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杂阿含经-第二十卷_弟子所说《阿那律+大迦旃延+阿难》

《杂阿含经》第二十卷
#弟子所说诵<18-21>
##阿那律相应<537545>
##大迦旃延相应<546555>
##阿难相应<556558>
 
#537、本经叙说阿那律告诉舍利弗,其因反覆修习四念处故得大德神力。相应部Sutanu(手成浴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国手成浴池侧。
=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和阿那律尊者就住在舍卫国的手成浴池河边。
= “手成浴池侧”:Sutanutire,手成浴池为舍卫城一河川名。
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那律所,共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 舍利弗尊者去到阿那律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面。
= “尊者舍利弗”:巴利本此处作Sambahula bhikkhu(众多比丘)。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于何功德修习多修习而能致此?”
= 舍利弗尊者告诉阿那律尊者说:「真是奇妙!阿那律啊!您有如此的大德神力(即大神通),到底是修习什么功德,多多修习后,而能得到这样子呢?」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舍利弗言:“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我是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后,才成就如此大德神力的。
= “念处”:Satipatthana,即安置念头之处。
“何等为四念处?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外身、内外身,
“内受、外受、内外受,
“内心、外心、内外心,
“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是调伏世间贪忧。
= 什么是四念处呢?就是观察内身(自身)的身念处,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有观察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等念处,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如此地去调伏世间的贪忧。
“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舍利弗尊者啊!这样就叫做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而成就如此的大德神力。
“尊者舍利弗!我于四念处善修习故,于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观察,如明目士夫于楼观上,观下平地种种之物;
“我少作方便,观察小千世界,亦复如是。
= 舍利弗尊者啊!由于我于四念处做完善修习的缘故,所以对于小千世界,只要稍作方便,就能遍观清楚,就如一位眼力很好的人站在高楼之上,观察下面平地的种种事物一样明白;我要是稍作方便,观察小千世界的种种事物,也就像这样。
“如是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我就是如此的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后,而成就此大德神力的。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538、本经叙说大目揵连问阿那律如何得大德神力。答如前经。相应部Kantaki(康大其〈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阿难、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国。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阿难尊者、阿那律尊者也住在舍卫国里。
= “舍卫国”:此处巴利本作Sakete Kantakivane(于沙祇帝荆棘林)。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时,尊者大目揵连问尊者阿那律:“于何功德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您是修习什么功德,多多地修习后,而成就如此大德神力(大神通力)的呢?
= “大德神力”:Mahabhinnata,即大神通。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揵连:“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我是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后,才成就如此大德神力的。
“何等为四?内身身观系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间贪忧;
“外身、内外身,
“内受、外受、内外受,
“内心、外心、内外心,
“内法、外法、内外法观系心住,精进方便,除世间贪忧,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是哪四念处呢?就是以心意去注视观察自身的身念处,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以去除世间的贪忧;还有以心意去注视观察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等念处,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以去除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而成就如此的大德神力。
“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顶,观下千多罗树林;
“如是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以少方便,见千须弥山。
= 我于千个须弥山(即小千世界),只要作少许的方便,便全都能观察得清楚,就好比一位眼力很好的人,他登上高山的顶端,观察下面的多罗树林那样的明白;同样地,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后,即成就了如此的大德神力,只要作少许的方便,便能观见千个须弥山。
“如是,尊者大目揵连!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 就像这样,大目揵连尊者啊!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后,而成就了如此的大德神力。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539、本经叙说阿难问阿那律以何功德得大德神力,彼答以修习四念处之故。参阅相应部Sahassa(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阿难、尊者阿那律住舍卫国手成浴池侧。
尔时,尊者阿难往尊者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尊者阿难问尊者阿那律:“于何功德修习多修习,成就如是大德大力大神通?”
= 您是修习什么功德,多多修习后,而成就了如此大德大力的大神通呢?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阿难:“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大力。
= 我是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后,而成就此大德大力的。
“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处,系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间贪忧;
“如是外身、内外身,
“内受、外受、内外受,
“内心、外心、内外心,
“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处,系心住,精勤方便,除世间贪忧。
= 是哪四念处呢?就是观察自身的身念处,系心住于此,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知,以除去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有观察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等念处,系心住于此,要运用方法精勤修习,以除去世间的贪忧。
“如是,尊者阿难!我于此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少方便,以净天眼过天、人眼,见诸众生,
“死时、生时,
“好色、恶色,
“上色、下色,
“善趣、恶趣,随业受生,皆如实见。
= 就像这样,阿难尊者啊!我对这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后,只要作少许的方便,就能以超过天神与凡人的清净天眼,观见一切众生他们死时、生时,好色、恶色,上色、下色,善趣、恶趣的情况,以及他们随业受生的情形,也都能如实地观见。
“此诸众生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如是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成就,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像这些众生犯下身的恶行,以及口、意的恶行,诽谤贤圣,因为邪见的因缘,身坏命终后,就会堕生于地狱中;另有些众生由于身的善行,口、意的善行,不毁谤贤圣,成就正见,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天上。
“譬如明目士夫住四衢道,见诸人民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我亦如是,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大力神通,见诸众生,
“死时、生时,
“善趣、恶趣,
“如是众生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贤圣,邪见因缘,生地狱中;
“如是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 譬如眼力很好的人住于四条通道的要冲,能观察到所有人民的来去或坐卧。我也是像这样,由于对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所以成就如此大德大力的神通,而能观见到一切众生他们死时、生时,善趣、恶趣的情况;也能观见到这些众生由于犯下身的恶行,以及口、意的恶行,诽谤贤圣,因为邪见的因缘,而堕生于地狱中;而另有些众生由于身的善行,以及口、意的善行,不毁谤贤圣,因为正见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天上。
“如是,尊者阿难!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大力神通。”
= 就像这样,阿难尊者啊!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所以成就了如此大德大力的神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540、本经叙说阿那律于病苦中修习四念处,故能自安忍。相应部Balhagilana or Gihinayo(重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身遭病苦。
= 那时,阿那律尊者住在舍卫国的松林精舍里,身体正遭受病痛之苦。
= “松林精舍”:巴利本作Andhavana(暗林)。
松林精舍 = 又译作石岩。为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祇园精舍之小屋。
时,有众多比丘诣尊者阿那律所,问讯慰劳已,于一面住,语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损可安忍不?病势渐损不转增耶?”
= 阿那律尊者啊!您患病所增加的痛苦尚可安忍吗?病势有渐减轻而不转剧吗?
所患增损 = 「增损」于此应是偏义复词,指患病所增的痛苦而言。
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难可安忍,身诸苦痛,转增无损。”
= 阿那律尊者答说:「我生病很不安适,难以安忍,身体的痛苦,只有转增而不减损。」
即说三种譬,如上叉摩经说。
= 于是就讲说了三种譬喻,就如前面「叉摩经」所说的一样。
即说三种譬,如上叉摩经说 = 叉摩经,三种譬,即一、患病苦痛剧于瘦弱者被大力之人以绳缚头用力急绞。二、患病苦痛剧于利刀生割牛腹。三、患病苦痛剧于悬于火上,火烧两足。
“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当安忍,正念正知。”
= 虽然我身已遭受如此的苦痛,但我且当安忍,保持正念、正知。
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
= 此心要住于何处,才能安忍如此的大痛苦,而保持有正念、正知呢?
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住四念处,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 此心要住于四念处,所以我身体所生起的诸多痛苦才能独自安忍,而保持正念、正知。
“何等为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受、心、法法观念处,是名住于四念处,身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
= 是哪四念处呢?就是观察自身的身念处,……乃至观察受、心、法等念处,这样就叫做住于四念处,身体的诸多痛苦就能独自安忍,而保持正念、正知了。
 
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541、本经大意同第54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病差未久。
= 那时,阿那律尊者住在舍卫国的松林精舍,生病刚愈不久。
= 病痊愈。
时,有众多比丘往诣阿那律所,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尊者阿那律:“安隐乐住不?”
= 您现在已经安稳乐住了吗?
阿那律言:“安隐乐住,身诸苦痛渐已休息。”
= 我已能安稳地保持舒适了,身上的一些痛苦也已逐渐息止了。
诸比丘问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诸苦痛渐得安隐?”
= 您是把心安住于何处,而使身体的诸多苦痛逐渐得到安稳的呢?
尊者阿那律言:“住四念处,身诸苦痛渐得安隐。
= 我是把心安住于四念处,才使身体的诸多苦痛逐渐得到安稳的。
“何等为四?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法法观念处,是名四念处。
= 是哪四念处呢?就是观察自身的身念处,……乃至观察诸法的法念处,这就叫做四念处。
“住此四念处故,身诸苦痛渐得休息。”
= 由于我把心安住于此四念处的缘故,所以身体的诸多苦痛才逐渐得到止息。
 
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542、本经叙说众多比丘问阿那律如何于正法律得尽诸漏,彼答以修习四念处。相应部Kantaki(康大其〈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
时,有众多比丘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尊者阿那律:“若比丘在于学地,上求安隐涅槃住,圣弟子云何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比丘仍处于尚在修学的学地,而想向上求得安稳的涅槃寂静而安住的话,那么圣弟子应该如何去修习多修习,才得以在此正法与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己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呢?
= “学地”:Sekha,一译「有学」,因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即尚有可修学之道,故称「有学」。
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若比丘在于学地,上求安隐涅槃心住,圣弟子云何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者?
= 你们是问说如果有比丘仍处于尚在修学的学地,而一心想向上、求得安稳的涅槃寂静而安住的话,那么圣弟子应该如何去修习多修习,才得以在此正法与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当住四念处!
“何等为四?谓内身身观念处,乃至法法观念处。
= 我说应当把心安住于四念处!是哪四念处呢?就是观察自身的身念处,……乃至观察诸法的法念处。
“如是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此的对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就能在此正法与戒律中尽除一切的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时,诸比丘共闻尊者阿那律所说,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543、本经叙说阿那律告众多比丘阿罗汉亦修四念处。相应部Kantaki(康大其〈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住。
时,有众多比丘诣尊者阿那律所,与尊者阿那律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语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耶?”
= 如果阿罗汉比丘一切烦恼已灭尽,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了重担,远离了一切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也是要修习四念处吗?
= “结”: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称为结。
尊者阿那律语比丘言:“若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修四念处也。
= 如果比丘一切的烦恼已灭尽,所应做的事也已做好,舍离了重担,远离了一切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他也是要修习四念处。
“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
= 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四念处可使未得者能得,未证者能证,也是为了在现世中能保持安乐的缘故。
“所以者何?我亦离诸有漏,得阿罗汉,所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
= 为什么呢?因为我也是已远离了一切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所应做的事皆已做好,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也是因为修习四念处的缘故,未得者已得,未到者已到,未证者已证,乃至在现世中能安乐而住。
 
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544、本经叙说阿那律告众多外道,彼为修习种种佛法而出家,并特就四念处予以说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语尊者阿那律:“尊者何故于沙门瞿昙法中出家?”
= 尊者您何故而在沙门瞿昙的正法中出家呢?
尊者阿那律言:“为修习故。”
= 我是为了修习的缘故。
复问:“何所修习?”
= 是修习什么法呢?
答言:“谓修诸根、修诸力、修诸觉分、修诸念处,汝欲闻何等修?”
= 就是修习五根、修习五力、修习七觉分、修习四念处,你们是要听闻修习那一法呢?
= “诸根”:即五根:信、勤、念、定、慧。
= “诸力”:指五力:信、勤、念、定、慧。
= “诸觉分”:指七觉分:择法、精进、喜、猗息、念、定、舍。
= “诸念处”:指四念处:身、受、心、法念处。
复问:“根、力、觉分,我不知其名字,况复问义,然我欲闻念处。”
= 有关五根、五力、七觉分等法,我们连名字都未曾听闻,更何况是要问它的意义,然而我们倒想听听四念处之法。
尊者阿那律言:“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比丘内身身观念处,乃至法法观念处。”
= 你们要仔细地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比丘能把心安住于观察自身的身念处,……乃至把心安住于观察诸法的法念处。
 
时,众多外道出家闻尊者阿那律所说,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545、本经叙说阿那律告诸比丘,修四念处可顺趣向于远离、出要、涅槃。参阅相应部Salalagara(松林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住松林精舍。
时,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譬如大树,生而顺下,随浚随输,若伐其根,树必当倒,随所而顺下。
= 譬如大树,沿着底下而往上生长,随时不断地生长着,如果砍伐它的根,树就一定会倒下,会随顺所处而倒下。
(jùn) = 从水中挹取[ladle](疏浚;深挖[dredge]/[deep])
(fá) = 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是比丘修四念处,长夜顺趣浚输,向于远离;
“顺趣浚输,向于出要;
= “出要”:Nekkhamma,出离、离欲。
“顺趣浚输,向于涅槃。”
= 同样地,比丘如果修习四念处的话,就会长夜地顺趋而入,向于远离;顺趋而入,向于出离;顺趋而入,向于涅槃。
 
尊者阿那律说此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546、本经叙说执澡罐杖梵志问摩诃迦旃延,为何王与王诤、婆罗门居士与婆罗门居士诤,迦旃延告以因贪欲及见欲故,唯世尊能离贪欲及见欲。增支部Aramadanda(阿罗摩旦达〈梵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在跋兰那聚落乌泥池侧。
= 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跋兰那村落的乌泥池边。
= “摩诃迦旃延”:Maha-kaccayana,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比丘。
= “跋兰那聚落”:Varanayam,村名,位于舍卫城之西。
= “乌泥池侧”:Kaddamadahatire,乌泥池位于跋兰那聚落。
时,有执澡罐杖梵志诣摩诃迦旃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摩诃迦旃延言:“何因何缘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共诤?”
= 当时,有位名叫执澡罐杖的梵志(外道出家人)去到摩诃迦旃延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向摩诃迦旃延问说:「是什么原因,使国王与国王彼此相争,婆罗门与婆罗门、居士与居士彼此相争呢?」
= “执澡罐杖梵志”:巴利本作Aramadanda Brahmano,外道名。
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 = 根据「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二集第四等心品第六经,此处应作「婆罗门与婆罗门诤,居士与居士诤」。
摩诃迦旃延答梵志言:“贪欲系著因缘故,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共诤。”
= 是因为被贪欲系著的缘故,所以国王与国王间才彼此相争,婆罗门与婆罗门、居士与居士间彼此相争。
贪欲 = 指感官的爱欲。巴利英译本此处作the lust of sensuality
梵志复问:“何因何缘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 那么是什么原因,而使出家人与出家人也彼此相争呢?
摩诃迦旃延答言:“以见欲系著故,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 那是被见欲系著的缘故,所以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也彼此相争。
见欲 = 指对意见、观点的爱欲。巴利英译本此处作the lust of opinion
梵志复问:“摩诃迦旃延!颇有能离贪欲系著及离此见欲系著不?”
= 摩诃迦旃延啊!是否有人能远离贪欲系著及见欲系著的呢?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梵志!有,我大师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能离此贪欲系著及见欲系著。”
= 梵志啊!有的,我的大师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能远离这贪欲系著及见欲系著。
梵志复问:“佛、世尊今在何所?”
= 佛、世尊现在住于何处呢?
答言:“佛、世尊今在婆罗耆人中,拘萨罗国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 佛、世尊现今就住在婆罗耆人中,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尔时,梵志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所住处合掌赞叹:“南无南无佛、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能离欲贪诸系著,悉能远离贪欲缚及诸见欲,净根本。”
= 这时,梵志即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右膝着地,向佛陀所住之处的方向合掌赞叹说:「南无佛、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能够远离一切贪欲系著;贪欲的系缚以及见欲的系缚都能远离,而得到根本的清净。」
= “南无”:Namo,译为归命、敬礼,为众生向佛至心归依信顺之语。
 
时,持澡罐杖梵志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547、本经说明若于五欲不离贪、欲、爱、念、渴者,虽年八十、九十,亦非宿士。反之,若年仅二十五,但于五欲离贪等,仍为宿士。增支部Kandarayana(执杖〈梵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摩诃迦旃延在婆罗那乌泥池侧,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持衣事。
= 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婆罗那的乌泥池边,和众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是为了讨论持衣之事。
= “婆罗那乌泥池侧”:巴利本作Madhurayam Gundavane(摩突罗国群达林)。
为持衣事 = 比丘或比丘尼穿衣的种类、颜色及布质皆有规定,即或于街、巷、厕、冢间拾得弃衣,若不能肯定是否如法,也须先向佛陀请示,经佛陀准许,才可取用。所以为了持衣问题,往往会聚集一起,共同讨论,那些适当,那些不适当;那些可取用,那些不可取用。
时,有执杖梵志年耆根熟,诣食堂所,于一面拄杖而住。
= 当时,有位执杖的梵志(外道出家人),年老根熟,去到食堂,拄着手杖立于一边。
须臾默然已,语诸比丘:“诸长老!汝等何故见老宿士不共语问讯,恭敬命坐?”
= 静默片刻后,告诉众比丘说:「诸位长老啊!你们为什么看见年老宿德的人而不和他说话,不来问讯,不恭敬地请他就座呢?」
(qí) = [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亦在众中坐。
= 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也在大众中坐着。
时,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梵志言:“我法有宿老来,皆共语问讯,恭敬礼拜,命之令坐。”
= 这时,摩诃迦旃延尊者告诉梵志说:「在我们佛法里有规定,要是有年老宿德的人来时,都应向他言语问讯,恭敬礼拜,请他就座。」
梵志言:“我见此众中无有老于我者,不恭敬礼拜、命坐,汝云何言:‘我法见有宿老,恭敬礼拜,命其令坐’?”
= 可是我看在这里的大众中没有一个比我老的人,却没有人来恭敬礼拜,请我就座的,你如何还说:『在我们佛法里有规定,要是有年老宿德的人来时,都应向他言语问讯,恭敬礼拜,请他就座。』呢?
摩诃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
“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色白发黑,盛壮美满,而彼成就耆年法者,为宿士数。”
= 梵志啊!虽有高年八十、九十岁,发白齿落了,可是却只成就年少者道法的人,这不算是宿德之士;然而虽只是年少二十五岁,肤白发黑,是正盛壮貌美之年,可是他已成就了老年人之道法的话,也可算是宿德之士。
梵志问言:“云何名为八十、九十,发白齿落,而复成就年少之法;
“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为宿士数?”
= 怎样叫做年寿八十、九十岁,发白齿落了,然而却还成就年少者道法;年纪二十五岁,肤白发黑,正盛壮貌美之年,却为宿德之士呢?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梵志言:“有五欲功德。
= 有五欲功德(指令人爱欲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
“谓眼识色爱、乐、念,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爱、乐、念。
= 就是眼识色境而生起爱欲、喜乐、顾念,以及耳识声境、鼻识香境、舌识味境、身识触境而生起爱欲、喜乐、顾念。
“于此五欲功德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
= 如此对这五欲功德不能离贪、不能离欲、不能离爱、不能离念、不能离渴。
“梵志!若如是者,虽复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
= 梵志啊!如果是像这样的人,即使是活到八十、九十岁,发白齿落了,还是叫成就了少年者的道法。
“虽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于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若如是者,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成就老人法,为宿士数。”
= 然而虽年纪只二十五岁,肤白发黑,正盛壮貌美之年,可是他对于五欲功德却能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如果是像这样的人,虽然只是年少二十五岁,肤白发黑,正盛壮貌美之年,可是他却已成就了年老者的道法,就可算是宿德之士了。
尔时,梵志语尊者摩诃迦旃延:“如尊者所说义,我自省察,虽老则少;
“汝等虽少,成耆年法。
= 就如尊者您所说的道理,我省察自己,虽然年老,但只成就了年少者的道法;你们虽然年少,却已经成就了年老者的道法。
“世间多事,令便请还。”
= 世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现在就请告退。
尊者摩诃迦旃延言:“梵志!汝自知时。”
= 梵志啊!你就请便吧!
 
尔时,梵志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还其本处。
= 当时,梵志听闻摩诃迦旃延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回到自己的住处。
 
#548、本经说明四姓平等,无有差别。中部Madhura-sutta(摩偷罗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摩诃迦旃延在稠林中住。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摩诃迦延尊者住在稠林之中。
时,摩偷罗国王是西方王子,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礼摩诃迦旃延足,退坐一面,问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余人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是婆罗门子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
= 那时,摩偷罗国王是西方的王子,他去到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处,向摩诃迦旃延顶礼后,退坐一边,向摩诃迦旃延尊者问说;「那些婆罗门自己宣说:『我们婆罗门第一尊贵,其它人则是卑劣;我们是白的(善的),其余的人是黑的(恶的);婆罗门是清净的,非婆罗门则是不清净的;婆罗门之子是从原人口所生,是婆罗门所化的,也是婆罗门所有的。』
= “摩偷罗”:Madhura,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即现今之阎牟那河西南一带地方。
婆罗门子从口生 = 根据婆罗门经典(犁具吠陀)的(原人歌)所载,古印度四种姓中,婆罗门主持祭祀,传递神旨,是知识的代表,所以生于原人之口,是最尊贵的阶级。
“尊者摩诃迦旃延!此义云何?”
= 摩诃迦旃延尊者啊!这是什么道理呢?」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摩偷罗王言:“大王!此是世间言说耳。
= 大王啊!这只是世间人的言论罢了。
“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余人卑劣;婆罗门白,余人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是婆罗门从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
= 世间人言说:『婆罗门第一尊贵,其余的人是卑劣;婆罗门是白的(善的),其余的人是黑的(恶的);婆罗门是清净的,非婆罗门则是不清净的;婆罗门之子是从原人口所生,是婆罗门所化的,也是婆罗门所有的。』
“大王当知:业真实者,是依业者。”
= 可是大王您应当知道,如果业报是真实的话,这就应依个人的业报而定了。
王语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则略说,我所不解,愿重分别。”
= 您这只是简略的说法,我还不能了解,希望您再加以详说。
尊者摩诃迦旃延言:“今当问汝,随问答我。”
= 我现在将问你,你就随我所问回答我。
即问言:“大王!汝为婆罗门王,于自国土,诸婆罗门、刹利、居士、长者,此四种人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使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悉如意不?”
= 大王啊!如果你今为婆罗门之王,在自己的国土里,所有的婆罗门、剎帝利、居士、长者等,把这四种人全部都召集来,以你的财富,以你的势力,使这四种人为你侍卫,要他们先你起床,后你而睡,以及听你的使唤,他们是否都能如你意做到呢?
答言:“如意。”
复问:“大王!刹利为王、居士为王、长者为王,于自国土所有四姓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令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皆如意不?”
= 大王啊!如果是剎帝利为王、或居士为王、或长者为王的话,他们把自己国土里所有的四姓(四种阶层的人)全部召集过来,以他们的财富,以他们的势力,使这四种人为他们侍卫,要这四种之人先他们起床,后他们而睡,以及使唤这四姓之人,这四姓之人是否能如意做到呢?
 
四姓 = Cattaro Vanna,印度民族之四种阶级。
婆罗门
司祭祀之僧侣。
刹帝利
国王及武士阶级。
吠舍
一般农牧工商等平民阶级。
首陀罗
最下贱之奴隶阶级。
 
答言:“如意。”
复问:“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别?
“当知,大王!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
= 大王啊!如此的话这四姓就全都是平等的了,有什么差别呢?应当知道,大王!这四种姓都是平等的,并没有胜劣差别的不同。
摩偷罗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实尔,尊者!四姓皆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
= 真实如此,尊者啊!四姓都是平等的,并没有种种胜劣的差别。
“是故,大王!当知四姓,世间言说为差别耳!
“乃至依业真实,无差别也。
= 所以,大王啊!当知这四姓,只是世间人的言说有差别罢了!……乃至依业报的真实情况,他们是没有差别的。
“复次,大王!此国土中有婆罗门,有偷盗者,当如之何?”
= 其次,大王啊!如果这国土之中要是有婆罗门行偷盗之事,你将怎么办呢?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中有偷盗者,或鞭、或缚,或驱出国,或罚其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
= 婆罗门中如果有偷盗的人,将会受到或鞭打,或绳缚,或驱离出国,或罚金钱,或砍断手足耳鼻的处分,要是犯重罪的话就会处死。
“及其盗者,然婆罗门,则名为贼。”
= 至于偷盗的人,虽然他是个婆罗门,也是称他为贼徒。
复问:“大王!若刹利、居士、长者中有偷盗者,当复如何?”
= 大王啊!如果这剎帝利、居士、长者之中有犯偷盗的人,你将如何处置呢?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亦鞭、亦缚,亦驱出国,亦罚其金,亦复断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
= 也是将他鞭打,或绳缚,或驱离出国,或罚其金钱,或又砍断他的手足耳鼻,乃至重罪则予以处死。
“如是,大王!岂非四姓悉平等耶?为有种种差别异不?”
= 像这样的话,大王啊!这四姓岂不就是都平等的吗?还是仍有种种优劣的差别呢?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是义者,实无种种胜如差别。”
= 像这样的说法,四姓实在没有种种优劣的差别。
尊者摩诃迦旃延复语王言:“当知,大王!四种姓者,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余悉卑劣;婆罗门白,余人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
= 应当知道,大王啊!这四种姓的人,世间人言说:『婆罗门第一尊贵,其余都是卑劣;婆罗门是白的,其余的人是黑的;婆罗门是清净的,非婆罗门则是不清净的。』
“当依业真实、业依耶?”
= 不就应当要依照业报,真实地依照业报而说吗?
复问:“大王!婆罗门杀生、偷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贪、恚、邪见,作十不善业迹已,为生恶趣耶?善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
= 大王啊!如果婆罗门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作十种不善的业迹后,他会是生于恶趣(恶道)呢?还是生于善趣(善道)呢?你在得道的阿罗汉处是听到怎样的说法呢?
= “阿罗呵”:Araha,即阿罗汉(Araham),应供者,此处指婆罗门徒所尊敬供养者。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作十不善业迹,当堕恶趣。
= 婆罗门要是做了十不善业的话,当会堕于恶趣。
“阿罗呵所,作如是闻。
= 我在阿罗汉处,听到这样的说法。
“刹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
= 而剎帝利、居士、长者如做了十不善业的话,也都是这样的说法。
复问:“大王!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离杀生,乃至正见,当生何所?为善趣耶?为恶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
= 大王啊!如果婆罗门实践十种善业,远离杀生,……乃至有正见,那么他将会受生何处?是善趣呢?还是恶趣呢?你在阿罗汉处,是听到怎样说的呢?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者,当生善趣。
= 如果婆罗门实践十种善业的话,将会受生于善趣。
“阿罗呵所,作如是闻。
= 我在阿罗汉处,听到这样的说法。
“如是,刹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
= 同样地,剎帝利、居士、长者们如果实践十善业的话,也是这样的说法。
复问:“云何,大王!如是四姓,为平等不?为有种种胜如差别耶?”
= 怎样呢?大王啊!像这四姓是平等的呢?还是有种种胜劣的差别呢?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是义者,则为平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
= 像这样的说法,他们应是平等,没有种种胜劣差别的。
“是故,大王当知:四姓悉平等耳,无有种种胜如差别。
= 所以,大王你当知道:四姓都是平等的,并没有种种胜劣的差别。
“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第一;婆罗门白,余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作,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
= 是因世间人的言说,所以才有:『婆罗门第一尊贵,(其余的人卑劣);婆罗门是白的,其余的人都是黑的;婆罗门清净,非婆罗门不清净;婆罗门出生,是从原人口出生;是婆罗门所作,婆罗门所化,婆罗门所有。』的说法。
“当知业真实、业依。”
= 应当要知道,业才是真实的,一切都是要依于业的。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实如所说,皆是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胜,余者卑劣;婆罗门白,余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
= 实在如您所说的,都是由于世间人的言说,所以才有:『婆罗门最殊胜,其余的人都卑劣;婆罗门是白的,其余的人都是黑的;婆罗门是清净的,非婆罗门是不清净的;婆罗门的出生,是从原人口出生;为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的说法。
“皆是业真实、依于业。”
= 但这一切只有业才是真实,都要依于业而有的。
 
尔时,摩偷罗王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49、本经叙说迦梨迦优婆夷以僧耆多童女问世尊之偈问摩诃迦旃延,迦旃延为之说十一切入处。增支部Kali(迦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阿槃提国拘罗罗咤精舍。
= 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阿盘提国的拘罗罗咤精舍中。
= “阿槃提国拘罗罗咤精舍”:Avantisu Kuraraghare Pavatte Pabbate,阿槃提国,佛世时印度十六国之一,在印度之西面。
阿盘提国 = 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西印度频阇耶山脉之北,憍赏弥国之西,秣菟罗国之南,首都邬阇衍那,相当于现在的那马达河岸上的曼达塔。相传佛弟子迦旃延就出生于此国。
尊者摩诃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钵,入拘罗罗咤,次第乞食,至迦梨迦优婆夷舍。
= 摩诃迦旃延尊者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拘罗罗咤城,依次第而乞食,就到了迦梨迦优婆夷的家中来。
= “迦梨迦”:巴利本作Kali(迦梨)。
= “尊者摩诃迦旃延优婆夷舍”:巴利本作「迦梨优婆夷至尊者摩诃迦旃延处」。
入拘罗罗咤 = 此句原作「入拘罗罗咤精舍」,衡量前后文义,「精舍」二字应是衍文,今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时,优婆夷见尊者摩诃迦旃延,即敷床坐,请令就坐,前礼尊者摩诃迦旃延足,退住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所说,答僧耆多童女所问,如世尊说,僧耆多童女所问偈:
= 当时,优婆夷看见了摩诃迦旃延尊者,就立即铺好床座,请尊者就座,向前顶礼摩诃迦旃延尊者后,退立一边,禀告摩诃迦旃延尊者说:「就如世尊回答僧耆多童女所问的诗偈,如世尊所说,答僧耆多童女所问的诗偈是:
= “童女所问”:Kumaripanha
僧耆多童女所问 = 僧耆多童女,依所引诗偈,在南传恶魔相应第五经「魔女」,作「渴爱、不快、贪欲之三魔女」;北传第一〇八〇经则作爱欲、爱念、爱乐三魔女。
“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降伏诸勇猛,可爱端正色,
“一心独静思,服食妙禅乐。
= 真实的义理存在于心中,就会寂灭而不乱,能降伏一切勇猛魔军,不贪著可爱端正的色相。专一心意独自静思,以享受美妙的禅乐。
“是则为远离,世间之伴党,世间诸伴党,无习近我者。
= 这样就叫做远离了世间的伴侣,世间的一切伴侣,没有能熟悉而亲近我的人。
= “实义存于心无习近我者”:参阅相应部Dhitaro(诸〈魔〉女)。
「实义存于心……无习近我者」 = 本诗偈亦重见于「杂阿含」卷三十九第一〇八〇经:「已得大财利,志足安寂灭;摧伏诸魔军,不著于色欲。独一而禅思,服食禅妙乐;是故不与人,周旋相习近。」诗偈长短、字句稍有差异,但诗意应是相同。
“尊者摩诃迦旃延!世尊此偈,其义云何?”
= 摩诃迦旃延尊者啊!世尊这首诗偈,它的意义怎样呢?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优婆夷言:“姊妹!有一沙门婆罗门言:‘地一切入处正受,此则无上,为求此果。’
= 姊妹啊!有沙门、或婆罗门说:『地一切入处的禅定,这是最高无上的禅定,我是为了求得此果。』
= “姊妹为求此果”:巴利本作Pathavikasinasamapattiparama Kho Bhagini Eke Samanabrahmana Atthabhinibbattesum,但「地一切入处」乃梵语之Pathavi-krtsnayatana,依巴利文应译「地遍处」,为禅三昧之一种。此外尚有对青、黄、赤、白、水、火、风、空、识等九种观其遍一切处,故名十遍处。
“姊妹!若沙门婆罗门于地一切入处正受,清净鲜白者,则见其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
“以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故,得真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
= 姊妹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地一切入处的禅定,修习极清净鲜白的话,就能察见它的本源,察见修禅过程中的过患、察见每一过患的息灭、察见息灭它的方法;因为能察见它的本源、察见它过程中的过患、察见过患的息灭、察见过患息灭方法的缘故,所以心中就可得到真实的义理,能够寂灭而不乱。
清净鲜白 = 清净至鲜白,极言其清净无染之意。
「见其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 = 此应是修地遍处定的过程中所观见的现象。据「清净道论」说,初修此定时,先生二相,取相生起时,可得知此遍的过失;而似相生起时,是摧破取相而出,即镇伏行者的诸盖及止息其烦恼。再进入地遍处初禅,欲入二禅时,也是从初禅出定,觉得此定是近于敌对的五盖,禅支仍弱,见此过失后,便于第二禅寂静作意,取消了对于初禅的希求,为证第二禅,而作瑜伽行。余三禅、四禅也是如此层层增进修习而得。
“姊妹!如是水一切入处、
“火一切入处、
“风一切入处、
“青一切入处、
“黄一切入处、
“赤一切入处、
“白一切入处、
“空一切入处、
“识一切入处为无上者,为求此果。
= 姊妹啊!同样地,水一切入处、火一切入处、风一切入处、青一切入处、黄一切入处、赤一切入处、白一切入处、空一切入处、识一切入处的禅定,也都是最高无上的禅定,我也是为了求得此果。
「地一切入处正受……识一切入处」 = 此即所谓的十遍处,是禅定的修持法之一,是一种可远离三界烦恼的禅观。此观法是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之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但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修此定时,即观六大及四显色各遍满一切处而无间隙。六大指地、水、火、风、空、识;四显色是青、黄、赤、白。其中,观「地大」周遍一切处无有间隙,称为地遍处;观「水大」周遍一切处无有间隙,称为水遍处;准此而观火、风,乃至空、识,称为火遍处、风遍处,乃至识遍处。依南传「清净道论」所述,依十遍而修,皆能成就各种神通为解脱功德。
“姊妹!若有沙门婆罗门,乃至于识处一切入处正受,清净鲜白者,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
“以见本、见患、见灭、见灭道迹故,是则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善见、善入。
= 姊妹啊!如果有沙门、婆罗门……乃至对于识一切入处的禅定,修习极清净鲜白的话,就能察见它的本源、察见修禅过程中的过患、察见过患的息灭、察见过患息灭的方法;因为能察见它的本源、察见它过程中的过患、察见过患的息灭、察见过患息灭方法的缘故,所以心中就可得到真实的义理,能够寂灭而不乱,完善地观见、完善地趋入。
“是故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问偈:
= 所以世尊回答僧耆多童女所问而说这样的诗偈:
“实义存于心,寂灭而不乱,降伏诸勇猛,可爱端正色,
“一心独静思,服食妙禅乐。
= 真实的义理存在于心中,就会寂灭而不乱,能降伏一切勇猛魔军,不贪著可爱端正的色相,专一心意独自静思,以享受美妙的禅乐。
“是则为远离,世间之伴党,世间诸伴党,无习近我者。
= 这样就叫做远离了世间的伴侣,世间的一切伴侣,没有能熟悉而亲近我的人。
“如是,姊妹!我解世尊以如是义故,说如是偈。”
= 就像这样,姊妹啊!我知道世尊是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所以才宣说这首诗偈。
优婆夷言:“善哉!尊者说真实义,惟愿尊者受我请食。”
= 真好啊!尊者您能把真实的道理说出来,希望尊者您能接受我供养饮食的邀请。
 
时,尊者摩诃迦旃延默然受请。
= 当时,摩诃迦旃延尊者就静默地接受邀请了。
时,迦梨迦优婆夷知尊者摩诃迦旃延受请已,即办种种净美饮食,恭敬尊重,自手奉食。
= 这时,迦梨迦优婆夷知道摩诃迦旃延尊者接受了邀请后,立刻去备办各种美好的饮食,自己非常恭敬尊重地奉上食物。
时,优婆夷知尊者摩诃迦旃延食已,洗钵、澡讫,敷一卑座,于尊者摩诃迦旃延前恭敬听法。
= 那时,优婆夷知道摩诃迦旃延尊者已吃食过了,等洗了钵盂,漱洗完毕,自己就铺好一小座席,在摩诃迦旃延尊者之前,恭敬的聆听说法。
(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洗涤[wash])
尊者摩诃迦旃延为迦梨迦优婆夷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 摩诃迦旃延尊者就为迦梨迦优婆夷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550、本经说明若圣弟子念六种功德,可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增支部Kaccana(迦旃延〈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诸比丘:“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六法,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诸众生,离诸恼苦,忧悲悉灭,得真如法。
= 佛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的所知所见,讲说六种随念之法,能使人出离苦处而升于安乐的胜处,讲说至高无上的圣道,能清净诸众生,使他们远离一切的恼苦,一切的忧悲都息灭,得到真实的正法。
六法 = 巴利本作「六随念处」。
“何等为六?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所行法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是哪六种随念之法呢?就是圣弟子要随念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行之法都很清净,他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
= 因为圣弟子能随念如来、应供所行之法的缘故,所以能远离贪欲的心理,远离瞋恚的心理,远离害人的心理。
“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
= 就像这样,圣弟子便能出离了染著之心。
“何等为染著心?
“谓五欲功德。
= 心是染著于何处呢?就是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
何等为染著心 = 根据经文后部「念施法」、「念天德」段类句,应改作「于何染著」,文意较顺。
= “五欲功德”:巴利本作PancannaKamagunanam(五种欲),Guna有功德、种类等义。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一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 圣弟子对这五欲功德都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安稳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习随念佛陀,正确地趋向涅槃。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讲说的第一种使人出离苦处,升于安乐胜处,讲说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诸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而得到真实的正法。
“复次,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
=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正法,随念世尊现今证得的正法与戒律,能远离一切热恼,不多时便能通达此法,就于现世中自己得到觉悟。
“尔时,圣弟子念此正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
= 当圣弟子随念此正法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
“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
= 就像这样,圣弟子便能出离了染著之心。
“何等为染著心?
“谓五欲功德。
= 心是染著于何处呢?就是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法,正向涅槃。
= 圣弟子对这五欲功德都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安稳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习随念正法,正确地趋向涅槃。
“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二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 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讲说的第二种使人出离苦处,升于安乐胜处,讲说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诸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而得到真实的正法。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
= “僧法”:「僧事」。
“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
“向斯陀含、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
“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
=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僧宝,僧宝妙行是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他们能修习随顺之行,所谓向于须陀洹,则得到须陀洹果(预流、初果);向于斯陀含,则得到斯陀含果(一来,二果);向于阿那含,则得到阿那含果(不还,三果);向于阿罗汉,则得到阿罗汉果(应供、无生,四果)。如此的四双八士(四向、四果合为八),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他们都具足了戒,具足了定,具足了慧,具足了解脱,具足了解脱的知见,是应被供养、恭敬、礼拜之处,也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圣弟子如是念僧时,尔时圣弟子不起欲觉、瞋恚、害觉。
= 圣弟子能如此的去随念僧宝,这时,圣弟子就不会生起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
“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
= 就像这样,圣弟子便能出离了染著之心。
“何等为染著心?
“谓五欲功德。
= 心是染著于何处呢?就是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习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三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 圣弟子对这五欲功德都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安稳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习随念僧宝,正确地趋向涅槃。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讲说的第三种使人出离苦处,升于安乐胜处,讲说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诸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而得到真实的正法。
“复次,圣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
=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戒德,随念不缺戒行、不断戒法、戒行纯厚、不离戒法、无盗取戒、有完善究竟的戒行、可赞叹的戒行、对梵行不憎恶的戒德。
“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于尔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
= 如果圣弟子随念这些戒德时,就会自念身中所成就的戒行,当于此时,也就不会生起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
“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
= 就像这样,圣弟子便出离了染著之心。
“何等为染著心?谓五欲功德。
= 心是染著于何处呢?就是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戒念,正向涅槃。
= 圣弟子对这五欲功德都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安稳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习随念戒德,正确地趋向涅槃。
“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四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 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讲说的第四种使人出离苦处,升于安乐的胜处,讲说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诸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而得到真实的正法。
“复次,圣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庆:‘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舍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
= 其次,圣弟子自己要随念布施之法,自心要欣庆着:我现在已远离了悭贪的垢秽,虽然居住在家,然而能以解脱之心法布施、常施、舍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欣庆(xīn qìng) = 欢悦庆幸[be glad and thankful]
“若圣弟子念于自所施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
= 如果圣弟子能随念自己所布施之法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
“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
= 就像这样,圣弟子便能出离了染著之心。
“于何染著?
“谓五欲功德。
= 是染著于何处呢?就是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施念,正向涅槃。
= 圣弟子对这五欲功德都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安稳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习随念布施,正确地趋向涅槃。
“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五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 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讲说的第五种使人出离苦处,升于安乐的胜处,讲说至高无上圣道,清净诸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而得到真实的正法。
“复次,圣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清净信心,于此命终,生彼诸天。
= 其次,圣弟子要随念天德,随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天人,由于他们成就清净的信心,所以在此命终之后,而转生彼诸天。
“我亦如是,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
= 我也是这样,成就了净信、戒律、布施、多闻、智慧,在此命终之后,将转生至诸天之中。
“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
= 就像这样,当圣弟子随念诸天功德之时,就不会生起贪欲的心理、瞋恚的心理、害人的心理。
“如是,圣弟子出染著心。
= 如此,圣弟子就出离了染著之心。
“于何染著?
“谓五欲功德。
= 是染著于何处呢?就是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正念正知,乘于直道,修天念,正向涅槃。
= 圣弟子对这五欲功德都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安稳地保持正念正知,遵行正直之道,修习随念天德,正确地趋向涅槃。
“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六出苦处升于胜处,说一乘道净于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 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讲说的第六种使人出离苦处,升于安乐的胜处,讲说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诸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而得到真实的正法。
 
尊者摩诃迦旃延说此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Cha Anussati-tthanani,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念佛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念法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念僧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念戒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念施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念天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551、本经叙说诃梨长者以经集摩揵提经中之一偈,请教迦旃延。相应部Haliddikani(诃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释氏诃梨聚落精舍。
= 那时,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释氏诃梨聚落的精舍中。
= “释氏诃梨聚落精舍”:巴利本作Avantisu Kuraraghare Papate Pabbate(阿槃提国欢喜山中拘罗罗咤精舍)。
时,诃梨聚落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
= 当时,诃梨聚落的长者去到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请教摩诃迦旃延尊者说:「就如世尊在『说义品经』里回答摩揵提所问的诗偈:
= “诃梨聚落长者”:巴利本作Haliddikani-gahapati(诃梨提迦长者)。
= “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参阅经集Magandiya-sutta(摩健地耶经)。
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 = 此偈见南传小部经集八四四偈。根据郭良鋆「经集」汉译本,此偈内容是「出家云游,不在村中与人相识,摆脱爱欲,无所渴求,这样的牟尼不会与人争论。」此偈是附属于本经第九章「摩根提耶经」中。「经集」汉译本见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印行之「白话佛教经典(七)」
“断一切诸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
= 断除一切六根之流,也堵塞了诸流的源头,对于聚落里的人互相习近,牟尼(寂静,指佛)是不去称叹的。
“虚空于五欲,永以不还满,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
= 空除对五欲的贪爱,永远不再使它填满心中,也不再与世间人有言语上争辩论讼了。
“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偈有何义?”
= 摩诃迦旃延尊者啊!这首诗偈是什么意思呢?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长者言:“眼流者,眼识起贪,依眼界贪欲流出,故名为流;
“耳、鼻、舌、身、意流者,谓意识起贪,依意界贪识流出,故名为流。”
= 比如有眼流,就是说由眼识而生起贪欲,它是依于眼界(眼根)而有贪欲流出,所以就叫做流;也有耳流、鼻流、舌流、身流,乃至意流,由意识而生起贪欲,它是依于意界(意根)而有贪识流出,所以就叫做流。
= “眼流者故名为流”:巴利本作Rupadhatu Gahapati Vinnanassa OkoRupadhaturagavinibaddhanca Pana Vinnanam Okasariti Vuccati…(居士!色界是识之家,又,被色界贪所系缚之识称为在家者。受…。想…。行…)。
长者复问尊者摩诃迦旃延:“云何名为不流?”
= 怎样叫做不流呢?
= “不流:巴利本作Anokasari(不在家)。
尊者迦旃延语长者言:“谓眼识、眼识所识色依生爱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
= “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巴利本作Yo Chando Yo Rago Ya Nandi Ya Tanha Ye Upayupadana Cetaso AdhitthanabhinivesanusayaTe Iathagatassa Pahina Ucchinnamula Talavatthukata Anabhavakata Ayatim Anuppadadhamma.Tasma Tathagato Anokasariti Vuccati(凡是欲、贪、喜、爱、诸方便取着、意之住着现贪随,为如来之所舍弃、所断根本,如断基<>之多罗树,成无性、无行、无生活,因此,如来被称为非在家者)。
“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依生贪欲,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
= 就是说眼识及眼识所识取的色境相依,就会生起爱喜,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的话,这就叫做不流;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识及意识所识取的法境相依,就会生起贪欲,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这就叫做不流。
复问:“云何?”
= 什么是流源呢?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谓缘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染著流;
“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法,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受生爱喜流,是名流源。”
= 就是由于眼根触及色境,就会生起眼识,上三事和合便生起觉触的作用,由于觉触就又生起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依此染著之流;同样地,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意识,及意根所识取的法境,上三事和合便生起觉触的作用,由于觉触就又生起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就依此感受而生出爱喜之流,这就叫做流源。
“云何亦塞其流源?”
= 怎样叫也堵塞流源呢?
= “塞其流源”:巴利本作Aniketasari(非居家者)。
“谓眼界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塞流源;
“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亦塞其流源。”
= 就是眼界执取心法(诸法)境界就会生起系著、结使的烦恼,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这就叫做堵塞了流源;耳、鼻、舌、身、意诸根执取心法境界时,也会生起系著、结使的烦恼,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这就叫做也堵塞了它的流源。
= “复问是名亦塞其流源”:以上这段说明,巴利本无。
复问:“云何名习近相赞叹?”
= 怎样叫彼此习近而相赞叹呢?
= “云何名习近相赞叹:巴利本作Katham Ca Game Santhavajato Hoti(在村里如何才有和睦)。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是名习近相赞叹。”
= 就是在家人与出家人彼此互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有所作为,都是共同去做,这就叫做彼此习近而相赞叹。
复问:“云何不赞叹?”
= 怎样叫不相赞叹呢?
“在家、出家不相习近,不同喜、不同忧、不同苦、不同乐,凡所为作,悉不相悦可,是名不相赞叹。”
= 就是在家人与出家人彼此不相习近,不同喜、不同忧、不同苦、不同乐,凡有所作为,都不会彼此欢悦认同,这就叫做不相赞叹。
“云何不空欲?”
= 怎样叫做不能空去贪欲呢?
“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于此五欲不离贪、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是名不空欲。”
= 就是指这五欲功德,当眼根识取色境时,贪爱、喜乐、顾念不断地长养,爱欲就深深地染著;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时,也是贪爱、喜乐、顾念不断地长养,爱欲深深地染著,对这五欲(色、声、香、味、触)不能离贪、不能离爱、不能离念、不能离渴,这就叫做不能空去贪欲。
“云何名空欲?”
= 怎样叫做空去了贪欲呢?
“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是名空欲。
= 就是说对这五欲功德能够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了,这就叫做空去了贪欲。
“说我系著使,是名心法还复满。
= 如果说我有系著、结使烦恼的话,这就叫做心法还又填满了。
“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更不复生,云何当复与他诤讼?
= 当那阿罗汉比丘一切的烦恼都已灭尽,截断了它的根本,就像截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到未来世还是不会再生起的,如何又会与他人言辩诤讼呢?
“是故世尊说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
= 所以世尊在『说义品经』答摩揵提所问的诗偈说:
“若断一切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
= 断除一切六根之流,也堵塞了诸流的源头,对于聚落里的人互相习近,牟尼是不去称叹的。
“虚空于诸欲,永已不还满,不复与世间,共言语诤讼。
= 空除对五欲的贪爱,永远不再使它填满心中,也不再与世间人有言语上的争辩论讼了。
“是名如来所说偈义分别也。”
= 这就是如来所说诗偈意义的解说。
 
尔时,诃梨聚落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52、本经叙说诃梨长者以佛告帝释的话问摩诃迦旃延。相应部Haliddikani(诃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释氏诃梨聚落精舍。
时,诃梨聚落主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于界隔山天帝释石窟说言:‘憍尸迦!若沙门、婆罗门无上爱尽解脱,心正善解脱,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 就如世尊在界隔山天帝释的石窟中所说:『憍尸迦(帝释之姓)啊!如果沙门、婆罗门无上的爱欲已尽而得解脱,心灵得到正确完善地解脱的话,就能究竟边际(尽苦际),究竟无垢(尽烦恼),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
如世尊于界隔山天帝释石窟说言 = 事见佛光「中阿含」卷三十三第一三四经「释问经」。界隔山,「中阿含」作「鞞陀提山」,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东,林村北,是帝释向佛问法处。天帝释石窟,即因陀罗石室,又作帝释岩、石室精舍。
憍尸迦 = 为帝释生于人间时之族姓,故帝释又名憍尸迦。
“云何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 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呢?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谓眼、眼识、眼识所识色相依生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相依生喜,彼若尽、灭、息、没,比丘于此法、律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 就是眼根、眼识,以及眼识所识取的色境,这三者彼此相依就会生起爱喜,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的话,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了;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意识,以及意识所识取的法境,这三者彼此相依就会生起爱喜,那些现象如果灭尽、寂灭、息止、不生的话,比丘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了。
 
时,诃梨聚落主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53、本经经意同第552经。参阅相应部Haliddaka(诃梨提迦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在释氏诃梨聚落。
时,聚落主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问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界隔山石窟中为天帝释说言:‘憍尸迦!若沙门、婆罗门无上爱尽解脱,心善解脱,边际究竟,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 就如世尊在界隔山石窟中为天帝释的说法:『憍尸迦啊!如果沙门、婆罗门无上爱欲已尽而得解脱,心灵得到完善地解脱的话,就能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
“云何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 到底要如何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呢?
尊者迦旃延语长者言:“若比丘眼界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究竟清净;
“耳、鼻、舌、身、意、意界取心法境界系著、使,若尽、离、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
= 如果比丘眼界执取心法(诸法,各种现象)境界就会生起系著、结使的烦恼,那些现象如果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的话,那么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究竟清净了;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界执取心法境界也会生起系著、结使的烦恼,那些现象如果灭尽、离欲、寂灭、息止、不生的话,那么就能在此正法、戒律中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而毕竟清净了。
 
时,诃梨聚落主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54、本经叙说诃梨长者身遭病苦,摩诃迦旃延为说依四不坏净,修六念处。参阅增支部Kuha(诡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释氏诃梨聚落。
时,诃梨聚落主长者身遭病苦。
= 当时,诃梨聚落主长者正身遭病苦。
尊者摩诃迦旃延闻诃梨聚落主长者身遭病苦,闻已,晨朝著衣持钵,入诃梨聚落乞食,次第入诃梨聚落主长者舍。
= 摩诃迦旃延尊者听说诃梨聚落主长者正身遭病苦,知道后,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就走进诃梨聚落乞食,依次走到了诃梨聚落主长者的住家。
诃梨聚落主长者遥见尊者摩诃迦旃延,从座欲起。
= 诃梨聚落主长者遥见摩诃迦旃延尊者到来,就想从座席起来让座。
尊者摩诃迦旃延见长者欲起,即告之言:“长者莫起!幸有余座,我自可坐于余座。”
= 摩诃迦旃延尊者看见长者想起来让坐,就告诉他说:「长者不必起来!喜幸还有其它座位,我自可坐在其它座位上。」
语长者言:“云何,长者!病可忍不?身诸苦痛渐差愈不?得无增耶?”
= 然后他问长者说:「怎样呢?长者啊!病痛还可忍受吗?身上那些苦痛逐渐好转了吗?病况没有变坏吧?」
长者答言:“尊者!我病难忍,身诸苦痛转增无损。”
= 长者答说:「尊者啊!我病痛得难以忍受,身上苦痛转增而不减。」
即说三种譬,如前叉摩比丘经说。
= 于是他就举三种譬喻来说明他的病苦,就如前面「叉摩比丘经」的说法一样。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是故,汝当修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当如是学!”
= 所以,你现在应当修习对佛不变的净信,对法不变的净信,对僧不变的净信,成就圣戒。你应当这样地去修学!
= “不坏净”:即不变的信仰。
长者答言:“如佛所说四不坏净,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如佛所说四种不变净信,我都成就了,我现在已成就了对佛不变的净信,对法不变的净信,对僧不变的净信,成就了圣戒。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汝当依此四不坏净修习六念。
= 你应当依此四种不变的净信去修习六念处(即念佛、法、僧、戒、施、天)。
= “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长者!当念佛功德,此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 长者啊!你应当随念佛的功德,此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念法功德,于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热恼,非时通达,缘自觉悟。
= 要随念法的功德,于世尊的正法、戒律中,在现世里远离一切的热恼,不多时就能通达于法,因而自己得到觉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
“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
“向斯陀含、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
“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
= 要随念僧的功德,僧宝妙行是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他们修习随顺之行,所谓向于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向于斯陀含,而得斯陀含果;向于阿那含,而得阿那含果;向于阿罗汉,而得阿罗汉果。如此四双八士(四向合四果为八士),就叫做世尊的弟子僧,他们都已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们所在是应被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可说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毁、不缺、不断、不坏、非盗取戒、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戒、不憎恶戒。
= 要随念戒的功德,自己修持正戒,不毁戒、不缺戒、不断戒、不坏戒、非盗取戒、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戒、不憎恶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庆,舍除悭贪,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
= 要随念施的功德,自己随念布施,内心感到欣庆,舍除了悭贪,虽然居住在家,但是能以解脱心行布施、常施、乐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清净信戒,于此命终,生彼天中。
= 要随念天的功德,随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天人,他们由于有清净信仰与戒行,所以在此命终之后,得以受生于诸天之中。
“我亦如是清净信、戒、施、闻、慧,生彼天中。
= 我也是以如此清净的信、戒、施、闻、慧,而得以受生于诸天之中。
“长者!如是(觉)依四不坏净,增六念处。”
= 长者啊!要如此地去依持四种不变的净信,增习六念处。
长者白尊者摩诃迦旃延:“世尊说依四不坏净,增六念处,我悉成就,我当修习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世尊说要依持四种不变的净信,增习六念处,我都要予以成就,我现在应当修习念佛功德,以及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功德。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善哉!长者!能自记说,得阿那含。”
= 说得真好!长者啊!你能自己记说已得阿那含果(三果)了。
是时,长者白尊者摩诃迦旃延:“愿于此食。”
= 希望尊者能在这儿接受供食。
 
尊者摩诃迦旃延默然受请。
诃梨聚落主长者知尊者摩诃迦旃延受请已,具种种净美食,自手供养。
= 诃梨聚落主长者知道摩诃迦旃延尊者接受邀请后,就准备了各种美味的食物,亲自奉持供养。
饭食讫,澡钵、洗漱毕,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 吃完饭,清洗钵盂,漱洗完毕,摩诃迦旃延尊者就为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555、本经叙说摩诃迦旃延在陀施长者病床边为其说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于释氏诃梨聚落住。
时,有八城长者名曰陀施,身遭病苦。
= 当时,有八城(都市名)的长者名叫陀施。身体正遭病苦。
= “八城”:Atthaka-nagara,都巿名。
= “陀施”:Dasama,一商业首领之名。
尊者摩诃迦旃延闻陀施长者身遭苦患,晨朝著衣持钵,入八城乞食,次到陀施长者舍,如诃梨长者经广说。
= 摩诃迦旃延尊者听说陀施长者正身遭病苦,早晨时分,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八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陀施长者的住家,就如前面「诃梨长者经」一样地广为说法。
 
#556、本经叙说众多比丘尼以无相心三昧问佛及阿难,所答相同。比丘尼惊讶于佛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娑祇城安禅林中。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禅林中。
沙只城安禅林 = 沙只城,为北憍萨罗国都城。安禅林又作安缮林,于都城近郊,佛陀经常游行说法于此。
= “娑祇城”:Saketa,娑祇城为北憍萨罗国之都城。
= “安禅林”:Anjanavana,安禅林又作安缮林,于都城近郊,佛经常游行说法于此。林中有佛净齿后所遗之杨枝,刺入土中即自行生长,高七尺,虽遭砍筏,春秋递转,犹不增不减。
尔时,众多比丘尼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时,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世尊说是何果、何功德?”
= 世尊啊!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对这无相心三昧,世尊您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 “无相心三昧”:杂阿含卷21567经作「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无相心三昧 = 为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之一。这三种三昧都是印度佛教的三种观行法门,也可视为三种实践的原理。无相三昧,谓修观空之后,故无别相状,是与灭谛的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的定。涅槃(即灭)离色、声、香、味、触五尘,男、女二相,及生、异、灭三有为相,故名无相;此三昧缘灭,故得无相之名。
佛告诸比丘尼:“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 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这无相心三昧是智果(以菩提佛智修行而得上妙果)、智功德。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众多比丘尼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三昧说是何果、何功德?”
= 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对这无相心三昧,您说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尼:“姊妹!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 姊妹们!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
= 真是奇妙!阿难尊者啊!大师及他的弟子回答的都是相同的语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意义,同是所谓无上的第一句义。
“今诸比丘尼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问世尊,世尊亦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我等说,如尊者阿难所说不异,是故奇特,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
= 今天众比丘去到世尊住处,以同样的语句、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义去请问世尊,世尊也是以同样的语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意义为我们讲说,就跟阿难尊者您所说的没有差别,所以说这是很奇特的事,大师及他的弟子答问都能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
 
时,诸比丘尼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57、本经叙说阇知罗比丘尼问阿难,无相心三昧之果及功德,彼所答和世尊同句、同味、同义,得大惊喜。增支部Ananda(阿难)。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阇知罗比丘尼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问尊者阿难:“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尊者阿难!世尊说此何果、何功德?”
= 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阿难尊者啊!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 “阇知罗”:Jalila,比丘尼名。
尊者阿难语阇知罗比丘尼:“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 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阇知罗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
= 真是奇妙!阿难尊者啊!大师及他的弟子都是以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回答。
“尊者阿难!昔于一时,佛在娑祇城安禅林中。
= 阿难尊者啊!以前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禅林中。
“时,有众多比丘尼往诣佛所,问如此义。
=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尼去到佛陀住处,以这个问题向他请问。
“尔时,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诸比丘尼说,是故当知奇特,大师弟子所说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
= 那时,世尊也是以同样的语句、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义回答众比丘尼。所以应知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大师和他的弟子所说的都是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
 
时,阇知罗比丘尼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如阇知罗比丘尼,迦罗跋比丘尼亦尔。
= 如阇知罗比丘尼经一样,迦罗跋比丘尼经,也同样。
 
#558、本经叙说一比丘问阿难无相心三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尊者阿难亦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异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诣尊者阿难所,问尊者阿难:‘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说此何功德?’
= 当时,有一位比丘已证得无相心三昧,他这样地想着:我如果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请问说:「如果比丘已经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这无相心三昧是什么果?世尊说这是什么功德呢?」
“尊者阿难若问我言:‘比丘!汝得此无相心三昧耶?’
= 阿难尊者如问我说:「比丘啊!你是已证得这无相心三昧了吗?」
“‘我未曾有。’
= 「我还未曾证得。」
“实问异答。
= 他问我,我就故意答反。
“我当随逐尊者阿难,脱有余人问此义者,因而得闻。”
= 我将追随阿难尊者,假设有其它人也来问此问题的话,我就可以听到答案了。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tuō) = 肉去皮骨[peel off](离;脱离[separate oneself from]/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if])
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无有余人问此义者,即自问尊者阿难:“若比丘问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
= 那位比丘于是就追随着阿难尊者,经过六年当中,竟没有其它的人来请教这个问题,于是自己就向阿难尊者问说:「如果有比丘来请教说已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尊者阿难问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
= 比丘啊!你已证得这种三昧了吗?
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难语彼比丘言:“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 那位比丘静默地承认了。阿难尊者告诉那位比丘说:「如果比丘已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尊者阿难说此法时,异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