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十九卷
#弟子所说诵<18-21卷>
##目揵连相应<504~534>
##阿那律相应<535~536>
#504、本经叙说天帝释以所见调伏悭垢而得之妙果,告诉大目揵连。中部Culatanhasankhaya-sutta(爱尽小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耆阇崛山。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 “耆阇崛山”:Gijjhakuta
Pabbata,即灵鹫山,为佛陀说法处。
时,释提桓因居上妙堂观,于夜来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当时,帝释天主释提桓因正居住在他那胜妙华丽的宫殿里,到了夜晚时分,他来到大目揵连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天帝释,为三十三天之主。
时,释提桓因光明普照耆阇崛山,周匝大明。
= 这时,释提桓因的光明普照于耆阇崛山中,山的四周都很光明。
尔时,释提桓因坐已,即说偈言:
“能伏于悭垢,大德随时施,是名施中贤,来世见殊胜。”
= 能降伏悭贪垢秽的心,有盛德而能随时布施予人,这叫做布施中最贤善的事,来世必能见到殊胜的妙果。
时,大目揵连问帝释言:“憍尸迦!云何为调伏悭垢,见于殊胜,而汝说言:
“能调伏悭垢,大德随时施,是则施中贤,来世见殊胜?”
= 当时,大目揵连就问帝释说:「憍尸迦(天帝释过去世为人时之族姓)啊!为什么降伏了悭贪垢秽的心,必可见到殊胜的妙果,而使你说:『能降伏悭贪垢秽的心,有盛德而能随时布施予人,这叫做布施中最贤善的事,来世必能见到殊胜的妙果。』呢?」
= “憍尸迦”:Kosiya,天帝释过去世为人时,为憍尸迦族姓,故名。
时,天帝释答言:“尊者大目揵连!胜婆罗门大姓、胜刹利大姓、胜长者大姓、胜四王天、胜三十三天!稽首敬礼故。
= 大目揵连尊者啊!因为那些尊贵的婆罗门大姓、尊贵的剎帝利大姓、尊贵的长者大姓、尊贵的四王天、尊贵的三十三天,都会向此人稽首礼敬的缘故。
“尊者大目揵连!我为胜婆罗门大姓、胜刹利大姓、胜长者大姓、胜四王天、胜三十三天恭敬作礼,见斯果报,故说此偈。
= 大目揵连尊者啊!我就是被尊贵的婆罗门大姓、尊贵的剎帝利大姓、尊贵的长者大姓、尊贵的四王天、尊贵的三十三天所恭敬作礼,我亲见这样的殊胜果报,所以才说出这首诗偈。
“复次,尊者大目揵连!乃至日所周行,照于诸方,至千世界、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弗婆提舍、千郁多罗提舍、千瞿陀尼迦、千阎浮提、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名为小千世界。
= 其次,大目揵连尊者啊!甚至是太阳所运行,遍照于诸方,至于千个世界,有一千个月亮、一千个太阳、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弗婆提舍(东胜身洲)、一千个郁多罗提舍(北俱卢洲)、一千个瞿陀尼迦(西牛贺洲)、一千个阎浮提(南赡部洲)、一千个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属天)、一千个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属天)、一千个炎摩天(欲界第三属天)、一千个兜率陀天(欲界第四属天)、一千个化乐天(欲界第五属天)、一千个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属天)、一千个大梵天(色界初禅天),名叫小千世界。
= “小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围绕东、西、南、北四洲,七山八海交互拱绕,更有铁围山做外廓,日月于其中运行照耀,此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名小千世界。
四洲
|
|
弗婆提舍
|
即东胜身洲。
|
郁多罗提舍
|
即北俱卢洲。
|
瞿陀尼迦
|
即西牛货洲。
|
阎浮提
|
即南赡部洲。
|
“此小千世界中,无有堂观与毗阇延堂观等者;
= “毗阇延堂观”:Vejayanta,为天帝释之宫殿名,译为最胜殿。
“毗阇延有百一楼观,观有七重,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
= 在这小千世界中,没有一座宫殿可以和毘阇延宫殿(译为最胜殿,是天帝释的宫殿)相比的,毘阇延宫殿有一〇一栋楼观,每栋楼观有七层。每层有七房,每房有七位天后,每位天后各有七名侍女。
“尊者大目揵连!于小千世界无有如是堂观端严如毗阇延者,我见是调伏悭故,有此妙果,故说斯偈。”
= 大目揵连尊者啊!在小千世界中没有宫殿像毘阇延这样端丽庄严的,我自己看见是因降伏了悭贪的缘故,而得有这样胜妙的果报,所以我才说出这首诗偈来。
大目揵连语帝释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见此胜妙果报,而说斯偈。”
= 真好啊!真妙!憍尸迦啊!你能看见如此胜妙果报,而说出这样的诗偈来。
时,天帝释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随喜,忽然不现。
= 当时,天帝释听闻大目揵连尊者的说法,欢喜不已,忽然间便隐身不见了。
#505、本经叙说大目揵连以神通至帝释宫殿,帝释生活放逸,自夸其新筑楼阁。目揵连以神通令其楼阁震动,使其于彼生厌离。中部Culatanhasankhaya-sutta(爱尽小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
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耆阇崛山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独一静处禅思,作是念:“昔有时,释提桓因于界隔山石窟中,问世尊爱尽解脱之义,世尊为说,闻已随喜,似欲更有所问义,我今当往问其喜意。”
=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独自在一僻静处禅思,他这样想着:以前释提桓因在界隔山的石窟中,向世尊请问爱尽解脱的道理,世尊为他说法,他听后很欢喜,好像想更有所问的样子,我现在当前往请问他的喜意。
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于耆阇崛山没,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池不远而住。
= 做这样的想法后,就如大力士伸屈手臂那样短暂的时间里,在耆阇崛山中隐没,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就停在离一座分陀利(白莲花)池不远之处。
= “三十三天”:又称为忉利天,为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即天帝释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处。四方各有八天,加上中央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天,故名。
时,天帝释与五百婇女游戏浴池,有诸天女,音声美妙。
= 那时,天帝释正与五百位婇女在浴池这里游戏,并有诸天女随侍,她们的音声都很美妙。
尔时,帝释遥见尊者大目揵连,语诸天女言:“莫歌!莫歌!”
= 这时,天帝释遥见大目揵连尊者来到。便告诉诸天女说:「不要再唱歌了!不要再唱歌!」
时,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释即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 诸天女便随即默然不再发声。天帝释就去到大目揵连尊者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
尊者大目揵连问帝释言:“汝先于界隔山中问世尊爱尽解脱义,闻已随喜,汝意云何?为闻说随喜?为更欲有所问,故随喜耶?”
= 你以前在界隔山中向世尊请问爱尽解脱的道理,听后很欢喜,你的意见怎样呢?是因为听闻说法而感到欢喜呢?还是因为想更有所问,所以才感到欢喜呢?
天帝释语尊者大目揵连:“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乐,或忆先事,或时不忆。
= 我这三十三天(忉利天)里,大多贪著于放逸之乐,有时会回忆起以前的事情,有时却也记忆不得了。
“世尊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问事者,今可往问世尊,如世尊说,汝当受持。
= 世尊现今就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尊者您若想知道我以前在界隔山中所请问的事情,现在您即可前往询问世尊,依照世尊的说法,您就应当去受持。
“然我此处有好堂观,新成未久,可入观看。”
= 然而我这天宫中有美好的堂观,刚落成不久,您可进去观看。
时,尊者大目揵连默然受请,即与天帝释共入堂观。
=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静默地接受邀请,就与天帝释一起进入堂观里。
彼诸天女遥见帝释来,皆作天乐,或歌或舞。
= 那些天女们遥见帝释来了,齐奏起天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诸天女辈著身璎珞庄严之具,出妙音声,合于五乐,如善作乐,音声不异。
= 天女们佩戴在身上的璎珞等庄严宝饰,都发出美妙的音声,合于五音之乐,就如善于演奏者的声音一样。
诸天女辈既见尊者大目揵连,悉皆惭愧,入室藏隐。
= 然而当这些天女们见到大目揵连尊者后,都自感惭愧,进入室内隐藏起来。
时,天帝释语尊者大目揵连:“观此堂观地好平正,其壁、柱、梁、重阁、窗牖、罗网、帘障,悉皆严好。”
= 您看这堂观地好而平正,墙壁、柱子、横梁、重阁、窗户、罗网、帘障等,全部都很庄严美好。
帘(lián) = 帘子,遮蔽门窗的用具[screen;curtain]。
尊者大目揵连语帝释言:“憍尸迦!先修善法福德因缘,成此妙果。”
= 憍尸迦啊!这都是你以前所修善法的福德因缘,才成就如此美妙的果报。
如是,帝释三自称叹,问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目揵连亦再三答。
= 就像这样,帝释三次自我称叹,并请问大目揵连尊者,而大目揵连尊者也再三地如此回答。
时,尊者大目揵连作是念:“今此帝释极自放逸,著界神住,叹此堂观,我当令彼心生厌离。”
=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这样地想着:现在这帝释自己极为放逸,贪著天神所住的天界,赞叹这里的堂观,我应当使他生起厌离之心。
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观,悉令震动。
= 于是他就入于三昧(禅定)里,运用神通力,用一脚趾撇动天帝释的堂观,使所有堂观都震动起来。
撇(piē) = 抛弃,弃置不顾[lay aside;neglect;abandon]。(碰触;击[strike]。)
时,尊者大目揵连即没不现。
=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随时即隐没不见了。
诸天女众见此堂观震掉动摇,颠沛恐怖,东西驰走,白帝释言:“此是憍尸迦大师,有此大功德力耶?”
= 所有的天女们见此堂观震动摇荡,仆倒惊吓,东西奔逃,禀告帝释说:「这位是憍尸迦您的大师,所以才具有如此的大功德力吧?」
沛(pèi) = 沛水[Pei River]。(水势湍急的样子,泛指盛,大[copious]/跌倒,倾仆。)
时,天帝释语诸天女:“此非我师,是大师弟子大目揵连,梵行清净,大德大力者。”
= 这位并非我的大师,而是大师的弟子大目揵连,他梵行清净,是一位具大德大力的人。
诸天女言:“善哉!憍尸迦!乃有如此梵行大德大力同学,大师德力当复如何?”
= 众天女们说:「真是奇异!憍尸迦啊!你竟然有如此梵行清净,具有大德大力的同学,那么大师(指世尊)的德力,当又如何呢?」(意谓一定是更不可思议了!)
#506、本经叙说世尊为母及三十三天说法,诸四众请求目揵连往请世尊还阎浮提说法。相应部Sakko(帝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三十三天骢色虚软石上,去波梨耶多罗、拘毗陀罗香树不远夏安居,为母及三十三天说法。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三十三天(忉利天)的骢虚软石上,就在距波梨耶多罗与拘毘陀罗香树不远的地方结夏安居,并为母亲及三十三天众说法。
= “骢色虚软石”:在须弥山顶上之巨石。
= “波梨耶多罗”:Paricchattaka,忉利天第一树之名,又译昼度、圆生等。长阿含卷20忉利天品:「园中有树,名昼度,周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
= “拘毗陀罗”:梵Kovidara,又译地破,为黑檀之一种。
骢(cōng) = 青白杂毛的马。今名菊花青马[piebald horse]。
夏安居 =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为母 = 指世尊为其生母。释尊之母,即摩耶夫人。生下世尊后,七日而没,生于忉利天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安居。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结夏安居。
时,诸四众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大目揵连:“知世尊夏安居处不?”
= 当时,佛陀的四众弟子们去到大目揵连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大目揵连尊者问说:「您知道世尊结夏安居的地方吗?」
四众 = 有出家四众及僧俗四众之别。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僧俗四家,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此处四众应指僧俗四众而言。
尊者大目揵连答言:“我闻世尊在三十三天骢色虚软石上,去波梨耶多罗、拘毗陀罗香树不远夏安居,为母及三十三天说法。”
= 我听到世尊在三十三天的骢色虚软石上,就在距波梨耶多罗与拘毘陀罗香树不远的地方结夏安居,正为母亲及三十三天众说法。
时,诸四众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随喜,各从座起,作礼而去。
= 这时,所有的四众弟子听闻大目揵连尊者的话语,内心欢喜不已,便各从座席起来,向尊者行礼后,就离去了。
时,诸四众过三月安居已,复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那时,所有的四众弟子在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后,又去到大目揵连尊者的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
时,尊者大目揵连为诸四众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就为这些四众们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讲经说法之意),示教照喜后,便缄默不语。
时,诸四众从座而起,稽首作礼,白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目揵连!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众甚虚渴,欲见世尊。
= 这时,所有四众们便从座席起来,向尊者稽首作礼,禀告大目揵连尊者说:「大目揵连尊者啊!您应当知道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世尊了,大众们都非常的渴望,想看世尊。
虚(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弱 [weak]/心慌,不踏实[wanting
in self-confidence;timid]。)
“尊者大目揵连!若不惮劳者,愿为我等往诣三十三天,普为我等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
= 大目揵连尊者啊!如果您不怕烦劳的话,愿您能为我们去到三十三天,为我们问讯世尊:『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常感安乐呢?』
惮(dàn) = 畏难,怕麻烦[fear;dread][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又白世尊:‘阎浮提四众愿见世尊,而无神力升三十三天礼敬世尊,三十三天自有神力来下人中,唯愿世尊还阎浮提,以哀愍故。’”
= 又为禀告世尊说:『阎浮提的四众弟子们很希望来见世尊,然而他们却无神通力升到三十三天来礼敬世尊您。三十三天众他们自有神通力来到人间,所以希望世尊您能回到阎浮提,这也是因为哀愍四众弟子的缘故。』」
时,尊者大目揵连默然而许。
=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静默地应允了。
时,诸四众知尊者大目揵连默然许已,各从座起,作礼而去。
= 这时,所有四众弟子知道大目揵连尊者已经静默地答应了,便各从座席起来,向尊者行礼后,就离去了。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知四众去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如大力士屈伸臂顷,从舍卫国没,于三十三天骢色虚软石上,去波梨耶多罗、拘毗陀罗香树不远而现。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知道四众已离去后,即进入三昧(禅定)之中,并依其所入禅定,就如大力士屈伸手臂这样短暂的时间,便从舍卫国里隐没,去到三十三天的骢色虚软石上,距波梨耶多罗与拘毘陀罗香树不远的地方而显现。
尔时,世尊与三十三天众无量眷属围绕说法。
= 当时,世尊正被三十三天众及他们无量数的眷属们围绕着而说法。
时,尊者大目揵连遥见世尊,踊跃欢喜,作是念:“今日世尊,诸天大众围绕说法,与阎浮提众会不异。”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遥见世尊,内心非常欢喜,这样地想着:今天世尊为围绕着他的诸天大众说法,那情景就和在阎浮提为群众说法的大会没有差别。
尔时,世尊知尊者大目揵连心之所念,语尊者大目揵连言:“大目揵连!非为自力,我欲为诸天说法,彼即来集;欲令其去,彼即还去。彼随心来,随心去也。”
=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大目揵连尊者心中的想法,于是就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大目揵连啊!这三十三天众并不是他们自力来会集的,而是当我想要为诸天说法时,他们就会来此聚集;想要使他们离去时,他们便立即回去。他们是随我心念而来,随我心念而去的。」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世尊言:“种种诸天大众云集,彼天众中,有曾从佛世尊闻所说法,得不坏净,身坏命终,来生于此?”
=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便向佛陀顶礼,然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种种的诸天大众来此云集,在那些天众之中,有曾经跟从佛世尊听闻说法,获得了坚定不移的净信,于身坏命终之后,来生于此天界的吗?」
佛告尊者大目揵连:“如是!如是!此中种种诸天来云集者,有从宿命闻法,得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来生于此。”
= 是的!是的!云集在这儿的种种诸天当中,是有从宿世的生命中曾听闻佛法,获得对佛功德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也成就了神圣的戒律,而于身坏命终之后,来生此天界的。
时,天帝释见世尊与尊者大目揵连叹说诸天众,共语已,语尊者大目揵连:“如是!如是!尊者大目揵连!此中种种众会,皆是宿命曾闻正法,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来生于此。”
= 这时,天帝释看见世尊与大目揵连尊者在叹说诸天众,等说完话后,他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是的!是的!大目揵连尊者啊!来此聚会的种种天众中,他们都是在宿世的生命中曾经听闻过正法,获得了对佛功德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也成就了神圣的戒律,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来生于此天界的。」
时,有异比丘见世尊与尊者大目揵连及天帝释语言,善相述可已,语尊者大目揵连:“如是!如是!尊者大目揵连!是中种种诸天来会此者,皆是宿命曾闻正法,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而来生此。”
= 当时,有一位比丘看见世尊和大目揵连尊者及天帝释在谈话,等他们彼此好好地述说完后,他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是的!是的!大目揵连尊者啊!来此聚会的种种诸天众当中,全都是在宿世的生命中曾闻过正法,获得了对佛功德坚定不移的净信,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也成就了神圣的戒律,所以身坏命终之后,而来生于此天界的。」
述(shù) = 遵循[follow]。(陈述,记叙[state;narrate;relate]/泛指叙述的文字[works]。)
时,有一天子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亦成就于佛不坏净,故来生此。”
= 这时,有一位天子从坐席起来,整理衣服,偏袒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也是成就了对佛功德坚定不移的净信,所以来生于此天界的。」
复有天子言:“我得法不坏净。”
= 又一位天子说:「我是获得对正法坚定不移的净信,(而来生此天界的。)」
有言得僧不坏净,有言圣戒成就,故来生此。
= 又有说是获得对僧宝坚定不移的净信,也有说是已成就神圣的戒律,所以才来生于此天界的。
如是诸天无量千数,于世尊前各自记说得须陀洹法,悉于佛前即没不现。
= 像这样有无量千数的诸天众,在世尊之前各自记说已得到须陀洹(初果)之法,然后即在佛前全都隐没不见了。
= “须陀洹”:具称须陀般那,译为入流、逆流、预流。入流者,初入圣道之义。逆流者,违背于生死之流。预流者,断三界了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谓之预流果。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
时,尊者大目揵连知诸天众去,不久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阎浮提四众稽首敬礼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
=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知道诸天众都离去了,不久即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偏袒着右肩,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代表阎浮提的四众弟子向世尊您顶礼,并问讯世尊:『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常感安乐呢?』
“四众思慕,愿见世尊。
= 四众弟子都很想念,希望能见到世尊您。
“又白世尊:‘我等人间无有神力升三十三天礼觐世尊,然彼诸天有大德力,悉能来下至阎浮提,唯愿世尊还阎浮提,愍四众故。’”
= 又禀告世尊说:『我们在人世间没有神通力可升到三十三天来礼觐世尊,然而那些天人们都有大功德力,能下来到阎浮提,所以希望世尊您能回到阎浮提,也是因哀愍四众弟子的缘故。』」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佛告目揵连:“汝可还彼,语阎浮提人:‘却后七日,世尊当从三十三天还阎浮提僧迦舍城,于外门外优昙钵树下。’”
= 你可回到那儿,告诉阎浮提的人们说:『此后七天,世尊当会从三十三天回到阎浮提的僧迦舍城,就在外门之外的优昙钵树下。』
尊者大目揵连受世尊教,即入三昧,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三十三天没,至阎浮提,告诸四众:“诸人当知:世尊却后七日,从三十三天还阎浮提僧迦舍城,于外门外优昙钵树下。”
= 大目揵连尊者接受世尊的教导,即入于三昧之中,譬如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暂时间里,就从三十三天隐没,还至阎浮提,告诉所有四众说:「各位当知:世尊在此后七天,将从三十三天回到阎浮提的僧迦舍城,就在外门之外的优昙钵树下。」
如期七日,世尊从三十三天下阎浮提僧迦舍城优昙钵树下,天龙鬼神,乃至梵天,悉从来下,即于此时,名此会名天下处。
= 如期约定的第七天,世尊果从三十三天回到阎浮提僧迦舍城优昙钵树下。天、龙、鬼神,乃至大梵天王,也都跟随下来,就在此时,称此聚会叫「天下处」。
#507、本经叙说诸天天子得佛、法、僧不坏净成就。相应部Devacarika(天上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王舍城”:巴利本作Savatthi(舍卫城)。
时,有四十天子来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作礼,退坐一面。
= 那时,有四十位天子来到大目揵连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
= “四十天子”:巴利本作Tavatimsakayika
Devatayo(三十三天诸天)。
时,尊者大目揵连语诸天子言:“善哉!诸天子!于佛不坏净成就,法、僧不坏净成就。”
=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告诉诸位天子说:「真好啊!诸位天子们!你们能成就对佛功德坚定不移的净信,成就对法、僧坚定不移的净信。」
= “于佛不坏净成就”:巴利本作Buddhe
Aveccappasadena Samannagamanam Hoti,直译为「于『佛所』具备不坏信」,意译为「对佛功德信心不渝」。
时,四十天子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尊者大目揵连:“我等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故生天上。”
= 这时,这四十位天子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偏袒右肩,恭敬合掌禀告大目揵连尊者说:「我们就是于佛功德有坚定不移的净信,也对于法、僧有坚定不移的净信,并成就了神圣的戒律,所以才得生天上。」
有一天言:“得于佛不坏净。”
= 有一天子说:「我是获得了对佛功德坚定不移的净信。」
有言得法不坏净,有言得僧不坏净,有言圣戒成就,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有的说是获得对于法宝坚定不移的净信,有的说是获得对僧宝坚定不移的净信,有的说是成就了神圣的戒律,所以身坏命终之后,才得生天上。
时,四十天子于尊者大目揵连前,各自记说得须陀洹果,即没不现。
= 当时,这四十位天子在大目揵连尊者面前,各自记说已得到了须陀洹果后,便即隐没不见了。
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八百、十千天子亦如是说。
= 就如四十天子的经文所说,像这四百、八百、十千天子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508、本经叙说大目揵连于行乞途中,见一众生身如楼阁,啼哭号呼,忧悲苦痛。佛告诸比丘,该众生前世为屠牛儿,有屠牛余罪,故得此报身。相应部Atthipesi(骨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尊者大目揵连与尊者勒叉那比丘共在耆阇崛山中。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和尊者勒叉那比丘一同住在耆阇崛山中。
= “勒叉那”:Lakkhana,比丘名。
尊者勒叉那晨朝诣尊者大目揵连所,语尊者大目揵连:“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 一天早晨,勒叉那尊者去到大目揵连住处,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我们一起走出耆阇崛山,进去王舍城乞食吧!
时,尊者大目揵连默然而许,即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静默地应允了,于是就一起走出耆阇崛山,进入王舍城中乞食。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揵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 两人共行到一个地方,大目揵连尊者忽然心有所思,会意的微笑着。
尊者勒叉那见微笑已,即问尊者大目揵连言:“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 勒叉那尊者看见大目揵连尊者微笑后,就向大目揵连尊者问说:「如果佛陀或佛弟子们露出喜悦地微笑。不会是没有原因的,请问尊者您今日是为何因缘而发出喜悦的微笑呢?」
尊者大目揵连言:“所问非时,且入王舍城乞食,还于世尊前,当问是事,是应时问,当为汝说。”
= 现在不是发问的时候,我们且先进入王舍城中乞食。等回到世尊之前,你再问这件事情,这才是应该发问的时候,我将会为你解说。
时,尊者大目揵连与尊者勒叉那入王舍城乞食而还,洗足,举衣钵,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与勒叉那尊者进去王舍城乞食回来了,他俩洗完脚,收好了衣钵,就一起到佛陀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揵连:“我今晨朝与汝共出耆阇崛山乞食,汝于一处欣然微笑,我即问汝微笑因缘,汝答我言『所问非时』,今复问汝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 勒叉那尊者就问大目揵连尊者说:「我今天早晨和您一起走出耆阇崛山去乞食,您在路上一个地方发出喜悦的微笑,我当时问您微笑的原因,您跟我说:『现在不是发问的时候』,现在我再请问您,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你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尊者大目揵连语尊者勒叉那:“我路中见一众生,身如楼阁,啼哭号呼,忧悲苦痛,乘虚而行。
= 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众生,身体就像楼阁一样,他啼哭号叫,忧悲苦痛,乘空而行。
= “乘虚而行”:巴利本作Vehaaam
Gacchantam(在虚空行)。
「我路中见一众生,身如楼阁……乘虚而行」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锁骨行空,兀鹰、鸢等随之,由肋骨之间啄之离离散散,见彼举痛苦之声。」巴利圣典协会英译本此处作Just
now,friend,as I was descending
Vulture's Peak hill,I saw a skeleton going through the
air,and vultures,crows and
falcons kept flying after it,pecking at its ribs,pulling it apart while it uttered cries of pain.英译经意与之相当。唯「锁骨」英译作skeleton,是「骨瘦如柴的人」。与北传「身如楼阁」或「大身众生」说法不同。
“我见是已,作是思惟:‘如是众生受如此身,而有如是忧悲大苦。’故发微笑。”
= 我看见这种景像后,这样地思考着:像这个众生受到这样的报身,竟然有如此的忧悲大苦,所以我就露出了微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我声闻中,住实眼、实智、实义、实法,决定通达,见是众生。
= 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好!我声闻弟子之中,如果能保持实眼、实智、实义、实法,而决定通达的话,就能看见这种众生。
“我亦见此众生,而不说者,恐人不信。
= 我也曾看见过这种众生,而我之所以不说,是怕人们听了不相信。
“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受苦。”
= 为什么呢?因为对如来的说法,要是有所不信的话,这愚痴人一定会长夜地受苦。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彼大身众生在此王舍城,为屠牛儿,以屠牛因缘故,于百千岁堕地狱中,从地狱出,有屠牛余罪,得如是身,常受如是忧悲恼苦。
= 在过去世的时候,那位身体高大的众生就住在这王舍城里做个宰牛的屠夫,因为他在世时屠杀牛只的因缘,死后百千岁都堕于地狱之中,从地狱出来之后,仍有屠牛的余罪,所以得到如此的身体,常受这样的忧悲恼苦。
“如是,诸比丘!如尊者大目揵连所见不异,汝等受持!”
= 就像这样,众比丘啊!大目揵连尊者所见是没有错的,你们应好好地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09、本经叙说大目揵连于行乞途中,见一众生筋骨相连,鹫、鸟等随而食之,极大苦痛。佛告诸比丘,该众生前世为屠牛者,由于余罪,而受此报。相应部Gavaghataka(屠牛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与尊者勒叉那在耆阇崛山。
尊者勒叉那于晨朝时诣尊者大目揵连所,语尊者大目揵连:“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大目揵连默然而许,即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揵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见尊者大目揵连微笑,即问言:“尊者!若佛及佛声闻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尊者大目揵连言:“所问非时,且乞食,还于世尊前,当问是事,是应时问。”
尊者大目揵连与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食已还,洗足,举衣钵,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揵连:“我今晨朝与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于一处欣然微笑,我即问汝何因缘笑?汝答我言『所问非时』,我今问汝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揵连语尊者勒叉那:“我于路中见一众生,筋骨相连,举身不净,臭秽可厌,乌、鸱、雕、鹫、野干、饿狗随而擭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极大苦痛,啼哭号呼。
“我见是已,心即念言:‘如是众生得如是身,而受如是不饶益苦。’”
「我于路中见于众生,筋骨相连……而受如是不饶益苦」 = 我在路中看见一位众生,筋骨相连着,全身都不清净,既臭又脏,令人讨厌。那些鸟、鵄、鵰、鹫、野干、饿狗,都随着来取食。有的从他的胁肋,探取内脏来吃,使他极为痛苦,啼哭呼号。我看见这种情形后,心里就想着:像这个众生得到这样的报身,竟然有如此没有利益的痛苦。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
鸱(chī) = 一种凶猛的鸟,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sparrow
hawk]。
雕(diāo) = 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eagle]。
鹫(jiù) = 老雕[vulture]。
野干 = 狐狸[fox]。
擭(huò) = 捕取。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肋骨[rib]。)
肋(lèi) = 肋骨[rib]。(胸部的侧面[costal region]。)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比丘!我声闻中住实眼、实智、实义、实法,决定通达,见如是众生。
“我亦见是众生,而不说者,恐不信故。
“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受不饶益苦。
“诸比丘!是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牛弟子,缘屠牛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彼屠牛恶行余罪缘故,今得此身,续受如是不饶益苦。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汝等受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0、本经叙说大目揵连于行乞途中,见一众生举身无皮,纯一肉段,鹫、鸟等随而食之。佛告诸比丘,该众生前世为屠羊者,由其余罪,续受此苦。相应部Nicchavorabbhi(剥皮的屠羊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尊者大目揵连与尊者勒叉那在耆阇崛山中。
尊者勒叉那于晨朝时诣尊者大目揵连所,语尊者大目揵连:“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尊者大目揵连默然而许,即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行至一处,尊者大目揵连心有所念,欣然微笑。
尊者勒叉那见尊者大目揵连微笑,即问言:“尊者!若佛及佛声闻弟子欣然微笑,非无因缘,尊者今日何因何缘而发微笑?”
尊者大目揵连言:“所问非时,且乞食,还于世尊前,当问是事,是应时问。”
尊者大目揵连与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已,还洗足,举衣钵,俱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揵连:“我今晨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于一处欣然微笑,我即问汝微笑因缘,汝答我言『所问非时』,我今问汝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尊者大目揵连语勒叉那:“我于路中见一大众生,举身无皮,纯一肉段,乘空而行,乌、鸱、雕、鹫、野干、饿狗随而擭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苦痛切迫,啼哭号呼。
“我即思惟:‘如是众生得如是身,乃受如是不饶益苦。’”
佛告诸比丘:“善哉!比丘!我声闻中,住实眼、实智、实义、实法,决定通达,见是众生。
“我亦见是众生,而不说者,恐不信故。
“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受不饶益苦。
“诸比丘!是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羊者,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得此身,余罪缘故,续受斯苦。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无异,汝等受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1、本经叙说大目揵连于行乞途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无皮,乘虚而行。佛告诸比丘,该众生前世为屠羊弟子,由其余罪,续受此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无皮,形如脯腊,乘虚而行,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羊弟子,屠羊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得此身,续受斯罪。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无异,当受持之!”
脯(fǔ) = 干肉[dried meat]。
腊(là) = 年终祭祀[sacrifice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year]。(xī = 干肉[dried
meat]。)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2、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堕胎者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无皮,形如肉段,乘虚而行,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自堕其胎,缘斯罪故,堕地狱中已百千岁,受无量苦,以余罪故,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里,……乃至路中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他全身无皮,形状就如肉块,乘空而行,……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的时候,住在王舍城中,自己曾经堕胎过,因为这件罪过,死后堕入地狱中已经百千岁,受到无量的苦,因为还有余罪的缘故,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受到这样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无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3、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调象士之苦报。相应部Suci-sarathi(〈身插满〉针的调〈象〉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生毛,毛如大针,针皆火燃,还烧其体,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调象士,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全身长毛,每根毛都如大针刺一样,每根毛针都起火燃烧,还烧到自己的身体,痛彻骨髓,……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就是住在这王舍城里,他是一为调象士(驯象师,训练大象表演或操作的人),因为这件罪过,已经历百千年堕于地狱中受无量的苦报,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受到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调象士,如是调马士、调牛士、好谗人者,及诸种种苦切人者亦复如是。
= 就如「调象士」的经文所说,像这调马士、调牛士、好才人、以及用种种苦迫的方式逼害他人的人,也是同会受到这样的苦报。
好才人者 = 喜欢杀人的人。「才」在这里通「裁」,杀的意思。
#514、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好战者之苦报。相应部Sucako(间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燃,还割其体,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好乐战诤,刀剑伤人,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就住在这王舍城里,他很喜好战争,拿刀剑伤人,已经历百千年堕于地狱中受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受到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5、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猎师之苦报。相应部Satti-magavi(〈身插满〉刀之猎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连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遍身生毛,其毛似箭,皆悉火燃,还烧其身,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曾为猎师,射诸禽兽,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就住在王舍城里,他曾做过猎师,射杀各种禽兽,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有百千年堕在地狱中受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受到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6、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杀猪者之苦报。相应部Asi-sukariko(〈身插满〉刀之屠猪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生毛,毛如䂎矛,毛悉火燃,还烧其身,痛彻骨髓。”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里,……乃至「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全身长毛,每根毛就像矛一样,全都起火燃烧,还烧到自己的身体,痛彻骨髓,……。」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屠猪人,䂎杀群猪,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就住在王舍城里。是一位杀猪的人,他用矛来屠杀群猪,由于这样的罪,已经有百千年堕在地狱中受无量的苦报,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受到如此的苦报。
䂎(zuǎn)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7、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好断人头者之苦报。相应部Sisachinno-coraghatatako(断头、司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我于路中见一大身无头众生,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唼食,痛彻骨髓。”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里,……乃至「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而没有头的众生,眼睛生在身体的两侧,胸前长一个嘴巴,身上经常流着血水,各种虫类都来吃食,痛彻骨髓,……。」
唼(shà) = 水鸟或鱼吃食[eat;peck]。(泛指吃,咬[eat]。)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好断人头,缘斯罪故,已百千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一位众生过去世时,就住在王舍城里,他喜欢砍断人头,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有百千年堕在地狱中受无量的苦,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受到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人头,捉头亦如是。
= 就如「断人头」的经文所说,「捉头」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518、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锻铜师以伪器欺人之苦报。相应部Andabhari-gamakutako(阴卵〈如瓮〉之欺诈判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我于路中见一众生,阴卵如瓮,坐则踞上,行则肩担。”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乃至「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众生,睪丸大如水缸,坐下来时就蹲坐其上,行路时须用肩担,……。」
= “阴卵如瓮”:睪丸如水缸大。
瓮(wèng) =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urn;earthen jar]。(装于瓮中[put into jar]。)
踞(jù) = 蹲坐[crouch;squat]。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王舍城,作锻铜师,伪器欺人,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一位众生过去世时,就住在王舍城里,做一个锻铸铜器的师傅,他曾用虚假不实的器物骗人,由于这样的罪,已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但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锻(duàn) = 打铁[forge]。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锻铜师,如是斗秤欺人、村主、市监亦复如是。
= 就如「锻铜师」的经文所说,像这斗秤欺人、村主、市监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519、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捕鱼师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以铜铁罗网自缠其身,火常炽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乘虚而行,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捕鱼师,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受此身,续受斯苦。
= 这一位众生过去世时,住在这王舍城里,是个捕鱼师,由于这样的罪,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捕鱼师,捕鸟、网兔亦复如是。
= 就如「捕鱼师」的经文所说,像这捕鸟、网兔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 本段参阅相应部Pindasakuniyam(〈成为肉〉块之捕鸟者)。
经号
|
恶因
|
恶果
|
508
|
屠牛
|
百千岁堕地狱中;从地狱出,身如楼阁,啼哭号呼,忧悲苦痛,乘虚而行
|
509
|
屠牛
|
百千岁堕地狱中;筋骨相连,举身不净,臭秽可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而擭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极大苦痛,啼哭号呼
|
510
|
屠羊
|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身无皮,纯一肉段,乘空而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而擭食,或从胁肋探其内藏而取食之,苦痛切迫,啼哭号呼
|
511
|
屠羊
|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无皮,形如脯腊,乘虚而行
|
512
|
自堕其胎
|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无皮,形如肉段,乘虚而行
|
513
|
调象;调马;调牛;好才人;苦切人
|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生毛,毛如大针,针皆火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
|
514
|
好乐战诤,刀剑伤人
|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然,还割其体,痛彻骨髓
|
515
|
射诸禽兽
|
百千岁堕地狱中;遍身生毛,其毛似箭,皆悉火然,还烧其身,痛彻骨髓
|
516
|
屠猪
|
百千岁堕地狱中;举体生毛,毛如䂎矛,毛悉火然,还烧其身,痛彻骨髓
|
517
|
好断人头
|
百千岁堕地狱中;无头,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唼食,痛彻骨髓
|
519
|
捕鱼;捕鸟;网兔
|
地狱中受无量苦;以铜铁罗网自缠其身,火常炽然,还烧其体,痛彻骨髓,乘虚而行
|
#520、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卜占女人所受之苦报。相应部Mangulitthi
Ikkhanitthi(丑女占卜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转磨其顶,乘虚而行,受无量苦,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卜占女人,转式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财物,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在半路上看见一位众生,头顶上有一铁磨,烈火炽热地燃烧着,铁磨转而磨到自己的头顶,乘空而行,受到无量的痛苦,……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一位众生过去世时,住在王舍城里,是以占卜为业的女人,她常转式(同栻字,一种卜具,上圆下方,以象天地,转之可以为卜)占卜,妄言吉凶,欺骗迷惑他人,以求取财物,由于这样的罪过,已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1、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卜占师所受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其身独转,犹若旋风,乘虚而行,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卜占师,误惑多人,以求财物,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在半路上看见一位众生,他的身体独自旋转,犹如旋风一样,乘空而行,……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一位众生过去世时,住在这王舍城里,做一个占卜师,误惑好多人,以求取财物,由于这样的罪过,已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2、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好行他淫者之苦报。相应部Kupe-nimuggo-paradariko(陷于〈粪〉坑的奸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伛身藏行,状如恐怖,举体被服,悉皆火燃,还烧其身,乘虚而行,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好行他淫,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乃至大目揵连尊者在半路上看见一位众生,弯曲着身体隐藏行迹,其状好像很恐怖的样子,全身都披着衣服,全部衣服都起火燃烧,还烧到自已的身体,乘空而行,……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一位众生过去世时,住在这王舍城,他喜好与他人行淫,由于这样的罪过,已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伛(yǔ) = 背曲[hunchbacked]。(驼背[humpback]。)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号
|
恶因
|
恶果
|
518
|
伪器欺人;斗秤欺人
|
地狱中受无量苦;阴卵如瓮,坐则踞上,行则肩担
|
520
|
转敕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财物
|
地狱中受无量苦;顶有铁磨,盛火炽然,转磨其顶,乘虚而行
|
521
|
为卜占师,误惑多人,以求财物
|
地狱中受无量苦;其身独转,犹若旋风,乘虚而行
|
522
|
好行他淫
|
地狱中受无量苦;伛身藏行,状如恐怖,举体被服,悉皆火然,还烧其身,乘虚而行
|
#523、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卖色女所受之苦报。相应部Nicchavitthi-aticarini(被剥皮的淫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
时,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勒叉那比丘晨朝共入波罗㮈城乞食。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和尊者勒叉那比丘早晨一起进入波罗城里乞食。
于路中,尊者大目揵连思惟顾念,欣然微笑。
= 在半路上,大目揵连尊者心里有所思惟顾念,喜悦地微笑着。
时,尊者勒叉那白尊者大目揵连言:“世尊及世尊弟子欣然微笑,必有因缘,何缘尊者今日欣然微笑?”
= 世尊或世尊的弟子如果喜悦地微笑,一定是有因缘的,尊者您今日是为了什么因缘而喜悦地微笑呢?
尊者大目揵连语尊者勒叉那:“此非时问,且乞食,还诣世尊前,当问此事。”
= 现在不是发问的时候,我们暂且去乞食,等回到世尊前,你再来问这件事情吧!
时,俱入城乞食,还洗足,举衣钵,俱诣世尊,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时,尊者勒叉那问尊者大目揵连:“晨朝路中何因何缘欣然微笑?”
= 早晨去乞食的半路上,你是为什么缘故而喜悦地微笑呢?
尊者大目揵连语尊者勒叉那:“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脓坏,臭秽不净,乘虚而行,乌、鸱、雕、鹫、野干、饿狗随逐擭食,啼哭号呼。
= 我是因为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全身流脓溃烂,又脏又臭,很不清净,乘空而行,后头有鸟、鵄、鵰、鹫、野干、饿狗等物跟随争逐吃食,他痛苦的啼哭呼号着。
“我念众生得如是身,受如是苦,一何痛哉!”
= 我思惟这位众生得到这样的报身,接受如此的苦报,是多么的痛苦啊!
佛告诸比丘:“我亦见此众生,而不说者,恐不信故。
= 我也曾看见过这一位众生,而我之所以不说出来,那是担心大家不相信的缘故。
“所以者何?如来所说,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长夜受苦。
= 为什么呢?因为对如来的说法,如果有不信的人,这个愚痴人必会长夜地受苦。
“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波罗㮈城,为女人卖色自活。
= 目揵连所见的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就住在波罗城里,身为女人而卖色自活。
“时,有比丘于迦叶佛所出家,彼女人以不清净心请彼比丘,比丘直心受请,不解其意,女人瞋恚,以不净水洒比丘身,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当时,有一位在迦叶佛处出家的比丘,那女人以不清净的心去请那位比丘,而那位比丘就以直心老实地受邀请,可是并不了解那女人的心意,女人因而生起瞋恚之心,拿不净水来泼洒在比丘身上,由于这样的罪过,她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4、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自在王第一夫人因瞋恚心以灯油洒王身上所受之苦报。相应部Okilini-sapattangarakokiri(向〈情〉敌投炭火之弃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乃至“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举体火燃,乘虚而行,啼哭号呼,受诸苦痛。”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乃至「我(指目揵连)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全身着火燃烧,乘空而行,啼哭呼号,受到诸多的苦痛,……。」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波罗㮈城,为自在王第一夫人,与王共宿,起瞋恚心,以燃灯油洒王身上,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于过去世时,就住在这波罗城里,做了自在王的第一夫人,她与君王共宿时,曾起瞋恚心,拿燃灯用油泼洒在君王身上,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 “自在王”:巴利本作Kalingarajanno(迦陵哦王)。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5、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自在王师婆罗门,因有憎嫉心而受之苦报。相应部Guthakhadi
Dutthabrahmano(食粪的邪恶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众生,举体粪秽,以涂其身,亦食粪秽,乘虚而行,臭秽苦恼,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众生,全身沾满粪便,自己也吃食着粪便不净之物,乘空而行,又脏又臭,极为苦恼,啼哭呼号,……。」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波罗㮈城,为自在王师婆罗门,以憎嫉心,请迦叶佛声闻僧,以粪著饭下,试恼众僧,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住在波罗城里,做了自在王的老师,是一位婆罗门。他因生起憎嫉的心理,在请迦叶佛的声闻弟子时,把粪便藏置在饭下,试着要激恼众僧,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 “迦叶佛”:Kassapa
Samma Sambuddha,迦叶正等觉者,过去七佛之一。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号
|
恶因
|
恶果
|
523
|
以不清净心请比丘,瞋恚以不净水洒比丘身
|
地狱中受无量苦;举体脓坏,臭秽不净,乘虚而行,乌、鵄、雕、鹫、野干、饿狗随逐擭食,啼哭号呼
|
524
|
起瞋恚心,以然灯油洒王身上
|
地狱中受无量苦;举体火然,乘虚而行,啼哭号呼,受诸苦痛
|
525
|
以憎嫉心,请迦叶佛声闻僧,以粪着饭下,试恼众僧
|
地狱中受无量苦;举体粪秽,以涂其身,亦食粪秽,乘虚而行,臭秽苦恼,啼哭号呼
|
#526、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知事比丘因未将檀越布施之油分予客比丘而受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头上有大铜镬,炽然满中烊铜,流灌身体,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头上顶着一个大铜锅,里头装满了已融化的炽热铜液,而铜液又流灌着整个身体,乘空而行,痛苦地啼哭呼号,……。」
烊(yáng) = 金属熔化[melt]。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所出家,为知事比丘,有檀越送油应付诸比丘。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就在舍卫国的迦叶佛处出家,做了知事比丘(寺院司事务之僧),有位檀越(施主)送油来供应众比丘的需要。
“时,有众多客比丘,知事比丘不时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后乃分,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当时,寺里有很多客居的比丘,这位知事比丘却不依时分油给客僧,等这些客居比丘离去后,他才来分油给住众,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7、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沙弥盗取七果持奉和上所受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有炽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而行,苦痛切迫,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有一颗炽热的铁丸就从身上进出,乘空而行,苦痛迫切,啼哭呼号,……。」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次守众僧果园,盗取七果,持奉和尚,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个沙弥,顺次轮守众僧果园时,他盗取了七个水果,拿去供养和尚(老师),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8、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盗取石蜜者所受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其舌广长,见有利斧,炎火炽然,以斫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他的舌头又广又长,又见有一把锐利的斧头,被炽盛的烈火烧热,然后用来砍断他的舌头,乘空而行,痛苦地啼哭呼号,……。」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火[fire]。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以斧斫石蜜,供养众僧,著斧刃者,盗取食之,缘斯罪故,入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个沙弥。他拿斧头砍取石蜜用来供养众僧,可是沾黏在斧刃上的石蜜,他就盗取来自己食用,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29、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盗取二石蜜饼着于腋下之沙弥所受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是大身众生,有双铁轮在两胁下,炽然旋转,还烧其身,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被炽热的铁片缠住他的身体,衣服、被褥、卧床都是热铁打造,烈火炽热地燃烧着,并且吃食着炙热的铁丸,乘空而行,痛苦地啼哭呼号,……。」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持石蜜饼供养众僧,盗取二饼著于腋下,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比丘,当他为众僧乞得衣食时,经常把供僧以后剩余的衣食,拿来自己享用,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腋(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530、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比丘私用檀施之衣食所受之苦报。相应部Bhikkhu
etc.(比丘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以炽然铁鍱以缠其身,衣被床卧悉皆热铁,炎火炽然,食热铁丸,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被炽热的铁片缠住他的身体,衣服、被褥、卧床都是热铁打造,烈火炽热地燃烧着,并且吃食着炙热的铁丸,乘空而行,痛苦地啼哭呼号,……。」
鍱(yè) = 薄铁片[thin plates of metal]。
铁鍱 = 被椎薄成叶的铁片。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为众僧乞衣食,供僧之余,辄自受用,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比丘,当他为众僧乞得衣食时,经常把供僧以后剩余的衣食,拿来自己享用,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
= 就如本篇「比丘」的经文所说,像这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 “比丘尼”:相应部Bhikkhuni(比丘尼)。
= “式叉摩那”:僧团七众之一。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须于两年之间别学六法,始允受戒,正式为比丘尼。译为正学女,或学法女。相应部Sikkhamana(式叉摩那)。
= “沙弥”:Samanera,译为勤策、息慈。勤策者,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名。息慈者,息恶行慈之义。沙弥为男子出家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通称,佛教僧团七众之一。相应部Samanera(沙弥)。
= “沙弥尼”:Samaneri,译为勤策女,女性之沙弥,为女子出家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称,僧团七众之一。相应部Samaneriyo(沙弥尼)。
= “优婆塞”:Upasaka,又作伊蒲塞,译为清信士、近事男,为亲近奉事三宝之义,即受五戒之男子,僧团七众之一。
= “优婆夷”:Upasika,又作优婆斯,译为清信女、近事女,为亲近奉事三宝之义,即受五戒之女子,僧团七众之一。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出家五众/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其中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沙弥、沙弥尼受十戒。
道俗七众/七众 =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 指形成佛教教团之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另有说后二者系出家男、出家女。
|
|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近圆戒/近具戒/大戒/具戒/具足戒 =
Upasampada,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250戒,比丘尼戒有348戒。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
苾刍尼/尼/比丘尼
|
Bhikkhuni,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348戒。
|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正学律仪/六法/六法戒 = Cha dhamma,乃式叉摩那受持之戒法。即:(一)染心相触,(二)盗人四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为四分律卷二十七所说。能遵守此戒法达二年者,始得为比丘尼,受具足戒。
|
沙弥
|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勤策律仪/沙弥戒 = 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
|
沙弥尼
|
Samaneri,意译勤策女、息慈女。指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其受持之十戒与沙弥相同。据四分律卷四十八比丘尼犍度所载,十八岁之未嫁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复受两年式叉摩那阶段,年满二十方受比丘尼戒;若是十岁之曾嫁少妇(印度妇女早婚),亦应受二年式叉摩那阶段方可受比丘尼戒。此法系为防范不知有孕之妇人出家受戒而制者,在此之前,可能无年龄之限制,沙弥尼唯受持十戒,其后直接受具足戒。。
|
近住男
|
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居士。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
近住女
|
受持八关斋戒之女居士。
|
#531、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驾乘牛车者所受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炽然铁车而驾其颈,拔其颈筋,及连四脚筋,以勒其颈,行热铁地,乘虚而去,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他用颈部驾着一辆炽热的铁车,颈部的筋脉连及四脚的筋脉都被拔起,而缠缚着自己的颈子,走在炙热的铁地上,乘空而去,痛苦地啼哭呼号,……。」
勒(lè) = 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bridle]。(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restrain;rein in]/捆住;套住;或捆住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紧[strap or tie sth.tight]。)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驾乘牛车以自生活,缘斯罪故,于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里以驾乘牛车而谋取生活,由于这样的罪过,已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号
|
恶因
|
恶果
|
531
|
驾乘牛车以自生活
|
地狱中受无量苦;炽然铁车而驾其颈,拔其颈筋,及连四脚筋以勒其颈,行热铁地,乘虚而去,啼哭号呼
|
#532、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一于迦叶佛时出家之比丘因自私自利而受之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其舌长广,炽然铁钉以钉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他的舌头既长又广,被炽热的铁钉钉着他的舌头,乘空而行,痛苦地啼哭呼号,……。」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为摩摩帝,呵责诸比丘言:‘诸长老!汝等可去,此处俭薄,不能相供,各随意去,求丰乐处,饶衣食所,衣、食、床卧、应病汤药,可得不乏。’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比丘,他自私自利,待人傲慢,责骂众比丘说:『诸位长老们!你们可离开了,我这儿生活俭薄,不能供给所需,各随你们心意离去吧!就找个丰乐之处,衣食富足的地方,你们的衣服、食物、卧床、给病的汤药等,才能得到不缺乏。』
= “摩摩帝”:Mamatta,「我所执」,即自我本位者,性具自私、自利、自爱、自满、我慢的人。
俭(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节俭,节省[thrifty;frugal;economical]/贫乏;贫苦[poor]。)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轻视,看不起[look down upon]/引申为微小,少[small]/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先住比丘悉皆舍去,客僧闻之亦复不来,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先住的比丘们因此都舍此而去,客僧们听到这样的话,也都不再前来。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33、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一于迦叶佛时出家之恶比丘,自私自利,以恶口形名他人,因而遭受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比丘之像,皆著铁鍱以为衣服,举体火燃,亦以铁钵盛热铁丸而食之。”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大目揵连尊者说:「我在半路上看见一位身体高大的众生,是作比丘的模样,所穿都是用铁片做成的衣服,全身被火燃烧,而且又用铁钵盛着炙热的铁丸来吃,……。」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作摩摩帝,恶口形名诸比丘,或言此是恶秃,此恶风法,此恶衣服,以彼恶口故,先住者去,未来不来,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比丘,他自私自利,常以恶劣污秽的言语来形容或指称诸比丘,有时骂说这人是恶秃,这是恶风法,这是粗劣的衣服。因为他喜恶口骂人的缘故,所以原先住在这里的人离开了,还没来的也不愿来了。由于这样的罪,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 “恶口形名诸比丘”:以恶劣污秽之言语形容或指称诸比丘。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34、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见一于迦叶佛时出家之比丘好起诤讼,因而受苦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好起诤讼,斗乱众僧,作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比丘厌恶舍去,未来者不来,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里,……。乃至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众生过去世时,在这舍卫国的迦叶佛法中出家做个比丘,他喜好与人诤讼,使众僧争斗纷扰,又到处搬弄是非,使众僧不能和合,原先住在这里的比丘都感厌恶舍此而去,还没来的人也不愿来,由于这样的罪过,已经在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而仍有地狱的余罪,所以现在得到这样的报身,继续接受如此的苦报。
“诸比丘!如大目揵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
= 众比丘啊!大目揵连所看见是真实没有错的,你们应当信受修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号
|
恶因
|
恶果
|
526
|
不时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后乃分
|
地狱中受无量苦;头上有大铜镬,炽然满中,洋铜流灌身体,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527
|
次守众僧果园,盗取七果,持奉和尚
|
地狱中受无量苦;有炽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而行,苦痛切迫,啼哭号呼
|
528
|
以斧破石蜜,供养众僧,着斧刃者,盗取食之
|
地狱中受无量苦;其舌广长,见有利斧,炎火炽然,以斧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529
|
持石蜜饼供养众僧,盗取二饼着于掖下
|
地狱中受无量苦;有双铁轮在两胁下,炽然旋转,还烧其身,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530
|
为众僧乞衣食,供僧之余,辄自受用
|
地狱中受无量苦;以炽然铁鍱以缠其身,衣被床卧悉皆热铁,炎火炽然,食热铁丸,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532
|
呵责诸比丘,让先住比丘悉皆舍去,客僧闻之亦复不来
|
地狱中受无量苦;其舌长广,炽然铁钉以钉其舌,乘虚而行,啼哭号呼
|
533
|
恶口形名诸比丘,或言此是恶秃,此恶风法,此恶衣服,以彼恶口故,先住者去,未来不来
|
地狱中受无量苦;比丘之像,皆着铁鍱以为衣服,举体火然,亦以铁钵盛热铁丸而食之
|
534
|
好起诤讼,斗乱众僧,作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比丘厌恶舍去,未来者不来
|
同上
|
#535、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自阿那律处闻四念处。相应部Rahogata(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住松林精舍。
= “阿那律”:Anuruddha,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第一比丘。
= “松林精舍”:巴利本作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Arame(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大目揵连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
= 同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
= “跋祇”:Vajji,为古印度十六国之一。
= “失收摩罗山”:Sumsumaragira,为一村名。
= “恐怖稠林”:Bhesakala-vana,森林名。
稠(chóu) = 禾多而密。多[many and dense]。(浓厚,与“稀”相对[thick]。)
时,尊者阿那律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
= 当时,阿那律尊者独自处于僻静之处,在禅思思惟时,他这样地想着:「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正道,可使众生清净,远离忧、悲、恼苦,得到真如法性,就是所谓的四念处。
一乘道 = 成佛唯一之道,是至高无上之道。
“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 是哪四种念处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的受念处、观察内心的心念处、观察诸法的法念处。
“若于四念处远离者,于贤圣法远离;
“于贤圣法远离者,于圣道远离;
“圣道远离者,于甘露法远离;
= “甘露”:Amata,为不死灵药之名。甘露法即不死之法。
“甘露法远离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如果远离四念处的话,就是离了贤圣法;远离贤圣法,就是远离了圣道;远离了圣道,就是离了甘露法;远离甘露法,那么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甘露法 = 甘露,为不死灵药之名。佛教以如来之教法,能度人生死,得到涅槃,譬如甘露,谓之甘露法。
“若于四念处信乐者,于圣法信乐;
“圣法信乐者,于圣道信乐;
“圣道信乐者,于甘露法信乐;
“甘露法信乐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如果能够信乐四念处的话,就是信乐圣法;信乐圣法,就是信乐圣道;信乐圣道,就是信乐甘露法;信乐甘露法,那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如力士屈伸臂顷,以神通力于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没,至舍卫城松林精舍尊者阿那律前现,语阿那律言:“汝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令众生清净,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
“‘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若于四念处不乐者,于贤圣法不乐;圣法不乐者,于圣道不乐;不乐圣道者,于甘露法亦不乐;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若于四念处信乐者,乐贤圣法;乐贤圣法者,乐于圣道;乐圣道者,得甘露法;得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耶?”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已知道阿那律尊者心中的想法,就如大力士屈伸手臂那样短暂的时间,他运用神通力自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隐
没,去到舍卫城的松林精舍,在阿那律尊者面前显现,然后问阿那律说:「你独自处于僻静之处,在禅思思惟时,有作这样的想法:『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正道,可使众生清净,远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得到真如法性,就是所谓的四念处。是那四种念处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的受念处、观察内心的心念处、观察诸法的法念处。如果不信乐四念处、就是不信乐贤圣法;不信乐贤圣法,就是不信乐圣道;不信乐圣道,也就不信乐甘露法;不信乐甘露法,那么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如果信乐四念处的话,就是信乐贤圣法;信乐贤圣法,就是信乐圣道;信乐圣道,就能得到甘露法;能得到甘露法,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吗?」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揵连言:“如是,如是。尊者!”
= 是的,是的,尊者啊!
大目揵连语尊者阿那律言:“云何名为乐四念处?”
= 到底怎样叫信乐四念处呢?
“尊者大目揵连!若比丘身身观念处,心缘身,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
= “心缘身正念住调伏”:观照身体内外皆是不净、是无常败坏之法,如是住正念正智,则烦恼灭。
“如是,受、心、法念处,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
= (阿那律尊者说:)「大目揵连尊者啊!如果比丘将心安住于观察色身的身念处时,心就会专注于此色身,保持正念,调伏妄念,息止烦恼,至于寂静,专一心念,而增进于道;同样地,如果将心安住于受、心、法念处时,也都能住于正念,调伏贪欲烦恼,息止妄念,至于寂静,专一心念,而增进于道。
“尊者大目揵连!是名比丘乐四念处。”
= 大目揵连尊者啊!这样就叫
做比丘信乐四念处了。」
时,尊者大目揵连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从舍卫国松林精舍没,还至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之处。
= 当时,大目揵连尊者就进入他的三昧正受(即禅定)中。从舍卫国的松林精舍隐没,回到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
#536、本经叙说大目揵连自阿那律处闻得修习四念处之法。相应部Rahogata(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揵连问尊者阿那律:“云何名为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至尊者大目揵连问尊者阿那律:「云何名为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揵连言:“若比丘于内身起厌离想,于内身起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正念正知。
= 阿那律尊者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就是比丘对于自已的身体生起厌离想,或对于自己的身体生起不厌离想,或者是厌离与不厌离俱舍想时,都能有正念正知。
“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
“内受、外受、内外受,
“内心、外心、内外心,
“内法、外法、内外法,作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住正念正知。
= 就如对自身的叙述一样,像这对外身、内外身,对内受、外受、内外受、对内心、外心、内外心,对内法、外法、内外法等,生起厌离想、不厌离想、或厌离与不厌离俱舍想时,也一样要能保持正念正知。
“如是,尊者大目揵连!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 就像这样,大目揵连尊者啊!这就叫做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了。」
「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外法、内外法」 = 根据「阿毘达磨法蕴足论」的说法:
内身
|
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
外身
|
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
|
内外身
|
合说前二种,名内外身。
|
内受
|
谓自受,若在相续中已得不失。
|
外受
|
谓自受,若在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受。
|
内外受
|
合说前二种,名内外受。
|
内心
|
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
外心
|
谓自心,若在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心。
|
内外心
|
合说前二种,名内外心。
|
内法
|
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
外法
|
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蕴、行蕴。
|
内外法
|
合说前二种,名内外法。
|
##有关「四念处」经文的解说,尚可参阅北传中阿含念处经,以及南传中部念处经、长部大念处经。其中对「念法处」的解说经论不同,法蕴足论把「法」解说为「想」「行」二心所,但经中则指其为对四圣谛、五蕴、五盖、六入处、七觉支等法的观察。
时,尊者大目揵连!即入三昧,从舍卫国松林精舍入三昧神通力,如力士屈伸臂顷,还到跋祇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住处。
= 这时,大目揵连尊者就从舍卫国的松林精舍这儿进入三昧神通力中,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么短暂的时间里,回到跋祇国的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所聚之处。
入三昧 = 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以为此三字是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