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_六法_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
#323、本经叙说六重法: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同法利、同禁戒、同正见。当修身、口、意行,设得利养之具,当念分布,莫起贪想。增支部Saraniya
(二)◎可念。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当思念六重之法,敬之、重之,执在心怀,无令忘失。
= “当思念六重之法…无令忘失”:巴利本作Cha Yime…Dhamma Saraniya
Piyakarana Garukarana Sangahaya Avivadaya Samaggiya Ekibhavaya Samvattanti﹒(此等六法是能引可念、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之法。)长阿含第二经游行经作:「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
“云何为六?于是,比丘,身行念慈,如镜视其形,可敬、可贵,无令忘失。
= “身行念慈”:身行应念念在于慈。
“复次,口行念慈,意行念慈,可敬、可贵,无令忘失。
= (二)口行念慈、(三)意行念慈。
“复次,得法利之具,能与诸梵行者共之,亦无吝想,此法可敬、可贵,无令忘失。
= “法利之具”:指物质生活所需之物。
“复次,诸有禁戒不朽、不败,极为完具,而无缺漏,智者之所贵;复欲使此戒分布与人,使同其味,此法可敬、可贵,无令忘失。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复次,正见贤圣得出要;如是之见,欲与诸梵行者共同此法,亦可敬、可贵,无令忘失。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是谓,比丘,有此六重之法,可敬、可贵,无令忘失。
“是故,诸比丘,常当修行身、口、意行;设得利养之具,当念分布,莫起贪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4、本经叙说:(一)佛与诸比丘于阿耨达泉,龙王未见舍利弗,愿佛敕人延请。(二)目连与舍利弗比试神足。(三)佛说舍利弗神力最大,所入神足三昧之法,目连不能知。(四)诸比丘轻慢目连,佛敕目连现神力。(五)目连至东方奇光如来佛土,在钵盂缘上行,彼土比丘见其形小而生轻慢,奇光如来敕目连现神足,目连以钵盂络盛五百比丘至梵天,左脚登须弥山,右脚着梵天上,并说勤修佛法偈,音响遍祇洹精舍。(六)释尊为诸弟子说目连所在及神足。(七)目连将东方世界五百比丘至释尊所,佛为说六界、六入、六识。(八)释尊为诸弟子说目连为神足第一。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卷第十密迹金刚力士会,参阅相应部Arunavati(阿罗那婆提)。
闻如是:一时,佛在阿耨达泉,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阿耨达泉”:Anotatta
Sara,译为无热恼池。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雪山埵出高百由旬,其山顶上有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净无秽,…阿耨达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阿耨达池南有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达池西有婆叉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达池北有斯陀河,从象口中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阿耨达宫中有五柱堂,阿耨达龙王恒于中止。」
斯是罗汉,三达、六通神足自在,心无所畏;唯除一比丘,阿难是也。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尔时,世尊坐金莲华,七宝为茎,及五百比丘各各坐宝莲华。
尔时,阿耨达龙王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 “阿耨达龙王”:Anovattata Naga-rajan,译为无热恼龙王,为八大龙王之一。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此阎浮提所有龙王尽有三患,唯阿耨达龙无有三患。云何为三?一者举阎浮提所有诸龙,皆被热风、热沙着身,烧其皮肉,及烧骨髓以为苦恼,唯阿耨达龙王无有此患。二者举阎浮提所有龙宫,恶风暴起,吹其宫内,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以为苦恼,唯阿耨达龙王无如是患,三者举阎浮提所有龙王,各在宫中相娱乐时,金翅大鸟入宫搏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龙食,诸龙怖惧,常怀热恼,唯阿耨达龙无如此患。若金翅鸟生念欲住,即便命终,故名阿耨达。」
尔时,龙王遍观圣众已,白世尊曰:“我今观此众中,空缺不具,无尊者舍利弗,唯愿世尊遣一比丘唤舍利弗使来!”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 “空缺不具”:有些空缺不完具。
唤(huàn) = 呼,叫[call out]。(传唤[sumnon]。)
尔时,舍利弗在祇洹精舍,补纳故衣。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娶[marry]。)
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至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云:‘阿耨达龙王欲得相见。’”
目连报曰:“如是,世尊。”
是时,尊者大目连如人屈伸臂顷,往至祇洹精舍舍利弗所,语舍利弗言:“如来有教云:‘阿耨达龙王欲得相见。’”
舍利弗报曰:“汝并在前,吾后当往。”
并(bìng) = 并行,并列[side by side]。(并且,连[further more;besides]/和,以及[and]/相同[be identical;same]。)
目连报曰:“一切圣众及阿耨达龙王迟想尊颜,欲得相见;唯愿时赴,勿轻时节!”
迟(chí) = 慢慢走。泛指慢[walk slowly;slow]。(长久[long]。)
赴(fù) = 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go to]。(前往;去;到;至,到达[get to;attend]/合,顺应[accord with]。)
舍利弗报曰:“汝先至彼,吾后当往。”
是时,目连复重语曰:“云何,舍利弗,神足之中能胜吾乎?然今先遣使在前耶?若舍利弗不时起者,吾当捉臂将诣彼泉!”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是时,舍利弗便作是念:“今日目连方便试弄吾耳!”
弄(nòng) = 上为“玉”,下为“廾”。指双手玩赏玉器。用手把玩;玩弄[play around with]。(演奏乐器[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作弄;期侮[make a fool of;dupe;bluff;bully]。)
尔时,尊者舍利弗躬解竭支带在地,语目连曰:“设汝神足第一者,今举此带使离于地,然后捉吾臂将诣阿耨达泉。”
= “竭支”:Samkacchika,又作僧祇支,译为掩腋衣、覆肩衣,为五衣之一。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十:「有诸比丘不着僧祇支入聚落,露现胸臆,诸女人见笑弄,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入聚落应着僧祇支。…有诸比丘着僧祇支,风吹落地,以是白佛。佛言:应着带。」
是时,目连作是念:“今舍利弗复轻弄我,将欲相试乎?今解带在地云:能举者然后捉吾臂将诣泉所。”
是时,目连复作是想:“此必有因,事不苦尔。”
= “事不苦尔”:不困难之事。
即时,伸手而取带举,然不能使带移动如毫厘许。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厘(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是时,目连尽其力势移此带,不能使动。
是时,舍利弗取此带系著阎浮树枝。
谵浮树/赡部树/剡浮树/染部树/潜谟树/阎浮/阎浮树 = Jambu,属于落叶乔木。原产于印度,四、五月间开花,结深紫色果实,稍带酸味,种子可作药用。依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载,印度为阎浮树茂盛之地,故得阎浮提之名;又流于此树林间之诸河多含沙金,故称为阎浮檀金。此外,起世因本经、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南剡浮提品等皆说有‘阎浮大树王’,此树枝干高广,树叶厚密,能遮避风雨,果实甘美无比;或系印度人想像中之理想树。
是时,尊者目连尽其神力,欲举此带,终不能移。
当举此带时,此阎浮地大振动。
尔时,舍利弗便作是念:“目连比丘尚能使此阎浮地动,何况此带!我今当持此带系著二天下。”
尔时,目连亦复举之;系著三天下、四天下,亦能举之,如举轻衣。
是时,舍利弗复作是念:“目连比丘堪任举四天下,而不足言;我今持此带,系著须弥山腹。”
= “而不足言”:不足以言(轻而易举)。
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是时,目连复能动此须弥山及四天王宫,三十三天宫皆悉动摇。
是时,舍利弗复以此带系千世界。
是时,目连亦能使动。
时,舍利弗复以此带系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亦复能动。
是时,天地大动,唯有如来坐阿耨达泉而不移动,犹如力士弄于树叶而无疑难。
是时,阿耨达龙王白世尊言:“今此天地何故振动?”
尔时,世尊具与龙王说此本缘。
龙王白佛:“此二人神力何者最胜?”
世尊告曰:“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
龙王白佛言:“世尊前记言:‘目连比丘神足第一,无过是者。’”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世尊告曰:“龙王当知:有四神足。
=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又作四如意足,为四种禅定,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正勤之应修行品。中阿含第86经说处经:「比丘者,成就欲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如是精进、心定,成就观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如意足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云何为四?自在三昧神力、精进三昧神力、心三昧神力、试三昧神力。
= “试三昧神力”:巴利本作Vimamsasamadhipadhanasankharasamannagatam
Iddhipadam(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是谓,龙王,有此四神足之力。
“若有比丘、比丘尼有此四神力者,亲近修行而不放舍者,此则神力第一。”
阿耨达龙王白佛:“目连比丘不得此四神足乎?”
世尊告曰:“目连比丘亦得此四神足之力,亲近修行,初不放舍。
“然目连比丘欲住寿至劫,亦复能办。
= 而且目连比丘如欲住寿至于一劫,也能办到的事。
“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连比丘不知名字。”
是时,尊者舍利弗复作是念:“三千大千刹土,目连皆能移转,蠕虫死者不可称计。
蠕(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wriggle;squirm]。
“然我躬自闻,如来座者不可移动。
“我今可以此带系著如来座所。”
是时,目连复以神足而举此带,然不能动。
时,目连生此念:“非我于神足退乎?今举此带而不能动;我今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
尔时,目连舍此带已,即以神足至世尊所。
遥见舍利弗在如来前坐,见已,目连复作是念:“世尊弟子神足第一,无出我者,然我不如舍利弗乎?”
尔时,目连白佛言:“我将不于神足退乎?所以然者?我先发祇洹精舍,然后舍利弗发,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来前坐。”
佛言:“汝不于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无有量,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从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
从心(cóng xīn) = 顺从意愿。/见“从心所欲”。/由衷;发自内心。
“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
大目连即时默然。
是时,阿耨达龙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今舍利弗比丘极有神力,不可思议,所入三昧,目连比丘而不知名字。”
尔时,世尊与阿耨达龙王说微妙之法,劝令欢喜,即于彼说戒。
清旦,将诸比丘僧,还诣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尔时,诸比丘自相谓言:“世尊口自记:‘我声闻中神足第一者,目连比丘是也。’
“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尔时,诸比丘起轻慢想于目连所。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此诸比丘生轻慢之想向目连,受罪难计。”
告目连曰:“现汝神力使此众见,无令大众起懈怠想。”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目连礼世尊足,即于如来前没不现,往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
恒河沙 = Ganga-Nadi-Valuka,即恒河之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
= “奇光如来”:又作光明王如来。
「诣东方七恒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彼土」,大宝积经卷第十密迹金刚力士会作:「过九十九江河沙等诸佛国土,有佛世界名光明幡,又其土佛名光明王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其光明幡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长四十里,诸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
是时,目连以凡常之服往诣彼土,在钵盂缘上行;又彼土人民,形体极大。
钵(bō) =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monk's alms-bowl]。
盂(yú) = 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a broad-mouthed receptacle for holding liquid]。
是时,诸比丘见目连已,自相谓言:“汝等观此虫,正似沙门。”
是时,诸比丘复持示彼佛:“唯然,世尊,今有一虫,正似沙门。”
尔时,奇光如来告诸比丘曰:“西方去此七恒河沙土,彼世界名忍,有佛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是彼弟子,神足第一。”
尔时,彼佛告目连曰:“此诸比丘起轻慢意,现汝神足,使大众见之。”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目连闻佛教已,以钵盂络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是时,目连以左脚登须弥山,以右脚著梵天上。
尔时,便说此偈:
“常当念勤加,修行于佛法,降伏魔众怨,如钩调于象。
若能于此法,能行不放逸,当尽苦原际,无复有众恼。”
是时,目连以此音响遍满祇洹精舍。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诸比丘闻已,往白世尊:“目连为住何处而说此偈?”
世尊告曰:“此目连比丘去此佛土七恒河沙,正在东方,以绳络盛彼五百比丘,以左脚登须弥山,右脚著梵天上,而说此偈。”
尔时,诸比丘叹未曾有:“甚奇!甚特!目连比丘有大神足,我等起于懈慢于目连所,唯愿世尊使目连比丘将此五百比丘来至此间!”
是时,世尊遥现道力,使目连知意。
是时,目连将五百比丘来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而为说法。
时,大目连将五百比丘至世尊所;然释迦文佛弟子仰观彼比丘。
是时,东方世界比丘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曰:“汝等比丘为从何来?是谁弟子?道路为经几时?”
彼五百比丘白释迦文佛:“我等世界今在东方,佛名奇光如来,是彼弟子。
“然我等今日亦复不知为从何来?为经几日?”
世尊告曰:“汝等知佛世界乎?”
诸比丘对曰:“不也,世尊。”
“汝等今日欲诣彼土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欲还诣彼土。”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今当与汝说六界法,善思念之。”
= “六界”:Cha
Dhatugo,又作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种构成有情身心世界的要素;骨、肉属地界,血、尿等属水界,体温属火界,呼吸属风界,种种空隙属空界,种种心识作用属识界。参阅中阿含分别六界经。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之法?比丘当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
禀(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报告[report]。)
“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 “空界”:Akasa-dhatu,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谓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谓食啖含消,安徐咽住,若下过出,如斯之比,此身中余在内,内所摄空,在空不为肉、皮、骨、筋所覆,是谓比丘内空界也。比丘!若有内空界及外空界者,彼一切总说空界。」
= “识界”:Vinnana-dhatu,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若有比丘于此五界知其如真,知如真已,心不染彼而解脱者,唯有余识,此何等识?乐识、苦识、喜识、忧识、舍识。」巴利本作:「唯有清净而洁白的识余留下来,依此识知任何事物,了别『乐』,也了别『苦』,亦了知『不苦不乐』。」
六界聚 = 界,界分之义;聚,聚集之义。谓众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假合)而各有分齐(限量)。
|
|
地界聚
|
地以坚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地界’而受生成形者,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等类,称为地界聚。
|
水界聚
|
水以润湿为性;指人身中由‘内水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痰、髓、眼泪、汗、涕、唾、脓、脂、肪、血、涎等类,称为水界聚。
|
火界聚
|
火以燥热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火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解饮食等类,称为火界聚。
|
风界聚
|
风以动转为性;指人身中由‘内风界’而受生者,即出息、入息、掣缩风(凡身之动转,皆属于风)等类,称为风界聚。
|
空界聚
|
空以无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空界’而受生者,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等类,称为空界聚。
|
识界聚
|
识,即心识。识以分别为性;指人身中之乐、苦、喜、忧等识,为识大之假合,故称为识界聚。
|
“是谓,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禀此精气而生六入。
= “六入”:Cha
Ayatanani,分内外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为内(Ajjhattika)六入;色、声、香、味、触、法为外(Bahira)六入,合称十二入或十二处。「入」为涉入之意;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名入。「处」为依止之意;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所缘,故名处。
“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
= “六识身”:Cha
Vinnana-kaya,即六识,识为了别之意;乃依六根缘六境,而生见闻觉知之了别作用。身指聚集,谓所聚集之六识,各有分齐,故名六识身。
“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
“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
= “六天”:指欲界六天(Cha
Kama-sagga)。
“设于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
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今还将此比丘诣彼佛土。”
目连报曰:“如是,世尊。”
是时,目连复以络盛五百比丘,绕佛三匝,便退而去,如屈伸臂顷,已至彼佛土。
是时,目连舍此比丘已,礼彼佛足已,还来诣此忍界。
是时,彼土比丘闻此六界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神足难及,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5、本经叙说:(一)六大声闻各说在牛师子园中之快乐法,阿难谓多闻、离越谓闲静处坐禅、阿那律谓天眼、迦叶谓阿练若、目连谓神足、舍利弗谓降伏心。(二)佛咸印赞之,并谓依村落住,时到入村乞食,还止树下修证,有漏心得解脱,是乐于牛师子园中。中部Mahagosinga-sutta(牛角林大经)、中阿含第184经牛角娑罗林经(上)、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二比丘各言志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拔耆国师子园中。
= “师子园”:Gosingasala
Vanadaya,又作牛角娑罗林、音声丛树。参阅中阿含第185经牛角娑罗林经(下)。
诸神足高德比丘:贤者舍利弗、贤者大目揵连、贤者迦叶、贤者离越、贤者阿难等五百人俱。
= “离越”:Revata,又作离曰、离婆多,译为室星、星宿,乐闲静之处,不处人间,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为佛弟子中禅定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2经:「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是时,大目揵连、大迦叶、阿那律晨旦至舍利弗所。
然阿难遥见三大声闻诣舍利弗所,语离越言:“三大声闻往至舍利弗所,我等二人亦可往至舍利弗所。所以然者?备闻舍利弗说奇妙之法。”
离越报曰:“此事可然。”
是时,离越、阿难往至舍利弗所。
是时,舍利弗言:“善来!诸贤,就此处坐。”
是时,舍利弗语阿难曰:“我今欲有所问:‘此牛师子园极为快乐,自然天香流布四远,云何当使此园快乐?’”
= 中阿含经双品第十五《牛角娑罗林经下第四》:“牛角娑罗林”:Gosingasala Vana,生经卷二比丘各言志经第十六中译作「音声丛树」。增一阿含六重品第三经译作「牛师子园」。
= “云何当使此园快乐”:巴利本作Kathamrupena…Bhikkhuna Gosingasalavanam Sobheyya(何等比丘能使牛角娑罗林增辉?)中阿含第184经牛角娑罗林经(上)作:「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阿难报曰:“若有比丘多有所闻不忘,总持诸法义味,具足修行梵行,如此诸法皆悉具足,亦不漏脱,与四部之众而为说法,不失次第,亦不卒暴,无有乱想。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如是,比丘在此牛师子园快乐。”
是时,舍利弗语离越言:“阿难今日已演说之。
“我今复欲问汝义,牛师子园快乐如是,汝今次说,义复云何?”
离越报曰:“于是,比丘乐闲静之处,思惟坐禅,与止观相应。
= “止观”:Samatha-vipassana,音译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心能安住,不掉不昏为定,心定即止,止息一切妄念;观即思惟观察,心定之后,行者必起观想生慧。行者应止、观相应,只定无观,必成死定;只观无定,慧即散慧。参阅杂阿含卷21第559经。
“如是,比丘乐牛师子园中。”
是时,尊者舍利弗语阿那律曰:“汝今当说悦乐之义。”
阿那律报曰:“若有比丘天眼彻视,观众生类死者、生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皆悉知之。
彻(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或有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
“犹如士夫观空中,靡不备悉;有天眼比丘亦复如是,观诸世界无有疑难。
“如是,比丘在牛师子园中,快乐如是也。”
是时,舍利弗语迦叶曰:“我今语汝:如是诸贤以说快乐之义,汝今次应说之。”
迦叶报曰:“若有比丘行阿练若行,复教他人使行阿练若,叹说闲静之德;
= “阿练若”:Aranna,又作阿兰拏、阿兰若,译为最闲处。阿练若行,谓住于闲静处,头陀行之一。
“己身著补纳之衣,复教他使行头陀;
杜荼/杜多/投多/偷多/尘吼多/头陀 = Dhuta,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Dhuta-guna)。行头陀,或游历诸方时,大乘比丘所常携带之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简称十八物。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行脚时,为防所用衣物染污而携带之盛物袋,称为头陀袋。后来埋葬死者时,挂其胸前,装盛死者旅途用具之袋,亦称为头陀袋。对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种修行规定,即称十二头陀行:
|
|
1
|
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
|
2
|
常行乞食。
|
3
|
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
|
4
|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
|
5
|
节量食,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
|
6
|
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
|
7
|
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
|
8
|
但三衣,除三衣外,无多余之衣。
|
9
|
冢间住,住于墓地。
|
10
|
树下止。
|
11
|
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
|
12
|
但坐不卧,即常坐。
|
“身自知足在闲居之处,复教他人使修其行;
“己身戒德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其法,叹说其法;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己能劝化,复教他人使行其法,教训无厌足,如是比丘在牛师子园中快乐无比。”
劝化 = 谓劝进转化。即劝进众生转恶为善、转迷成解、转凡成圣。
尔时,尊者舍利弗语大目连曰:“诸贤圣以说快乐之义,汝今次说快乐之义。
“牛师子园中快乐无双,汝今欲云何说之?”
目连报曰:“于是比丘有大神足,于神足而得自在。
“彼能变化无数千事而无疑难,亦能分一身作无数身,或复还合为一,石壁皆过,踊没自在,亦如驶河,犹如飞鸟在空中无迹,譬如暴火焚烧山野,亦如日月靡所不照,亦能举手摩擦日月,亦能化身至梵天上,如此比丘宜牛师子园中。”
= “踊没”:出现与隐没。
= “亦如驶河”:在水上行走,如驶河而无有碍。
踊(yǒng) = 往上跳[jump up]。
驶(shǐ) = 马行疾<快>[galloping]。(疾速[speedy]/驾驶,行驶;驱使[drive;sail]。)
是时,目连语舍利弗曰:“我等各随其辩而说之,我等今问舍利弗义。
“牛师子园极为快乐,何等比丘宜在其中?”
舍利弗言:“若有比丘能降心,然彼心不能降比丘。
= “若有比丘能降心,然彼心不能降比丘”:巴利本作Bhikkhu
Cittam Vasam Vatteti,No Ca Bhikkhu Cittassa Vasena
Vattati.(比丘能使心自在的转,比丘不依心而转。)
“设彼比丘欲得三昧,即时彼比丘能得三昧,随意远近成三昧者,即能成办之。
“犹如长者家有好衣盛著箱箧,尔时彼长者随意欲取何等衣,随意取之而无疑难;亦能随意入三昧中,此亦如是,心能使比丘,非比丘能使心,随意入三昧亦无疑难。
= “心能使比丘,非比丘能使心”:依文义,拟作「比丘能使心,非心能使比丘」。中阿含第184经牛角娑罗林经(上)作:「若有比丘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彼若欲得随所住止,中前游行,即彼住止,中前游行;彼若欲得随所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时游行。」
箧(qiè) =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small suitcase]。
“如是,比丘能使心,非心使比丘,如是之人宜在牛师子园中。”
是时,舍利弗告诸贤曰:“我等随其辩而说,各随方宜,善说此义。
“今各相将往问世尊,云何比丘得乐此牛师子园?若世尊有所说,我等当奉行。”
诸比丘报曰:“如是,舍利弗。”
是时,大声闻等各各相将往至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大声闻以此因缘具白佛。
尔时,世尊告曰:“善哉!如阿难所说。
“所以然者?阿难比丘闻法能持,总摄诸法,具足修行梵行。
“如此之法,善闻不忘,亦无邪见,与四部之众而说法,言不错乱,亦不卒暴。
“离越比丘所说亦复快哉!所以然者?乐闲静之处,不处人间,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闲居寂寞。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阿那律比丘亦复快哉!所以然者?阿那律比丘天眼第一。
“彼以天眼观三千世界,犹如有眼之人,掌中观珠。
“阿那律比丘亦复如是,彼以天眼观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无疑难。
“今迦叶比丘亦复快哉!所以然者?迦叶比丘己身是阿练若行,复能叹说闲居之行;
“身能乞食,复能叹誉乞食之德;
“身著补纳衣,复能叹说补纳衣之德;
“己身知足,复能叹说知足之德;
“己身处岩穴,复能叹说岩穴之德;
岩穴(yán xué) = 山洞[grotto;cave]。
“己身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复能教人成此五分法身;
“身能教化,复能教人使行其法。
“善哉!善哉!如目连所说。
“所以然者?目连比丘有大威力,神足第一,心得自在,彼意欲所为,则能成办之,或化一身,分为万亿,或还合为一,石壁皆过,无有罣碍,踊没自在;亦如驶水,亦无触碍;如空中之鸟,亦无足迹;犹如日月靡所不照,能化身乃至梵天。
罣(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善哉!如舍利弗之所说。
“所以然者?舍利弗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若欲入三味时,则能成办,无有疑难。
“犹如长者好衣裳,随意取之而无疑难。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舍利弗比丘亦复如是,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随意入三昧,皆悉在前。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所说各随方便;但今复听我所说,云何比丘乐牛师子园中?
“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彼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
“彼乞食已,还归所在,洗手面,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
“彼比丘便作是念:‘我今不坏于坐,要当尽有漏成无漏。’
坏(huài) = 倒塌<指建筑物遭到破坏>[collapse]。(破坏;毁坏[ruin]/péi
= 未经烧成的砖瓦陶器。)
“尔时,彼比丘即有漏心得解脱。
“如是,比丘宜在牛师子园中。
“如是,比丘恒勤精进,莫有懈怠,所在之处靡不宗奉者。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6、本经叙说咒愿能获六大功德:(一)施主得信根、戒德、闻等三种成就;(二)施物得色、味、香等三种成就;欲成就此六事,当念惠施。参阅增支部Dana(布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咒愿有六德;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 “六德”:巴利本作Chalangasamannagatam
Dakkhinam(作六支具足之施物)。
祝愿/咒愿 = 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之方式为众生祈愿。据十诵律卷四十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祝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载有诸种咒愿文,如为亡人、生子、商旅、娶妇、布施僧众等祈福。诸律中多谓咒愿行于食后,然据成具光明定意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载,受食前亦行咒愿。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德?于是,施主檀越成就三法。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
“云何檀越施主成就三法?于是,檀越施主信根成就、戒德成就、闻成就,是谓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
= “檀越施主信根成就…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巴利本作:「世有施者,能未施时心意怡悦,正施时内心欢喜,已施后心意悦豫,彼等是成就施者之三支。」
“施物之法复成三法。
“云何为三?然彼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有此三法。
“是谓,比丘,有此六事获大功德,名德远闻,获甘露之报。
“是故,诸比丘,若欲成就此六事者,当念惠施。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7、本经叙说若比丘欲求佛之教示、四事、知足、多知识、四禅、四神足、八解脱、天耳、他心通、无量神足、宿命、天眼、漏尽,皆当念戒德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具足,为世福田所不及。增支部Ahuneyya(应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尔时,座上有一比丘,便生此念:“愿如来告我有所论说。”
= “论说”:教诫。
尔时,世尊知比丘心中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生此念:‘如来躬教训我。’
“彼比丘戒具清净,无有瑕秽,修行止观,乐闲静之处。
“若复比丘意欲求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者,亦当戒德成就,在空闲处而自修行,与止观共相应。
“若复比丘欲求知足者,当念戒德具足,在闲静处而自修行,与止观共相应。
“若复比丘欲求使四部之众、国王、人民有形之类所见识知,彼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四禅,中无悔心,亦不变易,当念戒德成就。
四禅 =
Cattari Jhanani,译为四静虑。参阅杂阿含卷17第473经。
|
|
初禅
|
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
|
第二禅
|
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
第三禅
|
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
|
第四禅
|
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
“若复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当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八解脱门而无罣碍,彼当念戒德具足。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人界、六欲天;梵天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光音天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遍净天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空无边处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识无边处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无所有处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非想非非想处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想受灭定
|
“若复比丘意欲求天耳彻听,闻天人声,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知他人心中所念,诸根缺漏,彼亦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知众生心意,有欲心、无欲心,有瞋恚心、无瞋恚心,有愚痴心、无愚痴心,如实知之;
“有爱心、无爱心,有受心、无受心,如实知之;
“有乱心、无乱心,有疾心、无疾心,有少心、无少心,有量心、无量心,有痛心、无痛心,有三昧心、无三昧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如实知之。
“欲如是者,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得无量神足,分一身作无数,复还合为一,踊没自在,化身乃至梵天,彼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自忆宿世无数劫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亿生,成劫、败劫、成败之劫,不可称计,我曾死此生彼,名某、字某,或从彼终,来生此间;自亿如此无数劫事,当念戒德具足而无他念。
= “成劫、败劫”:成劫(Vivatta-kappa)、败劫(Samvatta-kappa)。一般计算时间之单位,例如年、月、日、时、分等难以用来表示较长较大之时间观念,故以「劫」称之。世界成立之时期称为「成劫」;成立后,有生物居住于其上之时期称为「住劫」;世界再度破坏之时期称为「败劫」;世界之破坏殆尽,空无之时期称为「空劫」。
“若复比丘意欲求天眼彻视,观众生类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如实知之。
“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心意正见,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意欲如是者,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彼当念戒德具足,内自思惟,无有乱想,居在闲处。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诸比丘,当念戒德具足,无他余念,威仪成就具足,少过常恐,何况大者!
“若有比丘意欲使如来共论者,常念戒德具足;已戒德具足,当念闻具足;闻已具足,当念施具足;施已具足,当念智慧具足,解脱知见,皆悉具足。
“若比丘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便为天、龙、鬼、神所见供养,可敬、可贵,天、人所奉。
“是故,诸比丘,当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无能过者。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