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十六卷
#杂因诵<12、14、15、16、17卷>
##四圣谛相应<407~443>
##十八界相应<444~454>
#407、本经说明世间思惟无所饶益,故莫思惟,唯应思惟出世间之四谛。相应部Cinta(思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思考着世间的一切现象。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
= 当时,世尊知道众比丘心里在想什么,就去到食堂,铺好座具坐下,然后告诉众比丘说:「诸位比丘!你们千万不要去思考世间的一切现象。
= “世间思惟”:Loka-cinta,即思惟世间诸法。
“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思惟世间的一切现象,对于真义没有帮助,对于正法没有帮助,对于梵行没有帮助,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顺趋于涅槃。
“汝等当正思惟: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 你们所应当正确思惟的是: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思惟这四圣谛的话,才是对真义有帮助、对正法有帮助、对梵行有帮助,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世间思惟 = 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loka-cinta),即思惟世间诸法。
“过去世时,有一士夫出王舍城,于拘絺罗池侧正坐,思惟世间思惟。
= 在过去世时,有一位男子走出王舍城,在拘絺罗池边端身而坐。他思惟着世间的一切现象。
= “拘絺罗池”:位于王舍城外。巴利本作Sumagadha
Pokkharani(须摩揭陀莲花池)。
“当思惟时,见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无量无数,皆悉入于一藕孔中。
= 当他正在思惟时,忽然看见有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有无量无数的军队都进入一根莲藕的孔洞里。
“见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间所无,而今见之。’
= 他看后,自己这样地想着:我一定是发狂失心了,不然世间所没有的事,如今竟被我看见。
“尔时,去池不远,更有大众一处聚集。
= 当时,距池不远的地方,有许多人群聚在那儿。
“时,彼士夫诣大众所语言:‘诸人!我今发狂,我今失性,世间所无,而我今见。’
= 这时,那位男子就去到群众处,告诉他们说:『各位!我现在发狂了,我现在得了失心症,世间所没有的事,如今竟被我看见。』
“如上广说。
= 就如上文所述,他把所看见的情景为群众们详说。
“时,彼大众皆谓士夫狂发失性,世间所无,而彼见之。”
= 当时,那些群众听了也都认为这男子是发狂失心了,世间所没有的事,而他竟然会看见。」
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见真实。
= 然而那位男子并非发狂失心,他所看见的情景是真实的。
“所以者何?尔时,去拘絺罗池不远,有诸天、阿修罗兴四种军,战于空中。
= 为什么呢?因为那时距拘絺罗池不远的地方,有诸天神与阿修罗发动四种军队,交战于空中。
“时,诸天得胜,阿修罗军败,退入彼池一藕孔中。
= 当时,诸天神获得胜利,阿修罗军战败,于是就败退入那池里一根莲藕的孔洞中去了。
“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间。
= 所以,比丘啊!你们千万不要去思考世间的一切现象。
“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非正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思考世间的一切现象对于真义没有帮助,对于正法没有帮助,对于梵行没有帮助,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当思惟四圣谛。
= 你们应当思惟四圣谛。
“何等为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是那四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8、本经说明莫论十四无记,应学现观四圣谛。相应部Cinta(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
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有边”:Antava,即具有边际,具有终端,有限之意。
是命是身、命异身异,
= “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巴利本作Tam
Jivam Tam Sariram Ti Va,Annam Jivam Annam Sariram Ti Va(或者命即是身,或者命非是身)。偏执此见,皆名为邪见。
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有人说世间有常、有人说世间无常、有人说世间是有常也是无常、有人说世间既不是有常也不是无常,有人说世间有边际、有人说世间没有边际、有人说世间是有边际也是无边际、有人说世间不是有边际也不是无边际,有人说生命就是身体、有人说命异于身而身也异于命,有人说如来死后还存在、有人说如来死后不存在、有人说如来死后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有人说如来死后既不是还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以上所说为十四无记)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 当时,世尊在一处静坐修禅,他以天耳听闻到那些比丘们聚集在食堂里谈论的话语。听后,他去到食堂,就在大众前铺好座席坐下,然后就问众比丘说:「诸位比丘!你们群聚在此谈论什么事呢?」
天耳 = 即天耳通,六通之一。以与天耳相应之智慧,证知一切之声境,而能通达无碍。法界次第中上云:「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如天耳通。」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
= 这时,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这些比丘群聚在食堂里,这样地谈论着:有人说有常,有人说无常,……。」
如上广说。
= 就如前面一样地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
= 你们不要讨论这些问题。
“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些问题对真义没有帮助,对正法没有帮助,对梵行没有帮助,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 你们比丘应该谈论的是:这苦圣谛、这苦集圣谛、这苦灭圣谛、这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些问题,才是对真义有所帮助、对正法有所帮助,对梵行有所帮助,能使人有智慧,得到正觉,能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9、本经说明莫起贪、恚、害三恶觉,当起四圣谛觉。相应部Vitakka(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兰陀竹园里。
尔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或有贪觉觉者,或瞋觉觉者,或害觉觉者。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有人生起贪欲的心念,有人生起瞋恚的心念、有人生起害人的心念。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汝等莫起贪觉觉,莫起恚觉觉,莫起害觉觉。
= 时,世尊知道了众比丘心里的想法,于是就去到食堂,铺好了座席,就坐在群众前,然后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生起贪欲的心念,不要生起瞋恚的心念,不要生起害人的心念。
“所以者何?此诸觉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心念对真义没有帮助,对正法没有帮助,对梵行没有帮助,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趋向于涅槃。
“汝等当起苦圣谛觉、苦集圣谛觉、苦灭圣谛觉、苦灭道迹圣谛觉。
= 你们应当生起苦圣谛的心念、苦集圣谛的心念、苦灭圣谛的心念、苦灭道迹圣谛的心念。
“所以者何?此四圣谛觉,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向于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生起这四圣谛的心念,才能对真义有帮助、对正法有帮助、对梵行有帮助,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趋向于涅槃。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进修学。”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以正智正念去精进修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0、本经说明莫起亲里觉等,当起四圣谛觉。
如是我闻:一时,……如上广说,差别者:“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
= 有一个时候,……(省略处经文)就如前经所广说的,所差别的是:「莫生起亲戚邻里的心念、国土人民的心念、不死的心念……。」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
乃至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乃至闻佛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411、本经说明莫论说世间事,应论说四圣谛。相应部Katha(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论王事、贼事、斗战事、钱财事、衣被事、饮食事、男女事、世间言语事、事业事、诸海中事。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有人谈论王事、贼事、战斗的事、钱财的事、衣着的事、饮食的事、男女的事、世间言语的事、事业的事、诸海中的事。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为何所说?”
=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他以天耳听到了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从座席起来,去到食堂,铺好座席,就在大众前坐下,然后问众比丘说:「诸位比丘!你们群聚在此谈论什么事呢?」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聚集,或论说王事……。”
=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群聚在这,有的论说王事……。」
如上广说。
= 就如上文所广说的。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论,论说王事,乃至不向涅槃。
= 你们不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论说王事……乃至不能趋向涅槃。
“若论说者,应当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如要论说的话,应当论说: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四圣谛对真义有帮助、对正法有帮助、对梵行有帮助,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2、本经说明应废止无益之论诤,应学四圣谛。相应部Viggahika(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我知法、律,汝等不知;
“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
“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
“应前说者,则在后说;
“应后说者,则在前说。”
= 那时,有众多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争论着:「我知道正法、戒律,你们不知道;我的说法能成就正行,我的说法能与道理相合;你们的说法不能成就正行,不能与道理相合;应在前面说的,你们却留到后面说;应在后面说的,你们却拿到前面来说。」
而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答者当答。”
= 而且又互相争论着说:「我的论说才正确,你们的说法不如我,如果有能力回答的话,就应当回答我。」
「我知法、律,汝等不知;……能答者当答」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云何知此法、律耶?汝为邪行者,我为正行者;汝将应说为前者说为后,将应说为后者,说为前;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长时所思为所覆;汝为逃他论而立论;汝将堕负处,若能者,当应答。」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诤论之声,如是广说,乃至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起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争论的话语,……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对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乃至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 = 句中原无「未」字,今依经意及408经相对类句予以增补。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3、本经说明论说诸王大力大富无益,应当学四圣谛。小部自说经Mucalinda-vagga(目真邻陀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何者大力?何者大富?”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波斯匿王和频婆娑罗王,那一位具有大力?拥有大富呢?」
波斯匿王 = 舍卫国之王名,与佛同日生。有部毘奈耶杂事所谓憍萨罗国王胜光王是也。王第二夫人曰末利(译曰胜鬘,胜鬘经之胜鬘夫人,即此王夫人之女,母子同名)。本为劫比罗城婢女,以归佛之福,为王聘为夫人,生一子,名恶生,有逆害自立之心,长行大臣谏止之,后王领长行大臣至佛所听法,久不出,长行意变,窃引车马还城,策立恶生太子为王,驱逐大王之二夫人行雨、胜鬘。二夫人诣王所,中途遇王白事,王便令胜鬘还城,自与行雨共向王舍城。城外有一园林,王停此,令行雨报未生怨王(阿阇世王),未生怨王闻之大喜,严驾自出迎之。时波斯匿王久不得食,乞于园主,得萝菔五颗食之,往水边过量饮之,因成霍乱,遂仆死。未生怨王后来厚葬之。(见有部毘奈耶杂事八)
频婆娑罗王 = 佛在世时摩竭陀国王之名,为佛最初之檀越,深归佛法,迎佛至首都王舍城说法度人,王并发愿愿尽形寿供奉佛陀及僧众衣服饮食卧具。积善根虽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在幽囚中因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问诸比丘:“汝等何所论说?”
=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从座席起来,去到食堂,铺好座席,就坐在群众前,然后问众比丘说:「你们在谈论什么事呢?」
时,诸比丘即以上事具白世尊。
= 这时,众比丘就把前面所谈论的事情详细地向世尊禀告。
佛告比丘:“汝等用说诸王大力、大富为?
= 你们何必讨论诸王谁有大力、大富呢?
“汝等比丘!莫作是论,所以者何?此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
= 诸位比丘们!不要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讨论这些问题对真义没有帮助,对正法没有帮助,对梵行没有帮助,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趋向于涅槃。
“汝等当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你们所应当论说的是: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此四圣谛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论说这四圣谛能对真义有所帮助、对正法有所帮助、对梵行有所帮助,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涅槃。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4、本经说明论说宿命无益,应当学四圣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汝等宿命作何等业?为何工巧?以何自活?”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你们前世是做什么职业?是什么技术行业?用什么方法来谋生呢?」
= “宿命”:指前生、前世。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问诸比丘:“汝说何等?”
=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从座席起来。去到食堂,铺好座席,就坐在群众前,然后问众比丘说:「你们在谈论什么事呢?」
时,诸比丘以上所说具白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莫作是说‘宿命所作’。
= 诸位比丘们!你们不要谈论说:前世做什么行业。
“所以者何?此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论说不能对真义有帮助,不能对正法有帮助,不能对梵行有帮助,不能使人有智慧,不能得到正觉,不能趋向于涅槃。
“汝等比丘!当共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诸位比丘啊!你们应当论说:这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此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论说这四圣谛能对真义有所帮助,对正法有所帮助,对梵行有所帮助,能使人有正智,得到正觉,正确地趋向于涅槃。
“是故,比丘!依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5、本经说明论说檀越所施物品之好恶无益,应当学四圣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论:“某甲檀越作粗疏食,我等食已,无味无力;
= “檀越”:即施主。
“我等不如舍彼粗食,而行乞食。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群聚在食堂里,他们这样地谈论着:「某甲檀越(施主)所供的是粗食淡菜,我们吃了,觉得没有滋味,没有力量;我们不如舍弃他所供的粗食淡菜,而自行去乞食。
“所以者何?比丘乞食时得好食,又见好色,时闻好声,多人所识,亦得衣被、卧具、医药。”
= 为什么呢?因为比丘乞食时较能得到好食物,又可见到施主恭敬的色貌,时常听到好的音声,被众人所认识,也可得到衣服、卧具、医药。」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诣食堂,如是广说,乃至正向涅槃。
= 当时,世尊在禅定中,以天耳听闻到众比丘谈论的话语,就去到食堂……像这样地广说,乃至能正确地趋向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6、本经叙说佛所说四圣谛,一比丘悉受持。相应部Dharana(受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 你们有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吗?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合掌禀告佛陀说:「有的,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受持奉行了。」
佛告比丘:“汝云何受持四圣谛?”
= 你如何受持奉行四圣谛呢?
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言,此是苦圣谛,我即受持;
“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是世尊说四圣谛,我即受持。”
= 世尊你讲说这是苦圣谛,我就受持奉行;这是苦集圣谛,这是苦灭圣谛、这是苦灭道迹圣谛,世尊如是说四圣谛,我就如是受持奉行。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我说苦圣谛,汝真实受持;
“我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汝真实受持。”
= 真好啊!真好!我一讲说苦圣谛,你就能真实地受持奉行;我一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你就能真实地受持奉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7、本经说明佛所说四圣谛是如如、不离如、不异如,如是受持,是名真实受持四圣谛。相应部Tatha(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 你们有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吗?
时,有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 有的,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受持奉行了。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说四圣谛?”
= 你如何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呢?
比丘白佛言:“世尊说苦圣谛,我悉受持。
= 世尊一说到苦圣谛时,我全都受持奉行。
“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名苦圣谛;
“世尊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是为世尊说四圣谛,我悉受持。”
= 因为这是真实的、不离真实的、不异真实的,是真的、实的、正确的、不颠倒的,是圣者的真理,这就叫苦圣谛;世尊您所说的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这也都是真实的、不离真实的、不异真实的,是真的、实的、正确的、不颠倒的,是圣者的真理,这就是世尊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受持奉行。
= “如如、不离如、不异如”:巴利本作Tatham
Etam Avitatham Etam Anannatatham Etam(此是真实的,此是不离真实的,此是不异真实的)。如,意为「真实」。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实持我所说四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名比丘真实持我四圣谛。”
= 真好啊!真好!你能真实地受持奉行我所说的四圣谛,知道这是真实的、不离真实的、不异真实的,是真的、实的、正确的、不颠倒的道理,这就叫比丘能真实地奉行我所说的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8、本经说明除佛所说四圣谛外,别无四圣谛。相应部Dharana(受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持我所说四圣谛不?”
= 你们有受持我所说四圣谛吗?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所说四圣谛,我悉持之。
= 有的,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全都有受持。
“云何四谛?世尊说苦圣谛,我悉持之;
“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悉持之。”
= 是受持那四谛呢?就是世尊所说的苦圣谛,我全都有受持;还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全都有受持。
= “唯然…持之”:巴利本作「如佛所说第一苦圣谛我受持,若有沙门、婆罗门说『沙门瞿昙所说非第一苦圣谛,我当舍此第一苦圣谛,别立第一苦圣谛』者,无有是处…。」
佛告彼比丘:“善哉!善哉!如我所说四圣谛,汝悉持之。
= 真好啊!真好!依我所说的四圣谛,你全都能受持。
“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如沙门瞿昙所说苦圣谛,我当舍,更立苦圣谛’者,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 众比丘啊!如果有沙门、婆罗门这样说:『像沙门瞿昙所说的苦圣谛,我将舍弃,另外立一个苦圣谛。』的话,他但有这样的说法,可是问他内容却不知道,只会增加疑惑,因为没有那样境界存在之故。
“‘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今当舍,更立余四圣谛’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 或者说:『沙门瞿昙所说的苦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现在将舍弃,另外立一个四圣谛。』的话,他但有这样的说法,可是问他内容却不知道,只会增加疑惑,因为没有那样境界存在之故。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9、本经说明若于佛法僧疑惑者,则于四圣谛疑惑,反之则不疑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佛有疑者,则于苦圣谛有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则有疑惑;
“若于法、僧有疑者,则于苦圣谛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疑惑。
= 如果比丘对于佛有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会有疑惑;如果对于法、僧也有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会有疑惑,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会有疑惑。
“若于佛不疑惑者,则于苦圣谛不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疑惑;
“若于法、僧不疑惑者,则于苦圣谛不疑惑,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疑惑。”
= 如果对佛不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不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不会有疑惑;如果对于法、僧也不疑惑的话,那么对于苦圣谛就不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不会有疑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0、本经说明若于四圣谛有疑,则于三宝有疑,反之则不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有疑者,则于佛有疑,于法、僧有疑;
“若于集、灭、道疑者,则于佛有疑,于法、僧有疑。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有疑惑,对于法、僧有疑惑;如果对于集、灭、道圣谛也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有疑惑,对于法、僧有疑惑。
“若于苦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
“于集、灭、道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
= 如果对于苦圣谛没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没有疑惑,对于法、僧没有疑惑;如果对于集、灭、道圣谛也没有疑惑的话,那么就是对于佛没有疑惑,对于法、僧没有疑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1、本经说明不知四圣谛者沉沦生死,其深崄甚于深崄岩。相应部Papata(深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迦兰陀竹园”:巴利本作Gijjhakute-pabbata(耆奢崛山),园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为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施与佛及众僧居住及佛陀说法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共行至深险岩。”
= 你们跟我一起去到深崄岩吧!
= “深崄岩”:Patibhanakuta,为靠近灵鹫山之一峰,为一岩石耸立的绝壁。
岩(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tall
rock]。)
诸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 好的,世尊!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至深险岩,敷座而坐,周匝观察深险岩已,告诸比丘:“此岩极大深险。”
= 当时,世尊与跟随的大众就去到深崄岩,铺好了座席坐下来,向四周观察深崄岩后,告诉众比丘说:「这个山岩真是一座很大的绝壁。」
= “深险”:Papata,即绝壁。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此极深险,然复有一极深险极险于此,甚可怖畏者不?”
= 世尊啊!这座绝壁实在很高大,然而是否还有比这一座更大,令人感到可怕的绝壁呢?
佛知其意,即告言:“如是,比丘!此极深险,然复有大深险险于此者,甚可怖畏,谓诸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
= 佛陀知道这比丘话里的含意,于是就告诉比丘说:「正是这样,比丘啊!这座绝壁虽然很高大,然而还有比这一座更大,令人感到可怕的绝壁,那就是众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不能如实知道。
“彼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著,而作是行;
= “彼于生本诸行乐著”:Jatisamvattanikesu
Sankharesu Abhiramati,于导至于生之诸行乐着。
“老、病、死、忧、悲、恼苦行,转增长故,堕于生深险之处;
“堕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深险之处。
= 他们对导至于『生』的根本诸行(诸业的造作)爱乐贪著,也对导至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诸行爱乐贪著,而造作这些业行。由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业行展转增长之故,所以就会陷入于『生』的绝壁之处;陷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绝壁之处。
“如是,比丘!此则大深险险于此者。
= 正是这样,比丘啊!这就是比深崄岩绝壁更高大的绝壁了。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2、本经说明不知四圣谛而导致老、病、死、忧、悲、恼苦,其苦甚于大热地狱。相应部Parilaha(热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热地狱,若众生生于彼中,一向与烔然。”
= 有一个叫大热的地狱,如果众生在那个地方的话,就会一直被火烧烤热炙。
= “大热”:Maha-parilaha,地狱名。八热地狱之一。
大热地狱 = 地狱名。八热地狱之一,即大烧炙地狱。谓狱卒将彼罪人置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着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名大烧炙地狱。
烔(tóng) = 热气[heat]。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如世尊说,此则大热。
= 就如世尊所说,这真是大热之处。
“世尊!唯此大热,复有大热过于此者,甚可怖畏,无有过上?”
= 世尊啊!除了这一处大热地狱外,还有比这儿更炙热,极为可怕,无能超过其上的吗?
“如是,比丘!此则大热,亦更有大热过于此者,甚可怖畏,无有过上。
= 正是这样。比丘啊!这虽然是大热地狱,但却还有比这儿更炙热,极为可怕,无能超过其上的哩!
“何等为更有大热,甚可怖畏,过于此者?
= 什么是更有大热极为可怕,超过这大热地狱的呢?
“谓沙门、婆罗门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热炽然,是名比丘大热炽然,甚可怖畏,无有过者。
= 就是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就像这样,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热炽然,这就叫做比丘大热炽然,极为可怕,无有能及的。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3、本经说明不知四圣谛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暗冥,其可怖畏甚于堕入大暗地狱。相应部Andhakara(暗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大暗地狱,彼诸众生,生彼中者,不见自身分。”
= 有一处大闇地狱,如果众生生在其中的话,就看不到自身。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则大暗,唯此大暗,复更有余大暗,甚可怖畏,过于此不?”
= 世尊啊!这真是大闇之处,除了这一处大闇地狱外,还更有其它的大闇之处,极为可怕,超过这儿的吗?
佛告比丘:“如是,更有大暗,甚可怖畏,过于此者,谓沙门、婆罗门于四圣谛不如实知,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之中。
= 正是这样,还更有大闇,极为可怕,超过于这儿的,就是说沙门、婆罗门对于四圣谛不能如实知道,……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闇之中。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4、本经说明不知四圣谛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暗冥,其暗冥甚于堕入小千世界之中间暗冥。参阅相应部Andhakara(暗黑)、增支部Abhibhu(阿毗浮)。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游行,照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须弥山、千弗婆提、千阎浮提、千拘耶尼、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
= 就好像太阳游行天空,照耀这个世界,乃至有千颗太阳千颗月亮,照耀着千个世界、千个须弥山、千个弗婆提(东胜神洲)、千个阎浮提(南赡部洲)、千个拘耶尼(西牛贺洲)、千个郁单越(北俱卢洲,以上为印度所传四大部洲),千个四天王天(第一层天)、千个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层天)、千个炎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千个兜率陀天(喜足天,第四层天)、千个化乐天(第五层天)、千个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以上为欲界六天),千个梵天(属于色界天),这就叫做小千世界。
四大部洲
|
|
弗婆提
|
Pubbavideha,即东胜神洲。佛经中所常引述印度所传之四大洲之一,与下列三者共称为四大部洲。
|
阎浮提
|
Jambudipa,即南瞻部洲。
|
拘耶尼
|
Aparagoyana,即西牛货洲。
|
郁单越
|
Uttarakuru,即北俱卢洲。
|
“此千世界,中间暗冥,日月光照,有大德力,而彼不见,其有众生,生彼中者,不见自身分。”
= 这小千世界的中间地带非常黑暗,虽然日月的光明照耀,有很大的光明力,然而那儿却仍大暗看不见,如果有众生生在那儿的话,也见不到己身。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是大暗冥,复更有余大暗冥处过于此耶?”
= 世尊啊!就如世尊所说,这是一极黑暗之处,然而还有其它比这儿更为黑暗之处吗?
佛告比丘:“有大暗冥过于此者,谓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冥中,是名比丘有大暗冥过于世界中间暗冥。
= 是还有极黑暗之处超过这儿的,就是说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乃至陷入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极黑暗之中,这叫做比丘有大黑暗超过于世界中间的黑暗。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5、本经为前经之略说。差异处为「中千世界,中间暗冥」。参阅相应部Andhakara(暗黑)、增支部Abhibhu(阿毗浮)。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从小千世界数满至千,是名中千世界。
= 从一个小千世界累积满一千个小千世界,就名叫中千世界。
“于是中千世界,中间暗冥,如前所说,乃至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在这中千世界的中间地带,极为黑暗,……就如前经所说一样,乃至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6、本经说明于四谛不学无间等,则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冥,其暗冥更甚于堕入三千大千世界之中间暗冥。参阅相应部Andhakara(暗黑)、增支部Abhibhu(阿毗浮)。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从中千世界数满至千,是名三千大千世界。
= 从一个中千世界累积满一千个中千世界,就名叫三千大千世界。
“世界中间暗冥之处,日月游行,普照世界,而彼不见,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大暗冥中。
= 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中间地带有极黑暗之处,虽有日月游行,光辉普照这个世界。然而那里却仍黑暗看不见,……乃至陷入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黑暗之中。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7、本经说明闻四圣谛,当善思念。相应部Parinneyya
or Abhinneya(应遍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圣谛。
= 我现在将讲说四圣谛。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名四圣谛。”
= 你们要仔细听啊!要仔细地听!听后要好好地思考!是哪四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这就叫做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说,如是有、如是当知,亦如上说。
= 就如本篇「当说」的经文一样,如是有、如是当知的经文,也和上面所说相同。
#428、本经说明若勤禅思,内寂其心,则四圣谛显现。相应部Patisallana(宴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禅思,正方便起,内寂其心。
= 应当要勤于禅思,生起正方便(正确的精进努力),使内心得到寂静。
“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成就已,如实显现。
= 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勤于禅思,成就内心的寂静后,正理就会如实地显现。
“云何如实显现?
“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
= 是如实显现什么正理呢?就是说这苦圣谛会如实显现,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会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9、本经说明若修三摩提,则四圣谛显现。相应部Samadhi(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
= 你们应当修习无量的三摩提(三昧,定),专心正念。
“所以者何?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已,如是如实显现。
= 为什么呢?因为修习无量的三摩提,能专心正念后,这个正理就会如实地显现。
“云何如实显现?
“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
= 是如实显现什么正理呢?就是说这苦圣谛会如实地显现,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会如实地显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0、本经说明若不知四圣谛,则堕落三恶道。相应部Danda(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头著地。
= 就好像人们把木杖丢掷到空中去一样,不久那木杖便又会落到地面,或是根部先着地,或是腹部先着地,或是头部先着地。
掷(zhì) = 扔,抛[throw]。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
= 就像这样,沙门、婆罗门如果对这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应当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会或是堕入地狱道,或是堕入畜生道,或是堕入饿鬼道中。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1、本经说明不如实知四圣谛故,或生善趣,或生恶趣。参阅相应部Danda(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人掷杖置虚空中,其必还堕,或堕净地,或堕不净地。
= 就好像人们把木杖丢掷到空中去一样,那木杖一定又会落到地面,或掉于干净之地,或掉于不净之地。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故,或生善趣,或生恶趣。
= 就像这样,沙门、婆罗门如果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因为不能如实知道的缘故,就会或生于善道,或生于恶道。
善趣 = 在六道轮回中,天、人、阿修罗属三善道。
恶趣 = 在六道轮回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2、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四圣谛,则轮回于五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五节相续轮,大力士夫令速旋转。
= 就好比有五段相续轮转的轮子,有位大力的男子使它快速地旋转。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轮回五趣,而速旋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人,或天,还堕恶道,长夜轮转。
= 就像这样,沙门、婆罗门如果对这苦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知道,就会轮回于五道之中,而快速地旋转,或是落入地狱道、或是落入畜生道、或是落入饿鬼道等恶道中,或是受生人道、或是受生天道等善道里,但还是会落入恶道之中,在漫漫长夜里不断地轮转着。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3、本经说明佛于四圣谛增上说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增上说法,谓四圣谛,开示、施设、建立、分别、散说、显现、表露。
= 如来、应供、等正觉所一再加强的是对四圣谛的教说。开示它的意义,施设它的教法,建立它的名目,分别它的义理,教说它、彰显它、表露它。
= “增上”:意为「加强」。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是哪四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4、本经说明于四圣谛如实知者,谓之黠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等为黠慧?为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为不知耶?”
= 怎样叫做聪明呢?是对这苦圣谛能如实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于四圣谛如实知者,此为黠慧。”
= 依我们对世尊说法的了解,对于四圣谛能如实知道的话,这才叫做聪明。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是则黠慧。
= 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知道的话,这就叫聪明。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5、本经说明四圣谛须渐次修学而后得无间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
= 那时,须达长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坐于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这四圣谛是渐次修学而后才得觉证的呢?还是顷刻之间一次就都觉证的呢?」
须达长者 = 须达,即舍卫国给孤独长者之本名,祇园精舍之施主也。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
= 这四圣谛是渐次修学而后才得觉证,不是顷刻间就可觉证的。
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
= 如果有人说『对于苦圣谛我还未能觉证,然而对那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已觉证』的话,这样的说法是与事实不相应的。
“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 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犹如有人,两细树叶连合为器,盛水持行,无有是处。
= 就像有人企图拿两片细小的树叶接合成器皿,用来盛水拿着走,那是不可能的。
“如是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 同样地,对于苦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譬如有人,取莲华叶连合为器,盛水游行,斯有是处。
= 又比如有人摘取莲花的叶子,将它接合成器皿,用来盛水游行,这才是有可能的。
“如是,长者!于苦圣谛无间等已,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
= 同样地,长者啊!对于苦圣谛已有觉证,而后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觉证的话,这才是可能的。
“是故,长者!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长者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6、本经说明四圣谛由渐次而得,譬如登殿堂,由初阶而登。相应部Kutagara(重阁堂)。
如须达长者所问,有异比丘问,亦如是说,唯譬有差别:“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
= 就如须达长者所请问的问题,有一位比丘也来请问,世尊的说法都相同,只是所用的譬喻有不同。世尊说:「譬如有四级的石阶可直登殿堂。
“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
= 如果有人说『不登上第一级石阶,就可以由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而登上殿堂』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
= 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经由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才得以登上殿堂。
“如是,比丘!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 同样地,比丘啊!对于苦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然而就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觉证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应作是说。
= 又譬如,比丘啊!如果有人说:『从四级的石阶登上殿堂,一定要从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才得以登上殿堂。』应是这样的说法。
“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于殿堂,有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要从第一级石阶,然后依次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石阶而登上殿堂,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之故。
“如是,比丘!若言『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应作是说。
= 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说『对苦圣谛能够觉证后,然后才能够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的话,应是这样的说法。
“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有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已经觉证了,然后就能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是真有这么一回事之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7、本经经意同第436经。相应部Kutagara(重阁堂)。
如异比丘问,阿难所问,亦如是说,唯譬差别。
= 就如一位比丘所请问的问题,阿难所请问的问题,世尊也是这样的说法,只是所用的譬喻有所不同。
佛告阿难:“譬如四磴梯升于殿堂。
= 譬如由四级的板梯而登上殿堂。
“若有说言『不由初磴,而登第二、第三、第四磴升殿堂』者,无有是处。
= 如果有人说『不必经由第一级的板梯,就可由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的板梯登上殿堂』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磴(dèng) = 山路上的石台阶[stone steps on a hill path]/用于台阶或楼梯[step]。
“如是,阿难!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不应说。
= 同样的,阿难啊!如果对于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就想要对苦集圣缔、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的话,这样的说法与事实不相应。
“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 为什么呢?因为若对苦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却能觉证,那是不可能的事。
“譬如,阿难!由四磴梯升于殿堂。
= 又譬如说,阿难啊!由四级的板梯而登上殿堂。
“若有人言『要由初磴,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磴升殿堂』者,此所应说。
= 如果有人说『要经由第一级板梯,然后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板梯而登上殿堂』的话,这是与事实相应的说法。
“所以者何?要由初磴,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磴升殿堂者,有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经由第一级板梯,然后再依次登上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板梯而登上殿堂,是有这么一回事之故。
“如是,阿难!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
= 就像这样,阿难啊!对于苦圣谛能够觉证后,然后才能依次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有所觉证,这才是可能的。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8、本经说明众生界无数无量,若于四圣谛无间等,则得脱众生界,故宜学四圣谛。相应部Pana(生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草木,悉取为锵,贯大海中,一切水虫悉能贯不?”
= 譬如把大地的草木,全部取来作成枪,然后射入大海中,是否就能贯穿一切的水族了呢?
锵(qiāng) = 形容金玉相击声[clang]。
悉取为锵 = 「锵」根据经意疑应作「鎗」或「枪」。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大海诸虫,种种形类,或极细不可贯,或极大不可贯。”
= 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大海中一切水族,有各种的形类,有的极细小不可以贯穿;有的极庞大,也不可以贯穿。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众生界无数无量。
=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众生有无量无数。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9、本经说明如实知四圣谛者如手中之土,不如实知者如雪山之土。相应部Sineru(须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手执土石,问诸比丘:“于意云何?此手中土石为多?彼大雪山土石为多?”
= 那时,世尊手里拿着土石,问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我手中握的土石较多呢?还是那大雪山的土石较多呢?」
= “雪山”:梵Sumeru、巴Sineru,即今之喜马拉雅山,或谓其形状与起世经中之须弥山类似。
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无量,百千巨亿,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 世尊你手中所拿的土石极为稀少,而雪山的土石却有无量的多,百千亿万之数,是用算数譬喻所不能比类的。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
“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
= 在一切众生中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就如我手中所拿的土石那样的稀少;而一切众生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却有如雪山的土石一样,无量无数。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0、本经说明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所尽苦本如大湖水,不尽者如指端之水。相应部Pokkharani(湖池),Sambhejja(合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湖池,深广五十由旬,其水盈满。
= 譬如有一水湖,它的深与广各有五十由旬,湖水盈满。
由旬 =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若有士夫以发以毛,或以指端渧彼湖水,乃至再三。
= 如果有位男子用毛发或指端沾取那湖水,乃至再三的去沾取。
渧(dī) = 古同“滴”。液体一点一点落下来[drip]。(水点;点点下落的液体[drop]。)
“云何,比丘!如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
= 你们意见怎样呢?比丘啊!是那位男子所沾取的水多呢?还是这湖里的水比较多呢?
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发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
“彼湖大水,其量无数,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 那位男子再三以毛发或指端所沾取的湖水,实在是极稀少;而那湖大水,却是无量无数,乃至是用算数譬喻所无法比类。
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无量,如是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得圣道果,断诸苦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余不尽者,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
= 就如大湖水有无量无数,同样地,多闻的圣弟子能具足正见而觉证的话,就能得到圣道的果位(四圣果位),断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而残余不尽的痛苦,就如那位男子用毛发或指端所沾取的水一样,极为稀少。
「如大湖水,甚多无量,如是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大湖水譬,如是萨罗多吒迦、恒伽、耶符那、萨罗游、伊罗跋提、摩醯,及四大海,其譬亦如上说。
= 就如「大湖水譬」的经文所说,像这萨罗多咤迦、恒伽(恒河)、耶符那、萨罗游、伊罗跋提、摩酰(以上均为河名)等河,以及四大海,它的譬喻也如上文所说一样。
= “萨罗多吒迦”:Seyyathidam。
= “恒伽”:Ganga,河名。即恒河。
= “耶符那”:Yamuna,河名。
= “萨罗游”:Sarabhu,河名。
= “伊罗跋提”:Aciravati,河名。
= “摩醯”:Mahi,河名。
= 本段说明具足见谛亦可以其它做譬。相应部Sambhejja(合流)。
#441、本经说明众生不知四圣谛者如大雪山之土石,知者如手中之团土。相应部Pathavi(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手捉团土,大如梨果,告诸比丘:“云何,比丘!我手中此团土为多?大雪山中土石为多?”
= 那时,世尊手里拿着一块土块,大如梨子,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比丘啊!我手中的这一个土块多呢?还是大雪山中的土石较多呢?」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团土少少耳,彼雪山王,其土石甚多,百千亿那由他,乃至算数譬类不得为比。”
= 世尊你手中所拿的土块极为稀少,而那大雪山中的土石却非常的多,有百千亿那由他之多,乃至是算数譬喻所不能比类。
那由他 = 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相当于此方之亿。
佛告诸比丘:“如我所捉团土,如是,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亦复如是。
= 就如我手中所拿的土块这样少,同样地,众生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知道的人,也是这么少。
“如大雪山王土石者,如是,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亦复如是。
= 就如大雪山的土石这样多,同样地,众生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人,也是有这么多。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雪山王,如是尼民陀罗山、毗那多迦山、马耳山、善见山、佉提罗迦山、伊沙陀罗山、由揵陀罗山、须弥山王,及大地土石,亦复如是。
如梨果,如是阿摩勒迦果、跋陀罗果、迦罗迦果、豆果乃至蒜子譬,亦复如是。
= 就如以「雪山王」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尼民陀罗山、毘那多迦山、马耳山、善见山、佉提罗迦山、伊沙陀罗山、由揵陀罗山、须弥山王,以及大地土石为譬喻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又如以「梨果」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阿摩勒迦果、跋陀罗果、迦罗迦果、豆果……乃至以蒜子为譬喻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 “尼民陀罗山”:梵Nimindhara,华译持地山。
= “毗那多迦山”:梵Vinataka,华译象鼻山。
= “马耳山”:梵Asvakarna,音译阿沙干那。
= “善见山”:梵Sudarsana,音译修腾沙女。
= “佉提罗迦山”:梵Khadiraka,华译担木或空破山。
= “伊沙陀罗山”:梵Isadhara,华译自在持。
= “由揵陀罗山”:梵Yugandhara,华译持双。此等诸山皆以须弥山为中山,而围绕于四周。
#442、本经说明众生身形可见者如爪上土,不见者如大地土。相应部Nakhasikha(爪顶),Annatra etc.(余处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
= 那时,世尊用手指甲挖起一些土后,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意见怎样呢?我指甲上的泥土多呢?还是大地的泥土较多呢?」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 世尊你指甲上的泥土极为稀少;而这大地的泥土是多得无量,乃至用算数譬喻都无法比类。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诸众生,形可见者,亦复如是。
“其形微细,不可见者,如大地土。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那些众生当中有形相可看得见的,也是这么少;而形相极微细,无法看见的,却有如大地泥土那么多。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陆地,如是水性亦尔。
= 就如以「陆地」为譬喻的说法,像这以「水性」为譬喻的经文也是如此的说法。
= “如陆地…亦尔”:相应部Odaka(水)。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者,亦复如是;
= “如甲上土…如是”:相应部Annatra(余处)。
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尔。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的,众生当中生于人道者,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生于「非人」之处也是那么多。
= “如大地土…亦尔”:相应部Annatra(余处)。
非人 = 指天龙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
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国者亦尔;
= “如甲上土…亦尔”:相应部Paccanta(边地)。
如大地土,如是生边地者亦尔。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生于中土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生于边远地区的人也是那么多。
= “如大地土…亦尔”:相应部Paccanta(边地)。
中国 = 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如甲上土,如是成就圣慧眼者,亦复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不成就圣慧眼者亦尔。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修行成就神圣慧眼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不能修行成就神圣慧眼的人也是那么多。
慧眼 = 五眼之一,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是声闻乘的眼。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知此法、律者,亦复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知法、律者亦尔。
= 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知道这正法、戒律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知道正法、戒律的人,也是那么多。
如知,如是等知、普知,正想、正觉、正解、法无间等亦如是。
= 就如「知道正法、戒律」的经文所述,像这等知、普知、正想、正觉、正解、法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知有父母亦尔;
= “如甲上土…亦尔”:相应部Matteyya(母),Petteyya(父)。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知有父母亦尔。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知道孝顺父母的人,也是那么多。
= “如大地土…亦尔”:参阅相应部Petteya(父),Matteyya(母)。
如甲上土,如是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作所应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斋持戒亦尔;
= “如甲上土…亦尔”:相应部Samanna etc.(沙门等)。
如大地土,不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作所应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斋持戒,亦如是说。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知道沙门、婆罗门家的尊长,做所应做的事,做有福报的事,此世他世都畏怖罪业而行布施,受持斋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不知道沙门、婆罗门家的尊长,不知做所应做的事,不知做有福报的事,此世他世都不畏怖罪业而行布施,不受持斋戒的人,也是有那么多。
= “如大地土…亦如是说”:相应部Samanna etc.(沙门等)。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亦尔;
= “如甲上土…不绮语亦尔”:相应部Pana etc.(生等)。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诸戒者亦尔。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修持各种戒律的人,也是那么多。
如是离贪、恚、邪见,及不离贪、恚、邪见,亦如是说。
= 像这样能够远离贪欲、瞋恚、邪见的人,以及不能够远离贪欲、瞋恚、邪见的人的情况,也是这样的说法。
= “如大地土…亦如是说”:相应部Pana etc.(生等)。
如甲上土,如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尔。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能够修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上为五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不能够修持五戒的人,也是那么多。
= “如甲上土…五戒者亦尔”:相应部Surameraya(酒)。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持八戒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八戒者亦尔。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修持八戒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够修持八戒的人,也是那么多。
八戒/八斋戒/八关斋
|
|
不杀生
|
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
不与取
|
不取他不与之物
|
不非梵行
|
不做男女之媾合
|
不虚诳语
|
不说不符事实的话
|
不饮酒
|
|
不涂饰鬘舞歌观听
|
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
|
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
|
|
不非食时
|
过午不食
|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持十善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不持十善者亦如是。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能够修持十善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不能够修持十善的人,也是那么多。
十善 = 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人中者亦如是;
= “如甲上土…亦如是”:参阅相应部Annatra(余处),Pancagati(五趣)。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能够受生人道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还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
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 就如众生从地狱命终转生人道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从畜生道、饿鬼道命终转生人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 “如大地土…饿鬼亦尔”:参阅相应部Annatra(余处),Pancagati(五趣)。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亦如是。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能够转生到天上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还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
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 就如众生从地狱命终转生天上的经文所说,像这从畜生道、饿鬼道命终转生天上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中没,还生人道中者亦如是;
= “如甲上土…亦如是”:参阅相应部Annatra(余处)。
如大地土,其诸众生从人道中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众生在人道中命终后,能够还生人道中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一切众生从人道中命终后,下生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
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
= 就如众生从人道中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下生到畜生道、饿鬼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 “如大地土…饿鬼亦尔”:参阅相应部Pancagati(五趣)。
如甲上土,其诸众生从天命终,还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诸众生天上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
= 就如我指甲上泥土这样少,同样地,一切众生从天上命终后,能够还生天上的人,也是这么少;而如大地泥土那样多,同样地,一切众生从天上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人,也是那么多。
如地狱,畜生、饿鬼亦如是。
= 就如众生从天上命终后下生到地狱中的经文所说,像这下生到畜生道、饿鬼道中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443、本经说明世尊未闻正法时,于四圣谛正见已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本未闻法时,得正思惟此苦圣谛,正见已生;
“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正见已生。”
= 我原本还未听闻正法时,就能正确地去思惟这苦圣谛,已生起了正见;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已生起了正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已生,如是今生、当生亦如是。
= 就如已生正见的经文所说,像这今生、当生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生,如是起、习、近修、多修、触、作证亦如是。
= 又如『生』的经文所说,像这起、习、近修、多修、触、作证等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444、本经以眼药丸为譬,说明诸界其数无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眼药丸,深广一由旬。
= 譬如细小的眼药丸,其数深广有一由旬之多。
“若有士夫取此药丸,界界安置,能速令尽于彼界,界不得其边,当知诸界,其数无量。
= 如果有人拿取这些药丸到每一界去安置,能迅速地将药丸在那些界里放完,然而却仍不能得到界的边际。应当知道,一切界的数目有无量之多。
“是故,比丘!当善界学,善种种界,当如是学。”
= 所以,比丘啊!应当向善界去学,对于种种的善界,应当要向着它去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界 = 音译驮都。具有层、根基、成分、要素、领域、种族、分界诸义。在印度及中国汉族佛教界,此语之用法可分为下列几种:
|
|
一
|
用以表示人、宇宙、世界构成要素的种类。如「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六界」——地、水、火、风、空、识。
|
二
|
用以表示领域或境界。如「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
三
|
用以表示要素、因者。如唯识学、华严学将一切法之种子称为界。
|
四
|
用以表示分界者。如律宗为避尘俗干扰修道,而在衣食住方面等所作的「结界」。
|
#445、本经说明众生常与界俱,若善心时与善界俱,反之则与恶界俱,因此当作是学,善种种界。相应部Hinadhimutti(劣意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狐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
= 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
“云何众生常与界俱?
“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
= 众生是怎样常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微妙心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生卑劣心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善种种界!”
= 众比丘啊!应当要如此的去学种种的善界。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6、本经经意同第445经。相应部Sagatha(有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广说如上。
差别者,即说偈言: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所广说的内容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世尊又说偈言:
“常会故常生,相离生则断,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懈怠俱亦然,当离于懈怠,卑劣之精进。
= 由于常交会,所以就会常生起;如果相远离的话,生起就会断绝。如人拿着小木头,进入于大海中,人与木头都会沉没海底,人如果懈怠,道理也相同,所以应当要离开懈怠,离开卑劣不精进。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贤圣不懈怠,安住于远离,殷勤精进禅,超度生死流。
= 贤圣的人不会懈怠,能安住远离懈怠,殷勤精进禅思,而超度生死之流。
“胶漆得其素,火得风炽然,珂乳则同色,众生与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长亦复然。”
= 胶与漆彼此互得其性,火焰得风则炽燃,珂贝与乳同色泽,众生与界也常在一起。凡相类似就会和合在一起,增长之后也是如此。
= “胶漆得其素…增长亦复然”:巴利本无此段。
珂(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乳(rǔ) = 生子,生产[give birth to]。(喂奶[suckle]/乳汁[milk]/乳房[breast]。)
#447、本经说明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当善分别种种界。相应部Kammam(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
= 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
“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
= 是怎样与界在一起的呢?就是当众生生起不善之心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在一起;生起善心时,就会与善界在一起;生起卑劣之心时,就会与卑劣之界在一起;生起微妙之心时,就会与微妙之界在一起。
“时,尊者憍陈如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上座多闻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 这时,憍陈如尊者(了本际,首先证道的尊者)和众多的比丘就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上座多闻的大德,出家已久,具足修习梵行的比丘。
“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
= 又有大迦叶尊者(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少欲知足,修头陀苦行,不去蓄积多余财物的比丘。
= “大迦叶”:Maha-Kasapa,佛十大弟子之一,专修头陀行者。
= “头陀”:Dhuta,译为苦行,共有十二法,名十二头陀。
畜(chù) = 表示牵引,下象出气的牛鼻形。牛鼻被牵着,说明是已被人类驯服豢养的家畜。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熏;呛[smoke]。)
“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大智辩才。
= 舍利弗尊者(十大第子中,智慧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和大辩才的比丘。
= “舍利弗”:Sariputta,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比丘。
“时,尊者大目揵连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比丘。
“时,阿那律陀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彻。
= 这时,阿那律陀尊者(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明彻天眼的比丘。
= “阿那律陀”:Anuruddha,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比丘。
“时,尊者二十亿耳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
= 这时,二十亿耳尊者(佛弟子中,精进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勇猛精进,能专勤修行的比丘。
“时,尊者陀骠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供具者。
= 这时陀骠尊者(佛弟子中,主事众僧饮食比丘)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为大众修供具的比丘。
“时,尊者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通达律行。
= 这时,优波离尊者(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也和众多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通达于律行的比丘。
= “优波离”:Upali,佛陀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比丘。
“时,尊者富楼那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皆是辩才善说法者。
= 这时,富楼那尊者(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具有辩才,善于说法的比丘。
= “富楼那”:Punna,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比丘。
“时,尊者迦旃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
= 这时,迦旃延尊者(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的比丘。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多闻总持。
= 这时,阿难尊者(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多闻总持的比丘。
= “阿难”:Ananda,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比丘。
“时,尊者罗睺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 这时,罗睺罗尊者(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
= 这时,提婆达多(先为佛弟子,后叛佛自成僧团)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他们都是习近众恶行的比丘。
= “提婆达多”:Devadatta,先为佛之弟子,后叛佛自成僧团,甚至常害佛,及破坏佛陀之僧团。
“是名比丘常与界俱,与界和合。
= 这就叫比丘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
“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说是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8、本经经意同第447经。相应部Sagatha(有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如上广说巳,即说偈言:
“常会故常生,相离生则断,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懈怠俱亦然,当离于懈怠,卑劣之精进。
“贤圣不懈怠,安住于远离,殷勤精进禅,超度生死流。
“胶漆得其素,火得风炽然,珂乳则同色,众生与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长亦复然。”
#449、本经经意同第448经,广说胜界、鄙界、饮酒界、不杀界等。相应部Sanidanam(有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
= 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
如是广说,乃至:“胜心生时与胜界俱,鄙心生时与鄙界俱,杀生时与杀界俱,盗、淫、妄语、饮酒心时,与……饮酒界俱;
“不杀生时与不杀界俱,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与……不饮酒界俱。
= 像这样地广说,乃至说:「微妙心生起时,就会与微妙界在一起;卑劣心生起时,就会与卑劣界在一起;杀生之时,就会与杀界在一起;盗淫心、妄语心、饮酒心生起时,就会与……饮酒界等在一起。不杀生时,就会与不杀界在一起;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时,就会与……不饮酒界等在一起。
“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0、本经经意同第449经,广说不信界、犯界、无惭无愧界、惭愧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
= 众生常与界在一起,与界相和合。
“不信时与不信界俱,犯戒时与犯戒界俱,无惭无愧时与无惭无愧界俱;
“信心时与信界俱,持戒时与持戒界俱,惭愧心时与惭愧界俱。
= 不信时,就会与不信界在一起;犯戒时,就会与犯戒界在一起;无惭无愧时,就会与无惭无愧界在一起。有信心时,就会与信界在一起;持戒时,就会与持戒界在一起;有惭愧心时,就会与惭愧界在一起。
“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 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要善于分别各种的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信、不信,
如是精进、不精进,
失念、不失念,
正受、不正受,
多闻、少闻,
悭者、施者,
恶慧、善慧,
难养、易养,
难满、易满,
多欲、少欲,
知足、不知足,
摄受、不摄受界俱,如上经,如是广说。
= 就如「信、不信界俱」的经文所说,像这精进、不精进界俱,失念、不失念界俱,正受、不正受界俱,多闻、少闻界俱,悭者、施者界俱,恶慧、善慧界俱,难养、易养界俱,难满、易满界俱,多欲、少欲界俱,知足、不知足界俱,摄受、不摄受界俱等的经文,也都如前面的经文一样地广为解说。
= “上经”:即第449经。
= “如是广说”:本段列举和前经有相同说法之名目略说。相应部Appassutena
Dve etc.(少闻者俱等)。
#451、本经说明十八界。相应部Dhatu(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种种诸界。
= 我现在将讲说种种的界。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为种种界?
“谓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2、本经说明界是精神作用之根本,缘界而生触、受、爱。相应部Samphassam
etc.(触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 是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又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再又生起种种的爱欲。
“云何种种界?
“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云何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谓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生受,缘眼触生受生眼触生爱;
“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生受,缘意触生受生意触生爱。
=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乃至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呢?就是说由于眼界,而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又生起由眼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由于眼触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眼触因缘所生起的爱欲。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又生起由意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由于意触生起的感受,再又生起由意触因缘所生起的爱欲。
缘眼触生眼触生受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之类句作「缘眼触生眼触所生之受」。
“诸比丘!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
“要缘种种界生种种触,
“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是名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 众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的爱欲而生起种种的感受,也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更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界;一定是要由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次由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再由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次由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再由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3、本经经意同第452经。相应部Samphassam etc.(触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 是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又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感受,再又生起种种的爱欲。
“云何种种界?
“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些就叫做种种的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谓缘眼界生眼触,非缘眼触生眼界,但缘眼界生眼触;
“缘眼触生眼受,非缘眼受生眼触,但缘眼触生眼受;
“缘眼受生眼爱,非缘眼爱生眼受,但缘眼受生眼爱。
=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感受呢?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爱欲呢?就是所谓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不是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界,只有由于眼界才能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受,不是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触,只有由于眼触才能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爱,不是由于眼爱而后生起眼受,只有由于眼受才能生起眼爱。
“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非缘意触生意界,但缘意界生意触;
“缘意触生意受,非缘意受生意触,但缘意触生意受;
“缘意受生意爱,非缘意爱生意受,但缘意受生意爱。
= 同样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不是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界,只有由于意界才能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受,不是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触,只有由于意触才能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爱,不是由于意爱而后生起意受,只有由于意受才能生起意爱。
“是故,比丘!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
“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
“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
“但缘种种界生种种触,
“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是名比丘当善分别种种界。”
= 所以,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的爱欲而生起种种的感受,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生起种种的觉触,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才能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才能生起种种的爱欲,这就叫做比丘应当要善于分别种种的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4、本经经意同第452经,缘界而生触、受、想、欲、觉、热、求。相应部Sanna etc.(想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
“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缘种种受生种种想,
“缘种种想生种种欲,
“缘种种欲生种种觉,
“缘种种觉生种种热,
“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 是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感受,由于种种的感受而后生起种种的想象,由于种种的想象而后生起种种的欲念,由于种种的欲念而后生起种种推求的心理,由于种种推求的心理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
“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谓缘眼界生眼触,
“缘眼触生眼受,
“缘眼受生眼想,
“缘眼想生眼欲,
“缘眼欲生眼觉,
“缘眼觉生眼热,
“缘眼热生眼求。
=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乃至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呢?就是所谓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受,由于眼受而后生起眼想,由于眼想而后生起眼欲,由于眼欲而后生起眼觉,由于眼觉而后生起眼热,由于眼热而后生起眼求。
“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
“缘意触生意受,
“缘意受生意想,
“缘意想生意觉,
“缘意觉生意热,
“缘意热生意求,是名比丘缘种种界故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 同样地,耳、鼻、舌、身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由于意触而后生起意受,由于意受而后生起意想,由于意想而后生起意觉,由于意觉而后生起意热,由于意热而后生起意求。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的界,所以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
“比丘!非缘种种求生种种热,
“非缘种种热生种种觉,
“非缘种种觉生种种想,
“非缘种种想生种种受,
“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
“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
“但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 比丘啊!不是由于种种追求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不是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推求心理,不是由于种种的推求心理而后生起种种的想象,不是由于种种的想象而后生起种种的感受,不是由于种种的感受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才能生起种种的追求。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