǎng) = 渔猎用的网。同“网”[net]。(不[not;no]/欺骗;蒙蔽[hoodwink;deceive]。)
措(cuò) = 放置,安放[put in place]。(施行;用[carry out;use]。)
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 方辩塑成了一尊六祖的真像。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只,仅仅[only]。)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
寸(cùn) = 寸口的简称[a person's pulse on the wrist]。(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尺的十分之一,3.7cm 或1英寸=2.5cm。)
曲(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周遍;多方面;详尽[all;detailed]。)
曲尽其妙(qū jìn qí miào) = 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塑性(sù xìng) = 材料和物体在外力下变形而不断裂的性质[plasticity]。
如来性/觉性/佛性
= Buddha-dhatu,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 这句也是奖励他的话,因为造像是为一切众生做无上福田。
舒(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人天 = 指人界及天界,系六道、十界中之二界,皆为迷妄之界。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 有一个僧人举述卧轮禅师所作的一首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伎(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伎俩(jì liǎng) = 技艺;本领[technique]。/手段;花招[trick]。
历缘对境修止观/历缘对境修 = 为修习止观之一。缘指行、住、坐、卧、作、言语等六种缘;境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即行者于行、住等日常一切活动中及尘境,常修定(止)、慧(观)方便,则必能通达一切佛法,称为历缘对境修。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 六祖听了,就对他说。
因示一偈曰: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怎么生/似么生/作么/作生/作么生 = 禅林用语。作么,即‘何’;生,为接尾词。相当于‘如何了’、‘怎么样’。本为宋代俗语,禅宗多用于公案之感叹或疑问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