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第四
= 解说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即住于定慧不二之一行三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 [即慧之时定在慧]也就是当智慧发起时,定在慧中。
体相用 = 说明佛教教义之用语。乃自法之本体(体)、其所显现之现象与特质(相),及其作用(用)等三面考察时所用者。即起信论中所言之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 就是定慧平等的修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 [莫言先定发慧]先有了定,才能开发智慧。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空(kōng) = 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empty;hollow]。(徒然;白白地[for
nothing;in vain]。)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相当于“乎”。)
一如(yī rú)
= 完全一样。
一如 = 真如之理乃不二不异、平等无差别,故称一如。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诤(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断(duàn) = 截断,截开[cut off]。(断开;断绝[break;snap]/判断;裁决[judge]/治理,治,管理…的事物[administer]/绝对;一定[absolutely]。)
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二执 = 我执与法执。二执为五见中萨迦耶见(我见)之所执。
|
||
人执/我执
|
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
|
烦恼障
|
法执
|
乃不明诸法因缘而生,如幻如化,而固执法有实性者。
|
所知障
|
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四相 =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
|
|
我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
人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
众生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
寿者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灯(dēng) = 置烛用以照明的器具。亦指通电发光的照明器具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器具[lamp;lantern;light]。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行住坐卧
= 即四威仪。乃人类生活起居之四种基本动作,引申为日常之生活举止。佛教为诫比丘、比丘尼慎其行状,令勿放逸懈怠,故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以规定行、住、坐、卧之仪则。
直心 =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
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一行三昧 = Ekavyuha-samadhi,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一行三昧复分为二。
|
|
理之一行三昧
|
乃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则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为平等无二、无差别相,故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
|
事之一行三昧
|
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
|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菩提道场/菩提场/道场 = Bodhi-manda,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
谄曲 =
Vanka/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取/所取/可取/近取/取著/执受/摄受/执著 = Upadana,取为十二因缘之一。爱产生取,取产生执著,引起有,导致苦的产生,使人无法解脱,而不能进入涅槃。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所著的事不能放舍就是执著,执著可分我执与我所执,皆因无明烦恼所引。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 [妄不起心]心中不起妄念。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 [即同无情]就和无情的草木瓦石一样。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
= [道须通流]佛道必须是通达无碍的。
滞(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stay]。)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维摩 = Vimala-kirti,音译为维摩诘、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也称维摩诘居士、简称维摩居士。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
诃(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
= [从此置功]从这里下功夫。
=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迷惑的人不懂得禅坐的真义,便执着于此,将正确和错误颠倒过来。
起(qǐ) = 由躺而坐;由坐而立[stand up]。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
顿渐二教
= 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若以教法形式观之,开始即讲说深奥之内容,称为顿教;而自浅显内容次第讲说进入深奥内容者,则称为渐教。
“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契(qì) = 用刀刻[engrave;sculpture;carve]。(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chisel]/证券,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合,符合[coincide]。)
本身/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
性/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 [从上以来]自从上代祖师以来。
宗(zōng) = 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尊敬[respect]/根本、主旨。)
无相 =
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善恶 =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冤(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刺(cì) = 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stab;prick;pierce]。(泛指尖利如针之物[thorn]/讽刺[satirize;mock]。)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
法体 = 即诸法之体性、本质。体为梵语svabhava之译,或译作自性、自体。法体即指存在的本体、存在自身、或存在的本质之意,如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之基本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法体’即是。
“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 [一念绝即死]一点心念也灭绝了,那就是死。
“学道者思之。
“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
“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真如 =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性 =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当时(dāng
shí) = 前文提到的或所指的那时[then;at that
time;for the moment]。/就在那个时刻;马上[right;immediately;right away;at once]。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六情/六根 = Sad indriya,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根,为认识器官之意。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真性 =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
第一义/真实/胜义 = Paramattha,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