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七_十一法_放牛品第四十九之二
#439、本经叙说:(一)翅宁梵志闻佛说法后,归依佛成为优婆塞。(二)施罗梵志见佛之三十二相好,欢喜踊跃,便向佛请示道法,佛为说具足八正道者,能得至涅槃,唯除十一种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时施罗梵志及五百弟子皆随佛出家学道。小部经集Sela-sutta(施罗经),参阅中部Sela-sutta(施罗经)。(续)
尔时,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还复缩之。
舐(shì) = 以舌舔物[lick]。
缩(suō) = 捆束[bind;tie]。(收缩[contract;shrink]。)
尔时,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见阴马藏。
= “阴马藏”:Kosohita-vatthaguyha,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谓如来之男根常向内部收缩而不现见,犹如马阴,是谨慎自身,远离色欲而得之大人相。
时,梵志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尔时,施罗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罗门,沙门刹利种;然沙门、婆罗门皆同一道,求一解脱;唯愿沙门听我等有得同一道乎?”
= 我现在的出身为婆罗门,沙门您乃为出身于刹利种;然而沙门、婆罗门都同为一道,都求一解脱;唯愿沙门听允我们有机会得到同一道吗?
佛告梵志:“汝有此见。”
梵志报曰:“我有斯见。”
佛告梵志:“汝当兴意向一解脱,所谓正见是也。”
梵志白佛言:“正见即是一解脱,复更有解脱乎?”
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脱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梵志八种之道,得至涅槃。”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定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尔时,梵志白佛言:“颇有此众生知此八种道乎?”
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当知:无数百千众生知此八种之道。”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此众生不解此八种之道乎?”
世尊告曰:“有此众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众生不得此法乎?”
佛告之曰:“有此众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种。
“云何为十一?所谓奸伪、恶语、难谏、无反复、好憎性、害父母、杀阿罗汉、断善根善事、反为恶、计有我、起恶念向如来,是谓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
谏(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当说此八种道时,时彼梵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施罗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诵习;吾欲于如来所,善修梵行。”
诸弟子白曰:“我等亦复欲出家学道。”
尔时,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长跪,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出家学道!”
佛告诸梵志:“善来!比丘,于如来所善修梵行,渐尽苦原。”
如来说此语时,五百梵志即成沙门。
尔时,世尊渐与五百人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
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广与诸人说之。
时五百人诸漏永尽,得上人法。
尔时,翅宁梵志又白:“时到,唯愿屈神!”
尔时,世尊告施罗等五百比丘:“汝等各著衣持钵。”
千比丘围绕,至城中梵志所,就座而坐。
尔时,翅宁梵志见五百婆罗门皆作沙门,即语之曰:“善哉!诸人!趣道之要,莫复过是。”
= “趣道之要,莫复过是”:真正欲学道的话,其重要不能超过于这种法-出家学道。
尔时,施罗比丘为翅宁说此偈曰:
“此外更无法,能胜此要者,如此之比像,善者无过是。”
= 除了这种道之外,更没有其它的什么方法能胜过于此要的;像如此的地像〔比类〕,所谓善的法不能超过于如是的。
尔时,翅宁梵志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小留神待时!正尔,更办饮食。”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dāi = 暂时停留[stay]。)
世尊告曰:“所办饮食,但时贡之,勿惧不足。”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成为贡生。亦指贡生[become
scholar]。)
是时,翅宁梵志欢喜无量,躬自行食,供养佛及比丘僧。
尔时,世尊饭食已讫,除去食器,以若干种华,散佛、比丘僧上,前白佛言:“唯愿世尊,男女大小尽求作优婆塞。”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尔时,梵志妇怀妊,妇人白佛言:“我有娠,亦不知是男?是女耶?亦复自归如来,听为优婆夷。”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尔时,如来与诸大众说微妙之法,即于座上而说此偈:
“快哉斯福报,所愿必得果,渐至安隐处,永无忧厄患。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死得生天上,设使诸魔天,亦复不能使,为福者堕罪。
= 死后定会得生天上的;假如诸魔天,也不能使造福的人堕入于罪业的。
彼亦求方便,贤圣之智慧,当尽于苦本,长离去八难。”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座起而去。
尔时,翅宁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0、本经叙说:(一)佛告诉诸比丘恒受一食,能使身体轻便,气力强盛,跋提婆罗提出不堪任行此法之说,佛许其通日而食。(二)迦留陀夷于日暮入城乞食,致使一孕妇因惊怖而流产,佛以此因缘制定比丘当日中乞食,并劝学当如迦叶比丘自行头陀十一法。(三)经三个月后,跋提婆罗至世尊所忏悔前愆;佛受其忏悔,并为说法,跋提婆罗闻佛教诫,自此精进修持,不久证得阿罗汉。中部Bhaddali-suttanta(跋陀利经)、Latukikopama–suttanta(鹑喻经)、中阿含第192经加楼乌陀夷经、中阿含第194经跋陀和利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
= “一坐而食”:即一坐食(Ekasana-bhojana),又作受一法食、一受食,即日中唯受一食,十二头陀行之一。
一食法/一坐食 = Ekasanika,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每日唯作一食,且一坐而进食,起后不再食。盖一日数度进食,易妨碍修道,故要求修行者日中一食。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不费事,简便[simple;easy;informal]/灵便;轻捷[nimble]/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汝等比丘,亦当一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得修梵行。”
尔时,跋提婆罗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气力弱劣。”
= “跋提婆罗”:Bhaddalin,又作婆提婆罗、跋陀利,译为贤护。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还家。”
= “檀越”:Dana-pati,又作陀那钵底、陀那婆,译为施主、檀越施主、檀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长阿含第16经善生经:「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 “一分食之,一分持还家”:摩诃僧祇律卷第17:「晨起持二钵入村乞食,一钵朝食,一钵中食故,是二食。」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听汝坏斋,通日而食。”
斋(zhāi) = 斋戒,旧指祭祀前整洁身心[fast;abtain from meat,wine,etc.]。(施舍饭食给僧、道或穷苦人[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素食[vegetarian diet]/屋舍,多指学舍[building]。)
斋戒 =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团布萨之由来。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
尔时,世尊默然不报。
尔时,迦留陀夷向暮日入,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 “迦留陀夷”:Kaludayin,又作优陀夷、优陀、加楼乌陀夷,译为大粗黑、黑光。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1经:「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暮(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尔时极为暗冥,时优陀夷渐渐至长者家,又彼长者妇怀妊,闻沙门在外乞食,即自持饭出惠施之。
然优陀夷颜色极黑,又彼时天欲降雨,处处抴电。
抴(yè) = 拉;牵引。后作“曳”[drag;haul]。
尔时,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即时惊怖,乃呼是鬼,自便称唤:“咄哉!见鬼!”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即时伤胎儿,寻命终。
是时,迦留陀夷寻还精舍,愁忧不欢,坐自思惟,悔无所及。
尔时,舍卫城中有如此之恶声:“沙门释种子咒堕他子。”
其中男女各相谓言:“今诸沙门,行无节度,食不知时,如在家白衣,有何等异?”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尔时,众多比丘闻诸人民各论此理:“沙门释种子不知节度,行来无忌。”
忌(jì) = 憎恨[hate]。(嫉妒[be
jealous of]/顾忌[scruple]/禁忌;忌讳[taboo;avoid;shun]。)
其中,持戒比丘戒完具者,亦自怨责:“实非我等之宜,食无禁限,行无时节,实是我等之非也。”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怨家[enemy;foe]。)
各共相将至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佛告一比丘:“汝往唤迦留陀夷使来。”
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即往唤优陀夷。
时,优陀夷闻佛见呼,即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优陀夷曰:“汝审昨日暮入城乞食,至长者家,使长者妇胎堕乎?”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优陀夷白佛言:“唯然,世尊。”
佛告优陀夷:“汝何故不别时节,又复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学道而贪著于食。”
尔时,优陀夷即从座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后,不敢复犯,唯愿世尊听受忏悔!”
忏悔 = 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原始佛教教团中,当比丘犯罪时,释尊为令其行忏悔或悔过,定期每半月行布萨,并定夏安居之最终日为自恣日。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速打揵稚,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 “稚”:宋、元、明三本均作「椎」。
揵(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揵槌/揵迟/犍稚/揵植/揵锤/犍地/揵稚 = Ghanta,为报时之器具。意译作铃、鼓、铎。本为木制,后世多为铜制。敲打揵稚之规则,称为鼓仪。
阿难受佛教已,即集诸比丘集在讲堂,前白佛言:“诸比丘已集;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往讲堂,在中央坐,告诸比丘:“过去久远诸佛世尊皆一坐而食,诸声闻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将来诸佛及弟子众,亦当一坐而食。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
“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开解;心已得解,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实而知之。
= “三昧”:Samadhi,又作三摩地,译为等持,即离诸邪念,心住一境而寂然不动之状态。
“云何如实而知之?所谓苦谛如实而知之,苦集谛如实而知之,苦尽谛如实而知之,苦出要谛如实而知之。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汝等族姓子已出家学道,舍世八业,而不知时节,如彼贪欲之人有何差别?
“梵志别有梵志之法,外道别有外道之法。”
是时,优波离白世尊言:“过去如来、将来诸佛,皆一坐而食;唯愿世尊当与诸比丘限时而食!”
= “优波离”:Upali,又作邬波离、忧波利,译为近取、近执。原为释迦族王室之剃头匠,后随佛出家,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座下持戒第一弟子。于佛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中,担任律典之结诵。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5经:「奉持戒律,无所触犯,优波离比丘是。」尝与佛问答七灭诤法等如法不如法。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善解轨仪,能持律藏,优波离苾刍是。」参阅中阿含第197经。
世尊告曰:“如来亦有此智,但未犯者,要眼前有罪,乃当制限耳!”
= 如来也有如此的知见,但是对于未犯的缘故,不加以制定耳;要之,在眼前曾有如此之罪,乃当会制限而已!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专一坐而食,汝等亦当一坐而食。
“今汝日中而食,不得过时。
“汝等亦当学乞食之法。
“云何比丘学乞食之法?于是,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忧;设得食时,思惟而食,无有贪著之心,但欲使此身趣得存形,除去旧痛,更不造新,使气力充足。
= “痛”:宋、元、明三本均作「病」。
痛(tòng) = 疼痛[ache;pain]。(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painful;sad]。)
“如是,比丘,名为乞食。
“汝等比丘,应当一坐而食。
“云何比丘一坐而食?起则犯食,更不应食。
“如是,比丘,名为一坐而食。
“汝等比丘亦当应得食而食之。
“云何比丘得而食之?于是,比丘,以得食已,更复有为齐此于?
= “于”:宋、元、明三本均作「乎」。
= 什么叫做比丘之得食而食呢?于是,比丘们!由于得食之后,更又有为齐于此吗?(应不会再得食)。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同,并,一齐,皆[same;in common;simultaneously]/jì = 界限。)
“以食更得者不应复食。
= 假如那些饮食又更得到的话,就不应再食!
“如是,比丘,得食而食之。
“汝等比丘,亦当应著三衣,应坐树下,坐闲静处,应露坐苦行,应著补衲衣,应在冢间,应著弊恶之衣。
衲(nà) =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Buddhist cassock]。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杜荼/杜多/投多/偷多/尘吼多/头陀 = Dhuta,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Dhuta-guna)。行头陀,或游历诸方时,大乘比丘所常携带之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简称十八物。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行脚时,为防所用衣物染污而携带之盛物袋,称为头陀袋。后来埋葬死者时,挂其胸前,装盛死者旅途用具之袋,亦称为头陀袋。对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种修行规定,即称十二头陀行:
|
|
1
|
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
|
2
|
常行乞食。
|
3
|
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
|
4
|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
|
5
|
节量食,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
|
6
|
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
|
7
|
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
|
8
|
但三衣,除三衣外,无多余之衣。
|
9
|
冢间住,住于墓地。
|
10
|
树下止。
|
11
|
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
|
12
|
但坐不卧,即常坐。
|
“所以然者?叹说少欲之人。
“我今教汝等,当如迦叶比丘。
= “大迦叶”:Maha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略称迦叶,译为大饮光。佛陀于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得佛陀之心印。佛涅槃后,召令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为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少贪,常喜持头陀行,大迦叶苾刍是。」
“所以然者?迦叶比丘自行头陀十一法,亦复教人行此要法。
“我今教诫汝等,当如面王比丘。
= “面王”:Mogharajan,又作谟贺啰惹。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6经:「着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巴利本长老偈经(偈之注)作:「婆罗门族,婆瓦利之弟子。奉师命与阿耆多等十五人北上见佛,向佛质疑,获得解答,而从佛出家。以缠粗衣著名,故被佛称赞为粗衣第一弟子。」
“所以然者?面王比丘著弊坏之衣,不著校饰。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是谓,比丘,我之教诫,当念修习。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婆罗及经三月不至世尊所。
尔时,阿难临三月初,至跋提婆罗比丘所,而告之曰:“今诸众僧皆补衲衣裳,如是如来当人间游行;今不往者,后悔无益。”
是时,阿难将跋提婆罗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并复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忏悔,自今已后,更不犯之;如来制禁戒,然我不受之,唯愿垂恕!”
恕(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如是再三。
是时,佛告曰:“听汝悔过,后莫复犯。
“所以然者?我自念生死无数,或作驴、骡、骆驼、象、马、猪、羊,以草养此四大形;或在地狱中,以热铁丸啖之;或作饿鬼,恒食脓血;或作人形,食此五谷;或作天形,食自然甘露。
驴(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骡(luó) = 骡子[mule]。
脓(nóng) = 从疮口流出的黄绿色粘液[pus]。
“无数劫中,形命共竞,初无厌足。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优波离当知:如火获薪,初无厌足;如大海水吞流无足。
“今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贪食无厌足。”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生死不断绝,皆由贪欲故,怨憎长其恶,愚者之所习。
“是故,跋提婆罗,当念少欲知足,无起贪想,兴诸乱念。
“如是,优波离,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婆罗闻如来教诫已,在闲静之处,而自克责,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者,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而知。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通“剋”。严格限定期限[set a time limit]。)
责(zé) = 索取<财物>[ask for;demand]。(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责任,差使[duty;responsibility]。)
尔时,跋提婆罗即成阿罗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多饮食者,所谓吉护比丘是也。”
= “吉护比丘”:跋提婆罗。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1、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开演习行沙门、誓愿沙门、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之义。中部Mahaassapura-sutta(马邑大经)、中阿含第182经马邑经(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鸯艺村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鸯艺村”:巴利本作Assapuram
Nama Anganam Nigamo.(鸯伽国之马邑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人民皆称汝等为沙门。
= “沙门”:又作沙门那(Samana),译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原为印度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后转为专指佛弟子。
“设复问:‘汝等是沙门乎?’
“汝等亦言:‘是沙门。’
“吾今告汝沙门之行、婆罗门之行,汝等当念修习,后必成果,如实不异。
= “沙门之行”:巴利本作Dhamma
Samanakarana(沙门法行)。
= “婆罗门之行”:巴利本作Dhamma
Brahmanakarana(婆罗门法门)。
= “沙门之行…如实不异”:巴利本作Ya Samanasamicipatipada Tam Patipadam Patipajjissama,Evam No Ayam Amhakam Samanna Ca Sacca Bhavissati Patinna Ca
Bhuta(凡是沙门之正道,我们顺其道,如此,确实,我们之此﹝沙门之﹞名称为真实,自认﹝沙门﹞是真实。)
“所以然者?有二种沙门:有习行沙门,有誓愿沙门。
“彼云何名为习行沙门?
“于是,比丘行来、进止、视瞻、容貌、著衣、持钵,皆悉如法,不著贪欲、瞋恚、愚痴,但持戒精进,不犯非法,等学诸戒。
行来(xíng lái) = 往来。
“是谓名为习行沙门。
“彼云何名誓愿沙门?
“于是,或有比丘威仪、戒律、出入、进止、行步、容貌、视瞻、举动,皆悉如法,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身得证而自游化: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威(wēi) = 畏惧[fear]。通“畏”。(威力;威风[might;power]/尊严,威严[dignity]。)
“是谓名誓愿沙门。
“是谓,比丘,二种沙门。”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彼云何名为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
佛告阿难:“于是,比丘饮食知足,昼夜经行,不失时节,行诸道品。
“云何比丘诸根寂静?
“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兴诸乱念,于中眼根而得清净,除诸恶念,不念不善之法;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兴诸乱念,于意根而得清净。
“如是,比丘根得清净。
“云何比丘饮食知足?
“于是,比丘量腹而食,不求肥白,但欲使此身趣存而已,除去故痛,新者不生,得修梵行。
= “量腹而食,不求肥白”:巴利本作Bhojane Mattannuno Bhavissama,Patisankha
Yoniso Aharam Aharissama,N' Eva Davaya Na Madaya Na
Mandanaya Na Vibhusanaya(对于食物为知量者,正思量摄取食物,非为嬉戏,非为骄荣,非为装饰。)
“犹如男女身生疮痍,随时以膏涂疮,常欲使疮愈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量腹而食。
痍(yí) = 创伤[trauma]。
膏(gāo) = 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fat;grease;oil]。(浓稠的糊状物。引申为药膏[paste;cream;ointment]。)
“所以以膏膏车者,欲致远故;比丘量腹而食者,欲趣存命故也。
“如是,比丘饮食知足。
“云何比丘恒知景寤?
= “景”:元、明二本与圣本均作「警」。
景(jǐng) = 日光[sunlight]。(大的[great]。)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于是,比丘初夜、后夜恒知景寤,思惟三十七道品之法。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
||
初日分/晨朝
|
Pubbanha,06:00-10:00
|
昼三时
|
中日分/日中
|
10:00-14:00
|
|
后日分/日没
|
14:00-18:00
|
|
初夜
|
18:00-22:00
|
夜三时
|
中夜
|
Majjhima-yama,22:00-02:00
|
|
后夜
|
02:00-06:00
|
“若昼日经行,除去恶念诸结之想;
“复于初夜、后夜经行,除去恶结不善之想;
= “若昼日经行…除去恶结不善之想”:巴利本作Divasam Cankamena Nisajjaya Avaraniyehi
Dhammehi Cittam Parisodhessama,Rattiya Pathamam Yamam
Cankamena Nisajjaya Avaraniyehi Dhammehi Cittam Parisodhessama.(昼经行、打坐,从障碍法,净化心;夜初更经行、打坐,从障碍法,净化心。)
“复于中夜右胁著地,以脚相累,唯向明之想;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复于后夜,出入经行,除去不善之念。
“如是,比丘知时景寤。
“如是,阿难,此是沙门要行。
“彼云何名婆罗门要行?
“于是,比丘苦谛如实知之,苦集、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之,后以解此欲漏心、有漏心、无明漏心而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此名为婆罗门要行之法。
“阿难当知:此名为要行之义也。”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
“是故,阿难,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当念修行。
“其有众生行此诸法,然后乃称为沙门。
“复以何故名为沙门?诸结永息故名为沙门。
“复以何故名为婆罗门?尽除愚惑之法故名为梵志。
“亦名为刹利。
刹利/刹帝利 = Khattiya,意译地主、王种。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复以何故名刹利?以其断淫、怒、痴故名为刹利。
“亦名为沐浴。
= “沐浴”:Nahana,又作沐澡、澡浴。杂阿含卷30第845经:「难陀答言:我今不须人间澡浴,我今于此胜妙法以自沐浴,所谓于世尊所得清净信乐。」
“以何故名为沐浴?以其洗二十一结故名为沐浴。
= “二十一结”:增一阿含利养品第97经:「其有众生以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当观彼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云何为二十一结?瞋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嫉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幻为心结、奸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憍为心结、慢为心结、妒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亦名为觉。
“以何故名为觉?以其觉了愚法、慧法故名为觉。
“亦名为彼岸。
“以何等故名为彼岸?以其从此岸至彼岸故名为彼岸。
“阿难,能行此法者,然后乃名为沙门、婆罗门。
“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2、本经叙说:(一)提婆达兜妄自出家,并自称释子,随修罗陀学神通,得神通后,声名四播。(二)提婆达兜贪着利养,犯五逆重罪。(三)法施比丘尼说提婆达兜之过,反遭提婆达兜瞋心杀害。(四)提婆达兜得重病,然亦生害佛之心,以毒涂指爪甲,至佛所,足才下地,便被大火所烧,便生悔过之心,正欲称南无佛,未竟,便堕入地狱。(五)佛授记提婆达兜将历经一劫地狱之苦,终生善处天上,经六十劫中不堕三恶趣,往来天、人间,最后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名曰南无。(六)目连以神足力,入地狱为提婆达兜说法,六万余人因闻目连说法,命终皆往生四王天。律藏小品、小部法句经注释。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越尼拘留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释翅”:中阿含经均作「释羇瘦」,为Sakkesu之音释,指诸释迦族人[居住]的地方,即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
= “尼拘留”:又作尼拘律陀(Nigrodha),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学名Ficus Indica(榕树),属桑科植物,树干端直,树枝上有许多气根垂下,叶有尖头呈椭圆形,果似无花果而大如拇指头,内有无数之种子。或言: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树荫广大,子微细如柳花子。
迦比罗皤窣堵/迦维罗卫/迦毗罗/迦维/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尔时,提婆达兜王子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是时,提婆达兜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道次得作沙门。”
佛告提婆达兜:“汝宜在家分檀惠施;夫为沙门,实为不易。”
= “分檀惠施”:为施主而行布施之行。
是时,提婆达兜复再三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
末(mò) = “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树梢[tip of tree]。(泛指物的末端、末尾[last stage;the end]/末期;晚年[end;last stage]。)
佛复告曰:“汝宜在家,不宜出家修沙门行。”
尔时,提婆达兜便生此念:“此沙门怀嫉妒心。
“我今宜自剃头,善修梵行。
“何用是沙门为?”
= 为什么须用这位沙门为我剃度干么呢?
是时,提婆达兜即自退归,自剃须发,著袈裟,自称言:“我是释种子。”
尔时,有一比丘名修罗陀,头陀行乞食,著补衲衣,五通清彻。
= “修罗陀”:Suradha,又作须赖陀,译为善得。参阅增一阿含利养品第93经。
衲(nà) =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Buddhist cassock]。
是时,提婆达兜往至彼比丘所,头面礼足,前言:“唯愿尊者当与我说教,使长夜而获安隐!”
是时,修罗陀比丘即与说威仪礼节,思惟此法,舍此就彼。
是时,提婆达兜如彼比丘教而不漏失。
是时,提婆达兜比丘言:“唯愿尊者当与我说神足道,我能堪任修行此道!”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尔时,比丘复与说神足之道:“汝今当学心意轻重;
“已知心意轻重,复当分别四大:地、水、火、风之轻重;
“已得知四大轻重,便当修行自在三昧;
“已行自在三昧,复当修勇猛三昧;
“已行勇猛三昧,复当修行心意三昧;
“已行心意三昧,复当行自戒三昧;
“已修行自戒三昧,如是不久便当成神足道。”
尔时,提婆达兜受师教已,自知心意轻重,复知四大轻重,尽修诸三昧,无所漏失,尔时不久便成神足之道,如是无数方便作变无量。
尔时,提婆达兜名声流布四远。
是时,提婆达兜以神足力,乃至三十三天,采取种种优钵莲华、拘牟头华,奉上阿阇世太子,又告之曰:“此华是三十三天所出,释提桓因遣来奉上太子。”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 “优钵莲华”:Uppala,又作优钵罗华。巴利本作:青莲华。
= “拘牟头华”:Kumuda,又作拘物头华。巴利本作:黄莲华。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尔时,王太子见提婆达兜神足如是,便随时供养,给其所须。
太子复作是念:“提婆达兜神足极为难及。”
时,提婆达兜复自隐形,作小儿身,在王太子膝上。
时,诸婇女各作斯念:“此是何人?为是鬼耶?为是天耶?”
语言未竟,便复化身,还复如故。
是时,王太子及诸宫人皆称言:“此是提婆达兜。”
即给与所须。
又传此言:“提婆达兜名德不可具记。”
尔时,众多比丘闻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提婆达兜者极大神足,能得衣裳、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佛告比丘:“汝等勿兴此意,著提婆达兜利养,又莫钦羡彼神足之力。
钦(qīn) = 欠,打呵欠,张口舒气。打呵欠的样子[yawning]。(敬佩;恭敬[admire;respect]。)
羡(xiàn) = 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admire;envy]。
“彼人即当以此神足,堕坠三恶道。
“提婆达兜所获利养及其神足,当复耗尽。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所以然者?提婆达兜自当造身、口、意行。”
尔时,复兴此念:“沙门瞿昙有神足,我亦有神足;沙门瞿昙有所知,我亦有所知;沙门瞿昙姓贵,我亦姓贵;若沙门瞿昙现一神足,我当现二;沙门现二,我当现四;彼四我八;彼八我十六;彼十六我三十二;随其沙门所现变化,我当转倍。”
尔时,众多比丘闻提婆达兜有此语,五百余比丘至提婆达兜所,及五百比丘受太子供养。
时,舍利弗、目揵连自相谓言:“我等共到提婆达兜所,听彼说法为何论说?”
即共相将至提婆达兜所。
尔时,提婆达兜遥见舍利弗、目揵连来,即告诸比丘:“此二人是悉达弟子。”
甚怀欢悦;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诸比丘各兴此念:“释迦文佛弟子,今尽来向提婆达兜。”
尔时,提婆达兜语舍利弗言:“汝今堪任与诸比丘说法乎?吾欲小息,又患脊痛。”
脊(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是时,提婆达兜以脚相累右胁卧,以其欢喜心故便睡眠。
尔时,舍利弗、目揵连见提婆达兜眠,即以神足接诸比丘,飞在空中而去。
是时,提婆达兜觉寤,不见诸比丘,极怀瞋恚,并吐斯言:“吾若不报怨者,终不名为提婆达兜也!”
此是提婆达兜最初犯五逆恶。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
|
小乘五逆
|
大乘五逆
|
杀母
|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
杀父
|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
杀阿罗汉
|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
出佛身血
|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
破和合僧
|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
提婆达兜适生此念,即时失神足。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提婆达兜比丘极有神足,乃能坏圣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提婆达兜不但今坏圣众,乃过去世时恒坏圣众。
“所以然者?乃往过去时亦坏圣众,复兴恶念:‘我要取沙门瞿昙杀之,于三界作佛,独尊无侣。’”
是时,提婆达兜语阿阇世王:“古昔诸人寿命极长,如今遂短。
遂(suì) = 逃离[escape]。(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fulfill]/顺利地完成;成功[succeed]/就;于是[then,there upon]。)
“使王太子一旦命终者,则唐生于世间。
唐(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何不取父王害之,绍圣王位?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我当取如来害之,当得作佛。
“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尔时,阿阇世王即便差守门人,取父王闭在牢狱,自立为王,治化人民。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chāi = 指派;派遣[assign;dispatch;send on an errand]。)
时,诸群庶各相谓言:“此子未生则是怨家之子,因以为名阿阇世王。”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但愿,希冀[if
only]。)
尔时,提婆达兜见阿阇世王捡父王已,复兴此念:“吾要当取沙门瞿昙害之。”
捡(jiǎn) = 拱手。(约束[contrain]/古同“检”,察看;检查[examine]。)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一小山侧。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尔时,提婆达兜到耆阇崛山,手擎大石长三十肘,广十五肘而掷世尊。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掷(zhì) = 扔,抛[throw]。
是时,山神金毗罗鬼恒住彼山,见提婆达兜抱石打佛,即时伸手接著余处。
= “金毗罗”:Kumbhira,又作金鞞卢、供毗罗,译为威如。巴利本作Kumbhiro Rajagahiko Vepullassa Nivesanam(住于王舍城﹝周围的﹞毗富罗山之金毗罗﹝神﹞。)
尔时,石碎一小片石,著如来足,即时出血。
尔时,世尊见已,语提婆达兜曰:“汝今复兴意欲害如来,此是第二五逆之罪。”
尔时,提婆达兜复自思惟:“我今竟不得害此沙门瞿昙,当更求方便。”
舍而去。
至阿阇世王所,启白王曰:“可饮黑象使醉,使害沙门。
= “黑象”:巴利本作Nalagiri
Hatti(那拉拘利象)。
“所以然者?此象凶暴,必能害此沙门瞿昙。
“若当沙门有一切智者,明日必不来入城乞食;若无一切智者,明日入城乞食,必当为此恶象所害也。”
尔时,阿阇世王即以醇酒饮象使醉,告令国中人民曰:“其欲自安惜己命者,明日勿复城中行来。”
= 如欲自安惜己命的话,明天就不可以到城内来往。
醇(chún) = 酒味浓厚[strong]。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
国中男女大小四部之众闻阿阇世王以酒饮象,欲害如来,皆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唯愿世尊莫入罗阅城乞食!何以故?王阿阇世饮象使醉,欲害如来。”
佛告诸优婆塞:“夫等正觉终不为他人所害也。”
尔时,世尊虽闻斯言,犹故入城。
尔时,恶象遥见世尊来,瞋恚炽盛,奔趣如来,欲得害之。
然佛见象来,即说斯偈:
“象莫害于龙,龙象出现难,不以害龙故,得生于善处。”
龙象 = 原指象中之殊胜者,比喻菩萨之威猛能力。
尔时,彼象闻如来说此偈已,即前长跪舐如来足。
尔时,彼象即以悔过,心不自宁,即便命终,生三十三天。
尔时,王阿阇世及提婆达兜见象已死,惨然不悦。
惨(cǎn) = 残酷,狠毒[brutal]。(悲痛;伤心[miserable;pitiful;sad]。)
提婆达兜语王曰:“沙门瞿昙已取象杀。”
王报之曰:“此沙门瞿昙有大神力,多诸伎术,乃能咒此龙象杀之。”
时,王阿阇世复作是说:“此沙门必威德具足,竟不为恶象所害。”
提婆达兜报言:“沙门瞿昙有幻惑之咒,能使外道异学皆悉靡伏,何况畜生之类!”
是时,提婆达兜复作是念:“我今观察阿阇世王意欲变悔。”
尔时,提婆达兜愁忧不乐,出罗阅城。
尔时,法施比丘尼遥见提婆达兜来,语提婆达兜曰:“汝今所造极为过差,今悔犹易,恐后将难!”
过(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
时,提婆达兜闻此语已,倍复瞋恚,寻报之曰:“秃婢!有何过差,今易后难耶?”
秃(tū) = 头顶无发[bald;hairless]。(詈词。指僧侣[monk]。)
婢(bì) =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法施比丘尼报曰:“汝今与恶共,并造众不善之本。”
尔时,提婆达兜炽火洞燃,即以手打比丘尼杀。
尔时,提婆达兜以害真人,往至己房,告诸弟子:“汝等当知:我今以兴意向沙门瞿昙;然其义理,不应以罗汉复兴恶意还向罗汉,吾今宜可向彼忏悔。”
是时,提婆达兜以此愁忧不乐,寻得重病。
提婆达兜告诸弟子:“我无此力,得往见沙门瞿昙,汝等当扶我至沙门所。”
尔时,提婆达兜以毒涂十指爪甲,语诸弟子:“汝等舆我到彼沙门所。”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通“舁”。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rsons> carry]。)
尔时,诸弟子即舆将至世尊所。
尔时,阿难遥见提婆达兜远来,即白世尊言:“提婆达兜今来必有悔心,欲向如来求改悔过!”
佛告阿难:“提婆达兜终不得至世尊所。”
尔时,阿难再三复白佛言:“今此提婆达兜已欲来至,求其悔过。”
佛告阿难:“此恶人终不得至如来所,此人今日命根已熟。”
尔时,提婆达兜来至世尊所,语诸弟子:“我今不宜卧见如来,宜当下床乃见耳!”
提婆达兜适下足在地,尔时地中有大火风起生,绕提婆达兜身。
尔时,提婆达兜为火所烧,便发悔心于如来所,正欲称南无佛,然不究竟,适得称南无,便入地狱。
= “南无”:为梵语Namas、巴语Namo之音译,由语根nam引伸为敬礼、归依(Namas,Namo);「南无佛」意为归命顶礼佛。
尔时,阿难已见提婆达兜入地狱中,白世尊言:“提婆达兜今日已取命终,入地狱中耶?”
佛告之曰:“提婆达兜不为灭尽至究竟处。
“今此提婆达兜兴起恶心向如来身,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
= “阿鼻地狱”:Avici,译为无间地狱,八热地狱之一。无间,有五义:(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
尔时,阿难悲泣涕泪,不能自胜。
涕(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佛告阿难:“汝何为悲泣乃尔?”
阿难白佛言:“我今欲爱心未尽,未能断欲,故悲泣耳!”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如人自造行,还自观察本,善者受善报,恶者受其殃。
殃(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世人为恶行,死受地狱苦,设复为善行,转身受天禄。
禄(lù) = 福气、福运[happiness]。(官吏的俸给[salary]。)
彼自招恶行,自致入地狱,此非佛怨咎,汝今何为悲?”
招(zhāo) = 打手势叫人来[beckon]。(招致;招惹[provoke]。)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提婆达兜身坏命终为生何处?”
佛告阿难:“今此提婆达兜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
“所以然者?由其造五逆恶,故致斯报。”
尔时,阿难复重白佛:“如是,世尊,如圣尊教也,己身为恶,现身入地狱。
“所以我今悲泣涕泪者,由其提婆达兜不惜名号、姓族故,亦复不为父母、尊长,辱诸释种,毁我等门户。
= 阿难同为是释种的出身,都是堂兄弟。
“然提婆达兜现身入地狱,诚非其宜。
诚(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
“所以然者?我等门族出转轮圣王位,然提婆达兜身出于王种,不应现身入地狱中。
“提婆达兜应当现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此现身得受证果: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习真人迹,得阿罗汉,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何图持此现身入地狱中?
图(tú) = 谋划,反复考虑[plan and contrive;consider
again and again]。(图谋;谋取[sheme;seek;pursue;design]/意图;意愿[intentions]/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expect]。)
何图(hé tú) = 哪里想到。
“提婆达兜在时有大威神,极有神德,乃能往至三十三天,变化自由,岂得斯人复入地狱乎?
“不审,世尊,提婆达兜在地狱中,为经历几许年岁?”
佛告阿难:“此人在地狱中经历一劫。”
劫 =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是时,阿难复重白佛言:“然劫有两种,有大劫、小劫,此人为应何劫?”
佛告阿难:“斯人当经历大劫。
“所谓大劫者,即贤劫。
= “贤劫”:Bhadda-kappa,又作跋陀劫,为现在之住劫,于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贤圣出世,故称为贤劫,亦名善劫。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今此贤劫中,无数那维岁;有四大仙人,愍众生故出:拘楼孙、那含、迦叶、释迦文。」
“是尽劫数,行尽命终,还复人身。”
阿难白佛:“提婆达兜尽丧人根,遂复成就。所以然者?劫数长远,夫大劫者不过贤劫。”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一大劫 = 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
尔时,阿难倍复悲泣,哽噎不乐,复重白佛:“提婆达兜从阿鼻地狱出,当生何处?”
噎(yē) = 食物堵住喉咙[choke]。(哽咽[choke
with sobs]。)
佛告阿难:“提婆达兜于彼命终,当生四天王上。”
阿难复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于彼命终展转当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阿难复问:“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佛告阿难:“于是,提婆达兜从地狱终,生善处天上,经历六十劫中不堕三恶趣,往来天、人,最后受身,当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名曰南无。”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是,世尊,提婆达兜由其恶报,致地狱罪;为造何德,六十劫经历生死,不受苦恼,后复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佛告阿难:“弹指之顷发善意,其福难喻,何况提婆达兜博古明今,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不忘!
弹指 = Acchata,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于印度,弹指有四义:
|
|
表示虔敬欢喜
|
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
|
表示警告
|
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
|
表示许诺
|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
|
时间单位
|
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
|
“计彼提婆达兜昔所怨仇,起杀害心向于如来;复由曩昔缘报故,有喜悦心向于如来,由此因缘报故,六十劫中不坠堕三恶趣。
曩(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复由提婆达兜最后命终之时,起和悦心,称南无故,后作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尔时,阿难即前礼佛,重自陈说:“唯然,世尊,如神所教。”
是时,大目揵连前白佛言:“我今欲至阿鼻地狱中,与提婆达兜说要行,慰劳庆贺。”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干连、大目连。摩诃译为大,目揵连译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揵连是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Kolita),又作拘律、劬律陀,译为天抱。初与舍利弗同依外道删阇耶修学,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佛告目连:“汝宜知之,勿复卒暴,专心正意,无兴乱想。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所以然者?极恶行众生难调、难成,然后乃堕阿鼻地狱中。
“又彼罪人不解人间音响,言语往来。”
= “言语往来”:不懂言语的往来的。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我今所解六十四音语开通,我当以此音响,往语彼人。”
佛告目连:“汝宜知是时。”
是时,阿难闻斯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时,大目连前礼佛足,绕佛三匝,即于佛前,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即往至阿鼻地狱所。
尔时,大目连当在阿鼻地狱上虚空中,弹指觉曰:“提婆达兜。”
= “弹指觉曰”:即弹指叫醒而说。
尔时,提婆达兜默然不应。
时,诸狱卒语目连曰:“汝今为唤何者提婆达兜?”
狱卒复白:“此间亦有拘楼孙佛时提婆达兜,拘那含牟尼佛时提婆达兜,迦叶佛时提婆达兜,亦有在家提婆达兜,出家提婆达兜。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汝今,比丘,正命何者提婆达兜?”
目连报曰:“吾今所命,释迦文佛叔父儿提婆达兜,故欲相见。”
叔父(shú fù) = 称谓。称父亲的弟弟[uncle]。
是时,狱卒手执铁叉,或执火焰,烧炙彼身,使令觉寤。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烧灼人体[burn body]。)
尔时,提婆达兜身体火焰炽然,高三十肘。
诸狱卒告曰:“汝今愚人何为眠寐?”
= 你现在这位愚人,为什么眠寤不醒呢?
寐(mèi) = 睡着[sleep]。
尔时,提婆达兜众苦所逼,而报之曰:“汝等今日何所教敕?”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狱卒复语:“汝今仰观空中。”
寻随彼语,仰观虚空,见大目连结跏趺坐,坐宝莲华,如日披云。
= “如日披云”:如日之披开云雾那样。
披(pī) =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翻开;翻阅[turn
over;look over]/分析;辨析[analyze]。)
提婆达兜见已,便说斯偈:
“是谁现天光?如日披云出,犹如金山聚,永无尘秽污。”
尔时,目连复以偈报:
“我是释师子,瞿昙之族末,是彼次声闻,名曰大目连。”
尔时,提婆达兜语目连曰:“尊者目连,何由故屈此间?此间众生造恶无量,难可开化,不作善根,命终之后来生此间。”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目连报曰:“我是佛使,故来适此,欲相愍念,拔苦元本。”
尔时,提婆达兜闻佛音响,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吐此言:“唯愿尊者以时敷演!如来世尊有何言教?更不记说恶趣之元乎?”
目连报曰:“提婆达兜,勿怀恐怖,地狱极苦无过斯处。
“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蜎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
蜎(yuān) = 孑孓。蚊子的幼虫[wriggler]。
蠢(chǔn) = 昆虫慢慢地爬行[wriggle;squirm]。(引申为骚动,动乱[move]/愚蠢;愚昧[stupid]。)
“以时演义,终不失叙,亦不违类,所演过量。
叙(xù) = 秩序,次序[order]。(依次序排列[order]/叙述,述说[tell;narrate]。)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今神口所记,汝本兴起恶念,欲害世尊,复教将余人,使趣恶源,由此缘报,入阿鼻地狱中,当经历一劫,终无出期。
= “今神口所记”:现在由佛陀的神口所记说的就是这样的:
“尽其劫数,行尽命终,当生四天王上,展转当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趣恶道,周流人、天之间,最后受身,还复人形,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当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
“所以然者?由汝初死临断命时,称南无,故致斯号。
“今彼如来观此善言南无,故说名号,六十劫中作辟支佛。”
尔时,提婆达兜闻斯语已,欢喜踊跃,善心生焉,复白目连:“如来所说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生,所济无量,大慈、大悲,兼化愚惑。
焉(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哪里或那里[where]/表示指示,相当于“之”[it]。)
“设我今日以右胁卧阿鼻地狱中,经历一劫,心意专正,终无劳倦。”
尔时,目连复告提婆达兜曰:“汝今云何,苦痛叵有增损乎?”
= 你现在怎么呢?苦痛是否有增损吗?
叵(pǒ) = “可”字的反写。不可[impossible]。
提婆达兜报曰:“我身苦痛遂增无损,今闻如来见授名号,痛犹小损,盖不足言。”
= 我身的苦痛乃为遂增而没有损的;但是现在听到如来的见授名号,痛苦犹如小损,唯不足以言耳。
目连问曰:“汝今所患苦痛之原,为像何类?”
提婆达兜报曰:“以热铁轮轹我身坏,复以铁杵㕮咀我形,有黑暴象蹋蹈我身,复有火山来镇我面,昔日袈裟化为铜鍱,极为炽然来著我体,苦痛之原,其状如斯!”
轹(lì) = 车轮碾压[roll over by cart]。(压;碾压[roll]。)
杵(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捣,砸[pestle]。)
咀(jǔ) = 品味,细嚼[taste]。(咀嚼[chew;masticate]。)
㕮咀(fǔ jǔ)
= 中医用语。用口将药物咬碎,以便煎服,后用其它工具切片、捣碎或锉末,但仍用此名。
蹋(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镇(zhèn) = 对物体施加压力[press down;weigh down]。(镇服[put down]。)
鍱(yè) = 薄铁片。
目连报曰:“汝颇自知罪过元本,受斯苦恼不乎?吾今一一分别,卿欲闻耶?”
= 你是否知道你的罪过的元本,而受此苦恼的吗?我现在要为你一一分别解释,你欲听闻吗?
提婆达兜白言:“唯然,时说。”
尔时,目连便说此偈:
“汝本最胜所,坏乱比丘僧,今以热铁杵,㕮捣汝形体。
捣(dǎo) = 砸,舂[beat with a pestle;pound]。
然彼之大众,第一声闻者,斗乱比丘僧,今以热轮轹。
汝本教王放,醇酒饮黑象,今以群黑象,蹋蹈汝形体。
汝本以大石,遥掷如来足,今以火山报,烧汝无遗余。
汝本以手拳,杀彼比丘尼,今被热铜叶,卷燋不得伸。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行报终不败,亦复不住空,是故当劝勉,离此诸恶元!
劝(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勤勉;努力[try hard]。)
“汝本提婆达兜所造元本,正谓斯耳!
“当自专意向佛如来,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尔时,提婆达兜复白目连:“今寄目连,头面礼世尊足:‘兴居轻利,游步康强。’
寄(jì) = 寄居[live away from home;visit]。(委托,托付[entrust]/依赖;依附[depend
on]。)
“亦复礼拜尊者阿难。”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放大神足,使阿鼻地狱苦痛休息。
尔时,复说斯偈:
“皆称南无佛,释师最胜者,彼能施安隐,除去诸苦恼。”
= 你们都要称念南无佛,释迦世尊为最胜的人;他乃能惠施安隐给你们,乃能除去你们的诸苦恼的。
尔时,地狱众生闻目连说此偈已,六万余人行尽罪毕,即彼命终生四天王上。
尔时,目连即摄神足,还至所在,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目连白世尊曰:“提婆达兜问讯,敬奉无量:‘兴居轻利,游步康强。’
“亦复问讯阿难,并作是说:‘如来见记六十劫中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设我以右胁卧阿鼻地狱中,终不辞劳。’”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尔时,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目连,多所饶益,多所润及,愍念群盲,天、人得安,使诸如来、声闻渐至灭尽涅槃之处。
“是故,目连,常当勤加成就三法。
“所以然者?若当提婆达兜修行善法,身三、口四、意三者,彼人终身不贪利养,亦复不造五逆罪入阿鼻地狱中。
“所以然者?夫人贪利养者,亦有恭敬之心向于三宝,亦复不奉持禁戒,不具足身、口、意行。
“当念专意身、口、意行。
“如是,目连,当作是学!”
尔时,目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3、本经叙说修行慈心解脱,广演法义者,当获卧安,觉安,无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俱不侵,得生梵天等十一果报;当行慈心,并广布其义。增支部Metta(慈)、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
“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枉,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
侵(qīn) = 手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渐进[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侵犯:进攻[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invade and
bully]。)
枉(wǎng) = 弯曲;不正[crooked]。(使受冤屈[injustice]/徒然,白费[futile;in vain]。)
“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