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四_七法_七日品第四十之一
#355、本经叙说败劫时,七日出,世界坏灭,一切诸行皆归无常;成劫时,世界生成,光音天众来此世界,部份天众因贪食,沦落人间定居,衍生子息,尔后渐有四姓、五种谷子,便有生、老、病、死,致今日有五盛阴身,不得尽苦际。当乐闲居静处,当念坐禅,勿起懈怠。增支部Suriya(日)、中阿含第8经七日经、宋法贤译佛说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长阿含第5经小缘经,参阅长部Agganna-suttanta(起世因本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皆集普会讲堂,作如是论议:“此须弥山极为广大,非众山之所及,甚奇!甚特!高广极峻。
= “须弥山”:Sumeru,译为妙高山,位于世界之中央,金轮之上。四周为大海所围,四方各有一大洲,四面各一色,日月绕之。地狱、饿鬼、畜生、阿须伦、人、天六种有情住于四周及此山顶的天和海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峻(jùn) = 高而陡峭[high and precipitous]。
“如是,不久当复坏败,无有遗余。
“依须弥山更有大山,亦复坏败。”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众多比丘而作是论,即从座起,往至彼讲堂所,即就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在此为何等论?欲何所施行?”
诸比丘对曰:“诸人集此,论其法事,向所论说,皆自如法。”
= 众人集在这里,正在论说正法之事,刚才所论说的均为是如法而说的。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汝等出家正应法论,亦复不舍贤圣默然。
“所以然者?若比丘集聚一处,当施行二事。
“云何为二?一者、当共法论,二者、当贤圣默然。
“汝等论此二事,终获安隐,不失时宜。
“汝等向者,作何等如法之议?”
诸比丘对曰:“今众多比丘来集此堂,作如是论议:‘甚奇!甚特!此须弥山极高广大,然此须弥山如是不久当复败坏,及诸四面铁围山亦当如是坏败。’
= “铁围山”:Cakkavala-pabbata,又作铁轮围山、金刚山,为围绕须弥四周外海之铁山,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咸第,四大部洲位于此,铁围山即绕此咸海,是为一小世界。
“向者,集此作如法论也。”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世尊告曰:“汝等欲闻此世间境界坏败之变乎?”
诸比丘白佛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以时演说,使众生之类心得解脱!”
世尊告诸比丘曰:“汝等善思念之,藏在心怀。”
怀(huái) = 想念,怀念[think of;miss;yearn
for]。(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胸口;怀抱里[bosom]/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须弥山者极为广大,非众山所及。
“若比丘欲知须弥山,出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万四千由旬。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然须弥山四种宝所造:金、银、水精、琉璃。
= “琉璃”:Veluriya,七宝之一,为一种青色的宝石。
“又有四角,亦四种所造:金、银、水精、琉璃。
“金城银郭,银城金郭,水精城琉璃郭,琉璃城水精郭。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然须弥山上有五种天在彼居止,皆由宿缘而住彼间。
“云何为五?所谓彼银城中,有细脚天在彼居止;
“彼金城中,有尸利沙天在彼居止;
= 长阿含经第01章《大本缘经》:尸利洒树/师利沙树/舍离沙树/尸利沙树 = Sirisa,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合昏树,乃吉祥之意。
“水精城中,有欢悦天在彼居止;
“琉璃城中,有力盛天在彼居止;
“金、银城中间,毗沙门天王在彼居住,将诸阅叉不可称计;
= “阅叉”:Yakkha,又作夜叉、悦叉,八部众之一,住于地上或空中,有威势,能恼害人或护持正法之鬼类。
“金城、水精城中间,有毗留博叉天王,将诸龙神在彼居止;
= “龙神”:Naga,又作那伽神,为广目天之部属。
“水精城、琉璃城中间,有毗留勒叉天王在彼居止;
“琉璃城、银城中间,有提头赖吒天王在彼居止。
四天王 = Cattaro Maharaja,为佛教之四大护法神,是于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及其部众各居其一,各镇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王天、四镇,其居所则称「四王天」。
|
|
提头赖吒
|
Dhatarattha,译为持国天,谓能护持国土,居须弥山黄金埵,住贤上城,四天王之一,位于东方。
|
毗留勒
|
Virulha,译为增长天,能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琉璃埵,住善见城,四天王之一,位于南方。
|
毗留博叉
|
Virupakkha,译为广目天,能以净天眼常观护阎浮提,居须弥山白银埵,住周罗善见城,四天王之一,位于西方。
|
毗沙门
|
Vessavana,译为多闻天,能赐福德并知闻四方,居须弥山水晶埵,住可畏、可敬、众归三城,四天王之一,位于北方。
|
“比丘当知:须弥山下有阿须伦居止。
= “阿须伦”:Asura,又作阿修罗,六道之一,性好斗,常与帝释战,男丑女美,宫殿设于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因其享有诸天之福,却无诸天之德,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为「非天」。因其男众极丑,故又译为「无端」。又以其国酿酒不成,故又译为「无酒」。
“若阿须伦欲与三十三天共斗时,先与细脚天共斗;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设得胜,复至金城与尸利沙天共斗;
“已胜尸利沙天,复至水精城与欢悦天共斗;
“已胜彼,复至琉璃城;
“已胜彼天,便共三十三天共斗。
“比丘当知:须弥山顶三十三天在彼居止,昼夜照明,光自相照,故致此耳!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
“依须弥山日月流行,日天子城郭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郭纵广三十九由旬,最大星纵广一由旬,最小星纵广二百步。
“须弥山顶东、西、南、北,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近须弥山南有大铁围山,长八万四千里,高八万里。
里(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又此山表,有尼弥陀山围彼山;
= “尼弥陀山”:尼弥陀(Nemindhara),又作尼民陀,译为持边、持地。为七重金山中最外边之山。
“去尼弥陀山,复有山名佉罗山;
= “佉罗山”:佉罗(Karavika),又作诃罗置,译为檐木、空破。此山宝树,形若檐山木。
“去此山,复更有山名伊沙山;
= “伊沙山”:伊沙(Isadhara),又作伊沙陀,译为持轴、自在持。
“去此山,复更有山名马头山;
= “马头山”:马头,音译为阿沙干那(Assakanna),山形似马头。
“去马头山,复更有山名毗那耶山;
= “毗那耶山”:毗那耶,又作毗那多(Vinataka),译为障碍、象鼻。此山有一鬼神,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此山峰形状似彼神头。
“次毗那耶有山名铁围、大铁围山。
“铁围中间有八大地狱,一一地狱有十六隔子。
隔(gé) = 阻隔、遮断[separate;impede;cut off;partition]。(间隔;距离[at a distance from;after or at
an interval of]/格子[window lattice]。)
“然彼铁围山于阎浮里地多所饶益。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阎浮里地设无铁围山者,此间恒当臭处。
“铁围山表有香积山,香积山侧有八万四千白象王,止住彼间,各有六牙,金银校饰。
= “香积山”:又作香醉山,香醉(Gandhamadana),音译为犍陀摩罗,此山有种种树出香薰,嗅时令人陶醉其中。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彼香山中有八万四千窟,诸象在彼居止,皆金、银、水精、琉璃所造。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最上象者,释提桓因躬自乘之,最下象者,转轮圣王乘之。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香积山侧有摩陀池水,皆生优钵莲华、拘牟头华,然彼诸象掘根而食。
= “优钵莲华”:Uppala,又作优钵罗华。巴利本作:青莲华。
= “拘牟头华”:Kumuda,又作拘物头华。巴利本作:黄莲华。
掘(jué) = 挖[dig]。
“摩陀池水侧复有山名优阇伽罗,然彼山皆生若干种草木,鸟狩虫蠡悉在彼间。
狩(shòu) = 冬季打猎[hunt in winter]。(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visit]。)
蠡(lǐ) = 虫蛀木[eat;insect eats a wood]。
“依彼山,皆有神通得道之人而往彼间。
“次复有山名般荼婆,次复有山名耆阇崛山,此是阎浮里地所依之处。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白善”:Pandava,又作白,音译般荼婆、槃荼婆,王舍城五山之一。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此世间欲坏败时,然天不降雨,所种生苗不复长大,诸有小河泉源皆悉枯竭。
= “诸有小河泉源”:巴利本作Ye
Te Mahasara,Yato Ima Mahanadiyo Sambhavanti,Seyyathidam Anotatta Sihapapata Rathakara Kannamunda Kunala
Chaddanta Mandakini.(凡所有生起大河流的大湖水,譬如阿耨达、稀哈巴巴达、辣达卡罗、康那汶达、枯那罗、遮坛多、曼那吉尼。)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一切诸行皆归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此四大驶河,所谓恒伽、私头、死陀、婆叉,亦复枯竭而无遗余。
= “恒伽、私头、死陀、婆叉”:巴利本作Ganga
Yamuna Aciravati Sarabhu Mahi.(恒伽、阎摩那、阿致罗筏底、舍牢浮、摩醯)。萨钵多酥哩逾㮈野经作:「恒河、信度河、细多河、嚩刍河。」
“如是,比丘,无常百变正谓此耳!
“比丘,或有是时,若此世间有二日出时,是时百草树木皆悉凋落。
凋(diāo) = 草木衰落[wither]。(衰败,衰落[decline]。)
“如是,比丘,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是时诸泉源小水皆悉枯竭。
“比丘当知:若二日出时,尔时四大海水百由旬内皆悉枯竭,渐渐至七百由旬,水自然竭。
四大海 = 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
“比丘当知:若世间三日出现时,四大海水千由旬内,水自然竭,渐渐乃至七千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当知:若四日出现世时,四大海水深千由旬在。
= “四大海水深千由旬在”:四大海水,只存在于深度千由旬处。
“如是,比丘,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世间有五日出时,是时四大海水,余有七百由旬水,渐渐至百由旬。
“比丘当知:若五日出时,是时海水一由旬在,渐渐水竭而无遗余。
“若五日出时,余正有七尺水在,五日出时,海水尽竭,无有遗余。
“比丘当知:一切行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六日出时,此地厚六万八千由旬皆悉烟出,须弥山亦渐渐融坏。
融(róng) = 炊气上升[belch smoke]。(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和乐;恬适[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若六日出时,此三千大千国土皆悉融坏。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
初禅天所统
|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
二禅天所统
|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
三禅天所统
|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
四禅天所统
|
“犹如陶家烧瓦器也,是时,三千大千刹土亦复如是,洞然火出,靡不周遍。
陶(táo) = 陶丘[Taoqiu mountain]。(烧制陶器的匠人[potter]/制作瓦器[make
earthernware]。)
“比丘当知:若六日出时,八大地狱亦复消灭,人民命终。
“依须弥山五种之天,亦复命终。
“三十三天、艳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复命终,宫殿皆空。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若六日出时,是时须弥山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洞然而无遗余。
“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七日出,是时此地虽厚六万八千由旬,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火起。
“若复七日出时,此须弥山渐渐融坏,百千由旬自然崩落,永无有余,亦复不见尘烟之分,况见灰乎?
崩(bēng) = 山倒塌[landslide;landslip]。(崩溃;垮台;败坏[collapse;fall
in ruin]/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death of
an emperor]。)
“是时,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宫殿,皆悉火燃,此间火炎乃至梵天上。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新生天子在彼天宫者,由来不见劫烧,见此炎光,普怀恐惧,畏为火所烧;然彼旧生天子等曾见劫烧,便来慰劳后生天子:‘汝等勿怀恐惧,此火终不来至此间。’
“比丘当知:七日出时,从此间至六天,乃至三千大千刹土,悉为灰土,亦无形质之兆。
= “亦无形质之兆”:已没有形质之兆象的了。
兆(zhào) = 大篆字形像龟甲受灼所生的裂痕。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a sign <in fortune telling>]。(征兆,预兆[omen]/数词。一百万;极言众多[million]。)
“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可久保,皆归于尽!
“尔时,人民命终,尽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
“设复地狱中众生宿罪已毕,生天上、若他方刹土;设彼地狱众生罪未毕者,复移至他方刹土。
“比丘当知:若七日出时,无复日月光明星宿之兆,是时日月已灭,无复昼夜。
“是谓,比丘,由缘报故,致此坏败。
“比丘复当知:劫还成就时,或有是时,火还自灭,虚空之中有大云起,渐渐降雨。
“是时,此三千大千刹土,水遍满其中,水乃至梵天上。
“比丘当知:是时此水渐渐停住而自消灭。
“复有风起,名曰随岚,吹此水聚著一处。
= “随岚”:又作毗岚、毗蓝婆(Veramba),译为迅猛、旋,即劫灾时迅速猛烈之大风,此风所到之处,万物悉皆散坏。
岚(lán) = 山林中的雾气[mountain mist]。
“是时,彼风起千须弥山、千祇弥陀山、千尼弥陀山、千佉罗山、千伊沙山、千毗那耶山、千铁围山、千大铁围山;
“复生八千地狱,复生千马头山、千香积山、千般荼婆山、千优阇伽罗山、千阎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郁单曰;
“复生千四海水,复生千四天王宫、千三十三天、千艳天、千兜术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水灭地复还生。
“是时,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
= “地肥”:巴利本作Bhumi-pappataka(大地生成物)。
“欲知彼地肥气味,犹如甜蒲桃酒。
“比丘当知:或有此时,光音天自相谓言:‘我等欲至阎浮提,观看彼地形还复之时。’
= “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Abhassara(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欲语时,口发净光而作为言语之沟通。此天有情身一想异;身一者,其有情之身相皆同;想异者,其苦和非苦乐之二想交参,故其思想互异也。
“光音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尝著口中而取食之。
尝(cháng) = 辨别滋味,品尝[taste;try the flavour of]。(尝试[try]/经历[experience]。)
“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者,身体不重,亦复不失神足,亦能在虚空中飞行。
“是时,天子失神足者,皆共号哭自相谓言:‘我等今日极为穷厄,复失神足,即住世间,不能复还天上,遂食此地肥。’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各各相视颜色。
“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
“是谓,比丘,初世成时,有此淫法,流布世间,是旧常之法,女人必出于世;亦复旧法,非适今也。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是时,余光音天见此天子以堕落,皆来呵骂而告之曰:‘汝等何为行此不净之行?’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是时,众生复作是念:‘我等当作方便,宜共止宿,使人不见。’
“转转作屋舍,自覆形体。
“是谓,比丘,有此因缘,今有屋舍。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地肥自然入地,后转生粳米,极为鲜净;亦无皮表,极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是谓,比丘,尔时始有此粳米之名生。
“比丘,或有是时,人民懈怠,不勤生活。
“彼人便作是念:‘我今何为日日收此粳米?应当二日一收。’
“是时,彼人二日一收粳米。
“尔时,人民展转怀妊,由此转有生分。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复有众生语彼众生言:‘我等共取粳米。’
“是时,彼人报曰:‘吾已取二日食粮。’
“此人闻已,复生此念:‘我当储四日食粮。’
储(chǔ) = 积蓄备用[store up]。(储君,太子[person
who succeed to the throne]。)
“即时办四日食粮。
“复有众生语彼众生:‘可共相将外收粳米。’
“此人报曰:‘吾已收四日食粮。’
“彼人闻已,便生此念:‘吾当办八日食粮。’
“即办八日食储。
“尔时,彼粳米更不复生。
“是时,众生各生此念:‘世间有大灾患,今此粳米遂不如本,今当分此粳米。’
“即时分粳米。
“尔时,众生复生此念:‘我今可自藏粳米,当盗他粳米。’
“是时,彼众生自藏粳米,便盗他粳米。
“彼主见盗粳米,语彼人曰:‘汝何故取吾粳米?今舍汝罪,后莫更犯。’
“尔时,世间初有此盗心。
“是时,复有众生闻此语,复自生念:‘我今可自藏粳米,当盗他粳米。’
“是时,彼众生便舍己物,而取他物。
“彼主见已,语彼人曰:‘汝今何为取我粳米乎?’
“然彼人默然不对。
“是时,物主即时手拳相加,自今已后,更莫相侵。
= “自今已后,更莫相侵”:叫他自今以后,不可再来相侵入。
“是时,众多人民闻众生相盗,各共云集,自相谓言:‘世间有此非法,各共相盗,今当立守田人,使守护田;其有众生聪明高才者,当立为守田主。’
“是时,即选择田主而语之曰:‘汝等当知世间有此非法窃盗,汝今守田当雇其直,诸人民来取他粳米者,即惩其罪。’
雇(gù) = 鸟名。即九雇,一种候鸟。(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employ]/给价,付报酬[pay]。)
直(zhí) = 不弯曲,与“枉”、“曲”相对[straight]。(价值;代价[value;worth]/只;仅仅[only]/正当,有理[appropriate;correct;right]/当值,轮值,轮班[take turn;in turn]。)
惩(chéng) = 警戒;鉴戒[be on the alert against;guard
against;warn]。(处罚[penalize;punish]/克制;制止[restrain;stop]。)
“尔时,即安田主。
“比丘当知:尔时,其守田者,号为刹利种。
= “其守田者,号为刹利种”:长阿含第5经小缘经作:「以正法治民,故名刹利。」
= “刹利”:Khattiya,又译刹帝利,为印度四种姓中之武士族。
“皆是旧法,非为今法。”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始有刹利种,姓中之上者,聪明高才人,天人所敬待。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dāi = 暂时停留[stay]。)
“尔时,其有人民侵他物者,是时刹利取惩罚之。
“然复彼人不改其愆,故复犯之,是时刹利之主敕作刀杖,取彼人而枭其首。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枭(xiāo) = 从鸟,头在木上。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猫头鹰[owlet]。(悬头示众[behead and put before the public]。)
“尔时,世间初有此杀生。
“是时,众多人民闻此教令:‘其有窃盗粳米者,刹利主即取杀之。’
“皆怀恐惧,衣毛皆竖,各作草芦,于中坐禅,修其梵行,而一其心,舍离家业、妻子、儿妇,独静其志,修于梵行。
= “芦”:大正本作「卢」。
芦(lú) = 草名。芦菔,似芜菁。今作萝卜[radish]。(芦苇[reed]。)
“因此已来,而有婆罗门之名姓。
= “婆罗门”:长阿含第5经小缘经:「彼婆罗门中有不乐闲静坐禅思惟者,便入人间,诵习为业,又自称言:我是不禅人。于是,世人称不禅婆罗门。由入人间故,名为人间婆罗门。」不禅婆罗门,为不乐于闲静处修习坐禅思惟之婆罗门;人间婆罗门,即专事诵念之婆罗门。
“是时,便有此二种姓出现世间。
“比丘当知:彼时由盗故便有杀生,由杀故便有刀杖。
“是时,刹利主告人民曰:‘其有端正高才者,当使统此人民。’
统(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又告之曰:‘其有人民窃盗者,使惩其罪。’
“尔时,便有此毗舍种姓,出现于世。
= “毗舍”:长阿含第5经小缘经:「彼众生中有人好营居业,多积财宝,因是众人名为居士。」
“尔时,多有众生便生此念:‘今日众生之类各共杀生,皆由业之所致也,今可来往周旋以自生活。’
“尔时,便有首陀罗种姓,出现世间。”
= “首陀罗”:长阿含第5经小缘经:「彼众生中有多机巧,多所造作,于是世间始有首陀罗工巧之名。」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有刹利种,次有婆罗门,第三名毗舍,次复首陀姓。
有此四种姓,渐渐而相生,皆是天身来,而同为一色。
“比丘当知:尔时,有此杀、盗心,无复有此自然粳米。
“尔时,便有五种谷子: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枝子,四者、华子,五者、果子,及余所生之种子,是谓五种之子。
“皆是他方刹土风吹使来,取用作种以此自济。
“如是,比丘,世间有此瑞应,便有生、老、病、死,致使今日有五盛阴身,不得尽于苦际,此名为劫成败时之变易也。
瑞应(ruì yìng) = 相传王者至德,能感动天地,于是有珍异的东西出现,为吉祥的感应,称为「瑞应」。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吾与汝说,诸佛世尊常所应行,今尽与汝说之。
“当乐闲居静处,当念坐禅,勿起懈怠,今不精诚,后悔无益。
“此是我之教诲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6、本经叙说:(一)阿阇世王欲征伐拔祇国,遣婆利迦请示佛陀。(二)佛为说拔祇人修七不衰退法,非外寇所能侵,阿阇世王因是作罢。(三)佛说比丘七不退转法。增支部Vassakara(婆沙迦罗)、长部Mahaparinibba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中阿含第142经雨势经,参阅长阿含第2经游行经、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失译般泥洹经、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是时,摩竭国王阿阇世,在群臣中而作是说:“此拔祇国极为炽盛,人民众多,吾当攻伐,摄彼邦土。”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 “拔祇”:Vajji,又作跋祇、跋阇,译为增胜、避,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北部之种族。有关拔祇之命名来由和传说,参阅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
伐(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是时,阿阇世王告婆利迦婆罗门曰:“汝今往至世尊所,持吾姓名,往问讯世尊,礼敬承事云:‘王阿阇世白世尊言:意欲攻伐拔祇国,为可尔不?’
= “婆利迦”:又作婆利沙迦罗(Vassakara),译为雨势、禹舍,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之大臣,颇受重用,以建筑巴陵弗城,防御拔祇而成名。
“设如来有所说者,汝善思惟,来向吾说。
“所以然者?如来语终不有二。”
是时,婆罗门受王教敕,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是时,婆罗门白佛言:“王阿阇世礼敬世尊,承事问讯!”
又复重白:“意欲往攻伐拔祇大国,先来问佛为可尔不?”
尔时,彼婆罗门以衣覆头脚,著象牙屐,腰带利剑,不应说法。
屐(jī) = 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clogs]。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若拔祇人民修七法者,终不为外寇所坏。
= “七法”:中阿含第142经雨势经作「七不衰法」。巴利本作Satta-adhikarana-pamatha(七灭诤)。
寇(kòu) = 入侵;侵犯[invade;plunder]。(入侵者[invader]/贼兵,敌军[foe]。)
“云何为七?若当拔祇国人民,尽集一处而不散者,便不为他国所坏,是谓初法不为外寇所败。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颇闻跋耆数数集会,多聚集耶?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汝闻跋祇国人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不?
“复次,阿难,拔祇国人上下和顺,拔祇人民不为外人所擒,是谓,阿难,第二之法不为外寇所坏。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颇闻跋耆共俱集会,俱作跋耆事,共俱起耶?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汝闻跋祇国人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不?
擒(qín) = 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亦不淫他,著他女人色,是谓第三之法不为外寇所坏。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颇闻跋耆不以力势而犯他妇、他童女耶?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汝闻跋祇国人闺门真正,洁净无秽,至于戏笑,言不及邪不?
淫(yín) = 浸淫;浸渍[soak]。(特指通奸;奸淫[have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贪欲;贪心[be greedy for]/过度[excessive],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邪恶,奸邪[evil]。)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不从此间而传至彼,亦复不从彼间传来至此,是谓第四之法不为外寇所坏。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颇闻跋耆未施设者不更施设,本所施设而不改易,旧跋耆法善奉行耶?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汝闻跋祇国人奉法晓忌,不违礼度不?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承事礼敬梵行人者,是谓第五之法,是时便不为外寇所坏。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颇闻跋耆悉共拥护诸阿罗诃,极大爱敬,常愿未来阿罗诃者而欲令来,既已来者乐恒久住,常使不乏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耶?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汝闻跋祇国人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惓不?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民不贪著他财宝者,是谓第六法不为外寇所坏。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颇闻跋耆有名德尊重者,跋耆悉共宗敬、恭奉、供养,于彼闻教则受耶?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汝闻跋祇国人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不?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民皆同一心,不向神寺,专精其意,便不为外寇所坏也,是谓第七之法不为外寇所坏。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颇闻跋耆所有旧寺,跋耆悉共修饰,遵奉、供养、礼事,本之所施常作不废,本之所为不减损耶?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汝闻跋祇国人恭于宗庙,致敬鬼神不?
“是谓,阿难,彼拔祇人修此七法者,终不为外人所坏。”
是时,梵志白佛言:“设当彼人成就一法,犹不可坏,何况七法而可坏乎?止!止!世尊,国事猥多,欲还所止。”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尔时,梵志即从座起而去。
彼梵志去不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不退转法;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不退转之法?比丘当知:若比丘共集一处,皆共和顺,上下相奉,转进于上,修诸善法而不退转,亦不为魔所得便,是谓初法不退转。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比丘数数集会,多聚集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七不退法者: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复次,众僧和合,顺从其教,转进于上而不退转,不为魔王所坏,是谓第二之法不退转也。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比丘共齐集会,俱作众事,共俱起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复次,比丘,不著事务,不修世荣,转进于上,不为魔天所得其便,是谓第三不退转之法也。
= “不著事务,不修世荣”:中阿含经第142经雨势经作:「若比丘未施设事不更施设,本所施设而不改易,我所说戒善奉行者。」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事务(shì wù) = 事情、杂务。
世荣(shì róng) = 世俗的荣华富贵。
“复次,比丘,不讽诵杂书,终日策役其情意,转进于上,不为魔王得其便,是谓第四不退转之法也。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比丘此未来有爱喜欲共俱,爱乐彼彼有起不随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讽诵(fèng sòng) = 背诵而熟记之。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
役(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复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转进于上,不为弊魔而得其便,是谓第五不退转之法。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比丘有长老上尊俱学梵行,比丘悉共宗敬、恭奉、供养,于彼闻教则受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复次,比丘,不学算术,亦不使人习之;乐闲静之处,修习其法,转进于上,不为弊魔得其便也,是谓第六不退转之法。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比丘有无事处山林高岩,闲居静处,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乐住不离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复次,比丘,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于禅行,忍诸法教,转进于上,不为魔所得其便,是谓第七不退转法也。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比丘悉共拥护诸梵行者,至重爱敬,常愿未来诸梵行者而欲令来,既已来者乐恒久住,常使不乏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共和顺者,便不为魔得其便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言:
“除去于事业,又非思惟乱,设不行此者,亦不得三昧。
= 应该除去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业,同时又不乱思惟;假如不这样去做的话,就不能得到三昧的。
能乐于法者,分别其法义,比丘乐此行,便致三昧定。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此七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7、本经叙说贪欲、瞋恚、憍慢、痴、疑、见、欲世间等七使,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当以念、法、精进、喜、猗、定、护等七觉意对治之。参阅增支部Anusaya(随眠)。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使,汝等善思念之。”
七使/七随眠 = 即将贪、嗔、痴、慢、疑、见等六随眠中之贪随眠分为欲贪、有贪二种,合为七随眠。随眠者,根本烦恼之异称,随逐有情而起,且其行相微细,故称随眠。欲贪者,于欲界贪着外在五欲妙境;有贪者,为上二界之贪,即贪着上二界之定及依身,故称有贪。
七使 = 又作七随眠(Satta
Anusaya),随眠为根本烦恼之异称,随逐有情而起,且其行相微细,故云随眠。
|
七觉支治之
|
|
1
|
贪欲使(Kamaraganusaya)。
|
念觉支
|
2
|
瞋恚使(Patighanusaya)。
|
择法觉支
|
3
|
憍慢使(Mananusaya)。
|
轻安觉支
|
4
|
痴使(Avijjanusaya)。
|
舍觉支
|
5
|
疑使(Vicikicchanusaya)。
|
定觉支
|
6
|
见使(Ditthanusaya)。
|
精进觉支
|
7
|
有贪使(Bhavaraganusaya)。
|
喜觉支
|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一者、贪欲使,二者、瞋恚使,三者、憍慢使,四者、痴使,五者、疑使,六者、见使,七者、欲世间使。
“是谓,比丘,有此七使,使众生之类,永处幽暗,缠结其身,流转世间,无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
“犹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共相牵引,不得相远。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此贪欲使、无明使所缠结,不得相离,其余五使,亦复追从,五使适从,七使亦然。
“若凡夫之人,为此七使所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不能知苦之元本。
“比丘当知:由此七使,便有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界。
“然此七使之法复有七药。
“云何为七?贪欲使者,念觉意治之;
“瞋恚使者,法觉意治之;
“邪见使者,精进觉意治之;
“欲世间使者,喜觉意治之;
“憍慢使者,猗觉意治之;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疑使者,定觉意治之;
“无明使者,护觉意治之。
= “护觉意”:Upekha-s.,又作舍觉意,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是谓,比丘,此七使用七觉意治之。
“比丘当知:我本未成佛道为菩萨行,坐道树下,便生斯念:‘欲界众生为何等所系?’
“复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七使流转生死,永不得解脱;我今亦为此七使所系,不得解脱。’
“尔时,复作是念:‘此七使为用何治之?’
“复重思惟:‘此七使者当用七觉意治之,我当思惟七觉意。’
“思惟七觉意时,有漏心尽,便得解脱,后成无上正真之道,七日之中结跏趺坐,重思惟此七觉意。
“是故,诸比丘,若欲舍七使者,当念修行七觉意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8、本经叙说修行慈、悲、喜、护、空、无想、无愿等七种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于现法中得获果报;当勤加勇猛修此七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
“云何为七种人?所谓七人者: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护,五者、行空,六者、行无想,七者、行无愿。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是谓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
“所以然者?其有众生行此七法者,于现法中获其果报。”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不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乃说此七事乎?”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与须陀洹乃至佛其事不同;虽供养须陀洹乃至佛,不现得报;然供养此七人者,于现世得报。
“是故,阿难,当勤加勇猛成办七法。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9、本经叙说佛告阿难:毗罗先长者于七日后将命终,堕入地狱。阿难度令出家一日,勤修十念,当日命终生四天王中;佛为记说毗罗先当七变周旋天人之中,最后得人身出家学道,尽于苦际;当求方便,修行十念。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池侧,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毗舍离”:Vesali,又作吠舍离,乃跋耆(Vajji)国隶车族(Licchavi)之都城,位于拘萨罗之东南。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Makkata rah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是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及将阿难入毗舍离乞食。
尔时,毗舍离城内有大长者名毗罗先,饶财多宝,不可称计;然复悭贪,无惠施之心,唯食宿福,更不造新。
悭(qiān) = 吝啬[stingy]。
尔时,彼长者将诸婇女在后宫作倡伎乐,自相娱乐。
倡(chāng) = 唱歌的艺人[professonal singer]。(chàng = 领唱,发声先唱[precent]。)
尔时,世尊往诣彼巷,知而问阿难曰:“今闻作倡伎乐,为是何家?”
巷(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阿难白佛:“是毗罗先长者家。”
佛告阿难:“此长者却后七日命终,当生涕哭地狱中。
=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涕哭大地狱”:巴利本作Maharoruva
Niraya,大叫唤地狱。
涕(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所以然者?此是常法,若断善根之人,命终之时,皆生涕哭地狱中。
断善/断善根 =
Kusala-mula-samuccheda,依上品(高程度)之邪见,否定因果,称为断善根(根为诸善所生之因)。
“今此长者宿福已尽,更不造新。”
阿难白佛言:“颇有因缘使此长者七日不命终乎?”
佛告阿难:“无此因缘得不命终!昔所种行,今日已尽,此不可免。”
阿难白佛:“颇有方宜令此长者不生涕哭地狱乎?”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
佛告阿难:“有此方宜可使长者不入地狱耳!”
阿难白佛言:“何等因缘使长者不入地狱?”
佛告阿难:“设此长者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者,便得免此罪也。”
阿难白佛言:“今我能使此长者出家学道。”
尔时,阿难辞世尊已,往至彼长者家,在门外立。
是时,长者遥见阿难来,即出奉迎,便请使坐。
时,阿难语长者曰:“今我是一切智人边闻,然如来今记:汝身却后七日当身坏命终,生涕哭地狱中。”
= “一切智人”:具足一切智慧之人,指佛陀。一切智(Sabbannu),又作萨婆若多,即了知一切之法。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以为…对;同意[agree]。)
长者闻已,即怀恐惧,衣毛皆竖,白阿难曰:“颇有此因缘使七日之中不命终乎?”
阿难告曰:“无此因缘令七日中得免命终。”
长者复白言:“颇有因缘我今命终不生涕哭地狱中乎?”
阿难告曰:“世尊亦有此教:若当长者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者,便不入地狱中;汝今可宜出家学道,得到彼岸。”
长者白言:“阿难并在前去,我正尔当往。”
并(bìng) = 并行,并列[side by side]。(并且,连[further more;besides]/和,以及[and]/相同[be identical;same]。)
是时,阿难便舍而去。
长者便作是念:“言七日者犹尚为远,吾今宜可五欲自娱乐,然后当出家学道。”
是时,阿难明日复至长者家,语长者曰:“一日已过,余有六日在,可时出家。”
长者白言:“阿难并在前,正尔当寻从。”
然彼长者犹故不去。
是时,阿难二日、三日乃至六日至长者家,语长者曰:“可时出家,后悔无及;设不出家者,今日命终,当生涕哭地狱中。”
长者白阿难曰:“尊者并在前,正尔当随后。”
阿难告曰:“长者,今日以何神足至彼间?方言先遣吾耶?但今欲共一时俱往!”
= 长者!今天你还有什么神足可以到那个地方呢?(指欲出家之处)刚才为什么又说言欲遣走我呢?现在我要你和我同于此时一起走!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抒发[express]/发送;打发[send;dismiss]。)
是时,阿难将此长者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白佛言:“今此长者欲得出家学道,唯愿如来当与剃除须发,使得学道!”
佛告阿难:“汝今躬可度此长者。”
躬(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是时,阿难受佛教敕,即时与长者剃除须发,教令著三法衣,使学正法。
= “三法衣”:即比丘常必披着之三种衣:(一)僧伽梨(Samghati),即大衣,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Antaravasaka),即内衣,又称五条衣。
是时,阿难教彼比丘曰:“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当修行如是之法。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十念
|
|
念佛
|
Buddhanussati,忆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所行法净,…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一经。
|
念法
|
Dhammanussati,忆念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之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尔时,圣弟子念此正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二经。
|
念众
|
Sanghanussati,忆念僧伽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之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时,尔时圣弟子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三经。
|
念戒
|
Silanussati,忆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烦恼。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于尔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四经。
|
念施
|
Caganussati,忆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庆: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若圣弟子念于自所施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五经。
|
念天
|
Devatanussati,忆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戒、施之善根,而得此乐报。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清净信心,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六经。
|
念休息
|
Upasamanussati,念寂静,止息随念。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七经。
|
安般
|
又作念安般,即阿那波那(Anapana),译为数息、念出入息,五停心观之一,指数出入息,摄心于一境,以正定对治散乱之方法。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九第822经。
|
念身
|
Kayagata-sati,即念此身之发、毛、爪、齿,乃至涎、髑髅、脑等从何而来,由谁所造。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九经。
|
念死
|
Marana-sati,人于一切时中,常念有身必有死而不忘。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二十经。
|
“是谓,比丘,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
是时,毗罗先修行如是法已,即其日命终,生四天王中。
= “四天王”:Catummaharajika
Deva,居于须弥山腰,由揵陀罗山之四峯,各自镇守一天下:持国天镇守东方,增长天镇守南方,广目天镇守西方,多闻天镇守北方。通常四天王任帝释天之外将,亦为佛教之守护神。
是时,阿难即阇维彼身,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增一阿含经卷第八《安般品第十七之二》:“耶维”:Jhapeti,又作阇维、荼毗,火葬之意。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向者,比丘毗罗先者今已命终,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今此比丘命终生四天王中。”
阿难白佛言:“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世尊告曰:“于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展转生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还来生,乃至四天王中。
“是谓,阿难,毗罗先比丘七变周旋天人之中,最后得人身,出家学道,当尽苦际。
“所以然者?斯于如来有信心故。
“阿难当知:此阎浮提地南北二万一千由旬,东西七千由旬,设有人供养阎浮里地人,其福为多不?”
= “阎浮提”:Jambudipa,又作赡部洲,为吾人所居之处,由于中央有一大树,名曰阎浮,故名阎浮提。四大洲之一。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文陀竭王经:「南方阎浮提国二十八万里。」
阿难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如𤚼牛顷,信心不绝修行十念者,其福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 长阿含经第30_1章《世记经》:“构牛乳顷”:短时间。
“如是,阿难,当求方便,修行十念。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0、本经叙说缘见、恭敬、亲近、远离、娱乐、威仪、思惟等七法能净诸有漏法;具足一切威仪,能断结、去爱,度于四流,越于苦际。中部Sabbasava-sutta(一切漏经)、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极妙之法,初、中、竟善,义理深邃,具足得修梵行,此经名为净诸漏法,汝等善思念之。”
邃(suì) = 深远[deep]。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净诸漏法?
“或有有漏缘见得断,
= “有漏”:Bhavasava,执着于生存之烦恼。漏,烦恼之异名。
“或有有漏恭敬得断,
“或有有漏亲近得断,
“或有有漏远离得断,
“或有有漏娱乐得断,
“或有有漏威仪得断,
“或有有漏思惟得断。
= “思惟”:巴利本作Bhavana(修习)。
= “彼云何名为净诸漏法…或有有漏思惟得断”: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作:「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云何为七?有漏从见断,有漏从护断,有漏从离断,有漏从用断,有漏从忍断,有漏从除断,有漏从思惟断。」一切流摄守困经作:「有比丘为七流,从是恼生,从是热、从是忧。何等为七?有比丘有流从见断,有流从摄断,有流从避断,有流从更断,有流从忍断,有流从晓断,有流从行念断。」
“彼云何有漏由见得断?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见”:Dassana,见解。
“于是,凡夫之人不睹圣人,不顺从如来之法,不能拥护贤圣之法,不亲近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
睹(dǔ) = 见,看见[see]。
“其闻法所应思惟法者亦不分别,不应思惟者而思惟之。
“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便增多;
= “欲漏”:Kamasava,爱欲之烦恼。
“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便增多;
“未生无明漏而生,已生无明漏便增多。
= “无明漏”:Avijjasava,无智之烦恼。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此法不应思惟而思惟之。
= “未生欲漏而生…此法不应思惟而思惟之”:一切流摄守因经作:「令未生流便生,已生流令增饶不致;未生有亦痴便生,已生有亦痴便增饶不致;以不知不解,如有令不可念法便念,可应念法者便不念。」
“彼云何法应思惟,然不思惟此法?
“所言思惟法者,未生欲漏使不生,已生欲漏而灭之;
“未生有漏令不生,已生有漏而灭之;
“未生无明漏令不生,已生无明漏而灭之。
= “所言思惟法者…已生无明漏而灭之”:一切流摄守因经作:「本念者,未生爱流不生,已生爱流能舍;未生爱流亦痴流不生,已生爱流亦痴流能舍;若是如有知便所法不应念便不念,所应念法便念。」
“是谓此法应可思惟而不思惟,所不应思惟者便思惟之。
“所应思惟者复不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
“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
“未生无明漏而生,已生无明漏而增多。
“彼人作如是思惟:‘云何有过去久远?我今当有过去久远?’
“或复思惟:‘无过去久远?云何当有过去久远?为谁有过去久远?云何复有当来久远?我今当有将来久远?’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我有过去世?我无过去世?我何因过去世?我云何过去世耶?
“或复言:‘无将来久远?云何当有将来久远?为谁有将来久远?云何有此众生久远?此众生久远为从何来?从此命终当生何处?’
= “云何有过去久远…当生何处”:巴利本作:「(一)我于过去世实有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世实无存在吗?(三)我于过去世是何存在?(四)我于过去世如何存在?(五)我于过去世是何存在,后又是何存在?(六)我于未来世当有存在吗?(七)我于未来世当不存在吗?(八)我于未来世当是何存在?(九)我于未来世当如何存在?(十)我于未来世当是何存在,后又当是何存在?于现在时我自疑:(一)我实存在吗?(二)我实不存在吗?(三)我是何存在?(四)我如何存在?(五)此存在由何处来,他将去何处?」参阅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我有未来世?我无未来世?我何因未来世?我云何未来世耶?今此众生从何所来?当至何所?本何因有?当何因有?
“彼人起此不祥之念,便兴六见,展转生邪见想:
= “彼人起此不祥之念,便兴六见,展转生邪见想”:巴利本作Tassa Evam Ayoniso Manasikaroto Channam Ditthinam
Annatara Ditthi Upajjati.(当彼人作如是非如理作意时,生起六见中之任何一见。)
“有我见审有此见;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无有我见审兴此见;
“有我见无我见于中起审见;
“又复自观身,复兴此见;
“于己而不见己,复兴此见;
“于无我而不见无我,于中起此见。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彼作如是不正思惟,于六见中随其见生而生真有神,此见生而生真无神,此见生而生神见神,此见生而生神见非神,此见生而生非神见神,此见生而生此是神,能语、能知、能作、能教、能起、教起,生彼彼处,受善恶报;定无所从来,定不有、定不当有。
“尔时,彼人复生此邪见: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后世,常存于世而不朽败,亦不变易,复不移动,是谓名为邪见之聚。
= “有我见审有此见…复不移动”:巴利本作:「(一)彼真实生起有我的『我』之见,(二)彼真实生起无有我的『我』之见,(三)彼真实生起我由『我』想『我』之见,(四)彼真实生起我由『我』想『无我』之见,(五)彼真实生起我由『无我』想『我』之见,(六)又彼生起如是见:我所言之此『我』者,由于彼彼处受善恶业之果报而可得知;彼我之此『我』是常住、常恒、恒存,非变易法,永存也。」巴利本译文中「我」Aham,指第一人称代名词;『我』Attan或『无我』Anattan,指邪见之常、一、主宰之『我』。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邪见、灾患、忧、悲、苦、恼,皆由此生而不可疗治,亦复不能舍,逐增苦本。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是谓见之弊,为见所动,见结所系,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由是不为沙门之行、涅槃之道。
“又复,比丘,贤圣弟子修其法,不失次叙,善能拥护,与善知识共从事,彼能分别;不可思惟法亦能知之,所可思惟法亦能知之;彼所不应思惟法亦不思惟之,所应思惟法而思惟之。
叙(xù) = 秩序,次序[order]。(依次序排列[order]/叙述,述说[tell;narrate]。)
“彼云何不应思惟法而不思惟之?
“于是,诸法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未生无明漏而生,已生无明漏而增多。
“是谓此法不应思惟者而不思惟之。
“彼何等法应思惟者而思惟之?
“于是,诸法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欲漏而灭之;未生有漏而不生,已生有漏而灭之;未生无明漏而不生,已生无明漏而灭之。
“是谓此法应可思惟而思惟之。
“彼不应思惟者亦不思惟之,可思惟者便思惟之,彼作如是思惟,便灭三法。
“云何为三?身邪、戒盗、疑。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设不知、见,则增有漏之行;设见、闻、念、知者,则不增有漏之行;已知、已见,有漏便不生。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是谓此漏见所断也。
“彼云何漏恭敬所断?
= “漏恭敬所断”: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作「有漏从忍断」。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忍”:Adhivasana,忍受。
“于是,比丘,堪忍饥寒、勤苦、风雨、蚊虻、恶言、骂辱,身生痛恼,极为烦疼,命垂欲断,便能忍之。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比丘,精进断恶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皮肉、筋骨、血髄皆令干竭,不舍精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忍。
疼(téng) = 痛。仅表示身体上的难受[ache;pain]。
“若不尔者,便起苦恼;设复能堪忍者,如是不生。
“是谓此漏恭敬所断。
“彼云何漏亲近所断?
= “漏亲近所断”: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作「有漏从用断」。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用”:Patisevana,受用。
“于是,比丘,持心受衣,不兴荣饰,但欲支其形体,欲除寒热,欲令风雨不加其身,又覆形体不令外露。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又持心随时乞食,不起染著之心,但欲趣支形体,使故痛得差,新者不生;守护众行,无所触犯,长夜安隐而修梵行,久存于世。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
“复持心意亲近床座,亦不著荣华服饰,但欲除饥寒、风雨、蚊虻之类,趣支其形,得行道法。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倦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
“又复持心亲近医药,不生染著之心;于彼医药,但欲使疾病除愈故,身体得安隐。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
“设不亲近者,则生有漏之患;若亲近,则无有漏之患。
“是谓此漏亲近所断。
“彼云何有漏远离所断?
= “云何有漏远离所断”:巴利本作Katame…Asava Adhivasana Pahatabba(那些有漏由回避可以舍断呢?)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离”:Parivajjana,回避。
“于是,比丘,除去乱想,犹如恶象、骆驼、牛、马、虎、狼、狗、蛇蚖、深坑、危岸、柘棘、峻崖、湿泥,皆当远离之。
= “柘”:元、明二本均作「荆」。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比丘,见恶象则当远离,恶马、恶牛、恶狗、毒蛇、恶道、沟坑、屏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应当离。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尽当远离。
蚖(wán)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柘(zhè) = 柘树[three-bristle cudrania]。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崖(yá) = 岸;水边[bank;cliff;precipice]。
“莫与恶知识从事,亦复不与恶人相近。
“能熟思惟,不去心首,设不将护者,则生有漏;设拥护者,则不生有漏。
= 能够熟于思惟而不去心首(常储存于心脑),假如不这样的护持的话,就会生有漏,假如能拥护的话,就不会生有漏。
“是谓有漏远离所断。
“彼云何有漏娱乐所断?
= “有漏娱乐所断”: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作「有漏从除断」。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除”:Vinodana,遣除。
“于是,比丘,生欲想而不舍离,设起瞋恚想亦不舍离,设复起疾想亦不舍离。
= “疾想”: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作「害念」。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比丘,生欲念不除断舍离,生恚念、害念不除断舍离。
“设不舍离者,则生有漏;设能舍离者,便能不起有漏。
“是谓此漏娱乐所断。
“云何有漏威仪所断?
= “有漏威仪所断”:中阿含第10经漏尽经作「有漏从护断」。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护”:Samvara,防护。
“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起染污之心,具足眼根,亦无缺漏而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都不起染污之心,亦不起想著而护意根。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比丘,眼见色,护眼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眼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护意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意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
“若不摄其威仪,则生有漏;若摄其威仪者,则无有漏之患。
“是谓此漏威仪所断。
“彼何等有漏思惟所断?
= “何等有漏思惟所断”:巴利本作Katame…Avasa Bhavana Pahatabba(那些有漏由修习可以舍断呢?)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思惟”:巴利本作Bhavana,修习。
“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无污,依灭尽而求出要;修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依无欲、依无污、依灭尽而求出要。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漏尽经第十》:比丘,思惟初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趣至出要;法、精进、喜、息、定,思惟第七舍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趣至出要。
“若不修此者,则生有漏之患;设能修者,则不生有漏之患。
“是谓此漏思惟所断。
“若复,比丘,于比丘中诸所有漏,见断者便见断之,恭敬断者便恭敬断之,亲近断者亲近断之,远离断者远离断之,娱乐断者娱乐断之,威仪断者威仪断之,思惟断者思惟断之。
“是谓,比丘,具足一切威仪,能断结、去爱,度于四流,渐渐越苦。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
|
欲暴流
|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
有暴流
|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
见暴流
|
Dittha-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
无明暴流
|
Avijj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
“是谓,比丘,除有漏之法,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念一切有形之类,今已施行。
“汝等常乐闲居树下,勤加精进,勿有懈怠。
“今不勤加者,后悔无益!此是我之训教。”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