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渐第八
= 谓法本一宗,原无顿渐,然以人有利钝之差异,故产生顿渐旨趣之别。又叙述六祖为吉州志诚,就“戒定慧”之观点,举示与神秀教示之差异。并叙及接化江西志彻、荷泽神会之缘由。
#志诚禅师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
宝林寺 = 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南三十五公里曹溪山。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僧智药所建。唐仪凤年间(676~678),禅宗六祖大鉴慧能开法扩建,学徒云集,法道大振,南狱怀让、青原行思等皆嗣其法。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景龙二年(708)重建,改名法泉寺。五代间复称宝林寺。宋开宝年中(968~975),遭兵火烧毁灵照塔,寻即营修庙塔,改称南华寺。
神秀 = 606年-706年,禅宗大师,俗姓李氏,洛阳尉氏人,生于隋末,少时博览经史,聪敏多闻,佛教禅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为汉传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
荆(jīng) = 灌木名。又名楚[brambles]。
玉泉寺 = 位于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之东南麓。以玉泉山形似覆船,故又名覆船山或覆舟山,颇富胜景。东汉建安年间(196~220),普净禅师初结茅于此,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唐代仪凤年中,神秀亦于寺东结庐,号‘度门寺’。其后怀让、惠真、承远等亦来住此。
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
顿渐二教 = 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若以教法形式观之,开始即讲说深奥之内容,称为顿教;而自浅显内容次第讲说进入深奥内容者,则称为渐教。
宗(zōng) = 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尊敬[respect]/根本、主旨。)
趣(qù) = 急,赶快[urgent;pressing;quickly]
。(通“趋”。趋向;奔向[tend;hurry off to]/乐趣;兴趣[delight;pleasure;interest]/旨趣;意思[purport;objective]。)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一宗 = 一宗旨之意。盖诸大乘经所说虽各有不同,然皆同归于一理,以一宗旨为依归。/指一门、一族。
迟(chí) = 慢慢走。泛指慢[walk slowly;slow]。
疾(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 有什么长处?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以为…对;同意[agree]。)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南禅/南宗/南宗禅
= 与‘北宗禅’相对称。菩提达磨之法脉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慧能与神秀两支,神秀建法幢于北地,慧能扬宗风于南方,故有‘南能北秀’之称。南宗之禅风完全摆脱教网,不堕于名相,不滞于言句,倡修证不二、迷悟一如;谓己本觉之妙心乃本成本明,烦恼妄念非实有,故举扬‘一超直入如来地’之顿悟,后世称为南顿,又称祖师禅。此宗至后世极盛,更有五家七宗之分派,故后人以南宗为禅之正宗,而以慧能为禅宗第六祖。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自然智/无师智 = Anupadista-nana,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Svayambhu-nana,指无师独悟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
上乘禅 = 指顿悟自心之禅。禅宗自谓超乎大、小二乘之上,故别立此名。
“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
五祖 = 即禅宗东土第五祖弘忍禅师。
衣法 = 指衣与法。禅宗之传承,师传法于弟子系以付授之袈裟为表征,故传衣亦具传法之义。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
徒然(tú rán) = 无缘无故;偶然[without
cause or reason]。/枉然、白费[for
nothing;in vain]。
“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虚受(xū shòu) = 虚心接受。/谓无德才而接受官位。
国恩(guó ēn) = 指封建时代王朝或君主所赐予的恩惠。
“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毋(wú) = 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don't]。
滞(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stay]。)
参(cān) = 加入[join;take part in]。(参考,参照<参考并对照>[refer to]/进见,拜见<以一定的礼节进见>[call to pay one's respect]。)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一定,必定[certainly]。)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禀(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报告[report]。)
参请 = 禅林用语。即弟子向师家请问并受教。亦同参问请益、参禅辨道之意。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潜(qián) = 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隐藏[hidden;latent]/秘密地;暗中[secretly;stealthily]。)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
细作(xì zuò) = 密探;间谍[spy]。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 我没有说明,可以算是奸细。我现在统统都说出来,说出来当然就不是了。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 你的老师怎样开示大众呢?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你
<们>;你<们>的[you;your]/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where]。)
若为(ruò wéi) = 表示反问,可解释为多种意思,比如:什么样子的;怎么可以;怎么会这样;那如果呢?
垂语/垂示/示众
= 于禅林中,禅师为门弟大众等开示宗要,称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 要常习静坐而不躺卧。
住心 = 行者安住于道之心相。/又若收摄一己之心,使之镇定,成为无念之状态,称为‘住心观静’。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 「理」就是明心见性。一天到晚盘腿打坐,于明心见性并没有利益。
拘(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束缚;限制[restrain;constrain]。)
理(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事理[reason]/道理,义理[reason]。)
“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 一悟即到佛的境界,何必在这具臭皮囊上勉强建立一些功课?
何为(hé wéi) = 为什么,何故。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
契(qì) = 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chisel]/证券,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合,符合[coincide]。)
本身/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 再给我教诲指示。
生死事大 = 指生死问题极为重大。即劝人尽快求得解脱。
更(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
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学人 = Sekha,尚须学习之人。为‘有学人’之略称。即佛教徒在修道阶次中,尚有可修学者之泛称。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定慧/三学/三无漏学/三胜学 = Sikkha,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
行相 = 指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之认识作用或所映现之影像状态。然对‘行相’一词之解释,俱舍与唯识二家说法不同,称为二种行相。
|
|
俱舍宗
|
系指映现于心之影像。俱舍宗认可直缘心外之境,故以心、心所为能缘,以心外之境为所缘,其时,心与心所所浮现之影像即为行相。
|
唯识宗
|
则指心与心所之认识作用。唯识宗不认可直缘心外之境,而主张一切影像必于心内显现,以之为所缘,更生起能缘之相,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之相称为相分,能缘之相称为见分,此见分即所谓之行相,是为见分行相,属于心识之认识作用,而非影像等物。
|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诸恶莫作 = 谓不造作一切恶行。
“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 不知和尚是用什么法来教诲学人呢?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 只不过是随缘方便,为众生解除束缚而已。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just;at the time when]。)
“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 戒定慧本来就应该一种。
只(zhī) = 鸟一只[a bird]。(本,本来[originally]。)
合(hé) = 从亼,三面合闭。闭合[close;shut]。(结合[combine;unite]/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1 decilitre>/应该[should]。)
只合(zhī hé) = 只应;本来就应该。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
= 见性就有迟速的差异。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汝听吾说,与彼同否?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万法 = 语同‘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所亘即之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之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
“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 心地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
本性戒/自性戒 = 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受持。
不痴/无痴 = Amoha,为‘痴’之对称。即明解诸事理、对治愚痴之精神作用。心所名。唯识百法之一。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 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是本性三昧。
不增不减 = 指常存,即真如、法性,或法界。法身乃不变、常住、遍一切处者,无一法增,亦无一法减。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 志诚听完偈后。
悔(huǐ) = 悔恨,懊悔[regret;repent of]。
谢(xiè) = 向人认错道歉[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逝去[farewell]/避免,避开[avoid]。)
悔谢(huǐ xiè) = 悔过谢罪。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 五蕴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会究竟?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倘犹着法还是不净。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
= 然:同意。六祖表示同意。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
佛身 = Buddha-kaya,指佛之身。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 已经见性的人,要立这些佛法名称也可以,不立也可以。
见性 =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 [应用随作,应语随答]应当用之时随缘作用,应当说之时随缘应答。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应付;对付[deal with]/符合;适应;顺应[concide;comfort]。)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神通 = Abhinna,神为不测之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
游戏三昧 = 三昧乃三摩地之意,为禅定之异称,即将心专注于一境。游戏三昧者,犹如无心之游戏,心无牵挂,任运自如,得法自在。亦即言获得空无所得者,进退自由自在,毫无拘束。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 什么是不立的意思。
启(qǐ) = 开,打开[open]。(启发;教育[enlighten;teach;educate]/启奏;禀告[inform;state]。)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
= 纵横三际十方,都能悠然自得。
观照 = 即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又‘观照般若’则指能观照事、理等诸法实相之理之智慧,为五种般若之一。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纵(zòng) = 松缓[loose]。(发;放[send
out;deliver;issu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纵横(zòng héng) = 竖和横互相交错[in
length and breadth;lengthwise and sidewise;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奔放自如[with great ease;freely]。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
顿悟渐悟 =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槃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法相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又称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
“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灭/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执(zhí) = 拘捕;捉拿[arrest]。(拿;持[hold]/掌握;控制[control]/操持;执行[go in for;carry out]。)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朝夕(zhāo xī) = 早晨和晚上。/从早到晚、时时刻刻。
懈(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志彻禅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
= 少年时喜为行侠仗义之事。
志彻 = 唐代僧。江西人,俗姓张。生卒年不详。初名行昌。又称江西志彻,为禅宗六祖慧能之法嗣。幼具任侠之志,北宗神秀之门徒嫉恶慧能,遂令师前往行刺,师反受慧能感化,并出家入慧能门下,彻悟涅槃之了义,慧能为之命名为志彻。
昌(chāng) = 善,正当[good]。(兴旺发达,与“亡”相对[flourishing]。)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负责,主持[be
in charge of]/放纵,无拘束[indudge]。)
侠(xiá) = 侠义。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knight-errantry]。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侣(lǚ) = 伴侣,同伴[companion]。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忌(jì) = 憎恨[hate]。(嫉妒[be
jealous of]/顾忌[scruple]/禁忌;忌讳[taboo;avoid;shun]。)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
= 六祖大师有他心通。
两(liǎng) = 二十四铢为一两[liang,a unit of weight]。
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 行昌一连挥动利刃三次。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舒(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只,仅仅[only]。)
刃(rèn) = 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失败[fail in]/辜负;对不起人[be ungrateful]。)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pū = 向前跌倒[fall forward]。)
苏(sū) = 植物名,即紫苏[perilla]。(唤醒;昏迷后醒过来[wake
up]/困顿后获得休息[recover]。)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翻(fān) = 鸟飞[fly]。(翻转;翻腾[turn
over;toss]/反转,倾倒,变动位置[change]。)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宵(xiāo) = 夜晚[night]。
宵遁(xiāo dùn) = 乘夜逃跑。
投(tóu) = 殳,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投掷[throw]。(投身,献身于[throw oneself]。)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
= [昨蒙和尚舍罪]过去承蒙和尚慈悲宽恕我的罪过。
= [其惟传法度生乎]只有传法度众生才能报老师的恩德。
昨(zuó) = 隔夜,上一天[yesterday]。(泛指往日;过去[past]。)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
舍(shè) = 客舍[inn;tavern]/放在一边;丢开[put;put aside]。(房屋<住宅>[house;shed;hut]/布施,施舍[give alms]/通“赦”。免罪或免罚;释放[remit]。)
苦行 = Duskara-carya,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
报德(bào dé) = 报答恩德[pay a
debt of gratitude;reply sb's kindness]。
传法 = 广义上指传授佛法;狭义上特指传承法脉,或传付正法之仪式。密教传授秘法之灌顶,称传法灌顶;教示秘法者,称传法阿阇梨。禅宗特别重视传法,通常以传授袈裟作为正法传授之象征。古来所谓‘传衣’,即以金襕大衣为法衣,系表示传法之信。至后世,禅宗师家对其嗣法弟子仅传一般之袈裟,而‘传衣’一词亦转为‘传法’、‘嗣法’之意。
乎(hū) = 吐气[exhale]。(文言助词,表示疑问<吗>/文言叹词<呀>/于;在[in;at]。)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
览(lǎn) = 观看[look at;see]。(观赏[enjoy the sight of;view and
admire]。)
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大般涅槃经 = Mahaparinirvana Sutra,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八)梵行品, (九)婴儿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常(cháng) = 旗[flag]。(恒久;长久不变[constant;fixed;invariable]。)
如来性/觉性/佛性
= Buddha-dhatu,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佛心印 = 佛心即众生本具之真心,为大觉之妙体;此心决定不改,如世间之印契,故称为印。禅宗之旨在显现佛心印,开觉佛凡不二之理,故又称佛心宗。
安(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使安定[stabiliz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善恶 =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菩提心 = Bodhicitta,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 我过去曾听无尽藏比丘尼读诵过一遍。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 希望和尚慈悲为我详细开示。
浅(qiǎn) = 水不深。与“深”相对[shallow]。(肤浅,浅薄[superficial]。)
浅昧(qiǎn mèi) = 浅陋愚昧。
委(wěi) = 曲折[bend]。(委托[entrust]。)
曲(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周遍;多方面;详尽[all;detailed]。)
委曲(wěi qū) = 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婉[winding;tortuous]。/事情的经过;底细[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屈身折节[stoop]/详尽、详细。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真常 = 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指如来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 那么一切诸法就都有自性去接受生死,而真常的不生不死之性就有所不周遍。
遍(biàn) = 走遍[have travelled all over]。(泛指普遍[allover;everywhere]/从头到尾经历一次[time]。)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 佛陀是因为凡夫外道颠倒执着无常为常,那些二乘人又执说真常为无常,如此凡夫二乘共成八种颠倒见。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
了义 = Nitartha,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宣说此道理之经典,即称了义经,为佛所说。而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如诸经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者。而说此不了义教之经典即称不了义经(未了义经),乃菩萨因人之所说。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合称二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为四依之一。
真我 = 意指真实之我。对外道、凡夫之妄我,而谓涅槃之我德为真我。
四倒/四颠倒 =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
|||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
||
常颠倒
|
Nitya-viparyas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
无常颠倒
|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
乐颠倒
|
Sukha-viparyasa,于诸苦执乐。
|
无乐颠倒
|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
我颠倒
|
Atma-viparyasa,于无我执我。
|
无我颠倒
|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
净颠倒
|
Suci-viparyasa,于不净执净。
|
无净颠倒
|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 以有断灭的当作无常,以及固定不变的死常。
确(què) = 坚固[firm;hard]。
微言(wēi yán) = 含蓄而精微的言辞[sublime
words]。/密谋;密言[secret words]。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 不晓得佛所说的是方便法,如同春池里捡取石砾,春池当中应当去采宝石,若把瓦砾当作宝石,这就错误了。
拾(shí) = 捡取,从地上捡起来[pick up]。(收敛,收集[collect]。)
砾(lì) = 小石,碎石[gravel]。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 见性后才觉悟到这桩事情并不借修学的功用,佛性而显现在面前。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设置;安放[set
up]。)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彻礼谢而退。
#菏泽神会禅师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
菏泽神会 = 688年-758年,唐代禅僧,荷泽宗之祖。襄阳(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幼学五经、老庄、诸史,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讽诵群经,易如反掌。年十三,参谒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大扬禅法,人称南阳和尚。六祖入灭后二十年间,曹溪之顿旨沉废,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续树法幢。师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山东崇远论战。指斥神秀一门‘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欲确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
襄(xiāng) = “襄”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古州名。故治今湖北襄阳[Xiang prefecture]。)
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 六祖对于来参学的人都相当尊重,连这位小沙弥也不例外,称他作「知识」。善知识!你从老远很辛苦到我这里来,还将本性带来了吗?「本」就是本有灵明觉知的本性。六祖说:「如果有将本性带来,就应当认识主人」。「主人」就是自己的真性,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才是自己的主人公。
知识 = 即朋友之异称。吾人平时所谓知人一语,即指知其人之心识,此处乃引申为所知之人,而非多知博识之义。故就为人而言,其人若善,则为善友、善知识;若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称善知识,又单称知识。
艰(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辛(xīn) = 大罪[crime]。(葱蒜等带刺激性的蔬菜[pungent
vegetable]/劳苦;艰苦[hard;laborious;toil;hardwork;arduous]。)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
本来 = 谓无物之始。犹如无始以来。
识主 = 指识心之主,即第八识。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 我以无所住心为本性,见性就是主人。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 这个沙弥怎么回答这样轻率呢?
沙弥 =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争(zhēng) = 争夺[contend;vie;strive]。(辩论;争论[argue;dispute]/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how;why]。)
合(hé) = 从亼,三面合闭。闭合[close;shut]。(结合[combine;unite]/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1 decilitre>/应该[should]/回答,答[answer]。)
次(cì) = 临时驻扎和住宿[stop]。(第二,居其次[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顺序,等第[sequence;order]。)
取次语 = 禅林用语。指草率之语、容易之语。谓宗门之要义,非言谈可道尽,故不可以轻率之言语论断之;而学人亦须脚踏实地,亲身体证,不可轻信他人之言谈,作为自己求道之路。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 还见性不见性?
坐禅 = 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像柱子的东西[sth. shaped like a 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愆(qiān) = 过错;罪过[fault;sin]。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
= 你刚才前面问的见与不见是二种边见,痛与不痛是生灭。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二边 = 乃指离中道之两极端,惟各书有不同之说法。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常、断;玄奘所译之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空、假二边。
起灭/生死/生灭
= 指生起与灭尽。有生必有灭之义。生死乃就有情而言,而生灭则广通一切之有情与非情。由因缘和合(即一切条件满足时)而成立之一切法(即有为法),因有变移之性质(无常),故必有生灭;若离因缘而永久不变(常住)之一切存在(即无为法),则为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以大乘中道之正见而言,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以佛教之人生观而言,一切万法皆连续而往复生灭于刹那刹那者。
“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弄(nòng) = 上为“玉”,下为“廾”。指双手玩赏玉器。用手把玩;玩弄[play around with]。(演奏乐器[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作弄;期侮[make a fool of;dupe;bluff;bully]。)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
觅(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
“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
= [岂代汝迷]难道能代替你的迷惑?
冷热自知/冷暖自知 = 水之冷与暖,唯有饮者自知,而无法说明。以此而比喻悟之境界亦唯有悟者自身领受而无法告知他人。
代(dài) = 更迭,代替[be in place of;take the place
of]。
“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服(fú) = 舟两旁的夹木。(衣服,服装[clothes]/服从,顺服[obey;submit <oneself>
to]/饮用或吞服药物[take]/穿着[put on]/实行;施行[carry out]。)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 神会走出来说。
本源 = 指自性清净心。亦即根本之处。盖众生之自性本来清净,然为后起之客尘烦恼所污染。得闻圣法之贤者了知此事,即精勤修习心性,还其清净而得解脱。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 已经跟你说没有名没有字,你就叫它作本源佛性。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唤(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 你将来若是有一把茆草盖头,你也不过是成就一个知解宗徒而已。
向去(xiàng qù) = 犹今后,以后。
把(bǎ) = 握持;执[hold]。(把东西扎在一起的小捆儿[bundle]。)
茆(máo) = 同“茅”。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
= 神会到了京城洛阳。
荷泽大师显宗记/显宗记 = 全一篇。唐代荷泽神会作。内容叙述禅宗之宗要,全篇仅有六百六十字。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 [师见诸宗难问]六祖见到各个宗派的人发难诘问。
= [无名可名,名于自性]这种境界无以名之,假名为自性。
诸宗 = 佛之说教,依不同机缘,而说不同之教法;后世传衍分宗,各化益有缘。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大乘二宗,我国之十三宗,日本则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二宗等区别。
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圆成实/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复次,为解释圆成实性,又设有二门:(一)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实之名,‘无常’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生灭。(二)漏无漏门,‘无漏’为圆成实之名,‘有漏’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颠倒。
|
|
圆满
|
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
|
成就
|
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
|
真实
|
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 一起向六祖行礼,请求事奉六祖为师。
总(zǒng) = 聚束;系扎[tie into a bundle]。(总括;概括[summarize;generalize]/皆;一概[all]。)
事(shì) = 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官职[government post]。(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post;duty;powers of office]/侍奉;供奉[serve;wait upon]/做,从事[be engag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