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十二卷
#杂因诵<12、14、15、16、17卷>
##十二因缘相应<283~303>
第几支
|
名称
|
意义
|
举例
|
1
|
无知
|
没有智慧
|
不如实知四圣谛
|
2
|
行
|
造作,造业
|
身行(身体的造作)、
口行(言语的造作)、
意行(意念的造作)
|
3
|
识
|
识知、觉知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4
|
名色
|
「名」是「受、想、行、识」,加上「色」,也就是五阴
|
|
5
|
六入处
|
(观察五阴的感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可对外境反应的感官
|
|
6
|
触
|
(感官、外境、识三者的)接触
|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
7
|
受
|
(接触后产生)感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8
|
爱
|
(对于感受产生)贪爱
|
欲爱(欲界众生感官之欲的渴爱)、
色爱(断除淫欲的色界众生的渴爱)、
无色爱(断除淫欲与物质欲的无色界众生的渴爱)
|
9
|
取
|
(由于贪爱,因此)执取
|
欲取(执着欲贪)、
见取(执着邪见)、
戒取(执着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
我语取(执着认为「有我」)
|
10
|
有
|
(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
欲有(欲界的存在)、
色有(色界的存在)、
无色有(无色界的存在)
|
11
|
生
|
(生命存在而)出生
|
众生的出生、身心的产生
|
12
|
老病死忧悲恼苦
|
(出生后,自然会有)衰灭及苦果
|
#283、本经说明若于结所系法生心缚着,则依序生爱、取、有…乃至纯大苦聚集。譬如小树,经灌溉后,渐渐长大。若不生心系着,则苦灭。譬如断树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未来世永不生。相应部Taruna(幼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则爱生;
= “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巴利本作Assadanupassino(随观乐味而〈心〉住)。
“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如果对爱结所攀缘之境随生贪著、顾念、心系著,那么就会生起爱欲;由于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追求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结所系法 = 根据「云何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系法。」可知即指六根对六境的攀缘逐求。
“如人种树,初小软弱,爱护令安,壅以粪土,随时溉灌,冷暖调适,以是因缘,然后彼树得增长大。
= 就好比种树一样,刚种的树苗矮小软弱,要用心爱护,使它安稳生长,再用粪土培壅根部,随时以水灌溉,温度调节适当,因为有这些的因素,然后那棵树才能生长得高大。
壅(yōng) = 阻塞;阻挡[block up;stop
up;clog up]。(堆积[pile
up;heap soil or fertilizer over and around the roots]。)
溉(gài) = 灌注[irrigate]。
“如是,比丘!结所系法味著将养,则生恩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爱结所攀缘之境贪著长养的话,就会生起恩爱;由于恩爱,所以就会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若于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 如果对爱结所攀缘之境,能够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起顾念,心不缚著(即心不贪著),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执取就随之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不招感未来的果报,那么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犹如种树,初小软弱,不爱护,不令安隐,不壅粪土,不随时溉灌,冷暖不适,不得增长。
= 就好比种树一样,刚种的树苗矮小软弱,如果不去爱护,不使它安稳生长,不用粪土培壅,不随时以水灌溉,温度调节也不适当,那么小树苗就无法生长了。
“若复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风飘日炙,以火焚烧,烧以成粪,或扬以疾风,或投之流水。
= 如果又挖断它的根,砍断它的枝干,然后一段段的截断,一分又一分的解析,风吹日晒,之后又燃火焚烧,烧成了灰烬,或被大风刮散,或投入水流。
炙(zhì) = 从肉从火。肉在火上烤。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曝晒[expose to the sun]。)
扬(yáng) = 高举[raise;lift]。(假借为“飞”。飞起,升高[fly high]。)
“比丘!于意云何?非为彼树断截其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 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不就是因为把那棵树的根部断截掉,乃至将它焚烧,使它消灭无踪,那么在未来世就不能生起了吗?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于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 同样地,比丘啊!对于爱结所攀缘之境也要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系著,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执取也随之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那么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4、本经经意同第283经,说明十支缘起,于所取法识住追逐名色而有随后九支缘生。相应部Maharukkha(大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缚心,其心驱驰,追逐名色;
“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如果诸根执取尘境时,随生贪著、顾念、心系著,那么他的心就会劳苦奔驰(劳思耗神),到处追逐名色(精神与物质);由于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的生起;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有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苦乐的感受;由于有苦乐的感受,所以就会对境生起爱欲;由于生起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也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所取法 = 根据「云何所取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所取法。」可知六根对六境的执取,即是所取法。
“譬大树根干、枝条、柯叶、华果,下根深固,壅以粪土,溉灌以水,彼树坚固,永世不朽。
= 就好比大树有根干、枝条、柯叶、花果,它底下的根伸得深又稳固,又用粪土加以培壅,以水给予灌溉,所以这棵树长得高大坚固,永世不朽。
柯(kē) = 斧柄[axe-handle,helve]。(树枝[branch]。)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
“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所执取的事物随生贪著、顾念、心系著,那么他的心就会劳苦奔驰,去追逐名色;由于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的生起;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苦乐的感受;由于有苦乐的感受,所以就会生起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也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若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心不顾念,无所缚著,识则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则纯大苦聚灭。
= 如果对所执取的事物,能够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不生起顾念,不去系著,那心识就不会劳苦奔驰,去追逐名色,那么名色就会息灭;名色息灭,那么六入处也就随之息灭;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就不会有苦乐的感受;没有苦乐的感受,就不会有爱欲的产生;没有了爱欲,就不会去执取;不去执取,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犹如种树,不随时爱护令其安隐,不壅粪土,不随时溉灌,冷暖不适,不得增长。
= 就好比种树一样,不随时加予爱护使它安稳生长,不以粪土培壅,不随时以水浇灌,温度不调适,那么树就不能长高了。
“若复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风飘日炙,以火焚烧,烧以成粪,或扬以疾风,或投之流水。
= 如果又挖断它的根、砍断它的枝干,然后一段段的斩截,一分又一分的解析,风吹日晒,之后又燃火焚烧,烧成了灰烬,或被大风刮散,或投入水流。
“比丘!于意云何?非为彼树断截其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 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不就是因为把那棵树的根部断截掉,……乃至将它焚烧,使它消灭无踪,那么在未来世就不能生起了吗?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识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同样地,比丘啊!对于爱结所攀缘之境也要随顺作无常的观照,常保持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系著,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执取也随之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那么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5、本经叙说世尊为菩萨在菩提树下未成正觉时,观缘起之顺逆。相应部Gotamo(大释迦牟尼瞿昙),Sannojanam(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
= 我回忆往昔还未修成正觉时,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禅思,生起这样的思惟:这世间已陷入了苦难,有所谓的生、老、病、死、流转、受生,然而一切众生对于生、老、病、死,以及所依存的身体,却不能如实地知道。
= “世间难入”:巴利本作Kiccham
Vatayam Loko Apanno(已陷入实在苦难的世间)。
世间难入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译作「此世间实陷于苦」。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
“即正思惟,起无间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
= 我曾作这样的思惟:到底是因为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生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生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理思惟),而生起觉证的知见: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才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招感了未来果报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来世的再生。
= “正思惟,起无间等知”:巴利本作Yoniso
Manasikara Ahu Pannaya Abhisamay,其意为由于已有如理思惟,以般若(慧)现观。
起无间等知 = 生起觉证的知见。南传巴利本作「以般若现观」。现观即无间等,是透过禅定,不经语言文字等概念,而使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的一种认识方式。般若,即智慧。
“复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
“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 又思惟:到底是因为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未来的果报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未来的果报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实觉证而生起知见:知道是有所执取,所以才会有来世的果报;由于执取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来世的果报。
“又作是念:‘取复何缘、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
“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法味著、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又作这样的思惟: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执取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执取呢?于是就依正思惟,如实觉证而生起知见:知道执取是由于贪著、顾念、心系著,致使爱欲增长;由于有那些爱欲,所以就会有执取,就是由于爱欲的缘故而有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
= 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譬如因有膏油和灯炷,灯火才能烧得光明,如果经常添加膏油和灯炷,那盏灯的光明是否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呢?
膏(gāo) = 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fat;grease;oil]。(浓稠的糊状物。引申为药膏[paste;cream;ointment]。)
炷(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 [light;ignite;kindle]。)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著、顾念、爱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对色贪著、顾念、爱乐系著,由于增长爱欲的缘故,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有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此老、病、死?何法灭故老、病、死灭?’
“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
= 我当时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这老、病、死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老、病、死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不再受生,就没有老、病、死;由于来世的再生息灭了,所以老、病、死也就随之息灭了。
“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
“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
= 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来世的再生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没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未来的果报息灭了,所以来世的再生也就随之息灭了。
“又复思惟:‘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有灭?’
“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
= 又再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未来的果报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没有执取,所以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执取息灭了,所以未来的果报也随之息灭了。
“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
“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著,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 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执取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执取也就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所执取的事物都是变化无常,随缘生灭,要远离对它的贪欲,将它灭除净尽,要舍离于它,心里不去顾念,也不被它所系著,那么爱欲就会息灭;因为爱欲息灭了,所以就不会有所执取;没有执取,所以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所以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会再生起,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燃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
= 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呢?譬如膏油和灯炷用来点燃灯光,如果不增添膏油或整治灯炷的话,那么那盏灯未来不就不能再燃烧光亮,耗尽材料,而逐渐熄灭了吗?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著,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 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对所执取的事物能够观察它的无常与生灭,远离对它的贪欲,将它灭除净尽,舍离它,心里不去顾念,也不被它系著,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就不会有所执取,……乃至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6、本经说明若于所取法味着,则如增草薪于火上,使其续燃,如是老病死苦相续。若不缚着则爱灭,譬如薪火烧尽,如是老病死苦聚灭。相应部Upadana(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如上广说。
= 我回忆往昔还未修成正觉时,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禅思,就如上文(即前经)所广说一样。
“差别者:譬如载樵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积聚烧燃,作大火聚。
= 差别的是:就好比运载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的薪柴,把它堆积在一起燃烧,成为大火堆一样。
樵(qiáo) = 薪柴[firewood]。(打柴,砍柴[gather
firewood]。)
“若复有人增其干草樵薪,诸比丘!于意云何?此火相续长夜炽然不?”
= 如果又有人增添一些干草薪柴上去的话,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这大火是否就可长夜连续炽盛的燃烧么?
薪(xīn) =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取以为薪;打柴[collect firewood]。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味著、顾念、心缚著,增其爱缘取,取缘有,乃至纯大苦聚集。
= 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诸根执取尘境而生起贪著、顾念、心系著的话,就会增长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会去执取;由于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果报,……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 “增其爱缘取”:「增」字之下可能欠一「爱」字,第285经作「爱欲增长」。
“诸比丘!若彼火聚炽然,不增樵草,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火当灭不?”
= 众比丘啊!如果那堆炽火燃烧的大火堆,不再给予增添薪柴干草的话,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那堆大火堆是否就会熄灭了呢?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缚著,爱则灭;爱灭则取灭。
= 同样地,众比丘啊!如果对诸根所执取的尘境,能够观察它是无常、生灭之法,远离贪欲,将它灭除净尽,舍离于它,心不顾念、贪著的话,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执取就跟着息灭。
“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 ……就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7、本经叙说世尊为菩萨未成正觉时,寻求生老病死苦之因,三转觉悟无明乃至老病死苦之顺逆十二缘起,亦即古仙人所觉之道。相应部Nagaram(城邑)、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
= 我回忆往昔还未修成正觉时,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禅思,作这样的思惟:到底是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老死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会有老死呢?
“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
= 于是就依正思惟(如理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因为有受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由于有受生的因缘,所以才会有老死。
“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 同样地,对于有(未来果报)、取(追求执取)、爱(对境生爱欲)、受(与外境接触而生之苦乐感受)、触(根、境、识和合生的觉触)、六入处(六根)、乃至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等法。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
= 到底是有了什么法,所以才会有名色呢?是由于什么法的因缘,所以才有名色呢?
“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
= 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因为有业识投胎之故,所以才会有名色;是由于业识投胎的因缘,所以才会有名色的生起。
“时我作是思惟: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我当时作这样的思惟:就以业识为限,不会超进名色,所谓由于业识,所以才会有名色;由于有名色,所以才会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才会有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才会有苦乐的感受;由于有苦乐的感受,所以才会有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才会有执取(追求执取);由于有执取,所以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才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集起了。
= “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巴利本作Paccvdavattati
Kho Idam Vinnanam Namarupamha Naparam Gacchati,Ettavata
Jiyetha Va Jayetha Va Mayetha Va Cavetha Va Upapajjetha Va(此识由此退,不超越名色而进,于此限老、衰、死而后再生)。「齐识」,即以识为限。「不能过彼」,即不超越名色。
「时我作是思惟: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 「时我作是思惟」原作「我作是思惟时」,今根据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改正。「齐识而还」,汉译南传大藏经作「此识由此以还」,齐识,即以识为限之意。「不能过彼」,汉译南传大藏经作「无超进名色」。「彼」,是指名色而言。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
“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
= 我当时也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老死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老死也跟着息灭了呢?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因为没有受生,所以就不会有老死;是由于受生息灭了,所以老死也跟着息灭。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 就像这样地广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造作诸业)。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
= 我又作这样的思惟:是什么法没有了,所以就不会有行(造作诸业)呢?是什么法息灭了,所以行也跟着息灭了呢?
“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 于是就依正思惟,生起如实的觉证:知道是没有无明(贪、瞋、痴等烦恼),所以就不会有行;是由于无明息灭了,所以行也跟着息灭;行息灭了,所以业识就息灭;业识息灭了,所以名色就息灭;名色息灭了,所以六入处也跟着息灭;六入处息灭,所以觉触就息灭;觉触息灭,所以苦乐的感受也就息灭;苦乐的感受息灭,所以爱欲就息灭;爱欲息灭,所以执取就息灭;执取息灭,所以未来的果报也就息灭;未来的果报息灭,所以来世的再生也息灭;来世的再生息灭,所以老、病、死、忧、悲、恼苦就息灭,就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
= 当时,我曾作这样的思惟:我已得到了古仙人的大道、古仙人的途径、成就古仙人大道的方法,古仙人就是遵行这种方法而去,我现在也要追随而去。
“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
= 就比如有人游走于空旷的荒野,当他排除荒草寻路时,忽然遇到了古人所行的古道,那人就顺着古道而行,逐渐往前走,又见到了古人的城邑、古王的宫殿、园观、浴池、树林、清净流水等景物。
披(pī) = 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silk ribbon]。(分开;裂开[divide;split]/拨开[push
aside]/覆盖或搭衣于肩[drape over one's shoulder]。)
荒(huāng) = 荒芜[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荒地[wasteland]。)
林木清净 = 比对稍后文句作「林流清净」,应指树林及清净流水而言。
“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
= 那人于是作这样的思惟:我现在应当往告国王,使他知道这件事情。
“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
= 于是他即刻前去禀告国王说:『大王您当知道:我游走于空旷的荒野,当我排除荒草寻路时,忽然发现了古人行走的古道,我就顺着古道而行;我顺路而走之后,又发现了古人的城邑、古王的宫殿、园观、浴池、树林、清净的水流等景物,大王您可前往,并居住于其中。』
“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 国王听后就前往那儿,并居住于其中,生活丰乐安稳,人民也炽盛兴旺起来。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 现在我就像这样,已找到了古仙人的大道、古仙人的途径、古仙人的足迹、古仙人的去处,我要跟随而去,就是所谓的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
“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
= 我从那些圣道看到了老病死、老病死的集起、老病死的息灭、老病死息灭的方法;也看见了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
“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
= 我对于此法乃是自知自觉,而成就正等正觉。
“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 然后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其余外道的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等人启示。那些四众们听法后都向于正道,乐于崇信,知道佛法的完善,因而梵行(清净的宗教修持)增广,获得很多的利益,我就这样的向他们开示显发,使之归于正道。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8、本经叙说尊者舍利弗诣尊者摩诃拘絺罗所,问其老死,乃至识为自作或他作等。摩诃拘絺罗答以「名色缘识生,识缘名色生」,并以芦做譬,最后赞叹舍利弗能作种种甚深正智之问。相应部Nalakalapiya(芦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 “摩诃拘絺罗”:Mahakotthita,得四辩才,以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难而知名之比丘。
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絺罗,共相问讯庆慰已,于一面坐,语尊者摩诃拘絺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 一天下午,舍利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前往拜访摩诃拘絺罗尊者,彼此互相问讯慰安后,坐于一边,然后告诉摩诃拘絺罗尊者说:「想要向您请问,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解答么?」
= “诣尊者摩诃拘絺罗”:巴利本作Ayasma
Maha-kotthito…Yenayasma Sariputto Tenupasankami(摩诃拘絺罗诣舍利弗所)。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诣尊者摩诃拘絺罗 = 南传巴利本作「摩诃拘絺罗诣舍利弗所」。主客相反。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 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云何,尊者摩诃拘絺罗!有老不?”
= 您的意见怎样呢?摩诃拘絺罗尊者!是否有老呢?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复问:“有死不?”
= 是否有死呢?
答言:“有。”
复问:“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 您的意见怎样呢?老死是自己造作的呢?是别人造作的呢?还是自己与别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的无因缘造作呢?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
= 舍利弗尊者!老死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由于有生的因缘,所以就有老死的现象存在。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
= 像这生(受生)、有(招感的果报)、取(追求执取)、爱(爱欲)、受(苦乐的感受)、触(根、境、识和合生的觉触)、六入处(六根)等事乃至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是自己造作的呢?是他人造作的呢?还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的无因缘造作呢?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
= 舍利弗尊者!名色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那名色是依识而生起的。
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 那识是自己造作的呢?是他人造作的呢?还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的呢?或者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的无因缘造作呢?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 舍利弗尊者!那识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那识是依名色为因缘而存在的。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 摩诃拘絺罗尊者!您先说名色不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造作、不是自己与他人一同造作、也不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作的无因缘造作,然而那名色是依识为缘而生起的。可是现在您又说依名色为缘而有识,这是什么道理呢?
= “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应作如是了解:「然彼名色缘识而生,而今复言依名色为缘而有识。」
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
= 我现在将说个譬喻,像那有智慧的人就会因譬喻而了解。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 比如把三株芦草立于空地,要彼此不断地相依持,才能保持竖立。
芦(lú) = 萝卜[radish]。(芦苇[reed]。)
“若去其一,二亦不立;
“若去其二,一亦不立;
“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 如果拿去其中一株,那二株也就不能竖立着;如果拿去其中二株,剩下的一株一样不能竖立着;彼此一定要不断地相依持,才能保持竖立。
“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 同样地,由于识的因缘,而有名色等事,也是这样,彼此要不断地相依,才能够生长。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摩诃拘絺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亦复如是。
= 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妙!摩诃拘絺罗尊者!在世尊的声闻弟子中,能够智慧明达,善于调伏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无所畏怖,得见如来所示如甘露般的真理教法,就以这完足的甘露之法,而能自作证的人,就是摩诃拘絺罗尊者您了!所以您才能有这样极深奥的义理论辩,对于各种的问题,都能做圆满的解答。您就如无价的宝珠一样,被世人所顶戴,我现在顶戴摩诃拘絺罗尊者您,也是像这样子。
甘露法 = 喻如来所训示的真理教法,有如清凉的甘露,令众生热恼消除、心意快乐,而得解脱。
“我今于汝所,快得善利,诸余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
= 我今天在您这儿,很快乐地得到了殊胜的法益;其余那些修习梵行的人,只要经常到他那儿,也同样能得到殊胜的法益,因为那位摩诃拘絺罗尊者很善于说法的缘故。
“我今以此尊者摩诃拘絺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
= 我现在就因这位摩诃拘絺罗尊者的说法缘故,应当以三十种事来赞叹、称扬、随喜。
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应以此等三十六事当予随喜」。所谓三十种即次段所言对十二缘起法后十支的三种修习成就:一、对十事的厌患、离欲灭尽。二、对十事能灭尽而行道。三、对十事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南传三十六事,即是对十二缘起法的三种修习成就。
“尊者摩诃拘絺罗!说老死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
= 摩诃拘絺罗尊者啊!如果讲说对老死要厌患、离欲、灭尽,这就叫法师;如果讲说对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等事,要厌患、离欲、灭尽,这就叫法师。
“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
= “灭尽向”:巴利本作Nirodhaya
Patipanno(为灭尽而行道者)。
“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
= 如果比丘能够对老死厌患、离欲、向于灭尽而行道的话,这就叫法师;乃至对识厌患、离欲、向于灭尽而行道的话,这就叫法师。
“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 如果比丘对老死能够厌患、离欲、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法师;乃至对识能够厌患、离欲、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法师。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于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种种甚深正智之问,犹如世间无价宝珠,人皆顶戴,汝今如是,普为一切诸梵行者之所顶戴、恭敬、奉事。
= “梵行者”:即修离欲清净行之人。
“我于今日快得善利,得与尊者共论妙义。”
= 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妙!在世尊的声闻弟子中,智慧明达,善于调伏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无所畏怖,得见如来所示如甘露般的真理教法,就以这完足的甘露之法,而能自作证的人,就是舍利弗尊者您了!所以您能提出如此种种极深奥又有智慧的问题,就好比世间无价的宝珠,人人都顶戴一样;尊者您现在就像这样,普为一切修习梵行的人所顶戴、恭敬、奉事。我于今天快乐地得到殊胜的法益,且得与尊者您共论玄妙的法义。
时,二正士更相随喜,各还所住。
#289、本经说明愚无痴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故不解脱;多闻圣弟子于识生厌,故解脱。相应部Assutava(无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
= 愚痴无闻的凡夫虽能对这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造作的身体厌患、离欲、背舍,然而却无关于意识之事。
“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
=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见这由四大所造作的身体会有增、减的变化,生时有取,死时有舍,(所以能起胜解,厌离这个身体);然而对于心、意、识来说,愚痴无闻凡夫却不能生厌、不能离欲、不能解脱。
“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
=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长夜以来对这意识保护爱惜,被我见系缚,如果对它有所得、或有所取时,就说:这就是我、我所有、我在意识之中、或是意识在我之中。
“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
= 所以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对那意识生起厌患、离欲、背舍。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
= 愚痴无闻凡夫宁可对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系著是我、我所有,也不可对这意识系著是我、我所有。
“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
“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
= 为什么呢?因为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或可见有保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如能善终,或许又能比百年多些;然而那心、意、识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剎那转变,不断变异生灭。
“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 就像猕猴在树林间游玩一样,片刻之间,到处攀捉枝条,丢放一枝,又摘取一枝;那心、意、识也就像这样,不断变异生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
“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 多闻圣弟子对于一切的缘起现象应当作完善地思惟观察,所谓依快乐觉触的因缘,就会生起快乐的感受,当快乐的感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快乐感受的觉起;如果快乐的觉触息灭了,那么依快乐觉触因缘所生的感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
“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
“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 就如对快乐的感受所说一样,像这苦触(痛苦的觉触)、喜触(欢喜的觉触)、忧触(忧伤的觉触),乃至依舍触(不苦不乐的觉触)因缘所生起的舍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当这舍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舍受的觉起;如果那舍触息灭了,那么依舍触因缘所生的舍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
“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
= 他会做这样的思惟:这感受是依触而生、依触而乐、被触所缚,由于每一个觉触是快乐的,所以每一种感受就是快乐的;如果每一个快乐觉触息灭了,那么每一种快乐的感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
“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就像这样,多闻的圣弟子对这物质色身要生起厌嫌,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生起厌嫌,因为对这五蕴厌嫌,所以就不会去爱乐它;不去爱乐它,所以就可得到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0、本经经意同第289经。相应部Assutava(无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厌、离欲、背舍,但非识。
= 愚痴无闻的凡夫虽能对这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造作的身体生起厌患、离欲、背舍,但却无关于意识之事。
“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现有增减、有取、有舍;
“若心、若意、若识,彼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识生厌、离欲、背舍,长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
=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见这由四大所造作的色身会显现增减的变化,生时有取,死时有舍,(所以能起胜解,厌离这个身体);然而对于心、意、识来说,那些愚痴无闻凡夫却不能对它生起厌患、离欲、背舍,长夜以来对它保护爱惜,被我见系缚,如果对它有所得、或有所取时,就说:这就是我、我所有、我在意识之中、或是意识在我之中。
“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
= 所以,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对那意识生起厌患、离欲、背舍。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
= 愚痴无闻凡夫宁可对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系著是我、我所有,也不可对这意识系著是我、我所有。
“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
“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
= 为什么呢?因为这四大所造作的色身,或可见有保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如能善终,或许又能比百年多些;然而那心、意、识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剎那不停地做种种地转变,不断变异生灭。
“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
= 就像猕猴在树林间游玩一样,片刻之间,到处攀捉枝条,丢放一枝,又摘取一枝;那心、意、识也就像这样,会作种种的改变,不断变异生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
“彼乐触灭,乐因缘生乐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 多闻圣弟子对于一切缘起的现象要作思惟观察,所谓依快乐觉触因缘就会生起快乐的感受,当快乐的感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快乐感受的觉起;如果快乐的觉触息灭了,那么依快乐觉触因缘所生的感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
“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
“彼舍触灭,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
= 就如对快乐的感受所说一样,像这苦触(痛苦的觉触)、喜触(欢喜的觉触)、忧触(忧伤的觉触),乃至依舍触(不苦不乐的觉触)因缘所生起的舍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当这舍受觉起时,就要能如实地知道舍受的觉起;如果那舍触息灭了,那么依舍触因缘所生的舍受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
“譬如两木相磨,和合生火;若两木离散,火亦随灭。
= 就好比两支木棒彼此在一起互相磨擦才能生火一样;如果这两根木棒离散了,火花也就随之熄灭了。
“如是诸受缘触集,触生,触集,若彼彼触集故,彼彼受亦集;
“彼彼触集灭故,彼彼受集亦灭,止、清凉、息、没。
= 同样地,所有一切的感受都是依觉触为缘而集起,由觉触而生,由觉触而集。由于每一种觉触的集起,也就会有每一种感受的集起;所以每一种觉触息灭了,那么每一种感受的集起也就会随之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生。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我说彼于苦得解脱。”
= 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可自色中得到解脱,自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中得到解脱,自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中得到解脱,我说那位多闻圣弟子已经自生死流转的痛苦中得到自在的解脱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1、本经叙说世尊试问诸弟子对内触法缘生的理解,因不满意,而告以触可念色生爱,触爱生亿波提,触亿波提生苦。并以毒水譬色,说明若乐着则生苦,反之则解脱。相应部Sammasam(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说内触法,汝等为取不?”
= 我所说的内触法(内心观察之法),你们是否能观取了呢?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说内触法,我已取也。”
=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顶礼后,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所说的内触法,我已能观取了。」
时,彼比丘于佛前如是如是自记说,如是如是世尊不悦。
= 这时,那位比丘就在佛前自己做了种种的解说,而世尊听了种种的解说后也都感到不合意。
尔时,尊者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如圣法、律内触法,异于此比丘所说。”
= 那时,阿难尊者侍立在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为佛陀搧凉,佛陀就告诉阿难说:「依照圣法与圣律所说的内触法,实在不同于这位比丘所说的。」
阿难白佛:“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内触法,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现在正是时候了,希望世尊您能为众比丘解说贤圣的正法、戒律所说的内触法,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奉行。
佛告阿难:“善哉!谛听!当为汝说。
“此诸比丘取内触法,应如是思惟:‘若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很好啊!要仔细听!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众比丘想要观取内触法,就应作这样地思惟:这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的生起,这痛苦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生起而显现)呢?
何生、何转 = 「转」原作「触」,今根据其它经文类句及巴利本相对经文予以改正。「杂阿含经论会编」亦改为「转」字。本经其它类句也皆作改正。
“作如是取时,当知此苦亿波提因、亿波提集、亿波提生、亿波提转。
= 作这样的观取时,将可知道这痛苦是以所依之五蕴为因、依五蕴而集、依五蕴而生、依五蕴而转。
= “亿波提”:Upadhi,又作「优波提」,即「有依」、「所依」、「生之要素」。诸法依之生起的条件,即名「依因」,故有「依仗」、「依托」之意。又,证阿罗汉自知不受「后有」,即自证已无「亿波提」。
= “亿波提因”:Upadhinidanam。
= “亿波提集”:Upadhisamudayam。
= “亿波提生”:Upadhijatikam。
= “亿波提转”:Upadhipabhavam,「Pabhavam」意即生起。
亿波提 = 佛光阿含藏此处注云:「『亿波提』又作『优波提』,即『有依』、『所依』、『生之要素』。诸法依之生起的条件,即名『依因』,故有『依仗』、『依托』之意。又,证阿罗汉自知不受『后有』,即证已无『亿波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之批注则作「五蕴」。
“复次,比丘!内触法,又,亿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彼取时当复知亿波提爱因、爱集、爱生、爱转。
= 其次,比丘啊!观取内触法,又要思惟这所依之五蕴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当他这样地观取时,将又可知道这所依之五蕴是以爱欲为因、依爱欲而集、依爱欲而生、依爱欲而转。
爱生、爱转 = 「转」原作「触」字,今改正。
“复次,比丘!取内触法当复知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如是取时,当知世间所念端正之色,于彼爱生而生、系而系、住而住。
= 再其次,比丘啊!观取内触法时,当又要思惟知道爱欲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做这样地观取时,将可知道这世间令人想念的端正美好色境,因对它爱生而后有爱欲生,因对它爱系而后有爱欲系,因对它爱住而后有爱欲住。
= “端正之色”:「端」原作「谛」,今参考本经后文疑作「端」。
端正之色 = 「端」原作「谛」,今改正。「杂阿含经论会编」亦改为「端」字。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所念端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隐想、无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见,则于此色爱增长;
“爱增长已,亿波提增长;
“亿波提增长已,苦增长;
“苦增长已,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不解脱苦。
= 如果一切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所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作常住想、作恒久想、作安稳想、作无病想、作是我想、作是我所有想,而有这样认见的话,那么对这色境的爱欲就会增长;爱欲增长后,所依之五蕴就会增长;五蕴增长后,痛苦就会跟着增长;痛苦增长后,那么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痛苦了。
“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
= 譬如路边清凉的池水,香味具足,可是有人把毒药掺入其中,在这春天阳光普照的时节,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因被风热干渴所逼,争着要来饮水。
“有人语言:‘士夫!此是清凉池,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
= 这时有人告诉说:『汉子!这虽是一个清凉的水池,色香味具足,可是池中有毒药,你们不要去喝饮。如果喝了这水的人,或者会把你毒死,或者会让你痛苦得半死。』
“而彼渴者不信而饮,虽得美味,须臾或死,或近死苦。
= 可是那位口渴的人却不相信劝告而去饮水,虽然喝到了美味的池水,但一会儿之后,就或被毒死,或痛苦得半死。
“如是,沙门婆罗门见世间可念端正之色,作常见、恒见、安隐见、无病见、我、我所见,乃至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同样地,如果沙门或婆罗门看见世间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就作常住的认见、作恒久的认见、作安稳的认见、作无病的认见、作我见、作我所见……乃至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端正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彼爱则离,爱离故亿波提离,亿波提离故则苦离,苦离故则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离。
= 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可想念端正美好的色境,能够观察它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无常、痛苦、空(不真实)、非我(无我),那么对它的爱欲就会舍离;爱欲舍离,所以所依之五蕴就会舍离;五蕴舍离,所以痛苦就会舍离;痛苦舍离,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舍离了。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譬如路侧清凉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阳春之月,诸行路者风热渴逼,竞来欲饮。
= 就比如路旁清凉的池水,香味具足,有人把毒药掺入其中,在春天阳光普照的时节,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因被风热干渴所逼,争着要来饮水。
“有人语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饮,若当饮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
= 这时有人告诉说:『这水里有毒!你们千万不要喝饮,如果喝了这水的人,或者会把你毒死,或者会让你痛苦得半死。』
“彼则念言:‘此水有毒,若当饮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干麨饭,不取水饮。’
= 那人听了,就这样地想着说:这水里有毒,如果喝了这水的话,或许会把我毒死,或者会使我痛苦得半死,我且忍着干渴,吃些干面饭,而不取水来喝。
麨(chǎo) = 炒的米粉或面粉[fried rice or wheat flour]。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世间可念之色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同样地,如果沙门或婆罗门对于世间可想念的色境,能够观察它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无常、痛苦、空、非我,……乃至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是故,阿难!于此法如是见、如是闻、如是觉、如是知,于过去、未来,亦如此道如是观察。”
= 所以,阿难啊!对于这内触法要像这样地去了解;对于过去与未来,也要运用同样的方法,做这样的观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2、本经说明若依序思量十二因缘生起之因,则如实知苦而灭无明,得尽苦边。相应部Parivimamsana
(思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要怎样思量观察,才能正确灭尽一切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呢?
“时,思量众生所有众苦,种种差别,此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这时,应当思量众生所有一切苦恼,有种种的差别,然而这一切的苦恼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生起显现)呢?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转。
= 要思量都是以执取为因,依执取而集,依执取而转。
「何生、何转?……取生、取转」 = 此二「转」字原皆作「触」字,本经其它类句皆同,现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若彼取灭无余,众苦则灭,彼所乘苦灭道迹如实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取灭。
= 如果能够把执取灭除无余,那么众苦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他所用来灭除苦恼的方法,依次修行那灭苦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执取灭除。
= “修行彼向次法”:巴利本作Tatha
Patipanno Ca Hoti Anudhamma-cari(如是行道者成为随法行者)。
苦灭道迹 = 灭除苦恼的方法。
向次法 = 依次向入苦灭之法。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时,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思量彼取爱因、爱集、爱生、爱转。
= 这时,应当思量那执取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思量那执取都是以爱欲为因,依爱欲而集,依爱欲而转。
“彼爱永灭无余,取亦随灭,彼所乘取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爱灭。
= 如果能够把爱欲永远灭除无余,执取也就会随之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执取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执取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爱欲灭除。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则思量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知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 那么就应再思量那爱欲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爱欲是以感受为因,依感受而集,依感受而转。
“彼受永灭无余,则爱灭,彼所乘爱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受灭。
= 如果能够把那感受永远灭除无余,那么爱欲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爱欲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爱欲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感受灭除。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时,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知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 这时,就应再思量那感受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依觉触而集,依觉触而转。
“彼触永灭无余,则受灭,彼所乘触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 如果能够把那觉触永远灭除无余,那么感受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觉触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觉触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时,思量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当知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 这时,应再思量那觉触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觉触是以六入处(六根)为因,依六入处而集,依六入处而转。
“彼六入处灭无余,则触灭,彼所乘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
= 如果能够把那六入处永远灭除无余,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六入处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六入处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转。
= 这时,就应再思量那六入处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六入处是以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为因,依名色而集,依名色而转。
“名色永灭无余,则六入处灭,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
= 如果能够把名色永灭无余,那么六入处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名色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名色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名色灭除。
“复次,比丘思量正尽苦,究竟苦边。
=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时,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知彼名色识因、识集、识生、识转。
= 这时,应再思量那名色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名色是以业识(杂染的识)为因,依业识而集,依业识而转。
“彼识永灭无余,则名色灭,彼所乘识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识灭。
= 如果能够把那业识永灭无余,那么名色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业识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业识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业识灭除。
= “永灭无余”:原作「欲灭无余」,今参考本经前后文疑作「永灭无余」。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时,思量彼识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知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转。
= 这时,应再思量那业识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业识是以行(身、口、意造作诸业)为因,依行而集,依行而转。
“作诸福行,善识生;
“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
“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
= 如果造作了一切福行,就会生起良善的业识;如果造作了不福不善行,就会生起不善的业识;如果造作了无有行(即无所得行、空行),就会生起无所有的业识。
“是为彼识行因、行集、行生、行转。
= 这就是业识是以行为因,依行而集,依行而生,依行而转了。
“彼行永灭无余,则识灭。
= 如果能够把那个行永灭无余,那么业识就会息灭。
“彼所乘行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行灭。
= 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行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行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行灭除。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
= 又其次,如果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
“时,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转。
= 这时,应再思量那行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转呢?要知道那行是以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为因,依无明而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转。
“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
= 那福行是依无明为缘而有,非福行也是依无明为缘而有,非福不福行(既非福也非不福之行)也还是依无明为缘而有。
“是故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转。
= 所以当知:那行是以无明为因,依无明而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转。
“彼无明永灭无余,则行灭,彼所乘无明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无明灭。”
= 如果能够把无明永灭无余,那么行就会息灭。要如实地知道他所用来灭除无明的方法,依次修习那灭除无明的方法,这就叫比丘知趋向于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苦海,就是所谓的要把无明灭除。
佛告比丘:“于意云何?若不乐无明而生明,复缘彼无明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不?”
= 你们的意见怎样呢?如果不喜爱无明而生起了明(智慧)的话,那么还会再依那无明为缘而去造作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不乐无明而生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 不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多闻圣弟子不喜爱无明而生起明的话,那么无明一息灭,行就会跟着息灭;行息灭,业识就会息灭,……就像这样,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息灭,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说。
= 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比丘啊!我也是同样的说法。
“汝亦知此,于彼彼法起,彼彼法生;
“彼彼法灭,彼彼法灭,止、清凉、息、没。
= 而你们也知道这个道理,缘于每一种法的生起,所以就有相对每一法的产生;如果那缘起的每一种法息灭,那么相对而生的每一法也就会息灭、静止、清凉、寂灭、不再生起了。
“若多闻圣弟子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身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
= “身分齐受所觉”:巴利本作Kayapariyantikam
Vedanam Vediyamano(正在感受身周边之〈苦、乐〉受)。分齐:周边、范围之意。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界限;分际。)
身分齐受所觉 = 分齐,周边、范围之意。受,领受、感受。所觉,指苦乐之感觉。全句谓领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觉。
“若寿分齐受所觉,寿分齐受所觉时如实知;
“身坏时寿命欲尽,于此诸受一切所觉灭尽无余。
= 如果多闻的圣弟子厌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当自己在领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受时,就能如实地知道我在感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受;或者当自己在领受自己寿命范围苦乐的感受时,就能如实地知道我在领受自己寿命范围苦乐的感受;身体毁坏时,寿命灭尽了,也知道对这所领受的一切苦乐的感受,就要跟着灭尽无余了。
“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热置地,须臾散坏,热势悉灭。
= 就好比一个强壮有力的人,拿取刚烧熟的瓦器,趁热置于地上,一会儿瓦器就碎坏了,那热气也全部消失了。
“如是,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身分齐受所觉如实知,寿分齐受所觉如实知,身坏命终,一切受所觉悉灭无余。”
= 同样的,如果比丘厌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就能如实地知道我在领受自身周围苦乐的感受,如实地知道我在领受寿命范围苦乐的感受,当身坏命终时,所有一切领受的苦乐感受,都将灭尽无余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3、本经叙说佛为异比丘说甚深之因缘法,即十二缘起之顺逆、有为无为、苦灭、相续灭涅槃等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
= 我已超越了迷惑怀疑,出离于彷徨犹豫,拔除了邪见的毒刺,不再退转道心了。
“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
“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 由于我心已无所执著了,什么地方还会有我呢?我将为众比丘说法,为众比丘讲说贤圣者出世与空相应的缘起随顺之法。
“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
= 就是所谓由于有这个现象存在的缘故,所以才会有这件事的存在;由于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才会有这件事的生起。
“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 所谓由于无明(愚痴没有智慧)而有行(造作身、口、意诸业),由于行而有识(业识),由于识而有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六根),由于六入处而有触(觉触),由于触而有受(苦乐的感受),由于有受而有爱(爱欲),由于爱而有取(追求执取),由于取而有有(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而有生(来世的再生),由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种种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乃至像这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
= 像这样地说法后,然而那些比丘们仍然有所疑惑犹豫。
“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
“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
= 他们先前把没有得到的境界做已得到的想法,没有获得的境界做已获得的想法,没有证悟到的境界做以证得的想法;所以现在听闻佛法后,心里产生忧苦、悔恨、昏闇、障碍。
“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
“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
= 为什么呢?因为这佛法极深奥之处,就是所谓的缘起法;而又有更加倍极深奥难见之处,就是所谓的出离一切执取、爱乐灭尽、没有贪欲、寂静不生、涅槃寂静之法;这二种法,就是有为与无为法。
“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
“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
= 有为法,就会或生、或住(保持)、或异(变坏)、或灭(息灭);无为法则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就叫比丘诸行(所有一切流转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苦恼已寂灭不生,得到了涅槃境地。
“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
“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
= 由于有因缘的集起,所以才会有苦恼的集起;由于因缘息灭,所以苦恼就会息灭。要断阻一切苦恼因缘的途径,灭除一切相续的现象,一切相续的现象灭除后,这就叫尽苦际。
“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
“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 那些残余的苦恼如果灭除、静止、清凉、寂静、不生了,那么所谓一切的执取就会断灭、爱乐灭尽、没有贪欲、寂灭不生、涅槃寂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4、本经说明愚痴者与黠慧者最初本无差别,后受无明所覆,爱缘所系,愚痴者不修梵行,故不得解脱;黠慧者修梵行,无明断,爱缘尽,故得解脱。相应部Balena
Pandito(愚与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
= 愚痴无闻的凡夫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
“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
= 在自己有这意识的身体,在外有名色(精神与物质现象)的存在,就由这二者的因缘而生起觉触的作用。
“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
= 这六触涉入所觉触的现象中,愚痴无闻的凡夫因而生起种种苦乐的感受。
“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 是哪六种触入处呢?就是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
“若黠慧者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
= 如果有智慧的人被无明所覆盖,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
“如是内有识身,外有名色,此二缘生六触入处。
= 同样地,自己也是有这意识的身体,而外有名色的存在,就由这二者的因缘而生起六触入处。
“六触所触故,智者生苦、乐受觉,因起种种。
= 由于六触所觉触的缘故,有智慧的人因而就会生起种种苦乐的感受。
“何等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 是哪六种觉触呢?就是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
“愚夫、黠慧,彼于我所修诸梵行者,有何差别?”
= 愚痴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于我所修习的一切梵行,有什么差别吗?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唯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众弟子们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那愚痴无闻的凡夫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
“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
“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如果他的无明不断除,爱缘不灭尽,身坏命终后,这个身体还是又会被受生;由于这个身体还会被受生,所以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故。
= 为什么呢?因为这愚痴凡夫根本就不修习梵行,行向正确灭尽苦恼,彻底脱离苦海的缘故。
“是故身坏命终,还复受身;
“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所以身坏命终后,这个身体还又受生;由于这个身体还又受生,所以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
=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缘所系缚,而得此有意识的身体。
“彼无明断,爱缘尽;
“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
“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如果他的无明断除了,爱缘也灭尽了;由于无明断除,爱缘灭尽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之后,这个身体便不再受生;由于这个身体不再受生的缘故,所以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彼身坏命终,更不复受;
“更不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先修梵行,行向正确灭尽苦恼,所以能彻底脱离苦海。因此他身坏命终后,这个身体就不再受生;由于不再受生,所以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于我所修诸梵行,种种差别。”
= 这就叫愚痴凡夫与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于我所修习的一切梵行,种种不同的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5、本经说明此身非汝所有,亦非余人所有,全为过去业缘所生。相应部Na
Tumha(非汝所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余人所有。
= 这个身体不是你所拥有,也不是其它的人所拥有。
“谓六触入处,本修行愿,受得此身。
= 所谓的六触入处,乃是自己先前所造的业,才招感受生这个根身。
= “本修行愿”:巴利本作Puranam
Kammam,意为先业或故业,即指以往所作业。
「本修行愿,受得此身」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此乃依先业所造者,依先业所思考者,依先业所感受者。」意即此身乃由自己往昔所造诸业而来。
“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 是哪六种触入处呢?就是指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
“彼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正思惟观察:‘有此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
“所谓此有故,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缘世间集。
“谓此无故,六识身无,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无。
“谓此无故,无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 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一切缘起的现象要作完善地如理思惟观察:知道有这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并知道由于这里有存在的因缘,所以就会招感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集起,这就叫有主因、有助缘,所以才有世间的集起。又知道说由于这里没有存在的因缘,所以就没有六识身的存在,也没有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存在。又知道说由于这里没有存在的因缘,所以就不会招感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种种纯粹大苦的结聚就会息灭。
“若多闻圣弟子于世间集、世间灭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入,是名圣弟子招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觉知、觉见世间生灭,成就贤圣出离、实寂、正尽苦,究竟苦边。
= 如果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世间的集起与世间的寂灭,能够如实正确的知道,善于洞见、善于觉知、善于趋入,这就叫圣弟子已招致这完善的正法、得到这完善的正法、知道这完善的正法、趋入这完善的正法,能够觉知、觉见这世间的生灭现象,成就了贤圣者的出离、真实寂灭、正确灭尽苦恼,彻底脱离苦海。
“所以者何?谓多闻圣弟子世间集灭如实知,善见、善觉、善入故。”
= 为什么呢?因为多闻的圣弟子能够如实地知道世间集灭的现象,善于洞见、善于觉知、善于趋入的缘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6、本经说明不管如来出世、未出世,因缘法常住法界,但是,如来成等正觉之后,因缘法经佛开示才显发于世。相应部Paccya(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
= 我现在将讲说因缘法与缘生法。
因缘法及缘生法 = 因缘法,实即缘起法。印顺导师佛法概论第十一章第二节「缘起的流转与还灭说」:「缘起可解说为『为缘能起』;缘生可解说为『缘所已生』。这二者显有因果关系,但不单是事象的因果,佛说缘起时,加了『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形容词,所以缘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则,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项。现实所知的一切,是缘生法;这缘生法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则,才是缘起法。缘起与缘生即理与事。缘生说明了果从因生;对缘生而说缘起,说明缘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然不乱的必然理则,缘生即依于缘起而成。」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 什么是因缘法(即缘起法)呢?就是说由于这个现象的存在,所以决定那个现象的存在,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愚痴没有智慧)而有行(造作诸业),由于行而有识(业识),……乃至这种种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
= 什么是缘生法呢?就是指因缘法所产生的无明、行……等。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
= 无论诸佛出世或未出世,这缘生法都恒常地显现在一切现象上,也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为诸法之所依止。那些如来都是自己觉知了这缘生法,而修成正等正觉,然后为人演说,开示显发它的义理,所谓由于无明而有行,……乃至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死的现象。
= “佛”:巴利本作Tathagatanam(诸如来)。
若佛 = 佛,巴利本作「诸佛」。
法住 = 为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必住于一切事物中,故称法住。
法界 = 为法性十二名之一,即诸法依之所。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 无论诸佛出世或未出世,这缘生法都是恒常不变,显现在一切现象中,也是一切法之所依止,那些如来都是自己觉知了这缘生法,而修成正等正觉,然后为人演说,开示显发它的义理,所谓由于有受生,所以就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
= 这一切缘生之法都是法住(妙理之所依住)、法定(法性常住)、法如(法如常不变)、法尔(法自然如此),诸法不离真如,诸法不异于真如,详细观察这缘生的真理,既真实又不错乱颠倒。像这样随顺因缘而生起,这就叫缘生法。
= “法定”:原作「法空」,巴利本作Dhamma-niyamata(法定性)。
法定 = 定,原作「空」,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及「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改正。法定,即法性常住。亦法性十二名之一。
法如 = 即法如常不变之意。
法尔 = 其法自然如此。
法不离如 = 如,即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常不变之义。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 所说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现象,这就叫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
= 多闻圣弟子对这因缘法与缘生法要有正确的认知,完善的观察,不探求过去说:『我过去世是有,还是无呢?我过去世是什么等级类别呢?我过去世是如何呢?』
“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
= 也不探求后世说:『我于后世是还有存在呢?还是都没有了呢?后世如果还有存在,是属于那一类呢?我又是怎样的呢?』
“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
= 对现在世不犹豫说:『这是什么等级?为什么有我呢?我前世是谁?我死后将往那里去呢?这众生从什么地方来?在这里死后,将来又会往那里去呢?』
= “内”:指现在世。
内不犹豫 = 内,指现在世。犹豫,迟疑不决。
“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 如果沙门、婆罗门生起了凡俗的见解,被它所系缚,就是说被我见所系缚,被众生见所系缚、被寿命见所系缚、被忌讳吉庆见所系缚。这时都要把它断灭,全部了知,断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 这就叫多闻圣弟子对于因缘法与缘生法,有如实正确的认知,善于观察、善于觉知、善于修习、善于趋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7、本经说明若离「一、异」二边即是中道,若如实知缘生缘灭,十二支缘生法无我、无我所,则无明断而生明,乃至纯大苦聚灭,如此则为大空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行清白,所谓大空法经。
= 我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段到后部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梵行很清白,就是所谓的大空法经。
大空法经 = 瑜伽师地论解释说:「一切无我,无有差别,总名为空,谓补特伽罗(众生)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如是二种,略摄为一,彼处说此名为大空。」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
= 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大空法经呢?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有行(造作身、口、意诸业),由于行,所以有识(业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
= 由于受生,所以就会有衰老死亡的现象,如果有人问说:『那是谁老死?老死的是谁呢?』
“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
= 他就回答说:『我就是老死,现在老死的是我,老死就是我。』
“所言:‘命即是身。’
= 所谓:『生命就是身体。』
“或言:‘命异身异。’
= 或者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
“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
= 这都是同一生命的意涵,然而却有种种的说法。
“若见言:‘命即是身。’
= 如果认见说:『生命就是身体。』
“彼梵行者所无有。
= 那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没有的。
“若复见言:‘命异身异。’
= 如果又认见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
“梵行者所无有。
= 那也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没有的。
“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
= 对这二种偏执的边见,内心不可追随,要正向于中道。
“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
= 贤圣出现于世间,有真实不颠倒的正见,所谓由于受生,所以就会有老死。同样地,受生是依于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是依于追求执取;执取是依于爱欲;爱欲是依于感受;感受是依于觉触;觉触是依于六根;六根是依于精神与肉体的名色;名色是依于业识;业识是依于所造作诸业。
“缘无明故有行。
= 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会造作诸业。
“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
= 如果又有问说:『造作诸业的是谁?造作的诸业属于谁?』
“彼则答言:‘行则是我,行是我所。’
= 他就回答说:『造作诸业的是我,造作的诸业是我所有。』
“彼如是:‘命即是身。’
“或言:‘命异身异。’
= 他的认见与『生命就是身体』,或说『生命不同于身体,身体也不同于生命』一样。
“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无有;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
= 他所认见『生命就是身体』的说法,那是修持梵行的人所没有的;或者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的见解,那也是修持梵行者所没有的。
“离此二边,正向中道。
= 要脱离这二种偏执的边见,而正向于中道。
“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所谓缘无明行。
= 贤圣出现于世间,有真实不颠倒的正见,所谓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会造作诸业……。
“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 众比丘啊!如果远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所谓是谁老死、老死的是谁等问题,这些老死问题就会断除,即知断除老死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不灭之法(即涅槃法)。
“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生?生属谁?乃至谁行?行属谁者?
“行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 如果比丘能够远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那么所谓是谁受生、受生的是谁……乃至谁造作诸业、所造作诸业属于谁等问题,这造作诸业等问题就会断除,即知道断除造作诸业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不灭之法。
“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大空法经。”
= 如果比丘能够远离对无明的欲愿而生起光明的智慧,把那愚痴无明断灭,那么诸业造作就会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这就叫大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8、本经说明十二缘起之大意及分别十二支。相应部Desana(法说),Vibhanga(分别)、玄奘译缘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
= “法说”:Desissami,巴利文为第一人称动词「说示」,即指「佛说」法相。
= “义说”:Vibhajissami,巴利文为第一人称动词「分别」,即「佛分别」义理、义利、义趣。
法说 = 佛光阿含藏注云:「即指佛说法相」。
义说 = 佛光阿含藏注云:「即佛分别义理、义利、义趣」。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为你们讲说缘起法的法相,以及它的分别义理。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就将为你们讲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 什么叫缘起法的法相呢?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所以有行,……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这就叫缘起法的法相。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
= 什么是它的分别义理呢?所谓由于无明而有行这一事。
“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
“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到底怎样叫无明呢?如果不知到过去、不知到未来、不知现在(不知三际),不知道内(心理)、不知道外(身体或外物)、不知道内外,不知道业、不知道报、不知道业报,不知道佛、不知道法、不知道僧(不知三宝),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灭、不知道道(不知四圣谛),不知道因、不知道因所起之法(即不知因果),不知道善不善、有罪或无罪、习或不习,不管是劣或胜,染污或清净,它的分别缘起,都完全不知道;对六触入处,不能如实地觉知;对于每一事都不知道、不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无明、昏闇,这就叫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
“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 『由于无明而有行』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行呢?所说的行有三种——身行(身之所行)、口行(口之所语)、意行(意之所思)。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
“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由于行而有识』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识呢?就是所谓的六识身(六种心识)——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
“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 『由于识而有名色』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名呢?就是所谓的四无色阴(四种非物质的精神现象)——受阴(感受)、想阴(想象)、行阴(意志行为)、识阴(心识)。
“云何色?
“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 。怎样叫色呢?就是所谓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以及由这四大元素所和合造作的物质,这就叫做色,这物质的色与前面所说精神的名二者和合就叫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
“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六入处呢?就是所谓的六种内入处(六根)——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
“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由于六入处而有触』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触呢?就是所谓的六触身(六种由根、境、识和合产生的感觉作用)——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
“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由于触而有受』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受呢?就是所谓的三受(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
“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 『由于受而有爱』这一事,到底怎样叫爱呢?就是所谓的三爱(三种爱欲)——欲爱(欲界的爱)、色爱(色界的爱)、无色爱(无色界的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
“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由于爱而有取』这一事,到底怎样叫取呢?就是所谓的四取(四种执取)——欲取(贪欲取著色等五境)、见取(妄执五蕴是我)、戒取(执取不如理之禁戒)、我取(即我语取,执取种种我见之言语)。
“缘取有者,云何为有?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 『由于取而有有』这一事,到底怎样叫有呢?就是所谓的三有(三界的生死果报)——欲有(欲界的生死果报)、色有(色界的生死果报)、无色有(无色界的生死果报)。
“缘有生者,云何为生?
“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由于有而有生』这一事,到底怎样叫生呢?就是说如果各个众生,在各个种类里诞生,或越过各种因缘和合而出生时,就可得到阴(五阴之身)、得到界(性体)、得到入处(六入处)、得到寿命,这就叫生。
= “若彼彼众生…得命根,是名为生”:巴利本作Ya Tesam Tesam Sattanam Tamhi Tamhi Sattanikaye
Jati Sanjati Okkanti Abhinibbatti Khandhanam Patubhavo Ayatananam Patilabho,Ayam Vnccatijati,意为凡是彼彼(或各各)众生之于彼彼(各各)众生之部类中诞生、产生、入胎、生起、诸蕴显现、获得诸〈入〉处,此称为生。
“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
= 『由于生而有老死』这一事,到底怎样叫老呢?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头发斑白,头顶秃露,皮肤松弛,根身退化,四肢软弱无力,背部佝偻,垂头呻吟,呼吸短促,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全身斑驳,愚钝衰颓,举动艰难,瘦弱不堪,这就叫做老。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偻(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呻(shēn) = 吟诵[chant]。(病痛时低声哼[groan]。)
拄(zhǔ) = 支撑[support]。(执持;靠[lean
on <a stick,etc.>]。)
黧(lí) = 黑中带黄的颜色[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指老人[the old man]。)
驳(bó) = 马毛色不纯[particolored;variegated]。(驳杂;庞杂[heberogeneous]/驳斥,反驳[rebute;refute]。)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羸劣(léi liè) = 瘦弱[thin and weak]。
“云何为死?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
= 怎样叫死呢?就是说各个众生,在各个种类里会有殁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冰冷)、命灭的现象,这是舍阴(身体)的时刻已到,这就叫做死。
“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
= 这死亡和前面所说的衰老相合,这就叫老死。(前面所述)就叫十二缘起法的分别义理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299、本经说明「缘起法」非世尊所作,非余人所作,彼为法界常住,为如来所觉,为众生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谓缘起法为世尊作?为余人作耶?”
= 世尊啊!所说的缘起法是世尊您所创作的呢?还是别人所创作的呢?
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
= 所说的缘起法,并非我所创作,也不是别人所创作。
“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 但是那缘起法无论如来出现世间或未出现世间,它都常住于法界中。而如来自己觉证了这缘起法,成就了正等正觉,然后再为一切众生详细分别演说,开发显示它的义理。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
“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 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就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就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就造作了诸业,……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息灭,所以诸业的造作就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0、本经说明「法」非自作自觉,亦非他作他觉,应离「断、常」二见,处于中道而说法。相应部Annataram(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 “拘留搜调牛聚落”:巴利本作Savatthi(舍卫城)。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庆慰,庆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昙!为自作自觉耶?”
= 您的意见怎样呢?瞿昙啊!法是由自己创作,自己觉证的吗?
佛告婆罗门:“我说此是无记,自作自觉,此是无记。”
= 我说你这问题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法由自己创作,自己觉证,这就是边见,我不予回答。
= “无记”:属边见,不可记说,不应回答。
“云何,瞿昙!他作他觉耶?”
= 您的意见怎样呢?瞿昙啊!法是由他人所创作,由他人所觉知的吗?
佛告婆罗门:“他作他觉,此是无记。”
= 你问说法是由他人所创作,由他人所觉知,这也是不可记说的边见,我不予回答。
婆罗门白佛:“云何我问『自作自觉』,说言无记;
“『他作他觉』,说言无记,此义云何?”
= 为什么我问『法是由自己创作,自己觉知』的问题,您答说这是属于不可记说的边见;问说『法是由他人所创作,他人所觉知』的问题,您也答说这是属于不可记说的边见,这是什么道理呢?
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
= 如果执持说法是由自己所创作、自己所觉知,那么就会堕入常见之中;如果执持说法是由他人所创作,由他人所觉知,那么就会堕入断见之中。
“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
= “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Ete
Ubho Ante Anupagamma Majjhena Tathagato Dhammam Deseti。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 如来分别解说法的义趣、及它的法相,是离此断、常二边,依于中道而说法,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造作了诸业,……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愚痴没有智慧息灭,那么诸业的造作就会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彼婆罗门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301、本经说明若离有、无二见,则为正见;若见缘生缘灭,离「有、无」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相应部Kaccayanagotta(迦旃延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宾舍。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那梨聚落深林中的待宾舍里。
那梨聚落深林中待宾舍 = 那梨,村落名,在今中印度北部。深林,指此村落附近的牛角沙罗林。待宾舍,指此林中之犍祁精舍。
尔时,尊者𨅖陀迦旃延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正见。
“云何正见?云何世尊施设正见?”
= 那时,大迦旃延尊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就如世尊您所说的正见,到底怎样叫正见呢?世尊您是怎样安立正见的呢?」
陀迦旃延 = 应即指摩诃迦旃延,前面冠以「陀」二字,应是「阐陀」一词误添于此。这或者是由于阿难曾引此经教化阐陀,而有此误诵。此点,日本学者三支充已在其《中论偈颂总览》第四一五页中指出。
佛告𨅖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
“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
= 世间大多依于二种极端见解,不是依于执持恒常的有见,就是依于执持断灭的无见,被偏执系缚著;由于被偏执系缚的缘故,所以有人就依止于有,有人就依止于无。
「为取所触;取所触故」 = 此二「触」字,根据「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应作「缚」字。白话译文依此。
“若无此取者,心境系著、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 如果没有这个偏执的话,那么内心对境的贪著,以及根深蒂固的习气,便不会去执取、不会去固持,更不会计执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当苦恼的因素生起时,知道苦恼的生起;当苦恼的因素息灭时,知道苦恼的息灭。对于那样的现象,不怀疑、也不迷惑,这不是依于他说,而是由自己觉证得知,像这样就叫正见,这就是如来所安立的正见。
心境系著、使 = 心境系著,指心对境的贪著。使,即随眠,潜伏的烦恼种子,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气。
不取、不住 = 不执取、不固持。
「苦生而生,苦灭而灭」 = 苦的条件生起时,知其苦生;苦的条件息灭时,知其苦灭。
“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
“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
= 为什么呢?因为能够依正慧如实地观照世间的集起,那么就不会执持世间是无的断见;能够依正慧如实观照世间的息灭,那么就不会执持世间是有的常见。
“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 这就叫离于有无二边,依中道而说。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
“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 所谓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没有智慧而造作了诸业,…﹕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息灭,所以诸业的造作就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 = 依据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白话译文依此。
「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 = 依据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白话译文依此。
佛说此经已,尊者𨅖陀迦旃延闻佛所说,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302、本经叙说阿支罗迦叶问苦为自作、他作或无因作,佛告以应离边而说中道,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后,起净信,皈依三宝。不久,阿支罗迦叶为犊牛所触杀,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相应部Acela(阿支罗)、失译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
= 当时,有一位叫阿支罗迦叶的外道,他为了处理一些小杂事,走出王舍城,向着耆阇崛山而来,遥远地就望见了世尊。
= “阿支罗迦叶”:Acela-Kassapa,外道名。
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 看见世尊后,他来到佛陀跟前,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想要向您请问,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解答么?」
佛告迦叶:“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是其时,当为汝说。”
= 现在不是谈论的时候,我此刻要进城乞食,等我回来后,才是谈论的时候,届时我将会为你解说。
第二亦如是说。
= 第二次的请问,也是同样地回答。
第三复问:“瞿昙!何为我作留难?
“瞿昙!云何有异?
“我今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 于是他又第三次的请问:「瞿昙啊!您为何要留难我呢?瞿昙啊!您为什么要对我有异呢?我现在就想向您请教问题,请您能为我解说。」
佛告阿支罗迦叶:“随汝所问。”
= 那么就随你发问吧!
阿支罗迦叶白佛言:“云何,瞿昙!苦自作耶?”
= 您意见怎样呢?瞿昙啊!痛苦是自己造作的吗?
佛告迦叶:“苦自作者,此是无记。”
= 苦由自作的见解,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我不予回答。
迦叶复问:“云何,瞿昙!苦他作耶?”
= 您意见怎样呢?瞿昙啊!痛苦是由他人所造作的吗?
佛告迦叶:“苦他作者,此亦无记。”
= 苦由他作的见解,这也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我不予回答。
迦叶复问:“苦自他作耶?”
= 痛苦是由自己与他人共同造作的吗?
佛告迦叶:“苦自他作,此亦无记。”
= 苦由自己与他人共作的见解,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我不予回答。
迦叶复问:“云何,瞿昙!苦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 您意见怎样呢?瞿昙啊!痛苦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没有因缘产生的吗?
佛告迦叶:“苦非自非他无因作者,此亦无记。”
= 苦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无因而生的见解,这也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我不予回答。
迦叶复问:“云何,瞿昙!所问苦自作耶?答言无记。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无因作耶?答言无记。今无此苦耶?”
= 您意见怎样呢?瞿昙啊!向您问说苦是自作的吗?您答说这见解属于边见,不可记说。问说是由他人所作的吗?是由自己与他人共作的吗?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为无因而作的吗?您也都答说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那么现在没有这痛苦了吗?
云何 = 「云何」下,原本有「无因作者」,印顺导师认为是上文之脱误,应予删除。
佛告迦叶:“非无此苦,然有此苦。”
= 不是没有这痛苦,这痛苦是实有的。
迦叶白佛言:“善哉!瞿昙!说有此苦,为我说法,令我知苦见苦。”
= 真好啊!瞿昙啊!您说这痛苦是实有的,请您为我说法,好让我能知苦见苦。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
“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
“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
“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
= 如果感受就只是自己所感受的话,我就应说那痛苦是自己所造作的;如果他的感受,就只是他的感受的话,这感受就是由他所造作的;如果这感受是自己有感受,他人也感受,又都有痛苦的话,像这样就叫由自他所共同造作,我也不这样说的;如果不是依自己与他人,是无因而生起痛苦的说法,我也不这样说。
“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 远离这有无二边,依中道而说,这是如来的说法。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所以造作了诸业,……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由于愚痴没有智慧息灭,那么诸业的造作就会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支罗迦叶即远尘离垢,获得清净的法眼。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
“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 当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超越一切怀疑,不是由于他说而知、不因他人而得度,他对于正法与戒律,内心得到无所怖畏,于是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已得度。我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作一个在家学佛的优婆塞(居士),请佛陀为我证知!」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牸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 那时,阿支罗迦叶辞别了世尊,去后不久,被一只为保护小牛的母牛所触杀。他在命终之时,诸根清净,颜色很鲜白。
牸(zì) = 母牛[cow]。
犊(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世尊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 = 南传巴利本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而是说经过四年的试炼后,阿支罗迦叶出家受具足戒为比丘,成就阿罗汉,与北传所记辞别世尊不久,便被牛所触杀的说法不同。
尔时,世尊入城乞食。
= 那时,世尊进入城里乞食。
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 这时,有很多的比丘也进入王舍城中乞食,他们听到有人传言: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后,辞去不久,被牛所触杀,在命终之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 这些比丘乞食后,出城回去,收好了衣钵,洗过了脚,就去世尊处,向世尊顶礼,然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今天早晨我们众多比丘们走入城里乞食,听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您这儿听闻正法、正律,告辞离去后不久,就被一只为保护小牛的牛只所触杀了。他在命终之时,诸根清净,颜色很鲜白。
“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
= 世尊啊!他到底是往生那儿去了呢?在什么地方受生呢?他是得到什么果报了呢?」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 那阿支罗迦叶已经见法、知法、随顺于法、不被法系缚,已得到涅槃寂静,你们应当去供养他的遗身。
=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供养其身”:巴利本无此段。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
= 当时,世尊为迦叶授第一果记(阿罗汉果)。
=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巴利本无此段。
#303、本经叙说玷牟留外道问苦乐为自作或他作,经意同第302经。相应部Timbaruka(玷牟留)。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于路见玷牟留外道出家,少有所营,至耆阇崛山游行,遥见世尊,往诣其所,共相庆慰,共相庆慰已,于一面住,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
= 那时,世尊在早晨穿上法衣,手拿着钵盂,要进入王舍城里乞食,在路上遇见了在外道出家的玷牟留,他因有一些小事要处理,所以游行到耆阇崛山来,遥远地望见了世尊,于是他就去到佛处,彼此相庆贺慰问,庆贺慰问后,他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想要向您请问,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解答么?」
玷(diàn) = 白玉上的斑点[a flaw
in a piece of jade]。(引申为过失;缺点[defect]/玷污,污辱[smear;stain]。)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今非论时,须入城乞食,来还当为汝说。”
= 现在不是谈论的时候,我要进城里乞食,等我回来后再为你解说。
第二说亦如是。
= 第二次的请问,佛陀也是同样的回答。
第三复请:“沙门瞿昙!将于我所作留难不?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 玷牟留又作第三次的请问:「沙门瞿昙啊!您是故意要为难我吗?我想向您请教问题,希望您能为我解说。」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随汝意问,当为汝说。”
= 就随你的心意发问吧!我将为你解说。
玷牟留外道出家即问:“沙门瞿昙!苦、乐自作耶?”
= 沙门瞿昙啊!苦与乐都是由自己所作的吗?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说苦、乐自作者,此是无记。”
= 说苦与乐是自作的见解,这都是边见,不可记说。
复问:“沙门瞿昙!苦、乐他作耶?”
= 沙门瞿昙啊!苦与乐是由他人所作的吗?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说苦、乐他作者,此是无记。”
= 说苦与乐是由他人所作的见解,这也是边见,不可记说。
复问:“瞿昙!苦、乐为自他作耶?”
= 瞿昙啊!苦与乐是由自己与他人所共作的吗?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说苦、乐自他作者,此是无记。”
= 说苦与乐是由自己与他人所共作的见解,这还是边见,不可记说。
复问:“瞿昙!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 瞿昙啊!苦与乐是既非自作也非他作,是无因而作的吗?
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说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者,此是无记。”
= 说苦与乐是既非自作也非他作,是无因而作的见解,这一样是边见,不可记说。
广说如上阿支罗迦叶经,乃至世尊为玷牟留外道出家授第一记。
= 其余广说(详说)如前面阿支罗迦叶经一样,乃至世尊为玷牟留外道出家人授第一果记(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