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9日星期一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

卷第三十三_七法_等法品第三十九
 
#345、本经叙说成就知法、知义、知时、自知、知足、知入众、观察众人等七法,能得乐断漏;当求方便,成此七法。增支部Dhammannu(知法)、中阿含第1经善法经、吴支谦译佛说七知经,参阅失译般泥洹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于现法中受乐无穷,欲得尽漏,便能获之。
“云何为七法?于是,比丘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复能知足,亦复知入众中,观察众人,是谓七法。
 
“云何比丘知法?
“于是,比丘知法,所谓契经、祇夜、偈、因缘、譬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
= “广演”:梵Upadesa,又作论义,以法义问答来广论佛陀所说之法。
= “广普”:又作感兴偈,为佛陀随意欢喜所说之句。巴利本作Udanam(无问自说)。
= “契经生经”:巴利本作Suttam Geyyam Veyyakaranam Gatham Udanam Itivuttakam Jatakam Abbhutadhammam Vedallam(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
 
十二部经 = 中阿含第一经善法经:「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为知法也。」
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素怛缆,内容是以长篇之行文(散文体)来叙说一贯之法义。
祇夜
Geyya,译为重颂、应颂,将前面之契经重新以偈颂体铺叙之。
受决
Veyyakarana,又作受记、授记、解说,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381经:「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授声闻莂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胁入;若授生饿鬼决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
Gatha,又作孤起颂,即偈颂,音释伽陀、偈他。
本末
Itivuttaka,又作相应、如是语、本事,音译伊帝目多迦,为佛陀叙说弟子宿世之事,是由长文与韵文混合而成。
因缘
Nidana,又作缘起,音译尼陀那,叙说佛陀说法教化之各种因缘。
已说
Upadesa,又作说义、论义经,音译优波提舍,以法义问答来广论佛陀所说之法。
生经
Jataka,又作本缘、本生经、生传,音译阇多迦,叙说佛陀及弟子过去世之因缘。
Udana,又作法句、喜颂、感兴语、自说,音译乌陀那,为佛陀不问而自说之偈文。
方等
Vedalla,又作广经、方广,音译毗陀罗,由浅至深地广说菩萨道之真理。
未曾有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以希有、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德之奇特。
譬喻
Apadana,为佛陀说法教化时所引用各种譬喻之集成。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为知法。
“如是,比丘解了于法。
 
“云何比丘解了于义?
“于是,比丘知如来机趣,解了深义,无所疑难。
(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机巧;机灵灵巧[swift]/先兆,征兆[omen])
“若有比丘不解了义者,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知深义故,名为解义也。
“如是,比丘能分别义。
 
“云何比丘知其时宜?
“于是,比丘知其时节,可修观时便修观,可修止时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诵知诵,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语知语。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若有比丘不知此者,不知止观进止之宜,此非比丘。
“若复比丘知其时节,不失时宜,此名为随其方宜。
“如是,比丘知其时宜。
 
“云何比丘自能修己?
“于是,比丘能自知己:‘我今有此见闻念知,有如是智慧,行步进止,恒随正法。’
“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出入行来,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自修己进止之宜,此名为自修己行。
“是谓比丘能自知己。
 
“云何比丘自知止足?
“于是,比丘能自筹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之宜,皆能知止足。
= “云何比丘自知止足:中阿含第一经善法经作:「云何比丘为知节耶?」「知节」,巴利本作Mattannu(知量)。
止足(zhǐ zú) = 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
(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则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名为知足。
“如是,比丘名为知足。
 
“云何比丘知入大众?
“于是,比丘分别大众:‘此是刹利种,此是婆罗门众,此是长者众,此是沙门众;我当以此法,宜则适彼众中。’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可语可默,皆悉知之。
“若有比丘不知入众,此非比丘。
“以其比丘知入大众故,名为知入众也。
“是谓比丘知入大众也。
 
“云何比丘知众人根元?
= “云何比丘知众人根元”:中阿含第一经善法经作:「云何比丘知人胜如?」佛说七知经作:「何谓知人?」
“比丘当知: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或有一人,欲往至园中亲觐比丘;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观见比丘。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彼人欲至园中亲觐比丘者,此人最为上。
 
“比丘,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一人虽至比丘所,然不问其宜;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见比丘。
“彼至寺人最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问讯时宜;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问讯时宜。
问讯 = P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
“彼人至寺者,最尊第一,出彼人上。
 
“比丘,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至心听法;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不至心听法。
“彼至心听法者,于彼人最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有一人能观察法,受持讽诵;彼第二人,不能受持讽诵。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彼人受持讽诵者,于此人上最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解其义;彼第二人,闻法不解其义。
“彼人闻法解义者,于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闻法,法不成就。
“彼人闻法,法成就者,于此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分别护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
“彼能修行法者,于此诸人最尊第一。
“犹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醍醐最为第一,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为第一,无能及者。
= “犹如牛有酪醍醐最为第一,无能及者”:中阿含第一经善法经作:「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于彼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酥精,即是醍醐味。以上乳(Khira)、酪(Dadhi)、生酥(Takka)、熟酥(Navanita)、酥精(Sappi),即为五味(Panca Gorasa)。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是谓比丘观察人根。
“若有人不了此者,则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闻法分别其义者,此为最上,如是比丘观察人根。
 
“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于现法中快乐无为,意欲断漏亦无有疑。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此七法。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6、本经叙说佛举昼度树之华叶凋落、华实弃地、树作灰色、树生罗网、树生雹节、雹渐开敷、华开而香遍,比喻贤圣弟子之发心出家、出家舍俗、游初禅、游二禅、游三禅、游四禅、证果之戒德香。当求方便,成就戒德之香。增支部Paricchattaka(昼度树)、中阿含第2经昼度树经、宋施护译佛说园生树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三天昼度树,本纵广五十由旬,高百由旬,东、西、南、北荫覆五十由旬,三十三天在彼四月自相娱乐。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 “昼度树Paricchattaka,又作波利质多树,译为园生、香遍树,生长于忉利天。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彼昼度树华叶凋落,萎黄在地。
(diāo) = 草木衰落[wither](衰败,衰落[decline])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尔时,诸天见此瑞应,普怀欢喜,欣情内发:‘此树不久当更生华实。’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彼树华实皆悉凋落,捐弃在地。
(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是时,三十三天倍复欢喜,自相谓言:‘此树不久当作灰色。’
 
“比丘当知:复经历数时,彼树便作灰色。
“是时,三十三天已见此树而作灰色,甚怀喜悦,自相谓言:‘而今此树已作灰色,不久当生罗网。’
= “生罗网”:巴利本作Jalakajato(生花蕾)。
 
“是时,三十三天见此昼度树已生罗网,不久当生雹节。
= “生雹节”:巴利本作Kudumalakajato(生开放中之蕾)。中阿含第2经昼度树经作「生如鸟喙」。谓花蕾饱满之后,顶端尖细,有如鸟喙。
(báo) = 冰雹[hail]
“尔时,三十三天见已,复怀欢喜:‘此树今日已生雹节,不久当复开敷。’
= “当复开敷”:中阿含第2经昼度树经作「当开如钵」。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已见此树渐渐开敷,各怀欢喜:‘此树已渐渐开敷,不久当尽著华。’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彼树普悉开敷,皆怀欢喜:‘此树今日皆悉著华。’
“尔时,此香逆风,百由旬内无不闻香者。
“尔时,诸天四月之中于彼自相娱乐,乐不可计。
 
“此亦如是,若贤圣弟子意欲出家学道时,如似彼树始欲凋落。
 
“复次,贤圣弟子捐弃妻财,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剃除须发,如似彼树叶落在地。
 
“比丘当知:若贤圣弟子无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欢喜,游志初禅,似彼昼度树而作灰色。
= “念持欢喜”:离开凡俗而生欢喜的心。
 
“复次,贤圣弟子有觉、有观息,内有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游心二禅,如似彼树而生罗网。
 
“复次,贤圣弟子念而有护,自觉身有乐,诸贤圣所求,护念具足,游心三禅,如似彼树而生雹节。
 
“复次,贤圣弟子苦乐已尽,先无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志四禅,如似彼树渐渐开敷。
= “先无愁忧”:已没有先前的愁忧。
= “护念清净”:巴利本作Upekhako Satima Sukha-vihari Ti,有舍、具正念之乐住者。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复次,贤圣弟子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如似彼树皆悉敷华。
 
“是时,贤圣弟子戒德之香,遍闻四远,无不称誉者,四月之中而自娱乐,游心四禅,具足行本。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戒德之香。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7、本经叙说佛以七种事水者作譬喻,简别七种不同层次之人:()不善法遍身之人,如常沉没在水底者;()退失善法且造恶之人,如已出水还没者;()有信善根而不进之人,如出水观看者;()证须陀洹之人,如出水而住者;()证斯陀含之人,如欲渡水者;()证阿那含之人,如欲至彼岸者;()证阿罗汉之人,如已到彼岸者。当在闲居静处、树下坐禅,勿起懈怠。增支部Udakupama(水喻)、中阿含第4经水喻经、失译佛说咸水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事水喻,人亦如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彼云何七事水喻而似人?犹如有人没在水底,如复有人暂出水还没,如复有人出水观看,如复有人出头而住,如复有人于水中行,如复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如复有人已到彼岸。
= “如复有人已到彼岸”:中阿含第4经水喻经作:「至彼岸已,谓住岸人。…谓住岸梵志。」巴利本作Thale Titthati Brahmano(立于陆地上之婆罗门)。
“是谓,比丘,七事水喻出现于世。
 
“彼云何人没在水底而不得出?
“于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满其体,当经历劫数,不可疗治,是谓此人没在水底。”
 
“彼何等人出水还没?
“或有一人信根渐薄,虽有善法而不牢固。
“彼身、口、意行善,后复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是谓此人出水还没。
 
“彼何等人出水观看?
“于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坏命终,生阿须伦中,是谓此人出水而观。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彼何等人出水住者?
“于是,或有人有信精进,断三结使,更不退转,必至究竟成无上道,是谓此人出水而住。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身见结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戒取结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疑结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彼何等人欲渡水者?
“于是,或有人信根精进,恒怀惭愧,断三结使,淫、怒、痴薄,来至此世而断苦际,是谓此人欲渡水者。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
“或有人信根精进,断下五结,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来此世,是谓此人欲至彼岸者也。
= “般涅槃”:巴利本作Parinibbayi(般涅槃者)。
= “即彼般涅槃”:就会在于那个地方(色界天)般涅槃(寂灭)。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何等人已至彼岸者?
“于是,或有一人,信根精进而怀惭愧,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于此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谓此人已渡彼岸者也。
 
“是谓,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说。
“诸佛世尊所应修行接度人民,今已施行。
“当在闲居静处,若在树下,当念坐禅,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诲!”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8、本经叙说圣王成就城郭、城门、城池、谷米、薪草、兵器、知人等七法,则不为怨家盗贼所擒获;比丘成就净戒、护根、多闻、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别阴界入及十二缘起等七法,则魔波旬不得其便。增支部Nagara(城)、中阿含第3经城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王在远国治化,七法成就,不为怨家盗贼所擒获。
(qín) = 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
“云何为七?然彼城郭极为高峻,修治齐整,是谓彼王先成就第一之法。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jùn) = 高而陡峭[high and precipitous]
“复次,彼城门户牢固,是谓彼城成就第二法。
“复次,彼城外堑极深且广,是谓此城成就第三之法。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复次,彼城内多诸谷米,仓库盈满,是谓彼城成就第四之法。
(cāng) = 粮仓[granarybarn](泛指储藏物资的建筑物[warehousestorehouse])
“复次,彼城饶诸薪草,是谓彼城成就第五之法。
(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复次,彼城多诸器杖,备诸战具,是谓彼城成就六法。
= “多诸器杖,备诸战具”:巴利本作Bahu Balakayo PativasatiSeyyathidam Hattharoha Assaroha Rathika Dhanuggaha Celaka Calaka Pindadayika Ugga Rajaputta Pakkhandino Mahanaga Sura Cammayadhino Dasakaputta(许多军队居住,例如象兵、骑兵、车兵、弓射手、旗手、参谋、粮食部队、威猛的王子、突人队、大龙队、勇士、胸甲兵、奴仆子。)
“复次,彼城主极聪明高才,豫知人情,可鞭则鞭,可治则治,是谓彼城成就七法,外境不能来侵。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是谓,比丘,彼城国主成就此七法,外人不得娆近。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此比丘亦复如是,若成就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云何为七?于是,比丘,戒律成就,威仪具足,犯小律尚畏,何况大者!
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犹如彼城,高广极峻,不可沮坏。
 
“复次,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亦不兴念,具足眼根,无所缺漏,而护眼根;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亦不起想,具足意根而无乱想,具足拥护意根。
“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门户牢固。
 
“复次,比丘多闻不忘,恒念思惟正法道教,昔所经历皆悉备知。
(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三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外堑极深且广。
 
“复次,比丘多诸方便,所有诸法,初善、中善、竟善,具足清净,得修梵行。
“是谓比丘成就此第四法;如彼城郭,多诸谷米,外寇不敢来侵。
(kòu) = 入侵;侵犯[invadeplunder](入侵者[invader]/贼兵,敌军[foe])
 
“复次,比丘思惟四增上心之法,亦不脱漏。
= “四增上心”:Cattaro Adhipati,指四禅。中阿含第3经城喻经:「谓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初增上心,易不难得。…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是谓圣第子逮第四增上心,易不难得。」
“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五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多诸薪草,外人不能来触娆。
 
“复次,比丘得四神足,所为无难。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欲如意足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精进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念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是谓比丘成就此第六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内,器杖备具。
 
“复次,比丘具能分别阴、入、界,亦复分别十二因缘所起之法。
 
三科 =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
五阴/五众/五聚/五蕴
Khandha,指色、受、想、行、识。
十二入/十二处
Ayatana,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
Dhatu,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是谓比丘成就此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之主,聪明高才,可收则收,可舍则舍。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具知分别阴、持、入诸病。
= “持”:界(Dhatu)之另译,字根Dhr本义为保持。
“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者,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宜,分别阴、持、入及十二因缘,不失次第,便度魔界,不处其中。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9、本经叙说七种神识之住处;当于闲居树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增支部Vinnanatthiti(识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神止处;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 “七神止处”:Satta Vinnanatthitiyo,又作七识住、七识止处。指三界中,七种识之爱着、安住之所。参阅中阿含第97经大因经、长阿含第9经众集经。
 
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七识住 = Satta Vinnanatthitiyo,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身异想异识住
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身异想一识住
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身一想异识住
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身一想一识住
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空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识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无所有处识住
超出一切识无边处。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名为七神识住处?
“所谓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所谓人及天也;
= “所谓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所谓人及天也”:巴利本作Santi Bhikkhave Satta Nanattakaya NanattasanninoSeyyatha Pi Manussa Ekacce Ca Deva Ekacce Ca Vinipatika(比丘们!谓有情身异、想异,譬如人、一部分之天及一部分之堕狱者。)
“又复众生若干种身而有一想,所谓梵迦夷天也,初出现世;
= “梵迦夷天”:Brahmakayika Deva,又作梵众天,译为净身天,色界初禅天。此天有情身异想一;身异者,以大梵天王之身与梵众之身有大小胜劣之差也;想一者,梵众起想,以为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起想,以为此诸梵众皆是我所生,其思想同一也。长阿含第21经梵动经:「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我等众生,彼所化成。』」
“又复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光音天也;
= “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Abhassara(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欲语时,口发净光而作为言语之沟通。此天有情身一想异;身一者,其有情之身相皆同;想异者,其苦和非苦乐之二想交参,故其思想互异也。
“又复众生一身一想,所谓遍净天也;
= “遍净天”:Subhakinna Deva,色界十八天之一,即第三禅天之最上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遍净天。此天有情身一想一;身一者,其有情身相皆同;想一者,唯有乐者,其思想同一也。
“又复众生无量空,空处天也;
= “空处天”:巴利本作Sabbsao Rupasannanam Samatikkamma Patighasannanam Atthangama Nanattasannanam Amanasikara 'Ananto Akaso' Ti Akasananc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色想,灭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悟﹞「空无边」,而经验空无边处。)
“又复众生无量识,识处天也;
= “识处天”:巴利本作Sabbaso Akasanancayatanam Samatikkamma 'Anantam Vinnanan Ti Vinnananc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悟﹞「识无边」,而经验识无边处。)
“又复众生无有处,无有处天也。
= “无有处天”:巴利本作Sabbaso Vinnanancayatanam Samatikkamma 'Natthi Kinci' Ti Akincann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悟﹞「无所有」,而经验无所有处。)此乃观想相应于无任何存在。
“是谓,比丘,七识住处。
“我今已说七识处,诸佛世尊所可施行接度人民,今日已办,当在闲居树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此是我之教诲!”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0、本经叙说均头比丘病重,佛令其说七觉意而病除;当求方便,修七觉意。参阅相应部Gilana(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于尔时,尊者均头身抱重患,卧在床褥,不能自起居。
= “均头”:又作均提,即摩诃均头(Mahacunda),译为大瘦短,舍利弗之侍者,七岁即证阿罗汉果。
是时,均头便念:“如来世尊今日不见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医药不接。
垂愍(chuí mǐn) = 赐予哀怜。
“又闻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终不舍。’
“然今独见遗弃,将何苦哉!”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均头比丘作是称怨。
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头比丘所,问其所疾。”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将众多比丘渐渐至均头比丘房。
是时,均头遥见如来来,即自投地。
尔时,世尊告均头曰:“汝今抱患极为笃重,不须下床,吾自有座。”
 
尔时,世尊告均头曰:“汝所患为增为损,不增损乎?有能堪任受吾教也?”
 
是时,均头比丘白佛言:“弟子今日所患极笃,但有增无损也,所服药草,靡不周遍。”
= “所服药草,靡不周遍:什么药都服过了。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thick]/专一[single-minded])
 
世尊问曰:“瞻视病者竟为是谁?”
 
均头白言:“诸梵行来见瞻视。”
= 诸修梵行的人都来瞻视过。
 
尔时,世尊告均头曰:“汝今堪与吾说七觉意乎?”
= “七觉意”:Satta Bojjhanga,又作七觉支、七菩提分,即顺趣菩提之七种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杂阿含卷26718经:「若有七觉支,能作大明,能为目,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槃。」参阅杂阿含卷26723经。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念觉支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择法觉支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精进觉支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喜觉支
得正法而喜悦。
轻安觉支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定觉支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舍觉支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均头是时,三自称说七觉意名:“我今堪任于如来前说七觉意法。”
= 均头比丘在于那时,三次自己称说七觉意之名,然后说:「我现在堪任在于如来之前讲说七觉意之法。」
 
世尊告曰:“若能堪任向如来说,今便说之。”
 
是时,均头白佛言:“七觉意者,何等为七?所谓念觉意,如来之所说,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是谓,世尊,有此七觉意者,正谓此耳!”
 
尔时,尊者均头说此语已,所有疾患,皆悉除愈,无有众恼。
是时,均头白世尊言:“药中之盛,所谓此七觉意之法是也。
“欲言药中之盛者,不过此七觉意,今思惟此七觉意,所有众病皆悉除愈。”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受持此七觉意法,善念讽诵,勿有狐疑于佛、法、众者,彼众生类所有疾患皆悉除愈。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所以然者?此七觉意甚难晓了,一切诸法皆悉了知,照明一切诸法,亦如良药疗治一切众病,犹如甘露食无厌足。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若不得此七觉意者,众生之类流转生死。
“诸比丘,当求方便,修七觉意。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1、本经叙说转轮圣王出世,便有七宝应现;如来出世,便有七觉意宝应现。当求方便,修此七觉意。相应部Cakkavatti(转轮)、中阿含第58经七宝经、杂阿含卷27733-734经,参阅长部Mahasudassana-suttanta(大善见王经)、宋施护译佛说轮王七宝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圣王出现世间时,便有七宝出现世间。
= “转轮圣王”:Cakkavatti Rajan,又作转轮王、轮王、飞行皇帝,为印度民族之理想统治主,为世间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千子,持轮宝降服四天下,以十善治国。参阅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47经。
“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为七宝。
“是谓转轮圣王出现世时,便有此七宝流布世间。
 
“若如来出现世间时,便有七觉意宝出现世间。
“云何为七?所谓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出现于世。
“若如来出现世间时,便有此七觉意宝出现世间。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此七觉意。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2、本经叙说:()佛广演转轮圣王之七宝、四神足及命终生天等事。()有比丘贪慕轮王果报,佛诫其:轮王犹不免堕三恶趣,如来七觉意宝胜轮王七宝,当修梵行,尽于苦际,比丘遂得证果。参阅长部Mahasudassana-suttanta(大善见王经)、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转轮圣王品、宋施护译佛说轮王七宝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圣王出现世间,尔时便选择好地而起城郭,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快乐不可言。
(fēng) =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bean-like vessel](丰满;胖[plumpfull and round]/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numerous]/丰厚;富裕[be richthick])
“尔时,彼城外郭,七重围绕,七宝厕其间。
(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所谓七宝者,金、银、水精、琉璃、琥珀、玛瑙、砗磲,是谓七宝。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复有七宝堑绕彼七重,极为深广,人所难逾,其间皆有金沙。
“复有七重树兼生其间,然彼树复有七种色:金、银、水精、琉璃、砗磲、玛瑙、琥珀。
“然彼城中周匝有七重门,皆悉牢固,亦七宝所造。
“银门以金间施其间,金门以银间错其间,水精门以琉璃间错其间,琉璃门以水精间错其间,玛瑙门以琥珀间错其间,甚为快乐,实不可言。
(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然彼城中四面有四浴池,一一浴池纵广一由旬,自然有水,金、银、水精所造。
“银池水冻,便成银宝,金池水冻,便成金宝,然转轮圣王以此为用。
 
“尔时,彼地城中有七种音声。
“云何为七?所谓贝声、鼓声、小鼓声、钟声、细腰鼓声、舞声、歌声,是谓七种声。
“尔时,人民以此恒相娱乐,然彼众生无有寒温,亦无饥渴,亦无疾病。
“然转轮圣王在世游化,成就此七宝及四神足,无有缺减,终无亡失。
“转轮圣王云何成就七宝?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
“复有千子,极为勇猛,能降伏外寇;此阎浮里地不以刀杖化彼国。”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轮宝?”
 
世尊告曰:“是时,转轮圣王十五日清旦沐浴洗头,在大殿上玉女围绕。
(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是时,轮宝千辐具足,从东方来而在殿前,光曜煌煌,非人所造,去地七仞,渐渐至王前住。
(fú) = 辐条。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spoke]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huáng) = 光明;光亮[bright]
(rèn) =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same as“刃”])
“转轮圣王见已,便作是说:‘吾从旧人边闻:转轮王十五日沐浴头、手,在殿上坐,是时轮宝自然从东方来,在王前住;吾今当试此轮宝。’
“是时,转轮王以右手执轮宝,而作是说:‘汝今以法回转,莫以非法。’
“是时,轮宝自然回转,又在空中住。
“转轮圣王复将四部兵,亦在虚空中。
“是时,轮宝回向东方,转轮圣王亦从宝轮而去。
“若轮宝住时,是时转轮圣王所将之众,亦在中住。
“是时,东方粟散王及人民之类,遥见王来,皆悉起迎。
(sù) = 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foxtail milletmillet]
“又以金钵盛碎银,银钵盛碎金,奉上转轮圣王,而白王言:‘善来!圣王,今此方域人民炽盛,快乐不可称计,唯愿大王当于中治化!’
“是时,转轮圣王告彼民曰:‘汝等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亦莫杀生、窃盗、淫泆,慎莫非法治化。’
(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是时,轮宝复移至南方、西方、北方,普绥化人民;还来至王治处,去地七仞而住。
(suí) = “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借以登车的绳索[rope](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appeasepacify])
“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轮宝也。”
 
是时,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象宝?”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转轮圣王于十五日中,沐浴澡洗,在大殿上。
(zǎo) = 洗手[wash hand](后泛指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是时,象宝从南方来,而有六牙,衣毛极白,七处齐整,皆以金、银、珍宝而校饰之,能飞行虚空。
(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尔时,转轮圣王见已,便作是念:‘今此象宝极为殊妙,世之希有,体性柔和,不行卒暴,我今当试此象宝。’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是时,转轮圣王清旦日欲初出,乘此象宝,游四海外,治化人民。
“如是,转轮圣王成就象宝。”
 
是时,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马宝?”
 
世尊告曰:“转轮圣王出现世时,是时马宝从西方来,毛衣极青,尾毛朱光,行不移动,能飞在虚空,无所罣碍;见已,极怀喜悦:‘此马宝实为殊妙,今当役之,又体性良善,无有暴疾;吾今当试此马宝。’
(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是时,转轮圣王即乘此马,经四天下,治化人民,还来至王治处。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三洲
毗提诃洲
Pubbavideha,全称弗婆毗提诃洲。又作东毗提诃洲、逋利婆鼻提贺洲、弗毗提诃洲、弗婆提洲、弗于逮洲。意译东胜身洲、东种种身洲、东种种与洲、前离体洲。在须弥山东方碱海中,其地人身殊胜,故以胜身名之。
阎浮提
Jambudipa,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Dakkhina-jambu-d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i-suvan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i,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
瞿陀尼洲
Godaniya,又作瞿耶尼洲、瞿陀尼耶洲、瞿夜尼洲、瞿伽尼洲、劬伽尼洲。意译作牛货洲、牛施洲。以其位于须弥山西方,采行以牛为货币之交易方式,故又称西牛货洲(梵Apara-godaniya,音译阿钵唎瞿陀尼),或称西瞿耶尼、西洲。
北俱卢洲
Uttarakuru,又作北拘卢洲、北洲、北单越、郁单越、北郁单越、郁多罗究留、嗢怛罗句嚧。意译胜处、胜生、高上。
 
“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马宝。”
 
比丘白佛言:“复以何缘成就珠宝乎?”
 
世尊告曰:“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世时,是时珠宝从东方来,而有八角,四面有火光,长一尺六寸。
(cùn) = 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a person's pulse on the wrist](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cun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转轮圣王见已,便作是念:‘此珠宝极为殊妙,吾今当试之。’
“是时,转轮圣王夜半悉集四部之兵,以此摩尼宝举著高幢头,是时光明照彼国界十二由旬。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尔时,城中人民之类,见此光已,各各自相谓言:‘日今已出,可理家事。’
“是时,转轮圣王在殿上普见人民已,还入宫中。
“是时,转轮圣王持此摩尼举著宫内,内外悉明,靡不周遍。
“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珠宝也。”
 
尔时,比丘白佛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玉女宝?”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若转轮圣王出现世时,自然有此玉女宝现,颜貌端正,面如桃华色,不长不短,不白不黑,体性柔和,不行卒暴,口气作忧钵华香,身作栴檀香;恒侍从圣王左右,不失时节,常以和颜悦色,视王颜貌。
= “忧钵华”: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优钵华”:Uppala,为青色之水莲花。
= “栴檀”:又作栴檀那(Candana),译为与乐,印度之香树名,高达数丈,木质芳香。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为除疾之药,能给予人身安乐。
= “常以和颜悦色,视王颜貌”:都常以和颜悦色去视圣王的颜貌。
“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玉女之宝。”
 
是时,比丘白佛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居士宝?”
 
世尊告曰:“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世时,便有此居士宝出现世间,不长不短,身体红色,高才智达,无事不开,又得天眼通。
“是时,居士来至王所,而白王言:‘唯愿圣王延寿无穷!若王欲须金、银、珍宝者,尽当供给。’
“是时,居士以天眼观有宝藏者、无宝藏者,皆悉见之。
“王有所须宝,随时给施。
“是时,转轮圣王欲试彼居士时,便将此居士度水,未至彼岸,便语居士言:‘我今欲须金、银、珍宝,正尔便办。’
“长者报曰:‘前至岸上当供给。’
“转轮圣王言:‘我今此间须宝,不须至岸上。’
“是时,居士即前长跪叉手向水,寻时水中七宝踊出。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是时,转轮圣王语彼长者:‘止!止!居士,更不须宝。’
“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居士宝也。”
 
是时,比丘白佛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典兵之宝?”
 
世尊告曰:“于是,比丘,转轮圣王出现世时,便有此宝,自然来应,聪明盖世,豫知人情,身体好色,来至转轮圣王所,白圣王言:‘唯愿圣王快自娱乐!若圣王欲须兵众,正尔给办,进止之宜,不失时节。’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引申为胜过、超出[surpass])
“是时,典兵宝随王所念,云集兵众,在王左右。
“是时,转轮圣王欲试典兵宝。
“是时,便作是念:‘使我兵众正尔云集。’
“寻时,兵众在王门外。
“若转轮圣王意欲使兵众住便住,进便进。
“如是,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典兵之宝。
“比丘当知:转轮圣王成就此七宝。”
 
是时,彼比丘白世尊言:“转轮圣王云何成就四神足,快得善利?”
 
佛告比丘:“于是,转轮圣王颜貌端正,世之希有,出过世人,犹彼天子无能及者。
“是谓转轮圣王成就此第一神足。
 
“复次,转轮圣王聪明盖世,无事不练,人中之雄猛,尔时智慧之丰,无过此转轮圣王。
(liàn) = 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得柔而洁白[boil and scour raw silk](洁白的熟绢[white silk]/练习;操演[practicedrain]/引申为经验多,精熟[experienced]/白,素色[white])
“是谓成就此第二神足。
 
“复次,比丘,转轮圣王无复疾病,身体康强,所可饮食,自然消化,无便利之患。
“是谓,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第三之神足。
 
“复次,比丘,转轮圣王受命极长,寿不可计,尔时人之命,无过转轮圣王之寿。
“是谓,比丘,转轮圣王成就此第四神足。
“是谓,比丘,转轮圣王有此四神足。”
 
尔时,彼比丘白佛言:“若转轮圣王命终之后,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转轮圣王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受命千岁。
“所以然者?转轮圣王自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杀生;自不窃盗,复教他人使不偷盗;自不淫泆,复教他人使不行淫;自不妄语,复教他人使不妄语;自行十善之法,复教他人使行十善。
“比丘当知:转轮圣王缘此功德,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
 
尔时,彼比丘便作是念:“转轮圣王甚可贪慕!欲言是人,复非是人;然其实非天,又施行天事,受诸妙乐,不堕三恶趣。
(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若我今日持戒勇猛,所有之福,使将来之世得作转轮圣王者,不亦快哉!”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告彼比丘曰:“今在如来前勿作是念。
“所以然者?转轮圣王虽成就七宝,有四神足,无能及者,犹不免三恶之趣:地狱、畜生、饿鬼之道。
“所以然者?转轮圣王不得四禅、四神足,不得四谛,由此因缘,复堕三恶趣。
= “四神足”:此与转轮圣王成就四神足不同,乃指三十七道品之四神足。增一阿含苦乐品第258经:「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心三昧行尽神足,精进三昧行尽神足,诫三昧行尽神足。」
 
四禅 = Cattari Jhanani,译为四静虑。参阅杂阿含卷17473经。
初禅
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
第二禅
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第三禅
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
第四禅
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人身甚为难得,遭值八难,求出甚难;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生正国中,亦复不易;
“求善良友,亦复不易;
“欲与善知识相遇,亦复不易;
“欲从如来法中学道者,亦复难遇;
“如来出现,甚不可遭;
(zāo) = 遇见,碰到<多指碰到不幸的事>[meet with](受到;遭受[meet withsuffer])
“所演法教,亦复如是,解脱、四谛及四非常,实不可得闻。
四非常偈/四无常偈 = 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所说无常、苦、空、无我等义之偈文。
“转轮圣王于此四法,亦不得究竟。
“若,比丘,如来出现世时,便有此七宝出现世间。
“如来七觉意宝,至无边究竟,天、人所誉。
“比丘今日善修梵行,于此现身得尽苦际,用此转轮圣王七宝乎?”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如是之教,在闲静之处,思惟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欲修无上正业: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彼比丘便成罗汉。
 
尔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3、本经叙说天人语童真迦叶:舍有夜烟昼火、婆罗门、智者、凿山、刀、负物、山、虾蟆、肉聚、枷、二道、树枝、龙等喻。佛为迦叶解此义,迦叶遂悟证阿罗汉果。中部Vammika-sutta(蚁垤经)、杂阿含卷381067经、别译杂阿含卷118经、宋施护译佛说蚁喻经,参阅小部长老偈经。
 
闻如是:一时,尊者童真迦叶在舍卫国昼暗园中。
= “童真迦叶”:Kumara Kassapa,又作童子迦叶,音译为鸠摩罗迦叶。
= “昼暗园”:Andhavana,又作暗林、得眼林,音译为安陀林。
 
是时,迦叶夜半而经行。
尔时,有天来至迦叶所,在虚空中语迦叶言:“比丘当知:此舍夜便有烟,昼日火燃。
“婆罗门语智者曰:‘汝今持刀凿山,当凿山时,必当见有负物,当拔济之。
(záo) = 凡穿物使通都称凿[cut a holechisel or dig](挖掘;开凿[dig])
(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
“‘汝当凿山,当凿山时,必当见山,汝今当舍山。
“‘汝今当凿山,当凿山时,必见虾蟆,今当舍虾蟆。
(má) = 蛤蟆。虾蟆。
“‘汝今当凿山,当凿山时,当见肉聚,已见肉聚,当舍离之。
“‘汝今当凿山,当凿山时,当见枷,已见枷,便舍离之。
(jiā) = 刑具名。旧时一种方形木质项圈,在东方国家使用,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cangue]
“‘汝今当凿山,已凿山,当见二道,已见二道,当舍离之。
“‘汝今当凿山,已凿山,当见树枝,已见树枝,当舍离之。
“‘汝今当凿山,已凿山,当见龙,已见龙,勿共语,当自归命,慕令得所。’
 
“比丘,当善思念此义;设不解者,便往至舍卫城,到世尊所,而问此义。
“若如来有所说者,善念行之。
“所以然者?我今亦不见有人、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能解此义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若从我闻。”
 
是时,迦叶报天曰:“此事甚佳!”
 
尔时,迦叶清旦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迦叶问世尊曰:“今当问如来义,天之所说,何所趣向?何以故舍夜有烟,昼便火燃?何以故名为婆罗门?何以故名为智者?又言凿山者,其义何所趣向?言刀者,亦所不解。
“何以故名为负物?又言山者,其义云何?何以故复言虾蟆?何以故复言肉聚?何以故复言枷?何以故复言二道?树枝义其义云何?何以故名龙?”
 
世尊告曰:“舍者,即是形体也,四大色所造,受父母血脉渐渐长大,恒当养食,不令有乏,是分散法。
= “是分散法”:无常变易之法。
(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夜有烟者,众生之类心之所念是。
= 白天所作的。在夜间则思考不停。
“昼日火燃者,身、口、意所造行是也。
= 夜间思考之事,于白天,付诸施行在于身口意。
“婆罗门者,是阿罗汉也。
“智者,是学人也。
= “学人”: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称为“学人”或“有学”,谓其尚有可学之处;后一者阿罗汉果则称“无学”,谓其已具足八正道迹,成就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并已达无须再学习之阶段。
“凿山者,精进之心是也。
“刀者,智慧是也。
“负物者,是五结也。
= 巴利本作Cangavaran TiPancann' Etam Nivarananam AdivacanamKamacchandanivaranassa Byapadanivaranassa Thinamiddhanivaranassa Uddhaccakukkuccanivaranassa Vicikicchanivaranassa.(容器者,是五盖的同义语,即欲贪盖、瞋恚盖、惛忱睡眠盖、调悔盖、疑惑盖。)
“山者,是憍慢也。
“虾蟆者,瞋恚心是也。
= 巴利本作Uddhumayika TiKadhupayasass' Etam Adhivacanam.(膨胀的﹝蛙﹞,是坌恚的同义语。)
“肉聚者,贪欲是也。
“枷者,五欲是也。
= 巴利本作Asisuna TiPancann' Etam Kamagunanam Adhivacanam.(屠杀场者,是五种欲分的同义语。)
“二道者,疑是也。
“树枝者,是无明也。
= 巴利本作Langi TiAvijjay' Etam Adhivacanam.(闩者,是无明。) 
“龙者,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是。
“彼天所说,其义如是。
“汝今当熟思惟,不久当尽有漏。”
 
尔时,迦叶受如来如是之教,在闲静之处,而自修行,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欲修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尔时,迦叶便成阿罗汉。
 
尔时,迦叶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4、本经叙说诸比丘叹誉满愿子之德,佛给予赞可,舍利弗遂往问满愿子七清净道,满愿子以七车为喻解说之。中部Rathavinita-sutta(传车经)、中阿含第9经七车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满愿子亦将五百比丘游本生处。
= “满愿子”:Punna Mantani-putta,音译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弟子中说法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5经:「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
尔时,世尊于罗阅城九十日夏坐已,渐渐在人间游化,来至舍卫城中祇树给孤独园。
= “夏坐”:又作夏安居、雨安居(Vassa),雨期之义。安居是佛弟子在雨季中,集合栖止于一处,净心修道的生活行事。依四分律之说:六群比丘于一切时,不分春夏秋冬,皆至各处游化,某一夏日,天暴雨,水涨,所携衣钵坐具等,皆悉飘失,又践踏草木,伤害虫蚁,诸居士皆讥释子不知惭愧。佛乃以种种方便呵责之,并制订雨季三月间,应夏坐安居。安居分有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安居结束之日,集众举行「自恣」。参阅四分律卷第37、佛说解夏经。
尔时,众多比丘各散在人间游化,亦来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为在何处夏坐?”
 
诸比丘对曰:“在本所生处而受夏坐。”
 
世尊告曰:“汝等所生之处比丘之中,能自行阿练若,复能称誉阿练若;
= “阿练若”:Aranna,又作阿兰拏、阿兰若,译为最闲处。阿练若行,谓住于闲静处,头陀行之一。
“自行乞食,复教他人使行乞食,不失时宜;
“自著补纳衣,复教他人使著补纳衣;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marry])
“自修知足,亦复叹誉知足之行;
“自行少欲,亦复叹说少欲之行;
“自乐闲静之处,复教他人在闲静之处;
“自守其行,复教他人使守其行;
“己身戒具清净,复教他人使修其戒;
“己身三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三昧;
“己身智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智慧;
“己身解脱成就,复教他人使行解脱;
“己身解脱见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此法,身能教化,不有厌足,说法无懈倦。”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言:“比丘满愿子于此诸比丘中,堪任教化,己身修阿练若行,亦复叹誉阿练若行;己身著补纳衣,少欲知足,精进勇猛,乞食,乐闲静之处,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成就,复教他人使行此法,自能教化,说法无厌足。”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说微妙法。
是时,诸比丘闻佛说法已,小停左右,便从座起,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小停(xiǎo tíng) = 暂时停留;暂时停止。
 
尔时,舍利弗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尔时,舍利弗便作是念:“今满愿子快得善利!所以然者?诸梵行比丘叹誉其德,然复世尊称可其语,亦不逆之;我当何日与彼人得共相见,与其谈论?”
 
是时,满愿子于本生处,教化周讫;渐渐人间教化,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尔时,世尊渐与说法。
是时,满愿子闻说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以尼师檀著右肩上,往诣昼暗园中。
= “尼师檀”:Nisidana,又作尼师坛,译为坐具、敷具,坐卧时敷地以护身,或布于卧具上以护卧具,长为佛之二搩手,宽为一搩手半,比丘六物之一。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尔时,有一比丘,遥见满愿子以尼师檀著右肩上,至彼园中;见已,即往至舍利弗所,白舍利弗言:“世尊常所叹满愿子方至如来所,从佛闻法,今诣园中,尊者宜知是时。”
 
是时,舍利弗闻比丘语,即从座起,以尼师檀著右肩上,往至彼园中。
 
是时,满愿子在一树下结跏趺坐,舍利弗亦复在一树下端坐思惟。
是时,舍利弗便从座起,往至满愿子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舍利弗问满愿子曰:“云何,满愿子,为由世尊得修梵行为弟子乎?”
= 云何?满愿子!依于世尊,得修梵行,而为弟子的吗?
 
满愿子报曰:“如是!如是!”
 
时,舍利弗复问曰:“复因世尊得修清净戒乎?”
= 为了清净戒行,而修行的吗?
 
满愿子言:“非也。”
 
舍利弗言:“为由心清净于如来所,而修梵行乎?”
= 为了清净其心,而修行的吗?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为见清净于如来所,得修梵行乎?”
= 为了见解之清净而修的吗?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为无犹豫,得修梵行乎?”
= 为了离开疑惑,才修的吗?
(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曰:“为由行迹清净,得修梵行乎?”
= 为了知道证悟之道,而修的吗?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于道之中,智修清净,得修梵行乎?”
= 为了得智慧,才修梵行的吗?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知见清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我今所问:‘于如来所,得修梵行乎?’
“汝复报吾言:‘如是。’
“吾复问:‘智慧、心清净,道、知见清净,得修梵行耶?’
“汝复言:‘非也。’
“汝今云何于如来所,得修梵行耶?”
= 那么,你现在到底是为什么,而在于如来之处,得修梵行的呢?
 
满愿子报曰:“戒清净义者,能使心清净;心清净义者,能使见清净;见清净义者,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义者,能使行迹清净;行迹清净义者,能使道清净;道清净义者,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义者,能使入涅槃义。
“是谓于如来所得修梵行。”
 
舍利弗言:“汝今所说义何所趣向?”
 
满愿子言:“我今当引譬喻解此义,智者以譬喻解此义,智者自寤。
“犹如今日波斯匿王,从舍卫城至婆祇国,两国中间布七乘车。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 “婆祇”:Vajji
“是时,波斯匿王出城先乘一车;至第二车,即乘第二车,复舍第一车;小复前行,乘第三车而舍第二车;小复前行,乘第四车而舍第三车;小复前行,乘第五车而舍第四车;又复前行,乘第六车而舍第五车;又复前行,乘第七车而舍第六车,入婆祇国。
“是时,波斯匿王以至宫中。
“设有人问:‘大王今日为乘何等车来至此宫?’
“彼王欲何报?”
(bào) = 断狱,判决罪人[judge](报答,报酬[recompenserepay]/报告,答复[report])
 
舍利弗报言:“设当有人问者,当如是报曰:‘吾出舍卫城,先乘第一车至第二车,复舍第二车乘第三车,复舍第三车乘第四车,复舍第四车乘第五车,复舍第五车乘第六车,复舍第六车乘第七车,至婆祇国。所以然者?皆由前车至第二车,展转相因,得至彼国。’
“设有人问者,应当作是报之。”
 
满愿子报曰:“戒清净义,亦复如是,由心清净,得见清净;由见清净,得至除犹豫清净;由无犹豫义,得至行迹清净;由行迹清净义,得至道清净;由道清净义,得至知见清净;由知见清净义,得至涅槃义,于如来所得修梵行。
“所以然者?戒清净义者,是受入之貌,然如来说使除受入;心清净义亦是受入之貌,然如来说除受入;乃至知见之义亦是受入,如来说除受入,乃至涅槃,如来所得修梵行。
“若当戒清净,于如来所得修梵行者,凡夫之人亦当取灭度。所以然者?凡夫之人亦有此戒法。
= “灭度”:Parinibbana,与般涅槃、寂灭同义。
“世尊所说者,以次成道,得至涅槃界,非独戒清净,得至灭度。
“犹如有人欲上七重楼上,要当以次而至;戒清净义,亦复如是,渐渐至心,由心至见,由见至无犹豫,由无犹豫,得至净于行迹,由净行迹得至于道,由于净道得至知见,由净知见得至涅槃。”
 
是时,舍利弗即称:“善哉!善哉!快说此义。汝今为名何等?诸比丘梵行之人,称汝何等号?”
= 善哉!善哉!快说此义(说的很对);你现在叫做什么名字呢?诸比丘梵行的人,称呼你为什么德号呢?
 
满愿子言:“我今名为满愿子,母姓弥多那尼。”
= “弥多那尼”:Mantani,又作弥多罗尼,译为满慈女。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满愿子,贤圣法中实无等伦!怀抱甘露,演布无穷,我今所问甚深之义,汝尽演说。
“设当诸梵行人以首戴行世间,犹不能得报其恩!
= 倘使诸梵行的人,将你戴在于头上而周行于世间,仍然不能得报你的大恩的。
“其有来亲近问讯者,彼人快得善利!
= 凡是有人来亲近问讯您的话,即那些人便能快得善利。
问讯 = P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我今亦得其善利,承受其教。”
 
满愿子报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汝今为名何等?诸比丘为何等号?”
 
舍利弗报曰:“我名忧波提舍,母名舍利,诸比丘号吾为舍利弗。”
= “忧波提舍”:Upatissa,又作忧波提,译为大光,从父得名。
 
满愿子言:“我今与大人共论,先亦不知法之大主来至此间。
= 我现在和大人在此共论,开始时并不知道是一位法的大主来到这里的。
“设当知尊者舍利弗来至此者,亦无此辩共相酬答。
= 假如知道您是舍利弗尊者来到这里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如此这般的共相酬答的了。
(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然尊问此甚深之义,寻时发遣。
= “我今与大人共论寻时发遣”:中阿含第9经七车经作:「我今与世尊弟子共论而不知,第二尊共论而不知,法将共论而不知,转法轮复转弟子共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舍梨子者,不能答一句,况复尔所深论。」
= 不知对方为最伟大的比丘,而却滔滔不绝的把要说的话都统统讲出来。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抒发[express]/发送;打发[senddismiss])
“善哉!舍利弗,佛弟子中最为上首,恒以甘露法味而自娱乐。
“设当诸梵行人,以首戴尊者舍利弗行世间,从岁至岁,犹不能报斯须之恩。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其有众生来问讯尊者、亲近者,彼人快得善利,我等亦快得善利!”
 
尔时,二贤在彼园共如是论议。
 
是时,二人各闻所说,欢喜奉行!
 
等法及昼度,水及城郭喻,识、均头、二轮,波蜜及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