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五_十法_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之二
#431、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广演七佛名号、种姓、道树、所化弟子众、侍者、寿命;三世诸佛,皆说七佛之本末,当念奉行此记佛名号经。参阅长部Mahapadana-suttanta(大本经)、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宋法天译佛说七佛经、宋法天译毗婆尸佛经、失译七佛父母姓字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生此念:“今如来甚奇!甚特!过去取般涅槃者,亦复知彼姓名、种族、持戒、翼从,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身寿有长短,皆悉知之。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处,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以天耳彻闻众多比丘各兴此论,便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等论?欲说何法?”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论正法之要。
“诸人各兴此论议:‘如来甚奇!甚特!乃能知过去诸佛世尊名字姓号,智慧多少,靡不贯博,甚可奇雅!
“‘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界,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欲得闻过去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号、寿命长短耶?”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唯愿世尊敷演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尔时,众多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
“复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
“复于彼三十一劫内有佛,名毗舍罗婆如来出世。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屡孙如来。
“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
“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迦叶。
“复于贤劫中,我出现世,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
=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屡孙如来…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佛说七佛经作:「于贤劫中第六劫,有俱留孙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第八劫有迦叶波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第九劫我释迦牟尼佛,出世间,应正等觉。」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九十一劫中,有佛毗婆尸;三十一劫中,式诘如来出;
复于彼劫中,毗舍如来现;今日贤劫中,四佛复出世;
拘孙、那、迦叶,如日照世间;欲知名字者,其号悉如是。
“毗婆尸如来者出刹利种,
“式诘如来亦出刹利种,
“毗舍罗婆如来亦出刹利种,
“拘屡孙如来出婆罗门种,
“拘那含牟尼如来出婆罗门种,
“迦叶如来出婆罗门种,
“如我今出刹利种。”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前佛有现者,皆出刹利种,拘孙至迦叶,出于婆罗门。
最尊无能及,我今天人师,诸根而淡泊,出于刹利姓。
泊(bó) = 停船[be at anchor;berth]。(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not
seek fame and wealth]。)
“毗婆尸如来姓瞿昙,
裘昙/乔答摩/瞿答摩/俱谭/具谭/瞿昙 =
Go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尊所属之本姓。意译作地最胜、泥土、地种、暗牛、牛粪种、灭恶。又异称为日种、甘蔗种。
“式诘如来亦出瞿昙,
“毗舍罗婆亦出瞿昙,
= “毗婆尸如来…亦出瞿昙”: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毗婆尸佛出刹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
“迦叶如来出迦叶姓,
“拘楼孙、拘那含牟尼亦出迦叶姓,同上而无异,
“我今如来姓瞿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出于瞿昙种,后三至迦叶,出于迦叶姓。
如我今现在,天人所奉敬,诸根而淡泊,出于瞿昙姓。
“比丘当知:毗婆尸如来姓拘邻若,
= “拘邻若”:Kondanna,又作拘利若。
“式诘如来亦出拘邻若,
“毗舍罗婆如来亦出拘邻若,
“拘屡孙如来出婆罗堕,
“拘那含牟尼如来亦出婆罗堕,
“迦叶如来亦出婆罗堕,
“如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出于拘邻若。”
= “拘屡孙如来…出于拘邻若”: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种、姓亦尔。我今如来、至真,出刹利种,姓名曰瞿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出于拘邻若,后三至迦叶,出于婆罗堕。
如我今现在,天人所奉敬,诸根而淡泊,出于拘邻若。
“毗婆尸如来坐波罗利华树下而成佛道,
= “波罗利华”:又作波波罗、波吒厘(Patali),译为重叶树、重生华,类似楸树或紫葳之植物,春季开香紫花。
“式诘如来坐分陀利树下而成佛道,
= “分陀利”:Pundarika,又作分陀利迦。
“毗舍罗婆如来坐波罗树下而成佛道,
= “波罗”:巴利本作Sala(娑罗),译为坚固、高远,学名Shorea Robusta ,属龙脑香料科之乔木,叶子为椭圆形而端尖,花小呈淡黄色,材质坚固可供建筑,树脂可代替沥青使用,其种子可榨油。
“拘屡孙如来坐尸利沙树下而成佛道,
= “尸利沙”:Sirisa,又作舍离沙,译为合欢、合昏,其树胶可作香药。
“拘那含牟尼如来坐优头跋罗树下而成佛道,
= “优头跋罗”:Udumbara,又作乌昙婆罗、乌暂婆罗,译为空起、灵瑞,其叶似梨,果大如拳,高丈余之隐花植物,若如来下生或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大福德力故,可感此树开花,而经中多以此花譬喻稀有之事。
“迦叶如来坐尼拘留树下而成道果,
= “尼拘留”:又作尼拘律陀(Nigrodha),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学名Ficus Indica(榕树),属桑科植物,树干端直,树枝上有许多气根垂下,叶有尖头呈椭圆形,果似无花果而大如拇指头,内有无数之种子。或言: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树荫广大,子微细如柳花子。
“如我今日如来坐吉祥树下而成佛道。”
= “吉祥”:即钵多(Assattha),属于桑科植物,产于东印度之常绿乔木,茎干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夏不凋。七佛所坐成道之树不同,但皆称为菩提树,意为道树、觉树,释迦牟尼佛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故今言菩提树,是指钵多树。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一成佛道,波罗利树下,式坐分陀利,毗舍坐波罗,
拘孙坐尸利,拘那跋罗下,迦叶拘留树,吉祥我成道。
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因缘坐诸树,各成其道果。
“毗婆尸如来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之众,
“式诘如来弟子之众有十六万,
“毗舍罗婆如来弟子之众十万,
“拘屡孙如来弟子之众有八万人,
“拘那含牟尼如来弟子之众有七万人,
“迦叶如来弟子之众有六万众,
“如我今日弟子之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无复诸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百千六万八,毗婆尸弟子;百千及六万,式诘弟子众;
百千比丘众,毗舍婆弟子;拘孙八万众,拘那含七万;
迦叶六万众,皆是阿罗汉。
我今释迦文,千二百五十,皆是真人行,布现于法教;
遗法余弟子,其数不可计。
“毗婆尸如来侍者,名曰大导师;
= “大导师”:七佛经作「阿输迦」,阿输迦(Asoka),译为无忧。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无忧」。
“式诘如来侍者,名曰善觉;
= “善觉”:七佛经作「刹摩迦噜」,刹摩迦噜(Khemamkara),译为安稳、忍行。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忍行」。
“毗舍罗婆如来侍者,名曰胜众;
= “胜众”:七佛经作「乌波扇睹」,乌波扇睹(Upasanta,Upasannaka),译为近寂、寂灭。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寂灭」。
“拘屡孙如来侍者,名曰吉祥;
= “吉祥”:七佛经作「没提逾」,没提逾(Buddhija),译为觉生、善觉。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善觉」。
“拘那含牟尼如来侍者,名曰毗罗先;
= “毗罗先”:七佛经作「稣噜帝里野」,稣噜帝里野(Sotthija),译为安和、吉祥生。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安和」。
“迦叶如来侍者,名曰导师;
= “导师”:七佛经作「萨里嚩蜜怛啰」,萨里嚩蜜恒啰(Sabbamitta),译为善友、一切友。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善友」。
“我今侍者,名曰阿难。”
= “阿难”:Ananda,又作阿难陀,译为庆喜。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足定慧,多闻第一,阿难苾刍是。」为佛陀之堂弟,于佛成道日诞生,曾侍佛二十五年,参阅中阿含第三十三经侍者经。阿难有四未曾有奇特之法,参阅长阿含第二经游行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大道及善觉,胜众与吉祥,毗罗先、导师,阿难第七侍。
= “道”:元、明本均作「导」。
此人供养圣,无有不得时,讽诵又受持,不失其义理。
“毗婆尸如来寿八万四千岁,
“式诘如来寿七万岁,
“毗舍罗婆如来寿六万岁,
“拘屡孙如来寿五万岁,
= “五万岁”: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四万岁」。佛说七佛经与长阿含大本经同。
“拘那含如来寿四万岁,
= “四万岁”: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作「三万岁」。佛说七佛经与长阿含大本经同。
“迦叶如来寿二万岁,
“如我今日寿极减少,极寿不过百岁。”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初佛八万四,次佛七万岁,毗舍婆六万,拘留寿五万,
二万二万年,是拘那含寿,迦叶寿二万,唯我寿百年。
“如是,诸比丘,如来观知诸佛姓名号字,皆悉分明,种类出处靡不贯练,持戒、智慧、禅定、解脱皆悉了知。”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当来者,如来亦知。
“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
“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
“将来弥勒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
“若师子应如来出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
= “师子应如来”:继弥勒佛后之佛。
“若承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
“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
“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
“若宝光佛出现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师子、柔顺、光,无垢及宝光,弥勒之次第,皆当成佛道。
弥勒记式佛,师子记毗舍,柔顺记拘孙,光焰记牟尼,
无垢记迦叶,皆说曩所缘,宝光成三佛,亦当记我号。
= “三佛”:Sambuddha,为三佛陀之简称,译为正觉者、等觉者。
曩(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过去诸三佛,及以将来者,皆当记七佛,曩所之本末。
= 过去的诸位三佛〔正觉者〕,以及将来的佛陀,都会记其前的七佛的曩昔所缘的本末的。
“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耳!”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此经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记佛名号,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2、本经叙说:(一)师子长者别请供养舍利弗等五百阿罗汉。(二)佛为罗云说别请五百罗汉之功德,不及供养僧众所差一人;譬如不能分别饮尽一切江河诸水,由饮海水故,已饮尽诸流;又如酥不得广普于水,油能遍满水上;当念供养圣众比丘僧。(三)佛为师子长者说平等惠施;佛赞许师子能不别凡圣,广施众生,为优婆塞中第一平等施弟子。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是时,师子长者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尔时,师子长者白舍利弗言:“唯愿尊者当受我请!”
是时,舍利弗默然受请。
是时,长者见尊者默然受请,便从座起,礼足而退。
复至大目揵连、离越、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延、满愿子、优婆离、须菩提、罗云、均头沙弥,如此上首者请五百人。
= “离越”:Revata,又作离曰、离婆多,译为室星、星宿,乐闲静之处,不处人间,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为佛弟子中禅定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2经:「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 “迦旃延”:Bhaddakaccana,巴利本作Mahabhinnappattanam,得大神通中之[第一]。
= “满愿子”:Punna
Mantani-putta,音译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弟子中说法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5经:「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
= “优婆离”:Upali,又作乌波离,原为尼揵教徒,拟问难佛陀,反为佛陀度化,参阅中阿含第133经优婆离经。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从初发信心而能具大智,乌波离长者是。」巴利本作Manapadayakanam,施悦意[弟子中第一优婆塞]。
= “均头”:Mahacunda,又作大均头,译为大瘦短,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种,年始七岁,证罗汉果。
是时,师子长者即还,办具种种极妙饮食,敷好坐具,又白:“时到!诸真人罗汉靡所不监,今食具已办,唯愿屈顾,临覆下舍!”
= “覆”:元、明本均作「赴」。
监(jiān) = 监督,察看督促[supervise]。(jiàn = 通“鉴”。借鉴[use for reference;draw
lessons from]。)
尔时,诸大声闻各著三衣,持钵入城,至长者家。
时,长者见诸最尊坐已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见诸圣众食已讫,行清净水,人施一白㲲,前受咒愿。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㲲(dié) = 细棉布[fine
cotton cloth;fine woolen cloth]。
祝愿/咒愿 = 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之方式为众生祈愿。据十诵律卷四十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祝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载有诸种咒愿文,如为亡人、生子、商旅、娶妇、布施僧众等祈福。诸律中多谓咒愿行于食后,然据成具光明定意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载,受食前亦行咒愿。
是时,尊者舍利弗与长者说极妙之法,便从座起而去,还诣静室。
尔时,罗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曰:“汝今为从何来?”
罗云报云:“师子长者今日来见请。”
佛告之曰:“云何,罗云,饮食为妙?为不妙?为细耶?为粗耶?”
罗云报曰:“饮食极妙,又且丰多;今此白㲲,从彼得之。”
佛告罗云:“众僧斯有几人?上座是谁?”
罗云白佛言:“和尚舍利弗最为上首,及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佛告罗云:“云何,罗云,彼长者获福为多乎?”
罗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长者得福之报不可称计。
“施一罗汉其福难限,何况大神妙天人所敬奉!
“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罗云:“今施五百罗汉之功德,若从众中僧次,请一沙门,请已,供养;计此众中差人之福,及与五百罗汉之福,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
= 现在布施五百阿罗汉的功德,和如果从大众当中的僧次,请一位沙门,恭请后,供养他,则计此供养众中所差遣的人之福报,以及供养五百阿罗汉的福报,乃为百倍、千倍、巨亿万倍,实在是不能用什么譬喻可以形容的。
僧次 = 僧侣戒腊之席次。即受具足戒后依年数而定席位。据梵网经卷下载,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而不问老、少、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此外,供养法有僧次与别请之分。施主不选其人,但顺僧位之席次而供养,称为僧次;特选其人而迎请供养,则称为别请。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chāi
= 指派;派遣[assign;dispatch;send on an errand]。)
“所以然者?众中所差,其福难限,获甘露灭尽之处。
“罗云当知:犹如有人自誓说曰:‘吾要当饮此江河诸水。’
“彼人为堪任不乎?”
罗云白佛言:“不也,世尊。
“所以然者?此阎浮地极为广大。
“此阎浮地有四大河:一者、恒伽,二者、新头,三者、私陀,四者、博叉。
四大河/四河 = 为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阿毗昙毗婆沙卷二等所载,阎浮洲北部之四条大河。
|
|
恒伽
|
Ganga,又作殑伽,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经中印度,后注入孟加拉湾。其上游流域,为阿闼婆吠陀及梵书成立之文明中心;中游流域为古奥义书时代之文明中心。佛陀应化世间,恒河流域为佛法宣扬之要地,又此河俗称为福水,谓入水中沐浴,可洗涤罪垢,故自古多有行者于此修道。
|
新头
|
Sindhu,又作信度、辛头,译为验,即印度河,发源于西藏西南隅Kailas(开拉斯)山附近,后注入阿拉伯海。古代犍驮罗国,即位于此河流域。
|
婆叉
|
梵Vaksu,又作缚刍,译为胸,即Oxus(奥克萨斯)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葱岭),后注入阿拉尔海。古代睹货罗国,汉代之大夏国,皆位于此河流域。
|
私陀
|
Siti,又作死陀、悉陀,译为冷,即Jaxartes(查可萨提)河,别名Sir-Daria(锡尔)河,发源于Issyk(伊息库尔)湖南方之高原,后注入阿拉尔海。但或谓应为Yarkand(叶尔羌)河,发源于Karakorum(喀喇昆仑)山脉之北,后与Kashgar(喀什噶尔)河相会而注入Lopnor(罗布诺尔)河。
|
“一一河者,从有五百,然此人终不能饮水使尽,但劳其功,事终不成也。”
“彼人复作是说:‘我自有方便因缘,可得饮诸水使尽。’
“云何有因缘得饮诸水?
“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我当饮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投乎海。’
乎(hū) = 吐气[exhale]。(文言助词,表示疑问<吗>/文言叹词<呀>/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to]。)
“云何,罗云,彼人能得饮诸水乎?”
罗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饮水使尽。
“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乎海。
“由此因缘故,彼人得饮水尽。”
佛告之曰:“如是,罗云,一切私施犹如彼流,或获福,或不获福。
“众僧者如彼大海。
“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判决[judge]。)
“罗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从众中出,非众不成。
= 现在有十类的人,都是由于大众之中而出的,如果没有众的话,就不会成就的。
“云何为十?所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辟支佛、佛,是谓十人皆由众中,非独自立。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四双八辈 = 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
|
向须陀洹
|
又作须陀洹向、预流向(Sotapatti-magga),向预流果作证者,彼随信行者,随法行者,而尚未断三结得初果者。参阅杂阿含卷29第831、832、833经。
|
成须陀洹
|
又作预流果(Sotapatti-phala),译为入流,预入圣者之流,入流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间往返生死,后究竟苦边。
|
向斯陀含
|
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向一来果作证,彼受生处不一,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
得斯陀含道
|
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译为一来,谓当于欲界之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一来者,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
向阿那含
|
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不还道,向不还果作证,彼一种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
得阿那含道
|
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不还果,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不来者,断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
向阿罗汉
|
又作阿罗汉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向阿罗汉果作证,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者。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得阿罗汉道
|
又作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译为杀贼、应供,彼学戒、定、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罗云,当以此方便,知其众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
“是故,罗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称计,当供养圣众。
“罗云当知:犹如有人以酥投水凝,不得广普;若以油投水,则遍满其上。
= 罗云!当知!犹如有人,用酥投入其水的话,就会凝结,而不得广普,假如用油投入于水中的话,就能遍满于其上。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是故,罗云,当念供养圣众比丘僧。
“如是,罗云,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长者闻如来叹说施众之福,不叹说余福。
尔时,长者以余时,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师子长者白世尊言:“适闻如来而叹说施众之福,不叹别请人之福,自今已后常当供养圣众。”
佛告之曰:“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
“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
“但我所说者福有多少。
“所以然者?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
“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
三乘 = 梵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
|
声闻乘
|
S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
Pacc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
Bodhisatt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
“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
“长者,我观此因缘义,故而说此语耳!
“亦不教人应施圣众,不应施余人。”
尔时,长者白世尊言:“如是,如尊教敕!自今已后,若作福业,尽当供养圣众,不选择人施。”
尔时,世尊与彼长者说微妙之法,令发欢悦之心。
长者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师子长者意欲施立福业。
尔时,诸天来告之曰:“此是向须陀洹之人,此是得须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尔时,天人即叹颂曰:
“如来叹择施,与此诸德士,施此获福多,如良田生苗。”
择(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捉[catch]/通“殬”。败坏;不合法度[ruin;undermine]。)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
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
“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
“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
“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
“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
“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
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
尔时,师子长者复以余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我自忆念请圣众饭之,有天来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须陀洹,此人得须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别。’
“又说此偈:
“‘如来叹择施,与此诸德士,施此获福多,如良田生苗。’
“时我复作是念:‘如来教诫不可违戾,岂当生心选择施乎?终无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时我复作是念:‘我当尽施一切众生之类。
“‘汝自持戒,受福无穷;若使犯戒,自受其殃。
殃(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但愍众生,非食不济命。’”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爱抚;抚养[show tender care of;foster]。)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长者,行过弘誓,菩萨所施心恒平等。
= 善哉!善哉!长者!行过弘誓(发大誓愿),菩萨所施的,乃心恒平等的。
“长者当知:若菩萨惠施之日,诸天来告之:‘族姓子当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尔时,菩萨终无此心:‘此应施,此不应施。’
“然菩萨执意而无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
“是故,长者,当念平等惠施,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是时,师子长者忆如来教诫,熟视世尊,意不移动,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是时,师子长者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去未久,佛告诸比丘曰:“此师子长者忆平等施故,又视如来从头至足,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优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谓师子长者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3、本经叙说:(一)十千梵迦夷天以偈赞舍利弗。(二)舍利弗入金刚三昧,有恶鬼以拳打其头,虽头痛而无损。(三)佛为诸比丘说拘屡孙佛之弟子等寿,入金刚三昧,牧人误谓其命终,以火梵烧之而不伤;入金刚三昧,能免除一切伤害;当求方便,行金刚三昧。(四)佛赞许舍利弗,并劝诸比丘当勤加勇猛精进,如舍利弗。小部自说经,参阅杂阿含卷50第1327经、别译杂阿含卷16第329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屏猥之处,补纳故衣。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屏(píng) = 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wall]。(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screen]/bǐng
= 摈弃;除去,去掉<某人、某物>。同“摒”[get rid of;discard]/退避;隐退[withdraw and keep off;go and
live in seclusion]/掩蔽[cover]。)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娶[marry]。)
尔时,有十千梵迦夷天从梵天没,来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各围绕侍焉。
= “梵迦夷天”:Brahmakayika
Deva,又作梵众天,译为净身天,色界初禅天。此天有情身异想一;身异者,以大梵天王之身与梵众之身有大小胜劣之差也;想一者,梵众起想,以为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起想,以为此诸梵众皆是我所生,其思想同一也。长阿含第21经梵动经:「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我等众生,彼所化成。』」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焉(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哪里或那里[where]/表示指示,相当于“之”[it]。)
又以此偈而叹颂曰:
颂(sòng) = 容貌,仪容[looks]。(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归命人中上,归命人中尊,我等今不得,为依何等禅?”
是时,十千梵迦夷天说此语已,舍利弗默然可之。
尔时,诸天以见舍利弗默然可已,即礼足退去。
诸天去未远,舍利弗即入金刚三昧。
是时有二鬼,一名、伽罗,二名、优波伽罗。
= “有二鬼…优波伽罗”:别译杂阿含卷16第329经作:「有二夜叉,一名为害,二名复害。」
毗沙门天王使遣至毗留勒天王所,欲论人、天之事。
= 这二鬼,乃因受毗沙门天王的遣使,欲到毗留勒天王之处,去论人、天之事的。
四天王 = Cattaro Maharaja,为佛教之四大护法神,是于欲界六天中之第一天,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及其部众各居其一,各镇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王天、四镇,其居所则称「四王天」。
|
|
提头赖吒
|
Dhatarattha,译为持国天,谓能护持国土,居须弥山黄金埵,住贤上城,四天王之一,位于东方。
|
毗留勒
|
Virulha,译为增长天,能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琉璃埵,住善见城,四天王之一,位于南方。
|
毗留博叉
|
Virupakkha,译为广目天,能以净天眼常观护阎浮提,居须弥山白银埵,住周罗善见城,四天王之一,位于西方。
|
毗沙门
|
Vessavana,译为多闻天,能赐福德并知闻四方,居须弥山水晶埵,住可畏、可敬、众归三城,四天王之一,位于北方。
|
是时,二鬼从彼虚空而过,遥见舍利弗结跏趺座,系念在前,意寂然定。
伽罗鬼谓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语第二鬼曰:“汝勿兴此意打沙门头。
“所以然者?此沙门极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聪明高才无复过是,智慧弟子中最为第一。
“备于长夜,受苦无量。”
是时,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报曰:“汝今不随我语者,汝便住此,吾欲舍汝去此。”
恶鬼曰:“汝畏此沙门乎?”
优波伽罗鬼曰:“我实畏之。
“设汝以手打此沙门者,此地当分为二分。
“正尔,当暴风疾雨,地亦振动,诸天惊动。
“地已振动,四天王亦当惊怖;四天王已知于我等,不安其所。”
是时恶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门。”
辱(rǔ) = 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引申义:耻辱[disgrace]。(使…受辱;侮辱[insult]。)
善鬼闻已,便舍而去。
时,彼恶鬼即以手打舍利弗头。
是时,天地大动,四面有暴风疾雨,寻时来至,地即分为二分,此恶鬼即以全身堕地狱中。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从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阇崛山,往诣竹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体无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体素无患,唯苦头痛。”
素(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世尊告曰:“伽罗鬼以手打汝头。
“若当彼鬼以手打须弥山者,即时须弥山便为二分。
“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
“今此鬼受其罪报故,全身入阿鼻地狱中。”
= “阿鼻地狱”:Avici,译为无间地狱,八热地狱之一。无间,有五义:(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甚奇!甚特!金刚三昧力乃至于斯!
“由此三昧力故无所伤害。
“正使须弥山打其头者,终不能动其毫毛。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所以然者?比丘听之:于此贤劫中有佛,名拘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
“彼佛有二大声闻:一名、等寿,二名、大智。
“比丘等寿,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连神足第一。
“尔时,等寿、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刚三昧。
“当于一时,等寿比丘在闲静之处,入金刚三昧。
“时,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见此比丘坐禅,各各自相谓言:‘此沙门今日以取无常。’
= 以为已命终。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是时,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诸草木,𧂐比丘身上,以火烧已,而舍之去。
= “𧂐”:圣本作「积」。
𧂐(zì) = 草名。/古同“積”。
“是时,等寿比丘即从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
“是时,比丘即以其日,著衣持钵,入村乞食。
“时,诸取薪草人见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谓言:‘此比丘昨日已取命终,我等以火焚烧,今日复还活;今当立字,字曰还活。’
= “今当立字,字曰还活”:现在应当立一个字,叫他为复活。
“若有比丘得金刚三昧者,火所不烧,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如是,比丘,金刚三昧威德如是。
“今舍利弗得此三昧。
“舍利弗比丘多游二处:空三昧、金刚三昧。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金刚三昧。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智慧、大智、分别智、广智、无边智、捷疾之智、普游智、利智、甚深智、断智,少欲知足、闲静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柔和无争,去恶辩了,忍诸言语,叹说离恶,常念去离,愍念生萌,燃炽正法,与人说法无有厌足。”
萌(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十千诸天人,尽是梵迦夷,自归舍利弗,于灵鹫山顶:
‘归命人中上,归命人中尊,我今不能知,为依何等禅?’
如是弟子华,庄严佛道树,如天昼度园,快乐无有比。
= “昼度”:Paricchattaka,又作波利质多,译为圆生、香遍、圆妙庄严,为忉利天之大香树。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忉利天品:「杂园林、大喜园林二园中间有树名昼度,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
= 像如是的弟子中之花,乃能庄严佛道之树,有如天上的昼度园〔香遍树为三十三天的大香树〕,为快乐没有比得上的。
“弟子华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
“所以然者?此人则能庄严佛树。
“道树者,即如来是也;如来能覆盖一切众生。
“是故,比丘,当念勤加勇猛精进,如舍利弗比丘。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