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四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卷>
##婆罗门相应<88~102>
#88、本经乃佛陀告诉郁多罗,供养父母的福报。相应部Matuposaka(孝养<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
= “郁多罗”:巴利本作Matuposako
Brahmano,为婆罗门名,意为孝养。
“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
=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多罗,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常如法行乞,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快乐,远离苦恼。世尊啊!我如此做法,是否会有很多的福报呢?」
如法 = 依照正法。
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
= 你确实有很多的福报,为什么呢?因为若有人能如法行乞,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免除苦恼的话,确实他会有很大的福报。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如法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
= 能如法对父母恭敬,并供养他们,在现世中便会有好名声流布,命终后也会受生于天上。
佛说此经已,年少郁多罗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89、本经叙说佛称赞不杀生的邪盛大会,不称赞杀生的祭祀大会。增支部Ujjaya(优阇耶<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优波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诸婆罗门常称叹邪盛大会,沙门瞿昙亦复称叹邪盛大会不?”
=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优婆迦,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诸婆罗门们常称叹祭祀大会,沙门瞿昙您是否也称叹祭祀大会呢?」
= “邪盛”:巴利本作Yanna(祭祀)。
瞿(qú) = 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
昙(tán) = 密布的云气[densely covered clouds]。
瞿昙(qú tán)
= Gautaman,新称乔答摩。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释尊俗家的本姓。
盛(shèng) = 盛在祭器中的黍稷[grains in sacrificial vessel]。(范围广大;广泛[popular;widespread]/旺盛;兴盛 [flourishing;prosperous]/众,多;极充足 [abundant;plentiful]/chéng = 把东西放进去[laddle;fill]。)
邪盛 = 南传巴利本作「祭祀」;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六经则作「大祀」。
佛告优波迦:“我不一向称叹,或有邪盛大会可称叹,或有邪盛大会不可称叹。”
= 我不是一向都称叹的,有的祭祀大会可以称叹,而有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
优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会可称叹?何等邪盛大会不可称叹?”
= 怎样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呢?怎样的祭祀大会是可称叹的呢?
佛告优波迦:“若邪盛大会系群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诸羊犊小小众生悉皆伤杀。
= 如果举行祭祀大会时,需要系缚成群的小雄牛、雄水牛、雌水牛,以及那些小羊等弱小的众生,使它们都要受到杀害。
特(tè) = 雄性的牛马[bull]。(独特,特异;突出;特别[special;particular;out of the ordinary]/单独;单单;特地[alone;by oneself;specially]。)
特牛 = 特,牡也。指公牛。
牸(zì) = 母牛[cow]。
水牸 = 牸,雌也。此指水母牛。
犊(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逼迫苦切仆使作人,鞭笞恐怛,悲泣号呼,不喜不乐,众苦作役。
= 逼迫仆役工作人员,使他们极为痛苦,时常受鞭打而惊吓惶恐,悲泣号呼,不欢喜也不快乐,操作各种劳苦的差事。
切(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 [rub]/急切;急迫[anxious]/契合。与…相一致[correspond to]。)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笞(chī) = 用鞭、杖、竹板抽打[flog;beat with bamboo cane
or wooden stick]。
鞭笞(biān chī) = 用鞭子抽打[flog lash;castigate;thrash]。
怛(dá) = 痛苦[suffering]。(畏惧;惊恐[fear]。)
悲泣(bēi qì) = 悲伤地哭泣[weep with grief]。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
呼(hū) = 吐气[exhale;breathe out],与“吸”相对。(召唤[call]/大声叫喊[cry
out]。)
役(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如是等邪盛大会,我不称叹,以造大难故。
= 像这样的祭祀大会,我就不会称叹,因为它造作大苦难的缘故。
“若复大会不系缚群牛,乃至不令众生辛苦作役者,如是邪盛大会,我所称叹,以不造大难故。”
= 如果举行大会时,不用系缚群牛,……乃至不会使众生那么地辛苦工作的话,像这样的祭祀大会,是我所称叹的,因为它不会造成大苦难的缘故。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马祀等大会,造诸大难事,如是等邪盛,大仙不称叹。
= 像以马祭祀等大会,会造成诸多大苦难的事,像这样的祭祀大会,大仙(佛陀)是不称叹的。
= “马祀”:Assamedha。
= “大仙”:通常是外道对佛之尊称,此处为佛自称。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 [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马祀 = 以马为牺牲之外道修法。百论疏上之下曰:「为求故,修马祀。取一白马,放之百日,或云三年,寻其足迹,以布黄金,用施一切,然后取马杀之。当杀马时,唱言:婆薮杀汝。马因祀杀,亦得生天。」又外道之邪法,杀马除去五脏,以七宝纳之,施于婆罗门,以祈福祉。见文殊问经,止观辅行十。
系缚诸众生,杀害微细虫,是非为正会,大仙不随顺。
= 系缚那些众生,也杀害了很多弱小的动物,这不能叫做正确的大会,大仙是不会随顺这种作法的。
微细虫 = 此处指弱小动物而言。
若不害众生,造作众难者,是等名正会,大仙随称叹。
= 如能不伤害众生,造作各种苦难的话,这样就叫做正确的大会,大仙便会随喜而称叹。
惠施修供养,为应法邪盛,施者清净心,梵行良福田。
= 以惠施而修供养,依正法而去行祭祀,布施的人以清净的心,去布施梵行的良福田。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应(yīng) = 应当,应该[should]。(应和,响应[respond]。)
良(liáng) = 善良[good and honest;kindhearted]。(确实;果然[certainly]/很,甚,极其,非常[truly;very]。)
如是大会者,是则罗汉会,是会得大果,诸天皆欢喜。
= 像这样的大会,就叫做阿罗汉的大会,这样的大会可以得到大果报,诸天都会欢喜的。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施与,彼我悉清净,是施得大果。
= 自己能以恭敬之心启请,亲自去行布施,那么被布施的人和我都是清净,这种布施会得到大果报。
请(qǐng) = 拜访[have an audience with]。(请求;要求[request;entreat]/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please]。)
慧者如是施,信心应解脱,无罪乐世间,智者往生彼。”
= 有智慧的人如此去布施,将会以净信而心得解脱,没有罪业而快乐的世间,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慧者如是施………智者往生彼」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如是设大祀,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得世间众乐,得生于胜处。」
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90、本经叙说良福田。增支部Udayi(优陀夷<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广说如上。
差别者,谓随说异偈言: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详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世尊随诵不同的诗偈说:
“无为无诸难,邪盛时清净,如法随顺行,摄护诸梵行。
= 不扰害群生,也不造成苦难,举行祭祀时很清净,要如法随顺而行,摄护一切的梵行。
无为无诸难 = 无各种使众生受苦难的行为。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
馨香归世界,超过诸凡鄙,佛于邪盛善,称叹此邪盛。
= 馨香所归的世界,超过一切凡鄙之处,佛陀对于善的祭祀大会,也会称叹它。
馨(xīn) = 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wide-spread fragrance]。(比喻声誉流芳后世[good reputation]。)
馨香(xīn xiāng) = 芳香[fragrance]。比喻德化远播/烧香的香味[smell of burning incense]。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 [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
惠施修供养,邪盛随所应,净信平等施,梵行良福田。
= 要惠施敬供修养,随所应而举行祭祀大会,以净信行平等布施,施予那些梵行的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是施罗汉田,如是广大施,诸天所称叹!
= 他能这样去布施,就是布施于阿罗汉的福田。像如此广大的布施,是诸天所称叹的。
罗汉田 = 即福田。因为阿罗汉是众生应当供养的修行人,也就是福田。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供养,等摄自他故,邪盛得大果。
= 能自行恭敬启请,亲自去供养,由于平等收摄自己与他人的缘故,祭祀就会得到大果报。
慧者如是施,净信心解脱,于无罪世界,智者往生彼。”
=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就能以净信而心灵得到解脱,在于没有罪业的世界里,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91、本经叙说俗人在家可行四法得现法安乐,更行四法可得后世安乐。增支部Ujjaya(郁阇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阇迦,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在家俗人,应当践行几种法,才能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呢?」
= “郁阇迦”:Ujjaya,婆罗门名。
= “俗人”:巴利本作Mayam
Assu…Pavasam Gantukama(我们欲往家外),此处指向往出家生活的在家人。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俗人(sú rén)
= 佛教指没有出家的世俗之人[layman]/平庸的人;庸俗的人[mediocre
person]。
现法 = 这一生。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
“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 有四种法,能使在家俗人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是哪四种呢?就是具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
= “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Utthanasampada,Arakkhasampada,Kalyanamittata
Sampada,Sama-jivita Sampada。
“何等为方便具足?
“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
“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 怎样叫做具足方便呢?就是说善男子能运用种种技术性职业以自求营生。比如种田、做生意、或参与政事,或以书疏、筹划等职业营生。对于各个技术性的职业,能精勤去修习,这样就叫具足方便。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工巧(gōng qiǎo) = 细致、精巧<多用于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exquisite;fine;skilful]。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清除;排除[clear
away]/注释,解释[note;explain]。)
书疏算画 = 书写、注疏、算术、绘画。
“何等为守护具足?
“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 怎样叫具足守护呢?就是说善男子所有的钱财谷物,都是自己努力所得,也是亲自工作,如法而得到的,能够极力去守护,不使国王、盗贼、水灾、火灾来劫夺漂没而失去,不会被不善守护的人弄丢,也不会让不知爱惜的人常来拿取,以及被其它各种灾患所破坏,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善于守护。
漂(piāo) = 浮,浮流[float]。(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lead
a wandering life;rove;wander]。)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何等为守护具足……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 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八经此处作「云何名为守护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财,设有方计,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怨憎之处悉不得侵,不生恶子,是名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
“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 怎样叫具足善知识呢?就是如有善男子能不放荡、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亲近像这样的善友,他能善于安慰,能使还未生起的忧苦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忧苦就会使他开悟;未生起的喜乐能使它迅速生起,已生起喜乐善于护持不失,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善知识。
度(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
落度 = 犹落拓,指放浪不羁。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云何名为近于善友?若族姓子近于善友,而此善友资性贤良,终不奸盗,亦不放逸饮酒醉乱,吐出实言,不为欺诳。与如此人共有亲友,未生忧恼能令不生,已生忧恼能使灭除;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是名善友。」
“云何为正命具足?
“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
= 怎样叫具足正命呢?就是说善男子所有钱财都能量入为出,掌握很周到,不使钱财多入少出,或者多出少入。
“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
= 就如拿秤去秤物一样,缺少了给予增加,太多了就将它减少,直到平准才止。
平(píng) = 语气平和舒顺[gentle;mild;quiet]。(平坦,没有高低凹凸[flat;level]/均等[equal]。)
“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 同样地,善男子称量财物,也是收入与支出平衡,不使收入多而支出少,或支出多而收入少。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
= 如果善男子没有钱财,却随便滥用,如此的生活,人们都会叫他为优昙钵果,没有种子,愚痴而贪欲,不能顾虑到未来。
= “优昙钵果”:为优昙钵华(Udumbara)之果,其大如拳,味甘,无花而结实。或称三千年始一度开花,或值如来出世始开花,故经中常以之比喻如来出世之难遇。这里以此果的没有种子,来比喻没有钱财却随意花费的生活,必无以后继。
“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
= 或有一种善男子,财物虽然丰多,但却不知食用,傍人都嘲笑他是愚痴人,就如饿死狗一样。
傍(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 所以,善男子的所有钱财都能自己衡量,使收入和支出平衡,这样就叫做具足正命。
“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 就像这样,婆罗门啊?成就这四法的话,就能使现世安适、现世快乐。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
= 世尊啊!在家的俗人需具有几种法,才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呢?
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
“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 在家的俗人具有四法的话,就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是哪四种法呢?就是要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
“何等为信具足?
“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 怎样叫具足信呢?就是说善男子对于如来能有信敬之心,建立信仰的根本,这不是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余同为有漏法的世人所能破坏,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信。
同法 = 世间人所说之法,皆为有漏法,不能导致解脱,种种相同,类类无别,故称同法。唯有佛法,清净究竟,能使人解脱,是不共法。
“何等戒具足?
“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 怎样叫具足戒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就叫做具足了戒。
“云何施具足?
“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 怎样叫具足施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够远离悭吝垢秽之心,居于俗家,能行清净解脱的布施,常亲自施与,乐于修行舍施,以平等心行施,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施。
悭(qiān) = 吝啬[stingy]。
悭垢 = 「悭」是吝啬,「垢」是污秽。吝啬是一种心中的污秽,因此称作悭垢。
解脱施 = 没有执着的施舍;自在地施舍。
“云何为慧具足?
“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 怎样叫具足慧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如实知道苦圣谛,也能如实知道集、灭、道等圣谛,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慧。
“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 如果善男子在家能够修行这四法的话,就能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 要运用方法努力创建各种事业,对所积集的事业要善能守护,要亲近有知识的善男子,以正当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
= 也要具足净信与净戒,行作惠施而远离悭吝垢秽,以智慧净除会生迷惑之法,以得到后世的安乐。
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
= 如果居住于俗家,能成就这八法,那么根据审谛尊(指世尊)的说法,以及等正觉(佛陀)之所知,就可使现世得到安稳,现世得到喜乐,后世也一样得到喜乐。
审谛尊 = 与下句的「等正觉」,都是指佛陀而言。
佛说此经已,郁阇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在家四法得现法安乐
|
|
方便具足
|
努力工作。
|
守护具足
|
保护财产。
|
善知识具足
|
亲近善友。
|
正命具足
|
量入为出。
|
在家四法得后世安乐
|
|
信具足
|
净信三宝。
|
戒具足
|
持守五戒。
|
施具足
|
清净布施。
|
慧具足
|
解脱智慧。
|
#92、本经叙说一憍慢婆罗门不敬师长,闻佛说法后而皈依出家。相应部Manatthaddha(憍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拘萨罗 = Kosala,古代印度的一个地区。首都舍卫城。公元前5世纪因为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长期交战而削弱,最终于公元前4世纪被摩揭陀国吞并。
尔时,舍卫国有憍慢婆罗门止住,父母种姓俱净,无瑕点能说者,七世相承悉皆清净;为婆罗门师,言论通达,诸论记典悉了万名,解法优劣,分别诸字,悉知万事久远本末因缘,句句记说;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聪明志高、财富志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
= 那时,舍卫城住有一位名叫憍慢的婆罗门,他的父母种姓都很清净(指出身良好家庭),没有缺点可指说,七世相承,都很清净。他是婆罗门的老师,能通达各种言论,上万的诸论记典,他都能明了,也了解法的优劣,能分别解析一切字义,万事的久远本末因缘,他都能知道,可一句一句加以解说。容貌长得很端正,或因自恃出身,自恃族姓、自恃容色、自恃聪明、自恃财富而高傲,不知敬重父母、诸尊者、师长。
= “憍慢”:Manatthaddho,婆罗门名。
= “父母种姓俱净…容貌端正”:于长阿含卷15种德经中列举出婆罗门有五法成就:(1)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所轻毁。(2)通达异学三部、种种世典、经书,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3)颜貌端正。(4)持戒具足。(5)智慧通达。
憍(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瑕(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defect]。)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志(zhì) = 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will]。(有志;立志;专心[devote]。)
「容貌端正……不敬父母、诸尊、师长」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九经此处作「容貌端正,才艺过人,难可俦匹,兼生豪族,又处富贵,自恃才力,生大憍慢。于父母所不生敬顺,及和上、阿阇梨、师长、亲属,斯不敬礼。」
闻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他听说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闻已,作是念:“我当往彼沙门瞿昙所,若有所说,我当共论;无所说者,默然而还。”
= 听到后,他这样想着:我应当前往到那沙门瞿昙住处,如果他对我有所问说,我就跟他谈论;如果对我无所问说的话,我就静默地退还。
时,憍慢婆罗门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手执金瓶,往见世尊。
至于园门,下车步进。
= 当时憍慢婆罗门就乘着白马车,有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持着金柄的伞盖,手拿着金瓶,前往谒见世尊。到了园门,才下车步行进去。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不时顾念憍慢婆罗门。
= 这时,世尊正被大众们围遶着说法,没有时间顾念到憍慢婆罗门。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不顾念我,且当还去。”
= 当时,憍慢婆罗门便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并不顾念我,我且当回去。
尔时,世尊知憍慢婆罗门心念而说偈言:
=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憍慢婆罗门的心念,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
= 憍慢啊!你既然来到了这里,不但未学善而增骄慢;你原来是为真义而来的,就应使自己真义转增才对。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
欲修敬礼。
= 当时,憍慢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念。于是就要向佛陀礼敬。
尔时,世尊告憍慢婆罗门:“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足。”
= 这时,世尊告诉憍慢婆罗门说:「不用!不用!不用向我行礼,只要你的心能净信就够了。」
时,诸大众咸各高声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
“今此憍慢婆罗门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聪明憍慢、财富憍慢,不敬父母、诸尊、师长,今于沙门瞿昙所谦卑下下,欲接足礼。”
= 当时,所有大众都各自高声唱说:「真是奇异!世尊啊!您具有大德大力。现在这位憍慢婆罗门是位依恃出身而骄慢、依恃族姓而骄慢、依恃容色而骄慢、依恃聪明而骄慢、依恃财富而骄慢的人,他不知敬重父母、诸尊者、师长,如今却在于沙门瞿昙之处,极为谦卑下气,竟要顶礼世尊之足。」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唱令静默,而说偈言:
= 那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之前发声请大家肃静,然后唱诵诗偈说:
“云何不起慢?云何起恭敬?云何善慰谕?云何善供养?”
= 对什么人不应生起骄慢?对什么人应起恭敬之心?对什么人要好好地告慰他?对什么人应善供养他呢?
慰(wèi) = 安慰[comfort]。
谕(yù) = 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instruct;tell]。(旧时用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instruction]。)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父母及长兄,和尚诸师长,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 对于父母及长兄、和尚(亲教师)并诸位师长,以及一切所应尊重的人,都不可以生起骄慢之心。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 应当要好好地恭敬他们,谦卑地向他们问讯,尽心奉事他们,并且要设种种供养来供养他们。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正智善解脱,伏诸憍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 对于内心已远离贪、瞋、痴三毒,尽除烦恼的阿罗汉,有正智而得到完善解脱,制伏一切骄慢心的人,对于这类贤圣之人,应当要合拿,稽首礼拜。
恚(huì) = 怨恨,愤怒[anger]。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稽首(qǐ shǒu) =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kotow]。
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
= 当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做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
如佛世尊次第说法,说布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味、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诸清净分。
= 就如佛世尊教化众生时之次第说法,讲说布施、持戒、生天的功德,以及对五蕴的爱、欲、味、患,烦恼的清净,和出离、远离等各种清净法。
如是广说,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
= 如此地广为解说,就如白净的衣服,没有那些黑色污秽,很快就会纳受染色一样。
憍慢婆罗门即于座上解四圣谛苦集灭道,得无间等。
= 那位憍慢婆罗门立即于座上了解四圣谛——苦、集、灭、道,得到了觉证。
无间等 = 洞察。没有任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又译作「现观」。
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 当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并非由于他说而得度,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吗?」
见法、得法、知法、入法 = 看见(理解)了正法、证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证初果者对正法体悟的情境。
受具足 = 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
佛告憍慢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 佛陀告诉憍慢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了。」
彼即出家,独静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 他就这样地出家了,独自在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而后证得阿罗汉果,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93、本经叙说长身婆罗门作邪盛大会,本欲多杀畜类。后闻佛说杀生罪深,遂断贪瞋痴三火,勤供养根本、居家、福田三火。增支部Aggi(火)。
##长生婆罗门准备杀生进行祭祀大会,佛陀告诉他杀生这些身、口、意的恶业反而会有恶报。婆罗门教有事火(投供物入火中祭天)的修法,佛陀也因势利导以「火」为喻,告诉长生婆罗门应该要供养父母、家庭、修行人这三把火。同时还要灭了贪、瞋、痴三把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时,有长身婆罗门,作如是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特、牸、水牛及诸羊犊、种种小虫悉皆系缚。
= 那时,有位名叫长身的婆罗门,他筹备了如此的祭祀大会:以七百头公牛排列地系于柱子,还有其它公的、母的水牛,以及很多的小羊和各种小动物,全都被系缚着。
= “长身”:Uggatasarira,婆罗门名。
虫(chóng) = 昆虫的通称[insect]。(古代泛指所有的动物[animal]。)
办诸饮食,广行布施。
= 同时备办了各种饮食,广行布施。
种种外道从诸国国皆悉来集邪盛会所。
= 各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而云集到祭祀大会的场所来。
时,长身婆罗门闻沙门瞿昙从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作是念:“我今办邪盛大会,所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乃至小小诸虫皆悉系缚。
“为邪盛大会故,种种异道从诸国国来至会所。
“我今当往沙门瞿昙所问邪盛法,莫令我作邪盛大会分数中有所短少。”
= 当时,长身婆罗门听说沙门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便这样想着:我现在举办祭祀大会,以七百头雄牛排列地系缚于柱子,……乃至那此弱小动物,也都被系缚着。因为举办祭祀大会的缘故,所以有种种外道纷从其它各国来到了大会的场所。我现在应该到沙门瞿昙处请问祭祀之法,不可使我在做祭祀大会的各项目中,有所欠缺。
分数 = 部分、数量。
作是念已,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执金澡瓶,出舍卫城,诣世尊所,恭敬承事。
= 如此思考后,就乘坐着白马车,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着,执持着金柄的伞盖,拿着金澡瓶,就走出舍卫城,要到世尊住处,恭敬侍候。
澡(zǎo) = 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至精舍门,下车步进,至于佛前,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今欲作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乃至小小诸虫皆悉系缚。
“为邪盛大会故,种种异道从诸国国皆悉来至邪盛会所。
“又闻瞿昙从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今故来请问瞿昙邪盛大会法诸物分数,莫令我所作邪盛大会诸分数之中有所短少。”
= 到了精舍门口,下车步行进入,走到佛前,彼此见面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想要举行祭祀大会,以七百头公牛排列系缚于柱子,……乃至那些弱小动物,也都被系缚着。因为举行祭祀大会的缘故,所以种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来到这祭祀大会的场所。我又听说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所以我今天特来请问瞿昙有关祭祀大会之法,各种物品项目,不要使我所举行的祭祀大会各种项目中有所短缺。」
佛告婆罗门:“或有一邪盛大会主行施作福而生于罪,为三刀剑之所刻削,得不善果报。
“何等三?谓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
= 或有一种祭祀大会,主人原想行施作福,然而却造作罪业,被三种刀剑所刻削,得到不善的果报。是哪三种刀剑呢?就是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
= “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Kayasattham,Vacisattham,Manosattham,即身、口、意三种恶业行。
削(xiāo) = 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pare with a knife;peel
with a knife]。
“何等为意刀剑生诸苦报?
“如一会主造作大会,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会,当杀尔所少壮特牛,尔所水特、水牸,尔所羊犊及种种诸虫。’
= 怎样叫意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比如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这样想着:我举行祭祀大会,应当杀害那些少壮公牛,还有那些公水牛、母水牛,以及那些小羊和各种小动物。
少壮(shào zhuàng) = 年轻力壮;年富力强[young and vigorous]。
尔(ěr) = 窗格花纹。(你/如此;这样。)
“是名意刀剑生诸苦报。
“如是施主虽念作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
= 这样就叫做意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像这样的施主虽然想做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云何为口刀剑生诸苦报?
“有一会主造作大会,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会,汝等当杀尔所少壮特牛,乃至杀害尔所微细虫。’
= 怎样叫口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这样教人说:我现在要举行祭祀大会,你们应当去杀害那些少壮公牛,……乃至杀害那些弱小动物。
“是名口刀剑生诸苦报。
“大会主虽作是布施、供养,实生于罪!
= 这样就叫做口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像这样的大会主虽然做了布施、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云何为身刀剑生诸苦报?
“谓有一大会主造作大会,自手伤杀尔所特牛,乃至杀害种种细虫,是名身刀剑生诸苦报。
“彼大会主虽作是念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
= 怎样叫身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亲自杀害那些公牛,……乃至杀害各种小动物,这样就叫做身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那位大会主虽然是想着要作种种的布施、种种的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然婆罗门当勤供养三火,随时恭敬,礼拜奉事,施其安乐。
“何等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
= 做一位婆罗门应当勤于供养三火,随时恭敬,礼拜奉事,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是哪三种呢?一是根本火,二是居家火,三是福田火。
= “根本”:Ahuneyyaggi,即根本火,又作供养火、应请火。
= “居家”:Gahapataggi,即居家火,又作居士火、长者火。
= “福田”:Dakkhineyyaggi,即福田火,又作应施火、惠施火。
“何者为根本火,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其安乐?
“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养父母,令得安乐,是名根本火。
= 什么是根本火,须要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根本火。
“何故名为根本?若善男子从彼而生,所谓父母,故名根本。
“善男子以崇本故,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以安乐。
= 为什么叫做根本呢?因为善男子是从他们而出生,他们就是父母,所以叫做根本。善男子由于注重根本的缘故,所以要随时恭敬,奉事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
崇(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何等为居家火,善男子随时育养,施以安乐?
“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给妻子、宗亲、眷属、仆使、佣客,随时给与,恭敬施安,是名家火。
= 什么是居家火,善男子应随时养育,使他们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供给妻子、宗亲、眷属、仆使、佣客等人,随时供给所需,恭敬惠施,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居家火。
宗亲(zōng qīn) = 同宗的亲属[relatives of the same
clan]。
佣(yōng) = 受雇佣,出卖劳动力[be hired;hire]。(雇工[hired labor]。)
“何故名家?其善男子处于居家,乐则同乐,苦则同苦,在所为作皆相顺从,故名为家。
“是故善男子随时供给,施与安乐。
= 为什么叫做家呢?就是善男子居住于家中,快乐时就和家人同乐,困苦时就和家人共困苦,有所行作时,家人也都会相顺从,所以就叫做家。所以善男子应随时供给家人,施与安乐给他们。
“何等名福田火,善男子随时恭敬,尊重供养,施其安乐?
“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劳,如法所得,奉事供养诸沙门、婆罗门,善能调伏贪、恚、痴者。
= 什么是福田火,善男子应随时恭敬,尊重供养,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奉事供养那些沙门、婆罗门中善能调伏贪、瞋、痴三毒的人。
沙门/桑门/丧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
= Śramaṇa,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中阿含经》中所谓的「沙门」是指能证解脱者,但因为也有人在佛教之中出家,虽有佛教出家的外表装扮,但内心及言行不能真正符合沙门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以不能称作真正实义的沙门。)
“如是等沙门、婆罗门,建立福田,崇向增进,乐分乐报,未来生天,是名福田火。
= 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们,已建立福田,崇向增进道法,有快乐的因缘,能得快乐果报,未来将会受生天上,这样就叫做福田火。
“何故名田?为世福田,谓为应供,是故名田。
“是善男子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其安乐。”
= 为什么叫做田呢?因为他们是世间的福田,是应受供养的人,所以叫做田。像这样的人,善男子应随时恭敬,奉事供养他们,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根本及居家,应供福田火,是火增供养,充足安隐乐。
= 根本火和居家火,以及所应供养的福田火,对这些火应增益供养,使其充足而得到安稳的快乐。
无罪乐世间,慧者往生彼,如法财复会,供养所应养,
供养应养故,生天得名称。
= 没有罪业的快乐世间,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应以如法得到的钱财,或举行大会,供养所应供养的人,由于供养所应供养之人的缘故,就能生天获得好名声。
“然,婆罗门!今善男子先所供养三火应断令灭。
= 然而,婆罗门啊!现今善男子应将先前所供养的三种火断除使息灭。
“何等为三?谓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
= 是哪三种呢?就是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
= “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Ragaggi,Dosaggi,Mohaggi,贪、瞋、痴三毒根如火,能烧功德财。
“所以者何?若贪火不断不灭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现法得罪,后世得罪,现法后世得罪,缘彼而生心法忧苦;
“恚火、痴火亦复如是。
= 为什么呢?因为贪欲火如果不断不灭的话,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使自己与他人都受到伤害,在现世里得到罪业,后世也会得到罪业,现世后世都会得到罪业,由于那贪火而生起内心的忧苦;瞋恚火、愚痴火也是如此。
“婆罗门!若善男子事积薪火,随时辛苦,随时燃;随时灭火,因缘受苦。”
= 婆罗门啊!如果善男子积聚薪柴,奉事于火的话,应随时辛苦,随时燃烧根本、居家、福田之火;随时息灭贪欲、瞋恚、愚痴之火,因为那会使人受苦的缘故。
= “若善男子事积薪火”:指根本、居家、福田三火。
= “随时灭火”: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火。
薪(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事积薪火 = 积聚薪柴,事奉于火。薪火,即指前面所提供奉根本、居家、福田之火,以及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而言。
随时燃 = 应随时燃起之火,指根本、居家、福田之火而言。
随时灭火 = 应随时给予息灭之火,指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而言。
尔时,长身婆罗门默然而住。
= 当时,长身婆罗门闻法后静默不语。
时,有婆罗门子名郁多罗,于会中坐。
= 那时,有位婆罗门子弟名郁多罗,坐于大会中。
长身婆罗门须臾默然思惟已,告郁多罗:“汝能往至邪盛会所,放彼系柱特牛及诸众生受系缚者,悉皆放不?而告之言:‘长身婆罗门语汝:随意自在,山泽旷野,食不断草,饮净流水,四方风中受诸快乐。’”
= 长身婆罗门片刻静默思惟后,告诉郁多罗说:「你能前往祭祀大会的场所,把那些被系缚在柱子的公牛,以及其它被系缚住的众生,全部将它们释放走吗?放走时要告诉它们说:『长身婆罗门告诉你们:此后你们可随意自在,于山泽旷野中吃食连绵不尽的青草,喝饮着清净的流水,在四方吹来的凉风中,享受一切的快乐了。』」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佛教时间单位。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
旷野(kuàng yě) = 空旷辽阔的原野[open field;wilderness]。
郁多罗白言:“随大师教!”
即往彼邪盛会所放诸众生,而告之言:“长身婆罗门语汝:随其所乐,山泽旷野,饮水食草,四风自适。”
= 郁多罗答说:「愿听从大师您的教语!」于是就去到那祭祀大会的场所,释放了那些众生,并且告诉它们说:「长身婆罗门有话告诉你们:『此后你们可随自己所乐意,在山泽旷野中饮水吃草,被四方的凉风吹抚,自己舒适过活。』」
尔时,世尊知郁多罗知已,为长身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
= 那时,世尊知道郁多罗已知行办此事后,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
如律世尊说法先后,说戒、说施及生天功德,爱、欲、味、患,出要清净,烦恼清净,开示显现,譬如鲜净白氎易受染色。
长身婆罗门亦复如是,即于座上见四真谛,得无间等。
= 就如世尊说法先后的规律,为他说戒、说施,以及生天功德,对五蕴的爱、欲、味、患,出离能得清净,烦恼的清净等法,将它开示显现出来,譬如鲜净的白毛布很容易受染色,长身婆罗们也像这样,即在于座席上彻见四圣谛,得到了证悟。
氎(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时,长身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 当时,长身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得度,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
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从今日尽其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受我饭食!”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 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啊!我从今日起愿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成为一位优婆塞,请您为我证知!也希望世尊和大众们能接受我饭食的供养!」那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时,长身婆罗门知佛受请已,为佛作礼,右绕三匝而去。
= 这时,长身婆罗门知道佛陀已接受邀请后,便向佛陀行礼,向右环绕世尊三圈后离去。
长身婆罗门还邪盛处,作诸供办净美好者,布置床座,遣使请佛,白言:“时到,惟圣知时!”
= 长身婆罗门回到祭祀大会处,便准备各种供养应备的洁净美好食物,并布置好床座,再派人去邀请佛陀,告诉他说:「赴供的时间已到,愿圣者能知时宜!」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大众围绕,往到长身婆罗门会所,大众前坐。
= 这时,世尊就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由大众围绕着,去到长身婆罗门举行大会之处,就坐在大众之前。
时,长身婆罗门知世尊坐定已,手自供养种种饮食。
= 那时,长身婆罗门知道世尊已经坐定,便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
食已,澡漱洗钵毕,别敷卑床,于大众前端坐听法。
= 等吃食后。澡漱洗钵完毕,他自己安置一张低矮的床座,在于大众之前,端坐听法。
漱(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洗涤[wash]。)
卑床 = 矮的座位。
尔时,世尊为长身婆罗门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当时,世尊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94、本经说明「善男子」和「不善男子」之差别。参阅增支部Sumana(须摩那<王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僧迦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不善男子云何可知?”
=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僧迦罗,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要怎样辨认不善男子呢?」
佛告婆罗门:“譬犹如月。”
= 不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
婆罗门复问:“善男子云何可知?”
= 婆罗门又问:「要怎样辨认善男子呢?」
佛告婆罗门:“譬犹如月。”
= 善男子也是譬如月亮一样。
婆罗门白佛:“云何不善男子如月?”
= 婆罗门问佛陀说:「为什么不善男子像月亮呢?」
佛告婆罗门:“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系亦失,日夜消减,乃至不现。
= 譬如月亮转暗的情景,它的光明会消失,色泽也会消失,所系也会退失,日夜不断消减,乃至不能显现。
「光明亦失,色亦失,所系亦失」 = 失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月明亦减、色亦减,方亦减、见亦减」,两相对照,所系或指月之方圆面积而言。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见光渐减,圆满转亏」。
“如是,有人于如来所,得信寂心,受持净戒,善学多闻,损己布施,正见真实。
= 同样地,有人曾于如来处,得到净信寂静之心,受持净戒,善于修学又多闻,能损己而布施他人,具有真实正见。
“于如来所净信、持戒、惠施、多闻、正见真实已,然后退失,于戒、闻、施、正见悉皆忘失,日夜消减,乃至须臾,一切忘失。
= 如此于如来处修学净信、持戒、惠施、多闻、正见真实后,然而却又退失,对于所修学的持戒、多闻、惠施、正见等,全都忘失了,日夜不断消减,乃至于片刻间,把那一切都给忘失了。
“复次,婆罗门!若善男子不习近善知识,不数闻法,不正思惟,身行恶行,口行恶行,意行恶行;
“行恶因缘故,身坏命终,堕恶趣泥梨中。
= 其次,婆罗门啊!如果善男子不习近善知识,不经常听闻正法,不能正确思惟,身行作恶行,口行作恶行,意行作恶行;由于这行恶因缘之故,身坏命终后,就会堕入恶道地狱之中。
习近 = 亲近。
数(shǔ) = 点数;计算[count]。(数目;数量[figure;number]/几个,若干[a few;several]。)
“如是,婆罗门!不善男子其譬如月。”
= 婆罗门啊!像这样的不善男子,就譬如那月亮一样。
婆罗门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
= 为什么善男子也譬如月亮一样呢?
佛告婆罗门:“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
= 譬如明月转为光净的情景,它的光明色泽会日夜不断增明,乃至到了满月,一切圆净。
色泽(sè zé)
= 颜色和光泽[color and lustre]。
“如是,善男子于如来法、律得净信心,乃至正见真净增明;戒增、施增、闻增、慧增,日夜增长。
= 同样地,善男子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得到净信之心,……乃至正见真净而增明;也得到了戒的增长、施的增长、闻的增长、慧的增长,如此日夜不断地增长。
“复于余时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化生天上。
= 又由于其余时间,也能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心能正确思惟,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之故,以此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得化生于天上。
“婆罗门!是故善男子譬如月。”
= 婆罗门啊!所以我说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譬如月无垢,周行于虚空,一切诸星中,其光最盛明。
= 譬如满月洁白无垢,遍行于虚空之中,一切群星中,月光最为盛明一样。
净信亦如是,戒闻离悭施,于诸悭世间,其施特明显。”
= 净信也是这样,持戒、多闻又能舍离悭贪而布施的人,在这悭贪的世间里,他的布施也是会特别明显。
佛说此经已,僧迦罗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95、本经乃生闻婆罗门听闻佛说:若布施佛及僧伽则可得大果报,布施他人则不然。后至佛所讯问是否真如此,佛告以此言谤佛,并为说即使余食置地,利乐彼处众生,亦可得福,况施于人!复言布施持净戒者可得大果报。增支部Vacchagotta(婆蹉种<游行者>)。
##佛陀并没有说施佛教才能得福,但有说施持戒的人得福较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闻瞿昙说言:‘唯应施我,不应施余人;施我得大果,非施余人而得大果。应施我弟子,不应施余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报,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
= 那时,有位生闻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我曾听人说瞿昙您这样说:『只应布施给我,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应布施给我弟子,不应布施给他人弟子;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
= “生闻婆罗门”:巴利本作Vacchagotto
Paribbajaka(婆蹉种游行者)。
“云何,瞿昙!作是语者,为实说耶?非为谤毁瞿昙乎?为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不为余人以同法来诃责耶?”
= 怎样呢?瞿昙啊!讲这些话的人,说法真实吗?没有毁谤瞿昙您吗?是如您所说而说、如法而说、依照法的规则而说,不会被其余之人以同法来呵责您吗?」
诃(hē) = 大言而怒[scold loudly]。
佛告婆罗门:“彼如是说者,谤毁我耳!
“非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不致他人来以同法呵责。
“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应施于我,不应施余;施我得大果报,非施余人得大果报。应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报,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
= 那个人如此说法,是在毁谤我,并非如我所说而说、如法而说、依照法的规则而说,他人不会以同法来呵责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并未这样说:『应布施给我,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应布施给我弟子,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
耳(ěr) = 耳朵[ea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然,婆罗门!我作如是说者,作二种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
= 婆罗门啊!如果我有这样说的话,就会造成二种障碍,就是会障碍施主的布施,障碍受施者的利益。
= “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巴利本作Dayskassa
Punnantarayakaro Hoti,Patiggahakanam Labhantarayakaro
Hoti(障碍布施者之福德,障碍布施者之得利益)。
“婆罗门!乃至士夫以洗器余食著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
= 婆罗门啊!乃至是一位常人,他于洗涤碗盘等器具时,将残余的食物置于干净的地方,就能使那儿的众生得到利乐,我说这样子做,也会入于福德之门,何况是布施予人!
士(shì) = 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古代男子的美称[bachelor in old China;man]。(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commendable
person]。)
夫(fū) = 成年男子的通称[man]。(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
“婆罗门!然我复说:‘施持戒者得果报,不同犯戒。’”
= 婆罗门啊!然而我也曾说过:『布施给持戒的人所得到果报,不同于布施给犯戒的人。』
生闻婆罗门白佛言:“如是,瞿昙!我亦如是说:‘施持戒者得大果报,非施犯戒。’”
= 生闻婆罗门告诉佛陀说:「是的,瞿昙啊!我也是这样说:『布施给持戒的人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犯戒的人能得到大果报。』」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黑若有白,若赤若有色,犁杂及金色,纯黄及鸽色;
如是等牸牛,牛犊姝好者,丁壮力具足,调善行捷疾,
但使堪运重,不问本生色。
= 无论黑色或白色,无论赤色或其它颜色,杂色及金色,纯黄色及鸽色的犁牛;这些颜色的母牛,所生的小牛很漂亮的话,长得强壮又有力气,调伏得宜,走路又快速,只要牠能搬运重物,也就不去问牠原本所生的颜色了。
犁(lí) = 牛耕[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通“黎”。众多之意[many]。)
鸽(gē) = 鸽子[pigeon;dove]。
姝(shū) = 美好[beautiful]。(美女[beauty]。)
人亦复如是,各随彼彼生,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罗,
旃陀罗下贱,所生悉不同。
= 我们人也是如此,每个人各自随他所生之处,有剎帝力、婆罗门、毘舍(商人)、首陀罗(农工),以及旃陀罗(屠者、贱民)下贱之人,出生的身份都不相同。
但使持净戒,离重担烦恼,纯一修梵行,漏尽阿罗汉,
于世间善逝,施彼得大果。
= 然而只要他们能受持净戒,舍离重担烦恼,纯一修习梵行,成为灭尽烦恼的阿罗汉,在世间中善能了脱生死,那么布施给他们便可得大果报。
愚者无智慧,未尝闻正法,施彼无大果,不近善友故。
= 那些痴愚没有智慧的人,未曾听闻过正法,如果布施给他们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因为他们不亲近善友的缘故。
若习善知识,如来及声闻,清净信善逝,根生坚固力;
所住之善趣,及生大姓家,究竟般涅槃,大仙如是说。”
= 如能习近善知识,以及如来和他的声闻弟子,用清净心信仰善逝,就能由此信根而生起坚固的力量;将来就能往生善道,或者受生于大姓之家,最后终能圆满地进入涅槃,大仙(佛陀自称)我这样说。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96、本经叙说一婆罗门,为子娶妻后,舍家乞食。后世尊说一偈教其告诉其子,其子闻偈后悔悟,迎父返家。相应部Mahasala(大富者)or Lukhapapurana(着粗衣)。
##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五十岁后要将家业交给儿子,自己离家修行苦行,乞食维生。这个家庭也算是照着习俗做,但这位老婆罗门却不见得适合修行,只是受苦,他儿子也不关心父亲。佛陀则不受限于婆罗门教习俗,将他们导向「应孝顺父母」的世间正见上,点醒了老婆罗门的儿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晨(chén) = 清晨[morning]。
朝(zhāo) = 甲骨文字形,上下为“莽”字,中间为“日”,“月”。表明太阳已从草丛升起,月亮还未落,是早晨。指日出到早餐时,泛指早晨[morning]。
时,有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执杖持钵,家家乞食。
=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年老衰迈,拄着手杖拿着钵盂,挨家挨户地乞食。
耆(qí) = 老[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拄杖持钵,家家乞食?”
= 你现今已年老衰迈,为何还拄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乞食呢?
婆罗门白佛:“瞿昙!我家中所有财物悉付其子,为子娶妻,然后舍家,是故拄杖持钵,家家乞食。”
= 瞿昙啊!我家中所有的财物全部都已交付给我儿子了,也为儿子娶了媳妇,然后我就舍离了家庭,所以才如此地拄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乞食。
佛告婆罗门:“汝能于我所受诵一偈,还归于众中,为儿说耶?”
= 你能在我这儿受诵一首诗偈,然后回到你家中,唱诵给儿子听吗?
婆罗门白佛:“能受,瞿昙!”
= 我能够受诵诗偈,瞿昙!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亦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 生了儿子心里很欢喜,为儿子积聚很多财物,也为他娶了妻子,然而自己却要舍离走出这个家。
娉(pìn) = 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betroth;be
engaged <to be married>]。(娶[marry]。)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其父,人形罗刹心,弃舍于尊老。
= 这位居处于边远的田舍儿,辜负了父亲的恩情,可说是人形罗剎心,将尊贵的老父弃舍不顾。
边鄙 = 偏僻荒远之处。
边鄙(biān bǐ) = 靠近边界的地方[a remote place]。
田舍(tián shè) = 田地和房屋[land and house]/农舍[farmhouse]/泛指农村[village]/田家[a farming family;a peaseat family]。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
罗剎 = 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剎娑,女的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䵃麦;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 老马不能再使用时,就夺走他所吃食的麦;儿子少壮而父亲已老,却让老父挨家挨户去乞食。
䵃(kuàng) = 麥麩也。
麦(mài) = 麦子[a general term for wheat,barley,etc.]。
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为我防恶牛,免险地得安,
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凭杖威力故,峙立不堕落。”
= 弯曲的手杖才是最殊胜的倚靠,不是儿子为恩爱可依赖,手杖能为我防范恶牛,在危险之地让我得到安稳,能用来打退凶暴的狗,也能扶我于黑暗处行走,避开深坑空井,以及草木棘刺等丛林,由于凭借这手杖威力的缘故,使我能挺立而不堕落。
恩爱(ēn ài)
= 亲热,夫妻之间的亲热和情爱,也指深厚的感情[conjugal love]。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
凶暴(xiōng bào) = 凶狠残暴[fierce and brutal;malignant;ruthless;implacable]。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凭(píng) = 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倚靠[lean on]。
峙(zhì) = 稳固地、高高地立起[tower aloft]。
峙立(zhì lì) = 耸立[stand towering]。
时,婆罗门从世尊受斯偈已,还归婆罗门大众中为子而说,先白大众:“听我所说。”
= 当时,婆罗门从世尊处受诵这首诗偈后,就回到婆罗门大众中,要为儿子唱诵此偈。他先告诉大众说:「请大家听我说。」
然后诵偈,如上广说。
= 然后他就唱诵这首诗偈,就如前面所详述的一样。
其子愧怖,即抱其父,还将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为家主。
= 他的儿子听后,非常惭愧惶恐,就抱着他的父亲,迎回家中,帮他抹身洗澡,给他穿上洁净的青衣,拥立他为家中之主。
青衣(qīng yī) = 黑色的衣服[black cloth]/汉以后卑贱者衣青衣,故称婢仆、差役等人为青衣[maid]/指评剧角色之一。扮演庄重的中年或青年妇女,因穿青衫而得名[the
demure middle-aged or young female character type in Chinese operas]。
时,婆罗门作是念:“我今得胜族姓,是沙门瞿昙恩。
“我经所说:‘为师者如师供养,为和尚者如和尚供养。’
“我今所得,皆沙门瞿昙力,即是我师,我今当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昙。”
= 这时,婆罗门这样想着:我现在能恢复这么殊胜的族姓,这是沙门瞿昙的恩惠。我婆罗门教经典这样说:「是师父的话,就要以师父之礼来供养他;是和尚的话,就要以和尚之礼来供养他。」我现在所得到的,都是沙门瞿昙之力所致,他就是我的师父了,我现在应当拿上妙的好衣去供奉瞿昙。
时,婆罗门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昙力。我经记说:‘为师者以师供养,为和尚者以和尚供养。’
= 当时,婆罗门就拿着上妙衣服,到世尊住处,于世尊面前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能回家居住,都是瞿昙您的威力所致。我婆罗门教经典记载着说:『是师父的话,就要以师父之礼来供养他;是和尚的话,就要以和尚之礼来供养他。』
“今日瞿昙即为我师,愿受此衣,哀愍故!”
= 今天瞿昙您就是我的老师了,希望您愿意接受我这件衣服的供养,也是哀悯我的缘故!」
世尊即受,为哀愍故。
= 世尊便接受了这件衣服的供养,也是因为哀悯他的缘故。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种种法,示教照喜。
= 那时,世尊又为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97、本经说明「比丘」和「乞食者」之不同。相应部Bhikkhaka(乞食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
时,有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摄杖持钵,家家乞食。
= 当时,有一位年老衰迈的婆罗门,执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在乞食。
彼婆罗门遥见世尊而作是念:“沙门瞿昙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亦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与瞿昙俱是比丘。”
= 那位婆罗门遥见世尊,他这样想着:沙门瞿昙执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乞食,我也是执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乞食,我和瞿昙应该同是比丘了。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
= 所谓比丘,并非只是向人乞食之意;如果是受持在家之法,这样怎能叫比丘呢?
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
= 对于功德与过恶,都能舍离而修习正行;他的心能达到无所畏惧的境界,这样才能叫比丘。
佛说是经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98、本经叙说耕田婆罗门认为佛应该亲自下田耕种,佛告以「耕心田之法」。相应部Kasi(耕田)、小部经集Kasibharadvaja-sutta(耕田婆罗豆婆遮经)。
##从这一经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佛陀接受供养的原则:不以说法来换取供养。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一那罗聚落,住一那罗林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一那罗聚落,就住在一那罗的林中。
= “一那罗”:Ekanala,婆罗门村名。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一那罗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太早,今且可过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作饮食处。”
= 那时,世尊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要进入一那罗聚落中乞食,可是他这样想着:今天时间仍太早,现在我暂且去到那位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炊作饮食之处。
= “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Kasibharadvaja-brahmana,又作耕田婆罗堕奢婆罗门。别译杂阿含作「耕作婆罗门名豆罗阇」。
耕(gēng) = 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犁田。翻松田土[plough;till]。
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 = 以耕田维生、种姓是豆婆遮的婆罗门。《别译杂阿含经》译为「耕作婆罗门名豆罗阇」。
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五百具犁耕田,为作饮食。
= 当时,那位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有五百具犁用来耕田,他正为此准备饮食。
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白言:“瞿昙!我今耕田下种,以供饮食,沙门瞿昙亦应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 这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便告诉世尊说:「瞿昙啊!我如今都是耕田下种,以获取饮食的,沙门瞿昙您也应耕田下种,来获取饮食。」
佛告婆罗门:“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 我也都是耕田下种,而获取饮食的。
婆罗门白佛:“我都不见沙门瞿昙若犁、若轭、若鞅、若縻、若镵、若鞭,而今瞿昙说言:‘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 我都不曾看见沙门瞿昙您有犁具、或牛轭、或鞅、或縻、或镵、或鞭,然而您现在却说:『我也都是耕田下种,而获取饮食的。』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
鞅(yāng) = 套在马颈或马腹上的皮带[martingale]。
縻(mí) = 牛缰绳[halter for ox]。
镵(chán) = 犁铁,即犁头[plowshare]。
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即说偈言:
= 这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就又唱诵诗偈说:
“自说耕田者,而不见其耕;为我说耕田,令我知耕法。”
= 自己说是耕田的人,然而却不曾见他耕种;请您为我解说耕田之事,让我知道耕田之法。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
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
= 以信心为种子,苦行为适时之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做为车辕,以正念守护自己,这样就是善于驾御的人。
辕(yuán) = 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shafts of a cart]。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后亦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ride on]。)
包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真实为真乘,乐住无懈怠,
精进无废荒,安隐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
= 要善能包藏(保护)身口之业,就如饮食处宜内藏一样,以真实为真坐乘,乐住其中而不懈怠,精进而不荒癈,安稳而速进,勇往直前不退转,一直到达无忧之处。
荒(huāng) = 荒芜[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 荒废;荒疏[waste;neglect]。)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 像这样耕田的话,就能得到甘露果;像这样耕田的话,就不会再受未来的生死果报了。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白佛言:“善耕田!瞿昙!极善耕田!瞿昙!”
= 当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称叹佛陀说:「您真是善能耕田!瞿昙!您真是极善能耕田!瞿昙!」
于是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世尊说偈,心转增信,以满钵香美饮食以奉世尊。
= 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听闻世尊唱诵诗偈后,信心转增,就把满钵香美的饮食用来供奉世尊。
世尊不受,以因说偈得故,即说偈言:
= 但是世尊并不接受,那是因为他已说偈之后才得供的缘故,于是就又唱诵诗偈说:
“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
= 不可因为说法的缘故,而接受他人之供食来吃食;可是为了利益于他,所以我说法但不接受供食。
「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 = 原无此二句,今据宋、元、明本加上。
如是广说,如前为火与婆罗门广说。
= 世尊又如此为他广说法要,就如前面经文为火与婆罗门所广说的一样。
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白佛言:“瞿昙!今以此食安著何处?”
= 这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问佛陀说:「瞿昙啊!现在我应把这些饮食放置于何处呢?」
佛告婆罗门:“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婆罗门!汝持此食著无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 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中,有能吃食这些饮食后而身体得安适的。婆罗门啊!你可将这些饮食拿到无虫的水中,或者少生草的地方去。
时,婆罗门即持此食著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热铁丸投于冷水,啾啾作声。
= 当时,婆罗门就把这些饮食拿到无虫的水中,只见水中立即冒烟而滚沸,发出啾啾的声音来,就好像把炙热的铁丸投入于冷水中,即啾啾作声一样。
涌(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沸(fèi) = 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gushing out]。(水波翻涌的样子[surgent]/把水烧开;沸腾[boil;bubble]。)
啾啾(jiū jiū) = 鸟<如夜莺>发出的鸣叫声[jug]/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chirps]/象声词。泛指像各种凄切尖细的声音[noise]。
如是彼食投著无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声。
= 同样地,把那些饮食投入于无虫的水中,也是立即冒烟而滚沸,发出啾啾的声音来。
时,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实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饮食神变如是。”
= 那时,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瞿昙真是很奇特!具有大德大力,竟然能使饮食做如此的神变。
神变 = 神奇的变化。
时,彼婆罗门见食瑞应,信心转增,白佛言:“瞿昙!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 当时,那位婆罗门看见饮食有如此的瑞应后,信心转增,问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了吗?」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 你现在可以在我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的身份了。
彼即出家已,独静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 他便在出家后,独自于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得证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族姓子 = 原义为婆罗门大族的子弟,引申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译为「善男子」。
#99、本经说明净天尊者为其母说法。相应部Brahmadeva(梵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
时,有尊者名曰净天,在鞞提诃国人间游行,至弥絺罗城庵罗园中。
= 那时,有位名叫净天的尊者,在鞞提诃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弥絺罗城的庵罗园中。
= “净天”:Brahmadeva,又作梵天,比丘名。
= “鞞提诃”:巴利本作Savatthiyam于(于舍卫城)。
鞞提诃 = 巴利本作「舍卫城」。鞞提诃,跋祇国八部族之一,首府为弥絺罗。
庵罗 = 果名。又作庵婆罗,庵罗(波利),庵没罗等。
时,尊者净天晨朝著衣持钵,入弥絺罗城乞食。
= 当时,净天尊者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弥絺罗城中乞食。
次第乞食,到自本家。
= 他次第乞食,走到了自己原来的住家前。
时,净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觉尊者净天在门外立。
= 那时,净天尊者的年老母亲正在中堂捧持食物祭祀火神,祈求能生到梵天,所以并不知道净天尊者在门外站立。
祀火 = 投谷物、酥油等供物入火中祭祀供养,以图升天,是印度古代外道修法之一。
时,毗沙门天王于尊者净天所极生敬信。
= 那时,毘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极为敬信净天尊者。
= “毗沙门天王”:Vessavana,又名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
时,毗沙门天王,诸夜叉导从,乘虚而行,见尊者净天在门外立。
= 就于此时,毘沙门天王被诸夜叉前导后从着,乘虚空而行,看见净天尊者就在门外站立着。
又见其母手擎饮食,在中堂上供养祀火,不见其子在外门立。
= 又看见他的母亲手里捧持着饮食,正在中堂上供养祀火,以致没有发现他的儿子在门外站立着。
擎(qíng) = 举[lift up]。(支撑,承受住压力[prop
up;bear;support]/执持[hold]。)
见已,从空中下,至净天母前,而说偈言:
= 看见此景后,就从空中降下,到净天母亲前,唱诵诗偈说:
“此婆罗门尼,梵天极辽远,为求彼生故,于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何为徒祀此?
= 你这位婆罗门女啊!梵天是极为辽远的,为了求生到那里,所以你在这里祭祀着火,这并不是往生梵天之道,为什么空自于此祭祀着呢?
辽(liáo) = 遥远[distant]。
辽远(liáo yuǎn) = 长远,遥远[distant;faraway]。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徒(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门徒,弟子[pupil]/众,很多的人[crowd]/徒然,枉然[in vain]/独,仅仅[only]。)
汝婆罗门尼,净天住门外,垢秽永无余,是则天中天,
萧然无所有,独一不兼资,为乞食入舍,所应供养者。
= 你这位婆罗门女啊!你的出家儿子净天就站立于门外,他的烦恼垢秽已永断无余,可说是梵天中的梵天了,他空寂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也没有蓄养妻子,现在为乞食而走到本家来,他是你所应供养的人。
是则天中天
= 意即梵天中最殊胜的人。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十六经作「梵天中梵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以达胜天境」,即到达于梵天以上之圣境。
「萧然无所有,独一不兼资」
= 别译杂阿含经作「都无有取着,亦无所养育」。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已无所有处,无养之比丘」。「无养之比丘」注云:谓无有妻子。
萧(xiāo) = 艾蒿[worm wood]。(萧条,冷落;荒凉[desolate;dreary]/洒脱[free and easy]。)
资(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净天善修身,人天良福田,远离一切恶,不为染所染,
德同于梵天,形在人间住。
= 净天善能修身,是人天的好福田,已远离一切的恶业,不会被垢染所染污,他的福德与梵天齐等,而现形于人间居住。
不著一切法,如彼淳熟龙,比丘正念住,其心善解脱,
应奉以初揣,是则上福田。
= 他不执著于一切法,好像那已调御纯熟的龙象一样,这位比丘能安住正念,他的心灵已得到了完善的解脱,你应以第一执持之饮食供奉给他,因为这是最上的福田。
= “应奉以初揣,是则上福田”:巴利本作So Tyahutim Bhunjatu Aggapindam(彼<比丘>应受用你所奉祀之第一供养)。
淳(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如彼淳熟龙
= 别译杂阿含经作「如龙象善调」,龙象,即高大雄壮之象。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如调顺象行」。
揣(chuǎi) = 测量;量度[measure]。(猜想,推测;估量[estimate]/强给;给与[impose (one's views,etc.) on
others]。。)
初揣
= 最先享用的食物。「揣」是握、抓的意思,而古印度用手抓食物吃,因此也称为揣。
应奉以初揣
= 揣,持执之意。全句意谓应以第一执持之食物供奉他。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令彼以得汝,第一之供养」。
应以正信心,及时速施与,当预建立洲,令未来安乐。
= 应以正信之心,及时快速地布施与他,也应预先建立好依止的洲渚,使未来得到安乐。
洲
= 水上的陆块,引申为「依靠」的意思。
汝观此牟尼,已渡苦海流,是故当信心,及时速施与,
当预建立洲,令未来安乐。
= 你来看看这位牟尼(寂静者、成道者),他已渡过苦海的横流,所以你应当以净信之心,及时快速地布施与他,也应预先建立好洲渚,使未来得到安乐。
洲(zhōu) = 水中的陆地[islet in a river]。
毗沙门天王,开发彼令舍。”
= 我是毘沙门天王,启发婆罗门女正念,使你舍弃祀火。
时,尊者净天即为其母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复道而去。
= 当时,净天尊者就为他的母亲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便行离去。
复道 = 照原先来的道路回去。
#100、本经乃叙述佛陀告诉异婆罗门何谓「佛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面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
=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于佛前问讯,彼此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所谓佛陀,到底怎样叫做佛陀呢?这是父母所制定的名字呢?还是婆罗门所制定的名字呢?」
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佛者是世间,超渡之胜名,为是父母制,名之为佛耶?”
= 佛陀乃是超渡世间者的胜名。这是父母所制定,名叫做佛陀的吗?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
= 佛陀能彻见过去世,并且彻见未来世,也能彻见现在世,一切现象的生起与息灭。
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 他具足明智了知诸法,所应修习的都已修习,所应断除的也都已断除,所以才叫做佛陀。
明智所了知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十七经作「明达了诸法」。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
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 他经历多劫的寻求观察,发现一切都是纯苦,连暂时的快乐也没有,凡是生起的全都会磨灭,所以他能修习远离以息止尘垢,拔除一切烦恼利刺的根本,得到平等的觉悟,所以叫做佛陀。
历劫求选择 = 别译杂阿含经作「无量劫观察」。
磨灭(mó miè) = <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obliterate]/磨难;折磨[hardship]。
拔诸使刺本 = 别译杂阿含经作「拔毒箭烦恼」。使,为烦恼之别名。
佛说偈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101、本经叙说一婆罗门见佛陀足迹具千辐轮相,遂寻足迹至佛所,问其「是天是人」,佛告之以「佛」的境界。增支部Loke(于世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有从迦帝聚落、堕鸠罗聚落二村中间,一树下坐,入昼正受。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有从迦帝聚落和堕鸠罗聚落二村的中间,就在一棵树下打坐,进入白昼的禅定中。
= “有从迦帝”:Ukkattha,又作郁伽罗、有迦帝,聚落名。
= “堕鸠罗”:Setavya,聚落名。
时,有豆磨种姓婆罗门,随彼道行,寻佛后来,见佛脚迹,千辐轮相,印文显现,齐辐圆辋,众好满足,见已,作是念:“我未曾见人间有如是足迹,今当随迹以求其人。”
= 当时有位豆磨种姓的婆罗门也顺着那条路而行,循着佛陀之后而来。他看见了佛陀的脚迹,具足千辐轮之妙相,印文非常明显,轮辐齐整,轮框浑圆,众好都满足。看见后,他这样想着:我从未曾看见人世间有像这样的足迹,我现在应当随着这足迹去寻找这个人。
= “豆磨”:Dona,人名,又名香姓婆罗门,或烟婆罗门。
= “千辐轮相”: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辋(wǎng) = 车轮周围的框子。汉代以前叫“牙”[rim of a wheel]。
齐辐圆辋 = 辐,车轮中连接轴和轮的直木。齐辐,即轮辐齐整。辋,车轮的外框。圆辋,言轮框浑圆也。
即寻脚迹至于佛所,见世尊坐一树下,入昼正受,严容绝世,诸根澄静,其心寂定,第一调伏,止观成就,光相巍巍,犹若金山。
= 于是他就循着脚迹来到佛陀之处,看见世尊正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昼的禅定中,他那庄严的容貌,乃超绝于世间,诸根都很澄静,心灵寂定,是至高无上的调伏,成就止观之法,全身光相巍巍,犹如一座金山。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第一调伏 = 具备最好的身口意的训练。
见已,白言:“为是天耶?”
= 看见后,就问世尊说:「请问您是天人吗?」
佛告婆罗门:“我非天也。”
= 我不是天人。
“为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 那么您是龙,或者是夜叉(捷疾鬼神)、乾闼婆(嗅香鬼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睺罗伽(大蟒神)等天龙八部众吗?
人非人 = 歌神紧那罗别名,又为天龙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此指八部众而言。
佛告婆罗门:“我非龙,乃至人非人也。”
= 我也不是龙……乃至天龙八部众等。
婆罗门白佛:“若言非天、非龙,乃至非人、非非人,为是何等?”
= 婆罗门又问佛陀说:「您说自己并非天人、龙……乃至是非人、或不是非人,那么您是什么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天龙乾闼婆,紧那罗夜叉,无善阿修罗,诸摩睺罗伽,
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
= 天、龙、乾闼婆,紧那罗和夜叉,不善的阿修罗,以及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等,都是由诸烦恼而受生。
悉(xī) = 从心,从采。采,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详尽[detailed]。(<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
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
虽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著。
= 像如此烦恼有漏之事,这一切我都已舍离,已将它破除,已将它磨灭,就如芬陀利(白莲花)一样,它虽生长于污水中,然而却未曾被污水所染著;我虽然出生于世间,却不会被世间所染著。
历劫常选择,纯苦无暂乐,一切有为行,悉皆生灭故。
= 我历经多劫常做观察,世间一切都是纯苦而没有暂时的快乐,因为一切世间法,全都是会生灭变易的缘故。
一切有为行 = 即一切世间法,又作诸行。
离垢不倾动,已拔诸剑刺,究竟生死际,故名为佛陀。”
= 我已远离垢秽,不会倾动,也已拔除各种烦恼剑刺,彻底脱离生死的边际,所以名叫做佛陀。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佛说此经已,豆摩种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路而去。
有为法
|
无为法
|
有因缘造作的万法
|
无因缘造作的理法
|
因缘和合
|
非因缘和合
|
有生有灭
|
无生无灭
|
轮回世间的法
|
涅槃境界的法
|
相对真理
|
绝对真理
|
凡人的体验
|
贤圣的体验
|
#102、本经乃叙说拜火婆罗门见佛而骂其为「领群特」,佛告以何为「领群特」后,婆罗门闻之悔悟归佛。小部经集Vasala-sutta(贱民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巴利本中作「舍卫国祇园」。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里乞食。
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
= 他次第乞食,来到了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家前。
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于门边,遥见佛来。
= 当时,这位婆罗门手拿着木勺子,正在装盛各种饮食,准备供养祭祀火神,他站于门边,遥见佛陀走来。
杓(sháo) = 同“勺”。杓子[dip-iron]。
火具 = 引火生火的器具。
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
= 看见后,就告诉佛陀说:「停住!停住!领群特(贱民)!你千万不可靠近我的家门!」
= “领群特”:Vasalaka,贱民。别译杂阿含作「旃陀罗」。
领群特 = 原指领群的大牛,释尊教化众生,如领群的大牛一样,故谓之领群特,在婆罗门口中,意谓着种族的卑劣,即贱民之意。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十九经作「旃陀罗」,即印度社会种姓制度中最下贱之族姓。
领群特 = 领群的特牛(公牛),是婆罗门嘲讽他人种族卑贱的双关语。佛陀与毗舍离一带的民族,有血统与文化上的共同性,而「毗舍离」与「特牛(牝牛)」的发音相近,此婆罗门(白种人)歧视「毗舍离」一带居住的民族(黄种人),加上佛陀带领了一群的弟子,因此婆罗门嘲讽为领群的公牛。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旃陀罗」(贱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贱民」。
佛告婆罗门:“汝知领群特、领群特法耶?”
= 你知道什么是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吗?
婆罗门言:“我不知领群特,亦不知领群特法。
“沙门瞿昙知领群特及领群特法不?”
= 我不知道领群特,也不知领群特之法。沙门瞿昙你知道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吗?
佛言:“我善知是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 我善能知道这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
是时,婆罗门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请佛令坐,白言:“瞿昙!为我说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 这时,婆罗门就暂停祀火的准备,很快地铺好床座,请佛陀坐下,并且说着:「瞿昙啊!请您为我讲说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
佛即就座为说偈言:
“瞋恚心怀恨,隐覆诸过恶,犯戒起恶见,虚伪不真实,
如是等士夫,当知领群特。
= 常起瞋恚心怀恨他人,隐藏一切的罪过恶业,犯戒又起恶见,虚伪而不真实,像这样的人,应知就是领群特。
憋暴贪吝惜,恶欲悭谄伪,无惭无愧心,当知领群特。
= 凶暴贪欲而吝啬,恶欲悭贪而谄伪,心里无惭无愧,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憋暴 = 凶恶残暴。
憋(biē) = 性急[impatient]。(凶恶[fierce]。)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伪(wěi) = 欺诈[cheat;swindle]。(伪装;假装[pretend;feign;disguise]/虚假;不真实[false;fake]。)
惭(cán) = 羞愧[be ashamed]。
愧(kuì) = 同“媿”。惭愧[ashamed]。
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杀害,无有慈愍心,是为领群特。
= 无论胎生或卵生的生物,一切都将它杀害,没有慈悯之心,这样就是领群特。
= “一生…是为领群特”:别译杂阿含作「伤害胎生及卵生,心无慈愍害生类,伤残毁害于四生,当知是此旃陀罗。」
一生二生 = 一生,指胎生者;二生,指卵生者。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若杀缚椎打,聚落及城邑,无道以切责,当知领群特。
= 如果是杀害、捆绑、搥打聚落及城邑之人,凶残无道而苛责于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缚(fù) = 捆绑[bind]。
椎(chuí) = 槌子,敲击的器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zhuī = 椎骨[vertebra]。)
邑(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城邑(chéng yì) = 城市[city]。
无道(wú dào)
= 暴虐,没有德政[brutal;cruel;tyrannical]。
切(qiē) = 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cut into parts;slice]。(摩擦;接触[rub]/急切;急迫[anxious]/严厉[stern]。)
切责(qiè zé) = 严厉责备[reprimand]。
住止及行路,为众之导首,苦切诸群下,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己,当知领群特。
= 无论住止及行路时,都是做为众人的领导,然而他却苦逼群下们,以恐吓的手段相迫,夺取利益以供己,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苦(kǔ) = 苦菜。即“荼”[bitter edible plant]。(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bitter]/困扰;困辱[perplex;puzzle]/使困苦,困于[cause sb. suffering]。)
恒(héng) = “二”,表示天地。永久,永恒[lasting;permanent]。(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perseverance]/经常,常常[always]。)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紧迫;急迫
[pressing;urgent]。)
愶(xié) = 古同“胁”,威胁。威逼,用威力促使[force]。
聚落及空地,有主无主物,掠护为己有,当知领群特。
= 无论是聚落或空地上,有主或无主的物品,都将它掠夺为己有,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掠(lüè) = 抢劫,夺取[plunder;seize]。
自弃薄其妻,又不入淫舍,侵陵他所爱,当知领群特。
= 自己鄙弃了妻子,又不去娼馆,而去侵犯他人所爱的妻子,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自弃薄其妻……当知领群特」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舍自己妻及淫女,邪奸他妇无所避,如是亦名旃陀罗。」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轻视,看不起[look down
upon]/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内外诸亲属,同心善知识,侵掠彼所受,当知领群特。
= 无论内外诸亲属,或者同心扶助的善知识们,侵夺他们所爱的妻子,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内外诸亲属……当知领群特」 = 郭良鋆译南传经集第七章此处作「出没在亲戚或朋友的妻子中,或强逼,或引诱,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
妄语欺诳人,诈取无证财,他索而不还,当知领群特。
= 说不实的话去欺骗人,诈取没有凭证的财物,他人索讨时却不愿归还,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欺(qī) = 欺骗[deceive;cheat]。(欺压,欺侮[bully]。)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诈(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索(suǒ) = 大绳子[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为己亦为他,举责及财与,或复顺他语,妄语为他证,
如是妄语者,当知领群特。
= 无论是为自己或为了他人,需举债或给与钱财时,或者是顺着他人的话语,以不实的妄语为他作伪证,像如此说话不实的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责(zhài) = 债款,债务。(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责任,差使[duty;responsibility]。)
作恶不善业,无有人知者,隐讳覆藏恶,当知领群特。
= 行作罪恶不善之业,却希望不会被人知道,自己把罪恶隐讳覆藏起来,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讳(huì) = 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avoid as;taboo,tabu]。(忌讳的事情[forbidden
word;taboo,tabu]。)
隐讳(yǐn huì) = 因有难言之隐或忌讳而隐瞒不说[cover up;avoid mentioning]。
「作恶不善业……当知领群特」 = 南传经集此处作「做了坏事,一心希望别人没有发觉,行动鬼鬼祟祟,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
若人问其义,而答以非义,颠倒欺诳人,当知领群特。
= 如果有人向他请教有益之事,他却教唆无益之事,如此颠倒欺骗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若人问其义……当领群特」 = 南传经集此处作「别人请教有益之事,他教唆无益之事,说话遮遮盖盖,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
实空无所有,而轻毁智者,愚痴为利故,当知领群特。
= 自己实际空无所有,然而却轻毁有智慧的人,如此愚痴行为是为了己利的缘故,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高慢自称举,毁坏于他人,是极卑鄙慢,当知领群特。
= 贡高我慢称赞自己,而毁坏他人,这种极为卑鄙傲慢的行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高慢(gāo màn) = 自高而傲慢[arrogant;proud]。
卑鄙(bēi bǐ) = 低微而鄙陋[low]/人格低下,举止不端,品性恶劣[base;mean;contemptible]。
自造诸过恶,移过诬他人,妄语谤清白,当知领群特。
= 自己造作许多的罪过恶业,却将此罪过移祸诬赖他人,如此打妄语毁谤清白的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诬(wū) = 欺骗[cheat]。(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accuse
falsely]/冤屈[torture indiscriminately]。)
谤(bàng) = 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criticise openly]。(诽谤[defame;slander]。)
前受他利养,他若来诣己,无有敬报心,当知领群特。
= 以前曾受他人的利养,他人若来拜见时,却对他没有恭敬回报之心,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沙门婆罗门,如法来乞求,呵责而不与,当知领群特。
= 沙门或婆罗门,如法来乞食时,却对他谩骂呵责而不供养他,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呵责(hē zé)
= 大声斥责[abuse;berate;excoriate]。
若父母年老,少壮气已谢,不勤加奉养,当知领群特。
= 如果父母已年老,少壮之力气已消失,却不愿勤加奉养,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父母诸尊长,兄弟亲眷属,实非阿罗汉,自显罗汉德,
世间之大贼,当知领群特。
= 对父母、尊长,以及兄弟、亲属说不实语,自己实非阿罗汉,却自己伪显阿罗汉之果德,这种人是世间的大贼,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初上种姓生,习婆罗门典,而于其中间,习行诸恶业,
不以胜生故,障呵责恶道,现法受呵责,后世堕恶道。
= 初出生即在上级种姓家,学习婆罗门的圣典,然而在这中间,却习行各种恶业,不会因为生于殊胜种姓家的缘故,就能遮止别人的毁谤及堕于恶道中,在现世中将会受到别人的呵责,后世也会堕于恶道。
典(diǎn) = 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常道,准则[norm]。)
生旃陀罗家,世称须陀夷,名闻遍天下,旃陀罗所无。
= 虽然生在旃陀罗家,但世人却尊称他为须陀夷,他的名誉遍满天下,是旃陀罗所没有的事。
= “须陀夷”:别译杂阿含作「须陀延」,巴利本作Matanga(摩腾),人名。
须陀夷 = 比丘名,七岁时和佛问答流利,因此佛陀破例允许他未满二十岁即受具足戒。出身旃陀罗(贱民)种姓。又译为「须陀延」、「苏陀夷」。
「生旃陀罗家,世称须陀夷」 = 须陀夷,别译杂阿含经作「须陀延」。南传经集此处作「举世闻名的么登格是旃陀罗的儿子,是贱民。」
婆罗门刹利,大姓所供养,乘于净天道,平等正直住。
= 他却被婆罗门及剎帝力等大姓所供养,他已乘上了清净的天道,安住于平等正直的行持中。
不以生处障,令不生梵天,现法善名誉,后世生善趣。
= 不会因为所生之处卑贱,而障碍他不能生于梵天,在现世中得到了好名誉,后世也会转生到善趣里。
二生汝当知,如我所显示,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业为领群特,业为婆罗门。”
= 这二种众生造业果报的事,你们应当知道,就如我所明白显示的,不是因为他生处卑贱的缘故,所以叫做领群特,也不是因为他生处高贵的缘故所以叫做婆罗门。是因为造作了恶业,所以叫做领群特;造作了善业,所以叫做婆罗门。
婆罗门白佛言:
“如是大精进,如是大牟尼,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
= 是的,大精进!是的,大牟尼!就如您所说,不是因为生于卑贱家的缘故,所以就叫做领群特,也不是因为生于豪姓家的缘故,所以就叫做婆罗门;是由于造恶业,所以叫做领群特;由于造善业,所以叫做婆罗门。
大牟尼 = 寂静的圣者,指佛陀。「牟尼」是「寂静」的意思。
「如是大精进……业故婆罗门」 = 大精进、大牟尼,二者皆指佛陀而言。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如是,如是,大精进!实如所说。大牟尼!不以种姓是婆罗门,不以种姓旃陀罗;善能修行是婆罗门,作恶行者,旃陀罗。」
时,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转得信心,以满钵好食奉上世尊。
= 当时,事火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诗偈后,转增信心,以满钵的美好食物要供奉世尊。
= “事火婆罗豆婆遮”:Aggikabharadvaja,即拜火神的婆罗门名。
钵(bō) =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monk's alms-bowl]。
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
= 然而世尊并不接受,因为他已唱诵诗偈说法,婆罗门才供奉的缘故。
偈如上说。
= 接着佛陀所唱偈颂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
时,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见食瑞应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 这时,事火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看见食物神变的瑞应后,更是增长他的信心,就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吗?」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了。」
即得出家,独静思惟,如前说,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 于是他便即出家,独自于静处思惟,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善(shàn) = 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吉祥[lucky]。(善良;好心[good;nice]/好;美好[good]/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familiar]/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心善解脱,自觉喜乐,即说偈言:
= 当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证得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自己觉受喜乐后,便唱诵诗偈说:
“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
= 修习邪道要求得清净处,而供养祭拜火神,如此不认识真正清净之道,就好像一个失明的人一样。
识(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今已得安乐,出家受具足,逮得于三明,佛所教已作。
= 我如今已得到了安乐,出家受具足戒,获得了阿罗汉的三明,佛陀所教导的我都已作讫。
三明
|
|
宿命明
|
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
天眼明
|
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
|
漏尽明
|
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
|
先婆罗门难,今为婆罗门,沐浴离尘垢,度诸天彼岸。”
= 我先前实在难以算是一位婆罗门,如今我才是一位真正有净行的婆罗门,我已沐浴而远离尘垢,度越诸天而登于彼岸。
沐(mù) = 洗头发[wash one's hair;shampoo]。
浴(yù) = 洗澡[bathe]。
沐浴(mù yù)
= 洗澡[have a bath]/蒙受;受润泽[bathe;immerse]。
沐浴离尘垢 = 指接受佛陀教化,证得阿罗汉,心善解脱而言。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