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_六法_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328、本经叙说有一比丘诽谤舍利弗,舍利弗于大众中辩明,佛令秽行比丘向舍利弗悔过,舍利弗听受其忏悔,并为说六法入地狱、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增支部Vuttha(﹝安居﹞住已)、小部法句经注释、中阿含第24经师子吼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已在舍卫城夏坐,意欲人间游化。”
= “夏坐”:又作夏安居、雨安居(Vassa),雨期之义。安居是佛弟子在雨季中,集合栖止于一处,净心修道的生活行事。依四分律之说:六群比丘于一切时,不分春夏秋冬,皆至各处游化,某一夏日,天暴雨,水涨,所携衣钵坐具等,皆悉飘失,又践踏草木,伤害虫蚁,诸居士皆讥释子不知惭愧。佛乃以种种方便呵责之,并制订雨季三月间,应夏坐安居。安居分有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安居结束之日,集众举行「自恣」。参阅四分律卷第37、佛说解夏经。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时,舍利弗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时,舍利弗去未久,有一比丘怀诽谤意,白世尊言:“舍利弗与诸比丘共诤,竞不忏悔,今游行人间。”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持吾声,唤舍利弗。”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佛敕目连、阿难:“汝等使诸房中召诸比丘诣世尊所。
召(zhào) = 召唤。用言语叫人来[call;summon]。
“所以然者?舍利弗所入三昧,今当在如来前作师子吼。”
= “师子吼”:Siha-nada,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摧破九十六种异见,若师子王之咆吼,百兽悉慑伏。
是时,诸比丘闻佛教已,各集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往至舍利弗所,语舍利弗言:“如来欲得相见。”
尔时,舍利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佛告舍利弗言:“卿向者去未久,有秽行比丘来至我所,而白我言,云舍利弗比丘与诸比丘共诤,亦不悔过,在人间游化;审实尔乎?”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舍利弗白佛言:“如来自当知之。”
世尊告曰:“我自知耳!但今大众各怀狐疑;汝今于大众中,可以己辩而自明净。”
舍利弗白佛言:“自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杀生,亦不妄语,正使于调戏之中亦不妄语,亦复未曾斗乱彼此;设不专意之时,或能有此行耳!
= “设不专意之时”:中阿含第24经师子吼经作:「若无身身念者」。巴利本作Yassa…Kaye Kayagata
Sati Anupatthita Assa﹒(如果于身无具备身至念的话《即对于自身没有反省的话》)。
“我今,世尊,心意清净,岂当与梵行人共斗诤乎?亦如此地,亦受净,亦受不净,屎尿秽恶皆悉受之,脓血涕唾终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恶,亦不言善。
= “亦如此地”:如似这块大地那样。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我亦如是,世尊,心不移转,何得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行?心不专者能有此耳!我今心正,何得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乎?亦如水,亦能使好物净,亦能使不好物净;彼水不作是念:‘我净是、置是。’
“我亦如是,无有异想,何得与梵行人共斗而远游乎?犹如炽火焚烧山野,不择好丑,终无想念。
焚(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 weeds and till]。(烧[burn]。)
“我亦如是,岂当有意与梵行人共诤乎?亦如扫帚,不择好丑,皆能除之,终无想念。
帚(zhǒu) = 扫帚[broom]。
“犹如牛无其双角,极自良善,亦不凶暴,善可将御,随意所至,终无疑难。
“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兴想有所伤害,岂当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乎?亦如旃陀罗女著弊坏衣,在人间乞食亦无禁忌。
= “旃陀罗”:Candala,又作旃荼罗,译为暴厉、执恶,为印度种姓之一,居首陀罗之下,为最下贱之阶级。「旃陀罗女」,中阿含第24经师子吼经作:「旃陀罗子」。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我亦如是,世尊,亦无想念,当兴诤讼而远游也?亦如脂釜,处处漏坏,有目之人皆悉观见处处漏出。
脂(zhī) = 动植物所含的油脂[oil or fat]。(胭脂[rouge]/涂油使润滑[oil]。)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我亦如是,世尊,九孔之中漏出不净,岂当与梵行人共诤?犹如女人年少端正,复以死尸系彼女颈,而厌患之。
= “九孔”:Nava
Vana-mukhani,又作九入、九漏、九疮,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及大小便道等九处。
颈(jǐng) = 颈项[neck]。
“世尊,我亦如是,厌患此身如彼无异,岂当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乎?此事不然!世尊自当知之,彼比丘亦当知之。
“设当有是者,愿彼比丘受我忏悔!”
= 假如当有如是之事的话,就愿那位比丘接受我的忏悔吧!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悔过。所以然者?若不悔者,头便破为七分。”
= “头便破为七分”:指毁谤贤圣、不净比丘听佛说戒、受如来礼拜、不受人忏悔、非难佛法僧者,金刚力士鬼神持金刚杵,碎破彼头为七分。参阅杂阿含卷5第112经、中阿含第122经瞻波经。
是时,彼比丘心怀恐怖,衣毛皆竖,即从座起,礼如来足,白世尊言:“我今自知犯舍利弗,唯愿世尊受我忏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忏悔;若不尔者,头便破为七分。”
是时,彼比丘即向舍利弗头面礼足,白舍利弗言:“唯愿受我忏悔,愚不别真!”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悔过,又以手摩头。所以然者?若当不受此比丘忏悔者,头破为七分。”
尔时,舍利弗以手摩头,语比丘曰:“听汝忏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极为旷大,能随时悔过者,善哉!今受汝忏悔,后更莫犯。”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如是再三。
是时,舍利弗告彼比丘曰:“汝更莫犯。
“所以然者?有六法入地狱,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处。
“云何为六?欲害他人;
“我已起此害心,便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我当教人使害他,于中起害心;
“已得害人,于中起欢喜;
“我当得此不馨之问;
馨(xīn) = 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wide-spread fragrance]。(比喻声誉流芳后世[good reputation]。)
“未起此事便怀愁忧。
“是谓有此六法,令人堕恶趣。
“云何有六,令人至善处?所谓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净,无杀害心,无妒嫉心。
“是谓有此六法,生于善处。
“云何修六法至于涅槃?所谓六思念法。
“云何为六?所谓身行慈无瑕秽;
“口行慈无瑕秽;
“意行慈无瑕秽;
“若得利养之具,能与人等共分之而无吝想;
“奉持禁戒无瑕疵,智者所贵,如是之戒能具足;
“诸有邪见、正见、贤圣出要,能得尽苦本,如是诸见皆悉分明。
“是谓六法得至涅槃。
“汝今,比丘,当求方便,行此六法。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彼比丘重从座起,礼舍利弗足:“我今重自忏悔,如愚如惑而不别真;唯愿舍利弗,受我悔过,后不复犯!”
舍利弗曰:“听汝悔过!贤圣法中极为旷大,能自改往修来,莫复更犯。”
改往修来(gǎi wǎng xiū lái) = 谓改变以往的错误,修治来日的善行。
尔时,彼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329、本经叙说观六入因缘生灭,皆为空寂,此名第一最空之法;当于闲居之处,坐禅思惟,修行其法。参阅杂阿含卷12第313经、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61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除假号法、因缘法。
= “因缘”:指十二支缘起(Dvadasa
Paticcasamuppadangani),参阅杂阿含卷13第336经、中阿含第97经大因经、长阿含第13经大缘方便经。
假号(jiǎ hào) = 古时称起事者自立的名号。亦用以称起事者。
“云何假号、因缘?所谓是有则有,此生则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
= “云何假号、因缘?所谓是有则有,此生则生”:杂阿含卷12第313经作:「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俗数法,即俗谛因果。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如是苦阴成此因缘。
苦蕴/苦阴 = 其义有二:(一)苦之所集。(二)指个人之存在。因个人之有情身心乃由三苦、八苦等所集而成,故称为苦阴。
“无是则无,此灭则灭。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痛灭,痛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死灭,死灭则愁、忧、苦、恼,皆悉灭尽,除假号之法。
“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灭时则灭,亦不知灭处,除其假号之法。
“彼假号法者,此起则起,此灭则灭。
“此六入亦无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由父母而有胎者亦无,因缘而有,此亦假号,要前有对,然后乃有。
= “无”:指无我(Anattan),即是第一最空之法,空行第一之法。杂阿含卷3第50经:「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
= “有”:Bhava,指因缘条件具备下之存有,虽有而只为假名,其性本空。
“犹如钻木求火,以前有对,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出,亦不离木。
“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合会,然后有火。
“此六情起病亦复如是,皆由缘会于中起病。
= “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旧译为「情」,新译为「根」,以根有情识故。
“此六入起时则起,亦不见来,灭时则灭,亦不见灭;除其假号之法,因由父母合会而有。”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先当受胞胎,渐渐如冻酥,遂复如息肉,后转如像形。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先生头项颈,转生手足指,支节各各生,发毛爪齿成。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若母饮食时,种种若干馔,精气用活命,受胎之原本。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形体以成满,诸根不缺漏,由母得出生,受胎苦如是。
= “先当受胞胎…受胎苦如是”:此偈参阅杂阿含卷49第1297经。
“比丘当知:因缘合会,乃有此身耳!
“又复,比丘,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万九千,脉有五百,筋有五百,虫八万户。
脉(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筋(jīn) = 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比丘当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灾变。
“比丘,当念思惟:‘如是之患,谁作此骨?谁合此筋脉?谁造此八万户虫?’
“尔时,彼比丘作是念思惟,便获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三百六十骨,在此人身中,古佛之所演,我今亦说之。
筋有五百枚,脉数亦如是,虫有八万种,九万九千毛。
枚(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当观身如是,比丘勤精进,速得罗汉道,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愚者之所贪,智者心欢悦,闻此空法本。
“是谓,比丘,此名第一最空之法。
“与汝等说如来之所施行之法,我今已为起慈哀心,我今已办,常当念修行其法,在闲居之处,坐禅思惟,勿有懈怠。
“今不修行,后悔无益!
“此是我之教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0、本经叙说佛回答生漏梵志:刹利、婆罗门、国王、盗贼、女人等,乃至比丘,所求、行业、所著、所究竟,各各不同。比丘所求为涅槃。增支部Khattiya(刹利)、中阿含第149经何欲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 “生漏梵志”:Janussonibrahmana,又作生闻梵志。
尔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昙,刹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业?为著何教?为究竟何事?
= “刹利”:Khattiya,又译刹帝利,为印度四种姓中之武士族。
“婆罗门意欲何求?有何行业?为著何教?究竟何事?
= “婆罗门”:Brahmana,译为净行、梵行。为印度四种姓阶级之首,自谓先祖从梵天之口生,为最尊贵,以习诵吠陀、司掌祭祀为业。
“国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业?为著何教?为究竟何事?
“盗贼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业?为著何教?为究竟何事?
“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业?为著何教?为究竟何事?”
尔时,世尊告梵志曰:“刹利种者,常好斗讼,多诸技术,好喜作务,所要究竟终不中休。”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梵志问曰:“梵志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咒术,要作居家,乐闲静之处,意在梵天。”
又问曰:“国王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梵志当知:王意所欲得国政,意在兵仗,贪著财宝。”
政(zhèng) = 从攴从正,正亦声。攴,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匡正[correct]。(政策;法令[policy;decree;edict]。)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盗贼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贼意盗窃,心在奸邪,欲使人类不知所作。”
= “欲使人类不知所作”:都欲使人类不知如何是好。
窃(qiè) = 偷[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女人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贪著财宝,心系男女,心欲自由。”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尽知尔许之变,如实不虚;今日比丘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游道法,意在四谛,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是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转,其义实尔。
“瞿昙,涅槃者极为快乐。
“如来所说乃为过多,犹如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在暗者见明,今日如来所说亦复如是,而无有异。
= “如来所说乃为过多”:非常丰富而有益。
“我今国事猥多,欲还所止。”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是时,生漏梵志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1、本经叙说佛回答生漏梵志:若戒律具足、六根不染六尘,为清净梵行;若因女人而起淫、怒、痴,为漏行不具足。生漏遂自归三宝,不复杀生。增支部Methuna(诸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颇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无有缺漏,清净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无所犯,此名清净修得梵行。
“复次,梵志,若有眼见色,不起想著,不起识念,除恶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谓此人清净修梵行。
“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都无识想,不起想念,清净得修梵行,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无有缺漏。”
婆罗门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净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俱会者,此名非梵行。”
俱(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婆罗门白佛言:“何等之人漏行不具足?”
世尊告曰:“若有人与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触,戢在心怀而不忘失。
接(jiē) = 两手交叉。交合;会合[join;assemble;converge;bring together;meet]。(靠近;接触[touch]/接见;接待[meet;entertain]/托,手掌向上承受[catch]/交往,交情[association;friendship;friendly relations]。)
戢(jí) = 收藏<兵器>[store up]。(引申指停止战争[stop]/收敛[converge]。)
“是谓,梵志,行不具足,漏诸淫泆,与淫、怒、痴共相应。
泆(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复次,梵志,或与女人共相调戏,言语相加。
调戏(tiáo xì) = 原指戏弄、嘲谑。后多指戏侮妇女[take liberties
with a woman;assail with obscenities]。
“是谓,梵志,此人行不全具,漏淫、怒、痴,梵行不具足修清净行。
“复次,梵志,若有女人恶眼相视而不移转,于中便起淫、怒、痴想,生诸乱念。
“是谓,梵志,此人梵行不净,不修梵行。
“复次,梵志,若复有人远闻,或闻哭声,或闻笑声,于中起淫、怒、痴,起诸乱想。
“是谓,梵志,此人不清净修梵行,与淫、怒、痴共相应,行不全具。
“复次,梵志,若有人曾见女人,后更生想,忆其头目,于中生想;在屏闲之处,生淫、怒、痴,与恶行相应。
屏(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退避;隐退[withdraw and keep off;go and
live in seclusion]/掩蔽[cover]。)
“是谓,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门瞿昙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
“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诸有人民与女人手足相加,起诸乱想。’
“我时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净,与淫、怒、痴共相应。
“‘第一更乐者,女人是也。
“‘第一可欲者,所谓眼眼相视,然彼女人或语、或笑,系缀男子,或共言语而系缀男子。’
缀(zhuì) = 缝[sew;stitch]。(连结[connect]。)
“是时,我便生此念:‘此六人尽行不清净行。
“‘如来今日所说甚过,犹如盲者得目,迷者见路,愚者闻道,有目之人见色,如来说法亦复如是。
“‘我今自归佛、法、众,自今之后不复杀生,唯愿受为优婆塞!’”
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2、本经叙说萨遮尼揵子与佛论议无常之理,终于归依三宝,不复杀生,并供养佛及比丘僧;又因听佛说法而得法眼净,命终生三十三天,当来见弥勒佛已,能尽苦际。中部Culasaccaka-sutta(萨遮迦小经)、杂阿含卷5第112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城外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毗舍离”:Vesali,又作吠舍离,乃跋耆(Vajji)国隶车族(Licchavi)之都城,位于拘萨罗之东南。
尔时,尊者马师到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 “马师”:Assaji,又作阿说示、阿湿缚氏多,译为马胜、马师,以威仪端正而得名。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
是时,萨遮尼揵子遥见马师来,即往语马师曰:“汝师说何等义?有何教训?以何教诫向弟子说法乎?”
= “萨遮尼揵子”:巴利本作Saccaka
Niganthaputto(离系派之徒萨遮迦)。尼揵意为离三界系缚,其特点为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为六大外道派别之一。
马师报曰:“梵志,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
“如是者智人之所学也。
“痛、想、行、识无常,此五盛阴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卿欲知者,我师教诫其义如是,与诸弟子说如是义。”
是时,尼揵子以两手掩耳,而作是言:“止!止!马师,我不乐闻此语。
掩(yǎn) = 遮蔽[cover;screen]。(藏[hide]/乘其不备[attack by surprise]。)
“设瞿昙沙门有此教者,我实不乐闻。
“所以然者?如我义者色者是常,沙门义者无常。
“何日当见沙门瞿昙与共论议?当除沙门瞿昙颠倒之心。”
尔时,毗舍离城五百童子集在一处,欲有所论。
是时,尼揵子往至五百童子所,语童子曰:“汝等皆来,共至沙门瞿昙所。
“所以然者?意欲与彼沙门瞿昙共论,使彼沙门得见正谛之道。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沙门所说者色者无常,如我义者色者是常。
“犹如力士手执长毛之羊,随意将东西,亦无疑难;我今亦复如是,与彼沙门瞿昙论议,随我捉舍而无疑难。
“犹如猛象凶暴而有六牙,在深水中戏,亦无所难;我今亦复如是,与彼论议亦无疑难。
= “犹如猛象凶暴而有六牙,在深水中戏”:巴利本作Seyyatha
Pi Nama Kunjaro Satthihayano Gambhiram Pokkharanim Ogahitva Sanadhovikam Nama
Kilitajatam Kilati(犹如六十岁之象,深入莲池,做洗麻之游戏。)(按:洗麻之游戏为象在水中跳跃游玩嬉戏。)
“犹如两健丈夫而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随意转侧,亦无疑难;我今与彼论义亦无疑难。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烧灼人体[burn body]。)
“我论议中尚能害象,何况人乎?亦能使象东、西、南、北,岂不如人乎?
“今此讲堂梁柱无情之物,尚能使移转,何况与人共论能胜!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柱(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我使彼血从面孔出而命终。”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是言:“尼揵子终不能与沙门论议,但恐沙门瞿昙与尼揵子论议耳!”
或有作是说:“沙门不与尼揵子论议,尼揵子能与沙门共论议。”
是时,尼揵子便作是念:“设令沙门瞿昙所说,如马师比丘者,足得相畴;若更有义者,闻已当知。”
畴(chóu) = 已耕作的田地[farmland]。(以往;从前[past;previous]/同类,类别。后作“俦”[kind;category]。)
是时,尼揵子将五百童子,前后围绕,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是时,尼揵子白世尊言:“云何,瞿昙,有何教诫?以何教诫训诸弟子?”
佛告尼揵子:“我之所说,色者无常,无常即是苦,苦者即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识及五盛阴皆悉无常,无常即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诫其义如是。”
尼揵子报曰:“我不乐闻此义。所以然者?如我所解义,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今且专心意,思惟妙理,然后说之。”
尼揵子报曰:“我今所说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义亦尔。”
世尊告曰:“汝今所说色者是常,此五百童子其义亦尔。”
世尊告曰:“汝今以己之辩说之,何为引彼五百人乎?”
尼揵子报曰:“我今说色是常,沙门欲何等言论?”
世尊告曰:“我今说色者无常,亦复无我。
“权诈合数有此色者,亦无真实,无固、无牢,亦如雪抟,是磨灭之法,是变易之法。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柄,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
权诈(quán zhà) = 权变狡诈[trickery]。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汝今方说色者是常,我还问汝,随意报我。
“云何,尼揵子,转轮圣王还于己国得自在不乎?又彼大王不应脱者而脱之,不应系者而系之,可得尔乎?”
= “可得尔乎”:可以得到如是吗?
尼揵子报曰:“此圣王有此自在之力,不应杀者能杀之,不应系者能系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揵子,转轮圣王当复老乎?头白、面皱、衣裳垢坌?”
皱(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衣、物等经折叠而显出痕迹[fold]。)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是时,尼揵子默然不报。
世尊再三问之,彼亦再三默然不报。
是时,密迹金刚力士手执金刚之杵,在虚空中而告之曰:“汝今不报论者,于如来前破汝头作七分!”
=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二《须陀品第三十》:“密迹力士”:Vajira-pani,又作执金刚神、金刚手,即手持金刚杵,立佛陀左右之守护神。又作金刚密迹。金刚者,手持金刚武器护卫;密迹者,以彼本誓常亲近佛,闻佛秘密事迹。巴利本作Vajirapani
Yakkha(金刚手夜叉)。
杵(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捣,砸[pestle]。)
尔时,世尊告尼揵子曰:“汝今观虚空中。”
是时,尼揵子仰观空中,见密迹金刚力士,又闻空中语:“设汝不报如来论者,当破汝头作七分!”
见已惊恐,衣毛皆竖,白世尊言:“唯愿瞿昙当见救济,今更问论当畴对!”
= “今更问论当畴对”:现在请再问一下,当会畴对(回答)的!
世尊告曰:“云何,尼揵子,转轮圣王当复老乎?亦当头白、齿落、皮缓、面皱耶?”
尼揵子报曰:“沙门瞿昙,虽有此语,如我义者,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汝善思惟而后报之,前之与后义不相应;但具论圣王当复老乎?亦当头白、齿落、皮缓、面皱耶?”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尼揵子报曰:“转轮圣王许使老。”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世尊告曰:“转轮圣王常能于己国得自由,何以故不能却老、却病、却死?我不用老、病、死,我是常之,应欲使然者,其义可乎?”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使然(shǐ rán) = 使其如此;使它变得这样。
是时,尼揵子默然不对,愁忧不乐,寂然不语。
是时,尼揵子身体汗出,汗污衣裳,亦彻坐处,乃至于地。
世尊告曰:“尼揵子,汝在大众中而师子吼:‘汝等童子共我至瞿昙所,与共论议,当降伏,如捉长毛之羊,随意东西,而无疑难;亦如大象入深水中,随意自游,亦无所畏;亦如两健丈夫捉一劣者,在火上炙,随意转侧。’
“又复汝说:‘我常能论害大象,如此梁柱草木斯皆无情,与共论议能使屈伸低仰,亦能使腋下流汗。’”
腋(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尔时,世尊举三法衣,示尼揵子曰:“汝观如来腋无流汗,然汝今日返更有汗,乃彻乎地。”
返(fǎn) = 回归,返回[return;go back]。(更换[change]/通“反”。违反[violate]。)
乎(hū) = 吐气[exhale]。(文言助词,表示疑问<吗>/文言叹词<呀>/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to]。)
是时,尼揵子复默然不对。
尔时,有童子名头摩,集在彼众中。
= “头摩”:Dummukha,又作突目佉,离车族人,为离系外道萨遮尼揵子之徒。
是时,头摩童子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有所施行,亦欲所说。”
世尊告曰:“随意说之。”
头摩童子白佛言:“犹如去村落不远有好浴池,然彼浴池有虫饶脚。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通“扰”。乱[confusion;chaos]。)
“然村落人民,男女大小往至浴池所,而出此虫,各各以瓦石取此虫打之,伤破手脚,彼虫意欲还入水者,终无此事。
“此尼揵子亦复如是,初意猛盛,与如来共论,心怀妒意,兼抱憍慢。
“如来尽以除之,永无有余。
“此尼揵子更终不能重至如来所而共论议。”
是时,尼揵子语头摩童子曰:“汝今愚惑,不别真伪,亦不与汝共论,乃与沙门瞿昙共论。”
是时,尼揵子白佛言:“唯问义理,当更说之。”
世尊告曰:“云何,尼揵子,转轮圣王欲使老、病、死不至,可得尔乎?彼圣大王果此愿耶?”
果(guǒ) = 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fruit]。(果敢,果断[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究竟,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end]。)
尼揵子报曰:“不果此愿也。”
“欲使有此色,欲使无此色,可果乎?”
尼揵子报曰:“不果也,瞿昙。”
世尊告曰:“云何,尼揵子,色者是常,为是无常?”
尼揵子报曰:“色者无常。”
“设复无常,为变易法,汝复见此是我,许我是彼有乎?”
= 如果说它是无常,而会有变易之法,那么,你是否又看此就是我?允许我就是其所有的吗?
对曰:“不也,瞿昙。”
“痛、想、行、识为是常,为是非常?”
对曰:“无常。”
世尊告曰:“设复无常,为变易之法,汝颇见有乎?”
对曰:“无也。”
世尊告曰:“此五盛阴是常、无常也?”
尼揵子报曰:“无常也。”
佛言:“设复无常,为变易法,汝颇见有乎?”
对曰:“无也。”
“云何,尼揵子,汝言是常,此理不与义相违乎?”
是时,尼揵子白世尊言:“我今愚痴,不别真谛,乃兴此怀,与瞿昙共论,言色是常。
怀(huái) = 想念,怀念[think of;miss;yearn
for]。(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胸口;怀抱里[bosom]/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犹如猛兽师子遥见人来,有恐怖心乎?终无此事!今日如来亦复如是,无有毫牦。
= “毫牦”:圣本作「豪厘」。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牦(máo) = 一种牛,全身有长毛,腿短。(長毛。)
“我今狂惑,未明深义,乃敢触娆。
“沙门瞿昙所说过多,犹如盲者得眼,聋者彻听,迷者见路,无目者见色。
“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为说法。
“我今自归沙门瞿昙、法、比丘僧,自今已后尽形寿,听为优婆塞,不复杀生。
“唯愿瞿昙及比丘僧,当受我请!
“欲饭佛及比丘僧。”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是时,尼揵子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座起,绕佛三匝,头面礼足而去,往诣毗舍离童子所;到已,语童子曰:“汝等所应供养我具,当以时给我,莫以非时;我今请沙门瞿昙及比丘僧,明当饭之。”
是时,诸童子各办饮食之具,持用与之。
是时,尼揵子即以其夜,办种种甘馔饮食,敷好坐具,而白:“时到,今正是时,唯愿屈神!”
是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僧入毗舍离,往至尼揵子家,到已就座,及比丘僧各次第坐。
是时,尼揵子已见佛、比丘僧坐定,自手斟酌,行种种饮食,见佛、比丘僧食讫,行清净水,便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欲得闻法。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尔时,世尊渐与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恶,淫不净行,出要为乐。
尔时,世尊已见尼揵子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尽与彼尼揵子说之。
是时,尼揵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祠祀火为上,诗书颂为首,人中王为最,众流海为源,
星中月为明,光明日最胜。
上下及四方,诸地所出物,天及人民类,佛为无上尊;
欲求其德者,三佛为最上。”
= “三佛”:Sambuddha,为三佛陀之简称,译为正觉者、等觉者。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尼揵子五百弟子闻师受佛教化,闻已,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大师,云何师宗瞿昙?”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是时,诸弟子出毗舍离城,在中道立。
是时,尼揵子欲至佛所听法。
是时,世尊与尼揵子说法,助令欢喜。
尼揵子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是时,尼揵子弟子遥见师来,各各自相谓言:“此沙门瞿昙弟子今著道来,各各取瓦石而打杀之。”
时,诸童子闻尼揵子为弟子所杀,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诸童子白世尊言:“如来所可教化尼揵子者,今为弟子所杀;今已命终,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彼是有德之人,四谛具足,三结使灭,成须陀洹,必尽苦际。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今日命终,生三十三天,彼见弥勒佛已,当尽苦际。
= “弥勒”:Metteyya,译为慈氏,现住兜率天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此是其义,当念修行。”
尔时,诸童子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尼揵子至世尊所,捔论议。
捔(jué) = 古同“角”,竞力,斗。
“还以己论而自缚,来受如来化。
“夫见如来者终无虚妄!犹如有人入海取宝,必有所克获,终不空还;此亦如是,其有众生至如来所者,要得法宝,终不空还。”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尔时,世尊与诸童子说微妙法,使令欢喜。
尔时,诸童子从佛闻法已,即从座起,绕佛三匝,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诸童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