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星期四

杂阿含经-第三卷_五阴

《杂阿含经》第三卷
#五阴诵<123510>
##五阴相应<5987>
 
#59、本经说明五受阴之「集」和「灭」。参阅相应部Samadhi(三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那五种呢?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色,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 观察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可知都是随缘生灭的事物。
“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
“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所谓这是色,这是色的集起、这是色的息灭;这是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这是精神现象的集起、这是精神现象的息灭。
“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
= 而这色是怎样集起的呢?这色又是怎样息灭的呢?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这些精神现象又是怎样息灭的呢?
“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
“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
“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我说)爱好喜欢的心思一集起,这被喜爱的色就会跟着集起;爱好喜欢的心思一息灭,这被喜爱的色就会跟着息灭。与事物的感触一集起,这受、想、行的现象也跟着集起;与事物的感触一息灭,那么这受、想、行等现象也会跟着息灭。名色一集起,这心识便跟着集起;名色一息灭,那么这心识便跟着息灭。
= 即根(六根)、境(六境)、识(六识)三者的和合,亦即由根、境、识而有感觉与知觉而成立认识条件的意思。
名色 = 是五蕴的总名。受、想、行、识四蕴就叫作名;色蕴就叫作色。四蕴皆属心识之法,无形体可见,只能称名而认知,所以叫作名。色蕴则是由极细所组成,具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叫作色,色就是有所质碍的意思。
“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
“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
= 比丘啊!(要这样如实地观察五受阴)像这色的集起、色的息灭,要如实地知道这是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像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也要如实地知道这是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经所举的五受阴的「集」,列表如下:
因缘
喜爱
喜爱能缘生五受阴,因此不只能缘生色,也能缘生受、想、行、识。此经中只以「色」为举例。
六根接收到六境,而会有六识。六识、六根、六境接「触」,就会有感「受」、心中映「想」、而有造作(「行」)。因此触集是受、想、行集。
名色
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因此名色集是识集。
 
#60、本经说明若于五受阴不乐、不赞叹、不取、不着,则能得解脱。参阅相应部Samadhi(三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何等为五?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哪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著烦恼的色,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善哉!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
= 真好啊!比丘能不爱悦一切色,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著它。
“善哉!比丘不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
= 真好啊!比丘能不爱悦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著它。
“所以者何?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
= 为何要这样呢?因为比丘如果能不爱悦色,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著它,那么对于色便不会爱乐,心灵就可获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乐于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则于识不乐,心得解脱。
= 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去爱悦它,不赞叹它,不执取它,不贪著它,那么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便不会爱乐,心灵就可获得解脱了。
“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
= 如果比丘不爱悦色,心灵就可获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
= 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去爱乐,心灵就可获得解脱,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平等的舍弃对一切事物的贪著,而有正念正智。
不灭不生 = 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平等舍住 = 平等,没有高下、贵贱、粗细、深浅……等差别。舍,弃也。住,依止,保持。本句谓平等地舍去对一切事物的贪著。
平等舍住 = 平等地舍去贪着,并稳固在此状态。其中「住」是「稳固」的意思。
正念 = 八正道之一,即正确的观念。
正智 = 指如来明了正见之智。
“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前际俱见,永尽无余;
“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后际俱见,亦永尽无余;
“后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前后际俱见,永尽无余,无所封著。
= 比丘能这样去认知、这样去观察的话,那么就可洞见过往的一切事物现象,将它永远地断除无余;对过往的一切事物现象都能洞见,永远地将它断除无余,那么对未来一切事物的现象便都能洞见,也能够将它永远地断除无余;对未来一切事物的现象都能洞见,永远将它断除无余后,那么无论是过往或未来的一切事物现象便都可洞见,永远将它断除无余,不会有所贪著了。
(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封著 = 封,闭或聚的意思。封著,即贪著。
封著 = 黏着、执着。
“无所封著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无所取者,亦无所求;
“无所求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不会有所贪著的话,那么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会有所执取;对世间一切事物不执取的话,也就不会去逐求;不去逐求的话,自己就可觉悟到达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际/三世
前际
过去
中际
现在世
后际
未来
 
#61、本经分别说明五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应舍离、灭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哪五种呢?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色,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 令人贪著烦恼的色蕴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一切色,包括那地、水、火、风四大,以及由这四大所组合而成的各种色,都叫做令人贪著烦恼的色蕴。其次,那色都是变化无常、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事物。如果对那色,能将它永远断除无余,彻底地舍离它、将它灭尽、远离对它的贪欲、使它寂灭不起;其余的色更不相接续、不生起、不出现,这就叫做妙,叫做寂静,叫做舍离。一切残余的爱染尽除,不起贪欲、将它灭尽,就可达到涅槃的境界。
四大 = 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
= 谓不可思议、绝待、无比等的意思。
寂静 = 脱离一切烦恼叫寂,杜绝一切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
“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 令人贪著烦恼的受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感受。是哪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起的感受,这些就叫令人贪著烦恼的受蕴。其次,那受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 这里指「种类」。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
“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 令人贪著烦恼的想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想象。是哪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想象,……乃至于由意触所生起的想象,这些都是令人贪著烦恼的想蕴。其次,那想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
“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 令人贪著烦恼的行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意志行为。是哪六种呢?就是由眼触所生起的意志行为,……乃至由于意触所生起的意志行为,这些都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行蕴。其次,那行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
“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 令人贪著烦恼的识蕴是什么呢?就是指六种心识。是哪六种呢?就是眼识,……乃至意识,这些就叫做令人贪著烦恼的识蕴。其次,那识蕴是变化无常、会令人产生痛苦烦恼、变易不定的精神现象,……乃至于要将它灭尽,达到涅槃的境界。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
= “随信行”:为以生得之智慧、信忍随顺教法修行之人,是见道位中之钝根者。
= 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随信行 = 言依他人的教法,起信修行,进趣于道。此为见道位中的钝根者。
“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 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用智慧去思考、观察、辨别,把心安住于正法而不动摇的话,就叫做能依信心而修行的人了;这样的修行人能超脱生死,越过平凡的境地,如果他还未获已断三界见惑预参圣流的须陀洹果位,只要中间不死,(继续修行),一定可获得须陀洹果位。
= “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即预流果,声闻四果之初果,为断三界见惑预参圣者之流的圣者。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
= “随法行”:为以增上智慧随顺教法修行之人,是见道位中之利根者。断见惑,即见道位。
增上智慧 = 即能了知四圣谛法等的胜智慧。
随法行 = 言以自己智力,随法修行,进趣于道。此为见道位中之利根者。
“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 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法理的增上智慧去思考、观察、辨别,把心安住于正法而不动摇的话,就叫做以自己智力,随法修行的人;这样的修行人能超脱生死,越过平凡人的境地,如果他还未获已断三界见惑预参圣流的须陀洹果位,只要中间不死,(继续修行),一定可获得须陀洹果位。
凡夫 = 指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凡人。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
 
三结 = 结是烦恼之别称;三结,是得预流果者所断的三种烦恼,即有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
身见
Sakkaya-ditthi,即「我见」之意。
戒取
Silabbata-paramasa,即「执取邪戒」之意。
Vicikiccha,怀疑正理。
 
三结 = 是得预流果的圣者所断的三种烦恼。
身见结
执取五蕴根身。
戒禁取结
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疑结
心中怀疑,不信正理。
 
“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 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真如实相的正智慧去平等观察,就能获得完全断除三种烦恼的知见,三种烦恼就是执取五蕴根身的身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的戒禁取见、怀疑不信正理的疑惑。比丘啊!这样就叫得须陀洹果位;不再堕入恶道之中,一定可正确地走向无上的正等正觉,仅在人界与天界各自受生七次后,便能从轮回的苦海中获得彻底的解脱。
= “三菩提”:Sambodhi,又译「等觉」、「正觉」,为「完全觉悟」之意。
= “七有天人往生”:七有Sattakkhattuparama,又作七极返。须陀洹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称为七有天人往生。
如实正慧 = 即能了知真如实相的智慧。
三菩提 =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
“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 比丘啊!如果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能用了知真如实相的正智慧去平等观察,心中不起任何烦恼,就叫阿罗汉;各种烦恼都已除尽,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了人世的重担,自己获得利乐,尽除所有执取的烦恼,以正智观照,心灵得到自在解脱。
不起心漏 = 漏,为烦恼的别名。不起心漏,即心里不生烦恼。
(dān) = 用肩挑[carry on a shoulder pole](背负[carry on one's back]/承当,承担[take upon]/肩负的责任[burdenload])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逮得己利 = 达到、获得佛法对自己的利益。「逮」是「达到」的意思。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受身
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感受。身,在此为集、类之义。
六想身
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想象。
六思身
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意志行为。
六识身
谓由六根触六境所生起的识别作用。
 
四向四果/四双/八辈阶段
名称
趣向于初果
须陀洹向,又分随信(心修)行、随法(智修)行
证初果
须陀洹果
趣向于二果
斯陀含向
证二果
斯陀含果
趣向于三果
阿那含向
证三果
阿那含果
趣向于四果
阿罗汉向
证四果
阿罗汉果
 
条件
轮回的束缚
断身见、戒取、疑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
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
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
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证得涅槃、解脱轮回。
 
#62、本经叙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而系着;多闻圣弟子则不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色,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著,使心系著而生贪欲。
= 那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生起我见的系著,使心系著于五蕴而对它生起贪欲。
“比丘!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此五受阴不为见我系著,使心结缚而起贪欲。
= 比丘啊!多闻的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不被偏执的我见所系著,使心系缚著五蕴而生起贪欲。
“云何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见我系著,使心结缚而生贪欲?
= 为什么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会起妄见执持著说这就是我,使心系著于五蕴而对它生起贪欲呢?
“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
= 比丘啊!因为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所以一见色便执持著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同样地,对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执持著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
“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著,使心结缚而生贪欲。
= 就象样,这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对这五蕴喜欢执持著这就是我的我见,使心系缚着五蕴而生起贪欲。
“比丘!云何圣弟子有慧有明,不说我系著,使结缚心而生贪欲?
= 比丘啊!为什么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不喜欢执持著我见,使心系缚于五蕴而生起贪欲呢?
“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是我、异我、相在。
= 因为圣弟子不妄见色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妄见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
“如是,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五受阴不见我系著,使结缚心而生贪欲。
= 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有智慧,明白事理,对这五蕴不以妄见执持著是我,使系缚的心而生起贪欲。
“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
= 像这所有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经正确如实地观察后,全都是变化无常的。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
= 同样地,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经正确如实观察后,也全都是变化无常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3、本经叙说愚痴无闻凡夫之我执。参阅相应部Samanupassana(观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就是那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
= 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妄执有我,那么一切都是在这五受阴中妄执有这个我了。
= 以妄念推度。
“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
= 是那五种呢?就是那些沙门、婆罗门对色妄见那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四种精神现象,也妄见那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
“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
= 就像这样,愚痴无闻的凡夫以妄念推度有我这个实体,不明事理,妄作分别。
“如是观,不离我所;
“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
“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
= 像这样的观察,也就不能离弃五蕴为我所有的执著;不能离弃五蕴为我所有的执著的话,就会涉入六根;涉入六根后,也就会产生觉触;由于六触的觉触作用,愚痴无闻的凡夫就随之生起了痛苦与快乐的感受,也从这里生起这类及其它的感受,就是这六触身的作用。
我所 = 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
入于诸根 = 入,涉入。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六触 =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是由根、境、识三事和合而生。
六触入 = 「六触入处」的略称。「六触入处」指由「六触」进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触使人心意动摇、产生贪爱的过程、时空、或情境。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里的「触」特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
“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 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
= 比丘啊!有能了别诸法的意界;有能洞见诸法实相的法界;有愚痴昧于事理的无明界。
= “意界、法界、无明界”:ManodhatuDhammadhatuAvijjadhatu
意界、法界、无明界 = 指一切心与心所法触对一切境时所集起精神作用的三个境界。意界,能了别诸法的精神境界;法界,洞见实相,诸法圆融,具足一切的精神境界;无明界,愚痴无明的精神境界。
意界、法界、无明界 = 六根的意根这一类(意界)、六境的法境这一类(法界)、无明这一类。(在卷八会解说,有意根、法界,就有意识,这三者和合生触。这时如果是在无明的状况下,就是无明触。)
“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
= 因为无明觉触了所触的境,愚痴无闻的凡夫便妄说存在、妄说不存在、妄说有存在也有不存在、妄说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妄说我最殊胜、妄说我与他相等;妄说我知道、我看见。
相似(xiāng sì) = 相类;相像[resemblebe similarbe alike]
“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
= 其次,比丘啊!多闻圣弟子虽依住于六触中,然而却能厌离愚痴无明,生起智慧。
“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
= 他厌离了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了智慧,不妄说存在、不妄说不存在、不妄说有存在也有不存在、不妄说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不妄说我最殊胜,不妄说我较差,不妄说我与他相等;不妄说我知道、我看见。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
= 作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察见后,以前所生起的无明觉触就会息灭,以后智慧的觉触便生起了。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4、本经说明若从我、我所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之后,识无所住、除欲、见法涅槃。相应部Udanam(优陀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 那天下午,佛陀从禅定中出定,走出讲堂,在堂前阴凉处大众前,铺好座具坐下。当时,世尊心有所感地唱出诗偈:
= “优陀那”:Udana,感兴语。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优陀那偈 = 优陀那,即感兴语。偈,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优陀那偈 = 佛陀不问自说的感性语。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 诸法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没有被我所拥有的事物;我既然不是应当有的,那么要从何处生起我所有呢?比丘若能从我执解脱,就能断除欲界五种结惑。
= “法无分结”:本偈巴利本作No Cassa Noca Me Siya Na Bhavissatiti.Evam Adhimuccamano Bhikkhu Chindeyya Orambhagiyani Sannojananiti(现在没有〈我〉,亦没有我的;将来没有〈我〉,亦没有我的)。比丘!如是增上解脱〈我〉慢,则断〈五〉下分结。下分结(Orambhagiyani Sannojanani),包括一、贪结,二、瞋结,三、身见结,四、戒取见结,一、疑结。以上总称为「五下分结」或「欲界结惑」。
= 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著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存在。
我所 = 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起来,偏袒着右肩,右膝跪地,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为什么『诸法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没有被我所拥有的事物;我既然不是应当有的,那么要从何处生起我所有呢?比丘若能从我执解脱,就能断除欲界五种结惑。呢?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
= 愚痴无闻的凡夫妄执色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妄执这些精神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
“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
= 可是多闻圣弟子就不妄见色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也不妄见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说这些精神现象就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认知的我,也没有一个能察见的我。
“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
“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
“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
“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
“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 应知这色是变化无常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变化无常的;色是会生起痛苦烦恼的,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会生起痛苦烦恼的;色中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我存在;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我存在;这色不是我所当拥有;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不是我所当拥有;这色会毁坏;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会毁坏。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
“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
= 所以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没有我所当拥有的事物,我与我所拥有的事物是不应当存在的。像这样从我执解脱的人,就可断除欲界的五种结惑。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当时,那位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断除欲界五种结惑后,要怎样使烦恼尽除,得到无烦恼的心灵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能具足证知: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不再受生死轮回呢?」
= “现法Ditthe Dhamme,今此一生,即现生。
现法 = 即现世今生。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 愚痴的凡夫、无闻的众生在不用畏惧处却生起了恐惧。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
= 愚痴的凡夫、无闻的众生惧怕着: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没有我所能拥有的事物,认为这二种知见都不应当生起。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 巴利本有「比丘!」之称呼。
“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 有对四蕴攀缘而住识的四识住,是那四识住呢?就是心识依住于色的色识住,攀缘着色、爱悦着色,不断地增进广大生长;还有对受、想、行等三蕴,心识也依住着它、攀缘着它、爱悦着它,不断地增进广大生长。
四识住 = 即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
= 比丘啊!心识依住在这里(四蕴),无论来去或常住,无论生起或息灭,都不断地在增进广大生长着。
“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
= 如果有人另作这样的说法:更有一种不同的心识,无论来去或常住,无论生起或息灭,也是不断地在增进广大生长着。
“但有言说,闻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 他只是有这样言说,听后却不能察知,反而更增长愚痴,那是因为无此境界的缘故。
(wén) = 听到[hear](听说;知道[be toldknow]/嗅;嗅到[smell]/通“问”。询问;问候[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
“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
= 为什么这样呢?比丘啊!因为厌离对色的贪欲后,也就能断除对色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断除对色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后,也就能断除心识对色的攀缘。心识不再依住于色,也不再如此地增进广大生长了。
“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
“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
= (同样地)对受、想、行等精神现象,厌离对它的贪欲后,也就能断除对受、想、行等精神现象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了;断除对受、想、行等精神现象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烦恼后,也就能断除心识对它的攀缘,这时心识无所依住,也不再增进广大生长了。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
“不增长故无所为作;
“无所为作故则住;
“住故知足;
“知足故解脱;
“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无所取故无所著;
“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心识因无所依住,所以不再增长;因不再增长,所以就不会有所造作;因为无所造作,所以能保持常住;因能保持常住,所以就能知足;因能知足,所以就能解脱事物的束缚;因能解脱事物的束缚,所以对于一切世间的事物都能无所执取;因对一切世间的事物能无所执取,所以就能无所贪著;因能无所贪著,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 缠爱不舍之意。
“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
= 比丘啊!我说意识不依住于东、南、西、北方,也不依住于上下四维,断除一切贪欲,得见正法,达到涅槃寂尽,就可获得身心的寂静清凉。
四维 = 即四隅,指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生灭以不乐,及三种分别,贪著等观察,是名优陀那。
= 用生灭经和不乐经,以及三种的分别经,去平等观察贪着,就名叫做优陀那经。
 
五下分结 = 下分结,为欲界之结惑。
贪结
欲界众生贪著无餍,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
瞋结
欲界众生于违境起瞋,不能自已,由此瞋惑系缚,三界无由出期。
身见结
欲界众生于五蕴及诸根身,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由出期。
戒取结
谓诸外道,以邪戒为正戒,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由出期。
疑结
欲界众生,迷心乖理,迷真逐妄,由此疑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
 
阿罗汉有两种 = 俱解脱及慧解脱,同样都是透过佛法中解脱道的修行得证生死解脱的阿罗汉果证,皆可证有余涅槃界、舍报后入无余涅槃界,不受后有。
慧解脱
慧解脱的阿罗汉,并没有四禅八定的修证,但同样灭尽世间一切种种有漏法而无有余,只是未具足证得八解脱的身证。
俱解脱
俱解脱的阿罗汉则有加修四禅八定,同样也是已经得灭尽世间一切种种有漏法而无有余。但更进一步于具足证得八解脱的身证。
 
#65、本经叙说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如实观察五受阴之集、灭。相应部Samadhi(三昧),Patisallana(禅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禅思”:Patisallana,宴坐思惟。
“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
= 应当经常运用各种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何要这样呢?因为比丘能经常运用各种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便可做如实地观察。
方便禅思 = 精进于禅定。「方便」有「精进」、「权宜方法」等意义,在本经中,比对巴利本解为「精进」。
禅思 = 宴坐思惟。
(jì) = 静悄悄,没有声音[quietsilent](寂寞;孤单;冷落[solitary])
“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
“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
= 怎样做如实地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去观察)这是、这是色的集起、这是色的息灭;这是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这是精神现象的集起、这是精神现象的息灭。
色集 = 集,是集起、生起之意。一切事务皆由种种因缘集聚而生,故色之生起,谓之色集。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愚痴无闻凡夫于苦、乐、不苦不乐受,不如实观察;
“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观察故,于受乐著生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识集。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愚痴无闻凡夫对于痛苦、快乐、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不能如实地观察;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所造成的祸患、自感受中出离等情况,因都不能如实地观察的缘故,所以对感受爱悦贪著而产生执取,因执取而又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因有果报而造成来世的再生,因有生也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都是从五蕴的集起而产生,这就叫色的集起;这就叫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了。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
“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著灭,著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多闻圣弟子承受各种痛苦、快乐、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能如实地去观察;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所造成的祸患、自感受中出离等情况,因为都能如实地去观察的缘故,就能灭除对感受的爱悦贪著;能灭除对感受的爱悦贪著,所以就能灭除对一切事物的执取;能灭除对一切事物的执取,所以就能灭除后世相应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相应的果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所以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全都能灭除掉,这就叫色的息灭,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了。
= “如实观察恼苦灭”:等五十字,乃说明苦恼之寂灭。
“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
= 所以,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各种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比丘啊!要依住禅思,使内心寂静,运用各种方法精进勤修,对事物如实地去观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观察,如是分别、种种分别、知、广知、种种知、亲近、亲近修习、入、触、证十二经,亦如是广说。
= 如本篇「观察」的经文所说,像这分别、种种分别、知、广知、种种知、亲近、亲近修习、入、触、证等十二篇经文,也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如观察……十二经」 = 十二,原作「二」,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印顺导师说:「自『观察』至『证』,凡十二经,今本仅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八六,约闻、思、修慧,解释『亲近、修习、多修习』。疑今『亲近、亲近修习』,即『亲近、修习、多修习』之讹脱。」
 
#66、本经说明愚痴无闻凡夫于色等生爱着故不得解脱,多闻圣弟子不生爱着故得解脱。相应部Upadaparitassana(取着恐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
“所以者何?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
=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后,才能做如实地观察。
“云何如实观察?如实观察此色、此色集、此色灭;
“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怎样如实地去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观察这色、这色的集起、这色的息灭;乃至于观察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观察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这些精神现象的息灭。
“云何色集?云何受、想、行、识集?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
“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观察色集、色味、色患、色离故,乐彼色,赞叹爱著,于未来世色复生;受、想、行、识亦如是广说。
= 比丘啊!因为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地去观察色的集起、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所以爱悦着那色,赞叹它,贪著它,在未来世便又招感色的生起;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之道,也同是这样地广为解说。
“彼色生,受、想、行、识生已,不解脱于色,不解脱于受、想、行、识。
= 那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集起后,众生便不能自色的束缚中获得解脱,也不能自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获得解脱。
“我说彼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 (像这样),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这就叫色的集起,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
(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bēi) = 哀伤;痛心[grievedsad](哀怜;怜悯[compassionpity])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
“多闻圣弟子如实观察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 多闻圣弟子能如实地去观察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也能如实认知这些情况。
“如实知故,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乐著色,亦不生未来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广说。
= 因为能如实认知的缘故,就不去爱悦那些色,不赞叹它,不贪著它,也就不会招感未来的色的生起;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也同是这样地广为解说。
“色不生,受、想、行、识不生故,于色得解脱,于受、想、行、识得解脱。
= 因为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不再集起了,所以就可解脱色的束缚,解脱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
“我说彼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 我说他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这就叫色的息灭,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
“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
= 所以,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运用方法精进勤修,如实地去观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观察,如是乃至作证十二经,亦应广说。
= 如本篇「观察」的经文所说,像这乃至作证等十二篇经文,也应广为解说。
 
#67、本经经文和第66经略同,由「如实观察」进而「如实知」。
##此经举例断「爱」,即可灭掉十二因缘后续的苦果:藉由止观如实知五阴、不执着五阴→爱灭→取灭→有灭→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
“所以者何?比丘!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
= 为什么要这样呢?比丘啊!因为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后,才能对一切事物做如实地观察。
“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灭;
“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要怎样如实地去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去察知这色、这色的集起、这色的息灭;察知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观察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这些精神现象的息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
“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 就是由于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地去察知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
“不如实知故,乐著彼色,赞叹于色;
“乐著于色,赞叹色故取;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 因为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爱悦贪著那些色,赞叹色;因为爱悦贪著色,赞叹色,所以就去执取;因为执取,所以就招感了后世的果报;因为有后世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因为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产生,这就叫色的集起,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
“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 就是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地察知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
“如实知故,不乐著色,不赞叹色;
“不乐著、赞叹色故,爱乐灭;
“爱乐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因为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不会去爱悦贪著色,也不赞叹色;因不去爱悦贪著,也不赞叹色的缘故,就能灭除对它的爱悦;能灭除对它的爱悦,所以就能灭除对它的执取;能灭除对它的执取,所以就能灭除后世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的果报,所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所以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灭除。
“多闻圣弟子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知彼故不乐著彼识,不赞叹于识;
“不乐著、赞叹识故,乐爱灭;
“乐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皆悉得灭。
= 多闻圣弟子也能够如实地察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对它能如实察知,所以就不会去爱悦贪著那精神现象,也不会去赞叹那精神现象;因为对精神现象不爱悦贪著,也不赞叹,所以就能灭除对它的爱悦;因为对它的爱悦灭除,所以就能灭除对它的执取;能灭除对它的执取,所以就能灭除后世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的果报,所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所以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都能灭除,其它一切的烦恼痛苦便都可灭除了。
多闻圣弟子 = 「多闻」上原有「云何」二字,文义不顺。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将其删除。
“比丘!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 比丘啊﹗这就叫色的息灭,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
“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观察,乃至作证十二经,亦如是广说。
= 如本篇「观察」的经文所说,乃至作证等十二篇经文,也是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68、本经说明欲如实观察五阴,须修习禅思。
##本经指出,若「触」灭,即可灭掉十二因缘后续的苦果: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既然触是要三事和合才会生起,抽掉其中一事也就可不生触。例如若在禅定中「关掉」六入处,就能暂时不生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
= 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如实地去观察一切事物。
“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
“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要怎样如实地去观察呢?就是要如实地去察知这色、这色的集起、这色的息灭;(以及观察)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这精神现象的息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集起的呢?
“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
“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
= 就是由眼根触及色境而生起眼识,这三项和合后就生起觉触;由觉触便生起了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由感受便又生起了对事物的喜爱渴求……乃至于纯粹大苦结聚的生起,这就叫色的集起。
三事和合生触 = 感官(根)、外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触」。例如眼根、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
“如是,缘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
“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 同样地,由于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由意根与法境接触而生起意识,这三项和合便生起觉触;由觉触便生起了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由感受便又生起了对事物的喜爱渴求……就像这样,乃至于纯粹大苦结聚的生起,这就叫色的集起,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集起。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 色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怎样息灭的呢?
“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
“触灭则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意识生,三事和合生触;
“触灭则受灭,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 由于眼根触及色境便生起了眼识,这三项的和合便生起觉触;如果灭除了觉触,那么苦、乐、不苦不乐等的感受便跟着灭除……乃至于纯粹大苦的结聚也会被灭除;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由意根与法境接触而生起了意识,这三项的和合便生起觉触;如果灭除了觉触,那么苦、乐、不苦不乐等的感受便跟着灭除;由感受的灭除……乃至于纯粹大苦结聚的灭除,这就叫色的息灭,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息灭。
“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所以,比丘啊!应当经常运用方法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观察,乃至作证十二经,亦如是广说。
= 如观察之经,乃至作证之经之十二经,也如是的广说(如前记)
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禅定三昧经。
= 受经、生经,以及乐经。也说六入处经。一一的十二种经,均为是禅定三昧经。
 
#69、本经说明有身集即是苦集,有身灭即是苦灭。相应部Patipada(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灭道。
= 我今天将为大家解说这个有识的色身集起的方法以及所以寂灭的方法。
= “有身集趣道Sakkayasamudayagamini Patipada,即「至集起有身之道」。
= “有身集灭道”:Sakkayanirodhagamini Patipada,即「至灭有身之道」。
有身集趣道 = 谓我人此有识色身集起之道。
有身集灭道 = 谓我人此有识色身寂灭之道。
“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 这个有识色身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起于)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如实地察知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从色中出离等情况。
“不如实知故,乐色、叹色、著色、住色;
“乐色、叹色、著色、住色故,爱乐取;
“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聚生。
= 由于对这些情况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爱悦着色、赞叹它、贪著它、固持着它;由于爱悦它、赞叹它、贪著它、固持着它的缘故,就会对这色爱乐执取;由于爱乐执取,所以就招感了后世的果报;由于招感了后世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也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如是受、想、行、识广说,是名有身集趣道。
= 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详细解说也是如此,这就是这个有识色身集起的方法。
“比丘!有身集趣道,当知即是苦集趣道。
= 比丘啊!这个有识色身集起的方法,当知就是痛苦集起的方法。
= “苦集趣道”:Dukkhasamudayagamini Patipada,即「至集起苦之道」。
苦集趣道 = 谓痛苦烦恼生起之道。
“云何有身集灭道?
= 这个有识的色身寂灭的方法是怎样呢?
“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 (就是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色,以及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
“如实知故,于色不乐、不叹、不著、不住;
“不乐、不叹、不著、不住故,彼色爱乐灭;
“爱乐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
= 由于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这色不爱悦、不赞叹、不贪著、不固持;由于对它能不爱悦、不赞叹、不贪著、不固持的缘故,就能灭除对色的爱乐;能灭除对它的爱乐,就能灭除对它的执取;能灭除对它的执取,就能灭除后世的果报;能灭除后世的果报,就能灭除来世的再生;能灭除来世的再生,就能灭除老、病、死、忧、悲、恼苦,纯粹大苦的结聚。
“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有身灭道迹。
= 就如对这色的察知与息灭一样,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知并息灭它,这就是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了。
“有身灭道迹,则是苦灭道迹,是故说有身灭道迹。”
= 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也就是痛苦烦恼寂灭的方法,所以我才要讲说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
= “苦灭道迹”: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即「至灭苦之道」。
道迹 = 途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说,有及当知,亦如是说。
= 如本篇「当说」的经文所说,有及当知的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70、本经分别说明有身、有身集、有身灭。相应部Ante(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 “有身边”:Sakkayanta
= “有身集边”:Sakkayasamudayanta
= “有身灭边”:Sakkayanirodha-anta
“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以及它的集起、它的息灭。要仔细听啊!好好地去思考它!我将为你们解说。
= 原意是「尽头、边界」,这里引申为「部分」的意思。
“云何有身边?谓五受阴。
= 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的呢?就是指这个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
“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有身边。
= 是那五项呢?就是这令人贪著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这就是我们有识的色身。
“云何有身集边?谓爱、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是名有身集边。
= 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有对现在自体的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以致招感来世的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集起。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当来(dāng lái) = 将来。
贪喜俱 = 伴随着贪欲、喜爱。
彼彼乐著 = 到处喜爱、执著。「彼」指「那个、那里」,「彼彼」引申为「到处」的意思。
「谓爱、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 = 根据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六圣谛品第十:「云何苦集圣谛?谓所有诸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如是略说苦集圣谛。」此谓之四爱,是过去、未来、现在,苦因根本道路缘起。印顺导师佛法概论第五章第二节解说此四爱云:「前二为自体爱,后二为境界爱。第一、为染著现在有的自体爱;第二、是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第三、是现在已得的境界爱;第四、是未来欲得的境界爱。」由这四爱而招感有识色身的生起。英国巴利圣典协会英译本此处作And what,brethren,is the arising of the separatecalled theperson-pack?Just that craving which,accompanied by lure and lust,leads down to rebirth。(大意是:诸比丘!个人的躯体是怎样生起的呢?就是因为有伴随诱惑与色欲的渴望,所以招感来世的再生。)南传说法,简略而明白。
“云何有身灭边?即此爱、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无余断,吐尽、离欲、灭、寂没,是名有身灭边。
= 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息灭的呢?就是要把这对现在自体的爱、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唾弃净尽,厌离一切的贪欲,便可使身心寂灭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息灭。
“是故当说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 所以我应当解说这个有识的色身、这个有识色身的集起、这个有识色身的息灭。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说,有及当知,亦如是说。
= 如本篇「当说」的经文所说,有及当知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71、本经说明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滅道迹,若有身灭则得证阿罗汉。相应部Sakkayo(有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以及它的集起、它的寂灭和它寂灭的方法。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jì) = 脚印[footmark](留下的印子[mark])
“云何有身?谓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有身。
= 我们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的呢?就是指这个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那五项呢?就是这令人贪著烦恼的物质色身,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这就是我们有识的色身。
“云何有身集?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
= 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集起的呢?就是由于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以致招感来世的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集起。
(xǐ) = 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快乐;高兴[happypleased]
“云何有身灭?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是名有身灭。
= 这个有识的色身是怎样息灭的呢?就是要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唾弃净尽,厌离一切的贪欲,便可使身心寂灭不生,这就叫有识色身的寂灭。
“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
= 这个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方便(正当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这就是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
“是名当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 这些就是我所当说的有识色身、有识色身的集起、有识色身的寂灭、有识色身寂灭的方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身经()
余如是说,差别者:当知有身,当知断有身集,当知证有身灭,当知修断有身道迹。
= 其余的经文说法相同,差别的是:「应当知道这个有识的色身,应当知道要断除这个有识色身的集起,应当知道要觉证这个有识色身的息灭,应当要知道修习断除这有识色身的方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说,有及当知,亦如是说。
= 就如「当说」的经文所说,有及当知二经,也是同样地说法。
 
#罗汉经()
又复差别者:比丘知有身,断有身集,证有身灭,修断有身道,是名比丘断爱欲缚诸结等法,修无间等,究竟苦边。
= 又再有差别的是:「如果比丘能知道这个有识的色身,断除这有识色身的集起,觉证有识色身的息灭,修习断除这有识色身的方法,这就叫比丘断除了爱欲系缚的一切烦恼之法,修习觉证,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无间等 = 洞察。没有任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又译作「现观」。
 
#罗汉经()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究竟边际,究竟离垢,究竟梵行,纯净上士。
= 又再有差别的是:「这就叫比丘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彻底地脱离烦恼的尘垢,彻底地修习清净梵行,成为一位纯净的上士。」
 
#罗汉经()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已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
= 又再有差别的是:「这就叫比丘证成阿罗汉,尽除一切烦恼,自己应做的事已做好,已舍弃了人世的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乐,尽除一切结缚,有正确的智慧,得到心灵的解脱。」
 
#罗汉经()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断关、度堑,超越境界,脱诸防逻,建圣法幢。
= 又再有差别的是:「这就叫比丘断除关隘、渡过沟堑,超越各种境界,脱离一切的防逻,建立了圣法幢。」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挖掘<壕沟、通道>[dig])
(luó) = 巡察,巡逻[patrol](逻卒;巡行兵[patrol])
 
#罗汉经()
又复差别者:
云何断关?谓断五下分结。
云何度堑?谓度无明深堑。
云何超越境界?谓究竟无始生死。
云何脱诸防逻?谓有爱尽。
云何建圣法幢?谓我慢尽。
= 又再有差别的是:「怎样叫断除关隘呢?就是指断除欲界的五种结惑。怎样叫渡过沟堑呢?就是指渡过无明的深堑。怎样叫超越各种境界呢?就是指彻底地脱离无始的生死流转。怎样叫脱离一切的防逻呢?就是指招感未来果报的爱染灭尽了。怎样叫建立法幢呢?就是指自我的傲慢心理灭尽了。」
无始生死 = 无始以来的生死。由于人类的无明愚痴,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是无始。
有爱 = 对存在的渴爱。这里的「有」即是十二因缘中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罗汉经()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断五枝,成六枝,守护一,依四种,弃舍诸谛,离诸求,净诸觉,身行息,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立梵行,无上士。
= 又再有差别的是:「这就叫比丘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成就六支(指得「六恒住」,六根触境起识,能守护而不起烦恼及忧怖等。)一向守护着它。依止四种法(指「远离」恶象、恶犬,「习近」如法衣食等,「除遗」散乱、疲劳等,「忍受」寒热、蚊虫等。)弃舍诸谛(不起唯此谛实,余为虚妄的见杂染。)远离对一切境界的欲求(爱杂染),清净诸觉(没有不善的寻思),身行呼吸皆息(指第四禅离出入息),得到完善的心解脱与慧解脱,梵行已立,唯此一生,不受后有,成为无上士(阿罗汉)。」(注:本段夹注乃参考佛光阿含藏第三八七经注释)
断五枝 = 断除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成六枝 = 成就对六根的守护;当六根对六境时,不喜不忧而安住于舍,有正念、正知。
(xī) = 喘气;呼吸[breathepant](停止,停息[stop]/平息[calm down])
 
其道有三种,实觉亦三种,有身四种说,罗汉有六种。
= 其道经有三种,实觉经也是三种。有身经即说有四种,罗汉经为六种。
 
#72、本经说明五阴是「所知法」,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为「智」,阿罗汉是「智者」。相应部Parinna(遍智),Parinneyya(所遍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所知法、智及智者。
= “所知法”:Parinneyye Dhamme,于应所遍知法。意指五受阴处于应所遍知。亦即指应遍知五受阴。
= “智”:Parinna,意为「遍智、完全智」。
= “智者”:即有「遍智、完全智」的人。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将为大家解说所应遍知的法、遍知事理的智慧及遍知事理的智者。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
「当说所知法、智及智者」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说所知法、遍智、遍智人」。
“云何所知法?谓五受阴。
“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所知法。
= 我将为你们解说。所应遍知的法是什么呢?就是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哪五项呢?就是这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这些就是所应遍知的法。
“云何为智?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为智。
= 遍知事理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远离贪欲,这就是遍知事理的智慧。
“云何智者?阿罗汉是。
“阿罗汉者,非有他世死、非无他世死、非有无他世死、非非有无他世死,广说无量,诸数永灭。
= 遍知事理的智者是怎样呢?就是指阿罗汉。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获得涅槃寂静。)不是有他世死、不是无他世死、不是有也不是无他世死、不是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他世死,要广说的话有无量世,所有一切轮回次数都永灭无余。
非有他世死 = 非「死后有来世」。
非无他世死 = 非「死后无来世」。
非有无他世死 = 非「死后有来世、也无来世」。
非非有无他世死 = 非「死后并非有来世、也并非无来世」。
“是名说所知法、智及智者。”
= 这就是我所说所应遍知法、遍知事理的智慧及遍知事理的智者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3、本经说明重担及取担、舍担、担者。相应部Bhara(重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重担、取担、舍担、担者。
= “重担”:Bhara
= “取担”:Bharadana
= “舍担”:Bharanikkhepana
= “担者”:Bharahara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重担、取担、舍担及挑担的人。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重担?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怎样叫重担呢?就是指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那五项呢?就是那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云何取担?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
= 怎样叫取担呢?就是有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
取担 = 拿起重担,这里用以譬喻四圣谛的「集谛」。
“云何舍担?若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著,永断无余,已灭、已吐尽、离欲、灭没。
= 怎样叫舍担呢?就是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永远断除无余,已灭除、已唾弃净尽,厌离一切的贪欲,使身心寂灭不生。
舍担 = 放下重担,这里用以譬喻四圣谛的「灭谛」。
“云何担者?谓士夫是。
“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
= 怎样叫挑担的人呢?我说男子就是了。男子都同样有名字、出生、族姓、饮食、感受苦乐、年龄、久住,以及相同一期生命。
(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commendable person])
(fū) = 成年男子的通称[man](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
(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
“是名为重担、取担、舍担、担者。”
= (以上所说)就叫做重担、取担、舍担及挑担的人。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已舍于重担,不复应更取,重任为大苦,舍任为大乐;
“当断一切爱,则尽一切行,晓了有余境,不复转还有。”
= 已经舍弃了五蕴的重担,便不应再去拿取,这五蕴的重担是大苦,舍弃了重担才是大乐;当断除了一切爱取,就能尽弃灭一切的有为法,悟彻有余涅槃境,就不再有生死轮回的苦果了。
一切行 = 即诸行,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然依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故又云诸行无常。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有余境 = 即有余涅槃,依部派佛教的说法,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
=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4、本经说明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五阴故被系着,多闻圣弟子如实知故得解脱。参阅相应部Bandhana(缚),Abhinandamana(欢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那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哪五项呢?就是那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 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如实地察知色,以及这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
“不如实知故,于色所乐、赞叹、系著住。
= 因为对这些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的缘故,于是爱悦这色,赞叹着它,于是就被它系缚住了。
“色缚所缚,内缚所缚,不知根本,不知边际,不知出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
= (像这样),在外被贪著的色境所系缚,在内则被贪著的法境所系缚,不能察知这色产生的根本,也不知它的尽处,更不知从其中脱离出来,这就叫愚痴无闻凡夫。
色缚所缚 = 色,此指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缘之色、声、香、味、触等外尘而言。贪著此物质现象的外尘,而被其役使,故言色缚所缚。
内缚所缚 = 内,指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而言。内则贪著此法境,而被其役使,故言内缚所缚。
根本 = 这里指生死流转的根源。
“以缚生,以缚死,以缚从此世至他世;
“于彼亦复以缚生,以缚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
= 被这色系缚而生,系缚而死,又被它从这一世系缚著到另一世;到了另一世还是被它系缚而生,系缚而死,这就叫愚痴无闻凡夫。
“随魔自在,入魔网中,随魔所化,魔缚所缚,为魔所牵。
= 愚痴无闻凡夫会随顺着魔王的自在役使,走进魔王的罗网中,随顺着魔王的教化,于是便被魔王的绳索所系缚,被魔王牵引而去了。
= “魔”:Mara,又云魔罗,意译为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
=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魔鬼,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即是魔王,它的名字叫做波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愚痴无闻凡夫不能正确如实地察知,)情况也是这样子。
“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 多闻圣弟子要能如实地察知这色,以及这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
“如实知故,不贪喜色,不赞叹,不系著住。
= 对这些情况因为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就不会去贪爱这色,不去赞叹它,就不被它系缚住了。
“非色缚所缚,非内缚所缚,知根本,知津济,知出离,是名多闻圣弟子。
= (像这样),在外不被所贪著的色境所系缚,在内不被所贪著的法境所系缚,能察知这色产生的根本,也知道它的门路,更知道从其中脱离出来,这就叫多闻圣弟子。
(jīn) = 渡口[ferry](生物的津液;口水[saliva])
(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口,过河的地方[ferry crossing]/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
津济(jīn jì) = 渡口/渡河/救助、接濟。
津济 = 津与济皆是渡口,引申为门路之意。
津济 = 渡口,意谓由生死此岸渡脱到涅槃彼岸。
“不随缚生,不随缚死,不随缚从此世至他世;
“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作,非魔所缚,解脱魔缚,离魔所牵。
= 多闻圣弟子不随顺色的系缚而生,不随顺它的系缚而死,不随顺它从这一世系缚著到另一世;不会随顺着魔王的自在役使,不走进魔爪的掌握中,不随顺魔王的作为,不被魔王所系缚,能从魔王的系缚中解脱出来,不被魔王所牵引。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多闻圣弟子也要如实地去察知,)情况也是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5、本经说明「如来」与「阿罗汉」之不同。相应部Sambuddha(等觉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
“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 是那五项呢?就是指那令人贪著烦恼的色,比丘如能厌离这色,离弃对它的贪欲,使它寂灭,不再生起,获得自在解脱,这就叫如来、应供、等正觉;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如能厌离这精神现象,离弃对它的贪欲,使它寂灭,不再生起,获得自在解脱,这就叫如来、应供、等正觉了。
如来 = 佛十尊号之一,言佛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故叫如来。
= 即「应供」之省,为佛十尊号之一,言佛应受人天的供养,故叫应供。
等正觉 = 为佛的别称。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或等正觉。
“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 如果比丘也能厌离色,离弃对它的贪欲,使它寂灭,便叫做获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同样地,对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也能厌离这些精神现象,离弃对它的贪欲,使它寂灭,这就叫获智慧解脱的阿罗汉。
阿罗汉 = 声闻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慧解脱 = 指由无漏之智慧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
“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 比丘啊!如来、应供、等正觉与获得智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何差别呢?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如来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也是正法的凭依,希望世尊您能为众比丘广说这个义理,众比丘听闻后,当会受教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他是未曾听闻别人讲说过正法,但他却能自己觉悟正法,达成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并且在未来的人世里为启悟那些声闻修行人而说法,就是讲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正法。
无上菩提 =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无上正等正觉,意即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声闻 = 指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
“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 比丘啊!这就叫如来、应供、等正觉,未获得的道法他都得到了,未曾有的利乐也拥有了,他了知道法,能区别道法、讲说道法、通达道法,又能完成对诸声闻修行人的教授与教诫;像这样地讲说正顺、欣乐的善法,就是如来与阿罗汉的差别。
(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正顺 = 正确的、适合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根
法的根源。
法眼
法的眼目,即彻见佛法的慧眼。
法依
法的依凭。
 
五菩提/五种菩提
#菩萨发心之后,须经五阶始得无上菩提,故称五菩提。
六十圣位
发心菩提
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
十信之菩萨
伏心菩提
制伏烦恼而行诸波罗蜜者。
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
明心菩提
观察诸法而行般若波罗蜜者。
初地已上之菩萨
出到菩提
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得无生法忍而出三界,到一切智者。
八地已上之菩萨
无上菩提
坐于道场,断烦恼之缘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等觉之菩萨
 
#76、本经说明五阴是无常、苦、无我。参阅相应部Parimucchita(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那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那五项呢?就是指那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汝等比丘当观察于色,观察色已,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 你们比丘应当要去观察这色,已观察这色后,在这当中是否可见有一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等情况吗?
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 不可,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无我,无我者则无常,无常者则是苦。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在色中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因为没有一实体且能做主宰的我存在,所以这色是变化无常的,既是无常的话,也就会造成痛苦烦恼了。
“若苦者,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当作是观。
= 如果会造成痛苦烦恼,可见那色并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应当这样地去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应当这样地去观察。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
= 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要观察当中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也不是我所拥有。
“如是观察已,于世间都无所取;
“无所取者,则无所著;
“无所著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像这样地去观察后,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便能无所执取;能无所执取的话,就不会有所贪著;不会有所贪著的话,自己就能觉证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7、本经说明应于色等五阴断贪欲。相应部Chandaraga(欲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断色欲贪,欲贪断已,则色断;
“色断已,得断知;
“得断知已,则根本断。
= 应当要断除色的贪欲,能断除贪欲后,就能断除一切的色;能断除一切色后,就能断除对它的认知;能断除对它的认知后,就能断除一切的根本烦恼了。
根本 = 指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
“如截多罗树头,未来不复更生。
= 就像截断多罗树头一样,未来就不会再生长。
= “截多罗树头”:Tala-vatthu-kata,失去基本〈根〉的多罗树。多罗树Tala,棕榈科,树身有七八十丈高,果熟呈红色,可食。此树东印度最多。
(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如是受、想、行、识欲贪断,乃至未来世不复更生。”
= 就像这样,也要断除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贪欲……乃至于到未来世都不再生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8、本经说明五阴起、住、出,则苦起、病住、老死出;五阴灭、息、没,则苦灭、病息、老死没。相应部Uppadam(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色起、住、出,则苦于此起,病于此住,老、死于此出;
“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 如果这色生起、留住、显现,那么苦恼也会跟着在这里生起,疾病在这里留住,老、死情况在这里显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我也是像这样的讲说。
“比丘!若色灭、息、没,苦于此灭,病于此息,老、死于此没;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比丘啊!如果色寂灭、息止、消失,那么苦恼也就跟着在这里寂灭,疾病在这里息止,老、死情况在这里消失;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我也是像这样的解说。
灭、息、没 = 尽灭、寂止、灭没。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9、本经说明多闻圣弟子于三世五阴不顾、不欣、厌、离欲、灭尽向。相应部Atitanagatapaccuppanna (过去、未来、现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尚无常,况复现在色!
= 过去与未来的色尚且变化无常,更何况是现在的色!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已,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灭尽向;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多闻圣弟子像这样地去观察后,就不会顾念过去的色,也不会欣悦未来的色,对于现在的色产生厌恶,离弃贪欲,趋向于将它灭尽;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的去观察。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
(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爱戴[love and esteem])
灭尽向 = 即「向灭尽」,朝向灭除烦恼、生死。
“比丘!若无过去色者,多闻圣弟子无不顾过去色;
“以有过去色故,多闻圣弟子不顾过去色。
= 比丘啊!如果过去没有色的话,多闻圣弟子没有不顾念过去的色;因为过去有色的缘故,所以多闻圣弟子不去顾念过去的色。
“若无未来色者,多闻圣弟子无不欣未来色;
“以有未来色故,多闻圣弟子不欣未来色。
= 如果未来没有色的话,多闻圣弟子没有不欣悦未来的色;因为未来有色的缘故,所以多闻圣弟子不去欣悦未来的色。
“若无现在色者,多闻圣弟子不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尽向;
“以有现在色故,多闻圣弟子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尽向。
= 如果现在没有色的话,多闻圣弟子就不会对这色生起厌恶,离弃贪欲,正向于将它灭尽了;因为现在有色的缘故,所以多闻圣弟子对于现在的色就会生起厌恶,离弃贪欲,正向于将它灭尽。
“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 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我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苦、空、非我三经,亦如是说。
= 就如本经「无常」的说法,还有苦、空、非我三经,也是同样的说法。
 
#80、本经说明观五阴之无常而得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若于五阴起无相、无所有、无我、无常之知见,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竺法护译佛说圣法印经、施护译佛说法印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
= 我将为大众解说圣道的法印及清净的知见。
圣法印 = 佛法的印契。有三法印与四法印,这些法印是佛法的准则,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
见清净 = 清净的知见。
“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如果有比丘这样地说:我还未获得了知世相都是缘起的空三昧,而能生起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不要做这样的说法。
空三昧 = 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就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
无相 = 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谓之无相。
无所有 = 又叫「无所得」,是空的别名。
“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
= 为什么呢?如果比丘还没获得了知世相都是缘起的空三昧,而竟然说我已获得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
= 如果有比丘这样地说:我已获得空三昧,能生起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这样才是对的!
“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
= 为什么呢?因为如已得到了知世相都是缘起的空三昧后,就能生起离一切相、空无所得、远离骄慢等知见,这样才是正确可能的!
“云何为圣弟子及见清净?”
= 怎样叫做圣弟子及清净的知见呢?
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
= 佛陀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您的说法后,当会依您所说,遵奉修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
“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
= 如果比丘在僻静的空闲处坐于树下,能好好地去观察色的变化无常,它会逐渐消灭,以及远离对它贪欲;也能像这样地去观察受、想、行、识辨别等精神现象,这些精神现象都是变化无常、会逐渐消灭,要远离对它的贪欲。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
磨灭(mó miè) = <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obliterate]/磨难;折磨[hardship]
“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
“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 能观察那五阴是变化无常,会逐渐消灭,不能坚固长久,是变易不停的事物,心中就能快乐、清净,获得自在解脱,这就叫做空三昧了;但是这样观察的话,还是不能远离骄慢、获得清净的知见。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
“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断除一切色境的形相,以及断除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境等形相,这就叫离一切相;但像这样的观察,还是未能远离骄慢,获得清净的知见。
正思惟三昧 = 意向正确的三昧。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
“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断除贪爱五欲,以及断除瞋怒无忍、愚痴无明等情态,这就叫空无所得;但像这样的观察,还是未能远离骄慢,获得清净的知见。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
=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我自身,以及我所拥有的事物是从何而生?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
= 又有一种正思惟三昧,能观察我自身,以及我所拥有的事物,都是从眼见、耳闻、鼻嗅、口尝、身触、意识而产生。
“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
= 又做这样地观察:如果是由因与缘和合而产生意识的话,那产生意识的因与缘,是恒常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
= 又做这样地思考:如果是由因与缘和合而产生意识的话,那个和合的因与缘也都是变化无常的。
“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
= 其次,那个和合的因与缘既都是变化无常的,那么这二者和合所产生的意识怎么会是常住不变的呢?
“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 是变化无常的话,便是由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从因缘而生起的,这都是会造成祸患的事物,要将它灭尽的事物,要离弃对它贪欲的事物,要断除对它认知的事物,这样就叫契合圣道的法印,清净的知见了;这就叫比丘所当说的圣道法印及清净的知见了,要像这样地去广为解说。
有为行 = 即有为法,指由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脱门
观法重心
解脱五阴的次第
三法印
空三昧
观五阴无常、本空
色、受
诸行无常
无相三昧
观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灭尽,离诸有想〔无我相、无我所相
诸法无我
无愿(无作)三昧
观无所有、贪瞋痴断〔观因缘生灭、无我、无我所
行、识
〔五蕴皆空,证法寂灭
涅槃寂灭
本表为综合第80经及其对应经典而整理,细部的次第,例如上表内中括弧〔〕的部分,不同的经论略有出入,请以实修印证为依归。
 
#81、本经及佛陀为破富兰那外道的「无因无缘说」而说者。相应部Mahali(摩诃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耶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耶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 “毗耶离”:Vesali,地名,在中印度。
毗耶离 = 地名,又作毗舍离,佛灭一百年,有七百贤圣第二结集于此。其位置约当在今恒河北岸、干达克河东岸之毗萨尔。
(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cè) = 旁边[side](边缘[edge]/向旁边歪斜[inclinelean])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尔时,有离车名摩诃男,日日游行,往诣佛所。
= 那时,有位离车族名叫摩诃男的人,日日四处游行修学,他来到了佛陀居住的地方。
= “离车”:Licchavi,住在中印度毗舍离城的种族名,为跋祇(Vajji)族之一部。
= “摩诃男”:Mahanama,人名。或称释摩诃男,出身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城之释迦种。
时,彼离车作是念:“若我早诣世尊所者,世尊及我知识比丘皆悉禅思;我今当诣七庵罗树阿耆毗外道所。”
= 当时,那位离车族的人这样地想着:如果我太早到世尊住处拜访,恐世尊及我认识的那些比丘们都还在禅定中观想;我现在应当先到七庵罗树邪命外道的住所拜访。
知识 = 认识的人;朋友。
庵罗树 = 果树名,或作庵没罗、庵摩罗。此树印度全境,种类甚多,叶形似柳,长一尺余,宽三指许。冬季开小花,花多而结子甚少,果形似梨而底钩曲,五、六月时果实熟。
阿耆毘 = Ājvu|ka,即阿耆毘伽,译曰邪命,以邪法生活之义。
即往诣彼富兰那迦叶住处。
= 于是他就前往富兰那迦叶的住处。
= “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sapa,六师外道之一。
时,富兰那迦叶,外道众主,与五百外道前后围绕,高声嬉戏,论说俗事。
= 当时,富兰那迦叶是空见外道的领袖,有五佰个外道前后地围绕在他身边,彼此高声嬉戏,论说着世俗的事物。
(xī) = 无拘束地游戏[romp]
时,富兰那迦叶遥见离车摩诃男来,告其眷属,令寂静住:“汝等默然!是离车摩诃男是沙门瞿昙弟子,此是沙门瞿昙白衣弟子,毗耶离中最为上首,常乐静寂,赞叹寂静,彼所之诣寂静之众,是故汝等应当寂静。”
= 这时,富兰那迦叶看到离车族的摩诃男从远处走过来,他就告诉他的门徒,叫他们保持安静。他说:「您们要安静!这位离车族的摩诃男是沙门瞿昙的门徒,也是沙门瞿昙的在家弟子,在毗耶离城中,他被尊为最上首,经常喜好寂静,赞叹寂静,他所到都是好寂静的众人之处,所以你们应当保持寂静。」
(qú) = 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
(tán) = 密布的云气[densely covered clouds]
瞿昙(qú tán) = Gautaman,新称乔答摩。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释尊俗家的本姓。
沙门瞿昙 = 沙门,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瞿昙,是释尊俗家的古代族姓。沙门瞿昙,即指释尊而言。
白衣弟子 = 即俗家信徒。
上首 = 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时,摩诃男诣彼众富兰那所,与富兰那共相问讯,相慰劳已,却坐一面。
= 那时,摩诃男来到了富兰那与众门徒的住处,和富兰那彼此相问讯寒喧后,退坐一边。
(xùn) = 询问;请教[question](消息;音信[newsmessage])
问讯(wèn xùn) = 问候[greet]/询问或打听[inquire]/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叫“打问讯”[put the palms together <a Buddhist greeting>]
问讯 = 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wèi) = 安慰[comfort]
(láo) = 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努力劳动;使受辛苦[work hard](劳累,疲劳[fatigue])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时,摩诃男语富兰那言:“我闻富兰那为诸弟子说法:‘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 这时,摩诃男告诉富兰那说:「我听闻富兰那您为众弟子们讲法时说——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获得了清净。
“世有此论,汝为审有此,为是外人相毁之言?
“世人所撰,为是法、为非法,颇有世人共论、难问、嫌责以不?”
= 世人传说您有这样的理论,您是真有这样的理论,还是外人毁谤您的话语呢?在世人的撰述中,有人说这是正法,有人说这不合正法,是否有世人拿这个来与您共同讨论,诘问或批评这样说法的呢?」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
(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制造[make])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
富兰那迦叶言:“实有此论,非世妄传。
“我立此论,是如法论;我说此法,皆是顺法,无有世人来共难问而呵责者。
“所以者何?摩诃男!我如是见、如是说:‘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 富兰那迦叶说:「我真有这样的理论,不是世人所妄传。我建立这样的理论,是契合正法的理论;我讲述这样法理,都是顺应正法的说法,没有世人来与我讨论、诘问且批评责备的。为什么呢?摩诃男啊!我就是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获得清净。」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呵责(hē zé) = 大声斥责[abuseberateexcoriate]
时,摩诃男闻富兰那所说,心不喜乐,呵骂已,从座起去,向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向与富兰那所论事,向佛广说。
= 那时,摩诃男听闻富兰那的说法,心里很不喜欢,批评讥责一番后,从座位起来就离开了,走向世尊的住处,对着佛足顶礼,退坐一旁,把方才与富兰那谈论的事情,向佛陀详细地报告。
佛告离车摩诃男:“彼富兰那为出意语,不足记也。
= “出意语”:Adhivutti Pada,外道之「六十二见」与真实不相应,以及「十四无记」,佛皆谓之「出意语」。
“如是,富兰那愚痴,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说:‘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所以者何?有因、有缘众生有垢,有因、有缘众生清净。
= 佛陀告诉离车摩诃男说:「那位富兰那所说法都是与正法不相应的话,不足以记挂。像这位愚痴的富兰那外道,不明事理,也不善解正法,没有因由而做这样的说法:『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没有原因,也没有助缘,众生获得了清净。』为什么呢?是有原因,也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是有原因,也有助缘,众生才获得了清净。
出意语 = 与真实不能相应之语,佛皆谓之「出意语」。
“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有垢,何因、何缘众生清净?
= 摩诃男啊!是什么原因与助缘,众生而有垢秽;是什么原因与助缘,众生才获得清净的呢?
“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著。
= 摩诃男啊!如果这色一向给人感觉是苦恼、不快乐、不与快乐相随,不能增长快乐、远离快乐的话,众生对这色便不应生起爱乐贪著的心。
= “一向是苦”:巴利本作Rupanca Hidam Mahali Ekantadukkham Abhavissa Dukkhanupatitam Dukkhavakkantam Anavakkantam SukhenaNayidam Satta Rupasmim Sarajjeyyum(摩诃利!此是真的,色一向是苦、苦相随、苦所包围〈侵袭〉、非由乐所包围,〈因〉此,有情不应贪着于色)。今依据巴利本及本经下文删去「非」字。
“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是故众生于色染著;染著故系,系故有恼。
= 摩诃男啊!就是因为色不是一向都给人感觉是苦恼、不快乐的,而是与快乐相随,能增长快乐、不离于快乐的,所以众生才会贪著这色;因为贪著,所以就被它所系缚,因为被系缚,所以就会有苦恼。
“摩诃男!若受、想、行、识,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著。
= 摩诃男啊!如果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一向给人感觉是苦恼、不快乐、不与快乐相随、不能增长快乐、远离快乐的话,众生就不应对这些精神现象生起爱乐贪著。
“摩诃男!以识非一向是苦、非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是故众生于识染著;染著故系,系故生恼。
= 摩诃男啊!就是因为这些精神现象并不是一向给人感觉苦恼、不快乐的,而是与快乐相随、能增长快乐、不离快乐的,所以众生才会贪著这精神现象;因为贪著,所以就被它所系缚;因为被系缚,所以就生起了苦恼。
“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缘众生有垢。
= 摩诃男啊!这就叫做是有原因、有助缘,众生而有垢秽了。
“摩诃男!何因、何缘众生清净?
= 摩诃男啊!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助缘,众生得以获得清净呢?
“摩诃男!若色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色而生厌离。
= 摩诃男啊!如果这色一向给人感觉是快乐,不苦恼、不与苦恼相随、不增长忧苦、远离苦恼的,众生就不应厌离这色。
“摩诃男!以色非一向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色;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
= 摩诃男啊!就因为这色不是一向给人感觉快乐,是苦恼、与苦恼相随、会增长忧苦、不离苦恼的缘故,所以众生才要厌离这色;因为厌离它,所以就不会爱乐它;因为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
“摩诃男!若受、想、行、识,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识而生厌离。
= 摩诃男啊!如果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给人的感觉一向是快乐,不苦恼、不与苦恼相随、不会增长忧苦、远离苦恼的话,那么众生就不应厌离这些精神现象。
“摩诃男!以受、想、行、识,非一向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识;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
= 摩诃男啊!就是因为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并不是一向给人感觉快乐,是苦恼、与苦相随、会增长忧苦、不离苦恼的缘故,所以众生才要厌离这些精神现象;因为厌离它,所以就不会爱乐它;因为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了。
“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缘众生清净。”
= 摩诃男啊!这就叫做是有原因、有助缘,众生才得以获得了清净。
 
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知法及重担,往诣观欲贪,生及与略说,法印富兰那。
= 知法经,以及重担经,往诸经、观经、欲贪经,生经,以及略说,法印经、富兰那经。
 
#82、本经说明多闻圣弟子见五阴无常、苦、无我而得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支提竹园精舍里。
支帝/枝提/支陀/支征/脂帝/制多/制底/制底耶/支提 = Cetiya,积集之义。又译聚相。释尊荼毗时,曾积聚香柴而成大积,此为‘支提’一名之起因,其后于佛陀之灵迹等堆积砖土而营造之,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故举凡塔庙、灵庙、庙、方坟等,皆称支提。此外,穿凿石窟之特殊构造,亦称支提。塔(Thupa,音译窣堵波)与支提有别,依摩诃僧祇律之说,有舍利者为塔,无舍利者为支提。后世多混用之,地持经论即主张不论有无舍利,皆称支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而见无常、苦?”
= 多闻圣弟子在何处得以察见无常与苦恼呢?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众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依您所说法,遵奉修行。」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多闻圣弟子于色见无常、苦;于受、想、行、识,见无常、苦。
“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多闻圣弟子要在色中察见无常与苦恼;在受、想、行、心识等精神现象中,察见无常与苦恼。比丘啊!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 是变化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说:)「比丘啊!既是变化无常的话,那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 是苦恼,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那么多闻圣弟子可在这无常的色中,察见有一真实的我或我所有,我在色中,色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不可,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陀说:)「受、想、行、识等情况也是像这样子。
“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真实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厌于色,厌受、想、行、识。
= 多闻圣弟子能像这样的去观察,就会厌离这色,厌离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因为对它厌离,所以就不去爱乐它;因为不去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因为获得自在解脱,所以就可证得: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经建立,所应做的事已经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3、本经说明多闻圣弟子于五阴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故得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耶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何所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正观,如实知见?”
= 多闻圣弟子要在何处得见无我、非我所有、我不在事物之中、事物也不在我之中,像这样以平等的智慧去做正确的观察,如实地知见这些现象呢?
比丘白佛:“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如说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说法后,当会依您所说法遵奉修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多闻圣弟子于色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正观。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多闻圣弟子对于色能察见没有一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如实正确的观察。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佛告诸比丘:“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 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 是变化无常,世尊!
又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
= 如果变化无常的话,那应是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 是苦恼,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说:)「如果这色变化无常、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多闻圣弟子在此中可察见有一实体的我或我所有、我在色中、色也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不可,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陀说:)「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见。
“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正观。
= 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如实正确的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于色得解脱,于受、想、行、识得解脱。
= 多闻圣弟子能像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能从色中获得自在解脱,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中获得自在解脱。
“我说彼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
= 我说他已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了。」
 
佛说此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4、本经经意同第82经。相应部Aniccata(无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我。
= 色是变化无常的,变化无常就会产生苦恼,会苦恼就可见并无一能做主宰的我存在。
“非我者,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是名正观。
= 没有能做主宰的我存在的话,那一切色也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如实地去察知,这就叫正确的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观察。
= 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要做无我与非我所有的观察。
“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像这样的观察,对所有世间的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就不会有所贪著;无所贪著,所以自己就能觉悟,达到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5、本经经意同第84经。相应部Aniccata(无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于何所不见我、异我、相在?”
= 比丘啊!要于何处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事物中、事物在我之中呢?
比丘白佛:“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如说奉行。”
= 世尊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依教说,遵奉修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于色不见有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色为是常、无常耶?”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就是要于色中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也在我之中;不在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中察见,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佛言:“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
= 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会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说:)「如果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于当中察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陀说:)「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的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色、色也不在我之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比丘!多闻圣弟子观察五受阴非我、非我所。
=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观察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并没有一实体的我,也不是我所拥有。
“如是观察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像这样去观察的话,对世间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能无所执取,便能无所贪著;能无所贪著,所以就能自己觉悟,达到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6、本经说明色是无常、苦、无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如果这变化无常的色能常住不变的话,那色便不应有疾病、有苦恼,也不应对这色有所要求,要使它这样,或不使它这样;就因为色是变化无常的缘故,所以才有疾病、有苦恼,在这色中产生,也才得对这色,要使它这样,不使它这样。
= “得不欲令如是:「不」字对照前后文及第87经,若改为「于色」,语气及文义更为通顺。
得不欲令如是 = 此句「不」字,佛光杂阿含经注云:「『不』字对照前后文及第七十八经,若改为『于色』,语气及文义更为通顺。」见解甚是,今译文即据此翻译。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个样子。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 比丘啊!你的意见怎样呢?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为是苦不?”
= (佛陀说:)「比丘啊!是变化无常的话,不就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会变易之法,那么多闻圣弟子可于其中察见一个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陀说:)「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像这样子。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知。
= 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实体的我,也不是我所拥有,要正确如实地认知。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认知。
“多闻圣弟子正观于色,正观已,于色生厌、离欲、不乐、解脱,
“受、想、行、识,生厌、离欲、不乐、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多闻圣弟子对色要做正确的观察,能做正确观察后,对色便能产生厌恶,离弃对它的贪欲,不爱乐它,获得自在解脱。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能产生厌恶,离弃对它的贪欲,不爱乐它,获得自在解脱: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经做好,自己证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7、本经经意同第8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是苦。
= 色是会令人苦恼的。
“若色非是苦者,不应于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
= 如果色不会产生苦恼的话,那么这色便不应有疾病与苦恼的产生,也不能要使它这样,也不能使它不这样。
“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于色病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但因为色是会产生苦恼,也因为它会产生苦恼的缘故,所以疾病才会生于色中,也才得对这色,要使它这样,不使它这样。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比丘!色为常、无常耶?”
= 比丘啊!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者是苦不?”
= (佛陀说:)「是变化无常的话,那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这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会变易之法,那么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拥有、我在色中、色也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陀说:)「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观察。
= 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拥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要这样正确如实地去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多闻圣弟子于色得解脱,于受、想、行、识得解脱;
“我说彼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
= 那么多闻圣弟子才可自色中,获得自在解脱;自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中,获得自在解脱。我说他就已经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粹大苦的聚集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