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1日星期三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

卷第三十五_七法_莫畏品第四十一
 
#365、本经叙说:()摩呵男请示佛:断三结使,成须陀洹,名不退转,然见暴牛等,尚生恐惧,命终是否堕落?()佛开示:贤圣弟子诸苦永尽,永无复有,虽尚有余存,如一滴水耳;须陀洹至迟七返生死,即得尽苦际,若勇猛精进,便转进为家家。相应部Mahanama(摩诃男)、杂阿含卷33922经、别译杂阿含卷8155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卫尼拘屡园中。
=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释翅尼拘留园”:尼拘留园(Nigrodharama),又作尼拘屡园、尼拘律树园,译为无节园、纵横园。巴利本作SakkesuKapilavatthusmim Nigrodharame,释迦族之迦毗罗卫城的尼拘律树园。
迦比罗皤窣堵/迦维罗卫/迦毗罗/迦维/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lǚ) = 多次[repeatedlytime and againagain and again]
 
是时,摩呵男释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弟子品第四》:“摩诃男”:Mahanama,又作摩诃那弥,译为大名,佛陀成道后,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
尔时,摩呵男释白世尊言:“躬从如来受此言教:‘诸有善男子、善女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名不退转,必成道果,更不求诸外道异学,亦复不观察余人所说。’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身见结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戒取结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疑结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设当尔者,此事不然。
“我若见暴牛、马、骆驼,即时恐惧,衣毛皆竖。
(pù) = [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欺凌[bully and humiliate])
“复作是念:‘设我今日怀此恐惧,当取命终者,为生何处?’”
 
世尊告摩呵男:“勿起恐畏之心,设当取命终,不堕三恶趣。
“所以然者?今有三消灭之义。
“云何为三?如有著于淫欲而起恼乱,复起害心向他人;已无此欲,则不起杀害之心,于现法中不起苦恼。
= (一)如有著于淫欲而起恼乱,(二)复起害心向他人。
“诸有恶不善法欲自害己;设无此者,则无扰乱,便无愁忧。
= (三)诸有恶不善法欲自害己。
“是谓,摩呵男,此三义诸恶不善法便堕在下,诸善之法便在于上。
“亦如酥瓶在水中坏,是时瓦石便沉在下,酥便浮在上;此亦如是,诸恶不善之法便在于下,诸善之法便浮在上。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摩呵男,当知我昔日未成佛道,在优留毗六年勤苦,不食美味,身体羸瘦,如似百年之人,皆由不食之所致。
= “优留毗”:Uruvela,地名。位于佛陀伽耶之南,沿尼连禅河一哩许。佛陀未成道前在此修苦行。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若我欲起时,便自堕地。
“时,我复作是念:‘设我于中命终者,当生何处?’
“时,我复作是念:‘我今命终者,必不生恶道中。’
“然复义趣不可从乐至乐,要当由苦然后至乐。
= 但是以义趣来说,不可以从于乐,而至于乐,必定要由苦,然后至于乐的。
 
“我尔时复游在仙人窟中。
= “仙人窟”:Isigiripassa-Kalasila,又作仙人黑石窟、广山,尼揵子徒众修苦行处。
(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尔时,有众多尼揵子在彼学道。
 
六师 = 佛世时,于中印度具有势力之外道论师,著名者有六人,称为六师外道。
不兰迦叶
Purana-Kassapa,又作富兰那迦叶,为六师外道中之伦理偶然论者。巴利本作Akiriyam Vyakasi(说非业),主张一切行业无意义、无功用,否认果报影响。
阿夷耑
又作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唯物断灭论者。巴利本作Uccedha-vadam Vyakasi(说断灭论),主张愚者或贤者,命终之后,皆断灭、消失,不存任何一物。
瞿耶楼
又作末伽梨瞿舍梨(Makkhali-Gos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宿命论者。巴利本作Samsara-suddhim Vyakasi(说轮回净化),主张一定期间的轮回完了,才能达到苦的终灭。
波休迦栴
又作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kaccayana),为六师外道中之机械论者。巴利本作Annena Annam Vyakasi(以他的见地来说其他的事)。
先比卢持
又作散若夷毗罗梨沸(Sanjaya Belatthi-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诡辩论者。巴利本作 Vikkhepam Vyakasi(说矫乱)。
尼揵子
又作尼干子(Nigantha Nata-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苦行(裸形)主义者。
 
“是时,尼揵子举手指日,曝体学道,或复有蹲而学道。
(pù) = [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dūn) = [sit](虚坐。屈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squat on the heels])
“我尔时往至彼所,语尼揵子:‘汝等何故离坐举手翘足乎?’
(qiáo) = 鸟尾上的长羽[long feather](抬起[raise])
翘足(qiáo zú) = 举足,抬起脚来。/因以形容时间短暂。/形容盼望仰慕之切。
“彼尼揵子曰:‘瞿昙当知:昔我先师作不善行,今所以苦者,欲灭其罪;今虽露形体,有惭辱分,亦有消灭此事。
(cán) = 羞愧[be ashamed]
(rǔ) = 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瞿昙当知:行尽苦亦尽,苦尽行亦尽,苦行已尽,便至涅槃。’
 
“我尔时复语尼揵子曰:‘此事不然,亦不由行尽苦亦尽,亦不由苦尽行亦尽,得至涅槃;但令苦行尽得至涅槃者,此事然矣!但不可从乐至乐。’
“尼揵子曰:‘频毗娑罗王从乐至乐,有何苦哉?’
频毗娑罗王/频头娑罗王/频浮婆王/民弥沙啰王/瓶沙王/萍沙王/瓶沙王/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我尔时复语尼揵子曰:‘频毗娑罗王乐何如我乐?’
“尼揵子报我言:‘频毗娑罗王乐胜汝乐也。’
“我尔时复语尼揵子曰:‘频毗娑罗王能使我七日七夜结跏趺坐,形体不移动乎?正使六、五、四、三、二,乃至一日结跏趺坐乎?’
= “能使我”:能如我。
使(shǐ) = 命令[order](使唤;役使;支使[order aboutworkuse]/致使;让;叫[letmakecause]/主使[instigate]/出使[serve as an envoy abroad]/佣人;奴仆[servant])
“尼揵子报曰:‘不也,瞿昙。’
“世尊告曰:‘我能堪任结跏趺坐,形不移动;云何,尼揵子,谁者为乐?频毗娑罗王乐耶?为我乐耶?’
“尼揵子曰:‘瞿昙沙门乐。’
 
“如是,摩呵男,当以此方便,知不可从乐至乐,要当从苦至乐。
“犹如,摩呵男,大村左右有大池水,纵广一由旬,水满其中。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若复有人,来取彼一滴水。
“云何,摩呵男,水何者为多?一滴水多?为池水多乎?”
 
摩呵男曰:“池水多,非一滴水多也。”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贤圣弟子诸苦已尽,永无复有,余存在者如一滴水耳!如我众中最下道者,不过七死七生而尽苦际。
“若复勇猛精进,便为家家,即得道迹。”
= “家家”:Kolankola,即是四圣果之初果至二果间之果位,流转二至三家(二至三次生死)始尽苦际。
 
尔时,世尊重与摩呵男说微妙之法。彼闻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摩呵男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6、本经叙说一婆罗门在七日中,亲族死亡二十七人,忧愁苦恼不已,那伽波罗为其说法,并示观无常之法;婆罗门遂发心出家学道,精进修持,证阿罗汉果。
 
闻如是:一时,尊者那伽波罗在鹿野城中。
= “那伽波罗”:Nagasamala,又作那伽波罗,译为龙护,迦维罗城之刹帝利种,佛陀侍者之一,因过去世于尸弃佛塔献花之功德,今生能值释迦佛之教化。参阅小部譬喻经。
 
是时,有一婆罗门年垂朽迈,昔与尊者那伽波罗少小旧款。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mài) = 远行[journey](时光流逝[pass]/[old])
(kuǎn) = 真诚;诚恳[sincere](敲,叩[knock]/款待,殷勤招待[entertain])
旧款(jiù kuǎn) = 犹旧交。
是时,婆罗门往至那伽波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梵志语那伽波罗曰:“汝今于乐之中,最为快乐!”
 
那伽波罗曰:“汝观何等义,而作是说:‘于乐之中,最为快乐’?”
 
婆罗门报曰:“我频七日中,七男儿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难及;
= 我在七天当中,频繁的死了七个男儿;这些人都是勇猛而高才,其智慧是难以及到的。
(pín) = 皱眉[knit the brows](屡次;频繁[frequentlyrepeatedlyagain and again])
“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无常,能堪作使,无有懈怠;
= 又在最近的六天之中,有十二位作使人(使用人)无常(死亡);他们都堪任作使,并没有懈怠的人。
“近五日已来,四兄弟无常,多诸技术,无事不闲;
(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空闲的时间[leisure]/熟悉、熟练。通“娴”[be familiarbe skillful])
“近四日已来,父母命终,年向百岁,舍我去世;
“近三日已来,二妇复死,颜貌端正,世之希有;
= 近三日以来,又有二位妇人死亡,她们的颜貌都很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
(fù) = 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已婚的女子[married woman](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woman])
“又复家中有八窖珍宝,昨日求之而不知处;
(jiào) = 方形地窖。藏谷麦的地穴[cellar](坑;穴[pit])
“如我今日遭此苦恼,不可称计。
“然,尊者,今日永离彼患,无复愁忧,正以道法而自娱乐。
“我观此义已,故作是说:‘于乐之中,最为快乐!’”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告彼梵志曰:“汝何为不作方便,使彼尔许之人而不命终乎?”
= 你为什么不用方便,使那些人,不命终呢?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梵志对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财,亦复随时布施,作诸功德,祠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诵诸咒术,亦能瞻视星宿,亦复能和合药草,亦以甘馔饮食施彼穷厄,如此之比不可称也,然复不能济彼命根。”
(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bǐ) = 并列;并排[be next or near to](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连续,频频[frequently]/等同[be equal to])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便说此偈:
 
“药草诸咒术,衣被饮食具,虽施而无益,犹抱身苦行。
= 以药草,与诸咒术,以及衣服、饮食都具足去布施,但是虽然这样的布施,还是不会有帮助的,犹如抱身去行苦行那样的。
 正使祭神祠,香华及沐浴,计校此原本,无能疗治者。
= 就是去祭神祠,用香花,以及沐浴净洁,但是计挍这些原本〔所作的因〕时,你就会发见为无能疗治这些事的。
(jì) = 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祭祀[obitoffer a sacrifice]
 假使施诸物,精进持梵行,计校此原本,无能疗治者。”
 
是时,梵志问曰:“当行何法,使无此苦恼之患?”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便说此偈:
 
“恩爱无明本,兴诸苦恼患,彼灭而无余,便无复有苦。”
= 恩爱就是无明的根本,会兴起诸苦恼灾患的;这恩爱如果消灭而没有余存的话,便不会再有甚么苦恼的了。
 
是时,彼梵志正闻语已,即时便说此偈:
 
“虽老不极老,所行如弟子,愿听出家学,使得离此灾!”
= 我虽然已老,但是还不是甚么极为老的人,我所行的如同弟子之行,愿您听许我出家去修学,使我得以脱离这些灾患!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学道,又告之曰:“汝今,比丘,当观此身从头至足,此发、毛、爪、齿为从何来?
“形体、皮肉、骨髓、肠胃悉从何来?
“设从此去,当至何所?
“是故,比丘,勿多忧念世间苦恼!
“又当观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谛。”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是时,尊者那伽波罗便说此偈:
 
“除想勿多忧,不久成法眼,无常行如电,不遇此大幸!
= 应除去妄想,不可以多忧恼,不久就能成就法眼的;无常之行,有如闪电,不遭遇这事,是一大幸之事!
 一一观毛孔,生者灭者原,无常行如电,施心向涅槃。”
= 应观察一一的毛孔中的生者灭者的来原,知道无常之行乃如闪电,施念此心〔专心念无常〕而向于涅槃大道!
 
是时,彼长老比丘受如是言教,在闲静之处,思惟此义,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是时,有天是彼比丘旧知识,见彼比丘成阿罗汉已,便往至那伽波罗所,在虚空中而说此偈:
 
“以得具足戒,在彼闲静处,得道心无著,除得原恶本。”
= 已经得到具足戒〔成为出家的比丘〕,乃在于那闲静的地方,用功而得道,而心无所著,已除灭那些恶本之原了!
 
是时,彼天复以天华散尊者上,即于空中没不现。
 
尔时,彼比丘及天闻尊者那伽波罗所说,欢喜奉行。
 
#367、本经叙说佛敕比丘当观慈、悲、喜、护、空、无相、无愿七处善及观察四念处法。参阅相应部Sattatthana(七处)、杂阿含卷488经、杂阿含经第27经佛说七处三观经、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七处之善,又察四法,于此现法之中名为上人。
= “七处之善,又察四法”:巴利本作SattatthanakusaloTividhupaprikkhi(七处善巧,三种之观察。)
“云何,比丘,观七处之善?于是,比丘,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尽于世间以慈心遍满其中。
(wéi) = 系物的大绳[cord](隅,角落[corner]/几何学上指空间独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数,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或曲面有二维,直线或曲线只有一维[dimension]/拴;系[tie up]/维持;维系[hold together])
四维(sì wéi) =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northeastsoutheastsouthwestand northwest]
“悲、喜、护心,空、无相、愿,亦复如是,诸根具足,饮食自量,恒自觉悟。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如是,比丘,观七处。
 
“云何,比丘,察四处之法?于是,比丘,内自观身,除去愁忧,身意止;外复观身,身意止;内外观身,身意止。
“内自观痛,痛意止;外自观痛,痛意止;内外观痛,痛意止。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内观心,心意止;外观心,心意止;内外观心,心意止,除去愁忧,无复苦患。
“内观法,法意止;外观法,法意止;内外观法,法意止。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如是,比丘,观四法之善。
 
“若复,比丘,能如是七处善及察四法,于此现法中名为上人。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办七处之善及观四法。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8、本经叙说舍利弗为北游诸比丘开示:当修行八种道及七种法,若然,便得阿那含、若阿罗汉二果。参阅相应部Devadaha(天现)、杂阿含卷5110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越城尼拘屡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欲诣北方游化。”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世尊复告比丘曰:“汝等为辞舍利弗比丘乎?”
= 你们是否向舍利弗比丘辞别了吗?
 
诸比丘对曰:“不也,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往辞舍利弗比丘。
“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恒与诸梵行人教诫其法,说法无厌足。”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说微妙之法。
诸比丘闻法已,即从座起,礼世尊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尔时,舍利弗在释翅神寺中游。
尔时,众多比丘往至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是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欲诣北方人间游化,今以辞世尊。”
 
舍利弗言:“卿等当知:北方人民、沙门、婆罗门皆悉聪明,智慧难及。
“复有人民喜来相试。
(shì) = 用;任用[usetry out](试验[test])
“若当来问卿:‘诸贤师,作何等论?’
“设当作是问者,欲云何报之?”
 
诸比丘报曰:“设当有人来问者,我当以此义报之:‘色者无常,其无常者即是苦也;苦者无我;无我者空,以空无我、彼空,如是智者之所观也。
= “以空无我、彼空”:由于空、无我之故,知道一切都是空的。
“‘痛、想、行、识亦复无常、苦、空、无我,其实空者彼无我、空,如是智者之所学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此五盛阴皆空、皆寂,因缘合会皆归于磨灭,不得久住。
“‘八种之道,将从有七,我师所说正谓此耳!’
= “八种之道,将从有七”:八种的正道,都从七觉意而有的。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听从,取法[acceptobey])
“若刹利、婆罗门、人民之类,来问我义者,我等当以此义报之。”
 
是时,舍利弗语众多比丘曰:“汝等坚持心意,勿为轻举。”
轻举(qīng jǔ) = 举止浮躁,随意行事。/登仙、归隐。
 
是时,舍利弗具足与诸比丘说微妙之法,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众多比丘去不远,舍利弗告比丘:“当云何行八种之道及七种之法?”
 
是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乃从远来,欲闻其义,唯愿说之!”
 
舍利弗报曰:“汝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今当说。”
是时,比丘而受其教。
 
舍利弗告曰:“若一心念正见者,念觉意不乱也;
“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诸法,法觉意也;
“等语者,身意精进,精进觉意也;
“等业者,一切诸法得生,喜觉意也;
“等命者,知足于贤圣之财,悉舍家财,安其形体,猗觉意也;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等方便者,得贤圣四谛,尽除去诸结,定觉意也;
“等念者,观四意止,身无牢固,皆空无我,护觉意也;
= “护觉意”:Upekha-s.,又作舍觉意,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
“等三昧者,不获者获,不度者度,不得证者使得证也。
 
八正道
七觉支
等见
Samma-ditthi,即正见,正确的见解。
念觉支
等治
Samma-nkappa,即正思惟,正确的思想。
择法觉支
等方便
Samma-vayama,即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定觉支
等语
Samma-vaca,即正语,正当的言语。
精进觉支
等行
Samma-kammanta,即正业,正当的身业。
喜觉支
等命
Samma-ajiva,即正命,合理的生活。
轻安觉支
等念
Samma-sati,即正念,正确把握心念。
舍觉支
等定
Samma-samadhi,即正定,正确的集中精神。
 
“设当有人来问此义,云何修八种道及七法?汝等当如是报之。
“所以然者?八种道及七法,其有比丘修此者,有漏心便得解脱。
 
“我今重告汝等,其有比丘修行思惟八种道及七法者,彼比丘便成二果而无狐疑,得阿那含、若阿罗汉。
“且舍此事,若不能多,一日之中行此八种道及七法者,其福不可称计,得阿那含、若阿罗汉。
“是故,诸贤,当求方便,行此八种道及七法者,于取道无有狐疑!”
 
尔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369、本经叙说佛赞许迦叶虽年已朽迈,犹不舍头陀行,为世间人民作良友福田;亦赞叹阿难胜于过去诸佛之侍者,能于如来未发语便知悉;并以此因缘,将法宝授付迦叶、阿难二人,令无有缺减。相应部Jinnam(老)、杂阿含卷31893经、别译杂阿含卷611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语迦叶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
(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大迦叶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
= “大迦叶”:Maha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略称迦叶,译为大饮光。佛陀于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得佛陀之心印。佛涅槃后,召令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为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少贪,常喜持头陀行,大迦叶苾刍是。」
“今此纳衣随时乞食,快乐无比。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marry])
“所以然者?将来当有比丘,形体柔软,心贪好衣食,便于禅退转,不复能行苦业,又当作是语:‘过去佛时,诸比丘等亦受人请、受人衣食;我等何为不法古时圣人乎?’
(fǎ) = 刑法;法律;法度[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效法[follow the example of])
“坐贪著衣食故,便当舍服为白衣,使诸圣贤无复威神,四部之众渐渐减少;圣众已减少,如来神寺复当毁坏;如来神寺已毁坏故,经法复当凋落。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zuò) = 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sit](因为;由于[because])
(diāo) = 草木衰落[wither](衰败,衰落[decline])
“是时,众生无复精光;以无精光,寿命遂短。
“是时,彼众生命终已,皆堕三恶趣。
“犹如今日众生之类,为福多者皆生天上;当来之世为罪多者,尽入地狱。”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
“迦叶当知:吾般涅槃后千岁余,当有比丘于禅退转,不复行头陀之法;亦无乞食、著补纳衣,贪受长者请,受其衣食;亦复不在树下闲居之处,好喜庄饰房舍;亦不用大小便为药,但著余药草极甘美者;或于其中贪著财货,吝惜房舍,恒共斗诤。
= “头陀”:Dhuta,译为抖擞、修治、弃除,谓修治身心,弃舍贪欲,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修头陀行者,应守十二项规条,名十二头陀行:(一)在阿兰若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日唯一食, (五)节量食,(六)中后不得饮浆,(七)着弊纳衣,(八)但持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但增一阿含放牛品第435经仅作十一法,而无「但坐不卧」一项。
(zhuāng) = 草大[grassy](谨严持重[solemnsoberserious]/村庄,也指建在山林田野间的住宅,别墅[hamletvillage]/通“妆”。打扮,修饰[apply makeup])
“尔时,檀越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财物。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thick]/专一[single-minded])
“是时,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尽生天上。
“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中。
“如是,迦叶,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
 
“又迦叶当知: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剃须发而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又执筝箫在街巷乞食。
(zhēng) = 拨弦乐器。形似瑟[flat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nc. five and later thirteen strings]
(xiāo) = 洞箫,竹制的管乐器[a vertical bamboo flute]
(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尔时,檀越施主受福无穷,况复今日至诚乞食者!
= 那个时候的檀越施主布施这些比丘时,受福还是无穷尽,更何况又在于今天至诚去乞食的人呢?
“如是,迦叶,一切行无常,不可久停。
 
“迦叶当知:将来之世,若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及七种之法,如我今日于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将来诸比丘以为歌曲,在众人中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檀越施主饭彼比丘众,犹获其福,况复今日而不得其福乎?
= “阿僧祇劫”:Asankheyya Kappa,即无数劫之意。“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
“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
“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
= “灭度”:Parinibbana,与般涅槃、寂灭同义。
“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
“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
(è) = 抑制;阻止,阻拦[stop]
“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
 
是时,大迦叶及阿难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经法付授二人,不嘱累余人乎?又复如来众中,神通第子不可称计,然不嘱累?”
(lěi) = 从糸,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堆积,积聚[pile upaccumulate](连续;多次[consecutiverepeated]/lèi = 劳累;操劳[tiredoverworked])
 
世尊告迦叶曰:“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
“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
“所以然者?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然我今日迦叶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
= “弥勒”:Metteyya,又作梅呾丽耶,译为慈氏,当来下生于阎浮提,次释尊成佛之菩萨,为一生补处菩萨,释尊曾予以授记:当于未来,自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普度众生。参阅中阿含第66经说本经。
“由此因缘,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
“又阿难比丘云何得胜过去侍者?过去时诸佛侍者,闻他所说,然后乃解;然今日阿难比丘,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意须是、不须是,皆悉知之。
“由此因缘,阿难比丘胜过去时诸佛侍者。
“是故,迦叶,阿难,吾今付授汝,嘱累汝此法宝,无令缺减。”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一切行无常,起者必有灭,无生则无死,此灭最为乐!”
 
是时,大迦叶及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